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而草原是世界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形色色的区域生活中的一种类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是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草原之间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内蒙古草原这一案例,案例分别侧重于草原的生产和文化两个方面,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描述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感受草原生活,了解草原生活的特点,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大草原生活与草原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探究蒙古大草原自然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能举一反三地剖析其它类似案例。在情感上通过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草原文化,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体会牧民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运用材料的能力以及读图、用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认识目标:
初步了解内蒙古大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及民俗风情。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当地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六、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将课桌椅沿教室四周排成一圈。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模拟旅游。
八、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
2.讨论式学习。
九、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视频《敕勒歌》
师:同学们这首民歌反映的是哪里的风情?
生:内蒙古草原风情
师:我们班有同学去过内蒙古草原吗?请谈谈你的所见所闻!
师: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已经初步的领略了草原风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请同学们翻到图
册P22页。找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课件)
生: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师:请翻到图册P26,了解一下内蒙古的地形?
生:内蒙古高原
师: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的53页,了解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昼夜温差大,有广阔的草原。
过渡新课:刚才我们通过书本和图册,了解了内蒙古的自然环境。这里分布着广阔的草原(板书),生活着蒙古族、达斡尔族、朝鲜族、汉族等各族人民。,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风情。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找找草原上的人们有那些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回答:(略)
师小结:
草原人家
衣:蒙古袍
食:奶茶和肉类
住:蒙古包
行:马,勒勒车
娱乐:那达慕大会、蒙古民歌
师:想一想草原上的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独特的生活方式?
讨论说明
1.各小组分别从衣、食、住、行、乐某一方面探究以上问题。(时间限六分钟)
2.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3.发言人需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温馨提醒 一定要结合课本、图册和课外知识哟!
师:同学们讨论好了吗?接下来我们有请各小组来发言,衣、食、住、行、乐各组分别发言,互相提问。师适当提问、引导、小结。
①蒙古族服装有哪些服饰?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②蒙古族饮食主要吃什么以及烹调方法?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③蒙古包与草原有什么联系?(注意补充现在蒙古族也有定居的)
④蒙古组出行有哪些交通工具?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注意提醒蒙古族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⑤蒙古族有哪些风俗和文体活动?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通过讲述马头琴的传说,体会牧民与草原的情缘。通过蒙古族舞蹈表演,思考蒙古族舞蹈与草原的联系,加深理解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与草原的密切联系。)
小结: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于抵御风寒──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马,勒勒车──便于游牧生活──草原
师:我们江南水乡的女孩大多是大眼睛,水灵灵的,而蒙古族人的眼睛大多小小的,眼睫毛密密的,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小眼睛、密睫毛是蒙古人在长期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体格特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情。
第二篇: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内蒙古自治区》导学案
班级:姓名:家长签名: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图文资料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位置,说明内蒙古草原降水的空间变化特
征;
2、通过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活动等,解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
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1、读图6—66,说说内蒙古自治区的位置特点。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2、阅读图6—67,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内蒙古自治区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起伏有何特点?
(2)观察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指出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降水量的这种变化对草原上牧草的生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3、牧人的衣、食、住、行和民俗都离不开草原,请举例并加以说明。
衣:
食:
住:
行:
风俗:
4、结合图6—74,保持了千年的游牧文化传统是否会发生彻底改变?这种改变对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三篇:草原风情导学案
第三课 西北地区之草原风情
(1课时)徐燕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一、课前自学自主探究
1.我国内蒙古草原上___________________是牧民的家,他们的传统服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内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盛大的娱乐活动。
2.内蒙古草原的主要气候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课间互动合作知新
1.位置和范围:请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地理区域,海陆位置)
2.自然环境
(1)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起伏有什么特点?
(2)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3)指出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什么?请指出降水量的这种变化对草原上牧草的生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3.内蒙古草原的牧业特色是什么?
4.牧民的衣、食、住、行与牧业生产密切相关,都离不开草原,请举例加以说明?
衣:
食:
住:
行:
民俗:
5.如今草原上的人们逐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说说有了哪些变化?
6.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出现了草场沙化、草场退化,你有什么良策帮助牧民治理草原退化问题?
(1)“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造林种草活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2)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修养,防止退化。(3)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止环境恶化。
(4)加强宣传,禁止乱砍滥伐
三、课内活动,反馈小结
美丽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园时,强烈的反差将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大草原明天会怎样,我们的人民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从而升华本课的思想情感。
四、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第三课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1课时)徐燕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根据图文资料说出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优势;列举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地图等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乌鲁木齐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一、课前自学自主探究
1.乌鲁木齐是新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它位于_______________,地处________________北麓、________________南缘,自古就有“_______________”的称谓。
2.新亚欧大陆桥东起___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___。
二、课间互动合作知新
1.位置和范围:找到乌鲁木齐在我国与亚洲的位置,分析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优势?
2.交通:
(1)找出新疆的8个邻国?乌鲁木齐如果要和这些国家联系,可以通过哪
些交通方式?
(2)找一找新亚欧大陆桥贯通了哪些国家和重要城市?据此谈谈新亚欧大陆桥对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意义。
3.回忆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
4.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优势三个方面来说说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5.经济地位
(1)“乌洽会”的全称是什么?
(2)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乌洽会”在中亚地区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由“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4)概况乌鲁木齐的经济地位
6.民族风情:
(1)主要的民族有哪些?
(2)了解国际大巴扎的概况
三、课内活动,反馈小结
1.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
2.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优势)
3.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表现
(1)商业繁荣(内、外)
(2)民族风情
四 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第四篇:草原风情教案
原创:《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
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
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小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申,通过音乐、诗歌与感性材料,综合获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与各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流程:
(一)走进草原(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诗歌《敕勒川》,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
此导入新课。3.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出示内蒙古地理位置、气候类型、降水等地图,思考:
(1)内蒙古位于哪儿?(2)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3)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或诗歌,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
探究的欲望。
(二)草原寻迹(师生协作,知识探究)
1.探究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衣、食、住、行和民风民俗的特点。)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内蒙古大草原风情,引导他们利用已有资料获取有效信
息。
2.生生互动,学生展示成果及质疑。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于抵御风寒──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马,骆驼──便于游牧生活──草原
民俗: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体格健壮──草原
【设计说明】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媒体,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存。
(三)草原之危(寓情于景,升华思想)
1.展示《美丽的家园》与《哭泣的家园》图片
2.反思我们的大草原为何会这样?
3.学生探讨治理对策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造林种草运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b.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修养,防止退化。c.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和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
止环境恶化。
d.加强宣传,禁止滥砍滥伐,防治鼠害等等。
【设计说明】美丽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园时,强烈的反差将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大草原明天会怎样,我们的人民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从而升华本课的思想情
感。
(四)草原畅想(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不到大海,不知道大海的广阔,不到草原,想象不出草原的风光。这的确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地方,草原上古老的传说、迷人的神话,会勾起你无穷的遐想;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会让你流连忘返;美味的奶茶、喷香的羊肉,先抓住你的胃,再留住你的心;还有那无垠的天际、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驰骋的骏马、热
情好客的眼神和拂过发际的微风„„
这美丽的草原,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说明】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关注内蒙古大草原的未来发展,能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第五篇:西南风情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西南风情》教学设计
淮阴区大兴九年制学校
严岩
设计思路:
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一单元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把西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讲得面面俱到,我确定了本课的设计理念: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探究西南音乐文化的兴趣,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好和情趣、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及丰富情感体验”的音乐教学总目标,我以歌唱教学为主,以欣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歌、舞、乐为辅,运用听、唱、互动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多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学生了解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增进他们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课堂类型:
以歌唱为主,欣赏为辅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准确、和谐的声音,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掌握歌曲的基本风格特点,体验与表现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内涵。
2、通过欣赏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格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了解一些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3、用壮族民歌《什么水面打跟斗》的旋律为自己家乡进行歌词的创编并进行男女生对歌。
教学内容:
1、用准备、和谐的声音,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通过欣赏傣族舞蹈《雀之灵》、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的好》、壮族民歌《什么水面打跟斗》等,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体验其音乐风格。
3、用《什么水面打跟斗》的旋律为自己家乡进行歌词的创编,对歌。
4、了解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教学重点:
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难点:
感受和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间风情,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我国哪个地区聚集的少数民族最多呢?(出示:中华民族的分布图)生:西南地区
师:你们知道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生:壮族、傣族,彝族、白族、瑶族、侗族、苗族、土家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师在地图上指出西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进行解说)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及西藏藏族自治区,共三省一市一区。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有近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在这里,就是这些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使西南地区成为我国民间音乐的海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西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出示课题:西南风情)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生:杨丽萍),对,你们知道她最擅长的舞蹈是什么舞吗?(生:孔雀舞)有谁知道孔雀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性的舞蹈?(生:傣族)那么,谁知道舞蹈家杨丽萍是哪个民族的吗?(生:白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带来的精彩的舞蹈表演《雀之灵》,感受傣族舞蹈特有的民族风情。
(二)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的好》
师:西南地区的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会独具特色的民歌,同时这些民歌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请欣赏一首民歌片段(播放音乐作品)思考:
1)歌曲有无伴奏?
无伴奏 2)歌曲的演唱形式?
合唱,一领众和 3)歌曲的音色特点?
音色高亢明亮,自然朴素 教师归纳讲解侗族大歌
师:贵州侗族表演的多声部民歌,称为“侗族大歌”,作为中国古老城镇的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侗族大歌已逐渐被人们所熟识,被世界所认可。在我国贵州省东南地区,居住着被誉为“最会唱歌”的少数民族——侗族,由于侗族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秀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因此“侗族大歌”有着淳朴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社会功能。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它以曲式复杂,声部组合多变而著称。以前大歌只有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古楼里演唱,而今它已走向了我们的身边,走向了世界。侗族大歌改变了长期以来,外国人认为中国民歌只有单声部民歌的看法,我们应该为侗族人民创造出这么出色的多声部民歌感到自豪。刚才我们所听到的那首《五月蝉虫唱的好》,是一首侗族大歌中,多声部的蝉歌,以侗族妇女特有的明亮音色,表现夏日来临,蝉声争鸣的欢悦气氛。
(讲解时播放《五月蝉虫唱的好》音乐片段,并出示古楼的图片,让学生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结合,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感受侗族大歌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情。)
(三)歌曲学唱
师:在西南地区,每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是以它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生活习俗是息息相关的,让我再来欣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介绍歌曲的相关背景
2、播放歌曲,请学生边听边思考:
1)歌曲的情绪(旋律)如何?
非常欢快,活泼,富有跳跃感
2)歌曲节奏有何特点?
密集紧凑,富有弹性 3)歌曲中出现最多的歌词是什么?
啊哩哩 4)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
彝族
3、歌曲练唱 1)2)学习歌曲的乐谱,教师加以指导
跟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初次演唱歌曲,掌握歌曲中的几个要点
(歌曲中出现了比较大的音程跳进,如第一行前两小节的“啊哩哩”,旋律一高一低,相差八度,另外旋律中多次出现了6 . 3 , 6 . 2等四度五度的音程跳进)
3)
聆听范唱,请学生对比与自己演唱时有何不同之处? 4)
跟着伴奏用深情的音乐情绪完整的演唱歌
5)
为了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请在所有的衬字“啊哩哩”处加上拍手“XX
X”。
6)
用丰富的演唱形式好表演形式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彝族民歌,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表现高兴心情的一个重要形式,就连赶圩归来他们都是欢歌笑语的。“圩”是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集市,赶圩,就是我们所说的赶集。歌曲运用跳跃的旋律和密集的节奏来表现彝族人民赶圩归来的欢乐心情,用彝族民歌中特有的衬字“啊哩哩”表示高兴的情绪。它既烘托了欢快的情绪,又富有鲜明的彝族民族特色。)
(四)壮族民歌《什么水面打跟斗》
(《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基本理念,通过体验、模仿、创造、合作等途径,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与合作协调能力等有所促进,依托教材,我选取了壮族民歌《什么水面打跟斗》,让学生通过歌唱的创编等多种形式,充分体验与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音乐风情。)
1、简介歌仙刘三姐,引出音乐作品
(师: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有个聪明、勇敢、勤劳而美丽的壮族姑娘,她善于用歌声赞美劳动,赞美自然,揭露封建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爱戴她,尊称她为刘三姐;封建地主憎恨她,迫害她,逼迫她到处漂泊,她的歌声随着她的足迹传遍广西各地,人们誉称她为“歌仙”。赏漓江看大榕树,游桂林去七星岩,人们总爱听讲她的故事。“歌仙”的故事生动地流传在壮族的民歌中。根据这个传说改编的歌舞剧和电影,以其浓郁的壮族民歌风采,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2、播放电影《刘三姐》中《什么水面打跟斗》片段,学生欣赏,思考:
1)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
对唱 2)歌词前后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问一答
3)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欢快、活泼,诙谐幽默
3、教师归纳介绍作品
《什么水面打跟斗》是歌剧《刘三姐》第二场中刘三姐与众青年男女对唱的唱段,歌曲充满生活气息,采用较自由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唱出了劳动生活的欢乐,表现了刘三姐的智慧和幽默。
4、音乐活动
1)男女生对唱歌曲《什么水面打跟斗》,师加以指导 2)分组尝试模仿《什么水面打跟斗》的填词对歌,重以突出家乡淮安的特色 3)展示、交流分享
什么地方是龙虾之都哎?
淮安盱眙是龙虾之都
什么地方是总理故居哎?
淮安楚州是总理故居 … …
(五)相关链接,了解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
1、壮族歌圩节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壮族传统的民歌节,也叫歌圩节。主要以男女对唱山歌为主要活动。常见的有游歌、相见歌、初交歌、深交歌、盘答歌、离别歌等。在歌圩期间,除对唱山歌外,还有抛绣球、碰蛋、抢花炮等传统节目。)
2、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是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者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
3、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除泼水外,还有赛龙舟、浴佛、诵经、跳孔雀舞、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以“西南风情”为主题,学唱了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欣赏了傣族舞蹈《雀之灵》,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的好》,壮族歌曲《什么水面打跟斗》,了解了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但相对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而言,这只是杯水车薪,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更多的了解西南地区相关的知识,拓展民族文化视野,更多的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璀璨的艺术光彩。
(播放乐曲《彩云追月》结束本课,使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时候还能感受浓郁的西南音乐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