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莲说教学设计8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执教者:南安市实验中学 陈春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三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中学
赵伟州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坚持以“实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内容分析
《爱莲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篇精读课文在单元说明中,既要求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要求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要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
3、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四、学生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担任一个班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10分钟内就能理解
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二)、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五、教学重点: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六、教学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障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的教学,共设计了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直接导入,激发情趣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提出问题: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莲花,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问,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会想到:(1)莲花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要写莲花?„„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要给以鼓励,借此契机教师导入,本文写莲花的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时我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释题
教师交代题目中“说”是一种议论文体,把握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花的道理,从而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是一种文体。
(二)、赏析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播放原文配乐录音,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1、作者怎样描写莲花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
2、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3、本文主要是对莲花的赞美,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是否明确了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朗读,学生读后师生点评;齐读
接着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并进行板书。由于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使学生掌握了本文第一段“莲”的形象;第二段用菊和牡丹作陪衬。这样,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重点部分重点讲解。
设计意图:在阅读课文当中体会短文的语感和情感,掌握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分别回答以上三个思考题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汇报,以及他们之间对问题的补充,掌握了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写莲花,而是借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同时为了突出莲,又用菊花和牡丹作陪衬,这种写法叫衬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回答让同学们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质疑:“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
(五)、知识迁移,延伸拓展 利用投影仪显示问题:
1、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者之谈思想感情)
2、试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并具体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托物言志”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第2道题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即托物言志的写法,骈句句式特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总结:指名学生归纳概括“你是怎么学的?领会了什么思想内容?掌握了哪些写法?”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检查,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隐逸者
(正衬)
莲 ——君子
牡丹———富贵者(反衬)
我这样设计板书,直观形象,脉络清晰,能醒目地突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能正确默写。
2、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肯定也有自己喜欢的植物吧?那请你也写一篇小短文。
第四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全文共2段,第1段集中笔墨描写莲的外在形象美,并赞美莲的内在品质美,从而写出了爱莲的缘由。第2段用菊和牡丹来衬托,借花喻人,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到结尾就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本单元有两个的教学重点:一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成诵的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能熟读成诵;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将近二十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积累了许多文言文词语,因而形成一定的文言文语感。
2、要教学的班级学生已有一年的写日记的习惯,整体语文素质较好,全班学生考试平均分达80分。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感知法、品味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想象联想法等教学方法紧扣“美”组织教学,整节课由六大环节构成,分别是:环节一:美美地看——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环节二:美美地读——朗读感知,读通文意;环节三:美美地赏——放飞想象,品味感悟;环节四:美美地思——探究写法,感悟主旨;环节五:美美地说——驰骋想象,直抒胸臆;环节六:美美地写——整理润色,创作散文。通过看、读、赏、思来感悟莲的外在内在美和作者“出淤泥而不染”君子品德美,探究写作特色美。
2、课前印发学案,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把在翻译的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集中课堂解决,提高课堂效益。
3、初一的文言文篇目基本都是叙事性的文言文。但像这种内涵丰富而意境深远的小品文,对于理性分析能力弱、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因此教学中注意要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安排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品味赏析莲的外在形象美和内在品质美。
3、能理解和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
1、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品味赏析莲的形象美和意蕴美。
【学习难点】
能理解牡丹、菊花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课前预习】 【课堂学习】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营造一种古典文雅的氛围,开始导入。)
环节一 美美地看——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图片导入,激发情感,出示课题。(幻灯片1—9)★导入语:先请同学们美美地看一组图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莲的图片逐张展开,背景音乐柔柔响起„„)看完图片。
教师提问:美吗?喜欢吗? 学生回答:美、喜欢。
导出课题:这表明大家与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心有灵犀,他特别喜欢莲花,为官时曾率领属下在官衙侧挖池,种满莲花,美其名曰:“莲花池”,今天我们要学的《爱莲说》就是周敦颐面对满池摇曳多姿的莲花,触景生情写下的名篇,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美的心情、美的笑容来赏析这篇传诵千古的美文。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悠扬舒缓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欣赏清新美丽脱俗的莲花图,有意识地创设美的情境,为后面品味赏析莲美作铺垫。
2、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10)
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出示目标并叫学生朗读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二 美美地读——朗读感知,读通文意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美文要多读。
1、一读读准:,【学生活动】学生先自由朗读一遍,并举手上讲台在黑板上给生字词注音: 蕃(fán)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二听范读:(幻灯片11)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标示出来,在需要重读的词下面加点。教师进行配乐朗诵(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学生活动】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老师在读的过程中的停顿和重音,以及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设计意图】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对于这样一篇文辞优美的精妙短文,教师进行激情朗读,就是吸引学生的好方法。
3、三读节奏:
【学生活动】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节奏美。
4、疏通文意、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拿出学案,以开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并提出在翻译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点拨】在幻灯片上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等重点语句要做重点讲解。(幻灯片12)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好学案,让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把疑难问题集中课堂解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5、四读读出美:
【学生活动】女生齐读,配乐为古筝《古筝笛子 中国古典名曲 荷塘月色》。
【教师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长句要读出莲的美,要读出对莲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和多方式的诵读,有个人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和女生朗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环节
三、美美地赏——放飞想象,品味感悟
★过渡语: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明眸善睐的你们一定有一双聪慧的眼睛,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诵第一自然段,全体学生思考问题。【教师提问】从哪些语句发现莲的美?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教师提问】写莲的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莲?
【教师点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莲花图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思考探讨分别从哪些方面写莲。(幻灯片13)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生长环境、茎、香气、整体形态和观赏者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片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悟出莲的外在美。
【教师提问】莲有哪些内在品质美?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幻灯片14)
★过渡语:作者爱莲难道仅仅是因为莲的外在形象美吗?不是,而是外在美的背后蕴涵着哪些值得让人赞赏、喜爱的高尚品格美?(教师板书“外在美”“内在美”)
【教师点拨】教师应补充作者周敦颐生平和写作背景,以开启学生思维:
※①周敦颐24岁出仕为官,,当时的宋朝建国已80余年,国力日强,但官场腐败之风也渐长、奢靡之风盛行,但周敦颐不选择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自尊意识;②周敦颐为官31年,政绩显赫,可他的官位升迁缓慢,主要是周敦颐无后台,而且他并没有如当时有些官员那样想办法找“靠山”、抱“粗腿”,而是依然故我、绝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③周敦颐待人处事秉持公心,从不畏惧权势和强暴。任参军时,宁肯辞官也要力阻上司滥杀无辜, 做判官时身遭不白之冤却处之泰然,绝不低声下气去求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作者及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推选一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讨论,负责记录讨论结果,代表小组发言。
要求教师提出要求:用“我从‘ ’一句感悟出莲具有 的品质”句式来表达。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纯真自然朴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行为方正、绝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仪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学习成果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活动】因为莲美,所以爱莲。让学生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描写莲的长句。【设计意图】在赏析品味莲的内在外在美后进行背诵,这样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实现“厚积薄发”。
环节四:美美地思——探究写法,感悟主旨(幻灯片15)
一、探究: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渡语:作者所以爱莲,是因为莲内外皆美,可见莲在作者心目中地位很高。【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诵第二段,全体学生思考问题。【教师提问】作者把莲比作什么?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从“莲,花之君子者也。”中知道作者把莲比作君子。【教师提问】君子是什么样的人?莲是谁的化身?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指品德高尚的人;莲是君子的化身。
【教师提问】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说自己君子之志,结合学过的《陋室铭》,说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托物言志。(教师板书: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突破了重
点。
二、质疑:菊和牡丹的作用。
★过渡语: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地是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问】文章题目为《爱莲说》,说说爱莲的缘由,可课文还写到与莲无关的内容,你的发现是什么?
【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读第二段,全体学生质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发现是还写到牡丹和菊。
【教师提问】写牡丹和菊有何作用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
★过渡语:同学们一时难以想到,那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分化成以下三个小问题,解决了三个小问题,就接近了我们想要的答案(幻灯片16)
【学生活动】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三个问题,推选一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讨论,负责记录讨论结果,代表小组发言。
【教师提问】
1、菊代表是哪类人呢?牡丹代表哪一类人呢? 【教师点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前面学习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了解陶渊明为何爱菊,为何隐居。
※陶渊明:东晋时著名田园诗人,做官时不满黑暗统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又因为菊花是在百花凋谢之后的秋天才开放的,像隐士一样,陶渊明喜欢菊花,实际上正因为自己和菊花有着一样的品格。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菊代表的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的真正隐士。【教师点拨】教师需补充唐朝人追逐牡丹的世风等史实,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牡丹,雍容华贵,是富贵的象征,那也就是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而牡丹由于它的雍容华贵,历来就被当成富贵的象征。唐朝初年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白居易的诗“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和“花开花落三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的诗“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都描写过这种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牡丹代表的是追逐功名利禄,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设计意图】
一、让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相关的诗句的引入,让语文课堂凸现 “语文味”。
【教师提问】
2、再读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①从“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探究出对菊花是欣赏肯定的,对牡丹是否定不屑的,对莲是高度赞美的。②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感叹真隐士少,觉得惋惜;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爱富贵的人很多,是对社会现实的嘲讽;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叹有道德的人更少。表明作者要做像莲花一样的君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领悟作者字里行间的对爱菊者、爱牡丹者的情感态度,为理解文章主旨做了铺垫。
【教师提问】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结尾写到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表明作者生逢浊世,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到结尾就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教师小结】写到牡丹和菊的作用就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三、深情背诵:
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对莲的赞美、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钦佩之情背诵课文。(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幻灯片17)
【教师点拨】教师在学生背诵之前结合幻灯片的关键词进行背诵方法指导:
让学生明确有两段,第一段是四句话,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是总提句,接下来三句分别写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重点是我爱莲的缘由,又分别从生长环境、茎、花香、整体形态来描写莲花。第二段共三句话,第一句分别把三种花比喻成不同的人,把菊花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把莲比喻成“君子”。第二句是由一个感叹词构成。第三句感叹爱菊者鲜,爱莲者无,爱牡丹者众。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提高背诵的效率,幻灯片的关键词对于引导学生的全文背诵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五:美美地说——驰骋想象,直抒胸臆
★过渡语: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运用了托物言志,下面有请同学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 “我特别喜欢„„,因为它„„”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有新意。(幻灯片18)
【教师点拨】第一所借之物:例如有花中四君子:梅花、竹子、兰花、菊花;学校的榕树、小草;教室的黑板、粉笔等等。第二教师做示范,在示范的感染下,学生也会有了想展现自己才情的欲望和勇气。
【教师示范】我喜欢兰花,因为它的样子刚柔并济,香气清新飘逸,更重要的是我喜欢
兰花的品德:默默地生长,悄悄地开花,从不张扬,幽幽的香气源源不断地送给身边的朋友。我喜欢兰花,更喜欢兰花的高贵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和巩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情搭建了平台。
环节六:美美地写——整理润色,创作散文
【布置作业】刚才同学们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所说的话富有哲理,课后请同学们再美美地稍加润色,整理后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那今天的日记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要求字数600字。
【设计意图】此写作活动的主要意图是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促使他们观察身边的平凡事物,发现它们的美,启迪学生由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思考,这观察体验的过程其实也是引导学生保持正确良好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第五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孙丽娜
【教学内容分析】
1、《爱莲说》作者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还很陌生,所以既要有内容的解析又要有方法的指导。
2、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写法点到即可。
3、朗诵不可或缺,尽量当堂背诵。【三维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并了解作者介绍和基本的写作背景。
2、掌握“蕃、植、鲜、濯、涟、亵”等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重点难点】
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完成)同学们你们喜欢花么?你们都喜欢什么花呢?为什么?(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喜欢花不仅是因为它好看,美丽,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更美的寓意。今天老师也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位爱花之人——周敦颐,那他爱什么花又有什么样不同的原因呢?下面我们到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把书打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爱莲说》(板书)。首先,大家猜猜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竞猜,教师总结,重点要落在对说的解析和总结上。)
二、解题:(2 分钟完成)
《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同学们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出示自己的预习卡。(学生阐述,教师更正并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三、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2分钟完成)
1、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本文写于周敦颐于(1068)在南康做郡守时,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四、自读课文:(10分钟完成)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
3、解释词语。(学生在书上标出相关的注释,并抄写关键注释于书上原文中空白处)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4、翻译句子:(口译即可。先自己口译,不懂的句子可以讨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译讲课文。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3)10分钟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解决共性问题。
五、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
快速扫读全文,思考:作者到底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 “独爱”一词以及描写莲的语句。
1、阅读,并标出、朗诵且熟记作者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思考并讨论: 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C、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D、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朗诵并理解。(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2)同组互助。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讨论解决。(3)8——10分钟完成任务。
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其诗《饮酒》印证(教师朗读并板书名句即可)。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2)同组互助。(3)8——10分钟完成任务。
六、课堂练习:(10分钟完成)(打印下发)
爱莲说
1.文学常识填空 周敦颐 朝代 家,字,世称,谥号
,著有、、、本文选自
.。说是古代 文体,跟现代
文体
相似。2.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濯()涟()蔓()亵()濯()噫()鲜()3.解释加点词语
甚 蕃 独 盛 染 濯 清涟 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 益清 亭亭 净植 亵玩 谓 隐逸 噫 鲜 宜乎
4.结合书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5.合作探究
1.开篇先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爱莲呢? 2.理解回答:
⑴文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⑵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4.《爱莲说》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2)教师解疑。(3)收交作业。
七、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文。(剩余时间)【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过多,应更多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可以把解题及作者介绍放到课下积累完成。
2、课后练习内可加入一些学生读完本文后的感悟的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