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环境的建设
生态环境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县内主要有八达岭长城、康西草原和龙庆峡等旅游景点。旅游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旅游开发,改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生态环境现状 延庆县主导风向的西北部是怀来县官厅水库库区,而且库区下风向地势平坦,防风体系不完善,所以是延庆的风口。近几十年来,水利设施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地表径流和对地下水的补给,加剧了地表干旱程度、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矿山开采活动、工程建设用沙的采掘和大规模基本建设(城镇建设、道路施工)等,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地形和侵蚀、沉积条件。
研究区土壤质地粗劣,机械组成中,粒径级别大于1.Omm粒径比例较高,而且土壤中夹杂粒径不等的石砾,地表土壤中石砾占25^35%,土壤贫痔,保水保肥能力差。天然植被的破坏、大面积裸露的松散堆积物为风的地质作用的加剧提供了物源基础和促成条件。
并且官厅,密云等水库建成以后,下游河床变成了沙源,同时沿河岸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旱化,风沙活动较以前明显增加。随着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使冬春季地表土壤更趋于旱化,更易于春季风沙发生。80年代以来,为改善延庆地区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延庆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指导,首先治理了康庄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本区是北京市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涉及康庄、八达岭、大榆树、延庆镇4个镇62个行政村,2个林场,危害面积1.8万。
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延庆县经过多年努力,到1998年底,人工造林面积已达6528hm-,林木覆盖率达到44%,有效地控制了风沙肆虐。康庄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已山过去的5m/s降到现在的3.5m/s,有效地改善了局部环境质量。虽然经过一些措施,延庆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是其面临的形势也十分的严峻。由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差,水资源缺乏,灾害类型多样,风蚀、水蚀强烈,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膺薄,植被恢复的难度较大,导致造林成活率难以保证。
延庆康庄现有沙漠化面积64.5km`,有砾石类风沙土地28km},风蚀与水蚀的交织加剧了沿河土壤的贫痔化。在春季由于干旱和大风的影响,撂荒种植导致的风沙灾害依然十分严峻气温回升快、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风沙灾害天气的主要原因。北京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部,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区,主要特征为冷
冬干旱,春季多风少雨。
每逢冬春季节,在东亚大气环流控制下,北京延庆风沙区一带风沙灾害频发。依据北京延庆历年的气象统计资料,从该区域多年2, 3, 4和5月气候和多年平均值来看,研究区4月和5月明显表现为少雨、干旱、风大,是风沙活动强烈的时节。因此本论文确定4月为研究时段,进行风沙扩散风险评价和景观格局优化有关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更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针对北京延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本文以延庆风沙区为研究区,在收集了大量的图形数据和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和多种数学建模及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在美国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步骤下,对研究区进行基于景观结构以人类活动为风险源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和基于自然灾害为风险源的单因子风沙扩散风险评价分析,并在风沙扩散风险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优化。
第二篇: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
基本原则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v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总体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三个结合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举措,在水土流失重点区,除了实施综合治理外,在地广人稀、降水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梯田建设与径流控制相结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发挥径流调控体系的作用,科学的修建水窖、涝池、蓄水池、古坊、塘坝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拦蓄利用降水产生的径流,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态用水,通过梯田工程与径流利用工程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农田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据自然规律,实行山坡沟水路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坡面径流聚集工程,鱼鳞坑整地以及沟道拦蓄工程,为林草提供生长环境,达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三篇: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水中闲 于 2012-12-03 14:53:07 发表只
看该作者 分享
2012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做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高屋建瓴地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小康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其中,在总体布局中,以十七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基础,新增了生态文明建设,使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理念,表明了党与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将下大功夫进行治理的决心。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一个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一个个五年建设的日新月异,从摸索到大踏步到飞奔,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快,这些在十八大报告中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给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土地的沙漠化、空气的污染、河流的黑臭、臭氧层的空洞、物种的濒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为多度开发所买的单。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将越来越多,资源的匮乏、人文的退化、环境的整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面对,并花大力气逐一解决。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达到最理想的可持续进程呢?有人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后,对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给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可见,在这五大建设中,其实生态文明建设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如果基础被破坏了,那么其他一切都将是浮云。
故而,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始终,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最终使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能始终伴随良好的生态。
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大会,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希望十八大能将中国真正带上强国之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第四篇:浅谈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浅谈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以**镇为例
摘要:小城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镇为例简单分析了小城镇生态建设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 生态环境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小城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阶段小城镇的大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己经非常严重,对此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本文以**市西部港口重镇**镇为例对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以及重要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为乐清市“五市六城”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一、**镇现状概括
**镇是**市西部的港口重镇,南濒瓯江,西枕衡春山(亦名芝山),自古就居战略要地,史有“门户”、“名镇”之称。面积11.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公里,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有水田7652.5亩,山地230亩,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有常住人口1.7万,外来人口1.3万。1997年,被评为温州市首批小康乡镇。
**镇历史悠久,距今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东瓯先居即在这里繁衍生息。**镇又是著名的侨乡,华侨足迹遍布15个国家和地区。
**港水深条件良好,可建万吨级码头7座和500吨级码头5座,港口与温州市龙湾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位于**镇的温州电厂已投入运行,装机容量为252万千瓦;乐清市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优化支柱行业的前提下,加快了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服装加工为主,化工、纺织为副的产业格局,成了我国重要的西服生产基地,西服年生产能力达261万套。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鳗苗成为其出口创汇的特项产品,年产量300公斤,产值达336万元;芝湾蝤蛑也是**著名水产,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鲜”;**特产灰鹅,曾为朝廷贡品。2016年1月恢复建制镇,新一届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文明、和谐、活力”宜居宜业临江小镇的奋斗目标。要以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要求和“一心两翼”中心城市布局,未来五年,**将积极融入到新城开发建设热潮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品位和现代化的水平也将显著提高,朝着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大步前进。
因此分析研究**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促进乐清全市的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特色城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归纳如下:
(一)、区域调整过于频繁,规划滞后
**镇2011年区域调整并入北白象镇,成为北白象镇**社区,取消了建制镇,造成了一定的规划滞后。2016年重新恢复建制镇后,虽然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引领重要,但是,从规划制定到实施到出成效,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
(二)存在重建设轻规划和管理。
目前我市共有8街道14镇3乡,共25个乡镇级别的区域,各镇规模参差不齐,而且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管理的状况。前几年全市上下大搞城乡绿化建设,每年开建上千亩的城市绿化,但是这几年建好的绿化管理养护不到位,导致了景观效果不佳,绿地被破坏严重等现象。**镇目前还存少专门绿地规划和生态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还刚刚起步,详细性控规还没有制定。
(三)人口聚集规模较小,非农化程度较低,吸纳能力弱。
镇区人口是反映小城镇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人口应为 5 万人以上,镇区人口 2 — 3 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镇的总人口数也只有3万左右,聚集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镇区辐射半径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聚集二、三产业的能力不强。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对生态建设的统筹空间不足,使城镇生态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
(四)城镇建设偏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前几年对乡镇领导干部的考核主要看GDP发展,看经济发展成效,因此导致很多乡镇领导往往注重考虑自己任期内小城镇的发展,追求短期效益,却忽视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比如**镇2016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已经超出了西部一些小县城,1-5月份完成投资3.61亿元,完成任务的28.46%。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8.39亿元,同比增加9.7%。完成限上批零住餐销售总额同比增长26%;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9%。目前**镇也正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工作,开展河岸绿化,落实河道日常保洁长效机制。提高洁化、绿化、美化水平,加速推进**垃圾中转站建设,实现全镇垃圾的全覆盖收集、日产日清和无害化处置。推进河道沿岸绿化工程建设,全面建成东社村河道沿岸绿化公园和沿河村河道沿岸绿化工程。统筹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启动“无违建”镇创建工作。
(五)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目前,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镇各村居的集体经济发展不佳,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六)小城镇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有些地方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二是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三是多数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不重视“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四是小城镇注重近期效益,引进企业门槛过低,在 产业筛选、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缺乏长期设想,甚至无条件地接纳大城市淘汰的污染企业,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镇的环境主要受到温州电厂、电镀行业、服装产业等影响。五是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七)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目前像**镇还没有正式建立城市管理机构,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力度和强度都还存在薄弱环节。
三、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对策
(一)指导思想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建设标准,统一调配镇域内各种资源要素,按照现代化新型城镇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镇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以“五市六城”建设为总纲,瞄准标杆、补齐短板,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业临江小镇的目标定位,优环境提实力,强特色提品味,惠民生提能力,净作风提成果,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二)建设原则
1、保护优先的原则
**镇地处瓯江沿岸,有长达7公里的海岸线,是沿江风景小镇,同时也是柳白平原上的重要的粮食功能区,保护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突出**镇在生态景观、乡村聚落和人文历史方面的特色,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整体协调原则
融入区域环境,实现持续发展。**镇的发展必须在区域的框架内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积极融入到柳白新城开发建设热潮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品位和现代化的水平也将显著提高,朝着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大步前进。要对接温州瓯江口开放的大机遇,积极推进瓯江口开发的融合。
3、要素聚集、集约发展
正确引导、合理布局,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一方面,在镇域范围内确保城镇空间布局紧凑,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下的土地整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镇区适当集中,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
4、可持续发展原则
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镇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
(三)生态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生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在发展观念、相关体制以及政策上实现创新,从**镇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
1、借鉴国内外小城镇建设典型模式的有益经验。目前省内很多成功的小城镇建设比如乌镇、西塘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各种小城镇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城镇在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都明确把小城镇定为介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准城市社区单位加以规划和发展;二是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使居民能享受城市文明的生活居住区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聚集中心;三是小城镇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区位条件,培育支柱产业,创出特色优势;四是小城镇财政必须在基础设施方面做出较大的投入,才能为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保证。
2、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提高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水平,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生产力,规划必须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生态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学的理论,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即用改革的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二是科学性,即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并要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三是本土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解决实际问题。
3、打造特色小城镇,实现一镇一特色。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城镇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园式小镇则是城镇空间的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发展小城镇必须强调特色建设、小镇规划、小城镇绿化,做到建筑有风格,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位,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式小城镇,展现小城镇特有的民俗风情、特色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最佳适居地、旅游胜地。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为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
四、**镇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城镇之美,美在生态;城镇之胜,胜在人文。在城镇建设中,要摒短视观念,强化文化意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一)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在交通上形成以沿江大道和象石公路为支撑的主要交通框架。加快象石公路的拓宽延伸工程,积极主动对接沟通,建立和完善市、镇、村各级联动机制,推进工程顺利建设;积极谋划磐南村至芝湾村约5000米长的沿江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造成为集休闲、交通为一体的绿道式风景带。加快推进垃圾中转站基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新城、西社、东社3个村的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启动**中心农贸市场(磐东)改造和第二农贸市场(油车)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河北、河南及陡门村截污纳管工程建设。
(二)狠抓城镇生态管理。以农贸市场周边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清理整顿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行为,完善城镇主干道路的交通管理和日常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城镇长效管理。全力打造珠城路商业文明示范街,进一步提升城镇形象。深化“五水共治”工作,全面落实镇、村级河长和水质监测点点长责任制,加大“水岸同治”力度,巩固地下暗河暗沟清淤疏浚成果,加大重石工业区内企业排污排查监管力度,努力改善磐东河、双油河等主干河流的水质。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西社村精品村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油车、东社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引导、推进西新城村旧村改造工程建设,加大“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工作力度,力争创成“无违建镇”,全面开展村庄和主要道路、河道两侧的环境综合整治,严格落实新建违建管控措施,加强拆后土地利用,稳妥推进涉及宗教、民间信仰违法建筑处置。
(三)大力推进绿化建设。
绿化是城镇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也是塑造城镇特色的重要手段。绿地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是无与伦比的。无绿的城镇是没有生命力的,更无特色可言。绿化不能自然地构筑城镇特色,必须精心规划设计和长期不懈的经营。怎样绿化城镇:一要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己有的绿化和易于绿化的山水资源,大力推进**山风景林带建设。二要有一定的规模,因为一定规模是发挥绿化生态功能的基本保障,加快西横河村污水处理厂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安置步伐,并在防护距离内建设防护林带,在温州电厂周边建设绿化缓冲林带。三要有重点,城镇绿化一开始就要选好目标,营造精品,形成富有特色的绿地和景点,要突出抓好芝湾村西大门景观公园、**镇中心公园、重石红色休闲生态园、东横河农业生态观光园等重点地块的景观打造。四要形成系统,形成一横一纵四点三环的绿地格局。五要植物配置;要适地种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符合花钱少、易成活、好管理,长的好的要求。还能形成地方特色。进行合理的搭配,可赋于绿化空间的诱人的诗情画意的魅力。
第五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第一章 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P3)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P18)
概念: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①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②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③项目区概况:项目区自然状况和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及现状,社会经济及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协作关系,政策,融资等外部环境。㈡项目建设条件的评估:
1.条件评估(项目所需资源是否落实,是否适合项目要求,有无利用条件和开发价值)
2.项目原材料,燃料供应条件评估 3.项目产品销售条件评估 4.科学技术条件评估5.政策环境条件评估 6.组织管理条件的评估 ㈢建设方案的评估: ①项目规模及布局的评估 ②产业结构评估③技术方案评估④工程设计评估
⑤时序评估(项目周期各阶段在时序上安排是否合理;项目的资金投入,物资设备采购及投放是否安排就先急后缓的原则。
正确处理治理与开发,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种关系,优先治理对社会影响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和相对易于治理的问题,力争在短期有所突破。
1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气候资源(气候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
划思维相比,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 以人为本。②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
提。
③ 规划标准从量到序。④ 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P5)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P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它包括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是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地位(作用):
①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②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一预防为主方阵的落实。
③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④为国家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简要说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与特征。(P16)
概念: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达到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它是运用一种规范的系统和方法所确定的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特定目标的包括投资,政策实施,机构,技术设计等在内的经济活动。特征:它除具备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①建设内容的丰富性,②参与单位的多元性,③参与劳动和形式的多样性,④建设目标的特殊性,⑤建设项目具有相应的配套的政策。
6.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那些内容,如何报批。
④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根据规划提出分期建设意见,初选规模指标,初定防治范围,治理标准,类型区划分,初选总体布局方案,不同类型区生产发展及土地利用方向,工程规模等。
⑤技术支持。
⑥项目实施:简述项目实施的劳力,机械,材料等条件,初拟总进度和工期安排。
⑦项目组织管理。
⑧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利用外资项目要说明外资来源的可能性;借入资金要大体测算项目偿还贷款的的能力。
⑨效益初步分析,重点说明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⑩结论与建议:简要总结上述成果,分析项目的主要问题,简述地方及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综合性评价结论,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
⑪附件: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对规划的批准文件或审查意见书,项目涉及省及有关部门对项目的书面文件,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方案及投资来源文件,其他有关附表和附图。
批报: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按隶属关系,先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城市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查,由国家计生委审批,即按工程规模,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从建设布局,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济合理性,技术政策方面,进行初审,提出意见投国家计委。国家计委从建设总规模,生产力总布局,资源优化配置,资金支持可能,外部协作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后审批,行业主管部门初审设有通过的项目,计划主管部门不能立项。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小型项目和限额以下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位列市计委依据有关政策,规划,投资,额度等进行审批。
7.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它主要有哪些内容和程序。(P19)
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是项目周期中的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报告既是项目上马后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又是项目竣工时验收的主要依据。
内容: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体:A.总论;B.市场预测;C.资源条件评价;D.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E.项目地址的选择;F.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G.原材料,燃料供应;H.总图运输和公用辅助工程;I.节能措施;J.节水措施;K.环境影响评价;L.劳动安全卫生与预防;M.组织机构与人力配置;N.项目实施进度;O.投资估算;P.融资方案;Q.财务评价;R.国民经济评价;S.社会评价;T.风险评价;U.研究结论与建议。
②附表:固定资产投资表,基本建设投资估算表„„
③图纸:项目区位置地图,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④附件:委托书,专家审评意见及评价„„
8.简述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评估与决策。(P20)
项目评估是在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着重的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全面系统的检查项目涉及的各个方面,对项目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程度做出评价,它对项目是否执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容:
㈠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1.项目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规划和政策。
2.项目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发生活水平。
3.项目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有发展前途。
4.项目投资的总体效益如何,分析项目建设的三大效益,尤其要看项目建设能否给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好的效益大的贡献,从而判定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绪;符合项目时间要求)㈣综合效益评估:
①基本经济数据的鉴定(鉴定各项投入成本的估算,基本经济参数如贴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等的确定是否合理)
②财务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建设对项目参加者带来的利益大小)
③经济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利益大小)
④社会、生态效益评价(结合具体项目的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⑤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评价(注意项目的敏感性分析,确定一个项目可行与否)
⑥评估结论(项目是否必要;项目所需条件是否具备;项目开发方案是否科学合理;项目投资是否落实,效益是否良好,风险程度有多大;项目开发应有什么政策措施;评估性意见)
9.如何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P31)特点: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破坏程度在不断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由于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日益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80年代初提出了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生态恢复试验,“七五”和“八五”期间,从不同的角度支持了有关生态建设的研究。我国的生态建设研究,最初以土地退化,尤其是土壤退化为主,主要针对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场退化及盐渍化对农林牧业的危害进行研究,也包括石漠化、裸土化、砾化、土地污染及肥力贫瘠化等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关生态系统退化的研究除继承前期的研究外,重点逐渐转移到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评价指标及恢复重建的研究上。不同时期生态建设的方向、重点的差异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发展趋势:
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②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③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
强调规划既要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体现生态的合理性,又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对整个系统的宏观调控作用。④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遥感技术、数学模型、地理信
息系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⑤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
⑥由 “软科学”走向 “软” “硬”结合。
将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引进
规划中。
10.简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P7)特征:
①综合性: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 ②协调性:即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 ③战略性:即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
④区域性:即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面,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
⑤实用性:即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了操作性。原则:
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即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②系统原则;
③可持续发展原则,即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者的协调统一 ④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 ⑤整体优化原则;
⑥统筹兼顾,分步落实,先易后难,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建设:指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基础理论及生物,物理,化学和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结合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生产,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对脆弱生态环境和退化生态环境进行的治理,恢复与重建。
第二章 生态环境建设
规划的理论基础
1.人地协调发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6)
协调论拜托了以往人地关系思想中把人和地简化为因果链的两端,纠缠于谁决定谁的思想怪圈。协调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所有系统一样服从一下规律:
① 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
用;
② 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
中,任一方面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
③ 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
可无限制的发展,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失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
因此,人与自然应该互惠共生,只有当人类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正确的。保持生态系统就是保持人了自身,因而人类自身的道德规定就扩展到包容生态系统,在促进整个人地系统的和谐,完整的同时,也就促进了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完善。人地关系协调一定要有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和地域性,以动态的观点去度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这便是我国学者对人地协调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2.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过程中,如何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P37)
人地协调论是区域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它对选择与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体系,形成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控调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①在生态规划中,正确合理的协调人类内部利益的关系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表面上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处理不同地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部门,不同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
②在生态规划中,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平衡,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谋求地和人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从而维持整个系统相对平衡的基础;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协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地关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组合,关键还在于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即优化状态。③在环境规划中,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
异性,在不同类型地域上所表现的结构和矛盾都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按地域类型来协调不同的人地关系,考虑到我国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性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开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研究可根据开发建设客观需要的迫切性,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域进行典型调查研究,在典型调查研究基础上,划分出全国不同层次的人地关系类型区,然后分别研究地区的人地关系优化组合,为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P41)
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既兼顾人类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又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在空间上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在时间上当代人和后代人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这是在当代以及可遇见的未来内符合人类最终发展目标的发展模式,是负担着保证人类永续生存于地球上的唯一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的五个基本要素:
① 环境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
② 代际公平(要考虑后代
人的生存发展)。
③ 代内公平(社会公平)。④ 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要维护生态环境。
⑤ 公众参与。
4.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P45)
㈠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范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事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制度上进行规范,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依照人了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中的公众参与要塞,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4.基于代内公平与代际间公平的需要,建立重大决策与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追究责任制度。
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5.作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理论之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其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P47)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1.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不管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必须深刻认识生态规律,掌握和运用生态系统规律去建设和保持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6.指导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原理有哪些?
生态环境建设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才能使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生态环境能够建设项目具有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①物物相关律;
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广泛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②物生相克律(克生原理);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而流动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使整个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③能流物复律;
包括物质的无限循环原理和能量的定向转化原理。没有物质,生态系统不能组建;没有能量,生态系统不能运转,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构成循环,而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循环。
④负载有额律(限制因素原理);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都有一个限度,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吸纳(吸收、容纳)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的周期性外部冲击的能力,当生态系统所供养的生物超过它的生产能力时,它就会萎缩(退化)乃至最终解体。⑤协调稳定律;
只有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也只有稳定才能持续。⑥时空有宜律;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生态特征,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而同一区域生态系统也随时间发生变化。⑦生态位原理;
一般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包括生物所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每一种生物在多维空间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态位,而每一个环境因素都给生物提供了现实生态位。
⑧整体效应原理;
由于系统各组之间相互作用(协调与制约)的结果,使系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大于系统各组成功能之和。
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组成、数量、比例及时空分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它是系统的内在要素,而系统的功能是表现形式,系统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
7.试论空间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P53)
背景:由于第三产业的内容的发展,生产企业与服务业的空间结合,或若干生产企业与一个或多个服务企业的空间结合,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的集聚效果或集聚优势,集聚问题内容的扩大产生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是集聚效果导致城市的膨胀,致使区域基础设施发达,经济水平高的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则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谋求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二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负荷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两个问题,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解决过密和过疏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对单个企业进行区位分析是不够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空间结构理论。内涵:空间结构理论基本上沿用了区位论学者考察问题的方法。即区域基础状况的假设-几何图解及简单的公式数学推导-模型的归纳-模型的检验及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对此做有效分析。但是空间结构研究的目标和着眼点都不同与区位论。它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现象的最佳区位,而是研究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程度。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又可称之为总体区位理论。
8.简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关系。(P55)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① 以不同的社会经济
“疏”(谓之结构“薄”)和“密”(谓之结构“厚”)的带状和面状地域组成的空间结构。一般指(一国之内)大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 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或脉络。
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点—轴系统”模式
③ 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其理论推导的基础:一是农
业区位论,二是积聚效果理论,应用“门槛”理论将中心地等级体系应用于区域规划的实际。④ 以城镇型居民点
(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是对杜能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⑤ 空间相互作用。⑥ 社会经济发展各阶
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关系: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为了提高不同地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动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建设决策过程,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巨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空间结构理论则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无疑将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①空间结构理论有助于全面分析和把握区域发展状态和方法。
②空间结构理论可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9.除了本章所论述的主要基础理论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章所论述的理论有:人地协调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
未涉及:区位论
10.人地关系?空间结构?
人地关系: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11.论述调整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主要措施。(P56)
①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导向:
这类大型,特大型项目,建于正在不断集聚的城市区域,还是处在分散化过程中的新区,都会吸引一部分企业,城市,公共设施集聚到所在地区,导向性很强。在预定要开发的新区,布置一个乃至若干个大型项目,可带动新区的发展从而达到调整空间结构的目的。
②基础设施的导向:
为了推动新区的开发,按
照预定的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先行建设若干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如铁路,港口,电站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改善工业,城市的布局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推动新区的开发,往往以基础建设设施为导向。一旦新区主要基础设施(一般是道路,供水,通讯,能源)基本可适应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具体的发展则依靠公司及主管经济部门进行。
③政策导向:
指政府制定,实施若干有利
于或鼓励新区开发的政策,借以吸引企业,公司前去投资。这些政策涉及到土地批租及其价格,税收,进口贸易经营权,进出口配额运价律,关税政策,等等。
12.可持续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P57)
①可持续空间结构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20实际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条件下,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而产生的。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侧重经济要素的探讨,追求空间排列组合的最优,集聚效益的最大,较少甚至没有涉及资源,环境成本和社会公平问题,而这些正是可持续空间结构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②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条件下的空间法则,效益原则是第一位的;而可持续空间结构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公平和效益原则的统一;
③空间结构理论视经济集聚
为空间结构演替的动力;而可持续空间结构技术的动因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生态化,④可持续空间结构不同于空
间结构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的全息性。它既是空间结构的高级阶段,又不排除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低级状态,形成可持续空间结构的可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是不同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空间要素组合不同,内容结构特征不同,因为可持续空间结构的唯一标准时空间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协调及形成的平衡状态。
第三章生态环
境调查
1.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说明生态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P61)
㈠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区域的地质,地貌,土壤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情况,具体包括一下内容:
①地质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分布面积、风化程度 ②地理,地貌;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面积、地貌类型、分布、海拔、坡度、坡向
③土壤及地面组成物质;土壤类型、质地、土层厚度,砂砾含量,孔隙度,肥力,Ph
④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⑤生态环境破环;水土流失、荒漠化及其他方面
⑥环境污染:三废的排放
㈡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指在生物圈中,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有效用的各种自然客观要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① 土地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参
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土地,包括现在正在被人们所利用以及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的总称。内容有: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及土地的变化问题。
②气候资源:各种气候因子综合(1)光能;(2)热能;(3)降水;(4)风。
③水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水,主要指逐年可以更新的恢复利用的淡水。(1)水体;(2)水量;(3)水质;(4)谁能;(5)水资源利用现状。
④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2)草地资源;(3)作物资源;(4)野生及家养动物。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调查包括矿产资源的分类,储量,质量,开采利用条件等。
⑥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调查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特点,开发利用条件及其价值等。㈢社会经济 ①人口和劳动力(1)户数:包括总户数,农业户数,非农业户数;
(2)人口:包括总人口,男女人口,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
(3)劳动力: 包括各行各
业劳动人数,文化程度,技术职称,农村劳动力的构成情况及质量等。
② 城镇基础产业设施情况:(1)交通;(2)邮电通讯;
(3)电力;(4)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5)商业服务;(6)城市乡镇的分布情况,规模及其公用设施,公用事业,城镇建设等情况。
③社会经济情况及产业状况:包括:综合经济、农业、工业、产业结构。④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区域的社会环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三废的排放及其综合利用)。
2.怎样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P71)原则:
①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决纠正调查中的不正
之风,如调查的实际数字不上报,随意更新调查数字,非法改变土地权属。
②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必须
面对全域土地,严格按《规程》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调查中应尽量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③ 一查多用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作用,不仅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利用,而且要为其他部门(农业、林业、税务、环保)服务,成为多用途、多目的的土地信息系统。步骤:
(1)准备工作阶段: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准备和用品准备。(2)外业工作阶段:即外业调绘与外测工作,包括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行政区划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现状地面调绘,零星地调绘,新增地物补绘,调绘航片的整饰和检查等内容。(3)内业工作阶段:航片转绘,土地面积量算,编绘图件,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
3.水土流失调查的主要内容。(P72)在水土流失调查中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及其侵蚀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平均侵蚀总量。
4.什么是小班?小班调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P77)
小班:是调查、种植或规划的最小单位,又称地块。调查方法:
(1)样地调查法(使用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其他抽样方式进行小班调查的方法)
(2)标准地调查法(是在调查的地 域范围内,用标准地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值的方法)
(3)目测调查发(在25块以上的标准地上进行目测,各项调查因子80%以上达到规定精度时通过考核)(4)角规调查法(用角规进行每公顷断面积等因子的而调查)
(5)回归估计法(用其他方法的测定值与小班实测建立回归关系,推算下班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等因子的数量值)
第四章生态
环境分析与评价
1.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中的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主要有哪几种?(P83)(1)回归分析法;(2)主成因分析法;
从原来关系复杂但又互为相关的许多因子中找出能反映内在联系和主导作用的,数目较少的新因子的方法(降维)(3)逐步判别分析;
根据已掌握的一批分类明确的样品,建立较好的判别函数,使产生错误的事例最少,进而对给定的一个新样品判断它来自哪个总体。
分类:定性资料的判别分析、定量资料的判别分析;
费歇判别、贝叶斯判别、距离判别。
(4)层次分析法;(5)因子综合法;(6)模糊评价法;
2.系统分析的步骤包括哪些。(P82)①规划问题范围: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明确问题性质,规划问题范围。
②确定目标:为了解决问题,要确定系统分析的基础和依据。它们通过某些指标来表达,而标准则是衡量目标达到的尺度。
③收集资料,提出方案:资料是系统分析的基础和依据。根据所明确的总目标和分目标,集中收集必要的资料和数据,为分析做好准备。④建立分析模型:这就是找出说明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即系统的输入,输出,转换关系,系统的目标和约束等。
⑤分析替代方案的效果:利用已经建立的各种模型对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计算和测定,考察各种指标达到的程度。
⑥综合分析与评价: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再考虑各种定性因素,对比系统目标达到的程度,用标准来衡量。
3.简述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P84)
① 明确问题。
弄清问题的范围,所包含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② 建立层次结构。将问题所含的因素进行分组,把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干中间层(准则层)以及最低层(措施层)的形式排列起来。
③ 构造判断矩阵。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
ii
(ij = 1,2,„
ijn)
为了考察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ji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④ 层次单排序
对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
层次单排序的任务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于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
BW=
maxi :B的最大
max特征根;W;对应于
max的正
规化特征向量; W的分量
i: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值。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
max
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越大,则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差。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
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则需要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进行检验
(RI:平均
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为止。
⑤ 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对于最高层,其层次单排序就是其总排序,层次总排序为归一化的nm正规向量。
局限性:
①只能从原有的方案中优选出一个方案来,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方案;
②该方法中的比较、判断及结果的计算都是粗糙的;
③从建立层次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的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影响很大,这就使结果难以让所有决策者都满意。
5.简述气候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P94)内容:
①确定气候资源数量。如年降水量,太阳辐射量。
②研究气候资源时、空分布情况。如降水的年内分布特征。
③确定植物生长的三个基本指标。上限,下限,最适量。
④气候灾害种类,程度,方式及其预测。
方法步骤:
①布点实测或现场调查。②数据整理,建立模型。
F(x)=F(D,R,H,δ)
其中,D——某一地点所处纬度;R——某一地点所处的经度;H——某一地点所处海拔高度;δ——小地形影响;F(x)——某一地点的气候要素值。
③绘制等值线图。
④根据等值线图用内插法求出每一图斑的气候资源指标。
⑤对区域气候资源进行分析。
6.水资源评价的原则有哪些。(P95)(1)把水资源开发利用看成是许多部分组成的系统,而各部分又视为下一层子系统。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水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充分利用其能源优势,多途径开发利用。
(3)水资源的服务目标有多个,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战略和利用资源优势时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局部服从全局,目前服从长远,低层次目标服从高层次目标,各个方面的矛盾相互协调。
7.区域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简述之。
区域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环境和系统的关系,从环境和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的因素和程度,特别是不利影响和障碍因子及其作用大小,确定约束的阈值或临界值,极值等;同时预测环境因子的的发展变化,寻求趋利避害,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适应和改造相结合的环境政策。
8.区域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价,是以经济价值的而形式来表示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其基本方法可用一下表示:
M=f(D,E,P)
其中,M:某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值;D:生态环境破坏的生态量值;E:相应的价格系数;P:为相关的各种参变量。
具体采用的方法有:生态破坏的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代替市场价值法,土地价值法。其中代替市场价值法可分为: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工资差额法,旅行费用法。
9.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的概念。
生物丰度指数:衡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植被覆盖指数: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三种类型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水网密度指数: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土地退化指数: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10.区域社会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017)
(1)政策环境评价:主要是评价国家的各项政策对区域治理的利弊关系,找出有利和不利因素,因势指导,充分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
(2)经济环境评价:主要是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其重要作用的基础条件,如交通,市场,能源,资金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通和市场环境。(3)科技文化环境评价:主要是对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分析各类组成、结构、数量、质量情况来评价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4)信息环境:是由向对象系统发
布、传递信息系统的部门和环节组成的,包括信息采集机构、信息源、载体、受体、使用等多环节构成的网络。
11.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在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时,其指标是如何划分的。(P110)
恩格尔系数是消费者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额/生活消费支出总额)*100%
标准:恩格尔系数:>59%绝对平困
50%-59%勉强度日
40%-50%小康水平
20%-40%富裕
<20%最富裕
1b1b
b
W
W
CI
n
n1
CR
CIRI
i1⑥j 1一致性检验。
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类似于层次单排序也m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m
jj
j1jj
4.简述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和局
限性。
优点:①系统性:层次分析法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②实用性:定量和定性分析向结合,增加决策有效性。
③简洁性
a
CIRI
j
bij1
CR
CIaCIRI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