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医学期刊著作权(大全)
论科技期刊通过维护著作权实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一 著作权:科技期刊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一)著作权有关基本知识著作权的定义
著作权(Copyright)即作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对自己创作的科学、文学和艺术等作品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人身与法定期限的财产专有权利。著作权与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财产的专有权统称为知识产权,其保护对象是作家、艺术家的智力成果,它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及严格的地域性。著作权所有者享有的权利
著作权所有者享有的权利分为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两大部分。精神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表权;署名权与要求确认身份权;维护作品完整权;修改权;收回已发表作品权。经济权利是指作者以及其他著作权所有者对因经济目的而使用作品或他人使用其作品享有物质报酬的权利。作者的财产权利是作者通过行使或转让若干媒介权利得以实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些权利分为两大类:①复制作品的权利:复制即包括平面印刷复制、静电复制,也包括照相复制、影片拷贝、录音录相复制等。②转向公众传播权利。主要包括:录制权、表演权、展览或展示权,制片权、翻译权、改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加强著作权保护有利于提高作者与科技编辑的法律意识
作者投稿到科技期刊的同时就将科技作品的首次期刊出版权与发行权转移给了科技期刊。投稿行为发生时每位作者都应该签名同意,同时作者还要向期刊社作无一稿两投、署名无争议及作品本身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声明。这些都是著作权法中作者精神权利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科技期刊著作权保护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加强科技期刊著作权保护的社会意义
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科技期刊作为汇编作品享有汇编权,另外期刊还享有为期十年的版式设计权。单篇论文的著作权依旧归作者享有。电子复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盘版和在线版的不断涌现,科技期刊的作者国际化、审稿人国际化与发行国际化已成为一股新的潮流,这就对科技期刊的出版范围,如何控制使用,著作权保护以及如何向著作权拥有者付费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要处理好作者与科技期刊在著作权归属上的两分性和交叉性问题。
国外通过著作权转让协议实现了作者向期刊社的授权,虽然在转让时间、转让形式与转让协议条款上有所不同,但是科技期刊最终拥有了科技作品的著作权。这使得科技期刊可以代表作者和期刊自身向第三方进行授权。笔者认为由科技期刊通过著作权转让协议获得作者的授权从而代表作者对作品的著作权进行再次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一种形式。因为期刊社和作者在作品创作、编辑、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共同劳动,这种劳动应该得到集中统一的保护。作者的单独授权很有可能会损害期刊的利益。由于科技期刊作者的高流动性,向第三方进行授权由期刊来管理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
二.国内外科技期刊著作权保护比较
(一)国外期刊现状期刊的著作权归属
国外科技期刊的著作权归属非常明确。著作权主体可以是出版社,例如欧洲药理学杂志(Eur J Pharmacol)的著作权属于著名的Elsevier出版公司;可以是学会,例如美国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J Pharmacol Exp Ther)的著作权属于美国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 Therapeutics);还可以是编辑部,例如日本药理学杂志(Jpn J Pharmacol)的著作权属于日本药理学会编辑部;或者为国际组织,例如World Health Forum的著作权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表
1).期刊著作权的所有者已不再是自然人而是法人,分散在每篇论文的作者手中的著作权已经集中起来统一行使,这更有利于保护作品的著作权不受侵犯。
表 1.国外科技期刊的著作权归属举例
国家刊名著作权归属
荷兰Eur J PharmacolElsevier Science B.V(出版商)
日本Jpn J PharmacolEditorial office of the Japanese PharmacologicalSociety(学会编辑部)
美国J Pharmacol Exp TherAmerican Society for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Therapeutics(学会)
美国J Cardiovasc Pharmacol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出版商)
瑞士World Health Foru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机构)瑞士Int J Clin Pharmacol ResBioscience Ediprint Inc(出版商)
西班牙Methods Findings Exp
Clin PharmacolJ.R.Prous.S.A.(出版商)
意大利IL PharmacolElseviser Science S.A.(出版商)
波兰Polish J PharmacolInstitute of Pharmacology
(学术机构)
印度Indian J Pharmacol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杂志)
加拿大Can J Physiol Pharmacol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学术机构)
德国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Springer-Verlag(出版商)英国Br J PharmacolStockton Press(出版商)著作权转让
作者作为科技论文的创作人,是科技论文的原始著作权所有者。关于著作权由作者向期刊出版者的转让过程,各国期刊在转让时间、转让方式、转让条款方面均有不同规定。.著作权转让举例
国家刊名转让时间转让方式
美国J Pharmacol Exp Ther投稿时签协议
美国J Cardiovasc Pharmacol论文被接受时签协议
美国J Pineal Res论文被接受时自动转让
日本Jpn J Pharmacol投稿时自动转让
西班牙Methods Findings Exp Clin Pharmacol论文被接受时自动转让
加拿大Can J Physiol Pharmacol投稿时签协议
印度Indian J Pharmacol投稿时签协议
非赢利性出版机构以《印度药理学杂志》(Indian Journal Pharmacology)和《美国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Journal ofPharmacology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的著作权转让协议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均在每期的投稿须知后附有著作权转让协议书,要求作者第一次投稿时签署完毕随同稿件寄往编辑部,协议书可以复印使用。协议书包含著作权受让者,转让者,稿件题目,转让时间、地点,作者签名等一般内容,但转让条款的规定却有较大的不同。
(二)国内期刊现状
国内期刊在投稿须知对著作权或其相关内容对期刊著作权的具体归属、作者的经济权利、单行本的定价及索取、著作权转让等内容的规定很少,只有少数期刊例如《中国药理学报》,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辑学报》宣布著作权归本刊编辑部有;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声明著作权全部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在网络出版方面,大部份科技期刊通过加入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加入万方数据库实现了网络出版。但网络版的著作权不属于科技期刊。我国的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可能刊登过“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这样一个声明。这也应该算是作者网络传播权的一种转让。上海的科学杂志对网络传播权做了正式声明:“敬请本刊作者允诺,„交与本刊的稿件(文、图、照片)等自发表之日起,其专有著作权和网络传播即授予本刊,许可本刊在本刊网站或本刊出版者上海科技出版社网站上传播。对于上述合作条件若有异议,烦请来稿时申明;未作申明者,本刊将视为同意。
到了2002年5月,提供全文的期刊增加到940家,越来越多的著名期刊开始提供全文,当然与印刷版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网站首页列出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影响因子超过3.0的期刊中只有4家期刊与印刷版同步,11家允许在印刷版出版6个月以后全文内容对用户免费,28家同意在印刷版出版1年后全文公开,而准备印刷版出版2年以后再提供全文的只有5家。大部份期刊都以一年为限。
1999年,网上科技期刊无论是赢利性出版社还是非赢利性出版社都只把作品的摘要、题目、作者、年、卷、页等目录信息上网,对全文感兴趣的浏览者可以向出版者索取单行本或付费后浏览。三年后,非赢利性出版社迈出了在网上提供作品的全文的关键一步。这些科技期刊大部分在印刷版出版后半年到一年公开作品的全文内容,除了日本药理学杂志其他8家期刊2000年在SCI的影响因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对于科技信息而言,最新的信息最有价值。过了半年或1年以后全部公开全文一方面可以大大促进知识的传播,同时并不会对印刷版的销售造成大的影响。
我国清华大学建立的中国期刊网和科技部的国家95攻关项目万方数字化图书馆确实对科技期刊的集体上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们只有中文界面以及时间的滞后性和服务的有
偿性不能突出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资源共享特征。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中国药理学报在2001年将每期学报论文摘要与印刷版同步上传MEDLINE,保证作者的论文能在第一时间被国际同行检索。接下去做的工作就是全文上网,但前提是得到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四 科技期刊著作权维护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作者的授权转让问题
科技期刊可以通过著作权转让协议得到作者的授权,从而拥有单篇论文的著作权。第三方要使用科技作品可以向期刊社要求授权,期刊社也可以就作品的再次传播与二次出版商进行商谈,管理所有已发表作品的著作权以便加速再次出版的进程,促进作者的作品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同时期刊社也可以作品以其他形式再次出版,最终形成作者和科技期刊社的“双赢”局面。
(二)著作权的归属问题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科技期刊享有整本期刊的汇编权,单篇论文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在某些情况下归国家或政府享有。但是国外的情况与我国有所不同,由于在科技期刊中普遍采用了著作权转让办法,单篇论文的著作权归属就出现了以下四种基本情况:归出版商所有;归学会所有;归科技期刊编辑部所有;归国家所有。加下WTO后,科技期刊必将进入国际大市场,必须注意和尊重世界各国有关科技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规定,否则就无法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一些期刊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著作权归属问题上作了一些变更。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就声明全部著作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结束语:
著作权保护有着人权和经济双重含义。著作权保护的实质就是平衡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关系,保护作品的合法使用和保护作品免受非法使用。科技期刊加强著作权保护在维护作者和期刊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段使科学知识得到广泛的传播,最终目标是使得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富和满足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10月27日。
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草案。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p141。p215。
4.郑成思。版权国际公约概论。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5.郑成思。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序。周林,李明山,编。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5.郑立,编。版权工作法律知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6.莱内特.欧文。版权:历史和法律背景。伊恩.麦高文,詹姆士.迈考尔, 编.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0。p201。
7.伊恩.麦高文。作者,版权代理和版权控制.伊恩.麦高文,詹姆士.迈考尔, 编.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0。p192。
8.卡尔.夏皮罗, 哈尔.瓦里安,著。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p5
9.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报告。科学 2002;(5).10.张如法。编辑社会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11. 陈进元。科技期刊在线出版的著作权保护。中国电子出版 1997;(6): 45-47。
12. 陈进元。科技期刊著作权问题初探。科技与出版 1996;(4): 39-40。
13. 陈进元。著作权保护应考虑与国际接轨。使用许可可采取集体管理制度。
科学新闻周刊 2000;(6)。
14.陈进元。期刊社著作权及其保护问题探讨。著作权 2000;(4): 37-39。
15.陈进元。作品的网络传播和著作权的集体管理。科技与出版 2001;(3): 35-37。
16.金铁成。如何从著作权法的角度审查期刊来稿。科技与出版 2001;(4): 47-48。
17.Henry NL.Copyright: its adequacy in technological societies.Science.1974;186(4168): 993-1004.18. Henry NL.Copyright, public polic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Science.1974;183(123): 384-91.19.Lillington GA.The photocopy conundrum.JAMA 1972;222: 211-212.20.Ingelfinger FJ.Crucial library services depend on photocopying.N Engl J Med1972;287: 357.21.Détente in photocopying.N Engl J Med 1972;287: 987.22.The freedom of Medical Information.JAMA 1975;233: 145-146.23.Butler D.The writing is on the web for science journals in print.Nature1999;
397: 195-200.24.Brueggeman P.Impact of scientific journal.27.Dobkin DS.Copyright law undergoes major face-lift.JAMA 1979;241:1019-1020.28.Colling A.Transfer of copyright from author to publisher.Lancet 1980;1:262.29.Hughes-Davies TH.Transfer of copyright.N Engl J Med 1984;311: 1056-7.30.Elwood JM.Copyright restrictions.Lancet 1984;2: 1476.31.Baxby D.Cost of medical publishing.Lancet 1994;344: 1368.32.Bachrach S, Berry RS, Blume M, von Foerster T, Fowler A, Ginsparg P, et al.Who should own scientific papers? Science 1998;281: 1459-60.33.Dalton R.Personal computers spur drive to keep control over copyright.Nature 1998;396: 293.34.Bloom FE.The rightness of copyright.Science 1998;281: 1451.35.Karjala DS.Computers and the copyright conundrum.Nature 1999;397: 201-2.36.Geiduschek EP.The copyright issue.Science 1998;282: 416.37.Guenin LM.Publishers’honeymoon? Science 1998;282: 1267-8.38.Mellman I.Setting logical priorities.Nature 2001;410: 1026.39.Dalton R.US court backs authors in fight over article reproduction rights.Nature 1998;396: 99-100.40.Maurer ST, Scotchmer S.Database protection: is it broken and should we fixit? Science 1999;284: 1129-30
41.Elsevier Science(USA)Transfer Copyright Agreement.Version number: 1/2002.42.Lawler A.Court says no to copying articles.Science 1994;266: 1315.
第二篇:医学期刊导航
医学期刊导航为了更好的推广医学学术的研究,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参与到学术相关研究中来,经过近6个月时间的走访调研,筹备建立一个医学期刊导航网站,通过集合医学期刊资源,传播医学文化,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可以更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医学期刊的信息。
网站大事记1、2010-5月上线;
2、2010-10月期刊会议系统上线试运营;
3、2011-4月被亚马逊分类目录收录;
收录期刊
医学期刊导航只收录经过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发行的学术期刊,欢迎医学学术期刊的加入,协同发展,共创辉煌!
在线投稿
在线投稿是为了方便作者投稿而提供的一项功能,本站只负责把作者信息直接提供给所投期刊,具体审稿事议有所投期刊自主来决定刊用与否。本站不参与稿件的审理,也不从中收取作者的费用,请放心投稿。
医学期刊网,从本站成立之初已成功推送稿件100余篇。这个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都在增加,同时也提请作者注意,如果杂志社有网站的尽量直接投稿给杂志社以减轻我们的工作量。
在线投稿时请确认稿件上传,因为稿件数量较多,我们不一定每篇稿件的作者都能及时的通知到,还请大家见谅。
学术会议
医学期刊导航根据期刊社的要求研究开发了医学学术会议管理系统,能方便期刊社在线发布会议,参会人员在线报名,以级参会人员在会投稿,会议管理系统现为申请开通、独立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期刊社对会议信息的管理,同时方便参会人员及时了解会议动态信息。
医学期刊导航:
期刊信息模板:
第三篇:如何选择医学期刊发表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投稿是很多人一直很疑惑的一个问题。目前,医学期刊很多,其中不乏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以商业为主要目的的期刊,录用稿件时常常忽视其科学性和严肃性。因此,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要防止稿件误投,应了解一些识别刊的知识。
期刊(即合法期刊)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正式科技期刊是由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科委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非正式期刊是指经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不编入“国内统 一刊号”),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非法期刊系没有通过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委批准,也没有注册为“内部刊物”的非法出版物,大多以营利为首要目的,收取高额的版面费,不能在国内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这种期刊通常是在国外花几百元购买一个ISSN刊号来欺骗作者、读者。
正式期刊一般有国内主管单位,并有详细的通信地址,印刷出版地都在国内,除自办发行外大多通过邮局征订和发行,故常常有邮发代号。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加q2315126918
很多人对期刊分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如,以主管或主办单位的级别来定期刊的级别,进而来定论文的水准;把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及全国性学会或协会主管或主办的期刊定为“国家级”,把各省级行政或学术机构主管或主办的期刊定为“省级”.以医学杂志为例,把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定为“国家级期刊”,省医学会主办的定为“省级期刊”.以上这些分级都是不科学的。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就此类问题进行了统一答复: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
其实,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与其刊载论文的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其选定范围为全国所有期刊,并没有对学术与非学术期刊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这一概念主要是用来供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用的,它不具备评价所刊登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的学术地位的功能。综上所述,除在国外正式公开发行的有国别识别码和公众认可有一定影响力的外国期刊上发表论文外,医学论文应选择在国内合法期刊上发表。非法期刊基本上是“只要给钱,来稿就登”,根本没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和名副其实的审稿专家,更谈不上学术水平。这类交了版面费就“照登”,发表速度十分惊人的“期刊”,对职称评定应该说意义不大。因此,提醒医务工作者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
第四篇:著作权案例
杨德嘉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作品一直担负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观点论断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艺术市场的不断繁荣,作品的产生已不再是仅仅出于作者自身的创作欲望。特别是近年来,很多作品都是由他人委托作者创作而成的,这类作品就属于委托作品。对于委托作品而言,由于在传统的作者与作品之间又多出了一个委托方,因此,委托方与受托方(即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以及他们二者之间的权利划分就变得更加复杂。实践中,由于合同约定不明或对法律理解存在偏差,往往会导致委托创作的双方当事人产生分歧、争议,乃至对簿公堂。
权利归属合同约定是关键
例案一:甲公司委托乙画家根据该公司的产品特点创作了一幅国画用于产品包装,并支付了高额创作费用。由于画作传神,提升了产品形象,使得甲公司的产品销量大增。后乙画家在出版其书画作品集时,也将该幅国画作为自己的代表作用在了封面上。甲公司认为这幅画是其花大价钱专为自己的产品创作的,因此著作权理所应当归该公司所有。而乙画家却认为该画作凝聚了自己的心血,体现了其艺术水平,他人无权据为己有。由于双方当初未对画作的著作权归属做出约定,导致各执一词,故产生矛盾。
法官解析:那么究竟应该由谁享有权利呢?对于一般的作品,其著作权是由作者享有的。但就委托作品而言,其著作权归属的确定与一般作品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鉴于委托作品的产生根本上是源于委托人与作者之间的合同关系,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首先要看委托人和受托人在合同中是如何约定的,即双方可以在委托创作合同中自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哪方所有。有了明确的约定,自然也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大量双方未在合同中做出明确约定,甚至根本没有订立书面合同的情形。在这种时候,出于对作者权利的保护,法律规定了作品的著作权由受托方即作者享有。因此,在这个案例中,乙画家享有这幅国画的著作权,可以在自己的书画集中进行使用。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也并非毫无权利可言,其依法享有在约定的范围内使用该作品的权利。因此,虽然甲公司并不享有著作权,但仍然可以在产品包装上继续使用该幅画作。
著作权人身权的行使
例案二:甲影视公司委托乙作家创作一部电影剧本,并按照市场价格支付了创作费用。双方约定剧本的著作权归甲公司所有。然而在剧本交付后,甲公司却认为与其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后乙作家几次修改剧本,仍未达到甲公司的要求,双方的交涉就此告一段落。一年以后,乙作家发现,各大影院正在放映一部由甲公司制作的电影,而影片在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主要情节等方面与其所创作的剧本如出一辙,只是做了部分改动,然而整部电影中对乙作家只字未提,甚至连编剧的署名都换成了别人。乙作家认为甲公司侵犯了其对剧本享有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应当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甲公司则认为乙作家的剧本无法达到拍摄要求,所以才会另找他人修改剧本,且合同约定剧本的著作权归甲公司所有,故其做法并无不当。
法官解析:与前两个案例不同,本案中,委托方和受托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经对作品的权利归属做出了明确约定,即著作权归甲公司享有。引发双方纠纷的关键在于甲公司未经乙作家同意的情况下,不为其署名并修改剧本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在我国,作者依法享有的著作权具体包括十七项。其中,前四项(即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为著作权的人身权,后十三项为著作权的财产权。《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作者可以许可他人行使或者转让上述后十三项权利,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说,对于著作权财产权,作者是可以依法自由进行处分并获利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并未对著作权人身权做出相同的规定。因此对于这四项权利,作者是不得转让的。
那么对于委托作品而言,这四项人身权利能否由双方任意约定归属呢?尽管《著作权法》未做出明确规定,但笔者对此持否定观点。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是基于创作者的身份而存在的,由此而产生的著作权人身权是一种基本的、固有的、绝对的、非财产性的权利,是不可剥夺且不可被替代的权利。故只有作者本人才有权决定是否将作品公之于众,有权在作品上署名,有权自己或授权他人修改作品,并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从另一个角度讲,著作权人身权,特别是署名权的行使和保护,不仅关系到作者的权益,也会影响到社会公众利益。因此,无论是将他人的作品拿来签上自己的大名,还是允许他人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所涉及的都不仅是署名者与实际作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名不副实的情形,势必会影响到相关公众的判断,并对他们的利益造成损害。由此可见,甲公司和乙作家之间关于剧本权属的约定,应是指著作财产权的约定,而著作权人身权仍应由乙作家享有。因此,甲公司未在电影中给乙作家署名的行为构成了侵权。
那么甲公司是否还侵犯了乙作家的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呢?对这一问题的判断,还需要对委托作品的特点予以充分考虑。由于委托作品的创作一般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委托方往往会在前期向作者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要求,而后由作者按照委托方的意图进行具体创作,且双方也明确知晓委托方将来会以一定的方式、范围对作品进行实际使用。因此,如果委托方仅获得了作品,却无法决定是否以及何时将作品公之于众,且无权视需要对作品做必要的改动的话,那么其在委托创作合同中的目的恐怕就难以实现,其为创作所投入的资金也就付之东流了。这种结果不仅与合同双方的预期不符,也有违公平原则。
因此,尽管委托作品中的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仍归作者享有,但通常情况下,可以视为作者已经将这部分权利委托给对方代为行使,以使合同目的能够最终实现。由此不难看出,甲公司出于拍摄需要对剧本进行修改以及自行决定公映影片的行为,符合委托创作合同的目的,合理地行使了委托方的权利,并不构成侵权。当然,尽管如此,该公司擅自删除乙作家署名的行为仍然有违法理情理,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委托作品使用范围的界定
例案三:甲书法家受乙酒店委托,挥毫书写了该酒店的名称,并收取了一定报酬。后甲书法家发现,乙酒店除了把自己这幅书法作品制成牌匾悬挂在大门之上,还在餐具、卧具等用品上进行了大量使用。其遂向酒店提出异议,认为自己写这幅字只是为了给乙酒店制作牌匾用的,酒店现在的使用方式超出了范围,侵犯了其著作权,应当对其进行赔偿。乙酒店虽然认可该书法作品的著作权归甲书法家所有,但认为酒店付酬委托书法家进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该作品,因此自己的行为合理合法,不构成侵权。
法官解析:与上个案例一样,由于双方当初在合同中没有对酒店使用的范围做出明确约定,最终引发了一场纠纷。甲书法家和乙酒店的观点截然相反,谁的理解更加符合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在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受托人即作者的情况下,委托人享有在约定的范围内使用作品的权利。如果双方没有约定使用作品的范围,则委托人可以在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范围内免费使用该作品。应该说,本案中乙酒店委托甲书法家书写店名的目的还是很清楚的,就是为了在酒店中进行使用。而酒店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也不会仅仅将店名用于门外的牌匾上。实际上,酒店在餐具、卧具等与其服务紧密相关的物品上印上店名的做法,早已形成了一种惯例,并且为公众普遍接受。因此,尽管甲书法家对自己的书法作品享有著作权,但乙酒店的行为并不违反委托创作的特定目的,其使用方式和范围均在情理之中。可见,乙酒店并未构成侵权,也无需再向甲书法家支付费用。
影视公司在剧本版权许可与委托创作合同中 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
王军[1]
剧本乃一剧之本,影视剧本的市场定位、艺术水准、商业价值是决定一部影视剧作品能否取得良好票房和收视率的核心因素之一,历来为影视公司所重视。笔者作为专门从事影视文化传媒法律服务的行业律师,每年审核超过50份各类影视剧本版权合同,处理10余起因剧本版权争议而引发的诉讼和仲裁,对于影视剧本版权许可与委托创作合同中体现出的法律问题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结合个人业务实践,现从影视公司(出品方/制片方)角度,对其中的重要问题予以阐述,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已有作品影视版权购买合同中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用于影视剧拍摄的原有作品类型及权属证明、审查要求
利用已有作品进行影视剧改编摄制,是影视公司进行项目运作的重要途径,已有作品的类型包括小说(如《杜拉拉升职记》影视剧改编)、戏剧(如话剧《茶馆》的电视剧改编)、动漫作品(如国产动漫《喜洋洋与灰太郎》系列的电影改编)、原有影视作品(如电影《倩女幽魂》的新版重拍)等。已有作品在商业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本身的艺术水准、市场价值、知名度为影视剧再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影视公司在签订此类版权购买合同之时,应当谨慎审查原有作品的版权权属是明确,版权链是否完整、清晰,原版权人是否拥有独立完整的原始权利或继受权利进行影视版权的许可或转让,在签订正式的版权购买合同之前,审查在先合同、授权书、版权登记证书、制作许可证、发行许可证是必要的,未尽审慎、合理审查义务,已经支付高额影视版权购买费的影视公司同样面临版权侵权风险,并不能基于版权购买对价的支付而免责。
(二)“改编权、投融资权、摄制权”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与电视剧是两种形式、内容、受众、商业价值紧密关联的产品,影视公司应尽可能将影视剧版权一并买入,避免出现当前很多作品各自授权,让后来者搭顺风车取巧盈利的状况。
影视版权购买合同的法律性质是著作权专有权利许可使用合同,影视公司通过合同约定从原有权利人手中拿到了哪些权利必须约定清楚,笔者的经验,“影视剧本改编权、投融资权、摄制权”一个都不能少。
对原有作品改编权的行使主要体现在改编原有作品形成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而摄制权作为我国著作权法所特别规定的一项专有权利已经从传统的改编权中剥离出来独立存在,影视公司在签署此类合同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忽略对“投融资权”的约定,一部影视部作品动辄数千万的投资对于大部分影视公司而言是很难一家独投的,同时,基于制作和发行资源的整合需要,联合摄制已经成为业界项目运作的常态。如果影视公司对此未作出任何合同约定,那么,原权利人很可能限制影视公司利用原有作品改编权、摄制权进行融资和版权合作的机会。
此外,有关影视剧衍生作品的版权(包括但不限于收益权)归属也应当明确约定,这对于影视公司的市场收益具有重大商业意义。随着中国电影、电视剧市场的蓬勃发展,影视衍生产品的市场价值也在迅速攀升,以《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为例,电影院线创造了几千万的票房佳绩,而原有动漫形象的商品化与品牌许可给权利人带来的商业利益早已高达数亿元。
(三)原有作品著作权专有许可期限和行使方式需谨慎约定
笔者的一个客户,曾出资60万元购买了某著名军旅小说的五年期的电视剧改编权、摄制权,五年期间,耗资近两百万投入项目策划和剧本创作,剧本几易其稿尘埃落定后,突然发现5年期限已经届满,无法在原许可期限内完成摄制。原著作者对外声明称,小说的影视剧版权已经回归,准备另嫁他人,致使原投拍单位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不得不与原小说作者重启续约谈判,同时面临数倍于原版权购买费的“合同勒索”。除影视公司本身在项目运作方面的规范外,版权购买合同期限及权利行使方面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在签订此类合同之时,如果能够约定“剧本定稿完成或剧组投入拍摄则版权许可期限限制自动失效”或者在授权许可期限之外同时约定1-2年的许可期限续约优先权和许可费支付标准,则可有效的避免影视公司遭受巨大的投资损失。
二、影视剧本委托创作合同中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剧本委托创作的阶段性创作成果及分阶段稿酬支付
影视剧本的创作大体会经过剧本梗概、分集大纲、第一稿、第二稿/定稿几个创作阶段,影视公司也通常与编剧约定按照剧本创作与交付阶段分期支付编剧稿酬,完成剧本梗概与分集大纲,编剧通常可以拿到全部稿酬的30%,剧本定稿完成后,编剧可拿到全部稿酬的80%,剩余20%尾款通常在该剧开机前由影视公司支付给编剧。
电视连续剧剧本委托创作中,在最重要的分集剧本创作阶段,影视公司同样应细化根据创作集数分阶段支付编剧稿酬,如一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可分为五个阶段,编剧每完成6集剧本向制片公司交付一次,经制片公司认可后,支付该6集的编剧稿酬,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有效把握编剧的创作走向、创作节奏,避免大的艺术偏差,另一方面,如在过程中确认编剧交付的创作内容不符合拍摄要求,可随时叫停,避免时间成本和经济损失。
(二)编剧必须做出独立原创承诺,禁止第三人代笔创作或抄袭侵权
笔者在业务实践中,曾遇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事例,国内某著名卫视拟直接投资拍摄一部长达40集的电视连续剧,找来国内某知名编剧签约担纲剧本创作,约定高达6万元/集的编剧稿酬,该大牌编剧写了2000字的剧本梗概并按合同拿走了全部稿酬的30%后,将后续创作全部转交自己的助手完成,助手再次将剧本创作任务转包给戏剧学院毕业3年的几位写手,写手们在完全没有合同保障和编剧署名权的情况下,又联合戏剧学院大
三、大四的学生,按照4000元/集的口头约定最终写完了40集剧本,虽然在最终交稿前,签约的知名编剧还会统一遍稿,但足以想见,如此创作完成的剧本水准已经大打折扣,而影视制片单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委托创作合同向签约编剧支付巨额的剧本创作费。
类似的情况在目前的影视剧本创作实践中并不少见,一方面导致剧本创作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影视公司因为使用此类剧本拍摄而被签约编剧之外的实际参与创作人员指控侵权的情形也时有发生,这对于整个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隐忧。影视剧本委托创作合同中的委托关系具有极强的人身依赖性和受托个体指向性,为切实维护影视制片单位的剧本创作利益,必须要求编剧在委托创作合同中,做出独立原创的实质性承诺,并与违约责任条款直接挂钩。
(三)编剧阶段性交付剧本创作成果的质量标准、审核确认方式应当明确
近年来,编剧与影视制片单位之间的官司越来越多,编剧已经成为最容易去告制片单位违约或侵权的一个群体,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情形是双方就委托创作的剧本交付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达标产生严重分歧,影视公司认为编剧的创作成果不符合拍摄要求,单方提出提前终止合同并不再支付后续款项,而编剧则认为自己根据自身的艺术理解进行剧本创作没有问题,要求影视公司继续履行合同并支付剩余稿酬。
引发此类纠纷的一个基础原因是双方在委托创作合同中,没有就剧本的质量标准、审核确认方式作出明确约定,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产生标准之争,法院往往会基于委托创作合同缔约中对受托人的信赖选任前提和个性化创作特点来倾向性支持编剧一方,司法机关的这一审判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影视单位在委托创作合同中,明确剧本的质量标准或剧本阶段性交付确认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建议,比较简单易行的约定方式为“编剧的阶段性交付成果必须经影视剧制片人及导演共同签字认可后,方视为符合交付要求,编剧方可进行后续创作”,制片人代表影视剧出品方/制片方行使影视剧制作的整体管理权,导演作为影视剧创作的艺术总监,对影视剧的具体艺术表现和艺术水准负责,该两方共同行使剧本交付质量的审定权相对客观、明确,有助于影视公司把控编剧按照拍摄要求完成创作,避免日后的争议。
(四)影视公司可分阶段享有编剧交付剧本创作成果的版权 剧本委托创作合同实务中,比较常见的剧本版权约定方式包括:①剧本(含剧本梗概、分集/分场大纲、初稿、定稿)一经创作完成,版权即归委托方所有;②剧本创作完成,在委托方支付全部剧本稿酬之时起,版权归委托方所有;③仅为制片方向广电主管部门申请影视剧制作许可及拍摄报备之特定目的,委托方名义取得编剧创作剧本的版权,待委托方支付全部剧本稿酬后,委托方才实际享有剧本的完整版权。当然,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一种版权约定方式对于影视公司最为有利,实质上,在这种约定之下,编剧作为受托方仅享有剧本的署名权和根据合同获得报酬的权利。尽管如此,为保障影视公司在剧本版权归属问题上的绝对主动性,笔者仍然建议在委托创作合同中,增加明确的条款表述如“本合同一经签订,无论何种情况,受托方创作完成剧本的全部著作权(编剧署名权除外)、邻接权、衍生产品开发收益权、后续作品开发收益权均归委托方所有”。
当然,任何一份经平等协商达成合同的商务条款和法律条款都是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越是大牌的编剧越会在剧本版权归属时点问题上谨慎对待。为平衡设计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笔者建议可在委托创作合同中对于版权归属做第四种方式的约定,即根据编剧分阶段交付剧本创作成果的情况,在委托方认可该阶段剧本创作成果且支付当期稿酬对价的情况下,该阶段剧本创作成果的版权归委托方所有。这一约定方式在法理上是行得通的,剧本梗概和分集大纲作为创意的具体表达形式属于我国著作权法定义下的文字作品,这其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电视连续剧的分集完成剧本上,一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如果编剧只完成并交付了前5集剧本,在影视公司认可并支付相应稿酬的情况下,该5集剧本能否视为“文字作品”而由影视公司享有版权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虽然约定创作的是一部30集的电视剧本,但5集剧本足以体现具体的创意表达,具备足以让观众理解和认知的人物、故事、情节、场景设计,可视为已完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字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影视公司通过合同约定取得编剧阶段性创作成果的版权是完全可能的。
(五)影视公司应慎发“退稿信”
在委托创作合同履约实践中,影视公司认为编剧的创作无法满足拍摄要求,通常选择发出一封措辞客气的“退稿信”,声明“不再使用编剧的剧本进行拍摄,已支付的报酬作为对编剧已付出劳务的补偿,后续稿酬不再支付,合同解除”等等。被退稿的编剧表面上暗气暗憋,实则等待时机,酝酿“维权”,编剧选择维权的最佳启动时机是电影片在院线首映、电视剧在电视台首播之时,此时,编剧的策略是,以电影院线发行公司、电视台为连带被告,对影视公司提起剧本著作权侵权之诉。
结合退稿信的具体表述,“退稿信”的法律含义通常被理解为合同解除、剧本弃用、原稿版权返回编剧,而不能被理解为剧本版权仍归委托方,委托方只是放弃使用原编剧剧本完成拍摄。这样一封退稿信,对影视公司应对编剧诉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方面,剧本虽已退稿,但新剧本和完成片中总能或多或少找到被退稿者创作的影子,另一方面,院线发行公司和电视台以影视公司涉嫌著作权侵权为由不再或推迟支付影视剧片款,直接将影视公司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目前的影视剧发行市场是典型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买方市场,院线和电视台违反播映许可合同拖延支付、播映影视剧后单方强制减少支付购片款等情形在整个行业中非常普遍,一旦有影视公司涉嫌著作权侵权的诉讼发生,购片单位将会更加心安理得的拖延付款。
(六)在剧本创作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委托创作合同中除明确约定影视公司的单方解除权、提前终止权之外,对已交付剧本创作成果的自由使用权和另聘编剧权等同样应当明确约定。
编剧交付的剧本创作成果不符合合同要求,影视公司可以行使单方解除权、提前终止权,并就部分交付的剧本归属以及合同提前终止的法律后果做出明确约定,这其中,有三项具体权利应当明确约定。
1.已交付剧本内容的自由使用权:影视公司应有权自由使用编剧已经交付的剧本内容,包括对剧本内容的修改权、影视剧摄制权、转让权,影视公司行使上述权利无需再征得编剧许可或支付报酬,更不应视为对编剧权利的侵犯。
2.对原编剧关联使用方式的限制权:同时,影视公司应当明确作出限定,编剧参与创作的其他影视剧本与基于本委托创作合同交付的剧本题材、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不能构成实质性相似或雷同。
3.另聘编剧权:合同被解除或提前终止,影视公司有权另聘编剧对原编剧已提交内容进行再创作和续写,同时,新聘编剧有权取代原编剧或与原编剧共同享有剧本署名权,编剧署名的顺序也应有所约定。
王军 2010年8月1日成稿于西安小雁塔
第五篇:著作权案例
案例:
2001 年,新力公司制作发行了《LEON “MUSIC MOVIES” COLLECTION DIRECTED BY :L.L》VCD 光盘,其中包括黎明演唱的《酸》、《全日爱》、《两位一体》3首MTV作品。该光盘封套背页标注有“(C)2001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Hong Kong)Ltd.”即新力公司版权标记。2004年5月24日,国际唱片业协会亚洲区办事处出具证明文件,证明《LEON “MUSIC MOVIES” COLLECTION DIRECTED BY :L.L》音乐录影作品(MTV)是由新力公司向其提供,并作版权登记之用。
2003年12月12日,国际唱片业协会北京代表处委托代理人刘莹来到西部娱乐公司经营的西部飚歌城410号房间,对黎明演唱的八首歌曲进行点播,并对歌曲的播放过程进行了摄像,并刻录光盘两份。该光盘中包含《酸》、《全日爱》、《两位一体》3首MTV.此外,还取得消费发票一张,金额为120元。苏州市公证处对上述取证过程进行了公证。
为此,请求法院判令:
一、西部娱乐公司立即停止对涉案新力公司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放映权的侵害,不再公开放映新力公司享有著作权的作品;
二、西部公司在一家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发表声明,向新力公司公开赔礼道歉;
三、西部娱乐公司赔偿新力公司经济损失30万元人民币,为调查侵权行为和起诉西部娱乐公司所支出的合理费用5万元人民币,以上金额合计35万元人民币;
四、西部娱乐公司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
被告西部娱乐公司辩称,涉案的MTV不属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新力公司不享有著作权。西部娱乐公司守法经营,其获得音乐作品使用许可证,故拥有音乐作品合法使用权。新力公司提出的赔偿损失人民币35万元无事实和法律依据。
西部娱乐公司提供的涉案证据为:
1、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下称音著协)2004-017号音乐作品使用许可证,证明西部娱乐公司已按规定向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缴费,其为合法音乐作品使用人。
2、音著协的许可协议,证明音著协许可申请人使用协会管理的音乐作品,并对许可期限、使用费等作了约定。
3、申请人为西部娱乐公司的音著协作品使用申请表,证明西部娱乐公司获得使用音著协管理作品的合法使用权。
4、2004年8月6日音著协出具的金额为40570元的著作权使用费发票。分析:
本案争议焦点是:
西部娱乐公司是否有权使用涉案MTV作品,如果侵权,MTV作品著作权归谁, 如果有权使用,依据是是什么.一、涉案的MTV作品的性质及著作权归属问题;
涉案的MTV是视听结合的一种艺术形成,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属著作权法规定的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依法应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关于涉案三首MTV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涉案的正版光盘封套背页标注有新力公司版权标记,新力公司亦已将涉案光盘上的音乐录影作品向国际唱片业协会亚洲区办事处进行了版权登记,故对新力公司享有涉案三首MTV作品的著作权应依法予以认定。
二、关于西部娱乐公司是否有权使用涉案MTV作品的问题;
西部娱乐公司获得音著协授权许可使用部分音乐作品,但音著协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登记音乐作品、基于音乐著作权人的授权向音乐作品的使用者发放使用许可证及向音乐作品的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分配给音乐作品著作权人,西部娱乐公司获得许可使用的音乐作品是音著协登记管理的音乐作品,包括音著协会员的作品及音著协获得授权的音乐作品。而本案中涉案的3首MTV作品是一个既包括画面也包括声音的完整而独立的作品,是作为一个整体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以类似摄制电影方法摄制的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第15条的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本案中,西部娱乐公司并无证据证明其使用的涉案三首MTV作品属音著协登记及授权管理范围内的音乐作品。西部娱乐公司认为其已自音著协获得合法使用权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
三、西部娱乐公司是否侵权及承担责任的问题。
根据我国著作法的有关规定,新力公司作为涉案MTV作品的著作权人,对涉案作品享有各项人身及财产权益。西部娱乐公司未经新力公司许可而在其经营活动中放映涉案的三首MTV作品,侵犯了新力公司对其作品享有的放映权及获得报酬权的财产权利,西部娱乐公司依法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考虑到本案中西部娱乐公司侵犯的是新力公司的著作财产权,而非其著作人身权利,故不再适用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关于本案的赔偿数额,根据涉案证据及案情,对西部娱乐公司放映上述三首MTV作品所获得的利润难以精确量化计算,而原告新力公司所举证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有限公司出具的证明为MTV作品在香港地区以商业性优先独家使用时的费用,显然不适用于证明在大陆地区使用上述三首MTV作品的费用,故对此计赔标准不予采信。因此,就本案侵权赔偿计算,本院决定根据本案涉及的作品类型、西部娱乐公司的经营规模(注册资本50万元,营业面积950平方米)、经营档次及周期3年的侵权时间等因素,酌情确定西部娱乐公司偿付原告新力公司的经济损失。此外,新力公司为制止西部娱乐公司的行为支付了公证转递费用、证据保全公证费、光盘刻录费及企业查档费,属为制止侵权的合理开支,应由西部娱乐公司承担。新力公司支付的律师费用中适当合理部分亦应由西部娱乐公司承担。
判决如下:
一、西部娱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放映本案所涉《酸》、《全日爱》、《两位一体》三首MTV作品;
二、西部娱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新力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9000元及为本案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人民币25441元,以上两项合计人民币34441元;
三、驳回新力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
对于合理使用的解释:
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了12种合理使用的方式: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节目或者新闻记录影片中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
(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
(11)将已经发表的汉族文字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
(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以上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