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崇礼县汤山树玫瑰郡报告会
李文祥先进事迹情动黄科大学子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世显主持
本报讯(记者 董黎丽 于丹)4月18日,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校音乐厅举行。报告会由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世显主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各县市区武装部负责人,市直机关、市管企业负责人,各大专院校学生代表一千余人参加,我校共有五百名学生参加报告会。
李文祥是河南省范县人,1925年5月出生,1947年参军入伍,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岛等战役,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一次,获“战斗英雄”称号。1956年,他转业安排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家乡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报告团成员范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周玉陶、范县白衣阁乡副乡长杜晓玲、范县民政局干部刘朝庆、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濮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锋,分别以《永不生锈的军功章》、《黄河岸边写忠诚》、《英雄隐功50年》、《我的父亲》、《时代呼唤李文祥》为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李文祥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李文祥无私奉献、安贫乐道、不求索取的共产党员真本色。报告团成员动情的讲述,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听众,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高春静告诉记者,在听了李文祥事迹报告会以后,我们在精神和灵魂上进行了一次洗礼;使我们对党的精神,对黄科大吃苦、奉献精神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学习科学知识,享受着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没有战乱,不存在直接的生命威胁,我们应该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用去为一顿饭而发愁,也不用为国家为人民冲锋陷阵,我们只需把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做好,作为一名普通人,一个凡人,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身边的人。
李文祥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先后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前不久,省委、省军区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模范复转军人李文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为认真贯彻省委领导指示,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濮阳市委联合组织了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巡回报告。
第二篇:崇礼汤山树玫瑰郡附属中专表彰晚会
附属中专隆重表彰
今年先进集体个人
本报讯(记者)12月24日下午,附属中专2010年终表彰大会在老体育馆举行。
大会对今年以来学校涌现出来的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老年运动会礼仪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学生和优秀辅导老师,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以及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进行了表彰。
今年,附属中专在上级领导关心下,全体师生竭力同心,团结奋战,顺利完成了招生、教学、就业等各项工作,获得了诸多荣誉,取得了不俗成绩。
会后,师生们还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第三篇:崇礼县汤山树玫瑰郡读书工程
编者按:
为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同学们“爱读书、读好书”的求知欲,使其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拓展认知视野,2010年6月——12月,我校组织开展了以“读精品书、做高尚人、成栋梁材”为主题的读书工程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宣传动员、活动开展、评选表彰、成果展示等四个阶段。学生处通过专家推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精选出100本《大学生读书工程推荐书目》推荐给同学们。同时,还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阅读导师,指导他们选定阅读书目,传授阅读技巧和方法,开展深入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
在优秀读书心得作品评选中,经各学院初选后,全校共收到331篇决赛作品,经过专家组的评审,共选出14篇优秀作品,其中艺术设计学院殷夏薇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获一等奖;民族学院覃佳笛的《沉思渴望——读马可.奥勒留<沉思录>有感》、新闻传播学院张亦婕的《完美永远缺个口——评<穆斯林的葬礼>》等四篇作品获二等奖;音乐学院李京芳的《<沉思录>读后感》、信息工程学院秦江辉的《<飘>读书心得》等四篇作品获三等奖;医学院赵楠的《读<瓦尔登湖>》、国际学院谢祎的《读<三国>有感》等五篇作品获优秀奖。此外,体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贸学院被评为“读书工程先进集体”。
本专版对部分获奖优秀作品进行刊登。
范文一: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艺术设计学院殷夏薇)
初读《平凡的世界》,丝毫没有被它所吸引,它的名字是如此的平凡,但当我读了第二遍时才体会到其中的平凡是如此的不平凡,再后来细细回味才觉得那些平平淡淡的语句拼接出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之所以用“平凡”这个词来修饰,想必也是作者经过深思之后的结果。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世界是平凡的,悲欢离合,贫穷富贵,世事变迁,无非如此平常。
《平凡的世界》为我们讲述的是中国西北农村黄土地人民生活的历史,在那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年代,人们有着积极的心态,昂扬的奋斗精神,对生活始终抱着信仰和追求。作品通过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欢乐与痛苦,追求与挫败,爱情与劳动,日常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劳动者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个故事让我有感而发,我喜欢它,在于它从平凡出发,赋予主人公不平凡的经历,比如孙少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却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他的身上却包含了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可贵品质。在这些平凡的人们徐徐展开的画卷里,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恶。这样朴素的故事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真谛: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只要足够热爱生活,只要永不止步,那么美好的风景总会在你生命的不远处。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这种局限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生活的意义。”我很喜欢这句话,它常常让我充满力量。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农村孩子,从小见证了家庭周围生活的变化。小学时,家在村子这头,学校在村子那头,整天背着妈妈做的小布书包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到学校,坐在简陋的教室,蹲在从家里搬来的小木板凳上听老师讲课,黑板也是漆上去的颜色,那时小伙伴们都很努力,眼神里全都透着对知识的渴望,那种眼神是后来长大时才能读懂的。初中,高中,大学,一次比一次距家远,儿时的记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是农民的孩子,唯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常年累月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累弯了腰,磨破了手,沧桑了面容,落下了一身的疾病,却从不曾停下手中的活,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这时常让我想起臧克家先生的一首诗:“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的泪直往心里咽”。多年以来,平凡的父母总是以这样一种影像停留在我的心间,虽然这个比喻可能不甚恰当。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劳,是他们给了我巨大的精神财富:坚强
不屈,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永不停息。从小我比其他的孩子多了几分成熟,几分努力,在生活、学习中我一直告诫自己要永不放弃,坚持心中的理想。我们改变不了我们的出身,但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生活。我坚信,在命运面前,世人平等而生。
我知道,人生,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能停止拼搏。生活,有苦有甜,但不能没有滋味;我将始终保持自强自立,勇敢面对未知世界,认真做好每件事。我承认自己的平凡,不奢求人生如夏花绚烂,只求平凡中有生活结出的果实,平淡中有自己对生活的见解,荣辱中有独立的人格,经得起寂寞和风雨。我想有了这些,才有可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吧!前进的路上,我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
范文二:
沉思渴望
——读马可.奥勒留《沉思录》有感
(民族学院覃佳笛)
《沉思录》来自公元121年,距今一段无比遥远的岁月,来自内忧外患灾祸频繁走向衰落的古罗马,来自一位戎马倥偬的卓越罗马帝王,来自一个执着于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灵魂的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这是一本高贵而又忧郁的书,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又真诚无比的书,这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这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的书,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洁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这是“沉思录热”中读者们对《沉思录》的高度称誉与评价。
不错,《沉思录》不朽,马可.奥勒留这位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的思想不朽。正如本书译者,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但过了两千年相信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其实,作为一部历经千年不朽的作品,在祖国大陆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翻译家梁实秋曾于1985年查阅各种资料翻译过英文译本,并且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但因为语言艰涩难懂,所以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1989年,由何怀宏教授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沉思录》在大陆发行,无奈也只是激起微澜。且据何怀宏教授所言:本来最好的办法应该据希腊文迻译,但国内希腊语
人才稀缺,而本书却又有早日与国内读者见面的必要,所以还是觉得先转译当时公认较好的英文译本,总比长久的翘首以盼好。然而来自这位资深权威哲学教授的呼声未被大众所听闻,而堙没于经济建设的滚滚洪流中。
直至2007年11月,出访新加坡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关于孔子学院的问题说到:“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床头,我可能读了有一百遍,天天都在读。永恒的是人民和人民创造的历史和人民创造的财富,还有他们留给世界的伟大思想„„”后来引起名人效应,《沉思录》在大陆热极一时。
然而,在读罢此书后,我丝毫没有“热”起来,没有那种传说中仿佛发现新大陆般的狂喜,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平息的自卑与羞愧。
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忱地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但真正直抵人心的,不是那些至理箴言的碎片,不是那些让人醍醐灌顶的哲思,而应该是马可.奥勒留——作为人类的一员,不断与自我对话、检省自身的理性与智慧。
是的,我们贫乏于思考,贫乏于自省,贫乏于沉思。
我们活得充实而忙碌,于是失掉了无聊——而无聊正是与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我们活得热闹热烈,于是失掉了孤独——而孤独正是与自我对话的黄金时刻。一个人总是活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却没有时间和自己待一会儿。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他在向其门徒透露自己的基督身份后说这话,可谓意味深长。我承认,我们需要到社会上去活动,旅行、冒险、恋爱、奋斗、成功、失败,但我们更需要宁静的独处,需要沉思的时刻。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卢梭一语中的地倒出了失去自我,缺乏自省的世人的盲从,他们忍受不了这失去模子的自己,于是用公共的模子,世人的眼光重新塑造了一个,结果人人都变得如此相似。但倘若我们愿意节省与社会过于频繁的交往,停下觥筹交错中浮华的言语,将自身置于寂寞,无声无息的怅惘与迷茫中,聆听“另一个我”对于人性的拷问、对于神性的追寻,那么在嘈杂纷攘的世界中求得一份对于生活的满足,心灵的富裕,又有何难?“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个人的存在是何其渺小,无怪乎昆德拉要说“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如果生命不能投入到思考中去,那不过是一副空空的皮囊,不带一点灵魂的重量,枉费造物主将人类造为万物之灵长,全无灵性可言。一个人倘若从
来不想认识自己,从来不肯从事一切无望的精神追求,那么,工作绝对不会使他成为完人,而会使他成为庸人。
数年前,温总理的一首小诗引发了举国上下“仰望星空”的热潮,然后转过身来,又有几人愿意细细品味康德这一句话背后的深意——“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我们的心灵日新月异,产生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律。(《实践理性批判》)”中国的民众,尤其青少年严重缺乏对自我的思考,而成功学催促人们盲目地追求声名地位,而不呼吁人们探索幸福的终极意义;养生学教授人们如何长命百岁,却不注重人们灵魂的养成和充实;一些伪心理学,野史书籍只提供一种没有营养的乐趣,让读者以为自己已经能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奥义,不过是快餐文化披上了科学的马甲,完全不能提供关于生命的终极人文关怀;人文教育上更是大喊恢复孔教伦理纲常教育,而不顾孔子这位圣哲“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
我并不懂斯多葛派哲学的深意,更不能如两希文明中哲学家们罔顾生死,不惧暴力与权威地探究真理,但我却要不断地重述苏格拉底这位伟大先知的警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只为不断激起对于沉思的渴望。马可.奥勒留四处征战,他的身体从未从马背上得到片刻的停歇,但他从未间断对灵魂的思考,而我们只不过是重拾多年前就应该从事的事业。更何况,连关乎自我的思考都尚无空暇,尚嫌麻烦,或是逃避忽视,又如何会有思考国家、民族、历史的问题,又何来勇气承担社会、历史的责任呢?
范文三:
读《鲁迅选集》有感
(外语学院宗隆隆)
依稀记得孩提时代看到一段有关鲁迅先生的话。一位日本记者问鲁迅先生:“先生,您的文章处处充满着对中国人的批判和讽刺,您恨中国人吗?”鲁迅先生这样答道:“恨,从心底里恨!”“那,难道您不是中国人吗?为什么您还那么讽刺和痛骂中国人?”“因为我太爱他们了,从心底里爱!”当时看到这段文字,总觉得很矛盾,不明白为什么先生是中国人却对国人的爱恨如此极端,只知道他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因为每年的课本里都会无一例外的出现几篇他的文章。
记得第一次接触先生是从《少年闰土》这篇选自《故乡》的文章开始的。那月光下拿叉的少年,深深铭在我的心里。后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已己》《藤野先生》、《阿Q正传》等更是构筑了我对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空前神圣的倾仰和敬慕。再后来,有幸得瞻《鲁迅选集》,更多、更全面、更深层地了解了先生。我不由得理解了先生那复杂的民族情怀,我的震撼来于心灵深处,知道了先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心里饱含了对民族的悲悯。
先生的散文,不消说,充满了天真的童趣和乡土的感怀,有时如平静的港湾,随即又如汹涌的河流,转而再如蜿蜒的小溪,千姿百态。先生的散文诗却与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是那么迷离恍惚,奇幻诡美,这正是先生内心苦闷与超世间的完美的无声的挣扎。先生说不出什么了,灵魂的空灵早已装满了医治国人麻木的精神的抱负。
先生的小说数量不多,但篇篇在中国文学史上都举足轻重,堪称经典。先生的小说只写平凡人平凡事,只写底层人民最痛苦最真实的呻吟。是没有虚幻离奇的故事,是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那一个个被描写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入木三分地把国人的病态刻画了出来。犹如“阿Q”每个人看到他,都会觉得像自己又不是自己。让每个人的缺点都暴露无遗。这正是先生的伟大之处,刨出民族的劣根性,鲜血淋漓的,让世人从精神层面启发觉悟。
除了以上,最集大成地体现他的精神与创造力的首推先生的杂文。毛主席说,先生的杂文如尖刀、匕首、投枪,直插敌人的心脏!真的猛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先生的杂文是一部史书,是一篇篇檄文,是一种呼号,是声声呐喊。其中有无情的披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所有所有,笔锋纵横,口舌驰骋,正如先生那浓墨一样的隶书“一”字,永远都是立着的头发,刚强、坚韧、醒目、锋利。
先生一生都为医治国人的的病,一生都在为这个民族奔波。在精神世界里挣扎、呻吟。因为他爱这个民族,他的笔书写的不是文字,是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最后引用先生一句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进。
第四篇:崇礼县汤山树玫瑰郡日语讲座
与日本的零距离接触
本报讯(记者 金娜)12月21日下午,外语学院509教室座无虚席,日本神奈川县LOGOS国际学院校长佐藤仁先生与我校日语专业全体师生就日本留学、日本文化、日本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佐藤先生首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去日本留学需要的条件。他指出,如果是大学毕业后去日本留学,需要准备大学毕业证、学位证明书、大学成绩单、日语能力测试证以及存款证明书。就日本文化方面,佐藤先生表示日本的文化很深远,如果想要把日语学好一定要了解日本的文化,寻找日汉文化的异同,这样会更有助于大家的学习。就同学们关心的日本就业问题,佐藤先生说:“在日本就业压力是很大的,如果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要取得能胜任这项工作的资格证才可以上岗,所以一定要把日语学好,这是前提。”
在互动环节,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左藤先生提出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听到同学们的日语提问,佐藤先生非常高兴,并对大家的提问一一做出了回答。
最后,佐藤先生对同学们寄语:黄科大的学生们很棒,不管大家以后去日本留学还是就业,一定要先把日语学好,我也相信大家一定会把日语学好。
参加讲座的何艳同学说:“听这次日语讲座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听力,而且收获到了很多知识,我现在对日语学习充满了热情和自信,希望以后能多举行几次这样的讲座。”
第五篇:崇礼汤山树玫瑰郡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新成绩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报佳音
两人入选郑州特聘高层次人才 重点示范专业再添三个 精品课程又增一门 本报讯(记者 高馨)12月24日,记者从教务科研处获悉,根据郑州市日前下发的通知,我校有两人入选特聘高层次人才,两专业获评示范专业,一专业被评为重点专业,两门课程分别上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和拟建设项目。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对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和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郑州市教育局第四批特聘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和评审工作日前结束。经过评审专家组对候选人资格审查、书面评审和综合素质测评,我校秦东晨、宋家友榜上有名。2010年市级重点(示范)专业、重点实验室评审结果公布,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被评为示范专业,护理学专业被获评重点专业。
在郑州市教育局公布的2010郑州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名单中,我校《CI设计》课程入选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工程力学》课程被名列市级精品课程拟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