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0829新十八谈映象版探讨军民共建 军民融合是必然选择
新十八谈映象版探讨军民共建 军民融合是必然选择时间:2011-8-29 3:30:00 来源:东方今报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为忠大校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教授
【编者按】 昨天22时05分,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转变领导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融合篇——《军民融合兴中原》。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播出了这期节目。
本期节目邀请嘉宾就河南省如何做好军民融合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今天22时30分,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将对本期节目进行重播。
○军民融合成为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主持人:请问黄副主任,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是什么?
黄为忠: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第一句是“政治优势、一脉相承”。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洞悉,必须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一以贯之。
主持人:那么,我们把眼光放到未来,又该如何理解?
黄为忠:第二句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当今世界,国防与经济、军用与民用的界限日益模糊,军民融合已成为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主持人:我们中国的具体做法又是什么呢?
黄为忠:第三句是“兴国之举、强军之道”。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两大基石,必须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相互融合主持人:如果一味地追求军费的开支,行不行?
刘道兴:一味地讲国防,一味地讲军事,忽视经济建设,这个也能给国家带来灾难。
主持人:黄副主任,我们该如何理解军民融合的科学内涵呢?
黄为忠: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或者说是“一个核心思想,两个基本目的”。
主持人:说到军民融合,我们经常会说“军队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军队”,这种比方对不对?
黄为忠:你说得非常恰当。军民融合涵盖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合的程度越高,发展的支撑力就越强;融合的领域越宽,发展的效益也就越好。
○目前军民融合的形势是“三好”
主持人: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有成就的取得,都有军民融合式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这是对军民融合战略意义和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黄副主任,您对此怎么看?
黄为忠:可以用卢书记的话来评价,就是“军民融合发展正在持续,正在持续好的趋势,正在持续好的态势,正在持续好的气势”。
主持人:那么,这“三好”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黄为忠:好的趋势,是指河南军地各级领导形成了共识。好的态势,是指注重从制度机制层面解决制约军民融合的重难点问题。好的气势,是指河南军地双拥共建氛围浓厚,产生了较大反响。
■ 电视短片
军民共建共谱和谐
8月10日至11日, 河南省军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在郑州召开,主题是推进省军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基础建设科学发展。与会领导会后观摩了来自全省各市县区人武部和民兵预备役主官进行的比武竞赛、河南省民兵预备役应急队伍的演练。
济南军区副政委吕建成指出,这次会议抓住了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点,抓住了推进省军区全面建设发展带全局性、基础性的关节点。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为忠大校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教授
○良好的军民融合关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持人:我们河南涌现了很多双拥模范个人和集体,这些令我们感动的个人和集体身上,凝聚着我们的时代精神,军民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黄为忠:是的,民拥军,军爱民,我们广大驻豫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自觉践行宗旨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地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生力军作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平安卫士作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主持人:的确,良好的军民融合关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这种军民一家亲的鱼水关系,势必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来助力中原崛起。刘副院长,您怎么看?
刘道兴:应该说“军爱民,民拥军”是军队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也是我们河南的一个光荣传统。我有一个资料,能集中反映这些年来河南在“军爱民、民拥军”方面,主要体现在办实事、办好事方面。
比如说2008年以来,全省共拿出30多个亿来支持国防建设。同时,我省把安排军转干部作为一个政治任务,这三四年,就安排军队转业干部达15000多人。
在此期间,驻豫部队“军爱民”的事迹非常突出。大家都清楚,凡是遇到了雪灾、旱灾,部队总是走到最前面。可以说危急关头,最先见到的总是人民子弟兵,为河南挽回经济损失达20多个亿,可以说军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主持人:作为一个记者,我们也多次在节目当中报道过驻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闻,特别是遇到灾难和险情的时候,军队的出现,往往可以说是给大伙吃了一个定心丸。
黄为忠:的确如此。今年春季,我省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在抗旱保丰收的紧要关头,驻豫部队官兵主动请战,勇斗旱魔。像“大功渠”开挖,驻豫部队数千将士挥汗如雨,鏖战数月,转运土方120余万方,疏通开挖河渠14.7公里,为久旱麦苗引来了甘霖。兰州军区给水团千里驰援,钻探打井,在2市10县区打井100多余眼,解决了豫西山区4万多亩耕地、20余万人多年的用水难题。
○省军区开展“五项行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主持人:在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当中,我们应该肩负一种什么样的责任?
黄为忠:我们省军区系统实行双重领导、寓军于民、军地兼容,担负双重使命,在军民融合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一方面,我们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军事部”,承担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使命任务,直接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另一方面,我们是联系军地的“桥梁纽带”,既要协调地方为驻军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又要协调部队搞好参建援建工作。
主持人:您刚才说,河南省军区直接参与地方社会的经济建设,能不能给我们举些例子?
黄为忠:这类例子很多。重点向大家介绍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个一”工程。这项工程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全区倡导实施以“帮扶100个左右贫困村、资助1000名左右贫困学生、帮带1000户左右烈军属、解决100起左右军人军属涉法问题、帮建100所左右农村医疗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
第二件事是支援南水北调移民迁安工作。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全长731公里,沿线6个军分区、警备区、25个县区人武部积极行动,先后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4.8万余人次,全力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圆满完成首批7.57万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
第三件事就是积极参加“平安河南”建设。探索形成了军民协作、多方联动、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参建路子。目前,全省有20多万民兵常年开展巡防巡治活动,2400多名民兵常年担负着省内795公里干线铁路的守护任务,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主持人:今年年初,中原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后,河南省军区也迅速行动,提出了大力实施支援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项行动”,那么这“五项行动”具体是什么呢?
黄为忠: 这“五项行动”的内容,就是帮助农村一线堡垒行动、帮扶粮食高产示范点行动、援建重点生态工程行动、打造中原红色文化品牌行动、参加平安河南建设行动。今年2月,专题召开了任务部署会,省军区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大力实施助推中原经济区“五项行动”的意见》。
○“五项行动”是军民融合的生动实践
主持人:黄副主任,“五项行动”开展以来,现在的效果如何?
黄为忠:“五项行动”开展以来,驻豫部队各级党委都很重视,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响应。目前,全区各级共与1893个村班子结成了帮扶对子,规划定点扶持高产高效农业示范点208个,确定重点援建的生态工程项目212个,立项开发红色文化资源180个。
主持人:这“五项行动”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会起到哪些具体作用呢?刘院长,您对这“五项行动”怎么评价?刘道兴: 中原经济区是国之方略。那么河南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可以说体现了我们河南对整个国家负责,对整个民族、对子孙后代乃至千秋万代负责的一种表现。
而河南省军区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中原经济区对国家、对民族的战略意义,它积极地用“五项行动”投身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我感觉这就是军民融合的一个生动实践。
主持人:有些人经常说,鲜花与荆棘总是相伴而生,成绩与困难常常是如影随形,军民融合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方面,还存在哪些矛盾和问题?
黄为忠: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感到还存在三方面问题。一个是融合的观念还不够强。有的不能把融合当应尽之责、分内之事,而是当负担、当包袱,推一推动一动,主动性不强;有的把融合当口号喊、当标签贴,没有真正进入思想,落实到行动。
第二个问题是融合的层次还不够高。融合具体工作多,融合长远建设少,就事论事、零打碎敲,不善于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融硬件配套多,融软件完善少,忽视人才培养、风气建设、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借鉴与合作;融传统领域多,融新兴领域少,不注重把融合向尖端技术、高新产业拓展延伸。
第三个问题就是融合的渠道还不够畅。主要是习惯于靠行政命令推动、靠个人感情协调、靠私人关系运转的工作模式,不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局限于部门和单位利益,各自为战,不能从全局上形成整体合力。(下转A08版)
■ 电视短片
双拥典范感动人间
河南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
南阳邓州“编外雷锋团”,已成为享誉中原大地的一张“道德名片”,“编外雷锋团”的560名老战士当中,有318名担任基层民兵营连、大中小学校的辅导员和国防教育宣传员,他们常年走进厂矿学校,义务宣传雷锋事迹、讲解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党的创新理念。这些年,他们外出作报告800余场,足迹遍布8省40多个地市,听众达100多万人。
乔文娟,又一个拥军楷模,30多年来先后和3000多名战士结成谈心对子,精心照料过9名身患绝症的战士,被11个营、连聘为“编外指导员”,并认下了176个“兵儿子”。
驻豫部队官兵和全省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积极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偃师市顾县村民兵连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孟津县客运公司民兵连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应急维稳模范民兵连”荣誉称号,还先后涌现了“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抗洪抢险模范干部”杨强等一大批爱民典型。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为忠大校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教授
●“四个融合”是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主持人: 刘副院长,您怎么看这些不足?我们又该怎么去克服呢?
刘道兴:黄副主任的分析是很清晰的,从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来看,它既有现在的原因,也有历史体制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我们整个思想观念、方式,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还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领导方式的转变,通过转变来促进融合,通过转变来实现突破,通过转变来促进发展。
主持人:我们应该如何转变从而促进军民融合的发展呢?
黄为忠:今年初,省委卢书记在省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我省军地要深化融合认识,摆正融合位置,把握融合关键,创新融合机制。这“四个融合”就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深化融合认识,充分认识新时期国防动员、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把这项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全局,使各项事业成为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摆正融合位置,更加自觉地融合,更加有效地融合。对部队来说,把部队建设搞得越好,对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就越有影响力。对地方来说,主要是为部队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解决好部队需要地方解决的相关问题。
把握融合关键,就是要从大处着眼,找准融合的结合点,从小处入手,抓住融合的切入点,通过具体的、实在的工作来体现融合、促进融合。
创新融合机制,就是要通过探索和完善,推动军民融合各项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互动、互助、互利的长效机制,不能今天想做就做,明天不想做就不做了,关键是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做一件成一件,做一件制度化一件,五年、十年、一百年地持续做下去。
主持人:相信这“四个融合”可以使我们的军民更加团结,不仅推动我们的全面建设,也更加有力地促进咱们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心声是认可更是鞭策和鼓励
主持人:黄副主任,您怎么看地方和部队代表们的心声?
黄为忠: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但更重要的,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励。我们一定要牢记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和职能使命,努力把地方所需、群众所盼和部队所能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贡献,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办好事。
主持人:当前“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军民融合的舞台很大、空间很大、课题很大、机遇也很大。我们坚信,只要全省军民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努力拼搏,一定可以探索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的发展路子,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事业必将呈现无限光明的美好未来!
以上文字,由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梁新慧整理图片由东方今报摄影记者沈翔翻拍
■ 外采电视短片
说到“四个融合”,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省双拥办主任董颖生说,下一步,要在营造军民融合氛围上有新提升,在探索军民融合方式上有新作为。
河南陆军预备役高炮师副政委刘世清表示,做好各项军事工作的同时,要想方设法为驻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贡献。中国一拖第三装配线工长、预备役民兵谭中海表示,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国防,共同努力,使人民更加富足,国家更加强盛。
第二篇: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观后感
《‚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观后感
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孟耀伟
2012年5月24号下午,按照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的组织,参加了《‚十八谈‛映像版〃许昌篇》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深刻认识到了许昌的独特城市魅力,通过许昌市委书记和市长的讲解,让我看到了许昌的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视频当中朴实无华并洋溢着幸福喜悦面孔的农民更是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家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之一,以独特的三国文化文明全国。《‚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开篇的一个短篇用精炼的五个一概括了许昌的城市特色……
这里有世上最贵的‚一把泥‛,最重的‚一粒石子儿‛,最精美的‚一缕头发‛,最繁茂的‚一束花‛和最知名的‚一片叶‛。
这把泥,凭借神来之火,铸就了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千古绝唱;
这粒石子儿,本微不足道,在这里却被凝练成世界最大的人造金刚石基地;
这缕头发,轻舞飞扬,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发,走进五大洲四大洋的假发市场;
这束花,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让这里独享‚中国花木之都‛的盛誉;
这片叶,曾受到伟人的称赞,今天,这里的烟草工业更是蜚声海
内。
……,……
《‚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通过电视访谈的形式介绍了许昌在破解城镇化滞后难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把一个着力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许昌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也是《‚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的重要一部分,被市委书记李亚称为新型城镇化的‚大头和重头‛。看着节目中鄢陵县陈化店镇名义社区的美好生活,很多农民群众都十分羡慕。许昌县五女店镇后陈村村民陈保运就是其中一个。虽然后陈村被划入了苗店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开工建设。但看完节目后,他都有点迫不及待了。他说:‚看着名义社区建得那么好,我也想着俺们这儿早点建好,早点搬进去,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大家的愿望就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奋斗,共同期待。‛市委书记李亚在节目最后的话语铿锵有力。
《‚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的学习让人非常振奋,从中不仅看到了许昌发展的前景,看到了许昌发展的潜力、活力和魅力,而且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市委、市政府解决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正确战略决策。
在新的历史发展挑战和机遇之下,许昌已经在几个方面做好新的发展准备。许昌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非常好;许昌
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的举措非常好;许昌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环境、条件非常好;许昌当前的形势和今后发展的前景非常好。
《‚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内容丰富,体现了‘三化’协调发展这个灵魂。总之,《‚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展示了近年来许昌‚三化‛协调发展的成效和活力,反映了民声、民愿,坚定了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三化‛协调关系着下一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没有后劲,能不能可持续,‚三化‛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思路很清晰,途径很实际,我对建设美好许昌充满信心。
第三篇:《新十八谈》心得体会
新十八谈心得体会
Dear Deer
8月15日,《河南日报》刊登了“新十八谈”之和谐篇《和谐发展谱新篇》,并配以何平感言《惠风和畅》的评论文章,解读和阐述了政法机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我校掀起了深入学习讨论的热潮。我与全体党员干部一起,以学习促进步、以进步促工作、以工作谋发展,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努力创新工作格局。
“形势决定任务,任务源于形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在司法行政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的情形下,更应坚持“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政为民”的政策方针。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要求的:“在司法行政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具体到学校工作中就是始终坚持“治学严谨、求实创新”的办学宗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权为学生所用、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抓好教书育人工作,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书记在新郑视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同时肯定了郑州在参加全国政法系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政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市政法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荣幸,但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保持思想清醒,增强忧患意识
《和谐篇》中也提到过:“福祉在于稳,兴盛在于和,力量在于心,发展在于搏。”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是党的要求,也是政法战线的天职。长期以来,因为社会观念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我校在生源、出路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积累和沉淀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在应对越来越多的新状况、破解新难题的道路上,我校面临着很多严峻的考验。但是作为党员干部,我必须经得住考验,时时警惕危险——任务越重、压力越大、困难越多,越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准确把握定位、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拓创新、注重分析研究,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坚持求实求效的作风,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第二、找准角色定位,创新工作方法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为校长我必须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来解决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校的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了学生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我坚持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满意为根本标准,维护他们的利益、解决他们的问题、保障和改善他们生活,维护校内外的安全稳定。同时也会带领全校的广大党员
干部积极行动起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部门协调配合、分级负责,构建更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同时我要发挥好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科室工作的核心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坚持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实际
通过对和谐篇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我的工作思路,对我个人及全校上下更加深入的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把学习《和谐篇》作为转变思想作风、提高能力水平、全面促进工作的重大契机,全面推动学校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再上新台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进一步推动我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第四篇:新十八谈读后感
勇立潮头谱新篇
李海陆
《新十八谈〃质量篇》“立省大计质为本”是我省质量工作的宣言书,是质量工作的冲锋号,是质量工作的指路灯,读后让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促人向上。崇高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正处在首善之局建设宏伟事业中的郑州质监人要勇立时代潮头,以质量工作为核心,奋勇当先,谱写首善之局建设的新篇章。
作为一名身处在伟大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质量工作者,我深感质量工作使命光荣,质量工作责任重大,质量工作意义深远。“质量兴衰,匹夫有责”。质量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兴亡,社会的发展,群众的冷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毫不懈怠、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我们的质量工作中去。
做好质量工作,首先要敬业。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兴,则民族兴。一句句话语昭示着质量工作沉甸甸的分量。这份沉甸甸的事业要求我们要用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质量无小事,我们的岗位连着国计,连着民生,连着柴米油盐,连着衣食住行。孔子曰“执事敬”,朱熹言“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岗位意味着责任,我们平凡的工作连系不平凡的事业,质量不折,我们的敬业精神就不能打折。爱岗敬业是 我们做好质量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时刻把责任放在肩上,使命放在心上,工作落实在行动上,严防在工作上不思进取,学习上敷衍了事,思想上放松警惕,生活上追求享乐,时刻自警、自省、自励,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坚守着你的岗位?”“立省大计,质量为本”似洪钟大吕,激昂而鼓舞人心;似惊涛骇浪,强劲而势不可挡,鼓舞着每一个质量工作者的激情,让我们更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我们的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中。
做好质量工作,其次要精业。
“敬业不易,精业更难”。“立省大计质为本”对新时期的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准不高,品牌不优,缺斤短两,诚信缺失,“瘦肉精”“地沟油”警示着我们质量工作任重而道远,它提醒我们不仅要有敬业的精神,更要有精业的本领。只有精通质量工作,工作才有底气,事业才有生气。我们要成为质量工作的行家里手,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同志学,始终保持“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深入学习质量专业知识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在质量工作实践的大课堂中历练,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本职岗位创造一流的业绩。精业,要勤于思考,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质量工作也不断面临 着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善于思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高谋划工作、促进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及时发现问题、透彻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精业,就要苦练基本功,使我们成为质量检验的技术能手,服务企业的专家精英,练就识别假冒伪劣的火眼金睛,成为打击制假售假的有力铁拳,无愧于“质量卫士”的神圣使命。精业,就要勇于创新。在监管方式上创新,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监管模式。在服务企业方面创新,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在检验技术上创新,不断提高科学检验的能力。
做好质量工作,更要奉献。
奉献,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作为一名党员质量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当前的质量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更需要我们无私奉献。因为有了无私奉献精神,才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奉献,就是要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在质量工作中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要用无私的奉献来回报党的重托,人民的信任,选择“奉献”,就是选择对岗位和责任的坚守;选择“奉献”,就是选择对质量工作的无限忠诚。奉献,就是要淡泊名利,不计个人的得失,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质量工作需 要的时候,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艰难都要随时挺身而出,“甘酒热血写春秋”,为人民的利益奉献一切。
东风劲吹中原地,正是扬帆起航时。让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质量工作中去,创造人人享受质量的美好明天!
第五篇:观十八谈映象版济源篇心得体会
《“十八谈”映象版·济源篇》观后感
时钟定格在2012年8月29日22时05分。这一刻,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时刻,是济源市永载史册的时刻。由河南电视台录制的大型时评栏目《建设中原经济区 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十八谈”映象版〃济源篇》在这一刻通过卫星频道向全国乃自全球隆重播出了。观后,令人欣喜、促人回味、催人奋进。
围绕这一课题,为了实现济源城乡一体化、为了济源在全省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为了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中当好先行、为了济源的山更青,水更蓝,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济源市历届领导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拼搏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实现蓝图目标,带领全市人民干!实干!大干!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个中的艰辛、付出、欢乐、幸福,只有身在其中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知道,只有牵头在先、落实在前的各个局委、镇办的干部知道,只有为此而付出的全市人民知道。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济源市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
从1988年县改县级市开始,济源就踏上了一条改革、创新、探索、发展的艰辛之路。一路走来,风云变幻,回望历程,弹指一挥间。有经验、有教训、更有累累硕果,在探 索中前行、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封闭落后、鲜为人知的边陲小县,到“十八罗汉闹中原”;由县向县级市、省辖市的体制跨越;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三;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一系列殊荣…… 这些字字珠玑、如数家珍的成果承载着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和真诚付出,是我们济源人为之骄傲的历史名片。
在《“十八谈”映象版〃济源篇》中市委书记何雄和市长王宇燕的访谈即高瞻远瞩、意识超前,又切合实际、勇于实践,并创新性前行,把济源的今天,明天表达、描述地淋漓尽致。始终围绕强市富民战略,突出城乡一体这一发展主题,贯穿持续,着力提升,凸显重干,以“主动改革,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创先争优”为引领,通过 对规划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等六个方面的思路、布局、做法和深入解读,全面展示了济源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持续求进、力求先行、创新创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下面我就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展示在这里,以使大家深化理解、共同学习、付诸行动,把济源建设的更加美好。
规划布局一体化:全域济源三规合一
按照“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三规合一”的 指导思想,以全域城市的理念规划城市发展,确立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建好“1”个中心城区、开发“3”个复合型组团(城区周边4个镇和3个产业集聚区相融合)、打造“3”个重点镇的“1133”总体发展规划。今年,在高标准完成“1133”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将全市528个村(居)规划为42个新型农村社区,重点编制了新型农村社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规划,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区—复合型组团—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为主格局,布局优化、衔接紧密、功能完善、统筹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基础设施一体化:同质同向幸福城乡
大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目前,建成区面积近40平方公里,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全市、联通外界的30分钟交通圈,燃气、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供热覆盖率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镇化率达到51.4%,形成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组组通”硬化路;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实现了农村用电、广播通讯、有线电视、宽带“户户通”。今年以来,按照先行建设学校、医院、自来水厂、“六通五化两集中”和“1+10”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原则,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产业发展一体化:产业融合统筹发展
着力把产业发展与中心城区建设、城市功能完善、新型 农村社区建设、农民转移就业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了玉川、虎岭、高新技术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引导城市规划区内的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工业经济比重占到全市的70%以上,富士康、伊利、特步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吸纳劳动力超过6万人。重点围绕蔬菜、烟叶、薄皮核桃、冬凌草、畜牧养殖五大支柱产业,打造产业核心区、生态集聚区、农业高效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以两位数增长。编制了《济源市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0.5%,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一体化:精品宜居山水相依
围绕打造精品宜居城市的目标,按照“显山、露水、见林”的生态建设理念,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十大重点区域综合整治、“五小”综合治理等。同时,沿山、沿水、沿路建设生态廊道,使城乡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的林木覆盖率达到52.24%,城市的绿地覆盖率达到40.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26平方米,全市90%的村(居)达到了绿树环绕、树木围村的目标,城市空气质量连续5年在河南省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
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覆盖服务均等
优化学校布局,推动高中和职业教育向市区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小学和幼儿园向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推动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率先在全省打破城乡居民身份限制,实现了医保、低保、养老保障的全覆盖。医保实现了“六统一”:统一参保范围、缴费标准、财政补助、医保待遇、用药目录、社会保障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均衡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市级医院与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联系的医疗集团,实施全民健康档案工程,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大健康城项目规划建设力度,加快医疗中心、康复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健身养生中心建设进度,着力提供集医疗、保健、养老为一体的新型医疗服务。
要素配置一体化:平台延展要素同权
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左右,用于土地流转奖励,全面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83.9%,组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个,培育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16个,直接带动了5万余户农民发展致富,全市职业化农民达到4万余名。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延伸到社区,构建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出台城乡居民就业服务均等化政策,实施无差别的城乡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全省最高标准就业补贴,全面提高居民就业创业能力。实施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小农水工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对部分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颁发了《集体土地房产证》 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