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2009年春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①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②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
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③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④。由是寺之人皆神之,.
人莫敢夷。
《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⑤,盖其地有是.
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
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
【注】①陬(zōu):角。②甓(pì):砖。③锸(chā):铁锹。④禨(jī):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⑤甘茂:秦丞相。息壤:秦国地名。
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2)其人鬼且禨()..
(3)而亡其说().
A.自圆其说.(4)其言不经见().D.貌合神离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B.不胫而走C.降龙伏虎..
19.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鲧窃帝之息壤.B.岂帝之所爱耶 .D.而唯异书之信 .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之敢夷。
(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
21.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2分)
17、一、命题目的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错题类型
错(1):负责、担负
错(2):装鬼、信鬼
错(3):消除、丢失
错(4):在经典中
三、错题分析
错(1):用“负责、担负”来作答,表明这部分考生缺乏“古今异义”意识,采用了现代汉语“组词法”的习惯思维释义,这是文言实词解释的大忌。出题者是故意设置的陷阱,考生应避免用现代文阅读的习惯思维来处理。
错(2):回答用“装鬼、信鬼”,表明释义时有词类活用意识,可惜这部分考生只注意词的通常意义,而忽略了词的语境意义,没有结合上下文分析推断再确定。这也是考生在解释文言实词时要避免的方法。
错(3):回答用了“消除、丢失”,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对该实词义项的掌握不全面。“亡”作 1
“无”讲,作为通假字,文言文中随处可见,实属不细心所致。
错(4):用“在经典中”来作答,这显然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前后文来推断该词的意思所导致的结果。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文言实词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常见实词”,即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来;三是“理解”,即不考一些名词术语,而是侧重于考查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应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活用词等语言现象。一词多义,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除假借义而外,引申义、比喻义与本义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意义联系,其中本义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往往又联系着字形。如“负”,会意字,从人从贝,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如“负荆请罪”);抽象表达为“承担”,(如“忍辱负重”);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如“负隅顽抗)”;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如“决一胜负”);“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如“忘恩负义”)。
本试题中,“负”、“亡”两字不仅在《考试手册•语文•附录•300词》里均可以找到,而且是在初中常见词里,可见多么“常用”。“鬼”位于谓语的位置上,名词活用为动词。“经”,虽常见,但同学们熟悉的义项放在这里均不太合适,所以需要分析推断。这里应该是“常”的意思。作为旁证的是,现代汉语“经”与“常”往往连用。出自《考试手册•语文•附录300词》的有两个,应该说已经占到了一半,但还有一半不在此列。看来命题者只是承认这些词很“常见”,但不愿自己被局限住。即使存心想让四个词全部为“常见”的,也难找到合适的文言选段。所以大家基本上不要认为“实词考查范围不会超出这300词”。当然,“着重复习和落实这300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个思路还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18、一、命题目的考查的角度,是要求考生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理解该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即词类活用的辨析。
二、错题类型
错1:回答选择了“A”
错2:回答选择了“D”
三、错题分析
错1:选“A”的考生,表明他们基础薄弱,题干中“禨”字的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也许都未能理解。
错2:选“D”的考生,基础不牢,能判断出“禨”和“貌”多是名词,但不能辨别两者间不同的语法功能。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词的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某一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但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临时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代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把瓮当作,用绳系)
(2)能愿动词+名词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杀)
(3)副词+名词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4)名词+补语
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促织》)(杖打)
(5)用在结尾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向东去,向西去)
(6)用“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本题中的现象,可注意两点:其一,根据“禨”字的部首,可推断出它的词性和意义范畴;其二,依据“鬼且禨”中的“且”字——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可推断出“鬼”、和“禨”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A中的“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B中的“胫”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长腿;C中的“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D中的“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正确答案:B19、一、命题目的对虚词的考查,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而本题只要求区别“用法”。
二、错题类型
错1:回答选择了“AB”
错2:回答选择了“AD”
三、错题分析
错1:选“AB”作答的考生,认为两句中的“之”字都是出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看清A句开头已有“鲧窃”作主谓语,是不细心阅读所致。
错2:选“AD”作答的考生,也认为两句中的“之”字都是出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这是基础不牢,掌握不准确的结果。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对虚词的把握,应从意义和类别两方面来着手,这两者的重心是意义。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把辨识虚词意义放在重要位置。虚词的意义,就是一个虚词依附在某个实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虚词的意义不像实词那样实在,有些甚至只有语法意义(即语法作用),而没有词汇意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当掌握那些常用而重要的虚词意义,即判断和辨识“它”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语。
虚词的类别,就是虚词的词性,就是虚词词类的具体划分。我们习惯上把古汉语虚词分成四类: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同时,代词亦归此类。我们学习虚词,要求把这几类虚词的界限分清楚,对于文章语句中的虚词,要基本上能够判断出它们的词性来。不仅要知其大类,还要知其小类。就是说,我们还应知道,代词有“人称”、“疑问”、“指示”之分;副词有“时间”、“范围”、“程度”、“情态”等之别,等等。
本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是最常见的“比较”法,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用法。题型设置为四选一。这需要我们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并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A中的加点词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
间;B项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不过,关于B项中“之”的用法有可能存在争议);C项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D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作用。正确答案:B、C20、一、命题目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着重考查句子中的句式现象和重点词语。
二、错题类型
错1:因此寺庙中的人把它看成神,人们不敢铲平它。
错2:甘茂定盟于息壤,大概是那地方也有此类情况吧。
三、错题分析
错1:漏译了范围副词“皆”;“人莫之敢夷”的宾语前置句式翻译得不到位;还有译句中“它”的指向意义不明确。这样的翻译最多的1分。
错2:这个句子的翻译,除了“其”字外,其余的意思都对了,但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译文显得半文半白,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这是需要考生力求避免的。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首先是把握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指一个句子中最重要的词的意义,尤其要把握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活用词等等。其次是注意句子的通顺。“句子通顺”就是准确辨识各种文言句式,尤其要注意每一种句式中的特殊现象,例如,没有“„„者,„„也”标志的判断句式,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式,省略句式“省略”的具体内容,以及倒装句式的四种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和谓语前置等),以保证句子翻译通顺并符合逻辑。最后是保证意思明确。“意思明确”就是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除了涉及到众多的词义和句式特点以外,还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情感色彩等常识。古人在表达时,由于所处年代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达文意时,“染上”了较明显的“时空”色彩,这些色彩是那个“时代”的标志,那个“作者”的标志,也是我们翻译文章时容易忽略的障碍。文言修辞格的准确翻译也是“意思明确”的重要环节。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借代、比拟、对偶、夸张等修辞格,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保留“原修辞格”还是“还其本来面目”。
就本题而言,“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的高考要求是“直译”,即一定要字字落实,句句落实。重要的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个都不能含糊。“神”是名词活用为意动,“把„„看成神异的现象”;“盟”也是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订盟”。
正确答案:(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因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增长)的情况吧。(得分点:盟、盖、是)
21、一、命题目的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错题类型
错1:柳宗元关心民生疾苦,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错2:体现了柳宗元正确的世界观,规劝学者不要相信鬼神。
三、错题分析
错1:这样的解答,说明这部分考生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错2:类似于这样的答案不少见,问题出在两个方面:其一,前句太虚泛;其二,前后句次
序颠倒了。应该先写实,即具体内容;后提炼,即本文的思想意义、思想价值。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近年来对“文意的把握”的考题越来越多,侧重于“理解文意”的考题已经接近或超过对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性”的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把握,对文章层次的分析,对文章事件的概括,对语言修辞的理解,这类题目已经是语文试卷上文言文阅读题的“常客”。
记叙性文言文,要“了解”围绕人物发生的事件,以及在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表现;要“理解”通过这些关系和表现反映出来的人物品行和思想。一般情况下,考试所选择的文言语段以“叙述后略有概括或议论”或“议论后再叙述”的文体为主。
就本语段而言,虽曰“记”,实质也同柳氏的其它“记”体散文一样,目的都在于说理。那么,本文要表达的“理”是什么?我们来看结尾这一句:“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是言”是什么?就是迷信鬼神的说法。从“恐 ”字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与认识了。再看前面的议论:“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连用反问句,表示质疑、否定。这样分析下来,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就十分清楚了:批判鬼神迷信。然后再分析其“意义”,即价值,通俗的说法是“亮点 ”,进步性。远在唐代,就清醒地批判鬼神迷信,可见: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正确答案: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分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分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1、身份为人在前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典型事件跟后边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3、经历官位会多变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①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②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③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④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
二、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末题先看是关键 回头读文一两遍 人时地事理清楚 词句找出要划线 实词语境很重要 虚词对比定答案 翻译看准重点词 句意通畅高分见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 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 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 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 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 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 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 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 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2.⑴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⑵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5分)末题先看是关键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解读】本题提供的信息:人物:吕徽之;身份:隐士;为人: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事件: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其妻御寒。
先读末题的好处:初知大意,部分翻译,降低难度。回头读文一两遍,人时地事理清楚
(1)人物:吕徽之、诸贵游子弟辈、先生妻、尝识面者、陈刚中治中;
(2)时间:一日、雪晴、夜黑、又一日;(3)地点:庭前、家、阁……遇于道;(4)事件:作雪诗笑出声来,和雪字诗,和云字诗,刺船而去,捕鱼、携鱼与酒至,与陈治中共论驴故事。词句找出要划线
要把前两道选择题涉及的词语句子在文中划出,便于联系语境进行理解。实词语境很重要
实词理解一定要联系语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解读】D项中的“刺”字,联系全文语境来看,吕徽之是一个隐士,“耕渔以自给”,突出他的“自给”,因此他可能没有专人为他撑船,说他“乘坐”不合语境。答案应该选“D”。虚词对比定答案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解读】对比解析: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地B.代词,那,那个/副词,一定,表祈使语气 C.代词,代地点,哪里/代词,代理由,什么 D.介词,拿经过对比,答案应该选“D”。翻译看准重点词,句意通畅高分见
关键词就是得分点,高考主观题阅卷按得分点给分,踩准得分点给分,没踩准得分点扣分。
⑴一日,携楮(chǔ)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关键词]楮币:纸币;易:买;值:遇到;弗之顾:宾语前置,应为“弗顾之”,“不理睬他”。
[翻译]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⑵治中策蹇(jiǎn)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关键词]策:鞭打,骑着;蹇:跛,行走困难;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莫不是……吧?”
[翻译]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推荐)
在高考语文考试答题时,学生除了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必要的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恰当地回答问题,以求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本文针对解答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题的一些方法和要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值得我们关注。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
那么。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又有哪些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翻译中去。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
例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曾巩传》)
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例2:又临渭置采术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张佶传》)
译文:(张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设置了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篷离开了。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
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入,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
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例4: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室比空,非吾一人而已。(09全国二卷)
译文: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穷,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这里“盏齿”译为“老人”,“比室”译为“家家户户”都是意译。
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有难度,需要根据词语的本意及上下文来揣摩。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
(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
例5: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张佶传》)
译文: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
得分点分析: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
例6: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曾巩传》)
译文: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得分点分析:名词动用“饮食冠裳”,文言实词“假”,宾语省略“假(之)”,状语后置“以骑从”,介词省略“夸徇(于)四境”。
例7: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李渔《闲情偶寄柳》)
译文:而它单单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觉察它。
得分点:代词“其”:省略动词“于晓(听赏)”;宾语前置“未之察”。
3.要做到文从句顺
文旬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旬顺。这三点必须做到。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到古人所讲的“信”“达”“雅”三个字的翻译标准。吃透古人讲的这个标准,对于做好文言文翻译很有帮助。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吉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入足以能够通行。
原旬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日:“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巳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劝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第四篇: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近三年的语文试卷,10年简单,而11、12年相当较难。
一、基础题部分
1、读音:2010、2011年河北省考卷均考了读音,并且是常见误读字音。而2012年河北省用的是新课标试卷,除去了读音这部分内容。
2、成语:近三年高考全考了成语,每年的四个选项中,最多有一个是不常见的,其余三个平时模拟题常见。
3、修改病句:搭配不当三年都考。成分残缺和赘余三年全考,其中10、11年考的成分残缺,12年考的成分赘余。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10、11年考。词序不当12年考。
4、排序题:考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每年考试内容不定。相对简单。
5、现代文阅读:每年必考。12年新课标把现代文阅读放在了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以说明文或者科技文为主。
二、文言文和诗歌部分
1、文言文阅读:
近三年文言文全部是人物传记,而且相当简单。考得实词都是重点实词,课本学过的文言文中都有相关实词;分析人物某一性格特征和总结文言文内容两个题,只要读懂文言文,基本不成问题。
文言文翻译部分,10年比较简单,11、12年相对比较
难。
2、诗歌鉴赏11、12年考的是周邦彦和晏几道的词,属于名家作品,相对简单。10年考的则不是名家名篇,因为作者不了解,理解起来相对较难,而且但情感比较容易理解。
3、名家名篇默写
近三年默写侧重考的是文言文中的名句,诗歌默写相对较少,平时应侧重背诵文言文。
三、阅读10、11年依旧是杂乱的阅读,文学作品分类不明显。12年开始则分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两部分,二选一来做。文学类一般是一篇小小说或小说选段,实用类阅读则一般是人物传记。学生做题有了选择权,可根据自己特长来选择,其实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四、主观题(小题)
1、仿写句子:每年都考,10、11年是考察比喻的修辞手法、12年考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词填空:只有11年考。
3、补充句子:
10、12年都考,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和逻辑能力。11年则考察了学生的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五、作文
10年是看漫画写作文,11、12年是材料作文。10年相对比
较难,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11、12年则比较切合社会热点、因此学生必须要关注每年的热点。
第五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高级中学
孙忠提
1、对原文框架结构要有一定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是人物传记,这也正是语文课本和选修课本中的一个重点,因为语文课本的很多古文就是人物传记型的,如《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等,所以在高考中很有可能涉及的就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而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内容模式:人物的家庭情况,人物小时候有什么特点,人物在学问方面有哪些特点,几时进入仕途,在仕途上经过几次坎坷(在什么地方做官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政绩,又在哪些地方做官做过哪些事情有什么政绩,几经周折然后怎么样,最后在任怎样等)文章最后一般是人物的死(牺牲),人们(皇帝)对此有什么评价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
行文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各种手法,并由此反应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对人物的态度,也就是这篇文章(传记)的中心。
2、实词的考查:
(1)用所给的加点的词组词,最好组成跟原句词性相同的,然后放入原句分析句子是否通顺正确,如果正确,这是第一步,然后将整个句子放入原文,如果适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那说明这个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2)同时也可以联想该加点的词在那一课出现过,当时有什么用法和意义。(因为高考题虽然不出书上的原题,但是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据此我们在做题时可以联系课本的上的相关知识)。
(3)或者用语法分析。判断词性,在原文找提示点。
3、虚词的考查:
(1)先看位置,不同位置的虚词,承担的语法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最直接的)(2)看前后所跟词的词性,虚词跟一些词有关系,而跟另外一些词却没有办法搭配。(最主要的)
(3)根据平时所学或联系平时的讲解分析所要考查的词的用法和意义。(最根本的)(4)运用语法——分析成分、词性和搭配等。
4、人物性格的考查:
(1)看清题目中关于人物个性的限定词,并对这个限定词的外延和内涵要有一定的理解。(2)根据限定词对下面所给的六个选项进行排除,注意考查的时间的限制、地点的限制、做事情的施动者等,即要找到人、事、时、地点、结果、影响、评价的对应关系。
5、关于内容的考查:
(1)看主题的正确与否——看作者的态度、看人们对他的评价、看他所做得事情。
(2)在一篇古文中要找准不同人、不同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结果、不同影响、不同评价之间的对应关系。
(3)看人物的描写方法及效果。
6、关于翻译:
(1)离不开语境,围绕语境寻找提示点和信息点。(2)寻找实词,虚词进行落实。
(3)联系古文常考查的句式(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4)字字落实,每一个字组一个词,要保证词性相同,符合整个句子在成分上的要求,将所有能够组成词的词语联系起来,再联系句式进行必要的“删、补、留、掉、换”,使句子前后通顺,同时要顾及到整个句子的要求,并和课文内容相联系,最好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注意一些名词和代词可以不翻译。
(5)要注意利用好后面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做题的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