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有幸得到林老师点评和讲述有关课题开展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指明方向,我执教常态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以及课堂结构调整方面结合“促进概念转变的课堂实践研究”讲述了对于如何在常态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以下是林老师的点评结合自我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1.如何使科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上?
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清楚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如何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是科学课需要经历的过程。对于本节课,在揭示课题上,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学生无概念基础上,多问“你看到的平原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调动学生的前概念,让它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可以让孩子们对地球表面地形进行初步感知。因而,在这方面上,没有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概念上与前概念脱离,不能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本课上,学生需要弄懂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上仅仅局限中国,没有考虑到课题中需要孩子们从大范围地进行观察总结,学生没有在指出、说明分布情况后,对地形有初步感知,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不同地势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再则,本节课是起始课,如何在起始课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感知地球之美对于接下来学习科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揭示本节课和接下来课题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有兴趣去探究接下来的课,也使得课堂永葆激起。
第四,就如瑞双老师说的,本节课的课题探究意味不浓,很多情况下是由老师直接给出学生需要探究后得出的答案,在本节课上,对于地图上怎么表示不同的地形,在不同的地图上会以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等来区分,这才能引导明白。
2.如何充分暴露学生原有思维,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在本节课上,孩子们在制作地形模型中,学生出现高山和高原区分不清,没有及时的让孩子们比较分两则之间的区别,导致措施了学生暴露出来的原有思维,也不能更加深刻的纠正学生思维中的错误。
3.什么方法可以巩固学生的认识?
对于本节课的亮点,制作模型,如何让孩子们充分说一说这是什么地形?如何用你手中的沙雕来表示?
在语言上需要更加严谨,才能让孩子们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更有目的的达到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目的。
4.如何引导学生反思,建构完整科学概念?
本节课是本节课的起始单元,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学会有莫大的作用,如何让孩子们更加明了不同课堂之间的内部联系尤为重要。
虽然本节课备课时间很短,但是仍然暴露出自己一直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在课堂上语言的简洁性和目的性,让整个课堂更加顺畅。
第二篇:《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地形,对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和山地这五种典型地形的特点能有感性的认识。
在对重点的切入上,先从导入开始作铺垫,知道如何简单地描述地形。出示广西部分县市的图片,先让学生猜测,但发现这个效果不好,因为好多学生没去过、或者去过没留意过当地的地形,无法猜测,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前一个班的教学后,我就直接改成向学生“介绍老师去过的几个广西境内的县市”,要求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留意老师对当地地形的介绍,(介绍中,主要以介绍当地地形特征为主,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对地形的特点描述上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词汇,也让其在以后的描述上更有规范性)
再从学生介绍他所去过的地方以及当地的地形。有了老师介绍几个县市的地形的基础和示范作用,部分学生能大概粗略得介绍他们所去过的地方。
接着,老师介绍五种基本地形,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深刻、形象地去了解地形特点,就将图片印刻在心间。在出示文字的时候,学生很平静得默念。当展示图片,学生“哇,你看”等的惊喜表现中,我了解了学生在文字了解基础上,正将自己的前概念和经验进行比较,并深深感叹地形的奇妙之处。也许,学生对这些对于平原学生有一定的感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前概念中的平原和真正的平原的地形进行重合,确认。而其他地形,是在学生知道地形名称的情况下,深化地形特点,让学生有能有所感知,并且修正了某些不正确的前概念。
到此位置,学生已经能通过教学和前概念的结合,建构起地形的概念。后一环节,是教会学生在地形图上认识、了解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颜色深浅表示地势的不同高低。这一环节也是对前五种地形的进一步加深认识。在出示中国地形图时,明显的颜色深浅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让我们靠近很远的地域,让学生更接近世界,重点深化学生对各典型地形的概念,将多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篇: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
刘志红
一、说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 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 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说教法
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按“接受任务-探究学习-运用解决”学习路径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传递、迁移融合,发展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课件出示老师到外地旅游的照片。请学生说说是什么样的地形及特点。教师补充介绍了它的地形及特点。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旅行,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
(二)说说议议,初步探究地形特征:
科学课堂教学应是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学习是最有价值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在这一环节中,请2-4名学生带着照片,把他们亲自去过的地方介绍给大家。请说说地形地貌的类型特征。
(三)归纳总结,深入探究地形特征:
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老师及时地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老师出示典型的地形地貌的课件,讲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平原:地平而寛广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
学生对这些典型的地形地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来了解自己家乡黄石是什么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并完成书中46页的表格。
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以后,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并拓展思维板书课题:我国有哪些地形?整个地形表面的地形又是什么样的?
(四)观察地图,拓展学生视野: 出示地球仪,请学生上台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什么? 2 老师讲解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①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
②图上有比例尺和图例
③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 学生分组观察地形图:小组汇报: 老师小结:出示世界地形和中国地形
以上环节的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探究世界地形、中国地形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学习延伸于课堂之外。
(五)展开讨论,布置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懂得了地形表面的地形特点。再次师生共同讨论: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如地球表面还在长高吗?„„
老师小结后布置作业: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使她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① 收集不同地貌的照片和相关资料
②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兴趣引路,学生合作探究,有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因教师准备不充分出现了教学失误,而且学生合作探究的实效性还有待提升。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金艳艳
这个周我们学校开展了科学的教研活动,非常荣幸教研员余老师来给我们指导点评,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以及课堂结构调整方面讲述了对于如何在常态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以下是余老师的点评结合自我反思。
第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再充分采用书本图片让学生根据特点对比认识各种地形。让学生体会到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我根据作业本的题型要求,所以特地让学生了解五种常见的地形。在课后,余老师和周老师点评的时候,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3D地形图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种地形特点,没有必要着重讲这五种地形,这个环节学生表现的都挺活跃。体验地形的多样性目的基本达到。
第二个环节我是准备了黏土,分小组进行拼各种地形模型。磨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地形制作,结果发现基本上小组拼的都是一样的地形,为了这些类似现象出现,我用了卡片,让小组制作固定要求的地形。小组活动出现的问题:
1、学生过于兴奋,纪律有点难把控。
2、小组之间的合作性低,有些学生很认真在拼,有些学生就会趁机偷玩。
3、有些小组在制作的过程,认真的小组时间很短就完成,但是个别小组却要花费很长时间。
4、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倾听能力还是有点弱。
5、小组活动结束之后,还是有些同学会偷偷玩黏土。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余老师提出了建议。解决办法:
1、在小组活动之前,不仅要提出活动要求,还要学生读出来,并且要牢记于心。
2、针对时间的问题,可以在电脑上显示倒计时,这样可以活跃氛围,也可以让学生有点紧张感。
3、学生制作地形模型的时候不用固定地形要求,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形来制作。第三个环节我是让学生们学会看地图,本来的实际意图是应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地形,还要认清地形图上面的信息。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前面时间不是分配很合理,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时间就不是很多。学生们了解的就不是很深入了。
就如余老师说的,本节课的课题探究意味不浓,很多情况下是由老师直接给出学生需要探究后得出的答案,在本节课上,对于地图上怎么表示不同的地形,在不同的地图上会以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等来区分,这才能引导明白。
虽然本节课备课时间很短,但是仍然暴露出自己一直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在课堂上语言的简洁性和目的性,让整个课堂更加顺畅。
第五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1)
一节课下来,学生一直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课后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研究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但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得益于课前准备的地图和资料,得益于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也得益于自己的博客。课前去教室把博客中准备好的资料都显示出来,上课时那么多的地图可以在瞬间切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中国的地形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在想,我们学校有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也懂这方面的知识,那些教学条件差的学校,能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吗?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2)
本课不仅要讲清课内概念,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地球的认识,课外的内容是要讲的,目的是树立学生正确的自然观。材料的搜集整理做的不好,学生的课后学习应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