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石化行业发展环境分析--三大压力陡增 行业负重前行
三大压力陡增 行业负重前行
——2014年石化行业发展环境分析(中)
2014年,国内石化行业整体的外部环境将呈现内需稳定、外需稍有改观,需求增长乏力、消费市场疲软决定了行业在增长方面会波澜不惊。从内部环境来看,经营压力将比2013年进一步上升,突出地表现为激烈竞争的压力、资金和债务的压力、节能减排的压力。三大压力陡增,行业必然负重前行。
市场竞争的压力历来就有,到去年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今年有可能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价格战,为了外保市场、内保稳定,越来越多的业内企业被迫按照微利甚至无利的标准来制定产品售价。这样的价格战对行业的整体利益而言是相当有害的,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行业整体素质下降的恶果,严重扰乱行业的健康生态。
为了预防恶性竞争,引导遵循市场规律、市场规则的良性竞争,今年石化行业有两项工作至为关键,一是必须把严标准关。企业自主定价,但产品质量的标准、技术和工艺的标准、节能减排的标准、安全生产的标准底线不能逾越,谁越线就要让其成为全民公敌。在这方面,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部门责无旁贷,必须切实加强行业的自律和监管。二是要探索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进度。应对产能过剩矛盾,产业调整升级需要时日,一招准、见效快的措施还是淘汰掉一批落后产能,为行业发展腾出空间和余地。可以说,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展和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业全年的“收成”。这项工作如果措施得当、推进有力,行业也许会牺牲掉一些增速,但将收获的是效益回升好转、发展后劲增强。
资金和债务压力会成为今年石化行业的新风险源,值得高度警惕。为根治长期以来信贷与需求的错配,国内金融改革如箭在弦,利率市场化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石化行业内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九成,而民营企业在获取金融信贷支持上历来处于弱势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从中短期来看民营石化企业信贷的成本将上升。与此同时,目前业内不少企业、甚至包括质地相对较好的上市公司,其负债率依旧偏高,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资金成本上升,必然导致企业的还款付息压力增大,在市场本已疲弱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另一方面,国内前几年跟风上马了一大批煤化工、电石、氯碱等项目,但当时所依据的预期基础与现在的市场现实已是天壤之别,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令人堪忧,偿还债务的压力如山压顶,尤其是其中信贷支持比例偏高的项目。应对资金和债务压力,需要业内企业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切莫存不切实际的幻想。2014年是“十二五”的第四年,离期末算总账已为期不远,节能减排压力将骤增。按照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二五”中期评估结果,可以看出前期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目标,而节能减排则远没有赶上时间进度,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不难预判,2014~2015年国内节能减排工作将快马加鞭,各项政策措施都将加码加压。按照历史经验,严控“两高”产业投资、关闭一批落后企业、采取拉闸限电和惩罚性电价等非常规措施又有可能在不少地方重新上演。在行业不太景气的形势下加码节能减排压力,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国家发展、行业进步的必然选择,容不得半点含糊。
由此预计,全年行业增速接近或略低于2013年,不排除部分月份波动比较大。与此同时,业内企业破产倒闭的案例可能会上升,尤其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连年亏损企业成为高危对象,这会带来人员再就业、债务纠纷等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形势严峻、困难多多,但无须恐慌,因为这是宏观经济减速换挡、行业调整转型升级必然出现的问题,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能做、应做的,是眼盯前方、脚踏实地,把转型升级的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精做细。
第二篇:中国商业银行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章中国商业银行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中国经济环境分析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分析
2013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1]全会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和完善税收制度。同时,还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2]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进入一个经济稳步增长的时期,但相对于几年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中国经济具有十年一周期的特征,新周期中经济平均增速将下降,经验的看,未来10年平均增速8%,波动区间7-11%。危机后中国经济才真正面临转型压力。当前经济触底走稳已成市场共识。“十八大”政策延续性强,并未改变中国过去设计路径。[3]
十八大三中全会后,我国依旧会采用“紧数量、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趋势不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危机之后的通胀,物价房价的高涨,以及热钱的涌入,让中国经济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面临更为复杂的境地。因此央行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这势必会对金融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而会给我国银行带来极大挑战。从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经济格局重构的角度上看,人民币坚挺格局仍不会改变,但人民币升值趋势即使延续,也已是强弩之末。从投资角度来看,伴随财富增长,民众冒险倾向下降;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企业高成长机会减少,风险-收益组合曲线下移。由于投资机会问题,权益投资仍是主要投资方向,风险偏好下降意味着市场对大盘蓝筹的投资偏好上升。
通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这是不争事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现在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宏观经济条件下,银行对财会人才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国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许多行业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是改革。就银行业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意味着,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家民营银行。即使是普通人,在以后也可以通过持有股票等方式进行投资。这对整个银行业来说,将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我们调查分析,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过后,银行业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专业的人才队伍成为了各个银行竞争的最重要资本!
我们小组通过调研,针对银行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作出了分析。未来的银行相对紧缺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人才,一是营销精英,二是跨界人才。营销精英主要是指是优秀的客户经理和优秀的支行行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业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客户经理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优秀的支行行长更不简单,除了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还要会管理自己的团队。跨界人才则是会在未来银行业更吃香的一类人,主要是指能够熟练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的人才,比如跨银行业和其他金融业,跨金融业与实业等。这些人才以后可以为银行的对外业务提供相应的帮助,为银行的发展打开新局面。
当然,这两类人才相对于刚进入银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还是相对的遥远。但,财会类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大致的确定自己的一个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相应的准备,这与现实需求并无矛盾。刚进入银行学生无非从事的是运营岗位工作和客户经理工作。运营系列的工作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服务精神还要有做事的专注度;客户经理之类的营销岗位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乐于挑战的精神,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专业知识的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能够较好的与这两种工作接轨,需要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培养相关的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学习好课内的知识,参与学生干部工作和社会实践实习。这三点也是银行在选拔人才较为看重的!
第二节商业银行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行业政策
“十二五”规划指的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它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银行监管者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 紧密围绕经济改革的重心, 遵循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要求, 大力拓展宏观金融监管视野, 创新监管工作思路, 探索科学监管新模式, 提高银行业监管的贡献度与社会影响力。
“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后,对于金融业的监管要做到:
1、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监管体系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设定更为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构建层次清晰的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和清算安排。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全方位金融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也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等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
随着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种地方性小微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现行的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垂直监管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协调配合、分工合作的多层次监管体系,以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缺位”。同时,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意识和责任,也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自觉性,避免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利益导向差异引致的冲突与矛盾。[4]
2、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重要的金融基础制度建设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既是完善我国金融基础管理制度的举措,也是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和体系改革推进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业经营失败风险最终还只能由政府“买单”,这无疑与利率市场化的初衷相背;另一方面,根据金融服务均等化改革目标,金融机构将更多转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等领域,经营风险增加,相应也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风险缓释体系。
“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
1、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的需求变得更加的多元化。我国银行也抓住了发展的契机,实行相应的改革,往综合化经营方向发展。现今,银行的业务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广,他们纷纷以控股子公司方式介入基金、租赁、保险等非传统银行业务领域,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十二五”规划认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为商业银行继续拓展综合化经营提供了可选路径。在本规划期内,商业银行综合营经营可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大型商业银行有望以控股方式继续介入证券、信托等非银行业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综合化经营范围;经营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综合化经营的试点机会。
2、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得到支持
“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明确支持了银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理念,并为银行业金融[5]
机构的国际化扩宽了许多的业务模式,包括:支持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逐步开展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稳步推动境内机构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继续推动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未来一段时间,将为我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金融通收益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且将为人民币的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中资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家培育大型跨国金融集团、提升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
3、业务创新有望获得更多市场空间
首先,随着商业银行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发展,商业银行在集团范围内进行更为广泛的整合创新,为大型企业和机构客户以及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跨境、跨市场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能力将大为增强。其次,随着证券和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望进一步增强,助推商业银行机构业务创新。再次,在现行政策框架下,民间资本介入金融服务领域离不开商业银行管理和业务支持,相应也将助推商业银行开展与小微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对接的相关业务创新。最后,《规划》明确提出金融服务均等化发展目标,预期更多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发展的政策将出台,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和三农金融业务创新发展也将获得新的政策契机。
二、其他相关政策
1、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
民间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如治理得当,可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若是不加约束,采用统统放开或全部禁止的方式,则可能会成为引发经济和金融风险的“爆点”。继温州金改方案之后,支持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更被提到国家金融规划的高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小微金融机构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
2、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能力提出多重挑战。
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将为商业银行带来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利差会有较大程度下降,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同时,利率市场化也要求商业银行提升利率定价能力和研发规避利率风险的衍生品的能力。此外,汇率市场化继续推进也要求商业银行传统融资功能之外,提升管理汇率风险的能力。
3、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将威胁商业银行传统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加快。由于其经营模式的灵活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对社会资金向证券、保险业分流起到巨大的推动力,并加速融资“脱媒”。这一系列的情况,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7][6]
威胁了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空间。
第三节中国商业银行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人口环境的分析
1、人口基数大,人口数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的波动性较大,但人口规模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较为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人口继续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改变。2005 年人口总数达到13.08亿,2008 年13.28亿,2011年达到13.47亿,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减缓,但增长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据预测在2020—2030 年
[8]左右达到16 亿,而后将进入稳定期。
2、人口素质呈现上升的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若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简单反映人口素质的话,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素质快速提高。1982—199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0.6%提高到1.4%,年均增加0.1个百分点;1990—2000年从1.4%提高到
3.6%,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00—2007年从3.6%提高到6.2%,年均增加0.3个百分点.201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8.9%,比 2007 年提高了近3
[9]个百分点。
3、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存在人口老龄化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迅速下降,使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显著下降,极大减轻了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
虽然我国现在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现在还存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况。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二、教育环境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一直努力的完善教育体系的改革,推动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的发展进程,整个教育系统迎来了较为健康的发展时期。且通过多年来的探究,我国逐渐发现了“应试教[10]
育”的盲目性和不合理,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现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更上一层楼,学生也真正的能从学习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合理的利用社会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大门大开,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助学和奖学政策,为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重视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不断扩大我国的人才储备,实现以教育促发展的初衷。
同时,全世界将迎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将被深度波及。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教育的核心环节,重新构建教育的评价方式,革新教育者的教学思维,并影响学校教育的模式。从长远看,大数据将会为教育发展带来预测性判断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分析能力并重,网络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迅
[11]速,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成为主流等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将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2013年11月12日
[3]《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谋定而后动》,胡月晓,2012年12月03日
[4][5][6][7]《“十二五”商业银行有哪些机遇与挑战》,詹向阳、樊志刚、王祺、姜烨、李卢霞,上海证券报,2012 年10 月10 日
[8][9]《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分析》,肖周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西北人》2013年第四期
[10]《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来源:中国网
[11]《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可能转向》,喻长志,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
第三篇:中国石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行业研究报告特色及用途
行业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内容,是我司发布的针对企业市场研究工作的重点产品,同时也可作为银行、证券、基金、投资公司等进行行业分析时的参考资料。从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来看,我司的行业发展研究系列报告具有以下特色:
一、内容全面
行业发展研究系列报告分专业版和资深版两个版本,专业版共十六个章节,资深版共二十二个章节,研究内容涉及行业的国内外发展概况、政策环境、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需求和供给、价格、财务指标、竞争格局、用户行为、产业链上下游、渠道、进出口状况、重点企业、重点子行业和细分地区等,并穿插了分析师和相关专家的结论、观点和建议,报告内容全面、翔实、客观、公正。
二、结构严谨
一个行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的发展受到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相关产业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行业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以行业本身的运行为研究核心,并结合影响行业运行发展的其他各类因素,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研究体系,采用系统评价的方式,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三、产业链延伸
在对产业链的研究过程中,行业发展研究系列报告除了对关系最为紧密的上下游产业进行深入分析之外,还对替代品、互补品所在的行业进行详细论述,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切入,扩大研究范围,以便更好、更准确地对行业发展的环境、成本、市场需求等做出判断。
四、区域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之间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于产业的发展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研究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时,如果不对区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则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必定不够。我司利用长期积累建立的区域经济数据库优势(该数据库内容覆盖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0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的详细经济指标。),在行业发展研究系列报告里,深入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分析了行业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状况,便于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也便于金融机构更好的进行投资或信贷决策。
五、全球化视野
相比于欧美等国,中国经济起步较晚,很多产业的发展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分析行业的国际发展状况,研究国际市场的成熟经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我司发布的行业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不仅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重点分析了全球的经济、金融、贸易等形势变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对中国地区行业的发展进行评价、预测和建议。
六、前瞻性
行业研究报告的意义在于了解过去、掌握现在、把握未来。我司通过对行业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对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定性地预测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提出前瞻性的观点和相关建议,作为企业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研究、行业分析工作时的参考。
第四篇: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标题: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时间:2010-04-23 11:49:32
关键词:工艺、信息、技术
字号:中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冷链物流泛指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中,为保障产品品质而采用相关技术或设备进行温度控制的全过程,是以冷冻工艺、上海到重庆物流制冷和保温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过程。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始于早期的进出口贸易,多用于跨国、跨地区的长远距离运输过程,应用领域有限,当时的政策、经济和技术环境也较为恶劣。时至今日,冷链物流已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的发展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冷链物流在工业生产、民众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一、发展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发展冷链物流有利于减少农产品、食品等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食品等的安全性,y2yu3c 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民众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近年来均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1)冷链物流产业规划政策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200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科技部发布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要重点发展速冻小包装、冷冻调理水产食品,大力发展冷却、分割和熟制品、扩大低温制品、功能性制品的生产;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鼓励企业建设包括预冷、分拣、包装、储运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2008年商务部制定《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工作内容有:加强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立冷链物流业绩评价指标、冷链物流环境的监控办法等,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生鲜配送中心,推动产地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低温冷链系统建设,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2)冷链物流产业扶持政策除了在大行业政策方面的规划外,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也积极在行政、财政、法律、行业标准方面对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支持。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颁布了“冷藏工国家职业标准”,为在食品冷冻、冷藏行业内从事冷藏商品的搬运、堆码、保管和对库房内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人员制定了职业标准;上海到昆明物流2009年全国物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和《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2005年发布的《商务部、、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指出对试点企业建设的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可以实行加速折旧的办法进行财政支持;2006年商务部安排5亿资金,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用于扶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建设和改造。
二、发展冷链物流的社会环境冷链物流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有效运行,而且还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和质量,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后者的不断变化促使着前者的不断发展。1)食品质量和安全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和民众生活的主题一直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生活步入小康的民众才普遍开始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近年来连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作为食品生产重要环节的冷链物流也频频出现在政策议题和民众话语中。2)鲜活食品成为消费新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全世界的49%,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427公斤;2007年我国水果产量超过1.8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达到138公斤,十年间增长了3倍;2007年中国水产品产品达到4,747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20%,人均占有量达到44公斤。瓜果、蔬菜、水产品等鲜活食品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如何将这些新鲜的农产品从产地快速输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冷链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冷链物流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3)速冻食品和冷饮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以冻水饺、冻汤圆为代表的冷冻、速冻食品和以牛奶、乳制品为代表的冷饮产品正逐渐成为都市白领们的最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至2007年间,中国速冻食品工业总产值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达到197亿元,成为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子行业;而根据冷饮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冷饮生产总量达到200万吨,5年间年均增长28%。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相比,我国速冻食品和冷饮行业未来提升空间还很大。2007年我国冷饮人均消费量为2.3公斤,而澳大利亚为17公斤、瑞典为16公斤、日本为11公斤、荷兰为18公斤;2007年我国速冻食品人均消费量为9公斤,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60公斤和20公斤。
三、发展冷链物流的技术和设备环境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冷库建设技术、制冷设备、冷藏车和信息系统平台等,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1)冷库建设技术发展状况冷库按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土建冷库和装配式冷库。前者的主体和墙面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而后者的墙面采用隔热板材拼装而成。如果按冷库大小来分又可以分为大型冷库(容量10,000吨以上)、中型冷库(1,000吨-10,000吨)和小型冷库(1,000吨以下)。冷库建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冷桥问题以及降温后引起的汽桥问题,通过加入隔热夹芯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早期的冷库隔热板材主要采用软木、珍珠岩等天然材料,80年代后聚氨酯材料和聚苯乙烯材料得到迅速推广,目前仍然是冷库墙体的主流材料。国内专业建造冷库的厂家很多,冷库建设技术也很成熟。如开封空分集团制冷工程公司已经可以建造几万立方米的大型室外冷库,其他如大连制冷设备厂、天津森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也都有较为成熟的技术。2)冷库制冷设备发展状况制冷设备是冷库的心脏。制冷设备的主体是制冷机,按制冷剂不同可以分为氨机和氟机。制冷机和冷凝器等设备组合在一起常称作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又分为水冷机组和风冷机组,上海到乌鲁木齐物流风冷机组具有简单、紧凑、易安装、操作方便等特点,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制冷机组类型。冷库制冷设备通常归类于空调/制冷设备制造行业。中国的空调/制冷设备行业在20世纪末开始迅速发展,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80亿增加到1080亿,产品产销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800多家,是2000年的4倍。行业内较为知名的企业如大连冰山、烟台冰轮、深圳大冷王、上海开利等,企业多分布在山东、广东、江苏一带。3)冷藏车行业发展状况冷藏车泛指运输易腐货物的专业汽车,是公路冷藏运输的主要工具,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和食品饮料的运输。根据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冷藏车3069辆,其中中型冷藏车和轻型冷藏车占总冷藏车数量的80%。国内专业生产冷藏车的厂家不多,只有20多家,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河南冰熊、山东中集和郑州红宇三家企业产量占据整个
市场的60%。4)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发展状况目前国内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有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M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国内仓储管理系统软件主流品牌多来自于国外,使用方多为跨国公司或国内少数先进企业;国产品牌则占据中低端市场,代表品牌如唯智、上海超算、今天国际等。上海到成都物流 上海到沈阳物流 GPS技术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2003年仅宇达电通一家,但是到2008年生产企业数量就达到300多家,2006到2008年间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50%,预计到2009年销售额接近100亿元,代表品牌有纽曼、中恒、新科和宇达电通等。RFID技术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利用RFID技术,可以将温度变化记录在RFID标签上,以此来对产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实时管理。目前国内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RFID产业链,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频RFID标签生产国之一,2008年整个产业市场规模达到65.8亿元,代表品牌有易迈、优频科技、欧姆龙等。
第五篇:珠宝行业的职业发展环境分析
珠宝行业的职业发展环境分析
前阵子热播的TVB大片《珠光宝气》在讲述剧情的同时,也将“珠宝”这个光鲜优雅带有几分神秘的行业展现于眼前。璀璨的钻石、耀眼的黄金,华丽外表下珠宝人的职场是否也似真金白银般那样诱人?在经济环境不好、奢侈品靠边站的今天,珠宝行业的职业前景又是怎样的?
珠宝业行业业内专家郭守国先生在接受珠宝英才网采访时表示,经济发展越快,对珠宝行业的刺激就越大。“在国外,珠宝行业无论是经济产出、加工、工艺、就业等方面的产值,都是非常稳定的。在中国,珠宝其实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东西。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我们国家的珠宝行业起步较晚。在最近20年,中国的珠宝产业正是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这种快速发展中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郭守国先生说。业内预测,中国钻石市场销量在2020年将超越美国。近几个月,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销售市场美国的钻石销售量锐减,而中国市场销售量却猛增,连盛产钻石的非洲企业都纷纷进入中国期望避风,单看每年1000万人结婚带来的商机,就足以激起珠宝商们的扩张欲望。在黄金方面,2008年我国黄金资源量在1.5—2万吨,保有黄金储量为4634吨,探明储量位于世界第七,2007年中国黄金首饰10年来首次突破300吨。另外,从一组数据中可以反映出中国珠宝行业的快速发展:1980年中国珠宝消费只有10亿元,而在2005年就猛增至1400亿元,据业内专家估计,到2010年,将达到1800亿元的消费总额,中国也将成为最大的珠宝消费国。巨大的发展潜力、丰富的宝玉石资源、独特的珠宝文化、政府的大力支持,都预示着这个行业的繁荣。
按照一般规律,行业的迅速发展势必造成人才需求量上升。但是通过采访,一位在老字号银楼里工作的老员工认为,珠宝行业不差人。另一位珠宝公司的负责人告诉前程无忧编辑,前不久一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拿着刚考完的GIA(美国宝石学院资格证书),到公司面试,其应聘理由就是“感觉珠宝行业比较热”,当然,最终他没有被录取。用这位负责人的话来说:“我们不需要这样毫无准备的盲目求职者。” 传统珠宝企业:人才流动率低
虽然不少新兴的珠宝企业在奋起直追,有的已经正面和那些珠宝老店发生碰撞,但是老店就是老店,它们的消费忠诚度是那些新兴者们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品牌是信誉与质量的天然保障,对于很多老顾客来说,甚至还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与回忆,这种情况在国外同样如此,比如钻石网络销售先驱——蓝色尼罗河(BlueNile)的销售额一度惊人,但是卡迪亚、蒂芙尼仍旧在延续着它们不老的传说。消费者忠诚度高,员工的忠诚度同样高。21世纪珠宝行业网总监范勤奋女士在接受前程无忧采访时说:“在一些传统的珠宝企业里,比如上海的老凤祥、老庙黄金等等,他们的人才流动率其实是非常非常低的,基本不流动。”在这些老字号的珠宝企业中,大家都奉行“做生不如做熟”的原则。对于员工来说,在这些老字号里有保障,百年老店嘛!对于老板来说,越老的员工越值得信任,有他们在,老板心里踏实。要知道,这些老店里的老员工让多少珠宝老板们眼红,可偏偏就是挖不动。珠宝行业有个和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某个职位五年、十年都没挪动过人的现象十分普遍。
前程无忧职场专家认为,在这样的企业里,看似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比拼的是耐力,这里遵循的是自然淘汰的规律。正如范总监所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去站柜台,于是他们开始牢骚满腹,没到半年便纷纷跳槽,其实他们不知道,再过半年他们就能往上提升了,人人都是这样熬出来的。”
新兴珠宝企业:综合人才紧缺限制发展
传统与新兴,本质上区别就是在于销售模式,在国外,网络销售珠宝模式已存在25年之久,但中国由于互联网起步较晚,因此珠宝电子商务的总体经营模式和市场规则还远远没有传统珠宝市场的成熟,电子商务与传统销售的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并处于一个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为主的适应性阶段。现如今以钻石小鸟、九钻等一批企业为代表,积极推动着国内珠宝网络销售的发展。据统计,国内珠宝网络销售的营业额以每年200%—500%的几率增长,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善为电子商务在中国珠宝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对于这批珠宝网络销售商来说,迅速扩张、做大做强是下阶段的重中之重。于是,这些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就显得尤为强烈了。
以钻石小鸟为例,“鼠标+水泥”(线上销售+线下体验店)的销售模式是他们的特色。钻石小鸟人事经理梁静在接受前程无忧采访时表示,现在钻石小鸟员工总数是200多人,2009年总的人员编制将增长50%,而在2007年时,公司才30多个人。梁静说:“50%的人员中,一大半是安排在线下体验店,还有就是中层管理人员。体验店的职位包括店长、导购、库管、财务等,由于不同于传统珠宝门店的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比如我们的导购不仅要有营销专业背景,还需要有丰富的钻石知识,我们对导购的要求是一对
一、不少于半小时的全程服务。”
既然是网络销售,那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就必不可少。钻石小鸟今年招的应届毕业生中,不仅有珠宝专业的,还有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钻石小鸟总部,更多的是一种IT氛围,但是公司对这些中
层员工的要求是既要懂得电子商务,也要了解零售。对于这些新兴珠宝公司来说,线上销售、在线客服、线下体验、合作加盟等等环节与传统珠宝企业的成熟模式相比,过于复杂、难以复制,因此,他们就更需要有决策快速的领导班底、能够迅速提供方案选择与贯彻执行的中层干部、有技巧成熟干练的基层人员。也就是说,这些公司打的是综合能力战。尽管在整个珠宝行业中,这些公司还属于中小型公司,但是其灵活而有效率的战力,才是其快速成长的基本原因。而人才的紧缺,则是限制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和传统珠宝企业相似的是,钻石小鸟的人才流动率也不高,“基层工作人员稍许有流动,但是中高层就相当少了,而对于留才,我们不遗余力,培训、福利、期权,尽力留住每个人才。”
珠宝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帮助学生就业
专家郭守国先生表示,珠宝教育在美国、英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90年开始,中国地质大学首先开始与英国合办珠宝专业教育。当时的培养仅限于识别、材料等,后来才逐渐融入加工、工艺、营销、制作、设计等全套的学科教育。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就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人才。珠宝行业目前的教育模式有大学教育与社会短期培训班。
在上海,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建桥学院、新侨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都设有珠宝专业。以建桥学院珠宝专业为例,“订单式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半年甚至大半年开始,就获得进入珠宝企业实习的机会。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各自兴趣,从设计、制作、鉴定、商贸四个方面进行课程选择。在已经毕业的3届学生中,就业率在97%左右,据学院老师介绍,2008年有一个班的就业率近100%。学院老师也坦言,现在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脱节的。一般来说,企业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在品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那些素养较高学生更容易得到好的机会。学院老师反复强调,个人品质在珠宝行业是最重要的。谈及教育问题,郭守国先生认为:“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大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是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所以社会上还有很多短期的培训班,但是,仅仅通过短期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珠宝专业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考了GIA证书就盲目求职,郭守国先生认为十分不妥:“如果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再去考一个证书,那才是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的,真正的专才在行业内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郭先生强调:“在珠宝行业,无论是制作、采购还是管理,都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支持,因此就需要系统地学习,盲目入行是不可取的。”对于“珠宝行业火热,人才缺口很大”这一说法,郭先生认为求职者们还是需要谨慎对待。
另外,郭先生还提到如果要转行进入珠宝行业,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目前珠宝业内大多数从业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中途转行。当然,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喜欢的基础上的,盲目转行、急功近利是无法在这个行业走下去的。钻石小鸟人事经理梁静的建议是“年轻人转行进入珠宝行业的话可以考虑从销售、导购等职位干起,了解珠宝行业的大致规律,然后边工作边学习珠宝专业知识”。
行业特性造就独特用人观
在用人观上,珠宝行业也有着其行业特殊性。往往很多人因为没有意识到或者无法接受珠宝行业独特的职业发展规律,而选择了中途退出。因此,前程无忧职场专家建议,如果你因为喜欢而选择了珠宝行业,那就要多一点耐心和恒心。
用人观点一:要“熟”人不要生人
一位曾经在珠宝行业工作的女孩子抱怨,老板对自己是多么地不信任,什么都不让她深入,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待顾客。21世纪珠宝网总监范勤奋女士认为,在珠宝这行,最缺的就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珠宝商例如周大福、谢瑞麟等等都是家族式企业的原因所在。就如《珠光宝气》里的石泰和,为人正直老实,做事勤奋好学,跟着师傅十几年,于是他便是那个最值得信任的人。每个行业在招人的时候都会了解他们过往的工作背景,而在珠宝行业,这一点则被成倍放大,可见其重要性。范总监说:“我们不像犹太人,有那么大的家族做支撑,所以我们在招聘时大多都是招有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工作背景、家庭背景、婚姻背景做些了解,如果没有结婚我们就会登门拜访他们的父母,因为从父母身上多少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总之就是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这个观点,虽然有点近乎苛刻,但是仔细想来,也都能理解和接受。范女士笑说:“每次到货面对上亿的钻石,有谁不为之心动!”因此,对于希望入行的人来说,个人品质、诚信度都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把自己从“生人”塑造成让领导信任的那个“熟人”,是入行后的首要目标。
用人观点二:要提升先扎根
按照上文所说,是不是没有工作经验背景的,就很难进入这行了吗?其实并非如此。范女士说,对于希望进入这行的年轻人,最好是能先进入到那些“老店”打磨几年,磨平你浮躁的心,踏踏实实地学到经验,三、五年后,你就会成为那个抢手的“香饽饽”。钻石小鸟梁静也建议:“只有在确定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个行业后再入行,除了专业背景,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并不是拿着一张证书,就可以随随便便地踏入这个行业了。”
郭守国先生对这个问题也深有感触:“凡事都要从基础做起才更为扎实,偏偏很多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对于基层一线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情绪,于是干不了多久就熬不住了。这个行业对于人品的要求非常高,稍微忽视,那后果就相当严重,因此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是相当慎重的。”不要抱怨自己的工作是多么枯燥乏味,也不要抱怨珠宝行业并非自己之前想象的那样阳春白雪,其实新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接受着考察。如果你真的喜欢珠宝这一行,那就准备3年的时间去炼内功,不求功名利禄,只为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潜力职位:珠宝设计、珠宝评估
珠宝评估师:一名合格的珠宝评估师具有良好的诚信可谓是第一要素。在此基础上要熟悉各路珠宝首饰的成色、质地特点,专业评估知识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标准,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珠宝首饰评估师应该是集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于一身的职业,它专业性很强,但更需要在实践经验中不断磨练。很多国际上知名的评估师往往是在多年的评估实践中才逐渐形成自己的评估理论以及对珠宝的感觉和眼力。一般,珠宝评估师的月薪在5000元左右,十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珠宝评估师的薪水则更为可观。不仅在珠宝企业,典当行、法院、保险公司等,都需要此类人才。
珠宝设计:在很多人眼中,中国珠宝消费市场不需要设计,这也是中国与国外珠宝业的差别所在。在大多数人眼中,提到珠宝,可能更注重的是材料成色、分量、保值度等。正因如此,造成中国珠宝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自主设计水平不高,抄袭行为突出。这点也引起了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做国际化路线并强调中国原创,是整个珠宝产业发展现状的需求。业内专家郭守国先生认为,这和我国珠宝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珠宝行业处于初级向中极发展的阶段,消费者还处在材质消费阶段,对工艺、设计、文化的需求还没有达到,但是肯定会从材质消费步入工艺消费。为了迎合现代人对于品牌文化、产品内涵的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时尚意识的珠宝设计人才将逐渐成为焦点。另外,珠宝设计人才在提高实践技能外,还要培养一定的商业推销意识,并且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从而保护自己设计品的独特性,多参加珠宝展,抓住一切机会拓宽眼界。一般刚毕业的设计人员月薪千元左右,经过两年工作实践,月薪会到3000元左右,5年经验以上的成熟设计师月薪大致在8000元至上万元。
通过采访,笔者最大的感触是珠宝人的职场犹如珠宝一样,讲究“成色、工艺、保值”,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文火“慢慢炖”、需要自己精心打磨的。真金白银的工作需要“真金白银”的人才,你的素养、你的耐力、你的专业技能达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