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时间:2019-05-15 06:4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第一篇:语文-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如何读懂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段?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卓越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二篇:文言文文段翻译练习

【原文】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原文】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史记·陈丞相世家》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史记》

【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为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

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原文】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原文】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大唐新语·极谏》

【原文】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素董戎旃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顾,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

《大唐新语·政能》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

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原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人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第三篇:如何读懂文言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

(1)

每次考试结束,总有同学抱怨文言文阅读题难,读不懂。这一堂课,我们就想结合“十一”给同学们布置的假期练习二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讲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的问题。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主要还在于词语,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词语的意义用法没有搞清楚,根本谈不上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文意的分析;词语掌握好了,其他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2003年北京市的《考试说明》,第一条就是“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把实词虚词的表述合在一起说,把意义和用法合在一起说,比原来考纲的表述更加科学。活用,归根到底,还是 词语的 用法,实在没有必要把它再独立出去。在表述中,实词虚词都强调了“在文中”的理解,也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在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强调的是语境义,也就是说,在掌握了多义词的多种义项之后,还要能够确定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做到“因文定义”。所谓的知识能力的迁移,推断能力的培养,都和这一点分不开。

文言词语难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的多义性,一是它的活用性。而无论是多义词的定解,还是活用词的判断,都离不开上下文,也就是常说的“语境”。

一个词语,无论它有多少个义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能表达一种意思。比如,“谢”,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义项:道歉、推辞、告别、感谢、告诉、凋落。如果不考虑语境,《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理解成“感谢”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联系上下文看,刘邦“距关,毋内诸侯”,想在关中称王,惹怒了项羽,准备以四十万大军来攻打刘邦,项伯私下答应刘邦,回去替他说情,并且告诉他,第二天要早一点来“谢”。这时还不能肯定这个“情”能不能说下来,要说“感谢”,实在是早了一点。所以,我们就应该把它理解为“道歉、谢罪”,这样文意就通了:项伯的意思是,一方面他自己为刘邦说情,另一方面,刘邦也要亲自去赔礼,说软话,才有可能解除这次危机。同样,《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一句,如果不考虑上下文,把这个“谢”理解为“感谢”也合乎情理:自家有女儿,别人来给说媒,做母亲的当然要“感谢”了。但再看下文,这样理解就有问题了,“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她“岂敢言”,不敢作主,那么前面显然就不是感谢了,而是推托,婉言谢绝。

一个词语,是一般用法还是临时的活用,也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比如,同样是《过秦论》,“于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和“序八州而朝同列”两句中都有一个“朝”字,它的基本意义都是“朝拜”,但是,代入两句话中,就有区别了。第一句可以理解为“强一些的国家请求服从,弱一些的国家入(秦)朝拜”;第二句的主语是“秦”,如果理解为“秦给八州排列了一下次序,到与他同等地位的诸侯国去朝拜”,恐怕就难以理解了:秦国君臣,惨淡经营一百多年,经过六代人的努力,国力空前强大,有足够的力量主宰中原,支配八州,怎么还会到与他同列的诸侯国去朝拜呢?显然,这样理解从情理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朝”字,应该是使动用法,“使(同列的诸侯国)朝拜”秦国,而不是秦主动的去朝拜比他弱小得多的各个诸侯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读懂文言文,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词语意义的能力。因此,我们这堂课的重点就放在词语的理解和推断上了。

从命题来说,我们“十一”发的练习中的两段文言文阅读,都是仿照 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形式,选的议论性的文字。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要整体把握,首先要运用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读懂所给的文段,了解这一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用哪些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然后再看试卷问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问的。在此基础上,联系全文,一一进行解答。

从 2002年开始,文言文的翻译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从同学们答题的情况来看,读懂大意还不算困难,但要逐字逐句的落实,直译,就有些含糊了。所以,在阅读时,应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首先要读懂关键的语句,养成一种推断的习惯,了解什么叫直译,什么叫意译。这样在具体的翻译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下面我们就以第二套练习为例,来具体的讲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问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 —— 11 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 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

乎?”(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本次练习,我们的文段节选自刘向的《说苑·卷八·尊贤》,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阅读起来难度比记叙性文字要大一些。阅读时,要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入手,找到本段文字的观点句,再看看文章用什么作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又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理清文章论证的脉络,就可以做题了。

这篇阅读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提出观点,是典型的议论性文字。第一句开宗明义,就推出了全文的观点:作君主的,想要治理好天下,名传后世,就一定要尊贤下士。然后就用了一个比喻,从反面论证为什么要尊贤下士;紧接着,就像《谏太宗十思疏》开头段一样,设喻说理,以“ 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 ”为喻,来证明“ 欲霸王者托于贤 ”的道理。然后又用任用贤臣则兴,任用佞臣则亡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要尊贤的道理。

第一句“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是文段的观点句,前半句的重点词语在“垂”上,这个字的常用义是物体的一头挂下来,由此引申为“流传下去”。成语“永垂不朽”“名垂千古”中的“垂”都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 推断的方法之一,就是 利用我们掌握的成语 中相同的语素进行比较。后半句“必尊贤而下士”重点在“尊”和“下”,“尊贤”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为“尊重贤人”不难理解;但是,“下士”的“下”,恐怕就和我们现在的用法有较大的区别了。但是,如果稍稍作一下语法分析,就可以看出,“下士”是动宾关系,这里的“下”应该是动词,这种情况,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就出现过,“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句中“下士”译为“谦虚地对待士人”,熟悉课文,只要一读,就能联想起课文中的句子,自然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词的意思。即使不熟悉课文,也应该知道这里的“下”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以君王之尊,居于士人之下,自然是“谦虚地对待”了。《谏太宗十思疏》中“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中的“下”也是相同的用法,为什么就不能译为“谦虚地对待”呢?这实际告诉我们,文言词义的理解,离不开上下文,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文定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二个推断方法,熟悉课文内容,学会参照比较。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虽然说选文是课外的,但它实际考查的知识还是课内的,它考查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复习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学会因文定义。

接下来的两句,前一句是一个比喻,“ 夫朝无贤人,犹 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 望,犹不能致其 意 之所欲至矣 ”,重点要掌握三个词语:“犹”,“ 犹 如”;“望”,“愿 望 ”;“意”,“心 意 ”。我们的现代汉语,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的单音词,在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时,往往是以这个单音词为其中的一个语素,用它的几个不同义项为另一个语素,分别构成几个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望”,有这样几个常见义项:远看,心愿,期盼,名声等,它的这几个义项分别演变为现代汉语的“远 望 ”“愿 望 ”“期 望 ”“名 望 ”等,这一演变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推断。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三个推断方法:对句中的一些文言单音词,可以 用包含这一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去推断,带入原文中,能解释得通,一般来说就应该是正确的解释。[“犹”(犹如)“意”(心意)也是如此。]

紧接着就是设喻说理,“ 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这前后两句中的两个“致”“至”,在《劝学》中都出现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同样的“至(致)千里”,为什么用字不一样呢?对此就要运用“六书”知识,对字形做一下分析了。“至”,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用来表示“到达”的意思;“致”,形声字,形旁“攵”表示手的动作,作为声旁的“至”又表到达,这两个字的区别也就在于此:没有反文的“至”,表示动作主体的自主行为,像鸟落地一样,不必借助外力就“ 到达 ”了,所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这个“至”;而有反文的“致”,加上了一只“手”,表示借助外力“ 达到 ”,所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就要用这个“致”了,它要借助“舆马”这个外部条件。同样道理,句中的“ 其意之所欲至 ”,是自己的愿望,是没有外力情况下的“至”,而前一个“致”,就没有排除外力的作用。后面“致远道者”要“托于乘”,用加反文的“致”也就不难理解了。“绝江海”的“绝”和《劝学》中的“绝江河”的“绝”用法完全一样,熟悉课文的同学,语感强的同学,一读就能知道这是“横渡”的意思。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四个推断方法: 运用“六书”知识,推断词语的意思。

“致远道者托于乘”中的“乘”,在这里又可以运用一种推断的方法。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推断。“ 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 ”,这类整齐的句子中,上下句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句的词语,推知下句相应位置上词语的意思。上句的“船”,是“绝江海”的工具,下句的“乘”显然也应该是一种工具,是“致远道”的工具,根据我国古代车马不分的特点,“乘”当然应该译为“车马”了。同样道理,根据前面两句的“绝江海”“致远道”推断,“欲霸王者”中的“霸王”也不应该是名词,而是动词,“称霸作王”。这也是词类活用的一个辨别方法: 名词前面如果有能愿动词修饰,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也就是对于在句中用法比较特殊的词语,要做一点语法分析。例如《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名词“水”前面有了能愿动词“能”来修饰,这个“水”就活用为动词了,应该译为“游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刃”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来修饰,就变成动词了,译为“用刀杀”。至于这两句前面的两个虚词“夫”“故”,前者作为发语词,表示引起后面的议论,后者在因果复句中表示下面说的是由前面原因推出的结果。

第四篇: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教案(推荐)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复习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猜度的能力。

2.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掌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猜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教具:多媒体及幻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使大家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成为我们语文尝试和探索的方向。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大家掌握方法,使同学们不惧怕课外文言文,做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下面交给大家一些实用性强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二、讲授方法

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

(一)、读

所谓读,就是诵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

1、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他可以提供许多帮助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例如《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题目交代了重要事件,甚至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带着“什么人?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些问题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3、读细节,把握人物。

中考的课外文言文选文大多是记叙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是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要细心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偷画》: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4、读注释。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醒大家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二)、猜

所谓猜,就是猜读,根据字形揣摩字义。因为字形和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把文言文字义弄清楚,才能正确无误的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

1、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

形声字在汉字里占了约85%,弄懂形声字的字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我们先弄懂形声字的形旁,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如:

①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吕蒙传》 “恚”与“心”有关,想去征罚他的应是心里“很生气”。

②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明史》 “馔”是“饣”旁,可猜与食物有关。

③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师旷论学》 “昧”从“日”旁,与“日光”有关,“日未”可猜为“没有日光”,“昧行”就是“摸黑走路”。

又凡从“页”的字,多与人的脑袋有关(“页”是“首”的变形)。有的是头部各部分,如头、颅、顶、颠、颊、颐等;有的是头的形象,如颓(秃发)、颁、硕(大头)、顷、颇(头不正)、颂(容颜)等;有的是头的动作或感觉,如顿(磕头)、頫(低头)、烦(发热头痛)等。又如从从“贝”的字多与财物有关等。会意字、指事字也可以猜其字义,如:间问群臣臧否《明史》“间”原指阳光从门缝中照进来。引申为“私下”。让学生根据字形大胆地猜字义,学生越猜越起劲,简直乐在其中。

2、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

古汉语构成句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居多,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即“单音变双音”,猜读其意义。如:

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郑人逃暑》 流(流动),影(影子),移(移动),徙(迁徙),从(跟从),阴(阴影)

②缜少孤贫,事母孝谨。《范缜笃学》

少(年少),孤(孤儿),贫(贫困),孝(孝顺),谨(恭谨)

先组词,再结合句子、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度出句子的含义。

3、利用词性辨识,推测词义。

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位置,词性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整个句子的成分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较难理解的词的意义了。

采用词性辨识揣摩词义的方法,既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起到“温故”的作用,又可举一反三,以此贯彼,得到“知新”的乐趣。如:

①王贤其母,说其义。《韩诗外传》“贤”带了宾语“其母”是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②毋妄言,族矣。《学万人敌》“族”作谓语,可理解为动词,“灭族”

又如:

① 尔何来窃吾所秘?《书断 王羲之》“所”字后面跟名词,“秘”应理解为“秘籍”

②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书断 王羲之》“秘之”中的“秘”应是谓语,是动词,应理为“守秘”

3、利用对对称性文句互义特点,猜测词义。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讲究语言的工整,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那么,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进”与“退”可以参考对称性句子理解,“进”就是“居庙堂之高”,那“退”就是“处江湖之远”了。

总的来说用“猜”方法理解字义虽然不是绝对准确,但是这种方法带给大家一种信息,那就是:学古文我们先不要怕它,把一篇古文分拆成许多字词,一个一个字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就能慢慢弄懂整篇文章。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找到阅读古文的“入口”,像庖丁解牛一样,找到下刀的地方,找到切割的方法,翻译古文不是一件难事,阅读古文甚至会变得很有趣。

提醒大家,猜读一定要关注语境,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三)、通

所谓通,就是疏通文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学生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它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以上这些读懂文言文的方法都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如,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阅读文言文,平日里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就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而积累字词解释是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关键。

三、实战演练 《枭将东徙》《郑板桥开场济民》《义猴》

教后反思:同事们普遍反映方法很好,实用性很强,学生也有基本掌握方法。但我个人感觉到我讲得还是多了些,最后的15分钟练习,我还是“抱着学生走”,应该放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在练习中去巩固方法,养成良好的猜读思维习惯。

第五篇:自我鉴定文段

自我鉴定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同时我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学习的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四年学习,我学习了C语言、C++、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电路分析、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等专业课程。其中大多数课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多次获得励志奖学金,同时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二级和普通话测试,还参加了一些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本人学习态度端正,非常喜欢去图书馆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本人还注重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每逢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在综合能力方面,本人大学四年来一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尽管有时候会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更累一些,但我自己对此很是满意。毕竟在这锻炼中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我的爱好也比较广泛,对运动方面比较感兴趣。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山,去海边玩儿,还去过几次酒庄,不仅增进友谊,而且扩展见识。

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的时间观念也比较强,约好的时间总会提前到达。小时候的生活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我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勇于挑战自我,有思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努力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收获了了很多。以上就是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一个自我鉴定。我自信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正确面对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下载语文-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文言文总结

    第四册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

    语文文言文 《朝三暮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

    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2014浙江宁波中考)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文段

    《人物描写一组》文段(一)《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文段“要不——摔跤。”(语言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

    2011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3

    2011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写景状物散文篇 【知识导学】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题型、解题思路与其他类型的现代文常规题型、解题思路并无多大的不同。但又有其独特之处,也就有了......

    经典文段(中英文)

    1.你可知我百年的孤寂只为你一人守侯,千夜的恋歌只为你一人而唱。 You know my loneliness is only kept for you, my sweet songs are only sung for you. 2.如果活着,是上帝......

    优美文段摘抄

    优美文段摘抄优美文段摘抄1【1】 宽容是门学问。对于小过失,小错误,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对于大过失,大错误,就要考虑清楚。宽容并非包庇,隐瞒,而是帮助。【2】 只有学会倾听,......

    优美文段2

    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梦。但是如何才会快乐呢?“心是快乐的根”说得多好! 雨果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