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很后悔,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来到蔺相如的府上,家丁见了马上通报给蔺相如说:“报~~~!大人,廉将军半裸着上身,身负着荆条来请罪了!”蔺相如知道后,连忙热情出来迎接。廉颇半跪着走到蔺相如面前,羞愧地说:“蔺丞相,都怪我一时冲动,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呀!请你用荆条打我吧,我甘受惩罚!”蔺相如连忙把廉颇扶起,说:“大哥快快请起,秦王之所以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我们国家有你我这一文一武,让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吧!”蔺相如接着说:“我愿跟大哥结为兄弟。”廉颇激动地说:“好!好!”蔺相如让家丁在后花园内摆放好香和酒,蔺相如和廉颇就来到后花园内。只见,他们同时跪下,大声说道:“我们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接着他们高举酒杯,一饮而进。就这样他们在后花园内结为了兄弟,并许下同生共死的诺言。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保护赵国。
廉颇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府前,惭愧的说到 :“我廉颇心胸狭窄,蔑视贤才,与你闹不和,将相不和乃国家之害,我身为上将军却只顾争功泄私愤,您顾全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记私仇,不与我计较。若秦人乘机而至,灭了我们赵国。这误国殃民之罪,尽在我一人身上。现在就请你责打我吧!”蔺相如听完话扶起廉颇,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请将军千万不要把这事记在心上。我们两人同是为了国家,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是万分感激。今后你我齐心协力,必能使得我赵国日益强大,让那秦国不敢小窥。将军能与相如齐心,是赵国百姓的福分,将军快快请起,天寒,请进屋喝杯热酒暖暖身子吧!”
从此以后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使得赵国老百姓生活的安居乐业。廉颇听到蔺相如所说的一番话,静下心来想了一想,发现是自己做错了,懊悔不已,决定去向蔺相如赔礼谢罪,请求蔺相如原谅。
一天,廉颇找来一些荆条,解下盔甲,脱下战袍,背着荆条来到了蔺相如家。到了蔺相如家,他立刻跪在蔺相如门前,惭愧得不敢抬头。他拱着手说:
“蔺上卿,罪臣知道错了,请蔺上卿降罪责罚!”
蔺相如吃惊地说:“廉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不!”廉颇坚定地说,“往日罪臣嫉妒蔺上卿,为了自己的名誉而不顾国家安危,罪当万事!请蔺上卿责罚!”
“哎呀!这是干什么?既然将军知道自己错了,改了就行了,何必这般请罪?你为赵国堂堂上卿大将军,当街施跪,成何体统啊?!”蔺相如一边说,一边扶廉颇起来。
“蔺上卿,你深明大义,为了国家的安危而不顾自身名誉,实乃舍小家而顾大家的英雄,罪臣佩服!卑职为自己从前的做法感到懊悔不已,请蔺上卿责罚吧!”廉颇说。
“将军不要自称罪臣了,廉将军是赵国的大英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战场上横扫千军,所向披靡。如今满口‘罪臣’,有损将军名誉啊!”蔺相如说。“将军今天来我这负荆请罪,说明将军也是深明大义之人,不如我们以后就和睦相处,共同辅佐赵王,保卫赵国,为赵国成就霸业!”
“蔺上卿说得好!我们只要和睦相处,赵国就如虎添翼,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看其他国家还能不能隔三差五地骚扰我们!”
从此以后,蔺相如和廉颇成为好朋友,它们同舟共济,共同保卫赵国。
第二篇:廉颇蔺相如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翻译下列文言词汇
1、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
2、即:即患秦兵之来
3、宜:宜可使
4、曲:曲在赵
5、均:均之二策
6、必:王必无人
7、奏:相如奉璧奏秦王
8、却:相如因持璧却立
9、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0、倨(jū):礼节甚倨
11、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12、决:决负约不偿城
13、间:间至赵矣
14、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15、靡:左右皆靡
16、怿(yì):于是秦王不怿
17、已而:已而相如出
18、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
19、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0、驽:相如虽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
2、奉:臣愿奉璧往使
3、案:召有司案图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三、一词多义解释
1、于:①君幸于赵王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见: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7、幸: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大王亦幸赦臣
③则幸得脱
8、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
2、完:臣请完璧归赵
3、前:乃前曰
4、舍:舍相如广成传
5、间(jiàn):间至赵矣
6、廷:卒廷见相如
7、毕、归:毕礼而归之
8、刃:左右欲刃相如
9、西:相如奉西入秦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急:大王必欲急臣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4、破:秦王恐其破璧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君幸于赵王。
5、今君乃亡赵走燕。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得罪于大王
10、不如因而厚遇之。
11、使不辱于诸侯。
12、请奉盆缶秦王。
13、遂与秦王会渑池。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2、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3、宜:宜可使(应该)
4、曲:曲在赵(理亏)
5、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6、必:王必无人(必定,一定)
7、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8、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9、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0、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1、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2、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3、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4、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5、靡:左右皆靡(退却)
16、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17、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18、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19、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0、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三、通假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7.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8、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秦五)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译: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传(节选) 剧本
廉颇蔺相如传 剧本
演员表:蔺相如——贾丽萍 廉颇——陈世雄 秦王——韩轩 赵王——沈心如 缪贤——徐舒璇 侍从——万秉维 赵御使——李欣 秦御史——钱婷婷 美人——陈希冉 后勤——赵百凡
第一幕——完璧归赵
[场景一]
地点:赵国 朝廷上
人物:赵王 缪贤 蔺相如 廉颇 众大臣
【旁白: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齐军大败,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在各诸侯国闻名。】
{众人上,赵王坐椅上。大臣站对面:廉颇、缪贤、大臣甲在左边,大臣乙丙丁在右。}
赵王:(成熟稳重地)今廉将军有大功,故封其为护国大将军。
廉颇:(上前跪下)谢大王。
{群臣呼万岁。}
{秦使者请柬。}
赵王:(疑惑的)宣使者。
秦使者:(略骄傲)参见赵王。臣乃秦国使者,今我主闻赵得一宝玉名和氏璧,欲以十五城换之,故使臣与商。
{众臣议论纷纷}
赵王:(沉思状)秦使者远道而来,请先下去歇息吧。
秦使者:(谢礼)谢大王。
{秦使者随太监下。}
赵王:(苦笑)若是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若是不给秦国和氏璧,秦国恐怕会出兵攻打赵国。(头疼的)为之奈何!
大臣甲:大王,臣以为,应该派人出使秦国。
赵王:爱卿们有何人选?
缪贤:(上前)秉大王,臣以为,臣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 臣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臣的门客蔺相如阻止臣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臣告诉他,臣曾跟从大王在我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臣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臣就凭这个知道他了,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臣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请罪,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臣。臣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赵王:(点点头)传蔺相如。
{蔺相如上。}
赵王: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寡人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蔺相如: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
赵王:得了寡人的璧,不给寡人城邑,怎么办?
蔺相如: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思索)您认为可以派谁去呢?
蔺相如: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
给赵国,请让臣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
赵王:好,那就有劳先生了。
{众人下。场景一完。}
[场景二]
地点:秦国 章台宫
人物:秦王 蔺相如 美人 众大臣
{众人上,秦王坐椅上,美人在左。众大臣居左右。蔺相如上。}
蔺相如:参见秦王。臣是赵国使者,前来送和氏璧。
秦王:请先生送上。
{蔺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
秦王:(开怀的笑)好,好!好的很!(转向美人,轻柔带骄傲)美人,看,这便是天下所共传之宝和氏璧,如今孤轻易就得到了他。
{美人接过和氏璧。}
秦王:传下去与诸位大臣们看看吧。
{群臣呼“万岁”,传阅后回到秦王手中。}
蔺相如:(上去)大王,璧有瑕,请允许臣只给大王看。
{秦王自然地将璧给蔺相如。相如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
蔺相如: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臣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臣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现在臣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臣,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臣。臣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臣,臣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
秦王:(急切的)且慢!有话好说!来人呐,快将地图拿来!
{后勤拿地图上。}
秦王:(不经心,指)从这里到这里的十五城,都是给赵国的城邑。
蔺相如:(揣测一会儿)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臣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不高兴)容朕想想。(踱步自语)这个蔺相如如此有勇有谋,璧不能强夺。不如……(大声)好,孤就答应了。
蔺相如:谢大王。
{众人下,场景二完。}
[场景三]
地点:秦国 朝廷上
人物:秦王 蔺相如 众大臣
{秦王坐椅上,众大臣居其左右。}
秦王:请赵国使者上。
{蔺相如上。} 蔺相如: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臣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臣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臣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
秦王:(无奈)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众人行使完礼仪。}
秦王:来人,送赵国使者回国。
侍从:诺。
蔺相如:谢大王。
{众人下。场景三完。第一幕结束。}
【旁白: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第二幕——渑池相会
[场景一]
地点:赵国
人物:赵王 蔺相如 廉颇 赵御使 秦御史 众大臣
【旁白: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蔺相如、廉颇:(商量)大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
赵王:(无奈)那寡人只好一去了。
{赵王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
廉颇: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
{赵王点头同意。}
蔺相如:廉将军请放心,此行我与王同行。
{众人下,场景一结束。}
[场景二]
地点:渑池
人物:赵王 蔺相如 赵御史 秦王 秦御史 众大臣
{秦王喝酒正道畅快之时。赵王上。}
秦王:(笑,略带醉意)孤私下里听闻赵王您喜好音律,请弹弹瑟助兴吧。
{赵王弹起瑟}
秦御史:(上前,自语)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
蔺相如:(上前,有礼的)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臣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
秦王:(愤怒的)痴心妄想!
{蔺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秦王不肯击缶。}
蔺相如:在这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起身。}
蔺相如:(回头对赵御使)此乃要文,请记录下来。
赵御使:(略自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大臣:(上前,傲慢的)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
蔺相如:(立刻道)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秦大臣相顾无言,退下。}
{众人下,场景二结束。第二幕结束。}
【旁白: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第二幕——渑池相会
地点:赵国
人物:蔺相如 廉颇 门客
【旁白: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气愤的)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几句话,职位就在我的上面。(一字一顿的)凭什么!(更加气愤)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我遇见蔺相如,一定会羞辱他。
【旁白: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门客: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蔺相如:(坚决挽留)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蔺相如: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门客下。}
【旁白: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 廉颇:(羞愧的,跪下)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扶起廉颇)廉将军请起。廉将军若能与我结为友那便再好不过了。
【旁白: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众人下。第三幕结束。全剧终。}
第四篇:廉颇蔺相如晁错列传教师版1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整理
一、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惊讶的声音)
9、赵王鼓瑟。(弹奏)
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
12、相如每朝时。(上朝,朝见)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
二、名词作状语
1、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4、怒发上冲冠。(往上)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用言辞)
6、间至赵矣。(从小路)
三、形容词作动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比较)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的)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4、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6、秦王恐其破璧。(撞碎,砸碎)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
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喜欢)
四、使动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让……完整的)
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使……回到)
4、毕礼而归之。(使……完毕)(让……回去)
5、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五、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六、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今)上级、长辈在处理问题上给下级、晚辈的原则、方法的话或文字。(古)指点给……看
2、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挨前一事。(古)在这时。
3、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向前行动或发展。(古)上前进献。
4、明年复攻赵(古)第二年。
七、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1、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2、召有司案图同“按”,审察、察看。
3、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锧”,腰斩犯人的刑具。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同“否”
5、拜送书于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设九宾于廷同“傧”,迎客赞礼的官员。
7、秦自缪公以来同“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9、请奏盆缻秦王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八、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用“为”表示判断。
(1)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用“乃”、“则”、“即”、“非”等表示判断。(1)今君乃亡赵走燕
4、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1)其人勇士,有智谋(2)且相如素贱人
5、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九、被动句
1、徒见欺用“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用“见……于”表被动。
4、使不辱于诸侯,拜为上大夫。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十、省略句
1、(廉颇)拜为上卿,(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2、赵惠文王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
3、赵王与大将军廉颇(及)诸大臣谋之。
4、欲(以璧)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5、欲勿(以璧)予(秦)。
6、计未定,(赵惠文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之)。
7、臣语(之)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8、(臣)以此知之,故(臣)欲往(燕)。
9、而束君归(于)赵。
10、君不如肉袒伏(于)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罪)矣。
11、于是王召见(蔺相如),(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之)不?”
12、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之)。”
13、赵予(秦)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14、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15、秦王坐(于)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于)秦王。
16、秦王大喜,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1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以)城。
18、璧有瑕,(相如)请指(瑕)示王。王授(之以)璧。
19、相如因持璧却立,倚(于)柱。20、今臣至,大王见臣(于)列观。
21、礼节甚倨,(王)得璧,传之(于)美人。
2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
23、(秦王)乃辞谢,固请(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
24、实不可得(城)。
25、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之)。
26、遂许斋五日,舍相如(于)广成传舍。
27、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赵)城。
28、故令人持璧归(赵),间至赵矣。
29、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之)礼于廷。30、相如至,(相如)谓秦王曰。
31、今杀相如,(吾)终不能得璧也。
32、不如因(之)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33、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使(于)诸侯(而)不(受)辱于诸侯,(赵王)拜如为上大夫。
34、明年(秦)复攻赵,杀(赵)二万人。
35、廉颇蔺相如计(之)曰。
36、赵王遂行,相如从(之)。
37、廉颇送(之)至境,(廉颇)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及)会遇之礼毕“。
38、三十日(王)不还,则请(由臣)立太子为王。
39、(赵王)遂与秦王会渑池。
40、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赵王)奏瑟。
41、秦御史前书(之)曰。
42、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秦王)令赵王鼓瑟。
43、请(允许我)奏盆缻(于)秦王,以相娱乐。
44、秦王怒,不许(为赵王击缻)。
45、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吾之)颈血溅(于)大王矣!”
46、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缻。
47、相如顾召赵御史书(之)曰。
48、秦之群臣曰:“请以赵(之)十五城为秦王寿。”
49、(渑池之会)既罢,(赵王)归国。以相如功大,(赵王)拜(之)为上卿,(相如之)位在廉颇之右。
50、且相如素(为)贱人,吾羞(之),不忍为之下!
51、而位居(于)我上。
52、(廉颇)宣言曰。
53、相如闻(之),不肯与(之)会。
54、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曰。
55、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蔽匿(之)。
56、(蔺相如)曰:“(廉将军)不若(秦王厉害)也。”
57、(廉颇)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十一、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秦城恐不可得。(无标志)
2、王曰:“何以知之?”(疑问句)
3、君何以知燕王?(疑问句)
4、王曰:“谁可使者?”(疑问句)
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句。固定句式“与……比,……更加厉害。)
6、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无标志)
(二)、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定语+者)
(三)、介词结构后置
1、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
4、故燕王欲结于君。(与)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从、到)
6、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在)
7、今臣至,大王见臣(于)列观。(在)
8、得璧,传之(于)美人,以戏弄臣。(给)
9、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以)城邑。(把)
10、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
1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在)
12、舍相如(于)广成传舍。(在)
13、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在)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15、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在)
16、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在)
17、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在)
18、请奉(以)盆缻(于)秦王。(拿)
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把)
21、终不能加胜于赵。
一、从词法、句法角度整理
(一)古今异义
1、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退)
2、窃计欲亡走燕(跑到)
3、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
5、请指示王(指出给……看)
6、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给)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8、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
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
11、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进献)
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离开)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指父母兄弟,统指家内外亲属)
14、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招待,款待)
1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位在廉颇之右(上)
1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18、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1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20、顾吾念之(但)
21、王必无人(如果)
(二)一词多义
1、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做,引申为“演奏”,动词)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动词)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动词)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做,引申为“立下”)拜为上卿(担当,动词)
2、使
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见)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4、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5、从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跟随)臣从其计(听从)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由、自,介词)
6、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则幸得脱矣(幸亏,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幸而)
幸可广问讯(表示的希望语气)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7、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动词的使动用法)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决负约不偿城(违背)秦贪,负其强(倚仗)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败)负债(欠)
8、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竟、却)
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于是)
9、奏
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现)请奏瑟(演奏)
10、故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原因)故臣复取璧(所以)
11、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而君幸于赵王(被)
故燕王欲结于君(和,跟,同)归璧于赵(到)
12、见
于是王召见(接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望见廉颇(看见)
13、书
使人遗赵王书(书信)拜送书于庭(国书)秦御史前书曰(写)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奏本)无从致书以观(书籍)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书法)读其书未毕(文字)素不诗书之训(尚书)
14、遇
遇诸塗(相遇,遇到)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感触)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对待)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款待)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会见)
垂老遇君未恨晚(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
15、闻
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秦昭王闻之(听说)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博闻强志(见闻)
令闻令望(声誉,名声)久而不闻其香(用鼻子嗅)
16、徒(步行)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是,仅仅)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17、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显得)
18、顾
顾吾念之(但)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19、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与”构成复音虚词,谁,哪一个)20、立
赵立奉璧来(立即)相如因持璧却立(站立)虚词
21、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
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22、以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同“而”)
23、上
拜为上卿(表示高级)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上面)怒发上冲冠(往上)臣乃敢上璧(进献)
24、一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个)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一下)
25、请
请以秦之咸阳为秦王寿(请求别人)请指示王(请允许我)
26、立
相如因持璧却立(站立)则请立太子为王(拥立)内立法度(制定,建立)赵立奉璧来(立刻)
27、设
设九傧礼于廷(安排)赵亦盛设兵以待秦(部署)
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假如)
(三)通假现象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踬”)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
3、拜送书于庭(同“廷”)
4、召有司案图(同“按”)
5、设九宾于廷(同“傧”)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7、请奉盆缻秦王(同“缶”)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9、臣愿奉璧往使(同“捧”)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间至赵矣(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怒发上冲冠(向上)
2、名词作动词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臣乃敢上璧(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穿),(怀里藏着)赵王鼓瑟(弹)秦御史前书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祝寿)
3、形容词作动词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守、恪守)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擅长,善于)
4、使动用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止;阻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归璧于赵(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以绝秦望(使……断绝)辱其群臣(侮辱)
秦王恐其破璧(使……破)
5、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2、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1)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以何,凭什么)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凭什么)(2)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是定语)(3)介词结构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诸侯中闻名)
设九宾礼于廷(在朝堂上设“九宾”的礼节)拜送书于廷(送国书到朝堂)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砸碎在殿柱上)
4、省略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于”,在)大王见臣()列观(省“于”,在)遂与赵王会()境上(省“于”,在)相如奉璧奏()秦王(省“于”,向)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省“之”,代“玉”)
(六)疑难句理解与翻译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3、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
5、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
6、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如说:“象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三、从写作借鉴与做人启示角度整理
(一)写作借鉴
1、用典型的事例描写人物形象。
2、用具体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风貌。
3、把人物放到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刻画。
(二)做人启示
1、从人物形象身上看:
宦者令缪贤:善于发现人材,任人为贤,知人善任 蔺相如:智勇双全,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先公后私,以大局为先 宽容大度,为人稳重
廉颇:公忠爱国,勇于改过,豪放率直
2、从作者司马迁身上看:
珍惜生命,忍辱不死;战胜逆境勇写信史,完成历史任务,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晁错》知识点及复习指导
一、重要字词的音、义
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动词)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动词)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动词)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动词)公言善,吾亦恨之(好形容词)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hào喜欢动词)力未有以伤(中伤动词)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罪名词)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奏章名词)丞相谢(谢罪动词)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小辈名词)诸侯皆喧哗,疾晁错(痛恨动词)吾去公归矣(离开动词)上书言军事,谒见上(yè晋见动词)内杜忠臣之口(堵塞动词)公言善,吾亦恨之(遗憾形容词)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处所名词)二、一词多义 1.间(jiàn):
(1)错常数请间言事《晁错》单独
(2)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机会(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抄小路(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夹杂
(5)又间令吴广《陈涉世家》悄悄地,暗地里(6)又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间或,偶尔(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2.数
(1)吴王为反数十年《晁错》几
(2)错常数请间言事《晁错》多次,屡次shuò(3)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数目
(4)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伦》法则、规律(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命运
(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点数、计算 3.治
(1)天下无治《尚书》者《晁错》研究(2)治国无法则乱《察今》治理
(3)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医治(4)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天伦》太平、安定(5)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惩处、处置 4.疾
(1)诸侯皆喧哗疾晁错《晁错》痛恨(2)君有疾在腠里《扁鹊见蔡桓公》病(3)寒暑未薄而疾《天伦》患病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痛心(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猛烈
三、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以为„„奇意动用法)太子善错计策(认为„„善意动用法)别疏人骨肉(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名词活用为动词)吾当先斩以闻(使„„知道使动用法)外为诸侯报仇(对外名词做状语)错乃穿两门南出(向南名词做状语)
四、古今异义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因上便宜事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今义:方便合适
五、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洛”洛阳由此与错有卻同“郤” 吴楚罢不通“否”计划始行,卒受大戮通“猝”
六、重要虚词——“于”“与”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见„于】表示被动 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七、文言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判断句)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省略句)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省略句)
八、重要句子翻译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3)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4)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第五篇:廉颇与蔺相如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二、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1、翻译这节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布置作业。
附: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我所以说,蔺相如能够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啊。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所表示的强硬态度,温和忍让地对待廉颇,那办法是越做越神妙的了。所以能够赵国,这实在是上天袒护保佑着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