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兴发乡扶贫工作站曾仁勇)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我将在兴发乡镇民族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民族村位于兴发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以上,居住着苗、汉、彝三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596人,以苗族为主,占80%以上,是兴发乡苗族最多的一个村。辖马路、包包、落水、青杠、大麦、半坡等6个村民组,共422户1935人,其中:落水组99户(茅草、无房69户)、马路114(茅草房无房90)户、青杠48户(茅草房无房27户)、大麦42户(茅草房无房22户)、包包83户(茅草房无房60户)半坡36(茅草房无房9户),贫困人口465人,低收入人口99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和51%;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重点贫困村。耕地面积1711亩,牧草面积1900亩,林地面积8030亩,人均粮207公斤,人均收入约596.46元,村内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亩产量低;整体交通便利,局部交通团塞,农户住房条件差,总体
1上以茅草房为主,截止2007年12月20日,全村有277户茅草房或无房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人们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苗族聚居地,文化水平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多年来养成了自给自足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加之观念传
统保守,经济文化
发展迟缓。
2.交通条件
差,出入民族村的道路,都是土路和
沙石路,晴天尘土
飞扬,雨天满路泥
图一:苗寨中随处可见的茅草房 泞。且年久失修,通行较困难,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及项目投资。
3.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该村地势海拔高,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水平。而且,农业结构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缺少技术、资金、经验等,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农民观念陈旧,见识窄,市场意识不强,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贫困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仅是农业,很多农民连家人糊口问题都无力解决,吃了上顿饿下顿,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5.教育卫生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有线电视及电话发展缓慢,农民信息闭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办学条件差,校舍标准低,师资力量薄弱,阻碍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三是卫生医疗条件差,村卫生室设备简陋、无专业医疗人员,无法解放农民就近看病的难题。
6.集体没有经济收入。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路
(1)消除“等
靠要”思想,激发
贫困农民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加强精
神扶贫,激活农民
图二:充分发挥当地林木资源优势 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
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
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
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臵,选择适合本地条
件,有优势、有特
色的产业和产品作
为发展的方向和重
点,引导农民规模
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
业,使潜在的优势
图三:民族村玉米收获季节 尽快转化为现实经
济优势,创造最佳
经济效益。当前要着眼于改变传统粗放型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农产量,解决吃饭问题。推广新型玉米杂交良种栽培技术,扩大地膜覆盖、绿肥聚拢面积,改良土地。此外,在该村建设一个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作好农产品对外推介,让农民能在吃饱的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出去,促进增收。
(4)区别不同情况,加强项目引导。选择适合当地传统
和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目前民族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211万元,项目包括通村公路修建及部分道路硬化、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沼气池建设等多项内容,项目实施后,对大大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的沼气池与畜圈、厕所相连,人畜粪便不仅全部得到处理,改善环境卫生,还可满足村民点灯、做饭、洗澡等。同时每户每年可出栏2-3头猪,沼液可作优质肥料使用。据有关资料推算,每户每年可增收节支1500元至2000元。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扶贫要先扶智,要改变民族村的贫困现状,首先要提高当地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脱贫致富意识。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
第二篇:XX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XX局为确保各项扶贫目标的实现,在永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认真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旅游设施、村组道路、水利设施、人居条件、种养条件、自然资源等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村“两委”班子座谈,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驻村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西北部,据乡政府驻地20公里,处于XX县和XX县交界处,XX腹地。2014年,XX村人均纯收入8358元。全村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0亩,退耕还林面积939.1亩,平均海拔2600米,全村有宜林荒地近万亩,主要盛产花椒、老鹰茶、中药材等。村境内有小水电站2座,装机3260KW。全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红薯、土豆为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03户436人,党员30人,贫困户24户,贫困人口41人。村内坡高路陡、沟壑纵横,25度以上的坡地占幅员面积的99%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二)贫困原因分析
1.高山移民,交通条件差。XX村除一组以外,全是高 山移民户,共计72户,耕地都在原居住地,现居住地无耕地和养殖区域,不具备养殖和种植条件,米、油、小菜、肉等生活必须品全靠买。出入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的通组道路,都是“天路”,大部分建在90度悬崖上,最近的通组路要走2小时,最远的要走5小时,时常有飞石,雨天满路泥泞,且年久失修,通行危险且十分困难。就在今年,已出现2起失足掉下悬崖的摔伤事故。肥料、种子、农具等农资运不上去,猪、牛、羊、玉米、土豆等农产品运不下来,90%以上的移民被迫放弃种植养殖,而全村98%的自然资源都在山上,利用率极低。虽有少部分村民在山上进行种植和养殖,由于路途艰险,管理上严重滞后,经济效益差,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产品项目开发。
2.老鹰茶产业后劲不强。XX村种植老鹰茶3500亩,20万株,今年全村可采茶800亩,实采750亩,采茶15吨,收益120万元。据调查核实,不但村里有50亩的茶叶没采,而且部分村民家中还囤积有成品茶叶。那么5年后,3500亩的茶叶全部可以采摘,产量约为80吨,而且随着树龄的增加,茶叶产量也会不断增加,如此数量,怎么卖,卖给谁,往哪卖?所以现在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老鹰茶的销路问题。这对当初希望靠老鹰茶脱贫致富的农户的积极性有不小的打击。
3.XX旅游项目单一,留人困难。XX博物馆,望XX峡谷,走村道,这就是现在到XX村游客的旅游模式,时间在30分 钟到60分钟之间,矿泉水都没必要买,更谈不上其它消费。美景加零消费,这对游客来说大峡谷旅游性价比极高,但对XX村及村民的付出没有丁点回报。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XX村贫困户23户,贫困人口40人,31人不具备劳动能力,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农业和打零工,低收入且收入极不稳定。
5.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XX村养殖业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今年,全村养猪约50头,养牛约40头,养羊约320头,存栏数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6.劳动力素质不高,缺技能。XX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
7.基层堡垒薄弱。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30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0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
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路
结合XX村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提出如下脱贫思路:
(一)加强宣传发动,消除“等靠要”思想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群众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村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立足长远,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XX村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统筹安排。
(三)提升老鹰茶产业带动后劲,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XX村23户贫困户,18户种植有老鹰茶,平均每户种植面积约20亩,每亩栽植70株,一株5年树龄的茶树,可收干茶0.5斤,按干茶的最低市场收购价40元/斤,每亩收益为1400元,20亩收益就为2.8万元。而随着树龄的增加,10年树龄的茶树20亩收益可达16万元。现在全村3500亩的茶树树龄大部分在2-3年之间,随着树龄的增加,产量不断提高,销售越发困难,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我村贫困户要想在短期内脱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迅速解决老鹰茶的销路问题。1.着力解决老鹰茶的“身份”问题。老鹰茶无生产许可证一直是阻碍老鹰茶走出去的主要原因。现在农户主要以自产自销,散卖零卖为主,没有统一的销售途径,销售困难,价格偏低。办老鹰茶生产许可证初步预算约为6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农业部门、扶贫资金、农户自筹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
2、依托现有平台,推动老鹰茶产业发展。依托2012年成立的帽壳山老鹰茶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大瓦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强化老鹰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统一化管理,壮大老鹰茶产业规模,为农户做好老鹰茶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动全村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四)加快村组货运设施建设,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 修建缆车通道,解决高山移民运输问题,为高山移民上山运农资,下山运农产品提供便利,这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可以提高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实现村民进一步增收。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扶贫资金给予协调解决。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目的地
跟踪落实“桃花观光园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9月27日,村两委组织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此项目的实施,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年底完工。“桃 花观光园工程”是XX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后续将逐步设施建设高山瀑布桃花灌溉渠、玻璃栈道、观光平台等项目。这将极大提高XX村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公司统一管理,村民入股分红等方式,使乡村旅游成为我村村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四川省乐山卫生学校、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我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
2.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我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全面抓好党员教育、发展党员等工作。从村上年轻人、转业军人、返乡人员中发现和培养苗子,对条件成熟的要积极引导入党为明年我村换届储备人才。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标准和群众公认原则,择优选取优秀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优先把那些在经济建设中成效显著,在服务发展上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选进领导班子,真正做到“有为有位、无为无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全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扶贫开发积蓄力量。9月,我村已成功发展了一名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党员。
XX局
2015年10月12日
第三篇:对XX乡XX村党建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对XXXX村党建扶贫工作
调研报告
根据中央、省、州及县委关于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的要求和做好对我县农村党建扶贫工作情况开展调研的有关精神,我公司于2011年9月23日对我县XXXX村村党建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村的概况
XX村位于XX乡北部,距321国道有10公里,全村共有6个自然寨,辖13个村民小组,共437户1984人,劳动力1150人。全村耕地总面积980亩,其中耕田面积640亩,土地面积34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人均占有粮食260公斤。低收入以下贫困户共有185户695人,其中低收入户75户370人,贫困户59户241人。该村地处偏远,主要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外出务工为辅,经济基础薄弱,是交梨乡9个一类贫困村之一。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党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2008年实施整村推进,实施了100亩的水晶葡萄和寨内道路硬化项目,村容村貌有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还没有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借助“两快“过境和整乡推进项目的实施,拟实施人饮水工程、道路硬化、通寨公路、消防设施等基础 1
设施建设,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村寨,同时,制定未来发展总体规划和助民增收计划,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以水晶葡萄项目为龙头,带动杨梅种植和林下养鸡等经济项目发展,力争在2015年人民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该村电视覆盖率90%,通讯工具几乎家家都有,没有人常年订报纸和杂志,信息比较闭塞。小学适龄儿童6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该村设有教学点,有专职教师,但卫生室简陋,基本设施不完善。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该村六个大寨,辖13个小组组织齐全,运作正常。支部共有党员56名,其中妇女党员7名,35岁以下党员6名,35岁至60岁党员32名,60岁以上18名,从文化结构上看,高中以上文化党员有10名,初中以下文化党员46名,活动阵地已初具规模,为一楼一底砖房,但配备尚未完善。
三、贫困原因
1、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灌溉和排洪设备设施不足。该村地处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土地贫瘠,肥力低,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用水多数靠“望天水”(即天然降水),一些坝子田遇到山洪暴发时,又遭受洪水侵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灾害性影响。
2、交通不便,制约和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该村距乡政府驻地较远,道路狭小,崎岖不平,居典型的山区
路,一般情况下车辆通行较为困难,雨天则更难以进出,没有中巴车入内载客,给村民进行农业生产所收获的水稻、玉米及蔬菜等作物和养殖牲畜等转换为货币收入造成不便,有时运出的物品,不是运输成本较高就是出售价格较低。
3、村民的经济结构较单一,村内无厂矿企业,经济收入低下。由于该村处在石山区,村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和养殖主导经济,然而因为都是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对大牲畜的饲养也仅仅靠割草饲养,无牧场放牧,一般情况下是饲养1—2头耕牛和1—2头生猪,而且牲畜出栏率不高,此外因执行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村民种植玉米相对减少,饲养生猪也相应减少。近几年为保护森林绿化,村民上山烧炭抬到市场出售所获的经济收入也因此中断。加上村内无工矿企业,因而村民的经济收入较为低下。
4、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由于经济的不发展,村民的积蓄不多,进行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投入不足,此外,由于对病虫害的认识不足、抵御不力,以及文化水平、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掌握的短缺,致使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不高。尽管目前村民较自觉地使用良种良法,进行水稻二段式育秧、玉米营养球移植以及种水晶葡萄的起步,但总体综合水平还是较低,没有订单农业,也没有大规模的农业开发,科技含量较低。
5、负担子女上学费用过高过重,给原本并不宽裕的家
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子女进入初中特别是进入高中就读后,上学费用则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学年每个子女上学费用支出为2500—3000元不等,几乎用尽了该家庭全部纯收入。
6、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给村民造成一定的生活压力。
四、扶贫开发的对策及措施
1、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在村级换届选举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村支两委建设,力求两委班子成员个个都要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楷模和榜样。
2、以人为本,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让村民成为农业实用技术的能手,摆脱刀耕火种等落后于时代步伐的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村民思想意识和科技意识。
3、结合本村实际,不断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生活利用的村组公路建设、道路硬化、移民搬迁、饮水、灌溉、排洪及文化教育卫生设施,按照群众公益性建设“三个一点”的办法,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县里整村推进的工作布署,大力并积极地开展好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充分调动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发展生产,逐步并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4、鼓励并合理引导村民开展和从事劳务输出。不断增加货币收入,不断开拓思想意识,不断掌握相关科技知识和
管理水平。近年来,村民外出务工逐步增多,主要是在县域内外,他们不同程度的偿到了甜头。相比之下,与在家比较,收入确实增加,有的返家盖起了新房,购臵了家用电器等,积蓄也比往年增加了很多。目前该村13个村民小组平均有30—40%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村民外出,但由于多数未有一技之长,普遍从事重体力劳动,劳动报酬相对较低。因此,有必要进行输出前的培训,努力提高劳动素质,以便拓宽他们的就业门路。
5、加强“村务公开”、“村民自治”以及依法治村等综合性工作,营造和谐平安、良好的社会氛围。
XX乡XX村的民风民俗是纯朴的,村民是勤劳智慧的。通过全村广大村民的艰苦努力,再加上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倾斜,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相信XX村在不久的将来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村道路上来的。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关于桂东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
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
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是民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多数群众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四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五是教育、卫生、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向民族村。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发生。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 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五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二OO六年六月十三日
第五篇:关于桂东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
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
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
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
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
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三是民
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
多数群众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
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
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四是贫困面大贫困
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
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
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
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
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
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
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
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五是教育、卫生、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
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
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
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
向民族村。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
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
发生。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
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
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
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
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
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
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
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
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
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
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
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
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
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
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
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五
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
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
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
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
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
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
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
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
贫”的现象发生。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二OO六年六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