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最终版)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流浪者》反映印度等级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它明显的表达了一个关于血统论的主题。整部影片围绕这样一种哲学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展开,呈现的是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的事实。法院正在审理一件谋杀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贡纳特,被告是流浪者拉兹,罪行是拉兹闯进拉贡纳特的住宅,企图刺死拉贡纳特。可是拉贡纳特万万没有想到,要想杀死他的拉兹正是他亲生的儿子„„
看完这部影片,一个问题浮现在我们眼前并引发我们的思考:血统论与道德教育哪个决定人格的最后形血统论与道德教育哪个决定人格的最后形成?
血统论主张祖先长辈的血统决定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我觉得这显然是不对的,我认为道德教育才决定人格的最后形成。
在阐述我的观点的开始,我先谈谈最近很火热的关于“京城四少”的话题。大名鼎鼎的富二代汪小菲,汪雨,王烁,王珂被称为“京城四少”。“京城四少”,原本就是一个可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称号”。如果“四少”皆因为个人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到不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城市的符号。可惜,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热门事件所掀起的“公子”话题,首先是“俏江南”集团出现食品
卫生事件,然后是王珂拖债事件,再到王烁烧车持枪事件,让新“京城四少”成为丑闻的代名词。不可否认,他们都是继承了父母的优秀血统,他们游走上流社会之间,然而就是这所谓优秀的血统,却成了孕育这些“纨绔子弟”的温床!如果说长辈的血统决定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在“京城四少”这就不成立了。
相反,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中被举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他们无不出身低贱,他们都是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洗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得以流芳百世。他们的人格魅力激励一代一代的人。
假如血统论决定人格的最后形成,我想我们还在这上学简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那些苦苦打拼的工薪阶层就是一个笑话,我们都没有所谓高贵的血统,这就决定了我们低贱的人格,这就决定了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然而,大家依旧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着,我们也还在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课,这只说明一个问题:道德教育才决定人格的最后形成。
第二篇: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开始于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根据佛传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塞,四十五岁创作出经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求道记),故事主人翁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障与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他感动地叩头顶礼。
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这样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能观赏到的舞蹈《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绝对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编舞者将三吨半稻谷搬上舞台,让我们得赏一场稻谷的盛宴:谷泉、谷河、谷雨、谷瀑、谷丘,及至满满一舞台金黄的稻谷。编舞者以乔治亚民谣作为配乐,那音乐雄浑,低沉,沧桑,长河一般的音符,蕴藏着无比的坚韧和力量,与舞蹈浑然天成。而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舞者,他们的一出场就让人震惊,让人感受到了求道之途的苦难。
一束细密的谷泉,从天而降,汩汩落在一个扮作僧侣的舞者的光头顶上。随后的90分钟里,他一动不动,合掌而祷,接受着稻谷(圣水)的洗礼。从高空垂直落下的稻谷,簌簌敲击着他的头顶,再飞溅到他指尖,再弹起,焰花一样美丽的弧线,绽放,落下,缓缓堆积在他脚下,小山一样。灯光下,粒粒稻谷本身就是舞蹈。金黄的,带着声响,线条流畅,路径华丽,亦动亦静。
沿着稻谷堆成的蜿蜒的圣河,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挣扎、跋涉、祷告、祭祀„„他们的舞蹈,虔诚、神圣、充满仪式感。那一次次扑向稻谷,或者翻滚、跳跃、旋转、鞭笞,都给人极大的震撼。他们肢体的动作,又是那样的由内而发,像是不可遏止的本能,全不是为舞而舞。
还有那个整场只与耙子为伍的舞者,将满台的稻谷一圈又一圈地耙出一个巨大的圆。耙这个圆,足足用了24分钟。那是何等的气场?从近景中看到舞者淋漓的大汗,再观他的专注疑重,无不让人惊叹。
《流浪者之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什么是沉思冥想?什么是躯体舍弃?什么是持戒奉斋?什么是屏息呼吸?那是从‘自我’中一种短暂的飞离、从生命的苦痛中一种临时的逃避;那是对生命痛苦的一种缓和、对生命愚行的减轻。”这是赫尔曼·黑塞 在小说《流浪者之歌》写的话。看完了林怀民编导的舞蹈《流浪者之歌》,我开始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流浪者之歌》正传达了一种忘我,一种生命痛苦的解脱。而这种忘我这种解脱,一方面需要精神的追求,一方面需要物质的劳作。
第一段---痛苦,那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他应该就是乔达多·悉达多,就是流浪的修行者。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岂一个忘我可解?
飞流之下静定禅立,其中的定力和坚韧,自不待言。他在流动的稻谷中坚守着静,坚守着念,以不变应万变,愣是成了整个舞台上最牵缠人心的一角,也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段,那几吨稻谷自然也会成为卖点,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物质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这让我想到,物质上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永远抓在手中,若没有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只是在沙漠痛苦地穿行,看不到尽头是什么,看不到希望在何处。
第二段---自我的鞭挞,这一段中的男人们拿着绿色的树枝抽打自己,让我看得触目惊心。随着他们的自我鞭挞,我的内心也在经受着鞭挞。绿色树枝是希望的象征,是谁不让生命的希望不能发芽,是人自己,既折磨了希望也折磨了自己。这让我想到人的不自律是才是痛苦的根源。我们时时破坏自定的规则,嘴上嚷着要遵守规则,需要规则,要有社会公德,却不自律,亲手去破坏它们,使它们形同虚设,毫无意义,最后还在一味地抱怨,不满那些自己造成的错误。我们时时违背自己的良知,我们明明知道善的立场,却又不由自主地走到另一边,最后遭受恶果,深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
一切都存因果,此消彼长。自我谋取到眼前的那点利益也不过是截了自己的脚补自己的头这样的蠢事。人的自我是就那鞭挞着希望和鞭挞着自己的树枝,就是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众生的痛苦。我们要从痛苦中解脱,就需要忘我,需要先自我解脱。
第三段,一个全身只着一根带子的几乎裸体的健硕男人,和一堆稻谷从空中重重砸下。前面的舞者如果说表现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始终站起跌倒,牢牢地被吸引在大地上,(在人智学中,大地也代表着物质),那么这健硕的男子(肌肉非常之美)定是个富足的人,也许他拥有许多的粮食和黄金(这里稻谷可以解释成黄金,财富)。那么这一段,这个男子也始终贴在谷堆上,他只是挥霍,挥洒那些稻谷抑或黄金,他几乎连向上的力量都没有,他沉溺在这些物质之中。
那些穷人因为难以得到物质的满足而挣扎痛苦,而那些物质富足的富人们,他们沉浸在物质之中完全难以自拔,完全丢失了精神上的支撑,成为了精神上的乞丐,真正的乞丐。这不正是对我们现实中那些本末倒置、追名逐利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摸爬滚打地,而身心疲惫的人们的一种警告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却忽视精神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物质只会让我们沉迷难以自拔,精神才能让我们忘我,以摆脱物质的痛苦,得到解脱。
第四段---双人舞(爱的力量),这里男舞者背起了女舞者,向着光的方向前进,前进„„好像整个舞蹈,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两对双人舞,我理解为,爱的出现。这个爱也许仅仅是两个人的,爱的对象只有那一个,但这至少是爱。拯救的力量就是在爱的依稀微茫之中。在此过程中,两对舞者之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男舞者,执着棍子盲目地追寻„„
这让我想到爱的力量,爱给我们带来了陪伴的温暖,心灵的慰藉,让我们有了责任,有了动力向着光明,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而那些找不到爱的人就只能孤独地盲目去追寻人生,找不到方向和希望。所以我们需要爱,需要爱去让我们摆脱求道路上的困难。
以上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几段,还有就是那位当所有的舞者都来谢幕,包括那位无论是喜是悲也如如不动的僧人也来谢幕时,依然默默在谢幕的舞者后面拿着耙子耕作的耕耘者。他一直是以人肉背景的姿态出现的,无论民众如何痛苦,找寻„„他都如一个毫不相干的形象独自耕作,那时我就冥冥中感觉,这个人肉背景很重要。果不其然,后半场,这位耕种者独自出现,用耙子在舞台上静心划出了20个同心圆,约30分钟。
我感觉这个耕种者其实就是僧人,也就说都是修行者,或者说是修行者的一体两面。参禅有止和观两种方法,如果说僧人做的是观,那么这位耕种者做的就是止,一切的痛苦挣扎精神的焦虑都在土地地耕作中停止。流浪的终点是归顺土地,修行的终点也是归顺土地;精神的归属是肢体劳动,痛苦的终结是默默耕种。
耕种者是有福的,纯朴的劳动者是神的厚爱。那些我们现代人看起来蠢笨之极的手工劳动:木工、缝纫、烹饪、园艺耕种„„正是能把我们的精神的焦虑、飘忽的头脑深深植入大地的途径。这让我觉得修行(即忘我,从苦难中解脱)是两面的,一面是精神的追求,一面是物质的劳作。
《流浪者之歌》通过舞者们的的肢体动作呈现的是求道之旅,由此岸向彼岸的旅程,集祭祀、膜拜、修为、朝圣等等宗教仪式于一体。苦难的生命,朝圣之路就是生命之旅。求道,缘自信仰、渴慕,是精神所需。而代价,却必定是肉体的痛苦。舞者压低身姿、缓行慢舞,迟滞、痉挛、抽搐般的舞姿,沉重的呻吟或者吐纳声,皆为呈现求道之途的苦难。最终在那飞流直下的谷瀑、倾盆谷雨,带着巨大声响的壮观中,求道者们得到了光明,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流浪者的终点是什么。是忘我,是解脱,是摆脱苦难,是走向光明,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向那群衣衫褴褛的男女那样在物质中挣扎,而是像那个僧人一样追求精神,向那个耕耘者一样通过物质的劳作释放痛苦,这样我们才能得道,才能走向光明。
第三篇: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
观后感
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
班级:微电子技术一班
姓名:夏瀚涛
学号:200931261185
指导教师:邓晨霞
正文:
在最后一节舞蹈欣赏课上观看了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先生的”流浪者之歌“感慨颇深。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对文艺类的舞蹈不是很了解,更别说在舞蹈中也不算很流行的现代舞了。但是,今天看了流浪者之歌,不知不觉深受感动。让我这一个门外汉也情不自禁的深深的沉醉到其中。
流浪者之歌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第一段 痛苦的昭示
开场时,就被那忧伤的曲调和震撼人心的舞美所吸引。一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灯光照在谷物上,谷物似水流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他应该就是婆罗门之子乔达多·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在他身后是群舞,有男,有女,着素衣,有的手持棍子,在痛苦中挣扎。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如如不动,是世间变幻的写照。
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金黄的色泽,与灯光配合制造出质朴而别致的舞台效果。也许很多时候这几吨稻谷成了卖点,但是我们不仅仅的来看稻谷的,我们要看到稻谷的意味。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人们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沙漠的原野,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第二段 自我的鞭挞
演出中另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舞者手中的棍子。棍子表达的是对自我的防护,对外界的敌意。干枯的树干象征着生命的干枯,了无希望,上面绑的铃铛,不时发出清脆的声音,那也许是人心中对希望的呼唤,是对神的呼唤。我注意到,开始一段的铃铛好像是很少的,不是每个都有的,到了这一段好像就每根棍子都有了。是不是对希望对神的呼唤越加强烈了呢?
在舞剧的中期,男人们拿着绿色的树枝抽打自己,让我看得触目惊心。随着他们的自我鞭挞,我的内心也在经受着鞭挞。绿色树枝是希望的象征,是谁不让的生命的希望的希望不能发芽,是人自己,既折磨了希望也折磨了自己。此时我心中只有念头:人的不自律才是痛苦的根源。一切都存因果,此消彼长。自我谋取到眼前的那点利益也不过是截了自己的脚补自己的头这样的蠢事。人的自我是就那鞭挞着希望和鞭挞着自己的树枝,就是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众生的痛苦。
第三段 物质欲中沉溺
那个全身只着一根带子的男人,和一堆稻谷从空中重重砸下。前面的舞者如果说表现都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始终站起跌倒,牢牢地被吸引在大地上,(在人智学中,大地也代表着物质)那么这健硕的男子(肌肉非常之美)定是个富足的人,也许他拥有许多的粮食和黄金。(这里稻谷可以解释成黄金,财富)那么这一段,这个男子也始终贴在谷堆上,他只是挥霍,挥洒那些稻谷抑或黄金,他几乎连向上的力量都没有,他沉溺在这些物质之中。
第四段 爱的力量
到了双人舞阶段。这里男舞者背起了女舞者,向着光的方向前进,前进„„好像整个舞蹈,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两对双人舞,我理解为,爱的出现。这个爱也
许仅仅是两个人的,爱的对象只有那一个,但这至少是爱。拯救的力量就是在爱的依稀微茫之中。
在此过程中,两对舞者之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男舞者,执着棍子盲目地追寻„„,似乎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她。
第五段 心无杂念
不记得顺序了。全场暗淡,没有音乐,唯有僧人静静站立,谷物簌簌倾泻在他的身上。我觉得这是个观照的暗喻:我只是个通道,世界从我身上流经,不来也不去,不多也不少。在这里我也试着作了一下静心:看着谷物在灯光中飘落,听着簌簌流泻的声音,不存一念,天地间只有我独自存在。
第六段 火的仪式
舞其实每段都是一个仪式,那么在本段中的仪式感就很明显了。爱出现了,火-光明之子也就出现了,这里男女围着火跳舞,我好像出神了,感觉自己好也跳上了舞台和这些舞者在一起祈祷,祭祀。我冥冥中觉得这个场景是如此的熟悉。如果真的如斯坦纳说的:想像的生前的反射。我就该相信这些事情也许真的曾经在我身上发生过。
第七段 谷物瀑布(光的降临)
这段是高潮,突然谷物如瀑布(两排)从上方倾泻而下,灯光辉煌了起来,人们在欢呼。谷物这时犹如暴雨,“暴雨”过后,居然有烟(携带在谷物上的灰尘)冉冉升起,整个就是雨过天晴:蓝色天空里飘着白云。
第八段 背后的耕作者
以上的部分就已经结束了,但是贯穿整个舞蹈我看到了另一个隐藏的地方,也是隐藏的寓意。那就是贯穿整场的那个拿着耙子的默默的耕作者。前面部分的时候,他一直是以人肉背景的姿态出现的,无论民众如何痛苦,找寻„„他都如一个毫不相干的形象独自耕作,那时我就冥冥中感觉,这个人肉背景很重要。果不其然,后半场,这位耕种者独自出现,用耙子在舞台上静心划出了20个同心圆,约30分钟。很多人都会注意到那位一直纹丝不动站了90分钟的僧人,而我对那位耕种者却念念难忘。我在翻看豆瓣相关资料的时候,好像在一个访谈中,林老师说:“在这个舞蹈中僧人和耕种者的地位同样的重要。”
我感觉这个耕种者其实就是僧人,也就说都是修行者,或者说是修行者的一体两面。参禅有止和观两种方法,如果说僧人做的是观,那么这位耕种者做的就是止,一切的痛苦挣扎精神的焦虑都在土地地耕作中停止。
无独有偶。在看影片之前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位修行者要去长途跋涉,准备突破最后的障碍。最后他来到沙漠的边缘,他感觉到自己正笼罩在莫名的空虚中,不管走那条路都是同样的空虚和寂寞。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眼泉水,水珠不断冒出,又重新被沙漠吞噬。同时也有两个不同教派的修行者来到这里。三人在此顿悟。他开始返程,再一次经过曾经路过的一个花园,他停留了下来,有位老人在等待着他,老人说:“如果某人像你那样,从遥远的他乡找到回家的道路,他必然会热爱这温润肥沃的土地。他知道生长的一切必将会死亡,死亡同时也孕育着生命。”流浪者答道:“现在我归顺大地了”。从此他精心呵护她的花园。
不能说这个故事和流浪者之歌是非常契合的,但和舞蹈结合起来看,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流浪的终点是归顺土地,修行的终点也是归顺土地;精神的归属是肢体劳动,痛苦的终结是默默耕种。
耕种者是有福的,纯朴的劳动者是神的厚爱。我记得耶稣诞生的故事中,神就是托梦给两个看上去脏兮兮的牧羊人去祝福的。所以我觉得修行是两面的,一
面是精神的追求,一面是生活的劳作。
感想 :
舞蹈播放结束,但是我还是久久的不能从刚才的意境中解脱出来。之前看过《婆罗门》一书中有下面一段话:“如是我闻。不旅行的人绝无快乐,罗希塔!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那么,流浪去吧!
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修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随身和他一起移动。那么,还是流浪去吧!“
流浪去吧!多么诱人啊,又多么残忍啊!
可以看出,“流浪者之歌”不只是一场舞蹈表演。它兼容艺术和文化上的多方指涉,却浑然合为一体„美好的台湾舞者以每根筋络,每块肌肉,全然投入地表达一场朝圣之旅中的圣洁感与祈求。
最后,舞到终段,黄金米瀑洒落,带出狂喜。这段超凡亮丽的剧场表现,迷醉着我们的想象力。
当你完全沉浸在这个舞曲中,你只会热泪盈眶。
第四篇: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印度电影《流浪者》主要人物评析
[摘 要] 由时年27岁的青年导演执导并主演的印度黑白电影《流浪者》曾多次获奖及各大奖项提名,不仅在印度取得了空前成功,并轰动了其他很多国家。本文将着重分析拉贡纳特、拉恭拉兹、丽达和扎卡四个主要人物,并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来窥探这部影片的主题。[关键词]人物;分析;血统论;流浪儿;真爱
本片是1951年的印度黑白电影,由当年二十七岁的青年导演拉吉•卡浦尔执导并主演,此片不仅当年在印度获得空前成功,打破历来票房记录,而且后来轰动了苏联、中国大陆、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2005年,该片被《印度时报》评为“历来头二十五出不可不看的影片”。该片于1955年在中国公映,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本片还曾荣获1988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1989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89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印度最经典的电影。本文将着重分析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法官拉恭纳特、流浪儿拉兹、“天使”丽达和“魔鬼”扎卡。
一、拉吉•卡普尔和《流浪者》
拉杰•卡普尔1924年生于印度孟买,他的父亲普里特维•拉杰•卡普尔是印度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拉杰是兄弟三人中的老大,他从18岁起就在孟买有声电影公司当场记。1947年,23岁的拉杰自导自演了第一部影片《火》,此后,又自导自演了爱情影片《雨》,这部影片使他一举成名。不久,他建立了拉杰•卡普尔电影制片厂,并兼任制片人、编剧、导演和演员,拉杰•卡普尔所创造的卓别林式的小人物,使他很快成为印度青年观众的偶像。
50年代初,拉杰•卡普尔对反映贫苦人生活的社会题材产生了兴趣。1951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流浪者》。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呢,还是得自于父母呢?影片的这一主题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拉杰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完美的导演手法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成功创作了《流浪者》这部影片。该片严肃地告诉人们:决定一个人性格和习惯的不是血统,而是环境。之后,拉杰•卡普尔在50年代又自导、自演了《擦鞋童》和《在夜幕下》两部影片,均取得了极大成功。拉杰•卡普尔一生主演过50部电影,导演过10部,监制过14部,堪称是影坛全才,1987年他获得印度电影终身成就奖。
本片讲述了当时印度社会上盛行的“血统论”下的一场惊世悲剧,大法官拉贡纳特素来认为“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理论,23年前他曾以此为据错给强盗的儿子扎卡判了罪。心怀怨恨的扎卡设法越狱后,成了真正的罪犯。他决心对法官进行报复,设计使拉恭纳特法官抛弃了当时正要分娩的妻子里列。从此里列过上流浪的生活,不久她在一个凄风楚雨的夜晚将儿子拉兹生在大街上,拉兹从小就生长在贫民窟中。扎卡的诱导和生活的逼迫使成了一名小偷。另一方面,他在学校结识了少女丽达(Rita),但是两个孩子因丽达搬家而失去了联系,只留下一张照片。拉兹成年后,在一次偷窃中鬼使神差地重逢丽达──这时她是个楚楚动人的贵族小姐,两人相爱,拉兹也萌生了改邪归正的意念,但是“魔鬼”扎卡一次又一次诱导他再次偷窃。最终,拉兹知晓自己的身世和父亲抛弃母亲的真相,在愤怒中杀死了罪恶的扎卡,在候审判期间又设法从狱中逃了出来,意图刺杀生身父亲──法官拉贡纳特,但却失手被擒,已成为律师的丽达在法庭上为他做了精彩的辩护。拉兹被亲生父亲送进监狱,他的悲惨经历证明了所谓“贼的儿子就一定是贼”“的血统论”实属荒谬之谈,而丽达却执意要等待他出狱。
二、法官拉恭拉特
影片以开始便是法庭审判:“ 你知道不知道被告为什么要杀害你,跟你有仇吗?”拉贡纳特法官道:“有,这种仇恨是罪犯跟法官的仇恨因为法官对贼,对强盗向来是毫不留情的。”拉恭纳特法官坚持维护法律,一副卫道士模样。律师丽达又问:“你称被告为天生的罪犯,这是什么意思?请你解释。”拉贡纳特法官回答说:“这我用不着解释,他是天生的流浪儿,从他父母那里继承了犯罪的天性”。这是拉恭纳特法官一贯坚持的理论——“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在丽达的追问下,拉恭纳特法官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去:“当时我住在洛克拉,我在那里和一个叫里列的女子结了婚,他很美丽,也很贤慧,我非常的爱她,如果不是我的家庭逼着我,我绝不会和她分离,当时我的处境,实在是迫不得已。„„”原来23年前,他以“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一谬论为依据将好人扎卡错误地投进监狱,使得扎卡成了真正地贼,并招来扎卡的仇恨。扎卡绑架了拉恭纳特法官的美丽妻子——里列,听说里列已怀有身孕,又故意将她放回去,并在城中四处散播流言,使拉恭纳特的家人对里列也十分厌恶。当里列刚回家的时候,拉恭纳特还以副兴奋的样子,可是当嫂子说城里都在议论:“她被强盗抢去过,那个强盗扎卡拿你老婆报仇了!”一方面他听嫂子说全村的人都知道了,还信誓旦旦地说:“可是我对这件事倒满不在乎。”,另一当面同事祝贺他要胜任审判长时,却说:“我做不了审判长了,谁肯委派我这样的职务?我这一生再也抬不起头来„„我老婆的行为很可疑。„„我并不相信这些谣言,可是谣言也很可怕啊!我听很多人都说,我老婆做下了丢人的事,损害了我的名誉 你想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多么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啊!他终于听信流言狠心地将即将分娩的妻子赶出了家门„„
此时,仇人扎卡正暗自窃喜:“我该给你道喜了,法官老爷的孩子,生在肮脏的臭水沟里。”妻子里列’怕再受到折磨就离开了洛克拉,不得已流落到孟买„„”就这样,亲生儿子生长在贫民窟里。当他再见儿子时,是在朋友女儿丽达的生日宴会上,毫不知情的他满心讨厌沦落为流浪儿的儿子,并反对两个孩子的正常交往,朋友说:“我懂了你还没扔掉你那个谬论。哎,那个强盗叫什么呢?噢,对了扎卡拉咖。我还记得你在法庭说的话,你的根据是„‘好人的儿子是好人,贼的儿子毕竟是贼’,对吧?”他说:“这是我的信念。”朋友反问道:“这是你的信念?纳特,你这种信念完全是偏见,也就是你不信的根源。就是你这种心眼使你失掉了妻子,使你一直过着这种孤独的生活,你根据这种心眼,又想破坏这两个孩子的友情?你说这个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他依然执迷不悟:“父亲是坏人儿子绝不会好。我这个观点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就因为他这种谬论,使得儿子先成为流浪儿,后又成了一名贼和杀人犯,并由他判刑入狱。就是在法庭上他依然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丽达问他:“你的良心到现在还不认自己的儿子吗?”他却厚颜无耻地说:“法律不承认良心!”听完了儿子的痛苦陈述后,“受到了良心的审判”的他终于悔悟,去监狱看自己的儿子,可是“这一切已经不可收拾”„„
正是由于他的虚伪、自私和偏见造成了一系列悲剧,毁了几个人的人生:原本无辜的扎卡被冤枉入狱,并且成了真正地贼;妻子里列惨遭抛弃,贫病交加,独自抚育儿子;儿子拉兹被迫生长在贫民窟里,并成为一名惯偷,最终被他亲自送进监狱;养女丽达也因为他被迫中断了和拉兹儿时的真挚友情,后又陷入了等待拉兹的漫长等待中„„
三、流浪儿拉兹
拉恭拉兹,是其父亲荒谬的“血统论”造成的一系列悲剧中的最无辜的牺牲 品。虽然生长在贫民窟里,可他本性单纯善良,勤劳孝顺,一边上学,一边为帮助生病的母亲在外给人擦皮鞋,可却被不明事理的校方开除。可怜的小拉兹在街上遇到了扎卡,无辜的孩子还苦苦哀求仇人:“你给我找个做工的地方吧!我妈妈有病了,我会洗碗,我会洗衣服,我会写字,我什么都会做,我还能当脚夫„„你给我找个做工的地方吧!我要去做工,我要去做工!„„我和妈妈没有饭吃,我得做工挣饭钱„„”可是早已失去善良本性和理智的扎卡怎么会给他这样的机会?他一步一步将拉兹训练成一名惯偷。就这样,他的善良本性被一点一点侵蚀掉,被生活和扎卡合力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拉兹成年后在一次行窃中误打误撞地重遇儿时的伙伴丽达,因躲避警察追捕误闯到丽达的住所,丽达以为他说自己是小偷的话是在开玩笑,他却真正到处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现实:“这会使很多人犯了这样的错误:有一些人经过一些坏事,就因为他有钱穿了漂亮衣裳,人们都尊敬他,称他为绅士,而那些诚实的穷人,每天辛辛苦苦的做工还常常饿着肚子,就因为他买不起漂亮衣裳穿,人们说他是贼,流浪汉,是罪犯,甚至还把他们关起来,所以说那些有钱的财政们,才是真正的贼,和我一样。”
当拉兹看到照片认出丽达时,再一次被她所吸引,两人深深地相爱了。两人在皎洁的月光下的海面上,泛起小舟,扬起风帆,一同去找寻相爱的喜悦。可当丽达无心地叫了他一句“野人”时,他就疯子一般地动手狠狠地打了丽达三个耳光,并粗暴地将她推倒在地:“野人,流浪汉,野人?以后,我永远不许你拿这样的话叫我,我从小就讨厌人家叫我流浪儿,是野孩子,我一听到这些话,心里像刀扎一样难过,我真没想到你也拿这样的话叫我。”丽达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并使他丧失了理性和柔情。
拉兹所处的环境和境遇使他尴尬,也使他想要做好人的想法一次次被现实所击碎:当他深深爱上丽达,并决心和扎卡断绝来往,改邪归正时,又因为丽达的生日再次行窃,偷了一条项链;当他看清“师傅”扎卡的真面目时,愤恨不已,回到家正巧看到母亲和扎卡厮打,为了保护母亲,他动手杀了扎卡;当他得知母亲被父亲抛弃要为母亲报仇时,却刺杀亲生父亲未遂而被父亲亲自审判并进了监狱„„这一连串的事件皆非他所愿,现实环境将他逼向了死角,无路可退,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拉兹的悲苦命运正如电影中的插曲唱道得一样:
“我是流浪儿”
“流浪儿的命运真可怜!” “我是流浪儿” “我是流浪儿”
“我不隐瞒,我是什么人” “我是流浪儿”
“街道马路是我的家” “尘土热风陪伴着我” “这样的命运我也能活”
“没有人疼我,没有人爱我” „„
“我是流浪儿”
“我的生活难改变”„„ 最后他在法庭审判中得到了“有生以来唯一一次发言权”,“是他成了杀人犯后得到的”:“你们要能早一点提到我的话,也许我今天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丽达极力想把我从绞架上救下来,她对各位讲了我一生的遭遇,各位已经彻底了解我了。我承认,我是流浪汉,是贼,是罪犯,总而言之是个坏人,我不想再为自己做什么陈护。我一生做了很多犯法的事情,现在我只有等待着判决,你们有权力判处我任何刑罚,但是你们判处我一个人,并不能拯救那成千上万的穷人,他们很多人还会遭受到像我这样悲惨的命运。你们判处我一个人并不能消除犯罪的根源。我„像我这样忍受着贫穷和饥饿的人,还有成千上万。现在你们不用为我想,你们想想这些孩子,想想贫民窟的那些孩子,你们要想想你们的孩子,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将来也成了罪犯,像我这样站在被告席上受审,我小的时候也是天真活泼清白无罪的,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我的母亲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也能做个好妈妈。她常常说:‘好孩子,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好当律师,然后再像你父亲那样去当法官。’我知道法庭会怎样处理我,我等待你们最后的判决,接着,现在我很想听一听,你的良心会让你说什么。”这一场“法律与良心的审判”确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四、“天使”丽达与“魔鬼”扎卡
影片中除了拉恭父子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人物,那便是丽达与扎卡,两个相反的代表人物: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
丽达是拉兹生命中的一抹亮色,给了他希望和爱,是美好的象徵。儿时的拉兹在学校认识了丽达,两人结下了友谊。丽达生日,拉兹没有钱送她礼物便摘了一朵鲜花送她,并说以后一定要送她真正的礼物,比这贵重的,丽达说:“谢谢你!不过,那不会比这更贵重的。”当时的丽达还是个孩子,心地如此纯洁。几年后,当她也长大成人,已经是一个气质优雅的贵族小姐了,并且即将成为一名律师,可见她虽然成长条件优越也依然勤奋努力。
当她从拉兹母亲那了解到拉兹的真实状况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爱情,下面是她从拉兹家出来后和拉兹见面时的一段对话:
“现在你了解我了吧?我是个贼,我是个低下的流浪汉„„” “你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拉兹,我还和从前一样爱你!”
“爱我?你是高贵的小姐,我是流浪汉,你是在富贵人家教养大的,我是在监狱里长大的,我们不是一样的人,你怎么能爱我呢?”
“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能你肯改过,我能帮助你,拉兹,你必须开始新的生活,这完全看你肯不肯下决心了。” “不,丽达,现在说什么也晚了„„过去的一切我怎么能忘掉呢?我受到的污辱,我尝到的痛苦,想起来太可怕,你真的能了解吗?我没有父亲,甚至他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啊,丽达,就为了这件事情,我这一生成了罪人。我这一生啊!完了,丽达„„一切都完了„„丽达,你为什么不说话?我们该永远的分离了,我得走另一条路,我是不值得你爱的人你把我忘掉吧!” “我认为你是个很刚强的人,你拿出勇气来重新做人吧!”
“我是想重新做人,可是很难做呀!生活总逼着我往老路上走,就因为我做过贼工厂,把我赶出来不要我„„丽达,我一个人有什么办法?我一个人有什么办法呀,丽达„„”
“你不是一个人,拉兹,你有母亲和我,帮助你!”
“你帮助我?帮助流浪汉?”
“是的!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你„是我的。不管谁说什么我也是爱你,这就是我的真心话!”
“丽达,可是你忘了我有过个名誉„„”
“我帮助你洗掉这个坏名誉,我的拉兹„„”
这段感人至深的对话不但体现了两人真挚的爱情,也体现了丽达的善良和对爱情的忠贞。即便到最后,拉兹越走越远,被判刑入狱,她依旧守候着他,等待他出狱。丽达是这部影片中美好的爱情和人道主义的典范代表。
拉兹生命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魔鬼”扎卡,他将原本善良勤劳的拉兹推向犯罪的深渊,毁了他的人生,是他悲剧人生的直接推动力。
扎卡原本也是个好人,但却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是强盗就被拉恭纳特法官认定是强盗,并被关进了监狱,好人扎卡由此被逼成了“魔鬼”扎卡,并绑架了拉恭纳特法官怀有身孕的妻子里列报仇:“有一年我被抓了去,你丈夫斯达纳特给我捏造了个罪名,其实那时候我什么罪也没有,什么罪也没有,就因为我是强盗的儿子,就把我关到监狱里去,是你丈夫断送了我的一生,我今天要报仇,我要报仇!”仇恨泯灭了他的良心,他故意放走了里列,却在城中散布谣言,逼拉恭纳特将怀孕的妻子赶出家门,流落街头。后又故意找上拉恭纳特无辜的儿子——拉兹施加报复。当小拉兹恳求他给自己找个做工的地方时,他恶狠狠地对小拉兹吼道:“你不会去偷? „„ 对了,对了,对了,去偷,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像我这样,一直干到死!”此时的扎卡早已丧失理性和善良,成为了一个可怕的“魔鬼”!于是他将小拉兹“培养”成一个小偷,就为报复其父亲犯下的错误,牺牲了一个无辜孩子本该美好的人生。当拉兹决心要做一个好人时,就因为丽达要过生日想要送给丽达一个像样儿的生日礼物时来向他借钱时,他说:“哦,你自己还以为你是一个好人,你想穿上套漂亮的衣服,再给她买上一点礼物,那些贵重的东西商店里卖,你可以去买呀!去买吧,没钱人家可不卖给你,你有一千卢比吗?你要是想有这一笔钱,就得回到我这儿来,跟从前一样,去偷去抢,回来吧!”可怜的拉兹说:“ 不,不,我再也不想去偷了,我再也不想回到你这儿来了!”他又凶狠地吼道:“你想干什么去呢?不管是谁,只要是上了这条道,他永远也别再想回头,这个你还不明白吗?你这个坏印算是洗不掉的,你出去穿什么样的衣服,人家也会认得出来你是一个贼,你眼前的道只有一条,去偷,去抢,去杀人放火,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就这样,拉兹再一次行窃。当他被警察追捕逃到拉兹家,被拉兹的母亲里列认出时,他就露出凶狠残忍的面孔,意欲掐死里列!最后终于被正巧赶回家的拉兹用刀刺死。
一方面,扎卡是被冤枉的无辜受害者,可另一方面,他也害了另一个无辜受害者——拉兹。仇恨蒙蔽了他的双眼和原本善良的心,让他成了一个“魔鬼”。
五、结语
《流浪者》是一部印度出品的家庭剧情片,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情节曲折离奇,通过一个复杂的故事昭示了一个极富哲理的社会问题——“不管你出身于什么家庭,不管是怎样低下的家庭,如果在你的周围有爱情、慈爱和友谊,并有机会获得进步的话,你能完成巨大的事业。”(语出自该片导演:拉杰•卡普尔)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反映了印度等级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纯洁真挚的爱情和人道主义,曾多次获奖及各大奖项提名,是印度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五篇:电影观后感
学习小英雄,实现中国梦 袁集小学五2班
李浩
影片《军号密码》看后,使我们了解到在很久以前,江南新四军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动天地,惊鬼神的英勇事迹。今天电影艺术家根据当年的史实改编成电影《军号密码》,故事讲述了以李小亮为代表的三名儿童在与日狗的战斗中,上演了‘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传奇人生,在血与火的炼狱中成长为抗日英雄。
影片再现了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率领百万军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战,在国际友人的帮助下,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李小亮等就是这千百万军民的典型代表。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来领导我们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带领我们一步 步走向幸福。现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筑梦中国。我们广大人民坚决拥护这项英明决策,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跟党走。我们小学生也要时刻为实现中国梦,准备着。准备着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已的一份力。为此,从现在起,从自已的一言一行开始,好好学习,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永远跟党走,去实现中华民簇伟大复兴之梦。
《军号密码》中李小亮的英雄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前进,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指导老师:戈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