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18:2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篇: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

划及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3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写5以内各数,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注意书写工整。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几个(基数含义)和第几个(序数含义)。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的数进行分与合)

3、认识符号“> < = ”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6、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页-第16页)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过程与方法: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教学准备:

师:课件,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出示课件1)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课件4)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课件5)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课件6)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课件7,8)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画出5个圆形。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四,课后总结

完成“做一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数,读数,写数。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3,14页的题。准备数字卡片,大于号,小于号卡片。板书设计

1-5的认识及书写 1,2,3,4,5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比大小

教学内容: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出示课件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课件出示)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

香蕉)4 3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

3>2

3<4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4-15页的题。介绍一下,你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板书设计

比大小

小猴 梨

香蕉 3 4 3 3=3

3>2

3<4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第几

教学内容:第几(第20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巩固复习旧知(课件1)给数字排序

2、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3、出示课件,书中第20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排在最前面?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最后面的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几的?

(4)请你说一说:叔叔排在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2,“做一做”的第1题。(出示课件5)3,介绍自己的座位。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作业:

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板书设计

第几

我坐在第()组,第()排。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分与合

教学内容:分与合(第21页和22页的教学内容:5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能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写出数的组成。

3、理解数的分解与组成之间的关系。

4、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老师拔数,学生观察

1、(1)先拔二颗珠,问: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

(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4。

(4)请你比一比:4和3谁大,谁小?请你用符号连接。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索:4 的组成(出示课件)

1、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三种不同的分法)

2、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

4 4 3 2 2 3 1

4、读4的组成

(1)先领读:4可以分成1 和3,1和3 组成4………

(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先分成1和几,再分成2和几,再分成3和几……

我们在记得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

(二)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出示课件5)

师: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请你赶快行动吧!

1、师:刚才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 2 3 3 2 4

4、读一读

师:有谁会读,请你试一试,我们请会读的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不好?

(1)小老师带读

(2)小组开展竞赛读

(3)师生对口令

(4)同桌对口令

(5)试着背一背

4、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5、你们自己组说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个组说得最好?,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6、第23页的练习四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填一填,然后再集体进行评价。

7、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然后再连线。集体评价。

三、小结:引导学生总结1-5的个数的组成。作业

练习册第17-18页的题。板书设计

分与合 4 4 1 3 2 2 3 1 5

1 2 3 3 2 4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加法

教学内容:加法(第24页-第25页的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2、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小棒或学具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出示课件1)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2出示情境图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个气球,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认真观察回答问题(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个气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1=)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课件出示),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算式;3+2=5,2+3=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第25页“做一做”第3题

要求学生边摆边列算式。

四、完成第25页第1-2题。

五,小结:通过完成第24页做一做题,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作业: 完成第28页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

4+1= 3+2=5,2+3=5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减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减法的认识,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27页的第5----6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师:课件、实物投影仪。

生: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按顺序填数

()3()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 1+3 1+4 2+2 4+1 3+1

3、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部分合起来)

4、课件出示,数的组成,完成填空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出示课件)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师:像这样,从4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减法

2、学习减法算式

问:4个气球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4

飞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

飞走一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

像这样飞走了、拿走了、去掉了、或者是吃了、坏了、死了等都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4-1=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请你说一说。

(然后全班齐读算式)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能用3-1表示的事物来。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课件演示第26页的三幅图,分别让学生认真观察

(1)请多个同学说图意(2)根据图意列算式

2、先画一画,再说算式(第28页第3题)

A:教师先分步骤讲解第1幅图

(1)两辆车,问学生:这是几辆车,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板书:2

(2)再用虚线圈1辆车,问: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

(3)用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那么,去掉了要用什么方法计算?

(4)去掉的1辆是从几辆里面去掉的?去掉的1辆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

(5)谁能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板书:2-1=1

B:你们能够根据刚才所讲的,把后面的2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试一试。(4人小组合作完成)

(1)指名说图意

(2)指名说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然后集体进行评价。

三、巩固反馈

1、P27页的第1-3题

(1)小组每个人说图意,对学得不好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和鼓励。

(2)说完图意后,再每个小朋友独立写出算式

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评价,说一说每个人写出的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不对的又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2、P28:第5题,根据题目摆一摆。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第28页的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按数的顺序填数()3 4()

5()()1

()()3()()

(学生口答)

数的组成

2 3 1 □ 2 □

二、指导练习

1、P28页的第8题

第一幅图:让学们认真观察 :

1)4人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一共有4条黄瓜,奶奶摘了二条,还剩下几条)

2)要求还剩下几条,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如何列式?请你在书中完成。

3)全班集体评价

出示铁锹图

教学方法同上

2、P28页第9题

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把算式补充完整。

3、请你用5-3和2+3各编一个小故事

1)先每个同学在自己组里编,再请人在全班编。

2)评一评:谁编的最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4、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28页的第10题。全班进行评价。

三、数学小游戏:回家

每个同学发一个数学小卡片,在黑板上贴上数字1、2、3、4、5,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卡片的得数,把这些小卡片送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四、听算

教师说算式,学生直接写得数,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能得100分。

1+3 4-2 5-1 4-3 2-1 1+1

2+1 3-2 3-1 2+2 3+1 4-1

1+4 2+3 5-2 5-3 5-4 3+2(全班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0的认识

教学内容:P30页:0的认识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1页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课件出示)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学生有尺子的可以拿出来观察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 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有关0的减法

教学内容:第20页有关0减法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0页的3――――第31页的第9题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说出图意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渗透空集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不借助图口算0的加法、减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师:即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要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电脑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3-3=0

4+0=4

你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左手拿5支粉笔,右手一支也没有,两手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口答算式)

2、完成第29页的做一做

(全班集体评价)

3、第30页的第3、4题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评价要求:先同桌互评,再全班进行集体评价。

四、综合练习:

1、P31页的第6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对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鼓励。

2、第39页的第5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蝚后集体评价。

3、完成:第30页的第7、8、9题和思考题。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1、复习5以内数的认识。(课件出示)

(1)出示数字卡片。3 2 0 1 5 4,口答:上面的数字卡片,从左数第一张是(),第三张是()。从右数第一张是(),第五张是()。

(2)独立完成教材32页第1题、第2题及练习七的第1-4题,然后订正。

2、整理和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及加法。

(1)复习2-5的组成

(2)出示32页第3题的加法表。(3)引导学生观察表。

表中有许多算式没填好,请你仔细观察表中已有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竖着看:每一列的第一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0加几,1加几,2加……,第二个加数一样,第一列都是0,第二列是1……

(4)让学生两人一组拿出同样的表,按照这个规律试着把表填完整。(5)集体交流:

(6)再仔细观察此表还有哪些规律: 斜着看看有什么规律?分组交流。(7)看表口算,老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然后两人一组进行口算。

3、整理和复习5以内的减法。(方法同加法)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第十册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五年级 执笔人:韩鑫

参加人:杨蓉、韩鑫、李静、林粤兰

备课组长:韩鑫

一、单元内容及说明:

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说明:编排这组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的语言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单元目标及说明:

1、会写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4、了解不同题材文章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体会相声的语言的艺术特点。

说明: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三、单元重难点及说明:

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义。

2、通过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指导学生积累精妙语言。

3、本组教学要和本次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完美。说明: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

四、教学本单元,有如下建议:

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五、本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杨氏子》 2课时 《晏子使楚》 2课时 《半截蜡烛》 1课时 《打电话》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 2课时 回顾·拓展三 2课时

10、杨氏之子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说明:教学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说明: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及说明:

重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难点: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说明:这篇课文通过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体现了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1、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2、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说明:课文中要求写的字有三个比较容易出错,要格外注意,根据书写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指名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理解意思→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想象情境,感情朗读→讨论交流,领悟幽默→延伸拓展→朗读课文→小结

(二)授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设计意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读准字词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设计意图】再现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读,通过读感悟出课文的主旨。并掌握本班学生学习的难点。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大意。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领悟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阅读,体会语言的精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说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能复述课文内容。

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说明:教学时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了解课文内容时,请学生按着顺序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晏子的思想品质有帮助。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说明:

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说明: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

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通过自读自悟感受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本课故事性很强,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首先,通过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关键的词语,可让学生查查字典。接着,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说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解释课题,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走近宴子→深入阅读,体会智慧→感情朗读,理解宴子→观照全文,理解结构→小结

(二)、授课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说说课题的意思。【设计意图】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设计意图】解决学习障碍,了解课文的大意。

2、课堂交流

(1)关于生字。(出示生字课件)

注意“敝”字左边中间是一竖,不能分成两笔写; “臣”字中间不能写成“口”。(2)部分词语的含义。

敝国:我国。敝,谦词,用于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信。安居乐业: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3)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读一读难读的句子。【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三、课堂小结

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作业

我会说”晏子使楚”的过程发生了几件事?结果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勇猛的湛江,也涌现了出了许多能言善辩的谋臣。这位谋臣,利用自己的一张嘴,在外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示自己的口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谋臣——晏子吧!(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2、解题

使:出使。楚:楚国

3、关于晏子,简单介绍一下。(出示课件)

晏子,原名叫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夷维(山东高密)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用简炼的语言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画出相关句子。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的 3 —— 5 自然段就是故事的经过。主要写了什么?(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感受晏子的形象。

三、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楚王侮辱晏子

1、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2、怎样侮辱的? 用曲线划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次:(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晏子代

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板书:钻狗洞)

第二次: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1)楚王是一 幅怎样的神情?你是怎么知道的(轻视、瞧不起)。抓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体会人物心里是一种好方法,谁再来读这个句子?(2)楚王这句话的意思是?

(3)楚王说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楚王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板书: 没人才)

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 ...

3、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请同学们用括号画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设计意图】理解人物形象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抓住相关语句进行体会,让学生的学习有方法性和目的性。

(二)研读晏子回击 第一次回击: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的品读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了解楚王和晏子是怎样的人。

第二次回击: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习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体会晏子说话的技巧。第三次回击: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设计意图】学习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体会晏子反驳的语言感悟晏子的智慧。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四、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晏子的爱国情怀和足智多谋。

五、拓展延伸:

1、晏子是个聪明人,你是不是呢?老师考考你。(出示聪明小故事)

六、课堂小结

师:只有今天做个课堂中的聪明人,明天才能像晏子、像吉鸿昌那样做个生活中的聪明人,才能不辱使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课后反思:

12﹡半截蜡烛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说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说明:了解剧本和一般记叙文的区别,通过剧本中任务的语言和提示理解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说明: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首先,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深入学习课文,可引导围绕“蜡烛里的秘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这一问题进行细读、探究,体会人物语言透出的机智勇敢。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旁白语言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剧本的特点,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说明:在了解剧本的特点上,体会剧本和一般记叙文的表达特点。并且感受人物语言的魅力。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再读课文,了解大意→深入阅读,感受形象→内化形象,感悟语言→小结

(二)、授课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能简单说说剧本的特点、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设计意图】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结合形式的想象力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对剧本产生进一步的兴趣。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内化人物的形象从而对剧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

13﹡打电话

一、教学内容及说明: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说明: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二、教学目标及说明: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说明: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本文是略读课文,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语言的特点。

三、教重难点及说明: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说明: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四、教学问题:

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说明: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式朗读,因为语言比较通俗,讽刺意味比较浓,所以朗读的重点是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读出讽刺意味。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出示课题→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小结(二)、授课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揭题,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

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

(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设计意图】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并且了解相声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⑴ 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⑵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明知故说。

⑶ 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没话找话。

⑷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设计意图】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到文中人物说话罗嗦的特点。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会相声这种表演形式。

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打电话应尽量节约时间,但有人说个没完没了 打电话 抓住重点、简单明了(行为文明)

对比

语言啰唆(缺乏公德)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比如对长辈要尊敬;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比如紧急的情况就不能慢条斯理;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前准备

1.录象资料: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

2.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场景照片资料:班里要开展改选班干部活动剪影,“六一”联欢会上活动剪影,社区围棋比赛的活动剪影,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

教学过程

一、观赏中引题

1.上课一开始,伴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录象资料。

2.仔细观看录象,重点体会参加队干竞选选手的发言技巧和发言内容。

3.引导学生畅谈观后感。

4.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发言的时候很多,比如,(1)虚拟情境一:“六一”联欢会上,你将代表全班同学做一个简短发言。

(2)虚拟情境二:重阳节,少先队员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请你代表少先队员讲话。

(3)虚拟情境三:海报──学校要竞选大队委,你打算竞选其中的一个职位。

(4)虚拟情境四:班上要竞选语文组长,你打算参加竞选。

(5)虚拟情境五:庆祝教师大会,你代表全体同学发言。

„„

要发言,通常要写发言稿,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情境,展开想象,写一篇发言稿。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

二、分组讨论,明确内容与写法

1.过渡:请选择同一种情境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各组的发言稿应写什么和怎样写。

2.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屏幕提示习作要求以及注意要点)

(1)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2)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说明,不要含糊其词,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3)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内容,都要考虑清楚,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4)语言通俗易懂。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自我总结出发言稿要注意的几点。

三、学生撰写,教师指导

学生自主选材感兴趣的内容动笔写作,师巡视指导。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

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

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课文《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围绕人生和奋斗这个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

单元目标要求

1、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逆”、“毅”、“撰”、“膜”、“礁”等组成的词语。(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比喻句及名言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感悟伟人成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拓展延伸阅读,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申诉;完成“家乡的一种美味”习作。

单元设计意图

一、逆境成才

——《小草和大树》教学谈《小草和大树》乍一看题目,以为是一篇寓言,仔细再看,发现尽管体裁不是寓言但是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逆境可以成才”。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个论点,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答案很简单,课文的第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夏洛蒂就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夏洛蒂何许人也?她是一个女人,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在她之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妇女(甚至是全部妇女)毫无地位可言,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是彻彻底底的男人附庸。在她之后,女权运动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拉开了争取男女平等战役的序幕。夏洛蒂的自传体代表作《简·爱》是全世界妇女的必读之作,被誉为“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何谓逆境?词典中的解释为“坎坷不顺的境遇。”为什么逆境能够成才呢?作者以夏洛蒂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个论点。引导学生去看主人公都有哪些“坎坷不顺”以及是如何应对的。从而真正认识逆境,感同身受。明白“逆境可以成才”的道理。

二、强烈的对比 非凡的人生 ——《轮椅上的霍金》教学谈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人公是史蒂芬·霍金。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通过阅读能够找到这样一些词汇:宇宙之王,科学巨人,物理天才,生活的强者,非凡的科学家。这些都可以说明霍金的身份,但同时他还是一位终身禁锢在轮椅上的霍金,身体彻底变形的残疾人。身体的残疾和事业的伟大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轮椅上的霍金”。文章一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霍金经历的残酷命运以及顽强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这一段的叙述虽然较长,但是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最后一部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霍金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第八自然段用了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这是第一层意思。霍金拥有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他没有去愤世嫉俗,面对苦难他报以“恬静的微笑”。能活着,就好。(2)“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是第二层意思。告诉我们理想、亲情、友爱是人生存必需的精神力量,他超越了物质的层面让人生更幸福。能幸福的活着,更好。(3)“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第三层意思。“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知道活着的意义,真好。

三、好书伴我成长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谈《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女士为大家做的一篇阅读推荐。当然,男孩子必读,并不表示女孩子不要读。只不过男女有别,这本书对于男生的性格养成帮助更大罢了。这篇读书推荐出自杨老师的日记体小说《男生日记》,文中提到的“缅儿”正是《男生日记》的主人公吴缅。这篇读书推荐分为三个部分:

1、这本书的来历;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阅读这本书的感想。一般的读书推荐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明白这本书为什么是男生必读的书。第一部分,书的来历。首先揭示书名《鲁滨逊漂流记》,接着紧抓一个“旧”字,从“很久很旧”“封面已看不清颜色”“粘补过”等词语感悟书已经度过很多的春秋了。然后过渡到题词,毛笔和钢笔是爷爷和爸爸分别使用的书写工具,看似平常其实这里蕴含着一段书写工具的变迁史。钢笔的出现是书写工具进入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次重大革命。(尤其是中国)第二部分,书的内容。《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小说,所以杨老师没有讲得过于深奥。作为老师了解一下是需要的。第三部分,读后感。这应该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作者的感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鲁滨逊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冒险的精神。第二是对主人公形象的“素描”和“提炼”,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愿望。

最后,作者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他准备把书往下一代继续传递。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里传递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这一本“破旧”的书吗?不,这里传递的是精神,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要像鲁滨逊一样敢于冒险、勇于开拓„„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练习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语文与生活,能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2、通过第二部分诵读与语感,明白“从岩缝中长出来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记得上学期语文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有这样一个内容: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生: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难怪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练习3(板书),先来聊一聊关于修改文章的话题,好吗?过渡: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黄晓明同学和他爸爸的一段对话。1)自读、指名分角色读。2)爸爸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交流:揭示了一种修改草稿的方法,即“放开声音去读你的草稿,草稿经你这么一读,好多毛病就能发现了”。(大致说出即可)4)齐读爸爸的话。过渡: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么这种方法有没有依据呢?下面,我们请几位大文学家来告诉我们答案。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2)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2、小结。

交流。

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

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学生自由读散文。

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指名读,齐读

3、感悟

4、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

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学生自由读散文。

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个别读

齐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引导学生感知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与谦虚的美德。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练习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在“学会申诉”的口语交际中,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从而学会申诉。(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重点与难点: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指名背诵《从岩缝中长出的小草》

指名背诵

积累阅读感悟。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

2)引导学生读贴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教师范写。

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学生读两句话

学生说出书写个格式

练习写

展示、评价

再次描红临写。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三、教学第四题

1、审题

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板书:学会申诉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

3、练习

4、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教师点评

审题、谈话交流。

读口语交流的要求。

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

学生分组练习说。

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从而学会申诉。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习作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3、交代清楚自己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重点与难点: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交代清楚自己喜欢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美食,了解做法、品尝滋味、收集有关与美食故事和趣闻。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 出示图片,中国美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它与世界各国烹饪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美食

学生谈自己吃过的美食。

知道中华美食很多,有目的的选择美食。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评,他介绍得怎么样?

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评一评。

能有条理地介绍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三、欣赏佳作,学习写法。

1、模拟在吃这一美味的场景。

介绍做法。

2、口头练习说

3、小结。

这么好吃的美味真让人垂涎欲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位同学的习作,读了他的文章,你有怎样的感觉?

指名朗读佳作《鸭血粉丝汤》

小作者从几个方面写了这一美味的?

这道菜不错!我也想

做一做可以吗?

3、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欣赏佳作,仔细品味。

讨论品析

(味、色、香、形)

欣赏佳作,明确写作方法。

四、集体写作

指导方法。

指名说一说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

教师小结:那么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介绍的美味。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板书:味、色、香、形)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它的做法或吃法。还有美味的做法。

还有吃法呢!

突出重点。

说一说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

集体写作

明确要求后,能耐按要求习作。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学生读习作,评议。

学生修改

交流习作,听取意见,修改习作。

六、佳作欣赏

教师指导。

读佳作。

欣赏佳作,并知道好在哪里。

说明:

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四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秦海啸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大自然的启示”专题,《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生分析】

我想学生对于本组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很可能会停留在表面,所以学习本单元,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

【重点课文示例】

《自然之道》一篇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一件发生在一群旅游者身上的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一、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1.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课文故事的曲折性,为学生提供了提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练习机会。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尝试选用以下方法:①梗概叙述法。教师可以用“谁能简要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争取说得清楚、明白。”作为学生初读的要求,使学生自主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并择要概括。②人物关联法。学生初读后,可要求提炼出课文中的人物,理清故事中人物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人类行为与动物命运的关系。③词串联缀法。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出示一些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或能体现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故事情节发展的词语,让学生以词语为依托,联词成句,概括内容。

2.理解课题,即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可以扣住课题中的“道”字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向导的话,明确“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事物的规律,为深入读文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抓住几个主干问题,构成教学的几大板块,对课文反复品味,多重解读。

1.“我”和同伴的行为是怎样的影响了海龟命运?从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时可抓住以下重点词句:

① “我的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呀!’” 我们的“紧张”与“焦急”是因为并不了解那只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

②“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把它放进大海。”

向导因为了解海龟的生存规律,表现得非常平静,却被同伴们误解为“冷淡”。此时在理解

“极不情愿“的词意基础上,想象同伴们都可能说了些什么,以此来凸显向导的无奈。③“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

人们从嘲鸫口中拯救出一只海龟,但是更多的海龟因得到错误信息而被捕食,这适得其反的后果令人们极为“震惊”。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大量海龟遭到捕食的惨景,再扣住“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一句反复品读,注意两个 “!”地使用,读出短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人们顿悟、悔恨的复杂感情。

④“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这时,似乎一切都静止了体现了大家难过、悔恨的心情。表面的平静反应出内心极度的不平静,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的心里话,体会人们的心情。

2.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抓住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细细体味,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3.由体会太平洋绿龟的生存之“道”深入理解“自然之道”。

首先,可以由课文的最后一句向导的悲叹质疑:“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假如没有人类的干预,海龟会安全入海吗?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

①“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欲进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句中“探”字以及“欲进又止”一词生动地描述出幼龟“侦察兵”形象,体现出幼龟出巢的谨慎。②“成群的幼龟争先恐后地从巢口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写出了幼龟行动迅速;“鱼贯而出”写出了幼龟行动井然有序。可以想象,如果幼龟得到的出巢信息是正确的,他们将会很快越过沙滩,进入大海。

最后,可将向导的话“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改为“自然界就是这样:是怎样呢”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自然之道”。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可以参考选用下面的话题,回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上,通过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①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游客写一份“旅游须知”。

2.走出文本,内化“自然之道”

1、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

3、登录“人与自然”的相关网站了解自然之道。

4、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课内外知识的沟通,已悄悄拉开了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这次综合性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并从中获得启示,要注意与三年级下册第二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有所区别。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两种思路进行:一是直接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熟悉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二是联系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把观察、思考、查资料、提出创意,乃至动手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时注意要考虑与“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相结合,为习作提供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如观察大自然探究发现(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验、进行小发明等。

1、(学生制作昆虫标本、植物拼图、手编花环、泥人、泥车„„向同学们展示,并且介绍制作的经过)

2、学生进行一次调查汇报:陈述我们身边严峻的环境问题。行动起来,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调查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

我的建议:。

3、去大自然中捡拾或者采摘一片你认为“不一样” 的叶子,同时详细记下你发现它的时候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和当时的心情,尤其是你之所以要选择它的原因。请同学们去找寻一处令你感动的景物——一片叶子、一棵小树、一枚鹅卵石,以“心中的美景”为题

4、春游感受自然

5、我有一个“朋友”

小草、野花、树林、河水、游鱼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我这样启发学生后,向他们提了些要求:⑴对花鸟草虫、河水游鱼的“生命观照”。⑵四至六人一组,自编一个游戏,进行物我之间的“心灵的对话”,可呼唤人们呵护自然,保护生态。再现“大自然的语言。”

6、读后感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相关文章

7、大自然的启示图片,说故事。

【教学进度】

见教研室进度。

第五篇:必修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兰州七中高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备课人:李雁玉 王永丽 尹赛华 备课时间:2012-10-7 执笔人:尹赛华 单元: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和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继续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诗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自然凤舞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再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就本单元而言,《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赤壁赋》表达了苏轼不汲汲于个人得失,人生当融于自然的生命观点;《游褒禅山记》主要表达了王安石对成功的三个条件的认识以及治学须严谨的观点。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并结合学生学情,我们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摘抄的方法。

B参照注解和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C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单元/章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 单元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品味山水游记类散文中事、景、物、情、理融合为一体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单元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引导学生对宇宙、对人生进行思考。

单元作业安排:

1.熟读三篇课文并背诵相关文段。

2.完成三篇课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3.翻译第一二篇文言文。

单元课时分配:7课时 教学安排:《兰亭集序》2课时、《赤壁赋》2课时、《游褒禅山记》3课时 教学过程(以《兰亭集序》为例)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朗诵中,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引入

蓝天下是崇山, 崇山上是绿竹, 绿竹间是清流, 清流旁有一群文人才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 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才思涌泉,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潇洒的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旷达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王羲之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癸(ɡuǐ)丑 修禊(xì)流觞(shānɡ)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修、期、致、临、次”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教师归纳总结。

句式:

①省略句:“映带左右” ②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③介宾后臵句:“当其欣于所遇”

六、品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七、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2、提出疑难问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

一、引入

昨天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今天我们在一起来精读这篇美文。

二、结构化问题

1、你知道晋代的“禊事”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吗?你想了解兰亭集会的盛况吗?请阅读课文的一、二段,摘录写景的句子,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盛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可按文章思路,找出: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宴会情景。同学间互相描述一下文章描写的情景。

2、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 情感变化为:乐——痛——悲

3、说说 “信可乐也”乐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⑶ 乐事:

“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都是文人雅士会聚灵山秀水之中

人生之幸事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酒助诗兴,万丈豪情

人生之大雅也

(打开幻灯片)——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4、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三、探究学习

1、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2、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 ⑴ 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⑵ 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四、朗读

五、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六、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2.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 书 良辰: 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美景: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乐 乐事: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其一: 人生美好却短暂

其二: 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

悲 其三: 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

七、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是作者对于人生困惑的抒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已有五十岁,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一个老人了,而且由于谈玄的原因,作者对于人生,对于生死有了更深入地了悟。把这样的一篇文章介绍给我的学生们,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第一、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阅历;第二、他们过于年少,生活对他们来说还刚刚开始,在这个时候让他们去理解生与死也着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讲授的第二节课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尝试,采用学生质疑的发式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我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下载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和教案

    课题简介:第二单元教材包括一个集中识字、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识字3》;9、《欢庆》;10、《北京》;11、《我们成功了》;12、《看雪》;《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丰收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23—33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它不......

    一年级三单元集体备课[模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 孟华 1、“ai ei ui”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目标:(1)学会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调,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辉 从备人:刘义志 倪金美左官伟 崔万里 栾善升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入选现当代散文三篇,它们是: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

    苏教版第三单元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城头镇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主讲稿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主讲人:王懿珠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安排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范文合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xxx 课 题 9、小草和大树 课型 新授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理......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最终定稿)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9、鲸 主讲人:执教人:个人实施: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懂得说明事物要......

    法脿小学集体备课通用教案(第三单元)

    法脿小学集体备课通用教案 年级组:五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9课—语文园地三 主备课人:杨家旺 周次:第四周 集体讨论时间:2012、9、27 课时:14课时 教师签名: 教研组检查: 9、鲸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