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族文化研究

时间:2019-05-15 06:4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藏民族文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藏民族文化研究》。

第一篇:藏民族文化研究

藏民族文化研究意义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文化空前的交融和人员空前的流动都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国际社会就更加迫切地意识到需要抓紧时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迎来了非常好的时机。加上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必须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而**是藏民族文化的根据地,作为科技厅下属的一个部门,更作为一个以信息为工作的本所,我们应责无旁贷地去保护藏民族文化。

当然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需要有关人员广泛、频繁地交流经验和总结规律,只有这样做才能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保存文化基因。这项工作并不是说在某一个技艺要失传的时候赶紧记录下相关资料或者找人学习,而是从文化的长久发展着眼,为人类的和谐相处储存文化基因。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本所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所赋予的有利条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手段调查、采集、存贮、管理和应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统的基础性国情资料,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推进专题化科研信息内容建设,充分开掘本所特色型数据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既有资料存量进行系统管理和整合,通过持续积累和分类整理,为科研提供较为完整详尽、可持续利用的藏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信息库。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查、采录与藏民族文化相关的声音、影像、拍摄图片(相信高所就有很多图片资料)和搜集的文档做电子数据化的归类梳理,建立一个网站,为藏民族文化的传播阵地,打造藏民族文化资料数据库建设平台,努力建设藏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数据库项目,以创新工程项目为契机,充分推进藏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建设,推动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出本所在创新工程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第二篇:四川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四川少数民族文化

研究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一班

关键词:风俗 民族文化 特色 保护

2013年12月02日

一、前言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东部气候湿润,为富饶的成都平原。西部为高原山地,属青藏高原东缘。西南山区干湿季分明。川西北高原长冬无夏,较为干寒。四川省气候复杂多样,自然也就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川西南豪爽的彝家兄弟,川西高原粗狂的藏族汉子,川西北质朴的羌族人家,川南清纯的苗乡少女,还有回、蒙古、土家等十四个世居少数民族兄弟共同居住在四川的山山水水间,高原,山林给予每个民族不同的秉性和性情。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终在这一刻交融,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风俗、礼仪,如同在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中了望,那灿烂如花、美若朝霞的民族服饰,那精美细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工艺,那神秘莫测、敬神礼佛的宗教法器等等,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具有独特、悠长的艺术韵味,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这次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四川的四个民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可以了解到这些古老民族文化摄人心魄的文化之花的一角。

研究时间:2013年11月30日——12月01日

研究地点:四川省博物馆 武侯祠横街

研究人员:李志强 吴超 李俊 申宇罡

二.研究方法

1.参观四川省博物馆

我们课余时间利用网络预约了去四川省博物馆的参观券。通过参观研究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具,了解各民族的风情,写出《四川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报告》。该报告旨在通过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提高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以及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听专业人员的介绍并记录

因博物馆相关工作与人员对四川的少数民族有长时间的较深的研究,因此我们邀请了其中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做讲解,并记录,这为我们的研究报告提供了更生动更确切的素材。

3.实地走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到武侯祠横街是成都的一个藏族聚居地,因此我们又去了这里,观察藏族的民族风情,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对少数民族风俗、生活、信仰、及保护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4.小组讨论 最终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最终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正文)

民族: 彝族 藏族 羌族

山里彝家(Yi People In The MountainAreas)

彝族是四川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大小凉山地区。我省彝族现在人口约20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彝族的传统信仰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为内容。

勤劳聪慧的彝家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彝族的彩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豆富有本民族特色、无论是漆器还是服饰,红、黑、白三色贯穿其中,代表了彝族崇尚的勇敢、热情、尊贵、和光明。四川神博物馆馆藏众多漆器,与其它彝族文物一起展现了彝族古朴而丰富的民风民俗。

Yi nationality is the minority with the most people in Sichuan.They live in the Large and Small Liangshan Mountain areas at the beundary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Traditional beliefs of Yi people are ancestor worship, nature, and totem worship.All the lacquer panting, folk literature music, dance,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re full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Among which the colorful lacquer were is the utensils with the strongest style of Yi nationality and is also too treasure of Yi culture and art.1.历史渊源: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据人口调查数据,彝族人口有83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人口居第八位。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分布的基本特点,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就有四川,四川也是彝族人口超过10万的重要聚居地。

彝族支系繁多,自称有诺苏、纳苏、聂苏、罗武等称谓。关于彝族的起源,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和考古学界的观点是基本统一的,认为彝族是以西南土著民族——昆明族为主体,在与其他部族相互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昆明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常随着季节的变化

而更换牧场,哪里水草丰美就到哪里去。由此来看,四川彝族,是由南迁徙而来。2.民族文化:

(1)彝族歌舞: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常用乐器有口弦、葫芦笙、彝箫、唢呐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大多数的彝族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火把节上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围着篝火舞蹈已成为彝家旅游的重要一部分。

(2)彝族服饰: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3)饮食: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禁忌: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婚嫁: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多的聘礼

丧葬: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

3.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形态还处于原始宗教的较高级阶段,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迷信鬼怪是彝族的主要信仰。

高原藏族(Tibetan On The Plateau)

他们是高原的子民,悠久的历史文化、虔诚的宗教信仰、赋予他们独特的气质: 纯朴、善良、淡定从容。他们的经典、建筑、戏剧、绘画、民间工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这就是藏族,一个懂得生命意义的民族,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今天居住在四川的藏民约有12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两州和木里县等地,这里诞生了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里拥有藏族文化的宝库格印经院。高山、草原上的民风民俗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藏族生活风情画。

Tibetan is a nationality with devout religious believes and high grade culture.Their classic,architecture, drama, painting, arts and crafts are of very high standard.Today, Tibetan people living in Sichu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Ganzi and Aba prefectures and Muli County.The cultural relics of Sichuan Tibetan include exquisite Tibetan costumes, wonderful folk arts and crafts excelling nature and abunda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utensils hat outline a unique life scene of Tibetan.1.历史渊源: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到了元朝,政府把藏族地区的分裂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物。这是中央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

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明朝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

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喇嘛和**额尔德尼,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并任命驻藏大臣。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区。如今四川的藏族具名大多从西藏而来。2.民族文化:

(1)民族服饰: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

(2)哈达: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3)饮食习惯:藏族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藏族的典型食品有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等。

(4)民族节日: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3.宗教信仰: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羌寨人家(Qiang People)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既有关于羌人活动的记载。今日羌族人口约3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信仰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等。羌族的建筑艺术如碉楼、住屋、索桥,有很独特的风格,而民间工艺中的羌绣,则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四川省博物馆中珍藏羌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乐器、宗教器物等等。浓缩了羌族人民纯朴的生活情态,他们的能歌善舞,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求,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羌族质朴而古老的风格。

Qiang Nationality is an ancient Chinese nation and their information has been recorded on the Oracle in Yin and Shang dynasties.Currently,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County.Qiang people believe in ancestor worship and nature worship.They have unique style architectural art which is embodied by the block house, housing and bridge and exquisite talk arts and crafts represented by Qiang embroidery which has a strong artistic expression.1.历史渊源: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古代羌人的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2.民族文化:

(1)日常食俗:羌族的主食有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豌豆、杂豆等,佐以圆根叶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常烹制的食物有王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麦麸馍馍、蒸玉米面、以玉米面为主拌合大米的“金裹银”和以大米为主拌合玉米面的“银裹金”。

(2)羌族建筑: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技艺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房屋、索桥和栈道等最为有名。羌寨的建设既是其建筑技术的具体表现,又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为村落。寨中建有石碉楼,方形,底大上小,高达数丈。石砌楼房利用地形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宛如城堡,蔚为壮观。

(3)羌族服饰: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3.宗教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羌族人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猴、龙的崇拜。此外,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羌族地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着。

四、结语

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除汉族外,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缔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统领该民族精神的灵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废弃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新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在这种迅猛的变迁和转换中,使得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逐渐丢失,民族文化传承有断裂的危险。

为了遏制这种状况,我们认为:

1.加强本民族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深刻的道德精神内涵。

2.用法律手段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但是法律手段仅仅是一种强制手段,如果没有自发的保护意识,法律也只能留下一个死的失去灵魂的民族躯壳。

3.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利用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物品如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我们可以根据现代人们对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开发出来并不断地创新,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否则,消失的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灵魂、精神与民族自身。因此必须开发与利用并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具有举世瞩目的地位更好的服务!

第三篇:湖北民族文化研究名人之简介

个人简介

冉博仁,男,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人,大专文化,经济师,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理事,恩施州民族服饰研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恩施州施南民族文化应用研究中心负责人,从事土家族文化研究15余年,对民族文化有执着的追求与创新精神。

2003年,恩施日报评论其创办的恩施博雅玛民族服饰制作有限公司为湖北省首家民族服饰公司,专门从事民族服装、民族饰品的设计、制作、销售。公司自成立以来,无数次给中央、省、州领导设计过土家族盛装,如为恩施州建州20周年设计的土家大红袍,为2006年给数民族地区地税协作会的领导及参会人员设计的土家蓝袍,为2007年重庆土家族地区重庆市部分人大代表设计的土家族服装,2008年设制贵州土家族地区(沿河、印江县等)参与“多彩贵州”大型民族演唱会的部分土家族服装等等。2009年8月在湘西州和铜仁地区领导来恩施州考察之际,作的《关于武陵山区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旅游产品现状》的汇报,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认同与赞赏。同时也设计制作了不少恩施州内外各大、中、小型宾馆、农家乐、旅游景点以及各种民族民间活动等一些相关的民族服饰。2012年成立恩施比兹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主要项目为土家族的衣食住行乐一条龙的文化产业服务。个人论文有《看比兹卡歌舞谈土家族服饰》、《浅析土家族舞蹈服饰》、《土家族的历史发展与服饰成因》、《土家族香火文化阐释》、《恩施州民族服饰与旅游开发研究》等,个人著作《土家族服饰传承、研究、创新》、《土家族婚嫁仪注》、《土家族饮食阐经》。曾多次参与恩施州内外土家族特色餐饮的设计、创意、策划。

荣获设计奖项:土家大红袍和土家蓝袍被选入第三界湖北省民间工业美术大师参评作品集,其中土家大红袍获得优秀创作奖。2008年土家大红袍获得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优秀奖。2010恩施州土家族服饰设计大赛荣获二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

第四篇:试论藏汉双语教材中民族文化内容的重要性

试论藏汉双语教材中民族文化内容的重要性

摘要: 藏汉双语教育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教学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笔者在任教十多年生涯中发现:藏汉双语教材中涉及的民族文化知识偏少,由此导致了一些教育教学中实际困难和问题,需要及时、科学、合理地加以改进和适当的修正,使其更加符合藏汉双语教育现实,更加有效地提升藏汉双语教育品质。

关键词: 藏汉双语;教材;民族文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41-01

1.简要表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中的“语言文化”本人认为以往在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重点提及的是语言文字,而对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往往容易忽视,这种做法对民族双语教育而言显然是不对的,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关于这方面的理论解释很多,本人在此不一一详述。但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继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也很多,这里主要指与儿童语言学习相关的“文化”,主要包括外在的,可见的物质文化与内在的,可感的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在这里本人试图从“语言-文化-行为-心理”这样一种整体化和情景化的语境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正如:“民族文化提供了一种整体的生存和行为模式、价值观念,规范着民族群体成员价值取向、思维和行为,以禁忌的方式警戒着对社会的越轨行为,通过这些,来实现群体的凝聚,调整成员之间、成员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民族群体中的个体成员,民族文化从深层上塑造理想人格,通过提供价值取向、趣味偏好,为个体提供面对环境压力的心理依托。遵循文化传统,在民族文化传统中去表现、创造,获得民族社会的认同,并获得心理满足,获得幸福。相反,如果犯了禁忌,则会感到恐惧,丧失安宁感。……人的心理及认知模式,往往对人的心理反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就是在民族的现实条件下,为个体提供一种心理与认知模式,以协调与外在的环境关系,从而实现心理的安宁。” 在以母文化为背景的图式中,这四个方面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对这种一致性,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在儿童双语教育的初期尽量使其保持原有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必然有助于儿童有效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美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J.Herry 在研究学校教育时就十分注重文化情境,如他在分析Hopi 印第安儿童的学习过程时,指出Hopi 印第安人习惯于“目标寻求”及“扩散式教学”,这与其社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而教学则是使这些学习形式得以顺利运作的程序。他认为教与学、文化的传递和获得,是通过其所镶嵌的文化母体来互动的,因而其成就表现也需放在这个文化母体的参考架构中来看待。这些研究为民族文化融入现代教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我就以藏汉双语教材为例,通过一写事例来呈现民族文化在教材的重要性。

2.藏汉双语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全面的重视和扶持,民族教育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由于在现代化及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在推进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一体化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这个问题反映在民汉双语教材中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双语单文化问题--也即是教材内容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偏少。以现行双语教材为例,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接受知识,举一些藏族学生特别熟悉的,无论在生活当中,在一般的教学当中,已经接受了藏族本身有关的东西,在思想思维上容易接受,他有一种亲切感,我觉得这个就是打开的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无论是一类模式还是二类模式都是如此,以“民”为主类的书面语言为民族语,可内容基本是从汉语教材翻译过来的。这样的教材导致了如下问题:

2.1 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学生的认知经验,生活情境。统编教材部分内容脱离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众所周知,教材的知识结构是由一定的感性材料、基本原理及应用材料有机组成的。其中感性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即新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存在着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民族地区学校教学中普遍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2.2 双语教育的目标应是通过传授母语使得民族的语言文化得以延续下来,同时,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信息也得以在双语教育中传承下来;而目前的现状是民族文化在教材中很少,根本无力担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单一文化所造成的课程不适应性在当前的民族双语教育中是主要的。

2.3 对学生个体而言,单一的文化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异,致使课程文化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出现割裂与断层,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实际的情况是民族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后大多数人变成了所谓的“文化边缘人”――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根源,也难于找到新的文化认同。民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所接受的双语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知识和本土文化的感情与兴趣,同时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以及长期以来的经济和教育落后情况的影响,他们又很难能够融入到主流的社会文化中去,很难参与到主流社会的社会改革、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中。这对受教育者个体而言是一种被分裂的痛苦的过程,也不利于维系稳定的社区环境。有学者指出:“在对民族教育的概念、政策和实践进行了审视和思考后发现,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并没有或很少对本民族文化进行选择和传递,民族教育其实成为民族地区的现代性教育。裴娣娜教授指出,”我们过于强调文化大传统而忽视了族群性文化的权利诉求。“多民族融合后的趋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文化的消失”。因此,尊重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在民族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民族教育中,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更要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在民族教育中必须面对这些事实。而这些正是当前民族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藏汉双语教材中体现民族文化内容新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出台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觉得在此必须提及,甘南藏族中小学双语教材必须充分考虑这两个层面的问题:(1)对语言文字层面上的适应与学习。(2)对语言背后文化层面上的适应、接纳与吸收。这样的考量出于民族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也是出于对教育规律的充分尊重。第一个层面现在已全面落实,母语及文字已广泛用于甘南藏区民族双语教材之中。笔者认为,在当前藏汉双语教育中对部分教材应该加以适当的改进:加入适量的藏族文化知识,在教材开发中应该注意吸收和接纳藏族文化知识,在原有的教材文化知识和藏族文化知识之间达到一种协调和平衡,找准切入点。一方面更加有助于学习主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品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藏族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体现我国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格局下各民族“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国家民族理念。

参考文献:

[1] 钱民辉:《民族教育三疑三议》,西北民族研究,2004,(3).[2]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4期。

[3] 钱理群: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探讨》,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4] 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当的贡献》,《文艺报》2001年8月28

[5] 谢宁:《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第五篇:民族文化研究社招新活动策划书

活动背景:新的学期开始了,更多的学弟学妹进入了大学,他们激情四射、活力无限,社团是他们展示自己的一个很好的舞台,我社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大学的魅力,成为永久的回忆。

活动意义: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让广大新老同学认识、了解我们社团,吸纳一些有才华、有能力的同学到我们社团,为我们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大家能够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承担起本届建设好社团的重任。给个别能力较弱却积极进取,想得到锻炼的同学创造机会,在社团活动中学习,提高自己的独立策划、集体合作、动手和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完善自我。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另外,也吸引一些有着共同志趣的同学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共同学习,共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活动时间:xx年10月16日和17日(星期

六、星期日)

活动地点:大学生广场

招新形式:社团在指定位置设招新点,填表报名,招收会员。

招新对象:主要面向大一新生

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社团召开干部会议,准备活动策划书,对活动细节做安排;

二、活动中,1》各干部提前到达地点,安排好桌椅、登记表、值班的干部,并摆放好用来作为宣传的物品;2》招新开始时,有会员前来咨询的,详细的为他介绍使之有所了解,并准备水;3》报名登记,并做好记录,分发收费据,提醒他们这是会员的凭证;4》我们好特意准备了一个留言板,有会员想发表意见的可以在留言板上留言。

三、活动后期,每天结束后,安排同学打扫场地,保管好物品。并 归还帐篷。

宣传方式:

1、通过贴海报的形式提供同学们民族文化研究社的招新报名的时间和地点;

2、在招新地点,我们将安排团内人员现场介绍和指导同学们报名,同时也会利用展架来宣传我们社团;

3、多展示真实的活动照片和活动成果,介绍和展示其活动,吸引新生。

活动后期:

一、整理各会员的资料,做好备份和保存;

二、整理招新当天的活动记录,包括图片和文字;

三、做活动总结,总结招新过程中的不足与优点。

四、把所整理的资料备两份,一份交由办公室保存,一份由电子稿的形式传至网上。

注意事项:1活动的前期准备要充足,活动过程中要认真负责,对待同学要热情,后期总结要全面客观。2招新时的会费和会员的档案一定要登记准备、属实。

3、所有的宣传资料要整理好,不能有所丢失。

社团招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关系着各位同学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做好,而且要做精。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研究社

二o一o年十月十二日

下载藏民族文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藏民族文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省石渠县藏狐的生态学研究

    四川省石渠县藏狐的生态学研究 【摘要】:藏狐(Vulpesferrilata)为一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的高原狐属物种,对于保持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十分重要。一直以来,人们对藏......

    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 ---张家庄明德学校“开展经典诵读 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总结 作为明德项目学校,张家庄明德学校长期重视对师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向工作,始终......

    韩国民族文化

    韩国民族文化韩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韩国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书法、版画、工艺、装饰等,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又吸收了外国美术......

    民族文化风情

    “民族风•师大情”民族风情文化周 活动目的及意义: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展现时代风华。 活动计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民族风情文化周”启动仪式 活动......

    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家园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育出了灿烂、伟大的民族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几千年改造世界、适应环境的......

    传承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创意单位:秦布地小学 活动范围:秦布地小学全体学生 一、活动目标: 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道德的场所。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德......

    弘扬民族文化

    小组建设———— 弘扬民族文化 新都二中余海君 每一个班主任都想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但仅仅是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是不够的。在现如今的社会现状影响下,有很多同学没有......

    民族文化演讲稿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个中华美德好少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五千年来灿烂民族文化,在世界东方大放异彩。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万里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佣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