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场非凡的冒险——读百年孤独
一场非凡的冒险——读《百年孤独》
其实仔细算来,我读《百年孤独》不下三次,但是每一次看了都不知道我看了什么,最多只能记得一件事,我看过这本书。所以,当这门课我们小组选了这本书的时候,我真有点害怕重蹈覆辙。想不到,这一次看的感觉和之前相当不同。也许是因为我长大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我终于体会到了孤独一次的含义。于是我学会了品味《百年孤独》。
还是先谈谈我是如何看这本书的吧。首先,要记得名字和人物的关系。要知道,这可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总共跨越了七代人。而且其中的男性不是叫阿卡蒂奥,就是叫奥雷连诺,又或者叫阿卡蒂奥.奥雷连诺。如果不小心记错了人物关系?可以翻回前页再看一次。这本书出现的人物很多,起码超过了上百个,想要每一个都记得真的很难。但是,当终于顺利理清了其中的关系,就会渐入佳境。
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最奇妙人物,也让我最为喜爱的人物就是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他的生和死以及死后的情况,都让我像在经历一场冒险。他能死而复生,虽然他出现的次数可能不是最多的,可是他贯穿了整本书。他带来的新事物,他的知识,他的预言,全都令我目眩神迷。在后来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看完了他房间里的书,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就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这对我这种企图在学海中摸出一条固定的航线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值得向往的事情啊。
作为吉卜赛人的梅尔加德斯是神秘的,我们不知道他来自哪里,不知道他曾到往何方,不知道他了解什么事情,甚至,我们一直不知道他是否死亡。梅尔加德斯在世界各地流浪,死神追随着他,他曾经染上过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他甚至在新加坡的海滩上患疟疾而死。可是,在马孔多这个镇子出现了失忆症的时候,他又带着奇妙的药水神奇的出现了。而且他留在了镇子上,原因是——他忍受不了孤独。这个原因在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因为当我看着《百年孤独》这个书名之初,未曾想到有人会这么说。可是在布恩蒂亚的大房子中,他迅速地衰老,又渐渐陷于孤独之中。在他死之前,他说“我是永生的”。事实证明了,他确实和布恩蒂亚家族永生了。他的知识曾间接地引导过奥雷连诺上校的革命,他的幽灵曾传授奥雷连诺第二知识,曾庇护过奥雷连诺第二躲避军官的搜捕,此幽灵也曾欣慰地看着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开始解读他的手稿,然后他就可以“放心地走到最终死亡的葬身地去”。于是,梅尔加德斯的房间的魔力终于消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是是布恩蒂亚家族,甚至连马孔多这个地方也一直受着他的影响。因为马孔多这个村子的领头人霍.阿.布恩蒂亚相当信任梅尔加德斯,也相当喜爱他带来的各种科技和知识。他的后代,几乎每一个名为奥雷连诺的后人都被他的知识深深的影响过。
在书中,吉卜赛人在说梅尔加德斯死在了新加坡后,流浪人提到过“梅尔加德斯部族已从地面上消失了,因为他们竟敢超越人类知识的限度。”梅尔加德斯居然还是一个部族?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谜题。在我看来梅尔加德斯就像喀戎那样的预言家,他知道所有的事情,却不愿意告诉别人,或者说,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那么多的事情。幸好,我们在最后还是通过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解读出的手稿,知道了他对布恩蒂亚家族的预言,于是清楚了一切。他就好像是魔鬼派遣来,收割布恩蒂亚家族的灵魂的使者。当我看到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解读他的手稿的时候,我感觉到的是一股寒意从我背上升起,孤独的幽灵一直在笼罩着布恩蒂亚家族,有一双手将他们如棋子般摆放、移动。他们曾有人以为自己已经逃离那个棋盘,然而最终却发现连逃离这个行为也是早被预设。
当我把《百年孤独》翻到最后一页,心中忽然有了流泪的冲动。我享受着亲情、友情的时候,其实也在贪恋着孤独。因此,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走在路上,总觉得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疏离感,甚至对梅尔加德斯这个人的历险与一直伴随着他的孤独有了更多的理解。但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这种感觉很难再找到,除非我再看一遍《百年孤独》。
第二篇:读《百年孤独》
1985年的暑假,我带着一本《百年孤独》从上海返回中原老家。它奇异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使我昏昏欲睡。在返乡的硬座车厢里,我再一次将它打开,再一次从开头读起。马贡多村边的那条清澈的河流,河心的那些有如史前留下的巨蛋似的卵石,给人一种天地初开的清新之感。用埃利蒂斯的话来说,仿佛有一只鸟,站在时间的开端,用它的红喙散发着它的香甜。但马尔克斯的叙述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有如飓风将尘土吹成天上的云团:他很快就把吉卜赛人带进了村子,各种现代化设施迅疾布满了大街小巷,民族国家的神话与后殖民理论转眼间就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裸者与死者》的作者梅勒曾经感叹,他费了几十页的笔墨才让尼罗河拐了一个弯,而马尔克斯只用一段文字就可以写出一个家族的兴衰,并且让它的子嗣长上尾巴。这样一种写法,与《金瓶梅》、《红楼梦》所构筑的中国式的家族小说显然迥然不同。在中国小说中,我们要经过多少回廊才能抵达潘金莲的卧室,要有多少儿女情长的铺垫我们才能看见林黛玉葬花的一幕。当时我并不知道,一场文学上的“寻根革命”因为这本书的启发正在酝酿,并在当年稍晚一些时候蔚成大观。我捧读着《百年孤独》,窗外是细雨霏霏的南方水乡。我再次感到了昏昏欲睡,我被马尔克斯的速度拖垮了,被那些需要换上第二口气才能读完的长句子累倒了。多天以后,当我读到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比《百年孤独》还要好看,那是因为韩少功的句子很短,速度很慢,搀杂了东方的智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有些最激进的批评家甚至认为,《爸爸爸》可以与《百年孤独》比肩,如果稍矮了一头,那也只是因为《爸爸爸》是个中篇小说。我还记得,芝加哥大学的李欧梵先生来华东师大演讲的时候,有些批评家就是这么提问的。李欧梵先生的回答非常干脆,他说,不,它们还不能相提并论。如果《百年孤独》是受《爸爸爸》的影响写出来的,那就可以说《爸爸爸》足以和《百年孤独》比肩。这个回答非常吊诡,我记得台下一片叹息。我的老家济源,常使我想起《百年孤独》开头时提到的场景。济水,曾经是与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四条大河之一,史称“四渎”,即从发源到入海潋滟万里,自成一体。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但它现在已经干枯,在它的源头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臭水沟,一丛蒲公英就可以从河的这一岸蔓延到它的另一岸。站在一条已经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当年百舸争流、渔歌唱晚的景象真是比梦幻还要虚幻,一个初学写作者紧蹙的眉头仿佛在表示他有话要说。事实上,在漫长的假期里,我真的雄心勃勃地以《百年孤独》为摹本,写下了几万字的小说。我虚构了一支船队顺河漂流,它穿越时空,从宋朝一直来到20世纪80年代,有如我后来在卡尔维诺的一篇小说《恐龙》中看到的,一只恐龙穿越时空,穿越那么多的平原和山谷,径直来到20世纪的一个小火车站。但这样一篇小说,却因为我祖父的原因有始无终了。假期的一个午后,我的祖父来找我谈心,他手中拿着一本书,那就是《百年孤独》。他把那本书轻轻地放到床头,然后问我这本书是从哪里搞到的。我说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我还告诉他,我正要模仿它写一部小说。我的祖父立即大惊失色。这位延安时期的马列教员,到了老年仍然记得很多英文和俄文单词的老人,此刻脸涨得通红,在房间里不停地踱着步子。他告诉我,他已经看完了这本书,而且看了两遍。我问他写得好不好,他说,写得太好了,这个人好像来过中国,这本书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写的。但是随后他又告诉我,这个作家幸好是个外国人,他若是生在中国,肯定是个大右派,因为他天生长有反骨,站在组织的对立面;如果他生活在延安,他就要比托派还要托派。“延安”、“托派”、“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反骨”,“组织”,当你把这些词串到一起的时候,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就像芥末一样直呛鼻子了。“把你爸爸叫来。”他对我说。我的父亲来到的时候,我的祖父把他刚才说过的话重新讲了一遍。我父亲将信将疑地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但他拿起来就没有放下,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进去。我父亲与知青作家同龄,早年也写过几篇小说,丰富的生活一定使他从中看到了更多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他读那本书的时候,他是身心俱往的,并且像祖父一样目夺神移。而不像我,因为经验的欠缺,注意的只是文学技巧和叙述方式。我的祖父对我父亲的不置一词显然非常恼火。祖父几乎吼了起来,他对我父亲说:“他竟然还要摹仿人家写小说,太吓人了。他要敢写这样一部小说,咱们全家都不得安宁,都要跟着他倒大楣了。”祖父将那本书从我父亲手里没收了,并顺手带走了我刚写下的几页小说。第二天,祖父对我说:“你写的小说我看了,跟人家没法比。不过,这也好,它不会惹是生非。”你可知道,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对我的小说最为恶劣的评价?两年以后,我的祖父去世了。我记得盖上棺材之前,我父亲把一个黄河牌收音机放在了祖父的耳边。从家里到山间墓地,收音机里一直在播放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的消息,农民们挥汗如雨要用秋天的果实向十三大献礼,工人们夜以继日战斗在井架旁边为祖国建设提供新鲜血液。广播员激昂的声音伴随着乐曲穿过棺材在崎岖的山路上播散,与林中乌鸦呱呱乱叫的声音相起伏———这一切,多么像小说里的情景,它甚至使我可耻地忘记了哭泣。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关于这些场景,我至今没写过一个字。当各种真实的变革在谎言的掩饰下悄悄进行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到另外的方面。但我想,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会写下这一切,将它献给沉睡中的祖父。而墓穴中的祖父,会像马尔克斯曾经描述过的那样,头发和指甲还在生长吗?
第三篇:读百年孤独
读《百年孤独》有感
有人说,看《百年孤独》,只适合在内心真正孤独时慢慢地融入。整本书中找不到有和现实世界相对应时间的描述,但会让人没有缘由地相信的确有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有一个用百年时间以七代人诠释了人类孤独的庞大家族。小说涉及到的人物复杂纷繁,在这里重点说一下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故事。尽管书中描写他的文字只夹杂在三分之二的篇幅中,可上校极具代表性的性格特征和传奇人生经历,值得细细品味。
时代先驱:进取与背弃的孤独。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注定是个有着不凡能力的天才,一个时代的先驱。小说开篇就提到了上校: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上校在父亲老布恩迪亚的影响下迷上了炼金术,研究各种实验。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进取渴望。封闭落后的原始文明需要这样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打破枷锁,可同时这也注定了上校的格格不入,他几乎不与外界联系,沉迷在一个人的狭小空间,思维却跳跃在迷幻的时空中,就像他“在母亲腹中就会哭泣”、“有预言能力”一样让人觉得怪异。村民面对他的科技成果只有一时的惊喜,随后忘得烟消云散,仍然以“平均年龄不超过 30 岁,没有死亡”为骄傲。
上校陷入了村民背弃和渴望进取的矛盾中,孤独就此扎根。
疯狂战士:理想与现实的孤独
战争期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作为一名战士以近乎疯狂的态势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顽强地抗争。
算命女人曾经说“你适合打仗,百发百中呢”。上校果真成了军人,如宿命在驱使。“他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永无休止的战争把激情和热血消磨殆尽,他终究还是没有逃脱孤独的魔爪。
上校参战的目的是获得尊严和自由“,战争的恶性循环”使他“越发老迈,越发衰朽,越发不知为何而战、如何而战、要战到何时”,于是原本怀揣着美好 理想的上校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丧失了理智,以残暴凶狠的行为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有时候他天真地以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殊不知在愚昧的思想、落后的制度和涣散的民心背景下,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悲情英雄:逃离与相爱的孤独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是个英雄,在民族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上顽强地探索,却又逃脱不了悲情的命运,孤独地老去。
上校又回到了马孔多,孤独已像瘟疫一样在惨遭践踏的土地上肆意地蔓延。上校一直在逃离着现实生活,面对如今面目全非的马孔多被火车、电、香蕉种植园带离原始向资本主义社会靠拢,他无动于衷。战乱时代造就了他的传奇,他却在迟暮之年仍旧饱受孤独的煎熬,只因他从没学会去爱,没有感受过爱与被爱的幸福。
时光静静地流淌,安抚着疲惫不堪的心灵。上校经不住时光的消磨,在“一动不动”中安静而执着地奔向了属于他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仍然一代代孤独地活着。
第四篇: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读《外婆的道歉信》有感
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读《外婆的道歉信》有感
这是一个关于爱、原谅和守护的故事。七岁的爱莎有一个古怪又疯狂的外婆,她会埋伏在雪堆里吓唬邻居,半夜从医院溜出来带着爱莎翻进动物园等等。而这个四处惹麻烦的外婆却是爱莎唯一的朋友,也是她心中的超级英雄,不管什么情况下,外婆都会站在爱莎这边,为她去和全世界拼命。
外婆说,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
在故事中,外婆和爱莎有个共同的秘密,一个童话存在的世界。外婆虽然有很多缺陷,但是她所讲的童话是最精彩的。爱莎是个在学校孤僻的女孩,没有人愿意接触她,唯有外婆永远支持她,不管对错……
外婆像是天生就与众不同,无论是为人处事方法,她总是有自己的风格,总是有专属于她的一套方法。而这样的外婆,却活出不一样的风景,当外婆去世后,艾莎拿着一封道歉信踏上了自己的冒险之旅。《外婆的道歉信》说的是平凡而又深刻的故事,外婆看似疯狂,却让一个即将八岁的小孩感受到无尽的爱,人生是一场冒险,外婆让艾莎明白悲伤、怨恨、生气、愤怒……都是可以放下的。唯有爱,只能靠传递,才能真正放得下。
看完整本书后才知道,很多道理在我们长大时,就已经忘记了。我们忘记了如何真诚的交朋友,我们忘记了面对危险时的勇气,我们忘记了想象力,因为想象力在大人的空气中是一种天真的味道。
讨厌大人吗?是的,非常讨厌。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天真,什么是故事。他们总是告诉我们,不要做另类的人,不要做招风的大树,不要做被枪打的出头鸟,但是这其中的原因出自无可厚非的爱,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个性都在被极深地伤害着。
或许,我们此时此刻的平庸在那时就埋下了种子。
或许平庸帮助我们平静的生活十几年,可是平庸和另类都是一种生存方式,都有它们的好处与坏处,我们该如何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这本书告诉我们:把这个选择权交到孩子们的手中。
而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最美好最惊险的旅程总是伴随危险和考验,唯有坚定走下去,才能到达见到美景,领略美好,抵达终点。
第五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看了之后,我常常思考,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发展的历程。这也是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拉美许多个国家的建国和奋斗的缩影。而其中的哥伦比亚,尤其命运多桀。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这也难怪,马尔克斯在书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悲观之情,布恩蒂亚和马贡多镇最终被风吹走,正是这种悲观的最好表达。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家七代人从创业到败落到复兴到毁灭,都与孤独这个主题紧密相关,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独,每个人都看上去是孤独的,他们无法沟通,无法互相支持,无法携手共振家族,只能任孤独把一个又一个家族成员扭曲和毁灭。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外在表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就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凸显出来。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毁灭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希望——对拉美,对哥伦比亚,对他自身。
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而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划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仔细品味,书中表现了另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对于我们平淡的而又前进的生活,我想这本书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深度,开阔了另一种世界,另一种幻想,那种孤独的镜像,好像很远,在拉丁美洲那片传奇而又广阔的土地上,又突然的好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
《百年孤独》是值得读好几遍的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想我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也许孤独,轮回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能长期的陷入书中的孤独,悲凉,窒息的气息中,偶尔吸收一下现实中的新鲜空气,还有一条前进的路,要慢慢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