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精选)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发言稿
西海岸九小 陈佳佳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1个习作和1个练习,课文分别是《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其中,《菩萨兵》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李广射虎》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的高超技艺,《少年王勃》赞扬了古代少年王勃非凡的才华,《大作家的小老师》则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的谦逊形象。这个单元的编排能让学生从名人的平凡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从中受到情感上的启迪。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但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所以在教学中也可以将这一写作顺序的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习作3的例文是《小草中的发现》,让学生通过自己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小细节,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又意思。练习3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个板块。
二、课文重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菩萨兵》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的故事。在这篇课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理解、感悟朱德总司令的三段话,从而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一片深情。在这三段话中,要抓住对重点词的品味,如第一段话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里的“这么”、“还在”、“怎么„„呢”,引导学生从这几个重点字眼中去体会朱总司令的着急和担心,教师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观察标点符号的使用,借用一个
问号和一个感叹号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练习。朱总司令第二段话中,翻译回来报告说藏胞一见红军就跑,翻译的语气里是责怪和埋怨,但朱总司令却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表现出的却是深深的体谅。引导学生抓住朱总司令说的“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从而体会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第三段话中抓住重点词句“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引导学生读出总司令对藏胞的关心、爱护之情。这样一篇精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人物在话语中所蕴涵的情感。在这片课文里,还有一个句子是需要重点提出的“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这里虽然最后是感叹号,但却是反问来加强肯定语气的一个句子,可以扩展延伸跟学生说一说关于肯定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所发生的故事分段复述,例如用上“一天、第二天、几天以后”这些比较明显的时间段划分的词,这样条理就更加清晰,学生也可以初步体会到按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一个故事会更简单,也更有条理。
第二篇课文《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故事所描绘的情景,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这篇课文中,由介绍《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对于古诗的内容应避免一字一词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但对理解诗意及体会意境的关键字词,要让学生弄清楚。例如“平明”的意思是“早晨,天亮的时候”;“白羽”这里指的是“白羽箭”;“石棱”
是石块面与面的相交处。对这些关键字的把握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诗意。在精读过程中,主要通过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之后又让学生把自己所体悟到的内容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学习第三段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等词语体会李广将军的“机敏、神勇、果断”等特点。学习第四段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呀”、“不是老虎,二是一块巨石”这些人们的惊讶的语气、语句来对李广将军的赞叹和敬佩。其实在读懂了课文以后,学生要自学这首古诗就不难了,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对照课文自学古诗,找一找古诗中的诗句和课文相应的故事情节来学,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诗文对照,学生会学习得很快。在国培学习的时候,我自己写了一篇下水文《千尺潭水不及汪伦送我情》,我觉得可以在这时候拿出来给学生阅读一下,让学生给我提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包诗”写作的兴趣,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尝试写一写古诗里的故事。
第三篇课文《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中一些重点的四字词语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如: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在学生掌握了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精读就更容易些。所以精读之前对生词的把握是关键。在精读的过程中,可以先以文中的名句导入,引出课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词语——奇才。从“奇才”这个词语展开教学,把其他人的表现和王勃的表现进行对比,如第二自然段里的“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等句子,来体会当场写庆贺文章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从而衬托王勃所表现出来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以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课文的第三、四
段时重点,要注意学生对佳句的朗读断句是否正确,教师及时地给予纠正。例如“天水相连”一句,要读出一种连绵不断的气势,想象谁的宽阔,天的辽阔。其实在这里,教师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和指导,主要引导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美秋景,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观的向往,在朗读、想象中去感悟。在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的欣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做好多媒体课件了。
第四篇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述。故事以写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谦虚大度。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我认为这也是本课的难点。精读本课时,在第一段时,要把握好描写小姑娘外貌的词语,如“白白胖胖”、“大眼睛很有神”、“扎着大红蝴蝶结”,告诉学生抓住外貌特点来表现一个人的可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手法,但也要引导学生在描写过程中,除了这些词语写出了小姑娘是可爱的,也可以利用他人对小姑娘的态度,例如萧伯纳“同她玩了好久”这些词句侧面写了萧伯纳是很喜欢这个小姑娘的。从侧面来表现小姑娘可爱,这又是一个值得学生去学习的习作方法。外貌描写加上侧面描写更加生动去刻画人物形象,这个可以作为课后的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在他们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的那番话时的真正原因,心里并不是真的想要炫耀自己,而是想给孩子一个惊喜,要引导学生在读的时候,读出萧伯纳并不是炫耀而是想给孩子惊喜的口吻。而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究竟是和这位大作家开玩笑?还是品出了大作家话中“炫耀”的意味?也许又只是小姑娘一句非常天真的话语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去领会。指导读第三段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领会萧伯纳说的“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不论„„都„„任何人„„平等相待,永远谦虚„„”等重点词句读好萧伯纳深有感触的这段话。这里可以引用古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导学生领悟无论是谁都要谦虚地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学习这样一个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我自己也是存在疑惑的,小姑娘模仿萧伯纳的口吻和说话句式,她到底是玩笑还是悟出了大作家“炫耀”的意味?
习作3中的例文《小草中的发现》,小作者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发现了草丛中可爱的小生命——正在造新房的蚂蚁和摆动长须的甲虫,小作者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昆虫世界。习作3的例文和要求都是鼓励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借助学生在上科学课时培植绿豆、观察绿豆发芽的这个实验来进行习作3的教学案例,学生即亲身参与体验了,又有记录,可以将他们的整个体验过程写成一篇“发现”的观察作文。这只是作为一个案例,当然是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放开眼界,自然界的、生活中的、学习中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观察记录的内容,所以这一次的习作,我会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前一周就去观察、去发现,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自己的发现,一周后再回到课堂中去根据自己的记录完成习作。这个学期,我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上,重点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大布局后才下手写,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列一个提纲,根据这个提纲来打草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堂上的草稿并自行修改,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上个学期,我发现学生写的作文没有
任何的顺序和条理,这学期,从许多课文的编排上看,知道要对学生渗透几种写作顺序是教学重点,如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所以在习作练习上,我也希望学生能初步学会有顺序地去写作文。
本单元的最后是练习3,练习3安排了五个板块,内容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是练习3的重点。处处留心这项练习有三个要求,要求学生读一段歌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热情洋溢地表达了边防战士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以及不怕一切艰难险阻驻守祖国边疆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要让学生从歌词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激情洋溢地读好这段歌词。第二个要求是认识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荡漾”一词在歌词中的引申义是形容桃园里传来一阵阵孩子们的欢笑声。例如歌声荡漾,也是引申义。读读背背中8词语,都是表现少年王勃才气横溢、风华正茂、出类拔萃。通过回忆课文《少年王勃》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口语交际《学会商量》,其实我觉得挺好的,现在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比较任性、独断,虽然这是一个学会去如何与人商量、与人交换意见的主题,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个板块的学习,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商量,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学会与人商量,那我觉得就达到教学目的了。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1、在前面的内容中我就提到过了,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
文过程中,我自己也是存在疑惑的,小姑娘模仿萧伯纳的口吻
和说话句式,她到底是玩笑还是悟出了大作家“炫耀”的意味?
2、虽然我在习作要求中会希望学生能初步学会有顺序地去写作
文,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写着写着就天马行空了,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促进学生对这一块的学习呢?
第二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秦海啸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大自然的启示”专题,《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生分析】
我想学生对于本组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很可能会停留在表面,所以学习本单元,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
【重点课文示例】
《自然之道》一篇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一件发生在一群旅游者身上的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一、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1.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课文故事的曲折性,为学生提供了提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练习机会。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尝试选用以下方法:①梗概叙述法。教师可以用“谁能简要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争取说得清楚、明白。”作为学生初读的要求,使学生自主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并择要概括。②人物关联法。学生初读后,可要求提炼出课文中的人物,理清故事中人物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人类行为与动物命运的关系。③词串联缀法。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出示一些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或能体现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故事情节发展的词语,让学生以词语为依托,联词成句,概括内容。
2.理解课题,即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可以扣住课题中的“道”字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向导的话,明确“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事物的规律,为深入读文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抓住几个主干问题,构成教学的几大板块,对课文反复品味,多重解读。
1.“我”和同伴的行为是怎样的影响了海龟命运?从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时可抓住以下重点词句:
① “我的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呀!’” 我们的“紧张”与“焦急”是因为并不了解那只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②“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把它放进大海。”
向导因为了解海龟的生存规律,表现得非常平静,却被同伴们误解为“冷淡”。此时在理解
“极不情愿“的词意基础上,想象同伴们都可能说了些什么,以此来凸显向导的无奈。③“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
人们从嘲鸫口中拯救出一只海龟,但是更多的海龟因得到错误信息而被捕食,这适得其反的后果令人们极为“震惊”。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大量海龟遭到捕食的惨景,再扣住“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一句反复品读,注意两个 “!”地使用,读出短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人们顿悟、悔恨的复杂感情。
④“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这时,似乎一切都静止了体现了大家难过、悔恨的心情。表面的平静反应出内心极度的不平静,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的心里话,体会人们的心情。
2.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抓住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细细体味,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3.由体会太平洋绿龟的生存之“道”深入理解“自然之道”。
首先,可以由课文的最后一句向导的悲叹质疑:“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假如没有人类的干预,海龟会安全入海吗?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
①“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欲进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句中“探”字以及“欲进又止”一词生动地描述出幼龟“侦察兵”形象,体现出幼龟出巢的谨慎。②“成群的幼龟争先恐后地从巢口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写出了幼龟行动迅速;“鱼贯而出”写出了幼龟行动井然有序。可以想象,如果幼龟得到的出巢信息是正确的,他们将会很快越过沙滩,进入大海。
最后,可将向导的话“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改为“自然界就是这样:是怎样呢”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自然之道”。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可以参考选用下面的话题,回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上,通过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①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游客写一份“旅游须知”。
2.走出文本,内化“自然之道”
1、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
3、登录“人与自然”的相关网站了解自然之道。
4、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课内外知识的沟通,已悄悄拉开了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这次综合性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并从中获得启示,要注意与三年级下册第二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有所区别。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两种思路进行:一是直接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熟悉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二是联系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把观察、思考、查资料、提出创意,乃至动手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时注意要考虑与“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相结合,为习作提供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如观察大自然探究发现(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验、进行小发明等。
1、(学生制作昆虫标本、植物拼图、手编花环、泥人、泥车„„向同学们展示,并且介绍制作的经过)
2、学生进行一次调查汇报:陈述我们身边严峻的环境问题。行动起来,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调查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
我的建议:。
3、去大自然中捡拾或者采摘一片你认为“不一样” 的叶子,同时详细记下你发现它的时候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和当时的心情,尤其是你之所以要选择它的原因。请同学们去找寻一处令你感动的景物——一片叶子、一棵小树、一枚鹅卵石,以“心中的美景”为题
4、春游感受自然
5、我有一个“朋友”
小草、野花、树林、河水、游鱼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我这样启发学生后,向他们提了些要求:⑴对花鸟草虫、河水游鱼的“生命观照”。⑵四至六人一组,自编一个游戏,进行物我之间的“心灵的对话”,可呼唤人们呵护自然,保护生态。再现“大自然的语言。”
6、读后感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相关文章
7、大自然的启示图片,说故事。
【教学进度】
见教研室进度。
第三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
单元分析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课文《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围绕人生和奋斗这个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逆”、“毅”、“撰”、“膜”、“礁”等组成的词语。(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比喻句及名言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感悟伟人成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拓展延伸阅读,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申诉;完成“家乡的一种美味”习作。
三
单元设计意图
一、逆境成才
——《小草和大树》教学谈《小草和大树》乍一看题目,以为是一篇寓言,仔细再看,发现尽管体裁不是寓言但是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逆境可以成才”。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个论点,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答案很简单,课文的第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夏洛蒂就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夏洛蒂何许人也?她是一个女人,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在她之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妇女(甚至是全部妇女)毫无地位可言,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是彻彻底底的男人附庸。在她之后,女权运动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拉开了争取男女平等战役的序幕。夏洛蒂的自传体代表作《简·爱》是全世界妇女的必读之作,被誉为“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何谓逆境?词典中的解释为“坎坷不顺的境遇。”为什么逆境能够成才呢?作者以夏洛蒂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个论点。引导学生去看主人公都有哪些“坎坷不顺”以及是如何应对的。从而真正认识逆境,感同身受。明白“逆境可以成才”的道理。
二、强烈的对比 非凡的人生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谈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人公是史蒂芬·霍金。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通过阅读能够找到这样一些词汇:宇宙之王,科学巨人,物理天才,生活的强者,非凡的科学家。这些都可以说明霍金的身份,但同时他还是一位终身禁锢在轮椅上的霍金,身体彻底变形的残疾人。身体的残疾和事业的伟大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轮椅上的霍金”。文章一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霍金经历的残酷命运以及顽强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这一段的叙述虽然较长,但是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最后一部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霍金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第八自然段用了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这是第一层意思。霍金拥有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他没有去愤世嫉俗,面对苦难他报以“恬静的微笑”。能活着,就好。(2)“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是第二层意思。告诉我们理想、亲情、友爱是人生存必需的精神力量,他超越了物质的层面让人生更幸福。能幸福的活着,更好。(3)“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第三层意思。“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知道活着的意义,真好。
三、好书伴我成长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谈《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女士为大家做的一篇阅读推荐。当然,男孩子必读,并不表示女孩子不要读。只不过男女有别,这本书对于男生的性格养成帮助更大罢了。这篇读书推荐出自杨老师的日记体小说《男生日记》,文中提到的“缅儿”正是《男生日记》的主人公吴缅。这篇读书推荐分为三个部分:
1、这本书的来历;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阅读这本书的感想。一般的读书推荐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明白这本书为什么是男生必读的书。第一部分,书的来历。首先揭示书名《鲁滨逊漂流记》,接着紧抓一个“旧”字,从“很久很旧”“封面已看不清颜色”“粘补过”等词语感悟书已经度过很多的春秋了。然后过渡到题词,毛笔和钢笔是爷爷和爸爸分别使用的书写工具,看似平常其实这里蕴含着一段书写工具的变迁史。钢笔的出现是书写工具进入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次重大革命。(尤其是中国)第二部分,书的内容。《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小说,所以杨老师没有讲得过于深奥。作为老师了解一下是需要的。第三部分,读后感。这应该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作者的感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鲁滨逊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冒险的精神。第二是对主人公形象的“素描”和“提炼”,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愿望。
最后,作者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他准备把书往下一代继续传递。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里传递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这一本“破旧”的书吗?不,这里传递的是精神,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要像鲁滨逊一样敢于冒险、勇于开拓„„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练习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语文与生活,能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2、通过第二部分诵读与语感,明白“从岩缝中长出来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记得上学期语文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有这样一个内容: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生: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难怪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练习3(板书),先来聊一聊关于修改文章的话题,好吗?过渡: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黄晓明同学和他爸爸的一段对话。1)自读、指名分角色读。2)爸爸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交流:揭示了一种修改草稿的方法,即“放开声音去读你的草稿,草稿经你这么一读,好多毛病就能发现了”。(大致说出即可)4)齐读爸爸的话。过渡: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么这种方法有没有依据呢?下面,我们请几位大文学家来告诉我们答案。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2)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2、小结。
交流。
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
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学生自由读散文。
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指名读,齐读
3、感悟
4、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
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学生自由读散文。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个别读
齐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引导学生感知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与谦虚的美德。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练习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在“学会申诉”的口语交际中,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从而学会申诉。(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重点与难点: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指名背诵《从岩缝中长出的小草》
指名背诵
积累阅读感悟。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
2)引导学生读贴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教师范写。
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学生读两句话
学生说出书写个格式
练习写
展示、评价
再次描红临写。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三、教学第四题
1、审题
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板书:学会申诉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
3、练习
4、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教师点评
审题、谈话交流。
读口语交流的要求。
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
学生分组练习说。
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从而学会申诉。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习作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3、交代清楚自己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重点与难点: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交代清楚自己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美食,了解做法、品尝滋味、收集有关与美食故事和趣闻。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 出示图片,中国美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它与世界各国烹饪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美食
学生谈自己吃过的美食。
知道中华美食很多,有目的的选择美食。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评,他介绍得怎么样?
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评一评。
能有条理地介绍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三、欣赏佳作,学习写法。
1、模拟在吃这一美味的场景。
介绍做法。
2、口头练习说
3、小结。
这么好吃的美味真让人垂涎欲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位同学的习作,读了他的文章,你有怎样的感觉?
指名朗读佳作《鸭血粉丝汤》
小作者从几个方面写了这一美味的?
这道菜不错!我也想
做一做可以吗?
3、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欣赏佳作,仔细品味。
讨论品析
(味、色、香、形)
欣赏佳作,明确写作方法。
四、集体写作
指导方法。
指名说一说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那么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介绍的美味。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板书:味、色、香、形)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它的做法或吃法。还有美味的做法。
还有吃法呢!
突出重点。
说一说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
集体写作
明确要求后,能耐按要求习作。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学生读习作,评议。
学生修改
交流习作,听取意见,修改习作。
六、佳作欣赏
教师指导。
读佳作。
欣赏佳作,并知道好在哪里。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主题
心中的秋天
二、单元内容
古诗两首10 风筝11 秋天的雨
12* 听听,秋的声音语文园地
(三)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积累文中词语,按要求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背诵、默写古诗,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学生通过注释自己理解诗意,总体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5.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秋雨的特点。积累好词好句。6.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四、语言训练点 1.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描写秋景的方法。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4.积累好词佳句,背诵优美句段。
五、丛书整合目录《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秋韵如诗”单元《初秋行圃》《秋词》 《留住秋天》《秋姑姑》“心中的秋天”单元
《秋日里的遐想无限》《柿园》“斑斓秋色”单元《秋雨》 《秋天的雨》《北大荒的秋天》《秋色如画》《枫叶如丹》 “倾听秋语”单元《秋天的歌》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六、课时安排
11课时
七、推荐阅读篇目
三上课外读本《奇妙自然》第三单元“秋色迷人”
第三单元主题学习整合备课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心中的秋天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词语。认真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初步交流读后感受。4.交流相关资料教学目标
二、整合篇目 本单元课文
三、整合点
四、基本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2.明确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预习单预习本单元内容。从
字词识记、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读熟练、概括课文内容几方面入手。
3.全班交流,点拨引导(1)学习字词,扫清障碍。a.小组学习、汇报识字情况。b.积累四字词语。c.资料交流。
d.写字:小组交流本单元难写的字,师范写,生练写。(2)读课文重要句段,要求正确、流利。小组检查、交流汇报,教师抽查。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第二课时整体识字课
心中的秋天
一、教学目标
1.单元整体识记“我会认”的生字。
2、单元整体落实“我会写”的生字
二、基本教学流程
1.出示本单元生字,自主识字。2.组长在组内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3.教师听写,小组内自查,依次过关。4.交流识字、写字方法
第三课时精读引领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各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生通过注释自己理解诗意,总体把握诗歌意境。4.反复吟诵,感受诗情画意,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二、整合篇目
丛书: 《初秋行圃》《秋词》
三、整合点
1.抓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2.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四、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了解读古诗的情况及诗意。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2)补充诗人背景资料,感悟诗中蕴含的情感。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拓展阅读《初秋行圃》《秋词》。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4.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背诵、积累古诗
第四课时精读引领课 风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3.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二、整合篇目 丛书:《柿园》
三、整合点
体会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四、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思考: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 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品读体验。
(1)思考: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怎样?(2)引导学生朗读,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心情变化。(3)指导感情朗读。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阅读主题丛书《柿园》,作者对柿树园情有独钟,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作者的欢乐。4.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交流描写心情的词语,并积累下来,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第五课时精读引领课 秋天的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中描写的秋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二、整合篇目
丛书:《秋雨》或者《秋色如画》
三、整合点
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秋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导入新课,检查难读生字词认读情况。
初读感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雨的?(颜色、气味、声音)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读重点段落,感悟秋雨的特点。
(1)抓住2、3、4段中的重点句子了解秋雨的特点。(2)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景。
(3)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在读中积累语言,总结比喻、拟人的写法。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补充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
(2)主题丛书36页《秋雨》中,作者描写的秋雨有灵性,全文充满了欢快的情感,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出来?或者45页《秋色如画》,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秋天,是五彩斑斓的季节。”?(3)画出其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其好处。4.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
第六课时略读整合课 12*听听,秋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整合篇目
丛书:《秋天的歌》《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三、整合点
1.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2.细心观察身边事物1.略读感知,提取信息
三、基本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出示自学提示,自学。2.小组互动,解疑释惑
(1)组内交流:“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从课文中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3.聚焦重点,品读提高
指名回答问题,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品读体会,并板书。指名朗读。练习背诵,积累语言。4.回扣主题,适时训练
阅读62页《秋天的歌》,66页《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1)蝈蝈的叫声真神奇,他让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我能用横线把他们标出来。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到了生机和亮色?
第七课时拓展阅读课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充分自主阅读,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目阅读。
2.简单交流读书感受。
二、丛书:
“秋韵如诗”单元整合篇目
二、基本教学流程 1.紧扣议题,推荐文章。
出示主题丛书“秋韵如诗”单元。
选自己喜欢的篇目充分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批注。2.借助读单,群文阅读
小组内按《自主学习单》的要求自主交流。3.互动交流,分享收获 交流读书体会。4.归纳提升,延伸阅读
归纳借助比喻、拟人描写景色的写法。继续阅读丛书2“秋雨如诗”单元剩余文章。
第八课时拓展阅读课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通读相关文章。
2.理解文中重点句段,感受秋天的美丽。3.积累优美句段。
4.学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整合篇目
丛书:《留住秋天》《秋姑姑》《秋日里的遐想无限》
三、整合点
1.抓重点语句,谈感受。2.积累优美句段。3.学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四、1.紧扣议题,推荐文章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2.借助读单,群文阅读
根据《预学单》,课前阅读5篇文章,大体了解主要内容。3.互动交流,分享收获
(1)交流主要内容,了解学习情况。
(2)重点读《留住秋天》《秋姑姑》《秋日里遐想无限》,在初步勾画、感受的基础上,熟悉重点句段,小组交流。(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补充。4.归纳提升,延伸阅读 感悟优美句段。
(1)选择一篇重点品读,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秋天的美? 交流,引导朗读,并积累语言。
(2)《留住秋天》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积累优美句段,继续阅读丛书2中“心中的秋天”单元剩余文章。
第九课时拓展阅读课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通读相关文章。
2.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体会文章中美丽的秋天景色。3.积累优美句段。
二、整合篇目
丛书:《秋天的雨》《北大荒的秋天》《枫叶如丹》
四、整合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丽。2.积累优美句段。1.紧扣议题,推荐文章
根据《预学单》,在课前通读本单元文章,大体了解主要内容。重点读《秋天的雨》《北大荒的秋天》《枫叶如丹》。2.借助读单,群文阅读
在勾画重点句段的基础上,再次熟悉重点句段,做批注,初步感受。3.互动交流,分享收获 小组内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重点交流:文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抓住重点句段交流,并朗读。4.归纳提升,延伸阅读(1)适时积累优美句段。
(2)总结全课,继续阅读丛书2中“斑斓秋色”单元其他文章和“倾听秋雨”单元所有文章。
第十课时表达训练课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以“秋天的快乐”为题,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二、整合篇目
课文48页:口语交际·习作 主题:秋天的快乐
三、整合点
1.感受秋天的美,练习写秋天的美丽景色。
2.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定向观察,积累素材
(1)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任务,并做记录
(2)写前指导:同学们把画展示给同桌看,并说说画上的内容。(要求:说话完整、清楚,尽量用上好词。)
2.方法引领,突破难点
本组课文作者怎样写观察到的景色? 指导写法。
(1)出示几篇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写秋天景色时分别抓住了什么特点?
(2)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让作文生动具体。出示文中典型句段,朗读感受。
3.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迁移写法,学生写作。4.赏评习作,完善提高
对照写作要求,师生评讲作文。二次修改,誊抄作文
第十一课时综合达标课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认字写字、朗读课文等内容牢固掌握。2.掌握运用本组课文教学重难点内容和作者的描写方法。3.拓展课外,深化对本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整合篇目 本单元各方面内容
三、整合点
1.单元回顾,激发欲望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2.全员参与,共享历程
(1)分组达标。检查易错字认读,听写本单元重点词语。(2)朗读达标。出示本组课文重点段落、丛书中典型段落,在小组内展示,再以竞赛形式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3)个体抽查。(4)集体展示。3.梳理总结,反馈提高
(1)积累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成语或古诗等。(2)阅读过关。
出示一篇与本组课文主题、写法相关的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够从关键句子中读出发现景物特点,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其好处。(3)推荐阅读课外读本《奇妙自然》“秋色迷人”单元文章。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有效问题 古诗两首
一、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如何理解诗歌大意?
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了一些词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给古诗加注释,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因此要给学生讲一讲注释是怎么回事及怎样使用注释。注释一般都是针对某 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要生搬硬套,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下面补充一些词的注释:独,单独;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碰到;倍,加倍;遥,远。供教学时参考。
四、如何诵读?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朗读有助于整体感知诗歌意思,更有助于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两首诗的感情都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总体上可舒缓些。不过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感情明显有所舒解,读的时候,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甚至可以作上扬处理。在朗读的基础上,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体会,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也可引导学生对照文中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合作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风筝
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建议是什么?
1.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如下准备: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如有条件,可去放一次风筝。
2.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5个,其中“丧”是平舌音,“坊”是后鼻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0个,教学时要抓住难点。可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写,然后有选择地对一些字做重点指导。如,“村”与“材”在字形上的区别,“丧”字下面没有一撇,“磨、坊”两个字在本课都是多音字,读“mò、fáng”。
3.在指导阅读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读读“资料袋”中的有关风筝的内容或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风筝的资料,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谈谈放风筝的经过和心情。这对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会有所帮助。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大意后,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层次:即整个事情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写的。文中有一个泡泡,“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提示了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除了查字典辞书外,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依然”这个词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孩子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是充满憧憬和希望,虽然最后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他们还是很快乐,这样就理解了“依然”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解释如下,供参考。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游戏对孩子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憧憬。所以丢失了风筝,才使孩子们伤心地哭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孩子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这句话。
四、本课如何进行拓展学习?
“选做题”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描写心情的词语。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文章结尾也可用来扩展语文训练,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说一下,“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最后找到了“我们”的“幸福鸟”了吗。秋天的雨
一、本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4.积累好词佳句。
三、如何教学本课生字?
1.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8个。注意不要与形近字的读音相混淆。如,“趁”与“赵”,“喇”与“刺”,“衔”与“街”,“裳”与“常”的区别。
2、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2个。如“扇”是多音字,还可以读shān。“枚”的右边反文,不是“文”,“爽”的笔顺是
一、、爽,“柿”的右边不是“”。
四、如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词语的理解。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理解这些句子时,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讲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朗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要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
课文语言优美,除课后第三题列举的两个句子外,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丰富语言的积累。
12* 听听,秋的声音
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
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三、初读诗歌应解决的问题
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四、如何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 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个性化问题
一、《古诗两首》一课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在《风筝》一课中如何指导阅读课文?
三、在《秋天的雨》一课中如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四、《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初读诗歌应解决的问题?
五、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如何指导朗读?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孙泉联小
谷少勇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单元教学建议】
(一)课前交流
学习本单元之前,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陶醉其中,还要展示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有效利用和随意破坏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也引发学生自已搜集有关材料的热情,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以达到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2、精读课文,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议议,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3、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语句。【单元教学时间】
9《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机动课时 2——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