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品安全问题
药品安全问题
针对当前事故频出的药品安全问题,应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牢固树立正确的药品监管指导思想和科学监管理念, 准确把握 工作定位,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监管与服务,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依法履行监管 职责,维护政府药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二,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要加强组织领导, 把药品安全工作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担负起保障本地区药品安全的责任.要定期评估和分析本地区药品 安全状况, 针对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研究采取相应措施.支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不得要求药品监管部门承担经济发展指标和行业发展任务, 更不得干 扰药品监管部门正常监管执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一旦本行政区域内发生药品安全 事件, 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消除危害;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群众情绪, 防止事态蔓延.严格实施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于因领导不力, 疏于监管导致发生 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地区,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三,抓住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 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 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全面检查《药品生产质量管 理规范》(GMP)执行情况,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监管,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化.规范药品经营主体行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加快实施药品安全科技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教育和引 导企业守法经营, 强化自律意识,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 药品进厂进店, 不合格产品出厂出店.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抽验工作,凡是在企业成品库待出厂的药品, 经抽查检验达不到国家药品标准,并经复检后仍不合格的,加大处罚和曝光力度.同时,采 取措施支持诚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企业诚 信档案,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生产 经营.高度重视农村药品安全工作, 建立健全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 鼓励药品生产批发企 业面向农村配送药品,支持零售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加强农村药房规范化建设,规范农村 医疗机构药品购销渠道,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四,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加强药品检验,药
品再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的技 术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药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相关标准和认证 体系.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 加强药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构建地区和部门 间信息沟通平台,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 监管资源综合利用,使药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增加对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加快药品监管部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改 善基层监督执法条件.加大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四,完善制度保障 加快完善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查找监管漏洞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推进药品安全监 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订,修订工作,重点抓好药品审评审批,药品分类管理,医疗器 械监督以及中药品种保护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深化药品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受理,审评,审批“三分离”制度,建立健全有效 监督审批权力的机制.实行审评主审集体负责制,审评人员公示制和审评审批责任追究制, 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实行审批事项的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建立健全审评审批权力的内外 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权力监督和制约,研究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权力运行 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防止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现象发生.五,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干部队伍建设, 严格要求, 严格教 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药品安全监管重点岗位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实行定期交流,并形成制度;对监 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培养,使用要实行民主决策,做到公开透明.要强化主要负责人作为 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层层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六,加强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不断提高人民群 众用药安全水平.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管,依 法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卫生部门要严格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工 商部门要严厉查处发布虚假违法药品广告行为.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 嫌犯罪的制售假劣药品案件, 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监 察部门要严厉查处有关部门和行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乱纪现象,严肃追 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新闻宣传部门要做好加强药品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第二篇:药品安全问题标准表述
药品安全问题标准表述
“药品安全”问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形势较为严峻。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药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齐二药事件”、“石四药事件”、“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佰易事件”,接二连三的药品安全问题不断触动公众脆弱的神经。事件背后,药品安全所面临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忽视。
——药品安全涉及药品生产、销售、流通以及使用后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药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齐二药事件”就是因为从原料采购、药品生产,到进入市场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内控不力或监管疏漏而造成的。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鱼腥草事件”则反映出我国药品在上市前过敏反应试验严重不足的弊端。“我国药品过敏反应人体试验仅需500例,而一些发达国家要做到四五千例,整整是我们的10倍”。
——安徽阜阳特大制造贩卖假药案再一次使公众的心里蒙上阴影。据悉,安徽阜阳警方日前破获的这起“史无前例”的假药案件,查缴涉嫌假冒药品400余件,造假品种达30多个。上海、浙江、天津、山东等国内近20家知名企业及国外数家企业深受其害。
“药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追求暴利是直接动因。据医药界人士分析,以制售假药为例,一箱假药的成本不过
几百元,伪造成知名品牌后,其价格可能升至几万元。从造假开始,经几次批发,再通过医院、诊所、药房等环节到病人手上,每个环节都有200%的利润。
二、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监控。他表示,一些药企的内部管理出现严重漏洞。尽管这些药企通过了GMP认证,但是获得资质后企业并没有按要求进行自控、检查,使得GMP认证形同虚设。按照GMP管理检查要求,原料进厂时要有审批手续,质量监管要发合格证书,生产过程中要进行核对,药品生产出来后还要进行质量检测,销售后还要进行不良反应的跟踪,而且还要留样观察。这一系列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必须严格把住,才能将不合格药品及假药阻挡于市场之外。
三、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漏洞。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职能转变不到位。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力监督,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另一方面,对医疗卫生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一些医疗机构违法违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腐败行为滋生,医疗服务市场亟待规范。其次,地方政府对药品安全的认识不到位也是使安全事件屡现的原因之一。
“药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药品进厂进店,不合格产品出厂出店。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抽验工作,凡是在企业成品库待出厂的药品,经抽查检验达不到国家药品标准,并经复检后仍不合格的,加大处罚和曝光力度。同时,采取措施支持诚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二、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
监管,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规范药品经营主体行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加快实施药品安全科技行动计划。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并严格实施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旦行政区域内发生药品安全事件,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消除危害;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事态蔓延。对于因领导不力、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地区,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增加对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药品监管部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改善基层监督执法条件。加大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五、加快完善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查找监管漏洞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订、修订工作,重点抓好药品审评审批、药品分类管理、医疗器械监督以及中药品种保护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六、深化药品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受理、审评、审批“三分离”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监督审批权力的机制。实行审评主审集体负责制,审评人员公示制和审评审批责任追究制,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实行审批事项的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建立健全审评审批权力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七、加强队伍建设,防治腐败行为。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药品安全监管重点岗位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实行定期交流,并形成制度;对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培养、使用要实行民主决策,做到公开透明。要强化主要负责人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层层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第三篇:时事政策论文——药品安全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落实药品安全,保障人民健康
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药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药品质量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药品质量安全监督覆盖了药品的生产、批发、流通、零售、临床使用全过程,但由于条件限制,某些环节还存在一些漏洞,在药品质量安全方面还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药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
药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对药品的生产、药品中间批发流通、终端零售使用施行全过程监管。其中对零售和使用的终端监管尤其重要,因为药品是直接应用于病人的,是最后的安全保证环节。但目前的药品监管体系中只对药品的生产、批发、零售施行了许可证制度;而对最重要的临床使用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这就使某些社区医疗服务单位疏于严格管理,对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放松,加上有时受利益驱动,从不正规渠道购进药品,忽视了药品质量安全问题。
2、药学专业人员缺乏,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差
多数社区医疗服务单位药学专业人员配备紧张,缘于许多站(点)无财政支持,经济上很难保证增加药剂人员的岗位,且即使有财政支持,有的站点服务规模太小,也难以配备合适的药剂人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由医疗或护理人员代为从事药剂工作,而他们一般都缺少相应的药学专业知识以及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知识。同时,药品安全法制尚不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药品监管能力仍相对滞后。
3、相关医疗单位的药品质量检验管理薄弱
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现行药品市场机制不健全,药品价格与招标机制不完善,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牺牲质量生产药品。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状况未明显改善,临床用药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执业药师配备和用药指导不足,不合理用药较为严重。不法分子制售假药现象频出,利用互联网、邮寄等方式售假日益增多,有些假药甚至进入药品正规流通渠道,药品安全风险仍然较大。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药品安全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制定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群众对药品的安全性、可及性要求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新发传染性疾病频发等,对药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在医药产业的广泛应用,都对药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1、全面提高国家药品标准
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参照国际标准,优先提高基本药物及高风险药品的质量标准。提高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与炮制规范。药品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一律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提高国家医疗器械标准。优先提高医疗器械基础通用标准,提高高风险产品及市场使用量大产品的标准。加强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增强标准的科学性。加快医疗器械标准物质研究和参考测量实验室建设。
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管理体系。制修订药品、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健全药品、医疗器械标准制定、修订、发布、实施、废止程序,建立标准评估、淘汰机制。加强医疗器械标准管理机构建设。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检验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标准提高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质量标准。
2、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
严格药品研制监管。完善药品研制规范,制修订药品研制技术指导原则和数据管理标准,促进数据国际互认。建立健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验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体系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制度。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现场检查覆盖率,加强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数据的监测。所有新药申请的非临床研究数据必须来源于符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的机构。加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制订质量管理规范。
严格药品生产监管。加强药品生产监管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药品生产风险监管体系。鼓励开展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动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鼓励中药生产企业按照要求建立药材基地。完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编制重点品种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执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情况的经常性检查,严肃查处违规企业。
严格药品流通监管。完善药品经营许可制度、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体系。完善药品流通体系,规范流通秩序,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并与药品零售机构直接结算。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制订药品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制订实施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提高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准入门槛,完善退出机制。完善农村基本药物供应网,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协调机制,确保基本药物和短缺药品质量安全、公平可及。
严格药品使用监管。完善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药品质量管理,发挥执业药师的用药指导作用,规范医生处方行为,切实减少不合理用药。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完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开展药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药品安全常识,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促进合理用药。
3、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
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打击生产销售假药部际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部门打假协作机制,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药品检验鉴定机制,提高假劣药品检验鉴定时效。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对制售假劣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依法撤销批准证明文件。严厉打击发布违法药品广告行为。严格广告审批,完善广告监测网络,强化广告发布前规范指导、发布中动态监督、发布后依法查处。规范网上药品信息服务与广告发布行为,重点打击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行为。加强药品电子商务特别是网上药品零售市场监管,严格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网站资格审批,促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健康发展。
4、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制订药品监管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严格的人员准入、培训和管理制度。加强药品监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快高层次监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药品监管专业队伍。建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逐步形成国家和省两级培训架构,建设覆盖全系统的网络教育培训平台。加强药品监管部门领导干部和基层一把手培训,提高监管水平。
5、完善各项保障政策
完善保障药品安全的配套政策。完善药品安全法律法规。推动制订执业药师法。加强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创新药品安全执法体制机制,推进专职化的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药品安全责任。企业要切实履行药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不合格药品出厂、销售,及时召回问题药品和退市药品。健全各级药品监管机构和农村药品监督网络,确保药品监管机构依法独立开展工作。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配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订实施执业药师业务规范,严格执业药师准入,推进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执业药师整体素质,推动执业药师队伍发展。“十一五”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政府投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药品生产供应体系,基本建立了覆盖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体系,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公众用药需求基本满足。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大幅提高。
相信通过“十二五”规划,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将会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会进一步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和使用行为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将会显著提升。
第四篇:浅谈农村药品安全问题
浅谈农村药品安全问题
灌云县四队中心卫生院张玉成药品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工具,药品安全是关系到群众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用药方便、有效、安全,逐步得到基本保障。但是,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监督管理等因素影响,农村药品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目前农村药品安全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1、涉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随着国家教育的普及提高,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但尚有相当一部分涉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对现行的药械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对农民合理用药的有效指导。
2、药品日常维护不及时、不到位
不少农村卫生室和药店不具备冰箱,药品购进检查验收不及时、不到位,普遍存在药品储存条件差,无储存货架,库房潮湿拥挤,药品和生活物品混放,中药材不能做到分开隔离等,致使药品在储存中出现变色、裂片、霉变、虫蛀、鼠咬等现象,药品抽样不合格率相对较高,药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3、特殊管理药品保管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有的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储存保管没有配备
专人双锁;不具备经营精神药品的单位,擅自经营精神药品;基层医疗单位在使用特殊药品方面也存在安全隐患。
4、药品零售单位随便销售处方药
有的药品零售单位不能保证有一名以上药师在岗,在药师离岗时,不能按规定停止销售处方药,不能完全凭处方销售处方药,造成抗菌药物在农村的滥用。
5、药品不良反应存有漏报或不报现象
有的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漏报、不报,不能有效跟踪药品的不良反应,不利于药品的再评价。
二、农村药品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
1、安全用药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农村从药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专业水平低,农民的自我鉴别能力和保护意识较差,农村药品监管面广、点多、交通不便,致使不法分子将假劣药品转向农村。
2、医药经济发展滞后,水平不高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民的医疗消费水平低,大型连锁医药超市不愿到边远的农村,医药经营网点相对较少,农民买药困难,客观上给违法违规经营者提供了市场空间。
3、涉药单位管理水平低,药品评价及服务意识不够,药品监管不到位等。
三、保证农村药品安全的措施与对策
1、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药房”和村卫生室“合格药
房”建设,加大农村医药卫生的基础建设投入
一是创建“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增加农村卫生服务设施投入,充实农村医药专业人员,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解决扶持资金,积极开展对药房工作人员药品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
二是健全落实药械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药械购销管理制度、药品储存养护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不合格药品报告制度、处方管理等制度。不合格的药品要及时处理,保证不合格药品不入柜、不销售使用,做到防尘、防污、防鼠、防虫、防霉,配备货架,安全防盗设施,有完好的衡器和清洁卫生的药品调剂工具及包装用品,特殊药品按规定进行管理,并做到票、账、物相符。
三是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坚持主渠道采购,对购入的药械逐批验收,并有专门的验收入库记录本,按规定做好验收记录。
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患有传染病或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2、按照药品GSP管理要求,加大对药品零售单位的跟踪管理
药品经营单位一要把质量管理渗透到经营活动的每一环节,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二要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实
行质量责任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3、继续加强农村从药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安全用药宣传工作
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涉药人员加强药械法律法规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从药人员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同时加大普法宣传,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劣药品在农村的流通,形成农村药品监管的群访群治网络。
4、强化监管力度,形成全程监管
加强药监、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对农村药品市场进行专项检查,打击制售使用假劣药械的违法犯罪活动,查处销售使用过期药械行为,坚决取缔无证、超范围经营药械形为。
农村药品安全关系到亿万农村的生命健康,通过完善“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建设,推进药店GSP谁工作,加强农村药品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现代化监管效率,加强政策法规的修订和衔接,对农村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实现农村药品市场安全状况的整体好转,彻底杜绝各类药害事故的发生。
第五篇:热点预测12: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问题
热点预测十二: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问题
问题奶粉、伪劣药品、恶性矿难„„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是近一段时间百姓的心头之痛,也成为陆续抵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这使代表委员们感受到国家对治理安全问题的决心和信心。“该下狠招从根本上破解安全事故的症结所在!”代表委员们在接受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遏制令人寝食难安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科学的监管防控体系,强化问责力度。
一、哪一起安全事故不是人命关天?
在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之前,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建农精心准备了一份发言稿,题目是《切实关注食品安全,赋予“民以食为天”以新的诠释》。
为什么说是“新的诠释”?“过去说‘民以食为天’是指有饭吃、饿不死,而现在说‘民以食为天’是指要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叶建农委员说。
然而,让百姓担忧的还远不止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带来的隐忧也在不断叩击着人们的神经——
从“齐二药”到“欣弗”、“刺五加注射液”,再到江西博雅人免疫球蛋白等药品严重不良事件相继发生,百姓们抱怨:我们连医院里的药都不敢相信,还敢相信谁?
从黑龙江省鹤岗市南山区富华煤矿火灾事故,到河南省新丰二矿瓦斯突出事故,再到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屯兰矿特大瓦斯爆炸,31人遇难,37人遇难,78人遇难„„
“如果这其中有你的父母兄妹或者妻子儿女,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余敏辉代表的发问令人振聋发聩。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曦看来,如果群众对自己的安全已经感到无可奈何,就说明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政府必须以百倍的注意力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加以解决。
二、还有多少制度只是写在纸上?
到底是什么导致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无法得到切实保障?(以下为原因分析)
——追求暴利是直接动因。据一位医药界的业内人士透露,以制售假药为例,一箱假药的成本不过几百元,伪造成知名品牌后,其价格可能升至几万元。从造假开始,经几次批发,再通过医院、诊所、药房等环节到病人手上,每个环节都有巨额的利润。
作为来自食品行业的人士,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迎驾集团总裁倪永培对此也深有感触:一些小酒厂在生产条件和技术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制造出“毒酒”,而这些企业大多散在农村偏远地区,部分企业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较为淡薄,政府又很难监管,在利润的追逐之下,必然为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安徽省委常委余敏辉认为,按照法律规定,企业是安全生产主体。“但在一些地方,私营企业主根本没有安全生产观念,利欲熏心,对员工生命和安全生产不负责任;一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但没有真正承担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形同虚设,一旦发生事故,应急能力十分低下。”
让叶建农委员纳闷的是,一些企业都已经违规了,怎么还那么理直气壮?对于蒙牛“特仑苏”添加OMP事件,叶建农委员质疑:“OMP不在国家规定的添加剂名单里,只要是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添加剂,人们就应该抱着‘有害推定’的心态看待。”
——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安全监管出现盲区。“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层面。多头管理,缺乏统一协调,责任不清,很容易出现监管和执法的空隙。”倪永培代表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说,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采用分段管理。在这个监管过程中,如果协调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有些地方交叉重合,有些地方措施缺位。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在食品药品、工矿企业、道路交通等事故易发领域,监管部门的职能重心必须从“亡羊补牢”转向“未雨绸缪”,从事后应急转为事前预防;针对多头监管、政出多门的现状,必须加强统一协调、无缝连接。
“刚刚通过的食品安全法解决了不少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譬如,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加强了源头监管。”王曦委员说,“有了法律法规,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当以敬畏之心警惕“问责之剑”(对策之一)
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中,李长江引咎辞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职务;在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特大事故中,孟学农引咎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去年以来,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频发之后,辞职或被免职的各级官员名单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大串。
“安全事故的背后往往是不作为和腐败。”全国政协委员王曦说,“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竟然在非法煤矿上持有股份,成为保护伞;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税收等地方利益,不惜牺牲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既然是责任事故,就一定要问责!”
代表委员们认为,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就是一起十分典型的责任事故。三鹿集团从2007年年底发现问题,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未向政府报告,企图等待市场自然消化问题奶粉,把此事消弭于无形。这足以显现其只顾一己私利、视消费者健康如草芥的恶劣行径。而石家庄市政府在接到报告后的38天里,未向河北省政府报告,这也暴露了一些官员唯恐乌纱帽落地、不顾人命关天的心态。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不断伤害公众利益的情况下,“问责风暴”“处罚风暴”已经成为安全事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问责制度应该更加制度化、透明化,贯穿到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的日常行政管理中。完善问责制度,不仅是惩戒渎职、失职行为,更要让所有官员和企业家们意识到,必须对社会负责、对民众负责,否则将为之付出百倍代价!”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说。
四、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 两字之差折射出什么(综合分析和评价题)
1995年10月30日,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开始实行,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尽管目前食品卫生领域大约有100多个规章,还有500多个卫生标准。但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鱿鱼用氢氧化钠浸泡,“阜阳奶粉”、“红心鸭蛋”„„暴露出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制度和监管体制不完善。“这次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可以说是由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催生出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李援介绍。
据了解,现在全国的食品企业大约有50万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有2.6万家,他们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2%,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食品工业化程度相当高,而工业化程度和产品质量控制有直接关系。
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直接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变迁。2008年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09号总局令,决定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10月底进行三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随即对此进行了确认,规定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进行了针对性修改。草案三审稿由
此建议增加了两条规定:一是卫生部门在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时,要经过评估,证明食品添加剂是安全可靠的,才能列入食品添加剂目录;二是草案第四十五条,进一步规定在食品添加剂目录之外不得添加其他的物质,以避免非食品添加剂的有毒物质被加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三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所提出的八处新修改中,有六处都直接针对此事件。
据参与草案起草的专家介绍,这一轮修改重点增加了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制度,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卫生、质检、工商、药监、农业“五龙治水”的监管制度,确定由其中一个部门做“班长”,同时还要求负责部门必须做好食品安全的预警,并鼓励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舆论监督。
“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两个字的差别,表明了从观念到监管模式的转变。”李援说,“食品卫生,通俗讲就是‘干净’,而食品安全则涉及到无毒无害。这是由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外在为主,深入到食品安全的内在因素来进行监管,并且导致了监管方式的转变。”
据李援介绍,食品安全法监管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重点:
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职责,确立食品安全监管重点为食品的风险检测与风险评估机制。国家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依据,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企业必须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经营,监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许可、进出口管理等监管,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立即进行处置,如报告、评估、召回、查封、处罚等。相较于以前仅关注产品的外标签和说明书的监管方式,这种以加强检测、评估和检验的监管方式更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的全程监管要进入到生产的内部环节中进行,而不仅仅是事前许可和事后抽检。涵盖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和加工以及食品流通等各环节的监管机制得以建立,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此外,食品安全法还规定了企业自律、部门履职及社会监督等内容确保本法的贯彻执行。
五、新华社评论员文章(议论文)
贯彻落实法律制度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颁布,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它的顺利实施,必将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声誉和政府形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食品安全。早在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食品卫生法(试行),将我国的食品卫生事业推入了法治轨道;在总结试行法实施经验的基
础上,食品卫生法于1995年正式颁布施行,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10多年来,随着社会快速转型,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食品行业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食品标准不统一等等。这些问题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暴露了食品安全领域的诸多漏洞。为从制度上杜绝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亟须对现行食品卫生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制定一部完整、系统的食品安全法律。
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立法机关立足国情,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并将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1万余条群众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全国人大对法律7次逐条审议,使法律制定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民主精神,体现了国家立法与人民意志的统一。
从保障人民健康权利出发,食品安全法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对监管制度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法律进一步明确了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召回等制度,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的监管,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机制,强化监管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等,体现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工作指导思想,为我国食品从生产经营到使用奠定了法制基础。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彰显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信心,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但是,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以往大量的食品安全事故表明,监管不力、执法不严,是食品安全事故的帮凶。因此,在完善法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要以对人
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各级监管部门应将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作为一个新起点,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全面贯彻落实法律规定,努力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出击,把法律规定变成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保障。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食品生产经营者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以确保食品安全质量为前提抓好生产经营,绝不以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获取利润。食品企业要强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观念,切实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任何违反法律的生产经营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