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

时间:2019-05-15 06: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一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理念: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事,课题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事的主人公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谁能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半截蜡烛里藏有非常重要的情报。

生:这不是普通的半截蜡烛,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

(点评: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仅仅抓住“半截蜡烛”的特殊和重要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读文。)

二、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半截蜡烛里藏着绝密情报,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的主意。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

生快速浏览课文,师巡视。

生:我找到了,“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相机出示刚才这段话。)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生齐读句子。

师:这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阴谋行动,总之这份情报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能落入敌手。所以,蜡烛是万万不能点燃的,一旦点燃,后果不堪设想。师指屏幕引读:(刚才的一段话)

师:事实上,这半截蜡烛却被点燃了,一共被点燃了几次?

生:两次。

师:每点燃一次,就说明火焰离情报更近一步,每点燃一次,也就意味着„„

生:危险就更近一步。

(点评:教师通过出示这一节,加强了学生的感受和认识,渲染了课堂气氛,仅仅抓住“危急”这一核心,凸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努力的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请同学们根据要求默读3-7节。

(出示:

1、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划出相关的语句,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气氛。

2、小组同学交流读书收获。)

1、生默读课文,圈划交流。

2、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来说说伯诺德夫人的做法。当德军中尉点燃蜡烛时,“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我觉得伯诺德夫人非常机智。

生:我也找到了这句话。我觉得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这个方法很好她非常聪明。师:同学们句子找的很正确,有些关键词需要我们注意。

生:“急忙”、“轻轻”。

师: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急忙”取,为什么要“轻轻”吹?

生:伯诺德夫人想赶快用油灯换下蜡烛,所以急忙取出油灯。

生:吹蜡烛时,伯诺德夫人不是很大力的吹而是轻轻吹这样就不会引起德军的注意。生:轻轻吹熄蜡烛不会引起德军的怀疑。

(点评:此环节教师试图通过“急忙”和“轻轻”两个词的品析,让学生深入的走入文本,去揣摩人物当时的内心情形,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体会了主人公这么说话的用意何在。)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伯诺德夫人在吹蜡烛时还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都来读读她的话,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为什么?

生读句子。指生读。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亮”,因为这样就告诉德军油灯比蜡烛亮,用油灯换掉蜡烛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师:你能读读吗?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强调了“亮”字)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这盏灯”,因为这样可以把德军的注意力转移到油灯上,容易换掉蜡烛。

师:有道理,你来读读。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瞧”,因为这样就提醒德军看油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用油灯换掉蜡烛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点评:通过朗读,对“亮”“这盏灯”等一些字眼的强调,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在体验和感悟中感受了人物之镇定,情况之凶险。)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虽然我们的朗读方式不同,但是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 生:换掉蜡烛,而且不能引起德军的怀疑。

师:现在请同学们心里想着这个目的,用你的朗读方式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精彩。)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在换蜡烛时心里紧张吗?

生:紧张。

师:紧张,却不能表现出来。这是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体会一下,练习读好这段话。(生读书体会,师指名读。)

生读句子。

师:伯诺德夫人用一盏油灯暂时化解了危机,我们可以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很有„„ 生:很有智慧,很机智。

(师板书:机智)

师:可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这时又是谁试图化解危机?

生:杰克。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

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他想借此机会把蜡烛拿走。

师:他为什么要说“天真冷”?

生:说天冷需要搬些柴来生个火,用这个理由来端走蜡烛。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生读句子。

师:杰克想端走蜡烛,德军有什么反应?

生:厉声喝道。

生:夺回蜡烛。

师:由“厉声喝道,夺”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德军很残暴。

生:他们很凶狠。

生:脾气暴躁。

师:我们来读读德军的话。

指名读课文

师:面对凶残的德军,杰克未能端走蜡烛。他为什么还要搬回一捆柴呢?

生:如果杰克没有能端走蜡烛就不去搬柴了,那就会引起德军的怀疑。

指导朗读

(板书:从容)

师:蜡烛仍然在燃烧,此时作者是怎样描写当时的气氛的?

生读:烛焰摇曳„„

师:细细品读,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

生感情朗读。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天真冷”这句话,去体会杰克的镇定,从容。同时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体会“厉声喝道”来感受德军的凶狠残暴,来更加反衬杰克的镇定从容。环境的渲染在这里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师:蜡烛继续在燃烧,蜡烛更短了,危险更近了!是谁将整个局势扭转了?

生:小女儿杰奎琳。

师: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生:她对德军说话时娇声娇气,让人觉得很可爱。

生:她很聪明,用她的天真可爱来做掩护,德军不会怀疑她。

师:她是很聪明,也很勇敢。

师:你能读读她的话吗?

生读句子,师评价。

师:我们都来读一读。注意体会杰奎琳说话时的娇声娇气。

生感情朗读。

生:我觉得,她成功的原因还有她对德国军官很有礼貌。

生:她说的理由也很好,“司令官先生,我能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好像在征求德国军官的意见。

生:她当时非常镇定。

(板书:镇定)

师:是啊,在如此紧张的时刻,杰奎琳用聪明、镇定挽救了蜡烛。我们再来读一读句子,感受杰奎琳的智慧。

生感情朗读课文。指一女生读(读得非常到位)

师:伯诺德夫人一家,最终通过自己的机智、从容、镇定将灾难化险为夷。在他们身上还有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板书:爱国)

生:爱国。

(点评:小女孩的“娇声”扭转了本来非常危急紧张的局面。学生对这一词的感受和理解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个女孩子的朗读让大家感到震撼。至此,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学生们认识了这母子三人的爱国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借他们的机智勇敢取得了胜利。其实,在那个年代有许多像伯诺德夫人那样的家庭,有许多像杰克、杰奎琳那样的孩子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和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出示:爱国名言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师:同学们来读一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爱国名言?

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生: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生:„„

师:像杰克、杰奎琳那样的小英雄,你还知道哪些?

生:小英雄雨来。

生:王二小。

生:送鸡毛信的海娃。

生:小兵张嘎

„„

(点评:这是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进行升华感情,拓展延伸。让我国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小英雄和他的名字刻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留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样一来,学生对这段历史会更清晰,也把课堂提升到了一个境界和高度。因为,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要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人物的机智、勇敢、镇定体会完成以后,如果在适当的安排分角色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感情会更深一些。

执教:王浩评析:杜晓芬

第二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这几天上的几篇课文都是徒弟设计的导学案,我就有较多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其实,导学案是不能等同于教学设计的,要上好课,还要深度解读文本,还需将教学流程重新构思,并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顺学而导,因学定教。剧本教学,这是一个尝试。匆匆成稿,请各位老师多加指导。

课后我捋了一下,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感知文本形式——感知故事梗概——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品质。

师:今天我们学习《半截蜡烛》,请同学们读课题。生:半截蜡烛。

师:你在读的时候,会特别在意哪个字眼?

生1:我会特别注意“半”,因为我会想,另外的半截蜡烛去哪里了?

生2:我也是在意“半”,我在想,这半截蜡烛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3:我也注意“半截”,这半截蜡烛最后怎么样了,有没有烧掉?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课文,打开课文《半截蜡烛》。同学们一定把课文读过了,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1:它在一开始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师:我来考一考大家,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有哪些人物? 生答。

生2:这篇课文是剧本。

师:你已经知道了课文的文体。

生3:这篇课文有很多括号,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的动作、神情等。

师:你不但注意了小括号,还读懂了括号里的内容,真不错。(板书:动作、神情)

师:在预习课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选了几位同学合作读,我想请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1:因为这样更省力气。

生2:因为分开读可以更好地读懂内容。

生3: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人物的语言,我就选了不同的同学来读不同(人物)的话。

师:你采用的原来是分角色朗读啊。同学们,我们都看过电视剧,演员说的话或是要笑要哭,都是按照要求去做的,这个要求来自像我们课文这样的东西,也就是“剧本”。

生4:老师诶,我有一个发现,文章中有一种括号都只有一半的。

师:同学们一起到文中去找一找,看看文章一共有几个地方是刚才郑超群说的这种形式的?

生自主读文,用横线画出这类句子。、师:把你找到的这样的只有半个括号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主读文,后交流。

生1: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个故事。生2: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故事的情节。生3:这些句子告诉我们故事的场景。生3:这是故事的场面。

生5:这连起来就是一个故事的过程。

师:这是同学们自己读懂的知识,真不错。说到场景,我想试试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从剧本开头的场景介绍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这是一个贫苦的家。生2:我仿佛看到昏暗的房子。

生3:我觉得这个房子应该是两层的,因为后边有“走上楼梯” 生4:我觉得这个房子里要有孤零零的桌子,还要有椅子、蜡烛。生5:这个场景交代了故事的天气。„„

师:从一个小片段同学就读懂了这么多,真不错。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半截蜡烛”,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划出直接描写“半截蜡烛”的语句。生自读课文后集体交流。

师:请同学把刚才同学找到的语句依次读一读,并把这些句子分给三个人物: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生埋头读书,划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蜡烛、人物怎么做、结果怎样联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说。

生1:当中尉甲点燃那半支藏有秘密的蜡烛时,伯诺德夫人想用油灯换蜡烛,结果中尉说多点枝蜡烛也好,伯诺德夫人的计划失败了。

生2:当藏有秘密的蜡烛被德国佬点燃时,伯诺德夫人借口蜡烛太暗,就点燃油灯,结果中尉没有同意她的做法。

师:伯诺德夫人能不能直接说只能点油灯或者直接没有理由就拿走蜡烛? 生:不能,因为那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师:藏有秘密的蜡烛被点燃,伯诺德夫人心里会怎么想?

生1:怎么办,要是秘密被发现,失去生命事小,国家机密被发现就惨了。生2:会很紧张。

师:就算紧张,就算着急,伯诺德夫人能再次去拿蜡烛吗? 生:不能。

师:此刻,蜡烛怎样了,谁出场了?

生1:当蜡烛快烧到金属管事,杰克借口去柴房拿柴,想拿走蜡烛,结果中尉乙一把夺过蜡烛。

生2:杰克去柴房取柴,要拿走蜡烛,德国军官不同意。师:杰克是去柴房吗?他是借口去。

生3:当蜡烛快要烧到金属管时,杰克借口去柴房,结果计划还是失败了。师:此刻,谁出场了,结果怎样?

生1:当蜡烛越烧越短,杰奎琳假装要睡觉,就说要拿走蜡烛,结果司令官也想起自己有一个像杰奎琳一样的女儿,就同意了。

生2:当蜡烛越烧越短时,杰奎琳就打着哈欠对少校说:司令官现在我困了,我想拿一盏灯到楼上去。司令官看到她可爱的脸,想起自己的女儿,就说,我也有一个像你这样打的女儿,长得和你一样可爱,好吧,你拿去吧。当杰奎琳走到最后一个楼梯时,蜡烛灭了。生3:他说得太长了。

师:谁再来说一遍,要简洁些。生4:„„

师:到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可以—— 生:可以舒一口气了。生:可以高兴了。

师:你觉得杰奎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1:机智勇敢 生2:有勇有谋 „„

生7:老师,有人说杰奎琳善于伪装。(生笑)

师:杰奎琳是在假装,但是她的装是为了什么? 生1:为了祖国。

生2:为了秘密不被敌人发现。

师:杰奎琳的装不是为了骗吃骗喝,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种装我们说它是? 生:是机智,是聪明。

生3:老师,我有一个疑问,这蜡烛到最后一级楼梯时突然灭了,是怎样灭掉的? 师:你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读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生1:我觉得蜡烛时被风吹灭的,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了天气,是有风的。

生2:我觉得是杰奎琳吹灭的,因为杰奎琳一开始不敢吹灭,她是走到最后一个楼梯才吹灭的。

生3:我觉得是杰奎琳吹灭的,因为课文说她慢慢地走的,她很有信心。蜡烛不会突然灭掉。

生4:我觉得是烧到金属管而灭掉的,因为本来就是半截蜡烛,加上点了这么久。(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普遍讨论,我只是记录了这几个印象较深的表达。)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抓住了课文中的有用字眼。不管是什么原因,秘密没有被发现。这样一支蜡烛、一座简单的房子、不多的6个人,却让我们的心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能平静,到这里为止,你想到那些与这个故事有关的词语? 生1:千钧一发。生2:化险为夷。生3:转危为安。生4:心惊胆战。„„

师:学了课文,你一定有自己喜欢的人物,把喜欢的理由说一说。

(一开始,有6个学生说的都是喜欢杰奎琳,其中有一个孩子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生7:我喜欢杰克,因为他知道蜡烛很重要,也知道自己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还是去试了试。

师:同学们,他的发言是与众不同的。我希望你们再去读课文,或许你还会有新发现。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三篇:《半截蜡烛》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一家先后遇到了几个危急关头?

生:他们遇到了3个危急关头。

师:第一次危机由何而起?

生: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师:当时情况怎样?

生:当时情况非常危急。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因为书上写如果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一家三口的生命将要结束。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危急在于如果出现以上现象,国家就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师:那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危急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并评价)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

生:伯诺德夫人望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间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并把蜡烛吹灭了。

师:请你们在读读描写伯诺德夫人的语句,想想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思考)

师:谁愿意来说说,最好结合有关语句?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勇敢,因为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沉着冷静。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急忙”和“轻轻”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机灵。因为当她看到危险就要来临时,她又想到了这么一个好办法,把危机化解了。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周边的环境加深对一个人的了解。下面老师请同学用上这种方法,来谈谈你对于杰克的了解……(生沉默)

师:可看看杰克的表现,从他的表现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当危险来临时,杰克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从容地搬来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很懂事,在危险到来时,他很从容,一点也不紧张。

……

师:危险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挺身而出了。下面请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课文,尽量把你对人物的了解读出来。(生读)

师:(对指读的学生)杰奎琳,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对少校说话?

生:因为我想大人都喜欢可爱一点的小孩,我这样说的话,可以让他对我放松警惕。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你们全家要保住这根蜡烛吗?

生:因为这蜡烛中装有绝密的情报,因为我们要保卫我们的祖国。

……

以下是我上完课后的些许想法: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第四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写写帮整理)

一、导演说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个发生在二战时的故事。题目叫做?

生:半截蜡烛。

师:这是一个剧本,课前你们读过这个故事了吧,我们先来理一理。这个故事的前面有一个舞台说明。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师:地点是在?

生: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师:这个故事当中有这些人物,分别是——

生: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名家庭妇女;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师:这些少校、中尉都是军衔。少校相当于一个营长,中尉相当于连长级别。故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开始的时候写了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接下来就写母子三人保护蜡烛。你觉得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精彩一些?

生:保护蜡烛。

师:这节课重点来读这部分课文。

师(响起敲门声):你们听,随着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打响了。那么这母子三个是怎么想尽办法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把书拿起来,快速默读保护蜡烛这一部分课文。读完之后我们要补充完成一张情节图。

(PPT出示情节图)

(生默读,教师巡视观察,提醒读完的同学将情节图补充完整。)

师:好,把笔停一下。看看这位同学写的情节图。第一处他写的是“端起”。除了这个端起,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生:端走。

师:可以。后面这个括号,他填的是“夺回”。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被夺回。

师:哪一个更合适?

生:夺回,因为上面一横填的都是敌人怎么做。

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课文,还读懂了这张图。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回导演,说一说戏。愿意吗?媒体推出“导演说戏”。生:愿意。

师:请你看着这张情节图,向剧组人员简单地介绍一下剧情的发展。自己看着屏幕练一练吧。

师:导演,请问你贵姓。

生:我姓李。

师:哦,李导。我们请李导简单向剧组人员介绍一下剧情。

生:伯诺德夫人先点燃蜡烛,后来德国佬来了,又把蜡烛给吹灭了。但是德国佬说屋子里太黑了,又把蜡烛点燃了。

师:等等,这个蜡烛倒底是谁吹熄的?

生:伯诺德夫人。

师:对,要把“谁把蜡烛怎么样了”交代清楚。你可不能乱导。

生:三个德国军官来检查,嫌屋子里黑,点燃了那支藏有秘密的蜡烛。伯诺德夫人拿出一盏油灯,她说还是油灯的光亮,就把蜡烛吹熄了。德国军官说多点几支蜡烛也好,这样就

更亮了,于是又点燃藏有秘密的蜡烛。杰克说那么生点火吧,可是柴房里比较黑,想把蜡烛给端走。可是德国军官不让他把蜡烛拿走。最后,杰奎琳对德国军官说,晚上了,天黑,想拿这支蜡烛上楼去睡觉。

师:好,你还把“母子三人分别找了个什么借口把蜡烛怎么样了”都交代清楚了。请问你贵姓。

生:姓陈。

师:跟大导演陈凯歌同姓,了不得。但是我觉得说得太复杂了。能不能说得再简洁一点?生:首先是由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接着伯诺德夫人借口油灯更亮把蜡烛吹熄。可是德国军官又点燃了蜡烛,杰克找了个想到柴房搬柴火的借口想把蜡烛端走,但是被德国军官夺回。最后是杰奎琳借口想上楼睡觉把蜡烛端上楼。

师:既清楚又简洁,还加上了一些恰当的连接词,把情节发展中的几个波折也交待得非常清楚,不错!贵姓啊?

生:我姓胡。

师:你没有胡导,你导得非常好。

师:这个故事的情节就是这样,通过母子三人轮流跟敌人的交锋、冲突,把剧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听着导演的介绍,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个故事。

生:一波三折。

生:层层推进、有惊无险。

师: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剧本,就是这样,通过对话,一步一步地推进了故事的情节。这是剧本的第一特点。

(师板书:对话、推进情节)

二、演员演戏

演出形

师:导演做得不错。接下来,盛老师要请你做一回演员来演戏,有兴趣吗?生:有!

师:你们说说看,在保护蜡烛这个过程中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生:杰奎琳。

师:那她就是女一号了,是不是?

师:好,盛老师请你们再一次默读“保护蜡烛”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杰奎琳的台词画下来。

(生边默读边画台词,师巡视。)

师:说吧,找了哪些?

生:我找了“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一句。生:“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你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生:还有“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师:盛老师也把它们找出来了,请你们看着这个屏幕练说一下杰奎琳的这两句台词。师:谁挑一句,说给大家听。

生:“司令官先生,天黑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谁友情提醒他一下。

生:应该是天晚了。

师:天黑了,楼上黑,两个黑,听起来好听吗?应该是天晚了。把台词说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

师:听到这儿,谁的眼前出现了杰奎琳的样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挑一个怎样的演员来演杰奎琳?

生:美丽的,可爱的,纯洁的。

师:美丽的人多了,可爱的人多了,纯洁的人也多了。我还不知道该挑谁?我行吗?师:具体一点。

生:她要有宝石般的眼睛。

师:哦,有这样的眼睛好找的。

生:还有笑容要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师:哦,有这样笑容的,也容易辨别。还有补充吗?

生:笑容要很甜美的,眼睛也要很大的。

师:你们这么说有依据吗?

生:括号里面有蓝色的字。

师:你们知道括号里面蓝色的字叫什么吗?我告诉你们——舞台说明。就是提示了说话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等。

师:看来你们在这些舞台说明文字的帮助下,初读对话,已经能够初步地读出杰奎琳的形了。

(师板书:形)

演出神

师:但是真正要把这个人物演好,还必须走进那个人的内心世界。请你们再来读一读,品一品她说的这两句话,你觉得从她的台词当中还能品出什么来?

生:我觉得读着杰奎琳的话,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军官放松了警惕。

师:杰奎琳是怎么让德国军官放松了警惕?

生: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杰奎琳让军官把注意力转移到他女儿身上。生:我觉得杰奎琳很想让德国军官早点离开他们的国家。因为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

师:为了勾起他的思乡之情,注意力都转到女儿身上了。

生:杰奎琳为了让德国军官喜欢她,所以称他“司令官先生”。

师:其实,他大不了是一个什么官?

生:一个少校。

师:少校相当于——

生:相当于营长。

师:但是她把他叫成?

生:司令官。

师:哄他开心呢!杰奎琳聪明吗?体会到了这一层,谁再来说一说她的台词。生:“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我想采访一下你这个杰奎琳,你说“和你聊天真有趣”,你觉得真的很有趣吗?生:不有趣。

师:你那么喜欢这个德国军官吗?

生:不喜欢。

师:那你现在真实的情感是什么?

生:厌恶、憎恨。

师:杰奎琳对德国军官厌恶、憎恨能从前面的台词里找到依据吗?

生:我真讨厌德国佬。

师:这句台词在前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师:她说讨厌,而且还说是德国佬,这个佬就是一种轻蔑。你看“阔佬,乡巴佬”都是很讨厌的。这句台词表达了她真实的情感,这叫——

(师板书:言为心声)

师:但此时此刻,她这种情感能表达出来吗?

生:不能。

师:必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底。她得——

(师板书:藏)

生(齐):言藏心声。

师:体会到这一层,你再来读杰奎琳的台词。我想这次你们不仅能读出她的形,还能读出她的神来。

(师板书:神)

师:好,这回你们来推荐一个演员来演一演最后精彩的一幕。好,就请这个女孩来。再找一个德国军官给你配戏。找谁?就请你。

师:盛老师来说画外音。你们都做文明观众。

师(配画外音):在保护半截蜡烛的过程当中,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两人接连受挫。这个时候,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燃越短。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这母子两人的心紧张得都提到嗓子眼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杰奎琳打了一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生(打个哈欠):“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师: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生(笑):“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师:杰奎琳的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生(天真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生:“那么晚安,小姑娘。”

生(疲倦地):“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师:演得不错吧。你们看戏很轻松,实际上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杰奎琳就这样端着蜡烛一步一步地走上楼梯,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就这样,通过对话,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如此天真可爱,聪明机智的杰奎琳形象,这是剧本的第二个特点,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板书:刻画人物)

三、编剧续戏

师:眼看一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灾难,就这样被杰奎琳巧妙的,轻轻的化解了。此时此刻,心有余悸的一家人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接下来请你来过一过剧作家的瘾,补写几句对话,请你任选一个角色写下来。括号里可以写舞台说明,比如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等。

(生想象写台词)

交流学生写的台词。

生:(伯诺德夫人流着汗)终于把该死的德国佬赶走了。

师:这可是冷汗。我仿佛看到了伯诺德夫人当时的样子了。

生:(伯诺德夫人高兴地说)亲爱的,可真有你的,把危机化解了。

师:一个自豪的母亲形象。

生:(杰奎琳满头是汗地说)刚才可吓死我了,幸亏我聪明。

生:(杰奎琳嘟嘟小嘴)终于把这些德国佬赶走了,真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回来了。师:我特别欣赏你写的嘟嘟小嘴。让我仿佛看到了真实的杰奎琳。

生:(杰克松了一口气)杰奎琳你真是太棒了,不然我们都会遇难的。

师:杰克也是心有余悸。

生:(杰奎琳呼了一口气)还好我及时,差点被德国佬发现了。

师:嗯,人家紧张的时候是吸了一口气,你轻松了就呼出一口气。

生:我是写杰克的,他放松了一口气。

师:放松了一口气,我们有点听不懂,应该是?

生:松了一口气。(杰克松了一口气)总算保住了蜡烛里面的秘密。

师:此时此刻,德国佬都走掉了,你们还需要言藏心声吗?

生:不用。

师:所以你们一口一个德国佬,尽情地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了,真是——生:言为心声。

师:刚才,你们通过台词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课文中的形象是吻合的。你们写得很成功,编剧做得很不错。但原文为什么不写下去了呢?让我们以后去发现。

四、观众评戏

师:盛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做一回观众,来评一评这个戏。你们说,这个戏好看吗?生:好看。

师(PPT出示两个问题):据说有些观众看了这个戏后,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这是第一个疑问。还有一个疑问:剧本的题目是否改成“生死攸关的蜡烛”更好?针对这样的疑问,你们这些小观众又有怎样的评论呢?任选一个话题发表你的看法。

生:我想说说第一个问题。如果不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周旋的话,就不能突显出剧本里很危险的情形。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说不能体现剧本的——

生:跌宕起伏。

生:我也选择第一个问题。不这样写不能体现保护蜡烛的困难。

师:这样写才显得杰奎琳伟大。

生:我也想说是第一个问题。不这样的话,不能刻画出杰奎琳的聪明、机智。师:你觉得有比较,才更能刻画出她的聪明机智。

生:如果不这样写,不能体现时间紧迫。

师:难道你们认为所有的功劳都是杰奎琳一个人的吗?

生:因为杰克失败了,所以杰奎琳才想出这样的办法。

生:如果没有伯诺德夫人和杰克这样做的时候,杰奎琳根本没有时间这样做。师:我同意。

生:伯诺德夫人和杰克试着一次又一次地打消敌人的顾虑,敌人的顾虑一点点降低,最后到杰奎琳那里终于打消了。

师:一句话,有了前面的铺垫才有了后面的高潮,才能形成故事的一波三折。生:可能伯诺德夫人平时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的。

师:可以这么说,是他们母子三人同心协力保护了蜡烛。同意吗?

生:同意。

师:最后一个问题改成生死攸关的蜡烛可以吗?

生:可以是可以的。但是用半截蜡烛更能显示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生:我觉得这个题目让读者有兴趣。

师:对呀,这蜡烛怎么是半截的呢?引着读者往下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第一次阅读《半截蜡烛》这个剧本,已经基本了解了剧本的一般特点。就像课文的阅读提示中说的那样,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有一种文学形式——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师(PPT出示):这句话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这样说。生(读):对话——戏剧的灵魂。

第五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以及口语交际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适时复习

同学们,6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的“绝密”)

二、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一)感知内容

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1、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二)研析情节

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1、自学课文,要求:(1)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蜡烛就这么点着,情报很快就会暴露,怎么办呢?不行,我得赶快想个好办法!)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生火、坐待

读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

生: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成功。我该怎么办,总不能坐着等„„有了!

生:可恶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去了!怎么办?跟他们吵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急的关头越要镇定,不能慌。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

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能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吗?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让大家做个导演,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

生1:是那半截蜡烛。因为这半截蜡烛不仅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贯穿了整个故事,也牵动着大家的心。

(师:所以文章以它作题,因为用“半截蜡烛”作题目一下子就把焦点展示给了读者,很吸引人。)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三)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三、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象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

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吧!

口语交际《打电话》教学纪实

上传: 曾小玲更新时间:2012-3-7 16:48:1

1口语交际《打电话》教学纪实

教学流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有这么多位老师到我们班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也感到特别高兴。还特地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谜语,想听吗?

一个东西生得巧,十个数字身上装,有耳朵,有尾巴,没鼻子,没眼睛。(打一家用电器)生:手机、电话机。。。师:,到底谁猜的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确实是电话机,小朋友真厉害。)

师:电话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电话,即使我们相隔很远很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相互了解各自的信息。但要学会正确使用电话,学问可多着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学习怎样打电话(出示课题)

二、初步了解打电话的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电话机的外形、构造

师:(家里有电话的同学请举手)那谁能告诉老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电话呀?(固定电话、手机、ic电话。。。)(课件出示)

师:这些电话机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你们能找出来吗?(学生仔细观察数字、听筒、话筒、电线)

师小结:电话机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但电话都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都能相互通话)

2、了解电话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那么老师想请问一下谁打过电话吗?请说说你是怎么打电话的好吗?下面请打过电话的小朋友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讲述电话的内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得很好。那么,打电话应注意什么呢?谁愿意说一说(师总结:

(1)打电话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

(2)打电话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话要简短,要有礼貌。

(3)拨号后,如果听到“嘟、嘟、嘟”短促的“忙音”时,说明对方电话占线,要稍等再打。)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打电话,电话给我们的带来了很多方便。

三、创设情境,模拟打电话

师:同学们你们听,铃铃铃。。。小明家的电话铃响了,他赶紧去接电话。噢原来是是好朋友芳芳,约他出去玩。。。。同桌分角色做互练游戏

师:要求:

1、使用礼貌用语,(课件:您好、谢谢、对不起;请问、再见、打扰了)

2、自己把事情说清楚时,要听清对方的话。

(学生表演,师生评议。)

师:他们演的确实不错,你们还想演吗?

师: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愿意到上面来表演,别急,大家都有机会。老师这儿还有三个题目(课件出示)

四、学习打电话。

1、星期天,你主动打电话,邀请同学和你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

2、打电话问候爷爷奶奶。

3、有一天,我生病了。不能到校上课,向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请假。

师:这里有三个情景,你可以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和好朋友一起演一演。(找伙伴,模拟表演)

师:哪组小朋友愿意到上面来表演

师:演得可真棒!

五、认识特殊的号码。

师: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打电话,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师:哦,我突然想起来了,我有一个信封忘在办公室桌子上。可张老师现在急着要用,该怎么办呢?

生:去拿!

师:可以。想想看,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打个电话

师:这个主意倒不错。如果要你来打这个电话,该怎样打?(请学生现场模拟打电话)师:打得怎样?

生:不错

师:那就请你替张老师给办公室的。老师打个电话。(现场请学生打电话给。老师)师:小朋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谢谢。。老师。(师声响起热烈的掌声)

(。。老师来到现场:刚才是哪位小朋友给我打电话?打得真有礼貌,咱们握握手。)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信封里是什么吗?这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些特殊号码。

随机出示(120)知道这是什么号码吗?(课件出示生病的情境)

生:急救电话

师:一下子被你猜中了,真厉害!

师:当遇到这种情境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生110)

师:可以拨打报警电话110

师: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出示)

师:119是什么号码呢?

生:火警电话

师:114呢? 生:电话查询 师:121呢? 生:天气预报

师:棒极了,全被你们猜中了!

(依次出示:120 110 119 114 121)

师:小朋友,这些号码叫做专用号码。我们应该把它们牢牢记住,但千万不能乱拨,不然的话麻烦可就大了!

师:下面,老师送你们一首儿歌,(出示儿歌)我们边打拍子,边来念。

我会打电话

打电话,有学问,您好您好,有礼貌,话儿简单,别罗嗦,人不在,记姓名,打错了,对不起,说声“再见”再挂机。

师:读的真好。

六、拓展延伸

1、渗透区域号码

师:你们知道我们城市所在的电话区号吗?

生:是0451吧!

师:真聪明(老师随机竖起大拇指)

师:若拨打哈尔滨的电话,那我们应在电话号码前加哪个区号?

生04

51师:对极了!真了不起!师:若拨打手机打长途时应在前面加一个什么数字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师: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2、记录同学的电话号码、回家后试着给同学打电话

师;你们想和同班同学打电话吗。。。

七、学以借用,融入生活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啊!最后就让我们用打电话的形式结束这节课吧。师:喂,请问,这是一(5)班的小朋友吗?

生:是(齐说)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

生:打电话

师:你们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真能干!小朋友回去有事时给你的伙伴或亲戚打个电话,好吗?生:好!

师: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下载《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中学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学习课文前,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默写完毕进行评点,强调“......

    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

    《半截蜡烛》

    春蕾学校小学语文备课“两改六落实”课题导学稿 五年级撰稿教师:周丽珍审稿教师:李喜春 课题: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半截蜡烛》是记叙文,生动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黄岛区张家楼镇中心小学 管桂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词,展示预习成果。重点关注“截”的写法,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