第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大专英语的教学探讨
(拟发于《川师大学报增刊》)
学前教育专业大专英语课程的教学探讨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任颖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各类幼儿园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基本语言能力都有“双语”的要求。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了英语方向的幼儿师资培养课程。本文从幼儿师专学前教育英语专业的现实需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师要求四个方面,探讨了大专学前教育英语专业方向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英语双语语言能力幼儿园
一、幼儿园教师英语言能力的社会需求。
自晚清末年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一代代仁人志士们都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实现强国富民的重要性。事实上,近现代以来,国内主流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主观上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强盛。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为了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英汉语的语言差异成了必须克服的交流障碍。为此,国家逐步把英语教学纳入了整个中小学和大学国民教育体系,英语言的学习重要性几乎与汉语并驾齐驱,这种观念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今天,无论是民办幼儿园还是公办幼儿园,无论是大型幼儿园还是微型幼儿园,无论是城市幼儿园还是农村幼儿园,几乎都在推出并且真正打造“双语幼儿园”。家长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从学龄前开始,就同时得到母语和英语的熏陶与培养,甚至不少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母语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各级各类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都雨后春笋般地开设学前教育大专英语方向的专业,着力培养幼儿园所急需的英语师资。
二、大专阶段学前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幼儿师专学前教育大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与普通师范类大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别。前者是为幼儿园培养合格的英语师资,而后者是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或者初中学校培养合格的英语师资,二者的培养目标和方式有着重大不同。
学前教育英语方向的课程设置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培养学生获得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或PETS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这是学生就业时更具竞争力的一种必备条件,同时,也是检验学生真实英语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二是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学生三大英语技能为中心,即要求学生通过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英语基本功、英语综合能力、英语听说能力”。这三大基本能力中的英语基本功能力和英语听说能力,可以说是学前大专英语专业毕业生参加工作面试时的“敲门砖”,是他们未来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面子功夫”。英语综合能力则为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师提供核心专业知识的支撑。三是学前英语方向课程的具体设置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取向。学生在大专阶段除了学习公共必修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专业必修课程,可选择开设的英语必修课程一般有:《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幼儿英语教育》、《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视听》等核心课程。这些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中,《综合英语》、《英语阅读》、1《英语语法》等课程的学习要求应适当低于普通师范类英语专业。学前英语方向的英语选修课程可以设置《儿童英语歌曲演唱与表演》、《讲英语故事指导》、《西方文化入门》等。
三、大专阶段学前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
学前教育英语专业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和英语听说能力,适度深化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的培养,主要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使学生拥有规范流畅的英语书写技能。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的培养还包括,培养他们唱英语歌曲、讲英语故事、编排演出英语故事或英语笑话和英语游戏的能力。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多是在每天的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的英语言语境熏陶下,获得英语言感性认识的,所以,能绘声绘色、生动活泼、甚至载歌载舞地传递出英语言的语言之美,乃至文化魅力,是幼儿园英语教师应当具备的最高教学技能。
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英语口语是用人单位和家长最看重的基本技能,是学前教育英语专业学生个人专业能力的特色体现点。口语应苦练语音基本功,读标准字母和音标的发音,读正确词汇句段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幼儿园英语老师很可能是幼儿园小朋友的英语启蒙老师,老师优美流畅的语音语调将开启孩子们的英语兴趣之门,将带给孩子们美的感受,老师的成功可能意味着孩子们的终生受益。
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内在的英语学识,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支撑,甚至是专业理论支撑。强大的英语综合能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自我进修提高的必备条件,可以为学生在未来成为学术研究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
四、幼儿师专学前教育英语专业的教师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多走出去学习。作为我国西部山区的幼儿师专教师,如何培养幼教英语师资,眼界的局限性很大,学校应该尽力创造条件,让英语老师们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去,到有悠久学前教育办学历史的学校去,学习、观摩、见识、借鉴别的地区、别的学校、别的老师有益于未来发展的优秀教学实践。同时,走出去学习先进的幼教师资培养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深入幼儿园。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幼儿师专教师,不了解幼儿园,不深入幼儿园,无异于闭门造车。教师们应经常进入幼儿园一线课堂,跟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以及幼儿园管理者交流,看看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对于幼儿园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看法和需求,这样有助于改进师资培养的思路和方法,从幼儿园需求中来,又回到对幼儿师资培养的教学指导之中。第三,同行之间教学相长。学前教育英语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英语专业,有着很大的理论探索空间和实践探索空间,仅仅是一个人独自摸索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整体幼师英语教学水平要上台阶,必须集思广益,制定方向和阶段目标,形成合力,才有可能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把一所幼儿师专的学前英语教学做大做强。
第四,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学校应该引入外籍英语教师,通过外籍教师,着重培养幼儿教师的口语、听力和英语言国家文化背景常识,尤其是关于英语国家的节日、餐饮、歌曲、旅游、风俗、地理、历史、文学、教育等知识。2
第二篇: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
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
作者:彭世华
[摘要]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学前教育的学科体系和职业要求、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办学实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的学科研究、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的统筹管理。
[关键词]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近些年相当一批中等幼师升格为幼师专科学校或举办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层次提升之后,必然面临要不要进行学科建设和如何进行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学者和同行。
一、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其重要性
学科建设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凝炼学科方向和专业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的类别和目标;二是梳理和确立、建设学科、课程和教材体系;三是梳理和确立、建设教师队伍的学科和知识结构体系;四是梳理和确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体系。为便于展开讨论,这里对“学科”“系”“专业”“课程”“教材”等概念进行必要辨析。所谓“学科”,是按照学术的性质而划分的知识领域。对我国的学科分类和级次(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次级学科是上一级学科的分支)划分,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期予以确认并颁布。“系”是高等院校实施和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行政组织,一般按学科、专业的门类划分和设置,但不是以学科的概念出现的。如“数学系”只是一个行政组织,“数学”才是一门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专门领域,一般根据学科门类、社会职业分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划分。不同专业由不同的学科来组成,一个专业之内的各个学科之间有质的联系。但专业的概念远远大于学科,即使以学科名称命名的专业的含义也远远不是这门学科本身。所谓“课程”,这里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习惯称为教学大纲)。课程来源于学科、反映学科的特点,甚至与学科同名。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要宽泛得多,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是按照培养目标需要从学科知识中精选的最必需、最合适的部分,是按教学要求“格式化”之后的学科知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呈现方式,是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并以文本或音像等形式呈现的材料。
显然,学科建设就是知识及其教学的创新,因而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和永恒主题,是关系学校能否持续发展、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大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学科建设确定了学校的学科方向和专业设置,从而决定和引领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的方向。第二,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打好基础。专业的拓展和优化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形式,而专业拓展和优化的基础是学科建设。进行扎扎实实的学科建设,丰富学科格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就
能为专业的拓展与优化乃至学校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三,学科建设能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学科建设从学科结构和学科水平等方面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要求。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完善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提高他们发展、掌握和应用专业理论的水平,以及开发和应用专业技术的水平、建设课程和改进教学的水平。第四,从学前教育专业来讲,其毕业生大多数将从事幼儿教育事业,面向的是作为“人”的幼儿,其人文素养、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要求更高,从而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更高。
幼师专科学校或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大都由中师升格而来,虽然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和优良传统,但毕竟存在“转型”的繁重任务。可以说,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是决定它们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这是因为:第一,中师的基本任务是传承现有知识和技能,只需要实施和应用国家规定的课程和统编的教材,没有学科建设的要求;或者说只有教材和教材应用的概念,缺乏课程和学科的意识。高等学校则不仅传承还要“生产”知识和技能,它们的学科、课程和教材要由自己建设。从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现实情况来看,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任务。如果办学层次升格后仍然照搬中师的课程和教材,或者简单地选用大学课程,或者是高中、中专和大学相关课程的“杂揉”,是达不到升格的目标的,更不用说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了。第二,中师一般只有教学研究和零星的一般项目研究的要求,是在既有课程和教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的中继性研究,缺乏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虽然也出了不少成果,但多数属于教学研究的层面,并不是在学科意义上发生的,难以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产生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高等学校的学科研究则比较宽泛和深刻,它包括教学研究,但更侧重于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应用的研究。第三,中师对师资队伍建设强调的是课程教学的要求,每位教师对应的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教师的培训提高也只是宽口径的学历提高而不是学术水平的提高,没有也不必提出学科定向和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则十分强调学科建设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对应一二门学科,实行定向配备和发展。他们不仅要搞好本门学科课程的教学,还要参与学科的研究、承担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的任务。
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依据和原则
(一)立足于学科体系和职业要求。
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体系是构建这个专业的所属学科系统,是进行学科研究的路径、构建其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这个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办学层次升格后,学科体系相应要扩展。比如,中师是所谓“三学六法”,大专则应增设“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教育管理学”等新学科。不仅如此,每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也要进行必要的扩展和加深,并以此作为构建相应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依据。比如“学前教育学”,多数版本的教材仅仅介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而没有阐述幼儿教育的功能和思想。这就难以从价值论的高度研究学前教育的意义,从教育理论的高度研究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从而需要重新思考。
所谓学前教育的职业要求,就是从事这门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可能在逻辑上不属于学前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但在构建这个专业的应用学科体系时必须包含进来。比如,从幼儿教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于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出发,应设置“幼儿教师修养学”,研究和讲授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特点,生理和心理要求,知识和技能要求,职业准备、生涯设计与理想培养,职业纪律、责任与道德,劳动保护,以及女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事业与家庭、爱情与友谊、健美与保健、人际交往等。同样,依据其在职业要求中的地位与作用,某些逻辑意义上的子学科或学科方向可以升格为独立的学科。
(二)立足于培养目标。
学科建设是受专业培养目标制约的,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学科体系及其知识体系,以及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比例、硬软件建设的侧重点。一般说来,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比较重视技能训练;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幼教管理、科研人才和骨干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比较重视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骨干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强调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扎实的教学技能。因此,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它特有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以满足就业需要为目的的技能训练体系,不能只是对中专教学计划和本科学科建设规划的简单加减。比如,必须将“幼儿园课程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分别研究和讲授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理论、活动设计的理论与技巧,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健康、艺术等几大领域的能力发展与活动规律,以及这些领域的学前教育内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
(三)立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前教育学科是建立在脑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社会科学以及教育科学等学科发展基础之上的。近些年,这些学科迅速发展,因而学前教育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受学科理论的指导,学前教育的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比如,近些年脑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的研究揭示了幼儿早期阅读的潜能及其发展的基本特点,许多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早期阅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既要密切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吸纳、运用其研究成果,又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总结、采纳其成功经验。既注意广度,又注意深度;既重视探索与建设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与模式,又尽可能与普遍规律和国际惯例接轨,从而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建立在宽阔的学术视野之下。
(四)立足于学校办学的实际。办学实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定位,即学前教育专业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追求的目标设计。如果是主体专业,而且办学规模比较大,则其学科建设规划及其实施就带有统领全校发展的意义,教师的学科定向和工作分工可以适当专门一些;否则,投入就不可能太多,教师的学科定向和工作分工就要适当宽泛一些。二是学校的教学
状况,包括新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人教育期望值,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反映和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等。三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条件大都有不小差距,而且解决的条件受到很多限制。因而学科建设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实行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一次规划、分步到位。比如,每期的建设投资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先解决急需的、难度小的、影响大的项目,但建设的技术指标要满足规范要求。
三、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必须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既是学科建设的客体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必须按照这个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合格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按学科和课程门类设置教师的岗位。要对现有教师按照岗位需要和业务特长、兴趣,搞好学科定向和工作分工。让每个教师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领域、承担这个领域的教学任务,使之形成特长、发挥特长、尽快成为专家。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逐步配齐各门学科和课程的教师。第二,下大力培养紧缺学科和重点学科的教师,培养学术带头人。对紧缺学科和重点学科的教师,要鼓励基本符合条件的现有教师改任,不够的,优先引进。要在安排课题与课题经费及业务经费、安排参加学术活动和进修、选拔骨干教师和评聘职称等方面给予优先,建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制度》,鼓励教师在学术和教育教学上冒尖,成名成家。第三,下大力建设教研室特别是“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教研室。教研室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和科研组织,是组织和承担学科建设的最基层单位。它们不仅要搞好本教研室的教学教研任务,还要承担对口学科的建设任务。“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是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重点学科和薄弱学科,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建设好。这门学科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领域专业基础,又要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还要熟悉幼儿发展和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钻研精神。
(二)加强学前教育的学科研究。
对学前教育科学的了解和发展,是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的最基本的形式、任务和前提。要根据这门学科的体系、发展状况和教学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规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应的追踪和研究。当然要十分明确学科研究的重点,可以开展和参与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更多的是关注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进与应用,学前教育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推广,幼儿园设施和幼儿用品的研发。要通过学科研究,使这个专业具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使教学能够与本学科的发展同步,从而走在学前教育实践的前面。
(三)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课程和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形式和载体,对大专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它们是其学科建设最重要和最薄弱的环节。课程建设要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既要考虑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又要比较简约和综合。比如哲学、法律、经济和人文地理可以整合为一门即“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可以整合为一门即“科学”。课程组合既要照顾学科知识的关联及其逻辑顺序,又要有较强的灵活性,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兴趣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课程标准要从范围和深度两个维度确定教学内容的外延与内涵,既要关注基础理论的发展,更要重视理论和技术的运用。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呈现方式、教学的主要材料和依据,在门类上大致与课程一一对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必须按照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相应的教材体系。首先门类要齐,每门课程都要有相应的教材。有课程无教材,无论如何是保证不了教学质量的。其次形式要满足教学需要。比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几大领域的教学、音乐和舞蹈等课程,就需要建设配套的音像教材。再次要创精品。不仅在科学上从严把关,坚持课程标准,内容上尽量反映学科和学前教育实践发展的最新成就,而且在编排上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实际。为了切实搞好教材建设,学校要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校本教材编写管理办法》,采取招标方式明确各门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牵头人。由牵头人负责,组织相关教师和专家研究培养目标,修订或拟订课程标准,分析现有教材的状况,制定《教材建设规划》。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把关体制,实行主编招投标制、主审抽签聘请制、编审分离制;审稿合格的教材方可使用,优秀的教材给予优酬并计为科研成果。
(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技能性强,建设配套的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建设中要突出考虑如下要求:一是技术水准要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比如“儿童心理观察室”要创设符合要求的观察条件;电脑美术室就要达到教师运用高级软件创作美术作品的水准;“幼儿游戏模拟室”“幼儿保健模拟室”等要高水平模拟骨干幼儿园的幼儿游戏、保健状况;对实习基地要赋予科研的职能。二是学位数量要满足教学需要。比如“舞蹈训练室”“琴房”“微格教室”“语音实验室”的学位数量,要便于排课和学生课外学习。三是管理要落实。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可划归对门教研室管理;校外实习基地要签定共建共管协议,以保证实习和科研的需要。图书和资料、网站也要遵循学科建设的要求,进行系统规划建设。
(五)加强学科建设的统筹管理。
首先要用学科建设统整学校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最集中、最核心的体现,包括校园、校舍、师资队伍和制度、文化建设在内的所有建设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建设。其次要统筹规划。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各个机构分工负责。同时,制定实施的时间要求,及时检查督促。再次要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发动志同道合的学校联合作战。
第三篇: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大纲
第一学期
第一篇 舞蹈理论
舞蹈理论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舞蹈艺术的时代特征等问题。舞蹈理论共分两大类:一是舞蹈基础理论,包括舞蹈哲学。舞蹈社会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美学等内容;二是舞蹈应用理论,包括舞蹈编导学,舞蹈表演学,舞蹈教育学等内容。
第一章 舞蹈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 舞蹈的发生
一、舞蹈从何时发生
二、为什么舞蹈
(一)为求得精神寄托而舞蹈
(二)为得到情感宣泄而舞蹈
第二节 舞蹈的发展
一、从纵向角度看,舞蹈的发展遵循舞蹈要适应时代需求的规律。
(一)时势造舞蹈
(二)舞蹈助时势
二、从横向角度看,舞蹈发展遵循在传播与交流中为我所用的规律。
(一)直接引进外来舞蹈,丰富本国民族舞蹈生活内容。
(二)对其他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自我理解,并借题发挥为自我的舞蹈主张。
(三)参考其他舞蹈种类的训练体系,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完善民族的舞蹈教育,提高创作和表演水平。
三、从辩证角度看,舞蹈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第二章 舞蹈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舞蹈的基本载体
一、人体有节律的表情动作是舞蹈的基本载体
(一)舞蹈的物质载体
(二)人体动作的特性
(三)舞蹈动作
(四)人体有节律的表情性动作是舞蹈的基本载体
二、舞蹈语言
(一)舞蹈词汇
(二)舞蹈语句
3动作速度的能力,和表现不同情绪的行走。
3、开火车:训练过程中加强游戏性,提高幼儿学习律动的兴趣。
第三学期
幼儿舞蹈创编
训练项目:
一、幼儿舞蹈创编基础知识
1、舞蹈编导与幼儿舞蹈编导的含义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的作者。幼儿舞蹈编导除了具有成人编导相同的职责之外,还须按幼教专业的特征及其自身发展的工作规律,尊重幼儿发展特征,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舞蹈创作。
2、幼儿舞蹈编导的专业要求
作为一个幼儿舞蹈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了解幼儿思想、生活规律,掌握幼儿生理与心理特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创作适合幼儿需要的舞蹈。
3、舞蹈创作和演出的四个阶段
创作演出工作的四个阶段分别为:
A、准备阶段
首先做好一切排演的案头工作。例如:确定演员及排练日程表等。
B、排演阶段
与演出讲述作品意图,分析舞蹈中的情节、主题与音乐舞美等方面人员进行讨论,提出具体要求。
C、合成阶段
舞蹈排练完毕,让演员合乐、走台、试穿服装等各方面工作。
D、演出阶段
演出之前,编导要落实与演出有关的事宜。
达标规定:以上章节的学习达标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基础知识,明确要做一名幼儿舞蹈编导所应完成的几个阶段,为创编舞蹈作品打下基础。
二、幼儿舞蹈创编技术过程
1、构思
A、触发灵感
灵感是从生活中来的。多了解幼儿,深入幼儿的情感世界中,捕捉有创作潜力的形象。
B、展开想象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起来。
C、找出形式
儿童舞蹈丰富多彩,找准最适合作品主题的形式很重要。
第四篇: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
------------------
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向芬
学前课程的整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顺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对教师基本素质结构的要求,在重视政治思想素质,强调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未来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素质与教育理论素养,对整个课程科学合理地设置,从而满足幼儿教师教育的实践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个性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专业与技能准备,有些课程必须整合。关键词:学前;课程;整合;研究。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学前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的需求,必须具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学生不仅要掌握学前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更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既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科学特点的需要。
一、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学前专业长期存在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前专业课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整体意识。过去的改革,往往各自为阵,并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计人员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
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虽有部分转移,但不彻底。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并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工作,从观念上、从教师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适应。从科研人员看,开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对具体的某一课程进行研究,对学前专业整体改革研究探索不够;从教师看,他们更关心的是把自己这门课程教好,关心的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其结果是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因而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二、课程的改革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调整及整合首先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为此,我校确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幼儿教师教学、辅导、创作及幼儿教育研究、管理方面的能力,取得外语证书、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
格证书、毕业证书五个相关证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充分体现差异教育思想和拓宽就业途径,学生除必修课外,从第三学年起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学习家庭教育学或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也可以同时选修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需求的。课程设置要遵循基础的原则,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白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才能、特长因材施教,使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尽快地服务于社会。实行学分制,提供大量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和必修、选修课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情况下提前毕业。此外,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本专业课程学习达到良好或到三年级时,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取得第二学历。
我校课程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技能实训课程体系。从2008年到2010年进行了课程内容的调整,有些课程进行了整合。
1.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008年设置的课程由马列、思想品
德、大学体育、外语基础、普通话、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和声学、素描、色彩、中外美术欣赏、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学、学前数学教育组成,经过修改后2010年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由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就业教育、体育、公共外语、计算机基础、学前卫生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学前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汉语、基础乐理、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幼儿文学与学前语言教育、中国文化概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等课程组成。
2.能力培养课程体系。2008年设置的课程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儿童简笔画、手工制作、色彩、图案基础、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计算机基础、教师口语。现在修订为主要由素描、色彩、声乐基础、舞蹈基础、图案基础、幼儿舞蹈、即兴伴奏和声学、教师口语、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与创编、社会心理学、蒙氏幼儿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课程组成。
3.技能实训课程体系。2008年设置的课程有学前教育教学法、幼儿舞蹈、营养学、即兴伴奏和声学、学前游戏论、音乐欣赏、中外美术欣赏、幼儿歌曲创编、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书法、现代汉语、实习艺术实践等。修订后由钢琴、手风琴、电子琴、视唱练耳、儿童简笔画、幼儿手工制作、硬笔书法、普通话、中国画基本技法、儿童心理咨询、多媒体课件制作、心脑珠
算、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
三、培养措施和特色
为培养独具特色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我校学前专业一方面坚持强调学前艺术教育的特色,在加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设置与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推行“七项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即:一做二说四艺,“一做”是指课件制作,“二说”是指说课与讲故事,“四艺”是指弹、唱、跳、书画;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时力求取得“心理咨询师”或“育婴师”职业资格。
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普通话、幼儿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英语的重要性,每个小孩子的听觉都是很敏感的,他们能够很仔细的听清楚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并能够复述出来,而且会指出老师哪里和哪里说的不标准,因此普通话是幼师必备的条件之
一。然而幼儿心理学也是很重要的,每个幼儿都有不一样的性格,不能以一种方式去教育他。比如说:“有一个小朋友很调皮,每天上课不认真,还经常打小朋友。对于这样的幼儿就要让他有种成就感,让他当一个小组长啊,管管班上其他的小朋友,这样他会更好的约束自己,”所以对不同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接触更多,了解地更广,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也是一种帮助。在教学方面也是一种技巧,要让小朋友学的开心,玩得开心!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和外交沟通班上的工作,如果英语不行,当小朋友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尴尬,而且会因为这样让班上的交接工作发生失误„
在整个实习教学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每一次锻练都是一个磨合的过程!需要自己慢慢的消化!
第五篇: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2011级朱梦妮
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摘要]:幼儿正处在创造力的启蒙时期,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在各种活动培中幼儿有真正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通过角色游戏活动,幼儿从中能获得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创造力。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开展角色游戏中要以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来体现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从而来实现幼儿教育的自身的价值。[关键词]:幼儿教育
主体性
角色游戏
在知识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代,这种整体素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且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可以说,主体性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角色游戏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儿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创造自身的生活,其实体现了幼儿、教师、材料三向交流的可能性,为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自己学习的物质条件和形式,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一.角色游戏在幼儿主体性教育中的作用
(一)角色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主动去学习能动性是构成主体性的根本特征,人的能动性是和动物消极适应环境的被动性相对而言。能动性表现在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改革客体,人是主观能动的,幼儿也不例外。能动性强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作出积极的反应,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角色游戏中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去探索去创造。游戏前让幼儿自己去探讨确定游戏的主题,主动构思主题如何去延伸,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一次有趣的角色游戏就能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开展下去。如:游戏“超市”,就是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本来对现实生活中的超市就非常好奇,很想像爸爸妈妈那样去买东西,像服务呐喊那样去卖东西。所以孩子们的积极性特高,主动为超市取名、布置环境、制定工作人员职责等等,教师在一旁适当地给他们出谋划策,他们玩得可开心了。那一次的游 学号 :专业: 学前教育 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由此可见,角色游戏能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角色游戏能促使幼儿的社会性,让幼儿主动与人交往
社会化是人所必需的,如果个体不接受社会,不学习和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所需求的规范、规则和方法,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幼儿来到这个社会,就必然要学习这个社会和文化所要求的各种规范、规则和方法,学习这个社会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对待事物、如何处理问题等。
角色游戏是最能体现幼儿的社会性,角色间的交往在游戏中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快餐店中店员必须要主动去招呼顾客”,热情大方地介绍有什么吃的,这样才能吸引顾客,开好店子。在游戏过程,就连班上最不爱说话的幼儿,在这里当顾客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要吃什么,可见,幼儿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与他人交往的角色中,由此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主动交往能力。
(三)角色游戏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主动克服困难
我们把重视因势利导、启发想象、引导创造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称为诱导天使的灵感。一个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氛围,可引导幼儿的想象,产生创造的欲望。在幼儿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利用角色游戏是教师营建这种氛围的关键,因为想象、创造是角色游戏的特征。在游戏中多数是以物代物来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替代材料越丰富,幼儿选择余地越大,想象、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如餐厅的顾客”提出要吃牛排,在讨论中幼儿提出可以用泡沫切成一块一块,涂上颜料来替代牛排,很快就解决了这一困难。又如:菜场的顾客要买“海带,可正缺货,于是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材料(如纸条或布条)来替代或制作,由此激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创造能力。
二、角色游戏影响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原因
考察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是影响幼儿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不少教师严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在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包办代替,超出主导范畴,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又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结果,角色游戏成为了教师导幼儿演”的表演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孩子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身的自然存在,3至6岁是孩子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黄金期。但决定其能否发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内因,没有孩子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与自身自然存在的主体性的释放,教师再怎么卖力对教育活动进行发动”也是没用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条件;教师如果取代孩子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主体),视幼儿教育活动是一种我教你学”的过程,必将限制孩子主体地位的到位与主体性作用的释放,其主体性的发展尽管有其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难以真正成为现实。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幼儿是游戏主体的思想,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三、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交往、大胆表现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来影响孩子主动地学习。在环境创设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在超市的游戏生成后,教师就问幼儿:”我们可以在哪个位置开超市,需要怎样布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建议,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可以设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还有收银台,如果人少就一个,如果人多就设两个。等等,每次的游戏环境创设时,教师总是让幼儿说一说怎样布置新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参与收集材料,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参与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参与的积极性更强烈。有时我发现孩子们玩了几次后,对原有的游戏区兴趣不大,于是在讲评活动中,教师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添置新的游戏材料,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个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创造游戏。
(二)让幼儿自由选择,放手开展角色游戏。
我们承认了“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1、自由选择主题:幼儿游戏主题的来源往往是幼儿周围生活中见过的或者体验过的事和物,从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人和事,如从”娃娃家”到”照像馆”、”图书馆”。教师在主题确定上要给幼儿选择的余地,平时多收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利用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如:许多孩子喜欢去麦当劳吃汉堡、薯条。利用此机会,教师为他们新增设了快餐店的主题,收集了许多有关的游戏材料,许多去过快餐店的幼儿就有了喜欢的新主题。大大满足了幼儿主体选择的权利。在角色游戏中每个幼儿都能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主题,大大满足了幼儿主体选择的权利,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意识。
22、自由选择情节:主题确定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游戏怎样玩,以此来发展游戏情节,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情节,如:娃娃家里的妈妈总是在那里做饭,教师见到后就让妈妈去买菜,可是妈妈却不愿意,这时,教师就应尊重幼儿的意愿,了解原因,根据幼儿意愿发展游戏情节。
33、自由选择角色:在选择游戏的角色时,要体现按意愿选择角色,年龄小的幼儿可以问一问愿意担任什么角色,中、大班幼儿则鼓励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
44、自由选择玩具: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就是游戏材料,在选择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如我班的何青松小朋友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突然萌发了 “做手术”的情节,因为没有口罩,他将理发店的毛巾当口罩,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果教师没有观察清楚而误认为他乱拿别人的物品,就会抹杀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55、自由讲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许多开心的事情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讲述的自由与时间,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以让幼儿分组讲一讲,特别是大班的小朋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针对问题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坚持多样的指导方式
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有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常运用游戏外直接指导的方式,即以教师的身份指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常使幼儿的游戏出现中断,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教师可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指导,更好地融入游戏中,使教师和幼儿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氛围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如幼儿在开展”理发店”的游戏中,扮理发师的幼儿常弄错理发顺序,不知理发前该做些什么。为此,我扮成顾客去理发,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这样剪的时候才不会疼。忘了围围布,就对”理发师”说:“想个办法别让头发丢在衣服上。在我的提示下,幼儿很好地完成了理发的过程。其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步骤好得多。
其次,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宣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励她说:“宣宣,你是娃娃的妈妈吧娃娃肚子饿了,你给她喂点吃的。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四)创设轻松的游戏氛围,让幼儿享受游戏的快乐。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营造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以及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成功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思想上要克服怕常规乱的思想,多给幼儿参与的机会,以幼儿为主体,采用引导性的互动方式,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活动,使游戏过程成为幼儿自由交往、自由创造、自由探索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享受到个性自由的快乐,主动地参与角色游戏,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何磊:《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早期教育编辑部,1992年12月
2.惠敏:《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优越性》,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11月
3.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199年底1-2期 4.建军著:当代主体性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