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教案[范文]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教案:
第十册语文第一单元
1、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3月2日第一周周五
执教人:王道琼
教学内容:
初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对学生渗透《中国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保护原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共同为建设美丽的草原而努力。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3、指名反馈: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
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
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所有的草原都这样美吗?这么美的草原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学生交流后,老师相机进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保护原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共同为建设美丽的草原而努力。
第三十一条 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划定治理区,组织专项治理。
大规模的草原综合治理,列入国家国土整治计划。
第四十九条 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见草原
迎客
待客
话别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说课稿:
1、草原(第一课时)
说课时间:3月2日
说课人:王道琼
参加人:全体语文教师。
说课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对学生渗透《中国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保护原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共同为建设美丽的草原而努力。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三十一条、第四十九条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心得体会
三(2)班 李静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2.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增强公民意识。如四年级下学期有两组习作,要求学生就“非典”、“保护动物”、“环保”等话题搜集资料,结合法律条文展开大讨论。比如,“野猪到农民地里偷吃玉米能不能用枪打”、“武松究竟能不能打虎”的话题,就应带领学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再如:“废旧电池该不该扔”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中寻找答案,让他们知道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废旧电池腐烂后所含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透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意识,从自己做起,莫让废旧电池无家可归,开展“搜集废旧电池,为环境保护出力”活动,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
第三篇: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斑羚飞渡》
(七年级下册第27课)
斑羚飞渡
甘棠镇礼贤小学 王武
教学目标
(一)学科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梗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欣赏斑羚飞渡的悲壮美画面,感受献身精神。
3、探讨置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二)法制教育目标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部分条款。
2、明辨本文狩猎者行为的是与非。
3、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应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美德。
(二)难点:理解课文主旨。
教具准备
便携式扩音器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讲述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迁徙抱团变成球体滚动使种族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导入课题。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三)关于斑羚知识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示例:一群斑羚羊被狩猎队逼到绝境,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
(二)理清文章脉络
1、斑羚飞渡历经的过程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斑羚飞渡(从容一跃)——走向彩虹(英勇献身)
2、给文章分层次
飞渡前:被逼伤心崖——身陷绝境 飞渡时: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
飞渡后:只剩头羊——走向彩虹
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问题1:阅读1-2自然段,分析:斑羚羊身陷什么样进退维谷的绝境?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阅读4-8自然段,分析:在斑羚群体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采取了哪些行动?抓住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它哪些美德?
(反思:抓住镰刀头羊三次叫声的不同来分析。)
明确:采用了外形、动作、神态、叫声四种描写方法;表现了它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危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等美德。
问题3: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次主要写到彩虹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一次: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第二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飞渡的悲壮美;第三次: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问题4: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仅指彩虹吗?
明确:不是仅指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问题5:课文第11段中写道:“和那道彩虹平行,又驾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是“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明确: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四、总结扩展,渗透法制
(一)本文描写的斑羚的悲剧是被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造成的,本文中人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作者批判了人类的这种侵害行为,引发人们深思。
(二)人的这种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否合法?我们来看下列法律的规定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
第三百四十一条:……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五、作业
(一)课后阅读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段落,并复述全过程。
(二)从斑羚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斑羚飞渡(从容一跃)走向彩虹(英勇献身)
第四篇: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工 作 总 结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
㈡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㈢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增强公民-意识。开展“搜集废旧电池,为环境保护出力”活动,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质课教案
《大雁归来》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本文是八下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篇里的一片自读课文。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有关大雁的知识,加深理解本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
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掌握大雁的有关知识。
2.难点是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为切入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关键是在观看图片资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步骤:
展示大雁的图片。知道大雁这种鸟吗?(大家谈)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得非常喜欢大雁,每到春天就盼望着大雁的归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大雁归来》,一起走进大雁。
二、检查预习,掌握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
要求:根据学习目标,主动预习课文
1、积累字词 正确读写下列字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含义
雾霭 迁徙
缄默
窥探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目空一切
2、圈点批注 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
三、读课文,走进“大雁”
1、自渎课文 感知文意
(1)、读了本文,你了解了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划出来,并简单概括一下,以便交流时能简洁、清晰、流畅的表达。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群什么样的大雁?可扣住每段的关键语句,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用句式“从文中
,我看到了
的大雁”说说自读的发现。(齐读个别段落感知大雁的世界)
2、学生畅谈自读的发现,老师小结。追问:浏览全文,你能获取多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辞海》里关于大雁的解说。问:同是写大雁,与本文相比有何不同?同桌之间讨论后发表见解。
老师小结:《辞海》语言平实,只是客观地说明。本文用拟人的方式描述大雁,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语言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雁的爱。
四、读课文,走进“爱鸟者”
1、跳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
问: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老师展示文中的个别语句,让学生朗读并仔细体会,说说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爱鸟者”爱里的理念,把握文章的主旨。师问: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大雁呢?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爱鸟”情感呢?
(可抓住文中的“我们”,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理解)
3、小结:本文在写作上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的结合,作者以期用浓郁的爱鸟之情激发更多人的社会责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作者认为万物平等,人不应该自私的伤害它们,况且大雁还有人所不及的品性,他们
有联合的观念,对人类有益无损,人影回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
五、看图片,话说“人与自然”
1、老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任选一题说说。(1)说说看过图片后自己的感受。(2)、思考:我能为自然做些什么?
2、学生齐读
六、知识拓展:
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只有我们。”我们要保护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要学习《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摘要)。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十八条
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量限额管理。
第十九条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七、作业:
1课下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动物,把你的观察和思考以作文的形式展示出来。观察你身边的人有没有掏鸟窝的和捕鸟的,我们作为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应怎样去劝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