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艺术家+“外化而内不化”的心理状态
80后艺术家 “外化而内不化”的心理状态
“中国除了是个世界工厂之外,中国人现在在想什么?”
在德国柏林负债8000欧元展出中国80后艺术家艺术作品却因为部分作品内容包括过于刺激的性和暴力成分被柏林有关机构取消展览的年轻策展人颂雅-蕾希特(Sonja Richter)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展览的初衷。
2007年5月28日上海美术馆举办为期一月主题为“果冻时代”的展览,展览了60多位“80后”年轻艺术家的300多作品,策展人张晴指出本展览旨在全面考察中国1980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家,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创作倾向及创作特征。也可以说是希望通给这次展览探索这群年轻的艺术家在想些什么。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80后”一代艺术家正在以迅速并凌厉的攻势涌进我们的视线,给酣睡了太久的国内艺术界猛地一锥子!被扎醒的前一辈艺术家们吃惊的发出一句“瞧!这群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惊异的发现眼前的不再是那个整日守着“小霸王”的孩子,他们的文字不知不觉间竟然抢夺了出版界大半的彩头;他们的粉色的绘画也似乎正在抢夺着父辈艺术家那昔日夺目的鲜红。他们用透明的,柔软的,粘稠的,略带弹性的果冻挑战着上一辈艺术家用血和汗铸造的钢铁意志。
我分别找处在80后不同层面的人群讨论了“80后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这个话题,“缺乏责任感”,“相对前一辈缺少红色记忆”,“不囿于传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超”“叛逆”,“不安分”从和他们很随意的谈话中取梳理出这样多的有明显针对性的特点来。更让我奇怪的是这些特点有一些和前一代艺术家表现出的特点有许多相同的一面的,但却又存在许多截然相反的地方。比如在谈话中多次提到的“叛逆”“不安分”“不安于传统”这些特点都与前一代艺术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又同时暴露出责任感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参与性不强等特点却与前一代艺术家截然不同。“这代人在羽翼未丰前就开始想要挣脱儿童这个称呼,却又要不断回头以儿童的身份回避成年的压力。”策划这次果冻时代展览的张晴也发现了80后艺术家体现出这种矛盾的特点。在面对当前这个时代和社会时80后的艺术青年们总是以一种不认同的怀疑态度面对,对于社会他们有自己敏锐的视角和比前一辈更加准确的判断。在思想上还在小小的年龄就表现出超乎自己年龄段的成熟,但却在行动上尽力的回避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较上辈的艺术家们似乎缺失了那种敢为天下的气魄,却更多以一种游戏的,幻想的偏安状态出现。
在进一步的观察比较比较中我发现了80后艺术家表现出了一种“外化而内不化”的状态。“化”是指被时代和社会同化的过程,“内”“外”分别只人的行为和内心。也就是说80后的一代艺术家是处在一种“内心”与“行为”矛盾的挣扎中。
80后的艺术家和他们的前辈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处在各自浓烈的时代背景里。《追寻80年代》一书封面上就写着“这是激情流溢的年代,这是理性回归的年代。这是众声喧嚣的年代,这是暗潮涌动的年代。这是启蒙祛魅的年代,这是复兴崛起的年代。这是需要追寻与怀念年时代,这是尚待品评和反思的年代”。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80年代永远是一个让人充满无限激情让人向往的逐梦时代,理想主义和积极投身社会意识形态改造是这个时代每一个青年或多或少的主流心态,因为从父辈那里继承的最革命的血液和对于**饥荒的童年记忆从里到外构成了他们这种积极的心态,一种积极的参与社会的状态。
80后一代恰巧出生在这样的时代,所以对于80年到89年激烈的文化思潮是一种在场却未能参与的状态。真正开始记事正好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90年代的十年,这个时代的浓烈气息是从物质生活的激烈变化中体现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的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从这些小学生的造句中就可以有所体会。80后成长的是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形容虽然有一些夸张,但经济带来的巨大改变的确也改变着80后一代生存环境,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当飞速的,就以我家为例: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搬了三次家,从30多平米的弄堂大院,变为70平米的职工楼房,再到150平米的小区新居;电视也从17寸变到21,29,发展到背投;这样飞速的发展必然带来“变化”和“适应”的矛盾。前面有提到的“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也是在这样的变化和适应的过程中适应的,但是在得到这种能力的同时似乎80后一代也为适应这种变化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也就是这种“外化而内不化”的心理状态。
首先80后一代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分离中成长,造成了他们对于书本,权威,社会体制的不信任。他们从小就宣誓要为祖国的现代化而奋斗终生,要对社会无私的奉献,被人们说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但是现实的社会告诉他们的是“你没钱就什么都不是!”这让我想起学校的年展讨论会上,有老师批评部分学生的作品显得太功利,好像就是为了拿奖才去搞的创作,要去享受画画本身带来的快乐。有一个同学发言说:“我也想画自己的东西啊,我也有自己理想啊,但我现在马上就要毕业了又没钱又没有名,我不抓紧画几张画参加展览拿几个红本本找个工作,老师你养我啊。”从中间不难看出这种外在社会生存现实和学校教育的矛盾,这样也造成了80后艺术家的那种内在理想与外在现实的分离对待的“外化内不化”的心态。
现在的80后一代在人际交往上他们更喜欢用“QQ”,“博客”等相对间接的方式交往,他们关注外星人是否存在,却不知道自己家对面住邻居是谁。在对儿时“大院文化”的群体意识的遗忘中网络成为了他们成年后的第一交际场所,所以在作品上也体现创作上的相对独立和题材上的多元化。
在80后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幼年记忆”与“成长经历”脱节的现象,从80后作品中我们很少再看见那些代表革命的“红色”符号了,但却不可以说成是一种对“红色记忆”和“革命精神”的缺失。正如花儿高唱的“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闪闪红星里面的记载变成此时对白,欠了我的给我补回来偷了我的给我交出来,你我好像划拳般恋爱每次都是猜……”这一代人就是这样一边看着《闪闪的红星》一边玩着游戏机长大的,在他们的记忆中是不缺乏这些红色记忆的,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对各种运动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在各种思潮和运动后人们在思想形态上也没有多大的进步。客观的说80年代的文化热也不过像一个烟火,看似热烈但收效甚微,也只是留给后人更多隔岸观花的感叹。它所取得的成效相比它发生时的气魄是不成正比的。成长经历告诉80后的是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更快乐生存,在面对那么多社会和人生问题时他们自然的学会了采用逃避的态度来面对,而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 “娱乐”和“恋爱”。于是我们从80后的艺术作品中看不见那些“政治”“伤痕”看不见那些“乡土情怀”,看见的只是“游戏”“网络”和“爱情”,他们有理想但他们更重视现实,他们有自己的观念但他们却尽力回避深度和沉重,他们学会了在纷扰的社会中如何保护自己并获得“游戏”的愉悦。
80后一代的这种“外化而内不化”的心理状态是对社会的妥协也好,是对时代的适应也好,是一种对责任感的惰性逃避也好,不管是否准备好,80后一代的的确确跃上了时代的舞台,成为了艺术界最有活力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认识,他们用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反应着他们眼中这个世界,我们只需要给予这年轻一代更多空间和舞台,然后需要的就是静静的观看。正如一句老话说得“不要试图去引导年轻人”因为是他们在引导潮流。
作者简介:
邓旭,1985年生于四川自贡,2008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被报送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现师从
邱正伦教授主攻美术批评。联系电话:***邮箱:dengxu318@sina.com
第二篇:外化内不1
外化内不化
佩服古人的智慧,比如庄子这句,外化内不化,也许正是因为精练,你可以为它衍生出诸多的意义和外延,但就它最直接的意思来说,实质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生境界。于丹说,对外界环境要顺应,自己的内心要坚持,这是一对矛盾,实际上,真正内不化的人,很难做到外化,而外化的人,又基本上不可能内不化。从更深层次来看,在现在社会,坚持内不化是需要本钱的,是要有资格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地位,你才有所谓不化的资格,你什么时候听说一个小办事员有什么坚持,有什么性格,他只能顺应,顺应领导,顺应生活。只有当了某某领导,才听说了领导的什么兴趣爱好,什么性格,什么特点,他坚持什么,厌恶什么,是的,在现在的中国,内不化是要有代价的。
庄子的理论,是我们的理想,人人都外化,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人与人之间就和善了,人人都内不化,每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盛的,是自己最满意的状态,不妥协,不依附,不献媚,那么人将活得多么有尊严,多么幸福啊!
第三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成功,从优秀员工做起》培训心得
人力资源部 商务 毛敏 前言
2012年12月15日,得益于公司安排,与同事们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课程学习。认真听课后,通过整理笔记与反思自身,得出以下浅见,与家人们分享。
培训的主要内容
本次培训讲师邵宏彬老师,充足运用一天的时间,主要讲了六大知识点:
一、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1、2、3、4、健康 财富 自由 快乐
忠告: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你未来无法回去的曾经。把每一天当成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二、一生中的五个追求1、2、3、4、5、成长 健康 修行 成功 快乐
成都金松营销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忠告:树的方向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狭路相逢勇者胜,成功是逼出来的。
三、失败的3个主要原因1、2、3、自我辩解 自我设限
没有设立明确的目标
忠告: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别对自己说不可能,要敢于向不可能挑战。
四、优秀员工到底对企业有多重要1、2、3、4、5、四种类型的员工 优秀员工的标准 优秀员工应该了解的知识 经常要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对自己的工作定位
忠告:先做人,再做事。别人知道你做什么不重要,你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最重要。在你困难的时候,记住两个字:顶住!在你面对诱惑的时候,记住三个字:沉住气!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记住一句话:问题出现了,机会就来了!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核心秘诀是:想办法!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因为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那些尽心尽力的人始终是供不应求的。
五、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5种心态1、2、3、4、积极乐观 长远 主动付出 感恩
成都金松营销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5、学习
忠告:滚石不生苔,流人不生财。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学习成长,改变过去,与时俱进!
六、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4种品格1、2、3、4、诚信忠诚 谦虚 包容 善良
忠告:人生因诚信而受人信任;人生因谦虚而受人尊重;人生因包容而受人欢迎;人生因善良而受人感激。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更因行动而成功。
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听完邵老师的话,结合自身的工作与生活,反思良多,获益匪浅。
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也曾一度关心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老板,但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若连成为一名优秀员工的能力都没有,又凭何能力去成为一名成功的老板?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若一屋尚不能扫,何以去扫天下呢?当然,无论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还是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老板,都要掌握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那就是学习。
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进入社会工作后,离开了学校这个学习的大环境,并非就意味着我们告别了学习;事实上,成都金松营销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离开学校后更需学习,而且是以另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与自己工作与生活相关的所有、甚至仅是兴趣所在的方面,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比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员工,我们需要学习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公司的相关知识、所在行业的相关知识、专业的相关知识、客户的相关知识,等等。工作场所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正是让我们展开身手,尽情发挥的场所。我们能从工作中大胆地证明自己、实现自我。在企业里,我们面对的同事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目的等等。因此,如何与他们相处,是我们学习、体验人际关系的最佳场所。
除了学习这项技能必不可少之外,成为一名优秀员工,我们还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行业。许多成功人士都给过我们类似的忠告:想要自己的工作有所成就,至少要在一个行业里做5年。我也曾和许多人一样,开始一份新工作以后,从来没有深刻地去思考过自己为什么会从事这样一份工作,也许仅仅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做这份工作与做那份工作有什么差别呢?没有想过,甚至有不少人怀揣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情操在工作。我也曾认为,想要决定自己的事业,应该对不同的工作都要有所涉猎,而因为对许多工作的了解不够,所以我们甚至应该花些时间把各种工作都尝试一下再来做决定,这也就意味着会频繁地更换工作。但其实决定自己的事业,并没有我所设想的那么复杂。邵老师讲到优秀员工对待工作的定位给了我很大启发。从定位一个城市开始,到定位一个行业,定位成都金松营销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一个工种,进而来定位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这样层层递进做下选择,定下自己的工作,并制定长远的计划认真去执行,把这份工作升级为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的成长之道。当然,若能坚持每天至少1-2小时的时间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那么在这一行业里,5年后你可成为专家,10年后你即为顶尖人才,15年后你就是权威,长远在成就事业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此外,坚持不懈的毅力与直到成功的决心也是我们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素材。
再者,作为一名员工,诚信忠诚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品格。只要我们还是公司的一员,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以公司的利益为重,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无论是大方面还是小细节,都应该以公司利益为首。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小细节的把握往往比大方面的调整更能考验我们的这一品格。
最后,有点小小的感想:我们所走过的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生活中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更多的是平常琐碎的小事。在这些个小事当中,我们不断地得到关爱,得到智慧,得到成长,得到记忆,得到那些值得珍惜的一切。如果我们能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成都金松营销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第四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不管在怎样的东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持续改进”、“平面展开”、“纠正和预防”的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观点正是抽象地体现了这些内容的精神,因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人的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最终也必定体现在持续提高人的管理水平。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概念还在于它提倡的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封闭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它不限制管理者必须刻板地按照某种模式去做,而是强调要以开放的心态及时学习一切好的管理方式,也及时从别人的管理弊病中反省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弊病。
在管理中要做到“见贤思齐焉”就必须有一颗谦恭之心,因为只有如此,你才可能感受到别人的“贤”,否则,你处处觉得自己都比别人好都比别人强,怎么可能认识到别人的“贤”?在管理中要想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就必须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从别人的“不贤”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贤”,否则,别人的“不贤”倒是看得很清楚,可是却看不到自己存在着同样的“不贤”,就如同俗话所说的那样“手电筒照人不照自己”。
曾经遇到过一位非常固执己见的部门经理,他的固执表现在不管对于上司还是部下,他的建议或决定一旦做出,上司或部下就必须无条件接受。因为一旦他的建议或决定做出之后,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这个建议或决定本身是否合适,而在于别人是否接受他的建议或决定。比如说,有一次他决定辞退一个部下,按照该厂的规定,部门经理的辞退决定必须得到总经理的审核批准才有效。总经理经过核查,发现辞退不公正,并将不公正的证据告诉他。同时提醒他作为一个部门经理,有责任维护企业的公平公正原则和声誉。如果总经理同意他的辞退决定,将有损企业对内对外所承诺的实施公平公正管理的承诺和信誉,于是不同意他的辞退决定,辞职报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这位部门经理听了总经理的回答也承认辞退理由不充分,但却依然坚持必须辞退,因为他已经将这个辞退的决定通知了被辞退者。如果总经理不批准,将使他在部下面前没有了面子和威信。企业的面子固然重要,管理者的权威也必须维护,否则他以后将无法开展工作。所以,请总经理在他和被辞退者面前选择一个,如果选择他,就同意他的辞退决定,如果选择被辞退者,那么他将辞职。
总经理当然不会向这样野蛮的公然要求”官官相护”的要挟手段妥协,坚定地否决了他的辞退决定,并且明确告诉他,想辞职随时可以提出书面报告,即使因为部门经理的辞职造成工作停顿,也不会向部门经理的这一要挟妥协。结果部门经理在请假休息一天后,并没有真的提出辞职报告。但是通过这件事,总经理显然发现这位部门经理是不适合继续留在这样的管理岗位上的。
这样位固执己见的部门经理的例子也许比较少、比较极端,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受传统的“官官相护”的陋习影响、为了维护所谓的“管理者的威信和面子”,而故意做出对其他弱势职员不公正处理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要真正在管理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事实上现在许多管理者即使明明知道自己有了错,还要千方百计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并以自己是管理者为名,要求宽容自己的错,与孔子所倡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当然,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个距离,也可能就是缩小这个距离的开始。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见不贤而内自省”,就等于是要求管理者从已经发生的一个产品或一个职工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来预防其他所有的产品或其他所有的职工再犯类似的错误。比如说,当我们一个产品中发现某一个缺陷,那么就要想到,其他所有的产品中都可能出现类似的缺陷,要针对所有产品的生产都采取预防措施。又比如,一个工人由于操作失误,造成了质量问题。那么管理者不能只对这个人进行罚款了事,而要详细分析这个工人的操作失误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故意还是无意?是故意的,那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防止故意的发生?如果是无意的,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无意的再发生。这就叫管理中的“平面展开”。
第五篇:从韩寒作品看80后的心理状态
从韩寒作品看80后的心理状态
一、关于韩寒的介绍、教育
二、从韩寒作品分析社会现实
三、从作品中人物、语言分析内心活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韩寒作品分析,从中体会韩寒心理特征及从韩寒作品中所映射出的80后心理。韩寒作为一个80后,本应在校为学,但却毅然退学踏入社会。当今的许多80后同样有着韩寒一般的让人无法捉摸的“叛逆”心理。他们自我、厌学、抱怨社会、渴望有自己的新天地、个性张扬。而这一却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跟当今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韩寒
教育(家庭、学校、社会)
80后心理
当今社会,韩寒式的80后不为少见,但他们并非异类,或许可以叫做另类。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理想抱负,那么,他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有着怎样的心理?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他们?他们身上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为了能深刻客观的了解他们,在此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探讨。
一、关于韩寒的介绍、教育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青年作家,赛车手。上海人,老家上海金山区亭林镇。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和家人有密切关系,其父 亲同样爱好文学对他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发现其文学潜质。
1999年在上海“萌芽”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等七所大学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全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获得二等奖;2000年4月由于成绩不合格办理了休学手续,同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200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同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200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精选文集《毒》,200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长安乱》,2006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2007年由二十一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2009年1月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同时他的赛车也取得优异成绩。
上海松江二中的高中生韩寒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文学少年,然而其他课程几乎都不及格。他毅然退学,引起了社会对所谓“韩寒现象”的讨论。很多教育者认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韩寒如果能完成高中学业,再发展自己的特长似乎更为合理。眼观社会一般而言是这样的。然而,换一个角度,如果韩寒从小各科成绩都比较优秀,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小子,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哪怕他从教四十年恐怕也不会引起人们议论,因为这正是普遍的社会现实。这一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韩寒现象”所显现的,是当今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统一规范学生标准与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之间的激烈冲突。我国现今的现代学校教育,必需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培养目标、质量标准才能应对大规模的学生;然而,学生是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因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正如韩寒所说:“现在教育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这正是学校教育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更为灵活、开放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韩寒现象”促使我们深思:究竟应当提倡“全面发展”还是鼓励“个性发展”?对此,人们也有过反思,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曾两次就“全面发展”方针展讨论过。早期的讨论,认为学校教育中存在将“全面发展”误解为“平均发展”的问题。“平均发展”的要求强调集体,妨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这样一个美好的最高理想、终极目标作为指导学校工作的方针,由于过于高远占不可及,它走向为“平均发展”,恐怕不是偶然的。人无完人,才无全才。韩寒曾说过:“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基本都是专长于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中这种全面发展,对有专长人才而言,是会损害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对众多“偏科”或有特殊才能的人而言,则阻断了他们的成才之路。“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都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得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 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我也是个差生。”韩寒的这话是否反映的就是这么一种教育现象。相反,在体育、艺术领域,“特长突出”、“片面发展”这样的标准是被接受和承认的。就现实来看我国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比其他学科的教育更有成效,这 是否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此看来,提倡“个性发展”可能是个更为恰当、更有现实针对性的提法。这不仅因为“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为重要的是他尊重、重视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鼓励个性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同时,鼓励个性发展,适合于每一类每一个学生,像韩寒那样的、奇才、怪才会被社会认可接纳,见怪不怪,得到恰当的教育和自我发展。如此可见韩寒及韩寒一般的80后,他们并非愤世嫉俗,让人不可理喻。他们只不过选择了异于常人的思想道路想让自己“发光”而已,是个性的张扬自我展现,“不拘一格”不再是口号已成为实际。“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这样的话不是狂妄,或许可以称为贴近现实的“豪言壮语”。
二、从韩寒作品分析社会现实
韩寒作品语言幽默也不乏尖刻偏执,而他这样的表达并非挑衅抱怨。一个作家在其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及观点不是为了贬低别人也并非为了引起世人关注而以此成名,只不过是用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和宣泄内心的苦闷。在他的小说中,值得称道的不是作品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塑造,而是他文章中的语言和不避世俗的直言不讳。作品中不乏充满智慧的调侃与讽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部分前辈 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既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这样的言语让人初听起来似乎是没什么道德素养的,而仔细一想,能这样直言不讳的揭示社会现实的社会上恐怕也不多见,当今社会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规矩”才弄得好多人不敢说真话。如韩寒语:“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这幽默的话语中即看出了韩寒用语的调侃,也体会到了作为80后的他对社会上的此种现象是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同时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我们当今社会的一部分人是否就是如此,作为80后的青年并不是狂妄,只不过是更自我’。应该更为客观的认识他们。就他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来看,作品中的主人翁形象并没有较为突出的,但却反映了不少社会现象,《三重门》中的林雨翔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形象,对青春期感情的萌动,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却不敢也不会表达出来。对此进行剖析,这也正是作为80后的我们这一群人内心的苦闷,青春期感情的萌动作为我们自身而言是生理上的,而作为父母老师看来则视为不好好学习,让人觉得他们有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这一矛盾的解决的当以否直接关系到80后这一群人的心理状态,是顺其自然还是进行反叛内心的抵触也许就由此开始。韩寒的这一作品正是用一个叛逆的眼光审视同年人,审视学校和社会。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 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叛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自己做错事后,很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教育方式让子女感到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不当,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很少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很好的成长。因此,作为子女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另外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探讨,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从作品中人物、语言分析内心活动
小说《长安乱》里面的人物很荒诞可笑。但语言可堪称经典,其中不乏许多睿智的语句:“迟早的事情永远是早的比迟的好,因为倘若事情是迟早的,事情带来的结果也是迟早的,一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早点发生”;“整整半年不下雨,已经是奇迹,终于下雨了,居然下了半年雨,一直。”但这样睿智的语言却与他的一些说辞发生了冲突。【通稿2003】“教师的问题”中,对于教师韩寒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小学的教师水平往往是比较低的。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由低能力学校培训出来的人”。“在师范里又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特长,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教师。所以可想教师的本事能有多大”。这样的言语过于狂妄,试想,韩寒如果没经过那几年的初级教育,又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他这样的心理对教师是大不敬,是应该否定的。现今的教育的确存在问题,但这不足以说明教师的无能,这一心理的产生只是受到局部不良教育的影响而来的,而今的80后他们正是个性张扬的阶段,有很重的抵触情绪,他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却很放纵,同时他们的模仿性也很强,这也正是“韩寒现象”凸显的原因。综合他的其它作品来看,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是些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和在校不好好学习的“坏学生” 在社会上挣扎的形象,《一座城池》以及《光荣日》里的人物都是这样的。如:“我”、“健叔”、“王超”这些人物没什么鲜明的形象,但他们身上从始至终都体现这两个字“不羁”,这不羁的性格同时也是80后中所共有的。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不想受到别人的干涉,自我主见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语言,我认为他的作品优秀的地方是他语言组织能力很强,韩寒也在一些评论上说,在20年内没有人能够在语言方面超越《三重门》。虽然这样的话有些狂傲的本色,但就事论事来说又不会是一句空话。在此我从语言方面来剖析他的创作个性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心理。首先,我们来看他作品中的幽默和丰富的比喻,他从两种看似没任何联系的事物中找共同点。“马德保身高一米八五,人又瘦,站着让人担心会散架,天生一块写散文的料。”一个人瘦这并非典型,而他却将这一特征与散文联系起来了,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在他的巧妙比喻下变得栩栩如生,这个人物外在形象一下子变得明朗了。他的比喻虽有些夸张,但很贴切。“最近整理出散文集书稿,寄出去后梦想更是鼓胀得像怀胎十月的女人肚子,理想中的书也呼之欲出。”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梦想与十月怀胎的女人鼓胀着的肚子,让人很难相提并论。可是他将梦想看得很高,同时与怀胎十月的肚子相论,二者都寄很高的希望。由此来看二者相比较并不让人觉得荒谬。同时看出他的思维活跃及异于常人思维之处,这正是作为80后这一群青年所特有的,用他们 的话讲这叫“个性”。这也许就是真正的80后,不走寻常路、敢于尝试,秀出不一样的自我。另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在不经意间记录了现实中很细微的小情节并加以讽刺揭露,这细小的情节却能让人们看到社会,看到矛盾,让人深思熟虑。作品中“这小子现在攻读环境保护,常常对我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说到动情之处,润润口地上吐口痰继续说,当然,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了。”这细微之处也正让人看到了当今社会上的丑态,语言和行动总是不能合一。他观察入微对这么一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进行了不露声色的批判和揭露。从这些方面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有着自己的看法见解,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这也正是他们特有的心理。
有人说80后的青年不关心社会,这话是有偏见的,关心的含义是什么?绝不是把“社会”二字放到嘴边唠叨。我认为他们不仅关注而且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有些社会现象他们不满,但由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们抱怨,希望引起注意,但绝非冷眼旁观,看热闹。韩寒作品中对社会现象有这样的描述:“这镇上的机关工作人员干什么事都慢,惟一可以引以自豪的是下班跑得快。五点半的铃仿佛是空袭警报,可以让整机关浩浩荡荡的人在十分钟里撤退干净”这有些夸张,却很形象,有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上班就是等着下班。这里用了一个词“浩浩荡荡”来形容机关人员庞大,但真正工作的却没几个,社会的弊病,在这样的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些看到的是一群没有束缚的,不再是无奈的青年,有的只是花季年龄的率真,一种叛逆的自傲。【参考文献】
①《三重门》;韩寒著;中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②《零下一度》;韩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像少年啦飞驰》;韩寒著;中国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④ 《毒》;韩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⑤《长安乱》;韩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⑥《一座城池》;韩寒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⑦《光荣日》;韩寒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年版 ⑧《他的国》;韩寒著;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