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难时刻显身手王勇事迹(道德模范解说词)
危难时刻显身手
2011年8月6日下午,上关水库泄洪。晚上8时许,王永带着孙子孙女到村头河边看水。突然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地疾呼“救命”。王永循声发现,不远处的水中有个黑影在上下跳动。不好,有人落水了。他一边跑,一边脱掉上衣,冲着正在挣扎地落水者大声喊道:“别害怕,我这就来救你……”跑到落水点,他立刻跳入了水中。因水库泄洪,河水暴涨,湍急的水流打了他好几个趔趄,几次抓住落水者的手,都被浪头冲开。王永在激流中找准方向,终于抓住了落水者的手。
落水者拼命挣扎,几次将他拽入水底。力量一点一点在消耗,王永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缩短在水中的时间。他极力稳住身体,用尽全身力气将落水者拖到岸边。此时,年过五旬的王永筋疲力尽,但他发现落水者还有一辆摩托车在水里。二话没说,王永又摸到河里,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把摩托车拖上了岸。
落水者惊吓过度,半天也说不上话来。这时,王永的小孙子把爷爷的外套送了过来,王永接过衣服,披在落水青年身上,说:“小伙子,时候不早了,赶快回家吧!别让家人惦记着啊!”小伙子用虚弱的声音问:“大爷,您贵姓,是哪个村的?”王永笑了笑,说:“我就是附近的,快回家吧!”
他人处在生死攸关之时,王永这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人间颂歌。
第二篇:危难时刻显身手 关键时刻挺在前
危难时刻显身手 关键时刻挺在前
——记盖州市暖泉镇镇长郭洪田抗洪救灾的先进事迹
“危难时刻显身手,关键时刻挺在前,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使命。”谈起抗击“8·3”特大洪涝灾害时,盖州市暖泉镇镇长郭洪田神色肃然。
此次洪涝灾害来势凶猛,暖泉镇委、镇政府第一时间部署党委机关党员干部,以及派出所民警,迅速赶赴暖泉沿河一带,组织群众疏散。各受灾村党员干部也纷纷冲到一线。当晚,暖泉镇转移、疏散群众4000多人。
在抗洪救灾中,市政协副主席孙绍芳坐镇暖泉,镇党委书记曹伟组织指挥、听取汇报,下达指令;镇长郭洪田带领副镇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坚守在抗洪救灾第一线。
在急雨洪流中,他们是灯塔,照亮人们的希望;他们是星火,温暖人们的胸怀;他们是旗帜,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带领群众抗击灾害、守护家园。
8月2日夜间至4日上午,暖泉镇降特大暴雨,总降雨量177毫米,引发山洪。
4日上午10点左右,郭洪田镇长和王乃全副镇长一同下去巡查,到后暖泉村的时候,接到刘晓峰副镇长的报告:后暖泉村河岸附近,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被洪水围困,正在屋顶上请求援救„„
郭洪田镇长迅速赶往现场,组织包村组长副镇长富华、村委会主任陈继顶等部分村民施救;此时,洪水猛涨,距房檐仅有1米,因无救生设备,形势严峻。郭洪田立刻通知老人的女婿,从市里私人那里借来一艘橡皮筏,必经之路的暖泉大桥被冲毁,高屯、团甸大桥被洪水淹没,徐屯道路不通,极其艰难绕道从梁屯到后暖泉村。近5个小时的营救,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与此同时,郭洪田镇长接到前红村委会主任王士勇的电话求助:在该村沿河猪场57岁的陆明奇,被洪水围困,目前在房顶处紧急救援„„
接到报告,郭洪田与王乃全立刻到达现场,组织人员施救„„
此时山洪大发,他们分头负责,通知转移,一路上喊话警示村民疏散,引导群众撤至东山、暖泉学校安全地带。
转移、撤离过程中,得知:前红村西头王明东老两口,年迈七旬,都患有脑血栓,儿女不在身边,转移不了,洪水已上炕„„派出所民警张传宝发现灾情,立刻向暖泉镇党委书记曹伟汇报——
马上施救。郭洪田镇长通知该村主任后,王士勇带领刘明川、周朝峰、梁得仁,还有派出所民警张传宝负责救援,他们用车轮内胎做了皮筏子,先走后游,经过1个小时的奋战,把二位老人成功转移,护送到暖泉镇卫生院安置点。
“东城办事处有两位老人,被困前暖泉村河岸边,立刻马上救援”。市纪委书记王昕发来指令。
郭洪田安排王乃全带领派出所民警,到前暖泉村找到村委会主任罗忠军,立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施救,水势喘急,由于树林密集,救生设施进不去,正逢孙玉副书记、刘晓峰镇长、前红村委会主任王士勇、信用社职工陈文波途经镇里,闻讯赶来;他们纷纷下水,游出300多米,才到达地点;几经周折,把老人从玉米地里面背出来„„
随后,村委会主任王士勇带领人员,把后暖泉村的救生皮筏子借来,紧急返回前红村,进行对沿河猪场饲养员陆明奇的营救。距离猪场房屋有300多米,他们买了400米的绳子,一头系在救生筏、一头系在岸边牢固安全处,几次放到水中不成功,经过第三次放救生筏,近40多人的营救,途经玉米地很洼,非常困难,晚上6点左右陆明奇被成功救助出来。
在该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上下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目前没有人员伤亡发生,取得了抗洪工作的胜利。
暖泉镇镇长郭洪田带领副镇长,广大党员干部,用木排、车胎救人,救出6名老人,成为佳话„„
“党员干部就应该深入第一线,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郭洪田镇长如是说。
由于指挥得当,险情在果断的决策后排除。灾难来了,忙而不乱,一切有条不紊,暖泉镇镇长郭洪田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在这次洪灾中得到极大考验。
死里逃生的群众说,危急时刻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员“主心骨”的作用,关键时刻有党在,暖泉镇灾后重建不是难事。
“危难时刻显身手,关键时刻挺在前”。暖泉镇郭洪田镇长抗洪救灾的先进事迹,笔者仿佛看见,正如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激流洪峰中高高飘扬。
于学忠
第三篇:电力系统演讲稿:配网员工危难时刻显身手
他是一个普通的电力工人,从雪灾开始每天早出晚归巡视抢修,一心系着用电客户。
他时常放弃与家人团聚,长期坚守在岗位上,确保安全、有序、可靠供电。
他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在这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面积雪灾面前,却挺身而出。他就是××*供电所的邓员定,为电力事业一干就是大半身,无怨无悔。
2008年
1月28日,在狂风、大雪、冰冻肆虐了十几天以后,整个××*片区白茫茫一遍。导致××*片区电力供应全部瘫痪。因为没有电,银行停业了,群众有钱没处取;因为没有电,交通不便,部分物价急速上涨;因为没有电,服务行业关门了,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因为没有电,供水成了群众最大的困难,群众无水饮、无火烤;更因为没有电,群众打米成困难,吃饭也成问题。看到这一切,××*供电所配网员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面对如此恶劣的冰冻天气,××*考虑到线路群众的危难,电网的不安全,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投入艰巨紧张的抗灾保电抢修行动中。2月4日,当接到10千伏××*线因覆冰严重(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引起断线,倒杆的紧急任务后。他6时30分就随所里人员带上工具出发。因雪灾造成交通封闭,抢修人员只能徒步翻越2公里到达故障点。××*虽然在抢修中队伍个子最小,但背材料、扛工具却毫不示弱。虽然8、90斤重的材料与工具已将身子压弯,但他硬是通过手提肩扛, 踏着厚厚的积雪,沿着崎岖、滑溜的山道,爬上山顶,将抢修工网具和抢修材料艰难的运到现场。来不及休息,也顾不上脚下的冰凉和头上冰雪。他有条不紊地组织抢修人员开展抢修工作。经过全班人员九个多小时的努力,任务全面完成,此时已是下午18:00。直到看见山脚下的电灯亮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山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又顶着寒风忍着饥饿,克服重重困难,巡视排查别的线路故障。××*素有“南川的西藏”之称,线路网多架设于高山和密林之中。在大雪天气下出去巡视线路,显得比贫时更加艰难百倍。雪水让头发衣服成冰,打湿外套,打湿了鞋袜。上山让雪覆盖了找不着路,一不小心就一脚踩到齐腰深的沟里;下山比较打滑,贫时1个小时的路网程,往往都要走二三个小时。中饭只能就着雪水啃干粮,或是中饭、晚饭并块吃。从抗冰保供电以来,在深山中、树丛间,泥田里,总是有他蹒跚的身影。他总是忘记了手脚麻木冻疮疼痛,一到现场就注重查看线路的覆冰情况;他总是忘记冻僵的脸颊和被冰凌挂伤的双手,一到客户家里就仔细查看客户的用电安全。
当笔者看到已经半月没回家的××*时,他却说:“我仅仅是尽了一个配网员工的职责!”
第四篇:道德模范事迹
介绍主要事迹,观看相关媒体报道
一、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吴天祥
吴天祥始终坚持“人生在世,‘奉献’二字”的人生观,乐于助人,乐于结交“穷亲戚”、“穷朋友”,经常为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多年来,他利用休息时间,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暖万人心,帮助了无数有困难的人渡过难关,人们视他为亲人。他为政清廉,拒绝吃请,拒收礼品,淡泊名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二、王争艳:百姓的好医生
“被人需要、被人感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才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一个人一辈子,能吃多少、用多少?天天钻在钱眼里,有什么意思?像我这样,天天走在路上,都会被很多病人祝福和感谢,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幸福。”王争艳说。
三、诚信无价--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道德与责任是社会得以前行的基石。温总理曾指出,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孙家不是最有钱的商人,却闪耀着道德与责任双子星的璀灿光芒--最亮最温暖。孙家派发给民工与社会的,是比33.6万元更珍贵更沉甸的精神财富,真情款款,义动天地。
四、身残志坚的董明
高位截瘫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志愿奉献社会的聋哑学校志愿老师、世界禁烟大使,曾作为汶川抗震救灾心理干预志愿者,唤醒了2位植物人;作为残奥会形象大使,在北京残奥会水立方赛场志愿服务期间,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会主
席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获“2008北京十大志愿者”称号。
五、“能帮一个是一个”的甘金华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甘金华经常说的话。2006年,当选为武汉市人大代表的甘金华在两会期间呼吁:尽快为慈善事业立法,鼓励更多人向慈善的太阳奔跑。
第五篇:道德模范事迹
全书着墨于鲁迅的文艺上的革命斗争,并以此勾勒出鲁迅文艺革命的斗争历程。很显然,作者是比较敬佩鲁迅的,因此没涉及过多鲁迅的缺点,即使对于文艺界的论战等,仍是站在他那一边。因此,以下观点只是基于作者文中描述的一些体会,也许不够客观,但我个人觉得差不了多少的。
首先说说鲁迅先生的性格以及为人。
鲁迅是个性格坚强的人。早年他老爸“不欺负别人但是对别人的欺负予以猛烈还击”,后来老爸病了,他因采药迟到但却不对老师透露家里情况,再后来家境衰落使得他早早担当家里更多的责任,种种的早期行为,对他的今后影响很大。再到后来,在日本求学时面对别人的歧视不惧怕,回国后在教育系统及文艺界的的辗转磨难,都一次次锻炼他那坚强的性格。这种性格在革命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软弱性格的人能担当如此重任,也许他的弟弟周作人是个反面教材。
鲁迅是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我觉得这跟他的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不拘一格的祖父,开明的父母。因此,从很小时候开始,对事物看法就有自己见解。师从章太炎时见解独特不迷信老师权威,留学日本时在视日本为友邦的大环境下对日本野心的准确研判,及至以后在文艺斗争多次坚持自认为观点。
鲁迅是个负责任的人。早年家庭由盛转衰让他提早担当照顾家庭的责任,成年后对老母亲悉心赡养,之后对其弟周作人一家尽心照顾,再之后对儿子海婴的照顾,都可以看得出。不必说工作上的尽心尽力,鲁迅先生并没有忽略生活的其他部分,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而我则认为这跟他精力充沛,能力强有关。没有足够的精力与能力,负这么多的责任是空谈。
鲁迅是个革命斗士,但是却在吸收一些革命经验后不愿战友做无谓牺牲。例如在杭州教学时,被学生问及“有辫子好还是没辫子好”时,不加思索答道“无辫子固然好,但是我劝你们还是留着好”。因为他尝试过无辫子带给他工作生活的不便,并且在根据经验觉得不必过多做这些剪辫子的表面革命,应该做多些实在革命。基于这一原则,他创造了壕垒战理论,即用最少的牺牲让敌人付出最大的代价。他曾说过“革命者应善于保存自己,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
下面来说说书中提到的一些比较深刻的观点。
鲁迅提出过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也就是国人的关于爱国的解读。他认为,国人的爱国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自大的爱国,一种是集体从众的爱国。前者,区别于精神病中的夸大狂,是指在大家都不支持他的观点时,仍能保持自己独立之精神,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这观点,出发点纯粹是为了国家,即使有失偏颇,也不应过多指责。一个国家有多一些这种人,万幸也。后者,则很大基于从众以及私利,标榜自己爱国。这种爱国,映射出自己的自卑,但是放之于爱国人群中,摇身一变成了“自信”——大家行动观点正确,自己是其中一员,自豪;大家行动观点不正确,自己是其中一员,不单单是自己错误。此种爱国,还是越少越好。
联系到此次钓鱼船事件,说得极是。且这种国民性,一直如此,不由得联想起文革。
他有提出过一个“拆屋顶”理论,大意是国人都是喜欢调和与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都不肯行。这种理论其实很简单,平时砍价就有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大处,个人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舆论肯定需要些激进的人与保守的人,这样社会舆论才会更加接近真实,拆屋顶理论刚好可以支撑这一说法。
大概就是这些吧,算是书评,推荐此书。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一、助人为乐
许月华,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12岁时高位截瘫,两个小板凳是她行走的支撑;17岁时,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她是130多名孤残儿童的“妈妈”,撒播着伟大的人间母爱。37年来,她始终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热心助人。
在福利院,许月华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回她肾结石急性发作住院,刚出院她就直接进了福利院幼儿宿舍,一工作就是30多个小时。“我要把欠孩子们的时间补回来。”护理班长心疼她:“月华,你这样下去会累死的。”许月华轻轻一笑:“真这样累死,我乐意。我还留了几十块钱,就拜托你替每个孩子买件衣服,算是我给他们的一个纪念。”
随着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婴幼儿不断增多,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带着15个。为了方便,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5米,她那张大床成了一座小型幼儿园。白天,许月华给他们喂奶,换尿布,陪他们玩,逗他们笑,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那个又扯开嗓子喊,许月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37年里,许月华带大了138个孤儿。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这些不少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在填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写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许月华。
许月华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责任公民”,2011年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全国“三农”人物奉献奖。
二、诚实守信
孙东林,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组建起一支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包建筑工程。20多年来,孙东林守信如金,不论是对承包的工程,还是对农民工兄弟,都讲一个诚信,都讲一份责任。孙东林常说:“我也是农民出身,农民工兄弟跟咱辛苦干了一年,还拖欠他们的工钱,怎么能说得过去呢,明年谁还跟咱干呢?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绝不能影响工程质量、绝不能拖欠农民工兄弟一分钱。”
20多年来,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正是凭着这种“讲诚信、重质量”的坚持,孙东林参与了北京顺义区几乎所有重点工程的施工,而且个个都是样板工程。2010年2月9日,为了抢在春节前将农民工的工资发放到位, 哥哥孙水林连夜开车从天津赶回黄陂,却在南兰高速河南兰考段遭遇重大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孙东林带上事故车上的26万元钱,驱车15小时返乡替兄发放农民工工钱,钱不够发,孙东林毅然从自己的账户上取出6.6万元,仍然不够发,70多岁的老母宋腊梅把自己的养老钱1万多元拿了出来。由于孙水林已经遇难,农民工的工资清单已不知去向,孙东林就根据农民工凭良心报出的钱数,报多少给多少,终于赶在除夕前将33.6万元钱足额发到60余名农民工手中,完成了感天动地的生死接力送薪义举。
三、敬业奉献
邓前堆
28年来,本着对救死扶伤信念的坚守,邓前堆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一条100多米的溜索在怒江两岸往来,随叫随到出诊5000多次,步行60万多公里为村民治伤疗病、防治传染病,用艰辛付出换来了百姓的健康,用十几年如一日的溜索行医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自从担任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邓前堆就牢记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情系农村,心想村民,随叫随到,及时尽责。为给两岸村民看病,他的行医之路与过江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随身形影不离带着一个药箱、一把溜梆这两件“宝物”。他跑遍了乡村每一条小道,清楚知道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种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他的心中都装着一本明细账。他每天在拉马底村卫生室坐诊,一旦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即背上药箱、带上溜梆出发。在当地村民的印象里,无论深夜白天,还是暴雨江水上涨,邓医生总会及时赶来就诊,给病痛乡亲们带来安康,带来希望。邓前堆说:“过溜索再危险,走山路再辛苦,只要乡亲们身体健康,也值得!”
在28年的行医过程中,邓前堆谨记“服务乡亲、奉献家乡”的信念,对病人倾注了满腔爱心,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用傈僳语向村民宣传解释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的防制知识,注射疫苗,服预防药,随访,该村免疫规划建卡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传染病防制工作在这里落实到位。
四、见义勇为
吴菊萍。----“最美妈妈”。人们感动着,感慨着,传播着,传递着,全世界都知道了吴菊萍救起小妞妞的故事。
其一,普通人的高尚行为更能体现纯洁的人性,更具震撼力量。如果接住妞妞的是超人或蜘蛛侠,原本也不值得惊叹了。而吴菊萍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有一个8个月大的儿子,她却以生命的代价去托住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这种“本性的习惯性流露”,看似自然又简单,其实最艰难,是一种经年的累积,如果不是长久以来的善良积淀,很难想象会有危急时刻爱的爆发。
其二,“最美妈妈”做了别人或许想做但却未必会做的事,她的行为触动了人们心中共有的善念。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依此来看,现实社会中人们在需要帮助的人或事面前止步,确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最美妈妈”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人们心灵。她于平凡中孕育出人性的光辉,激发了人们心底向善的力量。
吴菊萍那关键时刻的一伸手,展现了人性的精彩。人们为这份精彩喝彩,这是向善社会的一大进步。希望每一个普通或不普通的人都能记取这份精彩的传递,善待身边的人,用爱交织身边的事。
五、孝老爱亲
孟佩杰,5岁那年,生父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又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
养母久病卧床、大小便失禁,患上了褥疮,孟佩杰一天要帮其翻身擦身多次。为防止褥疮扩散,每天放学回来她都要给养母洗衣服和床单。她还专门跑去向老中医请教护理方法,天气暖和时,就抱母亲到窗前晒太阳。遇到母亲排便不畅时,她就用纤细的手指,帮母亲一点点抠出那些又黑又硬的粪便。刚强的母亲瘫痪后脾气也越来越大,孟佩杰就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惹母亲生气,平日里功课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母亲聊天。懂事的孟佩杰从来不乱花钱,时刻惦记着家里卧床的养母,对养母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