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最终版)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重点: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主要分布区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的土地退化。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
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点:了解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以北,也就是三大自然区
中位于非季风去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⑵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理解)
⑴人口激增最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
⑵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⑶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理解,并能说明)
1.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
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
合。
3.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篇: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地理水平测试复习教学案2011-
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回顾】区域环境与发展
具体测试内容: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在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时,最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
A.营造薪炭林B.兴建沼气池C.推广省柴灶D.开发风能、太阳能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最重要的方面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3.读中国区域环境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形成该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自然
原因是,为防治该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B处主要环境问题是
试分析其原因: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4.读下图,回答相应问题
(1)该地区植被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主要原因是。
(2)B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巩固练习】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1~5题。
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D.过渡放牧
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气候变异
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导致荒漠化的第一大人为因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如次生盐渍化)。读图,回答7~8题。
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6.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A.冬季B.秋季
C.春季D.夏季
7.现在发现图中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
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8.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B.热量充足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合理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沙柳必须每隔3~5年平茬才能长得好,否则就会死亡。读下图,回答8、9题。
8.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A.防风固沙B.吸烟滞尘C.保持水土D.净化空气
9.造纸产业链条()
A.植被遭到了更大规模的破坏
B.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C.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D.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9.图13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示意图”,图14 是“黄土高原某地区各工业部门的投资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3 单位(﹪)
图1
4(1)请按因果关系推理,把下列A、B、C、D、E字母填入图13中相应的空格内。
A.粮食需求量增加B.粮食产量下降
C.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过度放牧
(2)从可持续发展着眼,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首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人类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原则。
(3)图 14显示出该地区的主导工业是工业。由此判断形成黄土高原新的水土流失的成因是()。
A.轮荒耕作B.兴修厂房C.地下开挖矿井D.露天开矿
10.读塔里木河流域图,回答:(10分)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______补给,其
流量随______的变化而变化。流域内主要的新能源有_______(写一个即可)。
(2)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有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化面积扩大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11.阅读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黄土高原某地影像(右图)
材料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对黄土高原
多年的研究成果
植被的减水减沙
效益
(1)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问题是导致这一生态问题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2)从材料二表中可以得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的关系是:
(3)材料二反映了植被可以()
A.使地表水下渗减少B.使侵蚀增加
C.使含沙量减少D.使径流量大幅度减少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9.共9分
控制人口数量(1分)持续性(1分)
能源(1分)D(1分)
10、每空2分 共10分
(1)天山、昆仑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气温太阳能,风能(2)非地带性
(3)C
11.每空2分,共10分
(1)水土流失植被遭到破坏
(2)呈正相关
(3)C
(4)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综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只要措施合理,一条即可)
第三篇: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测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综合测试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
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
C.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
D.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2.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B.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质土壤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读“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4~7题:
4.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有()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
B.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当
C.字母a处沙漠属原生沙漠
D.全球气温升高,使地面植被死亡
5.下列有关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B.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
C.20世纪50年代以来,过度放牧和多度开垦是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化问题严重的原因
D.近年来,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绿洲总体环境趋于转好
6.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A.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要设法扭转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对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影响是资源缺乏
7.2001年3月我国以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有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绿洲是荒漠中的明珠,读下图中的甲乙两图,回答8~9题。
8.下列山地中,乙图所示地
形发育较好的是()
A.长白山麓 B.武夷山麓
C.祁连山麓 D.横断山麓
9.甲图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类
型主要是()
A.种植业B.畜牧业
C.混合农业 D.林业
10.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11.图示符合移动沙丘剖面图的是(图中箭头表示风向)()
12.移动沙丘可侵害农田村庄因此防风固沙林应建在()
①陡坡一侧②缓坡一侧③迎风坡一侧④背风坡一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应该是全面的,但要把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做
到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据此回答13~14题:
13.西北干旱地区目前开发的主要水源是()
A.冰川融水B.河流水C.湖泊水D.深层地下水
14.引起西部地区沙漠化进程速度快的自然原因是()
A.西部地区的耕作与放牧的粗放B.远离海洋,降水少,风蚀严重
C.西部地区易发生虫害和鼠害D.西部地区毁林和开垦草原现象严重
15.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②加强天然气输气管道沿途村镇的资源使用,减少对林草的开
发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
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的作用。()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繁衍物种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⑥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⑤⑥
17.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 B.难以通行、开发较晚
C.本区人们的保护自然的意识较强D.本区开发的难度较大
18.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位于()
A.东南亚地区 B.非洲刚果河流域 C.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D.加拿大的北部
19.下列关于热带雨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B.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
C.有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之美誉
D.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20.热带雨林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强烈 B.土壤肥沃 C.生物生长迅速 D.生物循环旺盛
21.下列关于热带雨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恢复较容易
B.热带雨林有“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的说法
C.植被是雨林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位
D.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
22.下列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该区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3.下列关于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而修建B.从大西洋沿岸延伸到西部秘鲁边境
C.促进了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 D.修建雨林公路利于热带雨林的保护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①纳木错②滩涂③黄河④渤海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25.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计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左图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同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其荒漠化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右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表形态图
⑴统计图中反映3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⑵西北地区易出现土地荒漠化,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解决地区荒漠化问题必须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 承载力之内。
⑷读材料二下图可知该地区盛行风的是___________风,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 大可以达到(m)___________
A.40<H<41 B.49<H<50C.59<H<60 D.60<H<6
1⑸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频繁
发生,请判断图中哪条线附近最
有可能引起沙尘暴天气:______ _______。
27.读“沙坡头试验站的流沙固定”图回答:(8分)
(1)ABC三地中是沙坡头。
(2)图中河流是,山脉是,沙漠是。
(3)沙坡头位于宁夏县,为
防御流沙对铁路的侵袭,科研人员在这里
设置了沙障。
(4)沙障的功能,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
三、思维拓展与探究学习(本题共2小题,共计25分)
28.读迁移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按发展过程,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A.acdbB.cbadC.bcadD.dacb
(2)分析这种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是。
②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③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是。
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
29.(9分)
湿地与森林、海洋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特别强调了要保护南沙湿地滩涂特有的生物资源。
(1)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是因为其自动调节能力具体表现为具有功能。
(2)湿地在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
(3)下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是(填序号)。
①沼泽②河流③沿海滩涂④湖泊⑤水稻田⑥水深不超过200米的海洋水层
参考答案
(二)说明:卷面评分的注意事项1.客观题参照所给答案和赋分标准给分。2.主观题参照所给答案,允许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不足则酌情扣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
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D2.C3.A4.B5.A6.B7.C8.C9.A10.B11.C12.D13.A14.B15.A
16.A17.C18.C19.A20.B21.A22.A23.D24.D25.D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计25分)
26.(17 分)⑴人口增长快,耕地扩大,荒漠化面积扩大(3分)
⑵自然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强;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3分)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过度放牧与垦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农业、牧业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3分)
⑶资源、环境(2分)⑷西北风(2分)C(2分)⑸MN(2分)
27(8 分,每空1分)(1)A;(2)黄河贺兰山腾格里沙漠(3)中卫草方格
(4)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三、思维拓展与探究学习(本题共2小题,共计25分)
28.(16分)(1)A(4分)(2)①气候恶化(3分)
②水分蒸腾量和下渗量减少,原来的水循环规律被打破(3分)
③使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3分)
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3分)
29.(9分)(1)降解(消除)污染物(2)调节流量和控制洪水、缓解旱情(3)①②③④⑤
第四篇: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如何形成的?荒漠化的本质、成因、表现?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不同于沙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营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在我国的分布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最重要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荒漠化任重道远
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位置范围 地形特征)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不同,它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区中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区。(结合图2.1找出范围并分析地形特征)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成因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它的形成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位置;二是地形。具体如下图所示:
讨论:
读课本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思考: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结论:西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由于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距海越远,降水越少,干旱程度增强,以贺兰山为界东西向由于降水量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而新疆的绿洲主要分布在高山山麓地带,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思维拓展 西北地区东西部自然景观的差异导致农牧业生产特点的差异,比较如下表
荒漠化的自然背景: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本身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如下图所示:
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3“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这两方面可以看作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由此产生了导致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它们的关系可表示为如下图所示:
分析归纳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分布哪些地区?有何危害
?
掘井带来的负面作用
图2.6主要补充说明过度放牧的多种形式和后果,通过a、b两图的对照,说明掘井取水可以为尽可能多地放牧提供水源条件,然而,过密的掘井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受到过度践踏而无法得到恢复。这事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次生盐渍化的形成次生盐渍化是荒漠化的另一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灌溉区地下水位的上升,而荒漠地区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水分大量损失,水中所含的盐分因此聚集在土壤表层,使土壤肥力下降。这也是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阅读 —黄沙掩盖下的古丝绸之路
思考回答:
1.图中河流分布的特点,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
2.古城和古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3.古今道路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4.这样发展下去结果会是怎么样?
参考答案:
河流都发源于盆地南北两侧的山地,并向塔里木盆地中
心流流量会越来越小,成为季节性河流。在古代,西北
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的人们通过兴修水利,利用昆仑山
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使这里出现了许多富饶的人类
聚集地。后来随着人们的盲目肯耕、战争、瘟疫等多种
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少,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荒漠化的范围越来越大,使丝绸之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古今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道路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并且越来越远,这样下去,由于人类活动的足迹和不合理的开发,荒漠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小结:荒漠化使西北地区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因此,抓好荒漠化的防治,是实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作。
讨论
课本20页“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回答: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20世纪以来,萨赫勒地区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大量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大量增加,使萨赫勒地区的旱作农业不断的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现象对本区的草场环境和荒漠化的扩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人口和贫困的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使分析出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四 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重点、内容和原则、最终目标。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目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哪些原则?为什么?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治沙是科学问题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下表所示。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下表所示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如图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图
(5)控制人口增长
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
(1)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P21活动
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摹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 在22度以上,甚至达到33度,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时的年降水量不足500MM,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善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时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4、明显地描绘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第五篇: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基础知识】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主要表现
(1)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3)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反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3.能够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象主要包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地貌: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如表:
4.自然特征——干旱:
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
自然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
5.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如图所示: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决定作用)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1.森林的作用 ⑴重要的自然资源
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森林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和化工原料。林区有大量的动植物和珍贵的药材。(2)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主要作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世界森林现状
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 ①现状:
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②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分布
(1)纬度分布——分布于赤道南北两侧,被称为地球的“绿色腰带”,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
(2)地区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3)最大分布——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⑴调节全球碳氧平衡: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森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⑵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⑶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土壤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⑴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⑵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①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③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抵偿债务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⑶开发的背景(根本原因)
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2.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⑴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⑵迁都、移民亚马孙平原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而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却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这里也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而且因为贫民集中,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①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几十年来,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②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的做法—度盛行。所产的牛肉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这些牧场的规模达数万公顷,经营3~5年以后终因地力下降而被废弃。这些大块土地被废弃,便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2.开发与保护 ⑴三种方案
①保护: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开发: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③协调: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⑵保护亚马孙雨林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后,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订并实施了—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
具体措施:(三保二设一结合)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