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

时间:2019-05-15 06: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

第一篇: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片段二: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三: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评析:

阅 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 么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地?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综观周老师教学这课的三个片段,会察觉教者“对话”教学理念在行为操作中的有力跳动与良好把握。片 段一和片段三其实透视了多元解读的辨证性。“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 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然而,“哈姆雷特”再多样也决不会变成“林黛玉”。因此,这种多元解读又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 心理的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等的一种契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周老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两个片段中,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教师分别作了 这样的引导:“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显 然,这是教者的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片段二中,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话切 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内心的需要。这种“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 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对 话的不断深入。

“对话”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可以看出,周老师的实践是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这些都伴随着“对话”进行的始终。

就在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辨证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第二篇:特级教师周益民《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特级教师周益民《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评析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周益民执教 北京清华附小特级教师

窦桂梅评析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片段二: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师:有不同的观点吗?(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三: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

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评析:

北京清华附小特级教师

窦桂梅评析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地?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综观周老师教学这课的三个片段,会察觉教者“对话”教学理念在行为操作中的有力跳动与良好把握。

片段一和片段三其实透视了多元解读的辨证性。“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然而,“哈姆雷特”再多样也决不会变成“林黛玉”。因此,这种多元解读又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的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等的一种契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周老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两个片段中,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教师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显然,这是教者的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片段二中,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话切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内心的需要。这种“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对话的不断深入。

“对话”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可以看出,周老师的实践是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这些都伴随着“对话”进行的始终。就在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辨证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第三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这几天上的几篇课文都是徒弟设计的导学案,我就有较多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其实,导学案是不能等同于教学设计的,要上好课,还要深度解读文本,还需将教学流程重新构思,并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顺学而导,因学定教。剧本教学,这是一个尝试。匆匆成稿,请各位老师多加指导。

课后我捋了一下,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感知文本形式——感知故事梗概——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品质。

师:今天我们学习《半截蜡烛》,请同学们读课题。生:半截蜡烛。

师:你在读的时候,会特别在意哪个字眼?

生1:我会特别注意“半”,因为我会想,另外的半截蜡烛去哪里了?

生2:我也是在意“半”,我在想,这半截蜡烛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3:我也注意“半截”,这半截蜡烛最后怎么样了,有没有烧掉?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课文,打开课文《半截蜡烛》。同学们一定把课文读过了,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1:它在一开始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师:我来考一考大家,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有哪些人物? 生答。

生2:这篇课文是剧本。

师:你已经知道了课文的文体。

生3:这篇课文有很多括号,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的动作、神情等。

师:你不但注意了小括号,还读懂了括号里的内容,真不错。(板书:动作、神情)

师:在预习课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选了几位同学合作读,我想请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1:因为这样更省力气。

生2:因为分开读可以更好地读懂内容。

生3: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人物的语言,我就选了不同的同学来读不同(人物)的话。

师:你采用的原来是分角色朗读啊。同学们,我们都看过电视剧,演员说的话或是要笑要哭,都是按照要求去做的,这个要求来自像我们课文这样的东西,也就是“剧本”。

生4:老师诶,我有一个发现,文章中有一种括号都只有一半的。

师:同学们一起到文中去找一找,看看文章一共有几个地方是刚才郑超群说的这种形式的?

生自主读文,用横线画出这类句子。、师:把你找到的这样的只有半个括号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主读文,后交流。

生1: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个故事。生2: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故事的情节。生3:这些句子告诉我们故事的场景。生3:这是故事的场面。

生5:这连起来就是一个故事的过程。

师:这是同学们自己读懂的知识,真不错。说到场景,我想试试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从剧本开头的场景介绍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这是一个贫苦的家。生2:我仿佛看到昏暗的房子。

生3:我觉得这个房子应该是两层的,因为后边有“走上楼梯” 生4:我觉得这个房子里要有孤零零的桌子,还要有椅子、蜡烛。生5:这个场景交代了故事的天气。„„

师:从一个小片段同学就读懂了这么多,真不错。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半截蜡烛”,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划出直接描写“半截蜡烛”的语句。生自读课文后集体交流。

师:请同学把刚才同学找到的语句依次读一读,并把这些句子分给三个人物: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生埋头读书,划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蜡烛、人物怎么做、结果怎样联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说。

生1:当中尉甲点燃那半支藏有秘密的蜡烛时,伯诺德夫人想用油灯换蜡烛,结果中尉说多点枝蜡烛也好,伯诺德夫人的计划失败了。

生2:当藏有秘密的蜡烛被德国佬点燃时,伯诺德夫人借口蜡烛太暗,就点燃油灯,结果中尉没有同意她的做法。

师:伯诺德夫人能不能直接说只能点油灯或者直接没有理由就拿走蜡烛? 生:不能,因为那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师:藏有秘密的蜡烛被点燃,伯诺德夫人心里会怎么想?

生1:怎么办,要是秘密被发现,失去生命事小,国家机密被发现就惨了。生2:会很紧张。

师:就算紧张,就算着急,伯诺德夫人能再次去拿蜡烛吗? 生:不能。

师:此刻,蜡烛怎样了,谁出场了?

生1:当蜡烛快烧到金属管事,杰克借口去柴房拿柴,想拿走蜡烛,结果中尉乙一把夺过蜡烛。

生2:杰克去柴房取柴,要拿走蜡烛,德国军官不同意。师:杰克是去柴房吗?他是借口去。

生3:当蜡烛快要烧到金属管时,杰克借口去柴房,结果计划还是失败了。师:此刻,谁出场了,结果怎样?

生1:当蜡烛越烧越短,杰奎琳假装要睡觉,就说要拿走蜡烛,结果司令官也想起自己有一个像杰奎琳一样的女儿,就同意了。

生2:当蜡烛越烧越短时,杰奎琳就打着哈欠对少校说:司令官现在我困了,我想拿一盏灯到楼上去。司令官看到她可爱的脸,想起自己的女儿,就说,我也有一个像你这样打的女儿,长得和你一样可爱,好吧,你拿去吧。当杰奎琳走到最后一个楼梯时,蜡烛灭了。生3:他说得太长了。

师:谁再来说一遍,要简洁些。生4:„„

师:到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可以—— 生:可以舒一口气了。生:可以高兴了。

师:你觉得杰奎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1:机智勇敢 生2:有勇有谋 „„

生7:老师,有人说杰奎琳善于伪装。(生笑)

师:杰奎琳是在假装,但是她的装是为了什么? 生1:为了祖国。

生2:为了秘密不被敌人发现。

师:杰奎琳的装不是为了骗吃骗喝,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种装我们说它是? 生:是机智,是聪明。

生3:老师,我有一个疑问,这蜡烛到最后一级楼梯时突然灭了,是怎样灭掉的? 师:你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读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生1:我觉得蜡烛时被风吹灭的,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了天气,是有风的。

生2:我觉得是杰奎琳吹灭的,因为杰奎琳一开始不敢吹灭,她是走到最后一个楼梯才吹灭的。

生3:我觉得是杰奎琳吹灭的,因为课文说她慢慢地走的,她很有信心。蜡烛不会突然灭掉。

生4:我觉得是烧到金属管而灭掉的,因为本来就是半截蜡烛,加上点了这么久。(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普遍讨论,我只是记录了这几个印象较深的表达。)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抓住了课文中的有用字眼。不管是什么原因,秘密没有被发现。这样一支蜡烛、一座简单的房子、不多的6个人,却让我们的心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能平静,到这里为止,你想到那些与这个故事有关的词语? 生1:千钧一发。生2:化险为夷。生3:转危为安。生4:心惊胆战。„„

师:学了课文,你一定有自己喜欢的人物,把喜欢的理由说一说。

(一开始,有6个学生说的都是喜欢杰奎琳,其中有一个孩子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生7:我喜欢杰克,因为他知道蜡烛很重要,也知道自己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还是去试了试。

师:同学们,他的发言是与众不同的。我希望你们再去读课文,或许你还会有新发现。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四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理念: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事,课题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故事的主人公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谁能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半截蜡烛里藏有非常重要的情报。

生:这不是普通的半截蜡烛,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

(点评: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仅仅抓住“半截蜡烛”的特殊和重要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读文。)

二、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半截蜡烛里藏着绝密情报,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的主意。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

生快速浏览课文,师巡视。

生:我找到了,“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相机出示刚才这段话。)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生齐读句子。

师:这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阴谋行动,总之这份情报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能落入敌手。所以,蜡烛是万万不能点燃的,一旦点燃,后果不堪设想。师指屏幕引读:(刚才的一段话)

师:事实上,这半截蜡烛却被点燃了,一共被点燃了几次?

生:两次。

师:每点燃一次,就说明火焰离情报更近一步,每点燃一次,也就意味着„„

生:危险就更近一步。

(点评:教师通过出示这一节,加强了学生的感受和认识,渲染了课堂气氛,仅仅抓住“危急”这一核心,凸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努力的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请同学们根据要求默读3-7节。

(出示:

1、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划出相关的语句,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气氛。

2、小组同学交流读书收获。)

1、生默读课文,圈划交流。

2、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来说说伯诺德夫人的做法。当德军中尉点燃蜡烛时,“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我觉得伯诺德夫人非常机智。

生:我也找到了这句话。我觉得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这个方法很好她非常聪明。师:同学们句子找的很正确,有些关键词需要我们注意。

生:“急忙”、“轻轻”。

师: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急忙”取,为什么要“轻轻”吹?

生:伯诺德夫人想赶快用油灯换下蜡烛,所以急忙取出油灯。

生:吹蜡烛时,伯诺德夫人不是很大力的吹而是轻轻吹这样就不会引起德军的注意。生:轻轻吹熄蜡烛不会引起德军的怀疑。

(点评:此环节教师试图通过“急忙”和“轻轻”两个词的品析,让学生深入的走入文本,去揣摩人物当时的内心情形,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体会了主人公这么说话的用意何在。)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伯诺德夫人在吹蜡烛时还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都来读读她的话,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为什么?

生读句子。指生读。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亮”,因为这样就告诉德军油灯比蜡烛亮,用油灯换掉蜡烛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师:你能读读吗?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强调了“亮”字)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这盏灯”,因为这样可以把德军的注意力转移到油灯上,容易换掉蜡烛。

师:有道理,你来读读。

生:我认为应该强调“瞧”,因为这样就提醒德军看油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用油灯换掉蜡烛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点评:通过朗读,对“亮”“这盏灯”等一些字眼的强调,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在体验和感悟中感受了人物之镇定,情况之凶险。)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虽然我们的朗读方式不同,但是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 生:换掉蜡烛,而且不能引起德军的怀疑。

师:现在请同学们心里想着这个目的,用你的朗读方式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精彩。)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在换蜡烛时心里紧张吗?

生:紧张。

师:紧张,却不能表现出来。这是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体会一下,练习读好这段话。(生读书体会,师指名读。)

生读句子。

师:伯诺德夫人用一盏油灯暂时化解了危机,我们可以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很有„„ 生:很有智慧,很机智。

(师板书:机智)

师:可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这时又是谁试图化解危机?

生:杰克。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

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他想借此机会把蜡烛拿走。

师:他为什么要说“天真冷”?

生:说天冷需要搬些柴来生个火,用这个理由来端走蜡烛。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生读句子。

师:杰克想端走蜡烛,德军有什么反应?

生:厉声喝道。

生:夺回蜡烛。

师:由“厉声喝道,夺”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德军很残暴。

生:他们很凶狠。

生:脾气暴躁。

师:我们来读读德军的话。

指名读课文

师:面对凶残的德军,杰克未能端走蜡烛。他为什么还要搬回一捆柴呢?

生:如果杰克没有能端走蜡烛就不去搬柴了,那就会引起德军的怀疑。

指导朗读

(板书:从容)

师:蜡烛仍然在燃烧,此时作者是怎样描写当时的气氛的?

生读:烛焰摇曳„„

师:细细品读,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

生感情朗读。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天真冷”这句话,去体会杰克的镇定,从容。同时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体会“厉声喝道”来感受德军的凶狠残暴,来更加反衬杰克的镇定从容。环境的渲染在这里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师:蜡烛继续在燃烧,蜡烛更短了,危险更近了!是谁将整个局势扭转了?

生:小女儿杰奎琳。

师: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生:她对德军说话时娇声娇气,让人觉得很可爱。

生:她很聪明,用她的天真可爱来做掩护,德军不会怀疑她。

师:她是很聪明,也很勇敢。

师:你能读读她的话吗?

生读句子,师评价。

师:我们都来读一读。注意体会杰奎琳说话时的娇声娇气。

生感情朗读。

生:我觉得,她成功的原因还有她对德国军官很有礼貌。

生:她说的理由也很好,“司令官先生,我能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好像在征求德国军官的意见。

生:她当时非常镇定。

(板书:镇定)

师:是啊,在如此紧张的时刻,杰奎琳用聪明、镇定挽救了蜡烛。我们再来读一读句子,感受杰奎琳的智慧。

生感情朗读课文。指一女生读(读得非常到位)

师:伯诺德夫人一家,最终通过自己的机智、从容、镇定将灾难化险为夷。在他们身上还有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板书:爱国)

生:爱国。

(点评:小女孩的“娇声”扭转了本来非常危急紧张的局面。学生对这一词的感受和理解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个女孩子的朗读让大家感到震撼。至此,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学生们认识了这母子三人的爱国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借他们的机智勇敢取得了胜利。其实,在那个年代有许多像伯诺德夫人那样的家庭,有许多像杰克、杰奎琳那样的孩子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和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出示:爱国名言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师:同学们来读一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爱国名言?

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生: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生:„„

师:像杰克、杰奎琳那样的小英雄,你还知道哪些?

生:小英雄雨来。

生:王二小。

生:送鸡毛信的海娃。

生:小兵张嘎

„„

(点评:这是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进行升华感情,拓展延伸。让我国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小英雄和他的名字刻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留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样一来,学生对这段历史会更清晰,也把课堂提升到了一个境界和高度。因为,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要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人物的机智、勇敢、镇定体会完成以后,如果在适当的安排分角色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感情会更深一些。

执教:王浩评析:杜晓芬

第五篇:《半截蜡烛》

春蕾学校小学语文备课“两改六落实”课题导学稿

五年级撰稿教师:周丽珍审稿教师:李喜春

课题: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方法:自学讨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练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从《半截蜡烛》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课内重点词语

二、自主学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

1、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小组分角色朗读)

2、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3、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四、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教学反思:

下载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益民《半截蜡烛》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写写帮整理)

    一、导演说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个发生在二战时的故事。题目叫做? 生:半截蜡烛。 师:这是一个剧本,课前你们读过这个故事了吧,我们先来理一理。这个故事的前面有一个舞台说......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以及口语交际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的......

    《半截蜡烛》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一家先后遇到了几个危急关头?生:他们遇到了3个危急关头。师:第一次危机由何而起?生: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师:当时情况怎样?生:当时情况非常危急......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画出文中描写一家三口言行举止及心理的句子,感受他们是如何和德军周旋的。 3、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伯诺德夫人和......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 课文简析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二战资料 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对《卢沟桥烽火》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日本侵略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残害我们守军官兵。卢沟桥事变也拉开了中......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好!我是9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半截蜡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

    半截蜡烛读后感

    半截蜡烛读后感 在我读过的爱国文篇中,《半截蜡烛》给我的感受最大。 文章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