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法律环境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法律环境的建议
一、尽快将《融资租赁法》列入人大立法计划
2003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人大代表的提案,决定将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租赁法》列入立法计划并于2004年4月由人大财经委启动了《融资租赁法》的起草工作。经过人大财经委融资租赁法起草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小组近4年的努力,《融资租赁法》(草案第三稿)已基本形成框架,草案借鉴了国际上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立法成果,同时根据国内外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机构监管、租赁物的取回、登记和财税政策促进等方面具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定,基本解决了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融资租赁法》(草案)的起草及相关工作的推动,融资租赁理念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商务部与银监会对融资租赁业的主管及审批问题达成了共识,商业银行重新进入融资租赁业,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纷纷设立,外商投资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增加,业务额得以快速增长,有利地促进了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业界深受鼓舞,对人大立法部门为融资租赁立法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深表感谢。但因种种原因,上届人大及今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没有把《融资租赁法》列入审议事项,导致了融资租赁业仍面临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
人大法工委起草并经人大通过的物权法中明确指出所有人可以对自己的动产及不动产设置用益物权,实际上为融资租赁业务中的归属和利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正如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人大工作报告》中指出:“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的物权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遵循了平等保护物权的原则,强化了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贯彻了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规范了现实生活中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既体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又遵循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由于动产的范围十分广泛,不可能在《物权法》中一一罗列做专章表述,《物权法》也未对除飞机、轮船、车辆以外的其他动产的登记部门作出明确授权,该法为融资租赁的专门立法预留了空间。鉴于上述情况,应对原《融资租赁法》草稿的框架进行以下调整:
1、减少涉及租赁物交易的法律规定,该等条款可作为日后《合同法》的司法解释的参考。
2、增加关于租赁物的归属、利用、登记和取回等法律关系的条款。
3、保留其他条款。
建议人大财经委会商商务部条法司联合银监会在完善《融资租赁法》(草案)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将其列入立法计划并审议,为快速发展的融资租赁行业创造健康的法律环境。
二、在《融资租赁法》未出台的条件下,解决物权法与行政规章对于融资租赁的规定相冲突的问题
1.完善机动车登记制度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新修订的《机动车登记规定》,机动车应办理登记,但该机动车登记仍然仅是准予行驶的登记,并未明确机动车登记的物权性质。而且,在对租赁车辆的行政管理中,出现了汽车租赁公司被理解为机动车运营单位,设立审批时要求具有运营资质,在交纳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和在二手车定价时按运营车辆对待以及承租人造成第三方伤害、违反交通规则由出租人承担和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等不合理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各类机动车的租赁/融资租赁业务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会建议人大法工委提请国务院法制办根据《物权法》的要求对上述规定进行修改,明确机动车登记为物权登记的性质,增加使用人栏目,在登记时填写车辆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以明确车辆的归属和利用的民事关系权属。
2.改变不合理的医疗器械融资租赁监管方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6月发布《关于融资租赁医疗器械监管问题的答复意见》,将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的融资租赁医疗器械行为界定为经营医疗器械行为,必须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办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我会认为,以上答复意见对从事医疗器械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侵犯了融资租赁公司依法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合法权益。条法司已对此规定提出异议,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予以答复。我会建议人大法工委提请国务院法制办根据《物权法》的要求对上述行政法规进行修改,以正确规范融资租赁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
3.废除对国内船舶融资租赁管理的不合理规定
交通部水运司于2008年发布了《交通部关于规范国内船舶融资租赁管理的通知》,规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我部有关规定,国内船舶融资租赁出租人的企业经济性质属 „三资企业‟的,其外资比例不得高于50%。”船舶租赁公司提供的是资本投入服务,并不是船舶运营企业,该通知将租赁公司混同于船舶运营企业,对其外资比例进行限制,不利于拓宽船舶运输公司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会对融资租赁业和航运业造成不良影响。
鉴于以上针对融资租赁的不合理规定,我会建议人大法工委提请国务院法制办,要求交通部法规司废止这一不合理的规定。
国务院法制局协调司及相关部门再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交通部水运司及交通部运输局进行协调时,我会愿意积极配合,反映业界意见,积极促进上述法规的完善,解决融资租赁业面临的问题。
三、推进物权实体登记
因《物权法》规定动产登记是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但因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不完善,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无法有效保证出租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不能保障交易的安全性。
国家工商总局于2007年11月17日公布了《动产抵押登记办法》,规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的,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已建立物权抵押登记系统并全国联网,在《融资租赁法》(草案)起草过程中,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也同意利用该系统进行租赁物登记,且草案中也对此作出了相关规定。因《物权法》未对此作出明确授权,《融资租赁法》(草案)审议搁浅,对租赁物登记,目前仍无明确的行政授权。因此,我会恳请人大法工委建议国家法制办、商务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动产租赁登记具有合法效力的行政授权,并经由国务院转发,赋予其行政法规效力。
四、降低内资融资租赁企业的准入门槛
为了公平内外资融资租赁市场的准入条件,建议人大财经委商国务院法制办给商务部增加融资租赁的行政许可,并建议商务部制订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办法,取消《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内资融资租赁试点监管工作的通知》。
我会建议商务部允许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区域性、专业性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试点工作,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万元或1000万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再就业。
第二篇: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范文
建言献策 | 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文 |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从2015年起,随着新修订的《预算法》生效,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呈现出新的格局,即主要包括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和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总体来看,一系列新规接连出台,对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意义重大,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需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规范透明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01 在新规框架下不断调整和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一)适度扩展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加快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方式转型。面对地方政府巨大的融资需求和债务压力,2015年的发债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因此中央政府应该积极拓展地方政府债券新增发行规模,以满足地方政府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惟其如此,才能为逐步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功能奠定基础,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实现“债务新规”的政策目标。从长远来看,如何使中央政府确定的地方政府融资规模与地方政府的正常合理融资需求相吻合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应不断创新信息交流渠道,克服信息偏在。
(二)进一步推进PPP的制度供给。一是尽快由国家层面立法,出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法》(基本法),从原则、目标取向、保护社会资本基本利益、维护公众利益等大的方面提纲挈领地进行制度规范,强调权威性和打破部门利益障碍。二是国家层面派出专门机构或组织梳理和调整各部门各地方有关PPP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协调PPP项目进展过程中“法规打架”、法规适用等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提高法规的操作性、解决实施等问题。三是在财政部《操作指南》和发改委《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围绕PPP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政策支持体系,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运营管理给予恰当的制度、融资、监管等方面的系统的政策支撑。四是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倡导契约精神、依法治国以及诚信的营商环境,创建PPP机制所必要的市场环境。
(三)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提高政府部分资产流动性。在经济发展持续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将政府的一部分存量资产变现会极大促进各级政府的改革进程,缓解地方政府巨大的支出压力和债务压力。从国家层面看,要充分警惕规避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一是从制度规范入手,严格入池资产质量,简化产品结构设计。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才刚刚开始,有待完善,信息不对称、知识储备不足现象突出。二是强化信息披露。完善信息披露是扩大投资者群体和促进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的重要一环。具体来说,应充分披露每个基础资产抵押担保情况,评级机构需要充分披露评级方法、假设、流程以及利益冲突相关信息,充分披露进行压力测试的现金流和抵押信息,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该证券风险特征和机构特征。另外,可以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将部分资产通过交易平台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和变现。
(四)积极构建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基金化模式。在进一步加强对基金的规范化管理前提下,通过产业投资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方式构建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基金化模式,发挥政策性基金的带动作用。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可以通过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用于投资包括交通、环保、能源、教育、医疗、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行业在内的地方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该类基金中,各类合伙人持有的基金份额可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协商确定。
02 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管理机制
(一)适度下放债券融资权,解决好怎么借的问题。新预算法已经授予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权,但借债主体目前还暂时限定在省级政府。就现实而言,在我国目前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是落实中央决策、执行具体任务的主角,面对数以万亿计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仅靠现有的财力显然孤木难支。因此,应创造条件逐步允许符合条件的市、县级政府举债融资。基于此,应当根据地方发展实际情况,首先在法律层面有条件地赋予地市级和县级政府举债融资的资格,进而在制度规范上明确举债规模和程序,制定地方政府发债的管理制度,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管理、发债市场建设、发债技术规范和配套措施。采取由中央确定总量基础上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地级市政府独立发行市政债,构建以市政债为主体的公共投融资体系。
(二)合理划分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管理事权,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目前实行发行限额和纳入预算的双重管理模式,待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余额管理。对已经认定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要通过发行债券逐步置换,力争在五年内全部置换完毕。根据2015年的实践,为了更好地做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管理工作,可以考虑:首先在新增债券融资规模和结构的决定方面下功夫,中央政府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完善对地方政府债券融资需求的“尽调”机制,构建高效的政府间融资需求信息交流和对接渠道,科学合理地设定新增债券规模和结构,尽可能使之与地方政府的正当融资需求相吻合。其次,在存量债务置换方面,考虑到地方政府的余额规模已经确定,可以考虑明文确定将置换债的规模、结构和置换方式等方面的权限下放增强各级政府的自主斟酌空间,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监督,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在置换过程中,还要注意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影响投资效果。再者,要通过专门规定,明确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对举借债务的责任和风险防控责任,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
(三)落实责任,做好预案,解决好怎么还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谁借谁还,风险自担。中央不负责救助,以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和功能定位。界定好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的边界,避免企业债务风险向政府转移,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防范机制。其次,要督促地方政府构建规范透明的偿债机制和违约责任,构筑必要的偿债基金制度,并且有效管理。再者,上级政府有责任做好债务危机处置的应急预案,并且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持续的动态更新,防止局部危机变为区域性和系统性危机。
(四)逐步构建地方政府中长期投融资规划管理制度。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决策应该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当前,虑及长远,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这不仅关乎到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健康发展问题,也为中央政府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需求总规模和结构奠定基础条件。为此,建议结合中长期财政规划的编制,地方政府也应该相应编制中长期投融资规划,滚动完善,以此为纲领,投、借、管、用、还相结合,提高投融资管理的效率。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提供基础条件。我国中央政府承担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事务,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需要不断创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技术,不断克服“信息孤岛”问题,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和共享。为此,一是要构建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信息网络;二是要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三是要实现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垄断;四是对信息披露严重失真的地方,给予责任人严格的惩罚,确保信息不至于因人为原因失真。
03 守住债务风险底线,完善债务风险衡量、预警、处置和防范机制
(一)按照先增量、逐步存量的原则,加快建立地方政府财务综合报告制度。这是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础,促进地方政府改善治理,提高政务的规范性和财政的透明度,规范债务管理。改革政府会计制度,编制并披露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用现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标准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编制和披露政府资产负债表,可以摸清政府“家底”,具体分析政府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比例、期限,揭示政府债务风险。另外,可以盘点每个地方政府有多少资产是真正可以变现的,有多少资产是可以通过具体金融手段(如资产证券化)变现的。这样对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会有切实的了解。
(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引入地方债务的市场评级制度,由专业评级公司对各地方债进行等级评估,引入市场力量,形成外部约束。建立地方政府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地方债务监控指标体系。逐步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合理空间的评估体系。一是反映地方政府承受能力的相关指标,如赤字率、债务率、债务负担率等;二是反映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相关指标,如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三是反映地方债务结构状况的相关指标,如期限结构、偿还期结构等,对此可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
(三)构建系统化的政府性债务风险监管框架和责任机制。建立地方债务风险早期预警系统,事前规范以及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减缓财政风险。在这方面需要研究设置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如: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利息支出率、债务依存度、资产负债率、负债率、短期债务占比和担保债务占比等。此外,还应加快建立偿债基金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建立专门的偿债基金,由债务资金支持的项目收益、当地财政收支盈余、预备费的结余部分等,均按规定进入偿债基金。偿债资金要实施封闭管理,严禁不当提取和使用。
(四)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债务风险。运用大数据信息,研究并分阶段建立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系统。出现债务风险时,政府能够迅速反应及时规避,至少使风险降到最低。对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作出的辖区内投融资规划严格审批,防范任期结束后遗留大量债务,使存量债务最小化。
04 加快配套制度建设,推进地方更好适应政府融资新规则
(一)清晰划分投资权,约束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明确政府投资的边界和投资的有效性,尽可能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科学地划分各级政府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领域,各投各的,各负其责。涉及到共同投资的,也要明确各自的投资权利、责任,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规范的融资机制;再者,要加强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机制、约束机制和问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若投资端管控不好,行为失当,必然会造成融资端的困境,风险丛生。
(二)完善政绩考核制度,给予地方官员明确的施政导向。按照十八届五中全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国家层面应当首先考虑加快出台一套科学、客观、标准化的法规性政绩考核标准,建立一个全面的指标体系,对各个领域所占的权重分进行科学衡量。虽不要求GDP总量,但对GDP结构的考察应纳入指标体系;加大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绿色指标的权重。提升地方政府理性并强化行为约束,引导地方政府从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源头控制政府债务规模膨胀。
(三)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地方政府实现复式预算。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区域性公共服务提供主体,承担着大量的资本性投资责任。为了便于防范投资挤占经常性支出,便于精确计量资产负债关系和防范财政风险,可以考虑结合预算制度改革,将经常性预算和投资性预算分别记账,纳入不同的预算。因此,推动地方政府实行复式预算,在经常性预算之外,单独设立资本性预算,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在复式预算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债务,无论是一般债券还是专项债券均纳入资本预算,按照资产负债框架管理,债券发行规模不计入经常性预算的赤字口径,不受赤字规模限制,实行余额管理(即限额管理)。
(四)加快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适当增强地方财政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的收支压力日益加重,亟待把握今年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的时机,调整税制结构,考虑完善以直接税为主(不动产税等)的地方主体税种设置,使地方政府在治理辖区、推动地方发展有足够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也可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政府间收入划分要考虑税种属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状况、地区间财力差异程度等因素。“营改增”后,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借鉴国际经验,按照“多专享税,少共享税”的思路,政府收入的划分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效率、公平、征管便利和收入充足为原则;二是要尽量减少共享税,切实增加各层级的专享收入规模;三是要扩大直接税和地方税。实际操作中要与税制改革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相衔接,如考虑做大资源税、环境税、房产税和其他类型财产税,增加直接税比重,支持地方税体系建设。赋予地方一定税权,主要是一些地方税的选择权、税率调整权和特定约束条件下的因地制宜设税立法
原载于《中国财政》2017年第3期
第三篇: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法律探讨(最终版)
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法律探讨
——上海朋洋律师事务所张战坡律师(***)
[案情简介]:
2010年12月19日,王某与被上海某租赁公司签订了融资租赁合同,购买运输车辆。按约定租赁公司与上海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出卖方)签订了租赁物买卖合同,由王某从出卖方购买“格尔发”牌重型牵引车6部,与牵引车配套的重型半挂车6部,通过融资公司付清了车辆款项,由出买人负责新车上牌登记,该车辆由王某挂靠在上海某物流公司名下。2011年7月份该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在对车辆进行勘查时发现该车辆行驶证登记车架号与实际车辆不相符,随立即通知出卖人,销售商立刻派人赴新疆为该车辆重新打车架号,但从交警部门得知,车辆号码在车辆出厂即具备,并在公安机关进行备案,自行打车辆架号系一种违法行为,因此车辆仍不能上路行驶,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租赁公司已经将索赔权让度给王某一方。为此王依合同管辖,向上海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法律分析]:
融资租赁合同,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融资租赁集借贷、租赁、买卖于一体,是将融资与融物结合在一起的交易方式。融资租赁合同是由出卖人与买受人(租赁合同的出租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和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构成的,但其法律效力又不是买卖和租赁两个合同效力的相加。此案中涉及诸多法律问题:
一、融资租赁合同可否解除,如何解除。
合同法仅规定了出租人的法定解除情况,即第二百四十八条: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租金。承租人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支付全部租金;也可以解除合同,收回租赁物。而未对承租人规定解除合同的情况,这也是由融资租赁合同的性质决定的,因租赁公司一次性的履行完毕付款义务,主要起到融资的作用,对于租赁物的质量瑕疵及权利瑕疵主要由承租人和出卖人来解决。但问题在于此种情况剥夺了承租人,也就是实际占有人的解除合同的权利,如果标的物不符合约定,或有瑕疵,只能通过重作,更换,修理等来维权,而不能解除租赁物买卖合同。因租赁物买卖合同系出租人融资公司于出卖方签订,出租人转让给承租人的只是索赔权,不包括解除合同的权利。
整个融资租赁关系中的三方两个合同相互影响,但又独立存在。在实际事件中要根据合同相对性来寻找权利相对人和义务相对人,理顺法律关系。
二、租赁物有瑕疵,承租方如何维权
合同法第二百四十四条:租赁物不符合约定或者不符合使用目的的,出租人不承担责任,但承租人依赖出租人的技能确定租赁物或者出租人干预选择租赁物的除外。由此可知,出租人只在两种情况下车工承担连带责任,即承租人依赖出租人的技能确定租赁物和出租人干预选择租赁物时,其它情况下均与出租人无关,承租人可以直接向出卖方维权。按照买卖合同中违约条款的规定或合同中关于违约事项的约定来实施。
三、融资租赁合同中索赔权转移是否包括合同解除权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一般融资租赁合同中都会约定将索赔权转让给承租人,此时的索赔权内容应当和合同法中对违约责任的规定一样,包括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并不包括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对解除合同情况做了明确规定,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不可抗力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二中预期违约;三是一方迟延履行经催告后仍不履行;四是其它违约行为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总结]:
一、理顺合同关系,一般由三方当事人及两个合同关系。
三方为出卖方、出租方、承租方,两个合同关系为融资租赁合同与租赁物买卖合同。认清合同相对方,及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明确诉讼请求
如果是及于出卖方交付标的物的质量瑕疵,承租方有权直接向出卖方行使。此时出租方只负协助义务。如果有三包的按三包规定,无三包的按一般的合同违约规定。
如果是及于出租方没有尽到付款义务导致出卖方不能及时交付标的物,承租方可以按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追究出租方的责任,出租方只对付款义务。
第四篇:融资租赁的法律解释
融资租赁的法律解释
融资租赁(Financial Leasing)又称设备租赁(Equipment Leasing)或现代租赁(Modern Leasing),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
《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法。
融资租赁通常的做法是出租人出资购买承租人选定的技术设备或其他物资,作为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按合同约定取得租赁物的长期使用权,在承租期间,按合同约定的期限支付租金,租赁期满按合同约定的方式处置租赁物法。
融资租赁合同对租赁物的处理有下列三种形式:
一﹑退租法。商租赁合同期满,承租人按租赁合同约定的要求将租赁物退还给出租人,由出租人自行处理出租物,由于租赁物在出租期满内一般均已达到使用期限,出租人收回后难以再租或转让,所以,对租赁物期限届满后的处理,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法。
二﹑续租法。商在租赁合同期间届满前的合理时间内,承租人应通知出租人,就租赁物的继续租用进行协商,确定续租期限﹑租金等内容,在融资租赁合同期间届满时签订续租合同法。
三﹑留购法。商承租人支付名义货价后获得出租物的所有权,承租人获得租赁物的所有权,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这种方法对出租人﹑承租人均有利,所以,融资租赁合同期间届满后,对租赁物的处理一般多采用这种方式法。
本文来源于搜钱网(),欢迎分享,原文链接:
第五篇:融资租赁
定为融资租赁的5条具体标准,只要符合5条标准中的一条,即应认定为融资租赁。第一,在租赁期届满时,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即,如果在租赁合同中已经约定,或者根据其他条件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地判断,租赁期届满时出租人会将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那么该项租赁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
第二,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价预计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合理地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这条标准有两层含义:
(1)承租人拥有在租赁期届满时或某一特定的日期选择购买租赁资产的权利。
(2)在租赁期届满时或某一特定的日期,当承租人行使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时,在租赁合同中订立的购价远低于行使这种选择权日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在租赁开始日就可合理地确定承租人一定会购买该项资产。
例如,出租人和承租人签订了一项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为3年,租赁期届满时承租人有权以1000元的价格购买租赁资产,在签订租赁合同时估计该租赁资产租赁期届满时的公允价值为30000元,由于购买价格仅为公允价值的3.33%(低于5%的要求),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承租人在租赁期届满时将会购买该项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在租赁开始日即可判断该项租赁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
第三,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这里的“大部分”是指租赁期占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75%以上(含75%,下同)。
需要注意的是,这条标准强调的是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比例,而非租赁期占该项资产全部可使用年限的比例。如果租赁资产是旧资产,在租赁前已使用年限超过资产自全新时起算可使用年限的75%以上时,则这条判断标准不适用,不能使用这条标准确定租赁的分类。
例如,某项租赁设备全新时可使用年限为10年,已经使用了3年,从第4年开始租出,租赁期为6年,由于租赁开始时该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为7年,租赁期占尚可使用年限的85.7%(6年/7年),符合第3条标准,因此,该项租赁应当归类为融资租赁;如果从第4年开始,租赁期为3年,租赁期占尚可使用年限的42.9%,就不符合第3条标准,因此该项租赁不应认定为融资租赁(假定也不符合其他判断标准)。假如该项设备已经使用了8年,从第9年开始租赁,租赁期为2年,此时,该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虽然租赁期为尚可使用年限的100%(2年/2年),但由于在租赁前该设备的已使用年限超过了可使用年限(10年)的75%(8年/10年=80%>75%),因此,也不能采用这条标准来判断租赁的分类。
第四,就承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就出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这里的“几乎相当于”是指90%(含90%)以上。这条标准分别承租人和出租人,从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或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占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的比例来判断租赁的类型。
这里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这是从承租人角度规定的一个概念,其中“最低”一词是相对或有租金、履约成本等而言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是在租赁开始日就可确定的、承租人将必须向出租人支付的最小金额,或者说是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对出租人的最小负债。租赁合同规定的内容不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构成内容也不相同。如果租赁合同没有规定优惠购买选择权,则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包括:(1)租赁期内承租人每期支付的租金;(2)租赁期届满时,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3)租赁
期届满时,承租人未能续租或展期而造成的任何应由承租人支付的款项。如果租赁合同规定有优惠购买选择权,则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包括:(1)自租赁开始日起至优惠购买选择权行使之日止即整个租赁期内每期的租金;(2)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而支付的任何款项。
与承租人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相对应,这里所指最低租赁收款额是从出租人角度规定的一个概念,是指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与承租人和出租人均无关、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对出租人担保的资产余值。其中“最低”一词也是相对或有租金、履约成本等而言的。最低租赁收款额是在租赁开始日就可确定的、出租人将能够向承租人等收取的最小金额,或者说是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对承租人等的最小债权。出租人除了根据租赁合同规定要求承租人支付最低租赁付款额外,如果还存在与承租人和出租人均无关、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对出租人的资产余值提供担保,则表明租赁期届满时能够保证出租人实现这一确定的金额,这一担保的资产余值也应包括在出租人的最低租赁收款额之中。
第五,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修整,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这条标准是指租赁资产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资产型号、规格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专门购买或建造的,具有专购、专用性质。这些租赁资产如果不作较大的重新改制,其他企业通常难以使用。这种情况下,该项租赁也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