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关键(共)
文章标题: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篇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荣辱观作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的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具有社会意义,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意义在于人,在于人的发展,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荣辱观总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荣辱观,人是荣辱观的主体。荣辱观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正确的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荣辱观的社会意义,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的。通过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趋荣避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通过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德立人,提升境界,为和谐社会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基础;通过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人的精神文明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协调,推动经济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正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出发点,开宗明义地提出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衡量一个人是否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看其是否提高了素质、得到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旗帜鲜明地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检查一个地区单位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工作的成败得失,就要看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得到丰富,精神力量是否得到增强,是否形成了“讲正气、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以人为本既强调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标准,也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人是荣辱观的主体,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在树立、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法制规范人、风气熏陶人,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激发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正确荣辱观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是基础。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首先从教育说起,特别提出“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他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教育既包括“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包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包括“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促进科学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要的、宽厚的、基础性的教育。正确的荣辱观,不可能自发地树立起来,必须重视并不断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力度。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像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荣辱观作为一种观念,以文化为载体,蕴涵于文化之中。一个社会的荣辱观,存在和表现于这个社会的文化之中,一个人接受荣辱观,就要通过一定社会文化的涵养。因此,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于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使人们在先进文化的浸染中提升道德境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使每个社会成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它根本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逐步的养成,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先进典型的教育作用,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来,引导和带动全体社会成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全体社会成员都应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辨荣辱、受教育。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要联系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身体力行、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正确的荣辱观的形
成和发展,法律制度是保障。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法律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是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重大变化,总体上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发
扬我国重视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依靠法律制度的力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贯穿到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方面。实践经验表明,法律不健全,制度上有漏洞,坏人就会乘机横行,好人也无法充分做好事。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建立适用于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行为准则,并用这些准则强制性地规范、制约、监督和调节人们的行为,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继续采取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措施,把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进行制度创新。要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依法惩治那些败坏道德的不法行为,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对符合“八荣”的人和事给予鼓励,对“八耻”现象严格加以扼制,引导和督促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统一,并不断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正确荣辱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风气是关键。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大力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充分发挥社会风气的关键作用。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谓社会风气,主要指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行为方式。胡锦涛同志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它同荣辱观之间紧密相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荣辱观是社会风气的内容,社会风气是荣辱观的表现。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也必然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反过来,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就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荣辱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荣辱观的形成,社会环境特别是其中的社会风气的作用不可忽视。人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群体、社会成为一个大熔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胡锦涛同志在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反复强调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等。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加强社会风气建设,特别是党风、政风、学风建设。像邓小平同志曾要求的那样,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代,一定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而且必须狠狠地抓,一刻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我们要运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方式,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文化氛围、社会氛围,同时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转变为党风、政风,转变为民风、行风,转变为学风、校风,使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关键》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关键。
第二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不在宣传
胡锦涛同志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在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基本失去正确的道德观念,美丑不分,好坏不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道德观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个人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现实制度对人的引导,而不是教育宣传,教育终究还是要为现实服务的。
我们这70年代这一代是接受理想主义教育长大的,长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我们内心都形成比较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走入社会后,我们却发现现实原来如此不同,一些人就迷失了,道德逐步沦丧了。虽然有些人能够独善其身,但也只是在勉强维持,在现实社会残酷的打击下,也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道德良善者不能在社会没有居于强势地位,甚至呈现被社会淘汰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仅仅依靠道德教育和宣传很难改善社会道德的。
坦白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投机心理,如果在有制度约束的环境下,我们都在安全和效率中选择平衡,如果安全能够保障,则尽可能追求效率,反之则倾向于安全。在少数地方当法律法规在流于形式时,当违法不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的时候,必然有人为了效率去侵犯法律。失去法律的依托,道德变得岌岌可危,违法犯罪得不到惩罚,还能够获取暴利的时候,监守心中那份良善的道德者如何能够体现价值?
第三篇: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以德立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仰以察古,俯以观今,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使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轨道。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主体的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应该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以人为本与以德立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胡锦涛总书记在“~”期间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以德立人指明了方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性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为本、以德立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力图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伟大进程,也是我们走出治乱循环、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完成这样的转变,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发展的目的在于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人,发展的举措也要依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所在。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了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现象。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化解的根本之法就在于以人为本,从每个人、每一代人乃至历史长河中整个民族的兴衰着眼,深思熟虑,出谋划策,兴利除弊。在全社会唱响“八荣八耻”,依靠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去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这是现实的迫切要求,也是历史和人民的迫切要求。
发展以人为本,立人以德为先。人之为人,不是孤独的生命,而是合群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动物。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在组成社会团体的合作之中,才能发现人的意义所在。这样一个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产生的过程。社会机体有效运行需要依赖道德,人类走向和谐社会也需要倚重道德。“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道德是立人之本。
我们的民族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我们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我们将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我们更将高尚的道德作为治国安邦的资格与大计。“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古往今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以德立人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不断。新世纪新时代,我们依然要担起道德育人的重任,薪火相传,代有创新。“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征程中所应秉持的道德指南。毋庸讳言,在日渐开放、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道德的不和谐之音。一些人国家观念淡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无所适从;一些人执迷于搞不正之风,自甘~堕落;一些人善恶不分,对背信弃义、欺诈舞弊等恶劣行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大有泛滥之势。如此情形,是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所难以容忍的。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引导人、武装人,已是当前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团体乃至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
以德立人须知荣辱。每一个公民必须首先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家为。近代中国受欺凌受压迫的历史早就昭示我们,国家的盛衰和人民的祸福与每一位国人休戚相关。孙中山先生曾感慨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沙聚之国,一事无成。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没有对于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何来国家的富强与兴旺,更何来每个公民的幸福与安康。因而,知荣辱之大者,乃是以国家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爱国利国的人。
以德立人,同时必须树立起社会主义公共道德。作为社会中人,公共生活是每一位公民人生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道德的重要场所。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在大街上随便吐一口痰、随便扔一张纸,无关痛痒、无伤大雅,但小节尚且不拘,大节何从谈起?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等道德规范,需要人们不断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展现,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才能使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
以德立人还必须加强每一位公民的自我修养。道德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个人之上。关于荣与辱、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劳与逸,都必须在每个人的内心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慎思于内,方能笃行于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的自我修养乃是为人处世的起点。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之所以在实践中发挥巨大。威力,就因为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一个知荣明辱、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民族,才是无往而不胜的民族。当前,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社会各界已经广泛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切实行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进步,更是精神文明的进步。我们坚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牢固树立,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旗帜下人的全面发展,必将带动我们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四篇: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我们的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从建国到现在,我国农村为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应该跳出“
三农”抓“三农”,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更多思考。那么新农村建设是什么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精辟地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这需要很多要素来支撑这项宏大的工程。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多方支撑,共同完成,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要靠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等惠农政策;要靠城市的支持;要靠帮建单位的献计献策;要靠各级政府及国家金融资金的注入;也要靠科研单位的智力支持;更要靠一批能人、精英来带领。特别是乡村两级的领导干部,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一项能人战略工程。如果缺少农村领导人物和高素质的乡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将会举步艰难。因此,人才资源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教育落后是人才资源流失的原因之一
我国现行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现实教育实际仍然是选拔的应试教育。农村的教育实为令人担忧,农村人才外流已出现恶性循环,而导致这种人才外流根源仍在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在八十年代缺乏,只能从农村高中生、初中生招代课教师,部分教师素质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不高。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学生转到市里学校,这样农村中小学生在校生整体素质下降,进而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准入制度极不严格,大部分教师是通过非正式途径进入教师岗位,他(她)们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根本不具备教师的素质,很难承担起这一神圣的工作,只能勉强维持工作,特别近几年师范院校的扩招,有很多自费师范学生通过门路挤进教师队伍。素质高的农村师范生流向城市教书。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薄弱,使得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最后导致优秀学生外流去城市读书,读完大学毕业后无一人愿回到农村,都涌入城市择业。因此农村的留守人员年老、文化素质低再加上部分初中毕业生中有能力外出打工,一旦发财了就留在城里。剩下的老弱病残怎能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根本不能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先锋军。
二、城乡疏离与乡居精英的流向城市是农村人才资源流失的又一原因
废除科举制度一个影响深远的后果是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传统的中国士人以耕读为标榜,多数人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旧制或侯缺或丁状或告老,读书人多半要还乡。新制则学生与城市关联越来越密切,而与乡村日益疏远,大学(早期包括中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象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前者不只是人员的流通,它还意味着信息、资金等多渠道的流通,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的流动之中。后者实际意味着以前的循环流动在很大程度上逐渐衰竭,并走向中止。(这当然有一个过程,且各地情形不一)
农村中优秀的人才及能人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学校带来教育契机,城市学校积极扩建。生源(好的生源)的扩大,城市教师不足又给农村中小学优秀的教师转入城市任教带来机会,同时也给农村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一线的骨干教师数量减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老中青,传帮带,强带弱的链条断裂、打破。形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处于勉强维持的不景气局面。
前引举人李蔚然观察断言:“君国官无大小所居者城市也,今日大声疾呼权利以兴学者,皆城市之民也。”官吏和层次较高的公立学堂之多在城市,即使“偶有一二富乡,搜集种种捐款,建一二学堂,所教者绅族也,富室也,城市学校林立,官可以报绩绅且据以自豪”,而乡间恐怕除少数绅富家外,大多数学龄童子皆将不识一丁。乡村“读书种子既绝。”而市民,非市民而阶级由此永分;市民之学堂日益增多,非市民之负担日益增重,市民有权利而无义务,非市民有义务而无权利;“相吻合的,当前学校设置偏于城市,学费的征取更足使中等以下的社会人家无力送他子女就学。”教育的城乡差别当然并非有负面的结果,有些人反可能从中获益。
尽管不少读书人喊着“到民间去!到乡间来!”的口号。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年年大批的学生自乡村跑到城市,不见一个返到乡间”,致使乡村颓败。“只剩下少量的具有十八世纪头脑习惯的人过着十八世纪的生活,用中古的技术求得生产来供给自己。”我们想千方设百计,鼓励各方面的人都到乡间去工作,来建设美丽、安适、富饶的乡村,“要让乡村与都市平行的前进。”把好的学校建在农村,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招引部分城市学生到农村去读书,来亲自
感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这些孩子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将来好投身农村建设,这样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现在反出现的是农村的优秀子弟厌弃农村生活,原因是环境差,交通差,学校差,医院差┄┄我们现在建设新农村不单单是建成硬件的公共设施齐全、生活富裕;更应把农民思想建设好,让农民及农民子弟热爱自己家乡,我们更希望城市里的青年应回到乡村里边去,作归
农运动,帮助农民改造乡村、建设全村。我认为重要的是乡村读书人心态的转变,乡村教育不但没有造福于平民,且给平民前途以很大的危险,即在教育还没有能造成良好环境时,早早诱导平民脱离他们固有生活;即使事实上一时不得脱离,先养成他们厌弃固有生活的心理”。
三、乡村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水平、文化知识、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是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现状。现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有相当一定比例的民主选举制度不健全,农村家庭思想严重,农民民主意识薄弱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基层民主选举中,只贿选,靠宗族势力或串联拉票,黑票现象或轻或重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村中势力大的人,强拉选票,强嫁民意的也不在少数。因而农村基层农民选举基本很难选出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有能力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班子。这是制约村级领导班子、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阻力。近几年,参加竞选的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多为初中以下水平,文化程度低,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对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方针难以完全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在参选村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参加竞选的出发点是不正确的,尽管竞选时,讲要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通过前几届村委的行为和所当选的村委人员实际工作看出,他们参选目的不纯,就想从中捞些东西……最后进了班房,个别判了刑,出现前任发了财,后继者红了眼,拼命也想竞选村委,这样的人,对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起什么作用?我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投放的资金,又有多少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村干部一定要选出有水平,有头脑,具有良好的品德的人担当此任,才能完成重任,因此抓好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
四、鼓励农村优秀人才回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亿万农民,我国农村人才资源是有很大潜力的。“关键是控制外流是十分困难的,农民已根深蒂固的思想,让孩出息后到大城市去工作、生活,离开农村环境是每个农民对自己孩子的企盼,因此我们一定要用好的政策,好的条件来招引农村优秀的青年人才,回到自己家乡建设自己家园,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是大有希望,中国改革的设计师邓小平在1985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一亿人口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有把握达到。”新农村建设更是如此,把农村的教育搞上去了,农村的人才资源才得以开发,这样就农村建设目标就能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宏伟工程,其任重路远,这就需要各级做好打长久战的准备,决不能急功近利,摆花架子,投形式主义,我们一定要协调各项工作,不仅在人才资源上多拢络,在各个方面都要选准方向,开好局。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让党和国家满意,更要让农民满意!
正如古言道:“欲善于事,必是利其器”,我认为要想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成功,首先要做的是为农村精心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乡村级干部队伍,让这支队伍亲自领导开展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并建立一套科学性强,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这里包括相应的激励机制,严格的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为此,我建议三点:
一、从省、市、县、镇选派工作能力强的行政机关干部,(这些干部尽可能选从农村走出来的,因为他与农民有深厚感情,骨子有那份关心“三农”的心情,一定要德才兼备),直接主持各村的领导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定的基础。(在工资上,生活上给予相应的补助)。
二、积极吸引大中专优秀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可能选派农民子弟),让他们进村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又可以让他们成为新农村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智力支柱。并使大中专毕业生进村级领导班子制度化。
三、要建立健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评估制度,并建立对选派干部和进村委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奖罚激励机制,实行能者上,劣下者的良性运行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农村建设开花结果。
第五篇:社会主义荣辱观
各级领导人员
要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的热烈关注和广泛认同,也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拥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各级领导人员的言行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集团、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所以‚八荣八耻‛能否蔚然成风,能否在集团公司上下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践,关键取决于公司各级领导人员能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关键在于公司各级领导人员是否积极主动地、高标准地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表率。
一、肩负神圣使命(责任),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推动者
提高认识,高度自觉,是各级领导人员做好推动者的前提。荣辱观应是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更是一个领导人员的起码道德修养。中华民族从古至含今历来就非常看重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古人留下的警世名言。现在的俗语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就是因为各级领导人员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着重大事项决策权、重大人事任免权、重大资金使用权等,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所以各级领导人员必须要从独特的高度和角度去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遂内涵和重要意义,必须要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深刻对比反思自己与‚八荣八耻‛要求的差距,更应清楚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懂得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只要各级领导人员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员工群众自然会主在潜移默化中上行下效,其思想道德水平自然就会,企业的风气也自然就会好转。从这种意义上说,各级领导人员对此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身作责,严于律已,是各级领导人员做好推动者的关键。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各级企业领导人员就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带头人,也是8万名电力行业员工的表率和榜样。这就要求各级领导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使命观,在本职岗位上认真贯彻党的宗旨,立足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为广大员工群众作出示范。要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与锻炼,廉洁自律,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成为员工群众学习的镜子与标尺。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全局观,正确对待权利、名声、地位和利益,坚持以为本、实事求是,维护和实践好自己的“官德”,在员工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高屋建瓴,发挥优势,是各级领导人员做好推动者的重点。各级领导人员不仅要身体力行荣辱观,还必须切实负起领导者的责任,结合实际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大力倡导和推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级领导人员要做本企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作用,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艰巨任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结合集团公司科学发展、节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认真进行专题学习研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要将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各单位领导人员的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有机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标杆的良好风气,形成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良性互动局面,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衡量各级领导人员是否真正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是具体要让员工群众看到:耻辱现象通过宣传教育有所收敛了;员工群众的信心坚强的树立起来了;荣辱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到推动各项工作见成效了。)
二、完善教育活动机制,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组织者
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系统工程。各级领导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完善的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组织起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一是要完善领导保证机制,集团公司各级领导人员要把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突出位臵、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
二是要完善宣传教育机制。要立足基层、着眼实践、注重养成, 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规律和特点,坚持知行统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融入到各种创建活动之中;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对各级领导人员重点是党风廉政教育和‚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教育,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对全体党员重点是宗旨教育和党性教育,如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对广大员工重点是诚实守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弘扬集团公司‚以电兴业,强企报国‛的企业精神,在工作中实践‚忠诚事业、忠诚集团、爱岗敬业、岗位成才‛。要积极运用讲课、征文、演讲、书画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同时注重创新载体,积极探索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把教育的内容寓于员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中,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从而在集团公司上下形成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新风尚。
三是要完善激励考评机制。要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进一步修订完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相关制度,加入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集团公司各类评选表彰活动的重要要求和评选标准;把各级领导人员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注意发现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发掘和宣传普通员工身上的亮点,同时要把正面引导与批评教育结合起来,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导人们抵制假恶丑,追求真善美。要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宣传教育活动的好做法和新经验,不断推动宣传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密切联系集团实际,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
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实践。集团公司各级领导人员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做实、做新、做大、做强‛集团公司的高度,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与实现‚四化一中心‛、构建先进性长效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进集团公司科学发展、节约发展、和谐发展。
一要与实现‚四化一中心‛紧密结合。‚四化一中心‛是统领集团公司2006年全年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完成全年各项任务之本。只有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细化管理、强化班子,集团公司各项工作才能够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总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个核心来开展。要深刻领会‚四化‛内涵,明确‚深化改革‛是动力,‚优化结构是‛抓手,‚细化管理‛是基础、‚强化班子是保障‛。我们只有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才能够更好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细化管理‛。由此可见,‚强化班子‛是‚四化‛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强化班子‛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依托。用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目标。各级领导人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头脑,以‚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集团公司2006年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为荣;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改革发展中心工作上‛为荣;以‚明确‘四化一中心’方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荣;以‚忠诚事业、忠诚集团,坚定不移地维护集团公司大局和形象‛为荣;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展现‘四化一中心’成果‛为荣;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员工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为荣;以‚知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加强作风建设‛为荣;以‚将集团公司建设成投资控股型、规模效益型、资源节约型、集团化、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为荣。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要以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努力提高‚吃透上情、了解外情、掌握下情,找准结合点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学习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创造性用足用好政策的能力‛、‚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建设节约型企业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强集团调控、完善管理机制、激活各类要素参与电力市场竞争能力‛、‚团结共事、民主集中、凝聚力量的总揽全局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群体关系的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等六个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驾驭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的领导水平‛、‚统揽集团公司发展全局的领导水平‛以及‚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水平‛,为‚做实、做新、做大、做强‛集团公司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要与构建先进性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之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活动之中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学习贯彻“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先进性教育的继续和延伸,是落实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与学习贯彻党章结合起来。《党章》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根本大法,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是否体现先进性的一把‚标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党章的学习从目标上说是一致的。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章与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努力使自己在思想上更加成熟、政治上更加坚定、道德上更加高尚、行动上更加自觉。要与集团公司开展的‚为发展做贡献、为党旗增光辉‛活动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双为‛活动从任务上说是一致的。集团公司广大党员要在‚双为‛活动中努力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明辨荣辱、加强修养;立足岗位、彰显先进;率先垂范、树立新风;坚守底线、廉洁自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发展做贡献,为党旗增光辉。要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要按照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按照‚知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总要求,加大调查研究工作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为基层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要与反腐倡廉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要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本质上讲属于道德文化建设范畴。以道德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切实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要通过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提升人的文化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努力做到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切实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拓展企业文化外延,以当荣之事为荣,以当耻之事为耻,通过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引领集团公司‚做实、做新、做大、做强‛。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集团公司各级领导人员,是各项事业建设的骨干,是广大员工的带头人,一定要从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四化一中心‛的高度,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知行合一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推动者、组织者、实践者。为构建和谐集团、全面实现集团公司各项宏伟目标、推进集团公司科学、节约、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道德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