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佳文明家庭事迹
十佳文明家庭事迹
——记采五区职工毋虎豹家庭
他叫毋虎豹,是鑫珠春公司采五区的一名采煤班长。参加工作20多年来,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与煤炭事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多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耕耘,任劳任怨。在参加工作的多年里,先后被评为“十佳采煤工”和 “煤海之星”,他所带领的班月月被评为区队安全生产先进班。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位伟大的女人”。毋虎豹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业绩,是和他的爱人分不开的。他的爱人事事处处用默默无闻的行动支持着他,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琐碎事影响过他的工作。今年8月份我区工作面刚搬过家,工作面初采条件不是很乐观,工作面的各项程序不能走上正常循环。偏偏这个时候虎豹的爱人生病了,只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在家照顾。那天回到家他刚进门,女儿流着委屈的眼泪说:“爸,你就不能请两天假,照顾照顾我妈?”当时虎豹哑口无言的心里就象五味瓶一样炸开了,谁不心疼自己的爱人、女儿。虎豹心里
极为矛盾,一面是离不开他的工作,一面是生活多年的妻子。最终他还是说服了妻子、女儿,选择了工作。就这样他没有休息一个班,直到工作面走向正常循环。当月他所带领的班被区队评为安全生产先进班。同时虎豹也受到了区队的表扬和员工的认可。
所为的班长,其实就是兵头将尾。他在实际工作中,吃苦在前,时刻以身作则,脏活、累活抢这干,发现隐患现场蹲点处理解决。今年10月份工作面由于条件变化,工作面中间段条件变坏。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到工作面的正常循环。他每次下井分过工作量以后,就在此地段蹲点,和该段员工共同奋战,一班下来累得他要酸背疼,可他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休息一个班。虎豹就是这样象一头老牛默默地耕耘着。为区队的整体利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每当生产与安全之间发生矛盾时,他从来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事事处处要求员工按章操作,坚持抓基础工作和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大反“三违”、反习惯性违章力度,努力为员工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虎豹常说:
“对于三违人员决不能心慈手软、徇私情,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他的一位老乡,在工作中违章作业,被他发现后,也被他严厉的批评了一顿,并填了表,罚了款。也因为这有好多人叫他“黑老包”。可他却不在乎,总是笑着说:“员工叫我什么不要紧,只要他们安安全全的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就是毋虎豹,一个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的毋虎豹;一个工作塌实,不敷衍了事的毋虎豹;一个心系煤矿,一心为公的毋虎豹。
采五区
十佳文明家庭事迹
——记采五区职工毋虎豹家庭
采五区
第二篇:十佳文明和谐家庭主要事迹简介
十佳文明和谐家庭主要事迹简介
文章来源:佚名 日期:2009-12-9 17:08:34 字体:【小 中 大】 阅读:13512
市妇联、市文明办联合评出十佳文明和谐家庭。十佳文明和谐家庭:家庭成员在崇尚科学、倡导文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家庭成员爱岗敬业,勤学上进,在工作上和学习中成绩突出;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融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王广林、王云岫家庭 爱岗敬业,勤学上进,学习型家庭的典范。52岁的王广林任市环保局设备公司副总经理,52岁的王云岫任市药品检验所副所长,女儿王珏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一家三口都是中共党员。夫妻志趣高雅,热爱学习,追求进步,同时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培养。王广林是正高级工程师,在化学领域从业多年,获得国家专利一项,省级成果奖两项,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发表国家级论文二十多篇并擅长吹奏演唱等;王云岫爱岗敬业,多次获得优秀工作者、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王珏专业学习踏实努力,在学校担任学生会干部,并在绘画、设计等方面学有专长。
徐忠文、马爱英家庭 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并带领全村人致富。52岁的徐忠文和53岁的马爱英是宣化县顾家营镇徐家房村人,夫妻俩都是中共党员。两个女儿学习成绩优秀,分别考入河北科技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大女儿毕业后考上了河北省选调大学生。夫妻两人勤劳肯干,承包了村里的电气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1987年丈夫徐忠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发展致富,不到三年时间,村里不仅还了外债还有了积蓄,村民的生活也逐渐好起来。二十几年来,徐忠文、马爱英一家人互相支持,相互鼓励,用勤劳和无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刘文、魏秀兰家庭 关注慈善的一家。魏秀兰,50岁,金华升阳房地产集团会计;丈夫刘文,54岁,该公司总经理;三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结婚30多年来,他们生活中相互关爱,事业上互相支持、风雨同舟,共同开创了河北金华升阳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刘文、魏秀兰全家富有爱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家深入社区、农村送温暖、献爱心,资助贫困学生和残疾人。去年汶川地震后,他们积极为灾区重建伸出援助之手。几年来,魏秀兰、刘文一家和他们的企业累计捐款捐物1273万元。魏秀兰、刘文一家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积极进取、共创事业,相敬相爱,全家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家庭氛围,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郑子荣、褚相文家庭 夫妻恩爱,相濡以沫,相伴到老。褚相文,女,89岁,家庭主妇;丈夫郑子荣,88岁,中共党员,原张家口中都羊绒厂书记,先后参加了东北辽沈战役、华北平津战役等多次战役,那时褚相文独自在怀柔道德坑乡阳坡村照顾公婆和孩子。1956年郑子荣来到张家口市工作,褚相文为照顾乡下年迈的公婆奔波与张市和怀柔两地之间,她的事迹在村里传为佳话。文革时期郑子荣被遣回乡,6年后丈夫平反,回到张市工作。此时郑子荣年迈的父母相继病危,褚相文承担起在家乡照料公婆的全部担子,无怨无悔的侍奉两位老人直到终老。在褚相文的影响下,子女也非常孝顺老人,2006年,褚相文因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得到媳妇、女婿无微不至的照顾。郑子荣、褚相文家庭被评为河北省钻石婚“十佳夫妇”。
魏喜、焦佩珍家庭 事业互相支持,家庭和谐美满。51岁的魏喜,任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副处长,妻子焦佩珍是企业退休职工,女儿魏淑娜在医院工作。结婚30年来夫妻和谐相处,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夫妻互敬、互谅、互帮、互爱,从未红过脸。生活中他们一心一意孝敬老人、疼爱孩子;工作中他们互相支持,在魏喜带领全处室人员加班工作时,焦佩珍亲自给大家送饭,为全处室圆满完成任务提供了保障。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来魏喜共为消费者解决各类疑难消费纠纷上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得到消费者赠送的锦旗34面,表扬信上百封,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
郝启、赵世枝家庭 弘扬好传统,影响下一代。56岁的郝启和56岁的赵世枝是宣化区侯家庙乡泥河子村村民。婚后他们与老人共同担负起帮助2个小叔子和1个小姑子完成学业、成家立业的责任。当婆婆病魔缠身时,赵世枝日夜守侯在婆婆的身边,擦身喂饭,端屎接尿。由于常年劳累,她得了严重的坐骨神经痛,仍坚持照顾婆婆。婆婆去世后,公公不慎摔倒,大小便失禁,赵世枝像伺候婆婆一样在公公床前尽孝,直至公公89岁辞世。一双儿女在赵世枝夫妻俩的熏陶与感染下,都德才兼备,女儿从事教育事业,用爱生如子的情怀,谱写为人师的真谛。儿子在大学任教,现在是中国农大“食品与化工”专业博士生。2004年赵世枝家庭被评为河北省“星级文明家庭”,2005年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韩迎春、刘晓燕家庭 家庭事业同发展。现年40岁的韩迎春与36岁的刘晓燕是赤城镇西大村人,他们有一个儿子,正在上初中。韩迎春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刘晓燕连续11年高票当选村妇代会主任。十多年来,刘晓燕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并十分孝顺,从未发生过争执。去年婆婆在251住院做手术,在刘晓燕的悉心照顾下,婆婆身体恢复得很快。婆婆出院一个月后公公又得了阑尾炎住进医院,两个老人生病不仅要承担2万多元的医药费,而且还得家里医院两头跑,刘晓燕累得瘦了许多,可是她无怨无悔。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好嫂子,在村里她更是一把好手,是村里的好干部、妇女的贴心人。杨文生、郭香连家庭 夫妻和睦,尊老爱幼。64岁的杨文生和58岁的郭香连是涿鹿县张家堡镇隆伏寺村村民,他们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杨文生曾任过村副书记,当时工作很忙,照顾双目失明的公婆、教育女子的重任就落在了郭香连的身上。二十多年后公婆在郭香连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安然离世,他们的子女也成家立业了。如今郭香连当上了婆婆,对自己的儿媳象对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全家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受到公众的认可,曾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中华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
田德瑞、马仙梅家庭 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科学文明新风尚。56岁的田德瑞是尚义县文化局干部,54岁的马仙梅是尚义县广播电视局退休职工。1985年夫妻俩创办的“尚义县艺苑音乐培训中心”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6名学员在北京少儿才艺展示中获一二等奖。一名学员作为青少年文化艺术团的成员出访了俄罗斯,被命名为“中俄文化交流天使”。夫妻俩对艺术倾注了满腔热情,马仙梅组建的健身队常年开展活动,连续两年被市体委评为“优秀全民健身教练”。现为河北省音协、张家口音协常务理事的田德瑞,曾获“河北省青年歌手大奖赛”三等奖、“河北省音乐之春”优秀奖。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被省市音协评为“优秀音乐辅导教师”。他们家在河北电视台举办的“家家来欢乐”电视节目比赛中获“优秀家庭奖”。
陆作峰、杨丽荣家庭 携手共建幸福之家。在46岁的陆作峰和39岁的杨丽荣夫妇的概念之中,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具有很强责任心的家庭,有责任心就意味着无怨无悔的付出。他们都是宣钢炼铁厂的工人,生活并不宽裕,15年前,杨丽荣刚当新娘时,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并主动帮婆婆承担起了照顾丈夫侄子建波的责任,婚后第二年,建波的父亲在外地因车祸去世,建波的母亲随后也改嫁了,陆作峰、杨丽荣夫妇把建波当成自己的孩子,供侄子上学、送侄子入伍,帮侄子联系安排工作,凑钱为侄子购买新房。婆婆逢人便说:“我家几辈子修来的福,娶到了这样贤惠的媳妇”,家和万事兴,由于“和”,他们工作出色,孩子品学兼优,一家五口在相互理解与关爱中日子越过越甜蜜。
上一篇文章: 十佳好婆媳主要事迹简介
第三篇:文明家庭事迹
文明家庭事迹
家,意味着责任、奉献、宽容和理解。一个文明家庭之花,需要每一位成员为“她”培土、施肥、浇水,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才能永开不败。清水乡中心小学教师伍盛波一家用看似简单而平凡的点滴却为这个三口之家增添了几分色彩.......有大“家”,小“家”才会更加温暖
伍盛波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仅自己做到了爱国守法,而且还要求家庭成员、学生一样懂法守法,他深知“家”与“国家”的重要关系。81年他被分配到边远山区转龙村小任教,当时只有一间破烂不堪的土墙教室。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他开始牺牲“小家”建立学校这个“大家”,他把家里晒粮食的晒垫拿来搭在房顶上,蔽日挡雨,身为木工的父亲为学校义务修整课桌板凳。不久教室倒塌了,他只好带领学生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其间,为了上好体育课,他把家里的猪舍石用来建乒乓台,一块自留地用作运动场,带领学生开荒种五编麻,换钱购买体育用具。在漫长的十二年流浪生涯中他先后去过学校附近的烤烟房、学生家的院坝、自己家的阶檐、石油库农场、最后破格去了真武小学,转战五个地方上课。这期间,母亲时常为学生准备开水,用锯木面熏蚊虫;父亲为孩子修修补补整合资源,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伍盛波白天上课晚上睡在课桌上保护校产的安全;妻子除了承担家庭的重担外还不断协助学校工作;就连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经常在节假日被独自甩在学校里守大门。一个小小的家庭成员,成天围着学校转,就这样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有了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有了家人的协助,孩子们也倍感温暖。
家庭的平等和谐,是他爱校的前提
真武这所学校是50年代的古朴而危险建筑,为了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伍盛波设法寻找资金,受到副总理田纪云暨其子田承强的慷概解囊,三次建校几乎忘了自己的家,繁重的生产劳动就落在妻儿身上,使她过早的显得苍老,童年的女儿也承担起家庭的家务劳动,有时不免简单的牢骚几句后,家庭又恢复了平静显得平等和谐。90年代初期,伍盛波的妻子在远离4公里的黄花村小代课,她放学后背着两三岁的女儿,风尘仆仆地赶回家里种地,记得有两次特别让伍盛波揪心的事情是终身难忘的:一次是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在地里挖红薯,说好等伍盛波回家挑,可是忙学校修建竟然忘了回家,而妻子挖好的几挑红薯等到天黑不见人影。只好让女儿在地里等着,自己用背筐背回家,回到地里女儿竟然躺在红薯藤上睡着了,身上爬满了虫子和蚂蚁,妻子哭了,邻居何爱国知道后,才提着电筒帮忙把红薯挑回家;还有一次,放学后妻子带着孩子在地里打菜籽,孩子就坐在菜秆上,等打完菜籽后天已经黑下来了,妻子摸黑将菜籽装好袋,去点燃菜秆才想起自己的女儿,慌乱中妻子大喊大叫在燃烧的菜秆中救出睡觉的女儿,母女俩包头痛苦良久,而一个敬业至上的伍盛波在修建的工地上全然不知自己唯一的女儿差点被燃烧的火焰吞噬生命,他第一次深深感到自己是一个好教师,但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好父亲。可是妻子并没有与他大吵一场,只是心平气和的说了一句:学校和家庭得两不误。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女人,伍盛波的妻子陈金弟,算不上伟大,但她的所作所为,诠释了做一个好女人的真谛:
“绿色节俭”是她治家的法宝
节俭是起家的基础。陈金弟在这个家里生活二十多年来,从未乱倒过一碗剩菜剩饭,她吃过的饭碗,几乎像洗过一般,用餐后碗里有剩饭,她当场就会督促整改。“光盘行动”在这个家里早已不是新鲜词儿;她还倡导“绿色节俭”,注重资源再利用:用过的洗脸水、洗衣水舍不得倒掉,再用作浇花冲厕所;用电更是节省,家中的一切用电器不但功率小,而且必须做到人走熄灯,甚至吃饭也舍不得亮灯,往往是借电视发光来完成一些家务,更可笑的是电饭煲里的饭未熟就断开了电源,让电器发出的余热使饭慢慢煮熟;她每天往返于清水到真武的8公路地从事幼儿园教学,从来就是步行,别人不理解,她总是说走路才能更好的锻炼身体。
她虽然“抠”,可是在公益事业上还显得豪爽
“热心公益”是她做人的本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遇天灾人祸,她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5.12汶川、青海玉树地震,她作为一名打工者捐出一份善款,在家乡还捐出一份。本幼儿园的孩子李海龙患白血病急需用钱化疗、骨髓移植,为了解救濒临失去生命的孩子,她主动捐出近两千元,发动亲朋好友献爱心,还通过清水乡的三所大型完小捐款,为孩子筹集善款近万元,解决了孩子一时的化疗费用。虽然老家不成居住,但家乡修桥铺路,征收各项款项她几乎是跑在前头。
她自己是这样做的,并且也要求孩子照样做。
“家教良好”是后代健康成长的前提。伍盛波一家算得上是教书世家,90年代初后代出生了,作为教书的父母,他们尊师重教、言传身教,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在家里总是向孩子贯穿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了解孔融让梨等好思想好品德的故事,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也要学会去做;在学校不能有特殊,要善待他人,学会宽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岁的孩子就能每天背着小书包跟着学生往返于3.5公里的学校与家庭之间,二年级就能放手让她帮助父母看守学校,进入初中基本能独立生活,十几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来往几百里的学校与家庭也独自穿行,不到20芳龄的孩子就能独当一面,不仅要搞好自己的工作,还要为父母分忧,更重要的是帮助八旬奶奶料理生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小受到美好家庭的熏陶,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敬业奉献,勇挑重担
伍婕妤是家庭的独身女,于2010招考为幼儿教师,已走过近7个春秋,如今已是一位有着较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她爱校如家,爱生视子,经常利用节假日义务加班为学校工作。她不仅获得过区级、市级荣誉证,上过多次乡镇级、区级教研课,而且还被区师培中心委派出任参加对全区幼儿教师的培训教师,2012年参加幼儿教师舞蹈大赛获得市级第二名,2015年她的视频作品《怒放的小鸟》参加全国书香三八活动,被评为国家级三等奖,并获得“玫瑰三八”书一套,尔雅听读机一台。2016年被资阳市总工会评为伍婕妤最美职工家庭,2015年2月因为父亲粉碎性骨折借调清水乡中心小学,她勇于承担了全校同年级最难、成绩最差的三年级三班,并且还替父亲担任了支部、工会工作,先后组织了工会活动、党组织活动多次,受到学校教师、领导好评。
敬老爱幼,和谐维家
她的父亲于2015年1月25日,在返校途中不慎摔成严重骨折,从此,她忙乎于学校和医院之间。短短几天,伍婕妤整个人变了样:昔日白皙的脸变黄了,活泼开朗变得少言寡语,头发掉了,眼圈红了,身体消瘦了,特别看到父亲一天天不见好转,并且有恶化趋向时,她茶不思饭不想。进入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骨科15天后,医院通知转院去华西分院——南府上锦,到了医院已是灯火通明的晚上了,那一夜她和母亲坐在病床边没有合上眼。第二天一早医生就催促女儿立即回资阳办理出院手续,否则病人不能入院。可怜的女儿不知现在身处何地,路途陌生。她含泪依依告别家人......大年三十他们一家孤苦的呆在医院,为了消除寂寞,孩子省吃俭用购买了一台aip,专门给病床上的父亲下载许多笑话故事,一家人围坐病床前,过了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春节。
家庭是社会文明承载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相互关怀、相互包容与理解。他们这个小家庭,经历过磨难的洗礼,全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文明之花开得更鲜艳了。
第四篇:文明家庭事迹
2篇文明家庭事迹
xx身残志坚,办福利企业,勤劳致富,独自一人坚强地把四个儿女培养成材,家风淳朴、家庭和睦。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十几年如一日在农村基层一线岗位上勤勤恳恳、勤政为民,组织引导村民们发家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xx家庭成为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幸福之家、和谐之家。
一、身残志坚,勤劳致富。xx年轻时因意外导致左手残疾。她身残志不残,1990年,申请成立了XX福利银粉厂。她不但自己勤劳致富,还多次帮助其他残疾人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1995年,xx的爱人因病去世,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她咬紧牙关,坚强地把四个儿女培养成材。xx因此成为全市家喻户晓、令人佩服的先进女性,坚强母亲。
二、临危受命,勇挑重担。2004年,xx所在的西王习村成了全镇有名的乱村,村民们多次找到xx,请她回村当书记。年近六旬的xx毅然放弃自己经营多年、效益可观的企业,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她上任第一天,就下决心要经营好村里这个“大家”,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当时村里又乱又穷,xx把自己辛苦攒的20万元拿出来,又带领村干部多方协调,筹措资金,投资40万元硬化了村内6条道路。后又平整了5条田间道路,修建了5间村民活动中心,修复了村小学11间房屋,盖起了村文化广场。同时,亲自带领村干部从全国各地引进上千种树苗,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苗木花卉种植,现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三、家风淳朴,家庭和睦。xx不但用一只手撑起了村里这个大家,自己的小家也没落下,她对子女教导有方,教育孩子们孝敬老人、邻里和睦、热心助人、正直善良,言传身教为子女们做好榜样。如今,她这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其乐融融。儿女们,尤其是两个儿媳妇,都特别支持xx的工作,主动承揽了家中全部事务,不让婆婆为工作分心,孙子、孙女们也都争着孝顺老人。
文明家庭事迹
xx家庭,xx市联盟一路铁中生活区,家庭成员8人。
在三秦大地,一个响亮的名字广为传颂,这就是“xx雷锋式家庭”。这是个普通而不平凡的家庭。说普通,是因为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普通的教师、工人、干警和军人;说不平凡,是因为这个家庭,先后有五人获得省部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省委宣传部组织“xx雷锋式家庭”报告团,在全省巡回报告,反响强烈;xx省妇联及中共xx市委分别作出向“xx雷锋式家庭”学习的决定;xx市委建起“爱满人间——xx雷锋式家庭”事迹展馆,已有社会各界2万余人参观学习。
70岁的xx,是xx道北中学一名退休语文特级教师,至今仍受聘于学校,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被称为“永不退休的雷锋”。她的父亲是1934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老劳模。父亲对党的忠诚及良好家风,深深影响了xx和她的家庭。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在这个家庭代代传承。
xx从教49年。没请过一天病事假,没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收过学生一分钱的补课费,受到学生爱戴和家长信赖。她生活节俭,却热心向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关爱福利院儿童,为家长学校讲课十多年,惠及千万家庭。
她教育引导家人:努力工作,奉献社会。小女儿郭灵在津贴只有几十元的情况下,照顾孤寡老人、为“希望工程”和“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捐款;在解放军307医院当护士时,总结出“郭灵护理法”,用爱心温暖绝望的患者;在政治部工作时,组织“学雷锋义诊”等爱民活动。她先后7次受到部队嘉奖,6次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学员、优秀班长,2011年荣立三等功。
大女儿郭巧在户籍内勤岗位上,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户政窗口服务法”,在全省得以推广。任派出所教导员时,建起“郭巧爱心警务室”,又倡议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现有队员300余名,为辖区220余户孤寡、空巢老人、孤残人员、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排忧解难。从警20年,郭巧用爱心帮助了许多人。
雷锋精神,在这一家三代中用爱升华,代代传承。xx的老伴儿退休后是家里的“老黄牛”,支持家人工作。大女婿忠于职守,评为“xx省交警系统优秀民警”。小女婿工作业绩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弟弟呼兰中是xx省劳动模范,弟媳苗淑梅是原纺织部“优秀设计工作者”,他们还坚持9年帮扶一个新疆维族孤儿长大成人。外孙女岳亮是“xx市优秀少先队员”,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关心他人,经常到xx市特教学校和敬老院,帮助聋哑儿童和孤寡病残老人。
几十年来,xx和家人以雷锋为榜样,以家庭为单位,实践和传播雷锋精神,以自己的行为为社会营造一种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正气、朝气和清明之气,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xx雷锋式家庭”宛若一粒爱的种子,在三秦大地发芽、开花,诠释着“最美家庭”的内涵。
第五篇:文明家庭事迹
文明家庭事迹
**其妻子**是一名基层金融系统从业人员。他两这个在异地组建的小家只是众多幸福家庭的一个缩影,在工作中他们互勉共进,爱岗敬业;在生活中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在家庭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在社会中爱国崇礼,遵纪守法。他一家以点点滴滴的行动、平平凡凡的坚持影响着身边的人。李光同志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积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自身工作密切结合,先后被省级机关借调工作,受到省级机关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充分肯定,在工作考核中分别被评为优秀、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发自内心用真心去关爱、去帮助别人,是李光夫妇同志一直践行的行为准则。他两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当地的红十协会和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用力所能及的小事去温暖身边的人,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关爱的手势,他都会去认真去做。就算走上工作岗位,他两依然保持着本色,默默付出,多次参与无偿献血和社会公益活动。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陈伟夫妇在生活中也是相互照顾、相互信任,特别是在工作中他的妻子给与了他充分理解和支持,他夫妇俩户籍均不在工作本地,家人亲人也都不在身边,李光同志自2016年便
开始借调到省级机关工作,长期在外,因妻子工作原因又不能按时休周末,因此也是聚少离多,但其妻子知书达理,夫妇双方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舟共济,树立了文明、和谐、奉献的良好家庭先进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