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物权法读书笔记
关于德国物权法的读书笔记
在上课的时候涛哥给我们推荐让我们看《德国物权法》,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厚,当我在阅读那本书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中国的文言文一样,很精辟。这本书的语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不懂一点物权法律知识的人估计很难看懂。虽然我不知道是我们的学者翻译成那样了还是本来就那样,但无可否认这的确是一本很引人的作品。
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国的物权法,我们国家以前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权法。现在的物权法其实也是继承和移植《德国物权法》的。物权法的继承使我国有了自己真正的关于所有权的一部法律。所谓的移植就是将一国的法律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来。所谓的继承就是将一部法律中优秀、先进的部分加以吸收同化。而我们国家就是在移植的基础上加以继承的。读过德国物权法后我发现德国物权法的精华一样是我们国家物权法的精华。《德国物权法》中关于界树的规定第一款说:“界限上立有树木的,果实平均归属于相邻的人,并且,树木被砍伐的,树木也平归属于相邻的人。”这一段法律条文深刻的阐述了德国物权法的平均主义思想。但也体现出了人人平等、公平的原则。在关于界树的规定第二款说:“相邻人中的任何一人可以请求除去树木。除去树木的费用由相邻人平均负担。但其他相邻人抛弃其对树木的权利的,请求除去树木的相邻人必须单独负担费用:与此情形,在树木和土地分离时,除去树木相邻的人取得单独所有权。树木被用作界标,且根据情况,不能以其他符合目的的界标代替该树木的,除去请求权消灭。”其实在看完第一款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国古代一位官员在写自传时谈起他在官堂上审理一对弟兄因其父去世留下七亩地的案子,这对兄弟因为对其父亲留下来的地目的而发生的纠纷,老大的证词是其父亲在去世的时候在口头上答应将这七亩地给老大。老二则拿出了他父亲去世之前留下来的遗嘱说将这七亩地给老二。在当时法律上明文规定出现这种情况将财产一分二。但是这样处理出来的结果就是纠纷得到暂时的停止,但是这对兄弟的感情则彻底破裂,也许永远也不会复合。这就显示了法律的不灵活性,这位官员再三考虑后,就将那弟兄俩叫到了公堂上,将这俩个兄弟各打三十大板,然后对这俩兄弟说你们要不要将你们的父亲从坟墓里挖出来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对兄弟就再三请求希望官员不要那样做好让自己的父亲能安息。这位官员就抓住机会说你们俩撕破脸皮就为了这三亩半地连兄弟之情都忘了,你们还对得住你们的父亲吗?还不如挖出来问问呢!在这时候这两兄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过错,最后这对兄弟相互道歉,互相谦让自己土地,他俩的感情也变得像以前那样好,这样的处理结果可谓完美啊。再回到我们所说的德国物权法关于界树第一款的规定,如果就单看第一款就可以看出第一款在体现平均原则的同时又显现法律的一些不灵活性。如果与这棵树相邻的人都要这棵树而且谁也不愿意放弃这棵树的一片树叶怎么办?难道也要将这棵树分成均等的几份吗?那样谁也得不到物的充分利用,反而是这棵树不能体现出其所在的真正价值。但是在界树的第二款的补充说明正好也就印证了那位官员的处理一样,可以勘称完美!
再看《德国民法典》第961条关于所有权的蜂群的所有权的丧失“蜂群外迁,且所有人没有迟延地追寻蜂群,或所有人放弃追寻的,蜂群成为无主物。”看这条规定我们不难发现德国民法典关于物权法中所规定内容的广泛性、细节性。我看完这条规定后我不得不喟叹世界无奇不有,法律无不规定!一部法律能达到这种细微的地步,我们不得不想象一下这部法律的发达程度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了。我们说法律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全的特点。但是在这部法律中却将这一特点缩小至没有的境界。再看962条规定“蜂群的所有人在追寻蜂群时,得进入他人的土地。蜂群迁入他人的空蜂箱的,蜂群所有人得以捕捉为目的而打开蜂箱并取出或拔出蜂房。蜂群所有人必须赔偿所发生的损害。”
第二篇:《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
题 目: 《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姓 名: 张艺飞 学 号: 2014021506 联系方式: 494805327@QQ.COM
2016年01月06日
第七章 行政法规的拘束力
按照奥托·迈耶的观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具有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的优点,在特定范围内排除了行政权对某些事项的干预和作用,防止行政权的扩张和恣意对臣民(的不利影响。在建立“宪政国家”这个大前提下,对于行政权的控制自然而然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前提;而同行政权的扩张和恣意相比,法律在规定针对臣民基本权利等事项方面的克制性和稳定性使得法律自然而然成为行政法最主要的渊源。但是除了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之外,行政法的其他渊源可能没有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等优点,但是对于行政权的行使却同样具有拘束力,只是拘束力适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尽相同。
公权力的作用是建立在普遍的臣民关系即公权力同公民关系基础上的,并且有赖于普遍的事先确定的标准;因此行政法律规范实质上是调整公权力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而这种法律规范只有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才具有拘束力。法律的拘束力是通过臣民对于法律的适用以及法律对权力的约束之间的相互互动来实现的。一方面赋予臣民相对于公权力的应该和允许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又给国家机关设定了法定约束,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律规范相关规定的约束下行使公权力;而奥托·迈耶将前者称为法律的外部作用,后者则被称为法律的内部作用。
而确保法律规定拘束力的实现是司法机关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司法机关在保障法律的可靠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民事诉讼为例,民法规范通常被认为是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被普遍认为只是规范私权的,并不涉及到公权力的行使;但是在进入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之后,民法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约束了主审法官权力行使的,法官必须依据民事法律规范的实体性规定来对民事案件进行合理的裁判。另外从约束公权力的方式和程度来看,刑法规范跟民法规范不尽相同,民法首先规定的是私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公权力的约束更倾向于是附带性的;但是刑法相对于民法更加注重对公权力的约束,比如犯罪嫌疑人的罪名认定、量刑幅度都不能超出刑法规定的范围。而相比于民法和刑法,行政法对于公权力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即奥托·迈耶所提到的臣民关系的规定则更为全面、对与国家机关的约束也更加直接。在民事、刑事以及行政领域,法律同时约束个人对于法律的适用以及国家机关对公权力的行使,但是约束的方式、内容和程度并不一样。奥托·迈耶的一句话也许能够很好的总结这个观点:“法院不是如同臣民一样被法律所支配,而是如同其所属工作人员一样由法律所引导。”
行政也是法律的协助者,行政活动也是有法律来引导的。但是单纯的引导不足以保证行 政权力的合理行使,还要一定程度的约束才能在确保公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因此,奥托·迈耶提出了法律对行政的约束的四种方式,这是一个“从最严格的约束到最自由的活动”的等级序列。
1、“法律可以如同司法一样准确的决定行政活动,使之除了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情况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作为。”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仅仅是法律的执行者,自己本身的裁量权受到严格的限制。
2、“法律可以对一定事项依照方式和比例不同而做出精确规定,而由行政在具体情况下根据其对法律本意的理解做出决定。”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身对于立法目的的理解,在合理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合法合理的裁量。
3、“法律也可以做出不完全的规定,是否正当应由行政对国家意志的内容自行做出创造性补充才能决定,即如何和怎么样将法律适用到一定的具体情况中去。”法律对公权力的行使仅作实体性的规定而不涉及到程序方面,行政机关则可以根据国家意志按照自己认为的合理的方式和程序去执行法律的规定、保证法律的适用。
4、“法律还可以在实体上不做出任何具体规定,而只是给行政一个笼统的授权,行政可以自行对某一事件或事物范围作出决定,只要行政认为这对于其被授权的有关公共事物的任务是必要的和合适的。”权力机关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大部分国家权力授予行政机关,而且对于公权力的运作仅仅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行政机关则可以依据法律的授权自行制定行政法规作为自己行使行政权的依据。
另外,奥托·迈耶还指出,行政权力是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跟法律委托法院将之适用于具体情况的司法权力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也就是说,行政权利和司法权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法律授予的,但是因为行政活动所要处理的事项更为繁琐复杂、更为灵活多变,所以“适用法律”这种适合司法机关的表述不一定适合行政机关,而执行法律则更恰当一些,执行法律不仅包含了简单的适用法律的活动,又涵盖了一定裁量范围内依据法律为此所确定的意义和方向所作出决定的行为。
行政法是用来调整国家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其在外部适用于臣民,在内部则当然的适用于国家机关。奥托·迈耶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和执行权,因为立法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意志,而法律又由享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和修改,国家就能打破一切法律内容,立法权实质上就不受法律约束;但是执行权是法律的执行者,法律在先、执行在后,因此执行权受法律约束。而且法律同时对于所有执行权和相应的职位进行约束,但这种约束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据这些职位因管辖的不同而与法律发生的关系而定的。
第八章 行政法之渊源
奥托·迈耶将行政法渊源的划分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常规的划分方法,即将行政法的渊源分为法律、法规命令、自治章程和习惯等;另一种是基于“宪政国”的划分方式,权力的制约与分立以及对行政权的控制是建立宪政国家的应有之意,因此对行政法的渊源要进行严格的限制,而奥托·迈耶将“宪政国”的行政法的正式法律渊源仅仅定位于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以及由行政机关依据权力机关和法律的授权制定的各种法规命令。
在文中,奥拓·迈耶重点介绍了常规划分方法之下的行政法的渊源,主要包括:法律,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自治章程以及习惯。尽管如此,奥托·迈耶却试图通过对四种渊源的产生路径、发展前景的分析来阐述为什么“宪政国”的行政法渊源为什么只能是法律以及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
1.符合宪法的法律。
只要法律涉及了行政中的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并且包含了相应规范,那么它就是行政法的渊源。在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宪法产生以前的一些命令,它们虽然以法律的形式出现,但又不具有符合宪法的法律形式,它们算不算行政法的渊源呢?奥托·迈耶认为在宪法确立之后,人们普遍的需要符合宪法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以及其他公民权利,而在宪法确立之前产生的规范当然并不可能具有“符合宪法”的法律形式,但因其符合法律的外在形式上的标准——被制定并公布出来——而被接受,并在接受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立法逐渐替代或者完善这些规范。
2.由法律推导出来的法规命令。
法规命令是指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不具有法律形式的一种规范,它们并不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而是由行政机关在权力机关或法律的授权或委托下制定的。这些委托和授权可以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立法机关专门授权决定来实现。
现在我国授权行政立法就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法律授权,比如1996年3月16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行政处罚法》第12条第2款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另外一种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特别授权决议授权,例如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授权深圳市人民 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深圳市人民政府据此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活动即为特别授权行政立法。
与法律不同,执行机关的意志表达必须要证明其特定的法律基础,执行机关制定的法规命令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能与法律冲突,第二是执行机构在制定法规命令的时候必须有法律或者立法机关的授权,而且将授权依据明确标注在法规命令的文本之中。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那么这些法规命令实质上是无效的。但是奥托·迈耶认为尽管实质上无效但它还是法规命令,还是行政法的渊源;在这些法规命令被权力机关或者法院宣布无效之前,它们还是具有拘束力的;这就是后来违宪审查在一些国家产生的原因。
奥托·迈耶认为只要法规命令包含了调整公权力与臣民之间在行政中的关系的内容,法规命令就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而内部行政规定并不调整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而是调整被附属于公权力国家机关与其职员的关系,因此内部行政规定并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3.自治章程
这里提到的自治章程主要是指公法社团的自制章程。公法社团有时候被看作公共行政的一部分来行使某些国家公权力,但是这些权力当然是通过法律或立法机关授权或委托赋予的。相应的,公法社团经过法律或立法机关授权而制定的一些自治章程因为涉及到了公权力的行使、规定了公权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而成为行政法的渊源。
4.习惯法。
奥拓·迈耶认为,行政长期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自行运作,到法治国时代才尽可能的在行政中适用与行政的性质和任务相符合的法律。而在此之前,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还没有完全区分开来,行政运作的执法依据以及程序约束更多的是来源于不成文的习惯法;尽管不成文,但要符合行政自身性质和规律的习惯法则是被允许和认可的。而这种被认可的习惯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个形式是行政习惯法,行政习惯法是以行政法领域的“国库概念”为前提的,国库概念将国家行为分为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两类,其中国家的财产关系被普遍的当作民事法律关系而依照民事法律规范来处理,当时民事行为受习惯法的影响很大,因此形成了具有民法性质的行政习惯法;尽管之后国家的财产关系逐渐完成了从民事法律关系向行政法律关系的过渡,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行政习惯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个形式是惯例,惯例形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是在一个组成公有设施的人员范围当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调整成员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不成文规则,但是这种规则在之后大部分以成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健全的情况下,惯例似乎逐渐 失去了其用武之地,而随着法制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惯例失去了其生成和成长的空间,惯例作为行政法的渊源之一正逐步成为一种历史。
第三个形式是指法院判例,法院判例作为行政法渊源之一在法国等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和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法院判例并不是在所有的国家都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行政领域的判例法的产生是以司法独立、以及法院的强势地位为前提的,在司法不独立、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现象频发的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甚至公民个人对于司法机关的干预使得法院的行政法判例并可能并不具有明显的公正性,很难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的一种普适性依据,自然而然也不能成为行政法的渊源。
第三篇:德国行政法读书笔记
评于安《德国行政法》
姓名:赵思义
学号:2011010068
2012-1-
2评于安《德国行政法》
我读书前有个习惯,就是必先看目录和序言。初看目录,第一感觉就是和教科书没区别。当深入内容后,理性认识立刻就取代了感性认识,感触还是颇多的。下面是我对读完此书后的一些笔记和感悟,也算作读后感吧。
1、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行政法是动态的宪法。
德国形成了以人的尊严为核心的、追求人格全面康乐的基本权利体系,但基本的内容应该有如下一些:
首先,从总的方面看,在德国人之尊严的内涵是指:“每个人都必须一直被作为他或她自身的目的而对待,每个人的最原初尊严包括认知和实现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尊严至少包含如下几点:平等;对身体特征和完整性的尊重;对智力和精神特征与完整性的尊重;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保障人作为个体化与社会化共生的存在。人之尊严是德国基本法的核心价值,还表明尊严不仅仅关注个体,作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尊严辐射到整个宪政秩序,要求国家不仅要保护它还要努力实现它、尤其是要伸展并保护社会中的弱势成员,如再社会化的罪犯或处于各种不利情境中的人。在此,尊严作为高级法判断并引导着个人与社会。
其次,以人的尊严为基础,基本权利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个面向。德国基本权利的主观面向相当于消极自由,而客观权利在德国意味的则是国家有义务去主动获取的、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们。基本权利的客观面向与德国宪法框架的价值导向本质系结在一起,要求政府在社会中实现基本法所体现的一系列客观价值,要求政府创造出适当的社会条件来使得权利作为基本规范得以实现,这对政府施加了责任,要求它应此而积极作为。因此,政府成为公民实现正义的合作伙伴,共同追求着对包括基本自由与基本需要在内的尊重。
来源于基本权客观面向理念,德国进一步发展出了基本权的第三者效力理论,它在1958年著名的吕特案件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在该案判词中,宪法院认为:基本权作为支配社会之基础原则的客观秩序的一部分,对于公共之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基本权必须既影响到公行为、也对私行为产生效力;即便是修宪也不能改变基本权利。该案也给基本权利与私法之间关系的澄清提供了机会:宪法规范影响而非规制私法规范(亦即间接效力)。通过私法的概括条款,宪法价值被读入私法关系中,从而影响着它。行政法虽然属于公法性质,但
现实中存在大量的以私法方法完成某些行政任务;也可以把私法的规定作为运用行政是的补充和完善,这可以表现在行政法规定出现漏洞时,对私法的借用或运用,这种运用首先是对私法中一般原则的运用。
于安教授在《德国行政法》第39页指出,人的尊严受国家的保护可以侵犯。禁止将公民仅仅当做国家权力的对象,公民的必需生活需要和基本的生活条件必须得到国家的关照。这是根据自由人个基本权利得出的结论,也是恩斯特.福斯特福创造的“生存照顾”和“给付行政”理论的实践。行政法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体现着宪法的精神和原则,行政行为必须遵循基本法的灵魂价值,例如尊严,平等,否则就是不正义的。可见,实践性的行政法是对宪法的动态反映。
2、关于委托的行政承担者的责任问题
在德国,国家可以将行政任务以高权权力,有条件的委托给私法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完成。在法律上,接受委托的一方独立的承担责任。这显然与我国的行政法规定不同。我国行政法在委托性的行政责任承担中,把责任转移给了行政机关。即但行政不当或行政违法时所产生的责任由委托方(行政机关)承担所有的行政责任,而被委托方(公民或社会团体等)不承担责任。但行政机关可以有条件的对受委托方进行追偿。这两种责任承担方式显然从本质是不同,本人更倾向于德国法的规定。因为直接把责任转移给受委托方就可以使其认真使用行政权力,畏于行政责任的承担而不敢滥用权力。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大的影响着国家行为。许多的行业自治管理的约束比行政规范来的更加实际。为了更好地实现特定的国家行政目标,需要相应的社会团体去规范有关的事务,这些事务与他们密切相关,他们可以在其熟悉的领域对这些事务给予内行的评价,使他们负起特别的责任,借此缩短规范制订者和接收人之间的距离。可见,委托行政行为将在未来的国家体制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关于一个按照私法组成的组织,其责任承担问题必须有所完善。
3、我对“助力构造理论”的理解
助力构造理论实际上就是遵循先例原则的模型,它所体现的精神是对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这个理论的结构是,行政实践+平等原则=行政的自我约束。即对于同样的事项,在没有实质的不同根据的情况下,不能做出不同的处理,否
则就违反了平等原则。公民就可以因为行政当局没有遵守此原则向法院提起诉讼。我认为这种理论我国在此处理具体行政事务时可以借鉴。例如交通违规的收费不均问题。对于轻微的交通违规行为交通部门可以处以50—200元的罚款,可是在百分之九十五的情况下,交管部门都是处于200元的最高罚金,不管情节的不同,可见后果的程度以及当事人的态度等等。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诉讼,控诉交管部门滥收费。如果我国引进助理构造理论并加以完善,在具体的案件判决生效后对后来者具有一定的效力作用,要求其按照相同的规则做到对相同的事件给与相同的处理。保证平等的行政实践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有效控制。经常性平等处理的行政实践必将产生行政自我约束,经过长期的沉淀,当其形成一种文化或是一种精神时,行政权力将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4、行政行为在行政争议中的法律效力与我国的“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冲突
我国对于起诉不停止执行的理论依据,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行政行为的公定力理论是该原则的理论基石。第二,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执行力在复议和诉讼阶段的延伸,必然导出不停止执行原则。第三,行政活动的效率性、稳定性、秩序性和延续性,构成了不停止执行原则存在的主要理由。第四,公共利益至上主义,即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形式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直接根据。而在德国,公民对可以申请撤销的行政行为提出了复议或者诉讼的请求后和有关当局作出决定前,被申请的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处于什么样的法律状态,《联邦行政法院法》第八十条有效规定。原则上,只要一个行政行为被提起了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其法律效力就会延迟发生。这一原则适用于形成权力的行政行为、确认的行政行为和双重效力的行政行为。可见,两个之间就行政行为在行政争议中的效力法律效力规定大相径庭。就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言,我认为德国法的规定更具前瞻性。
从理论上讲,随着传统的干预行政、警察行政向福利行政、服务行政转化和宪政、法治、民主、人权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起诉不停止执行最主要依据的公定力理论,其合理性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甚至抛弃。根据公定力理论,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使具有瑕疵,在未经法定国家机关按法定程序作出认定和宣告以前,具有被视为合法行为并要求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尊重的法
律效力。但实质上,它是一种法律假设,而不是行政机关的自我确信;是假设和推定的结果,而不是行政特权的体现。公定力仅仅是一种假定或推定的法律效力,但在假定期间不具有强制实现力,行政行为设定的义务并不会被强制执行;并且在该行为真正严重违法时,相对人可以通过法律所提供的相应机制来解除该行为的法律效力。
同时我认为行政行为公定力与现代行政法理念相悖,具体表现在:行政行为公定力缺乏实定法支持,有悖于公平正义理念,其理论依据缺乏合理性,其理论构建缺乏逻辑上的周延性。因此,行政行为公定力应退出行政行为效力领域,并确立以权利直接制约权力的独立价值取向。可见,公定力理论已不足以支撑起诉不停止执行制度。公定力是行政行为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等效力的基础,既然公定力受到质疑,执行力在诉讼阶段无法必然延伸和引导出不停止效力。而公益大于私益的传统理念,在国家更多进行给付行政,强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今天,日益受到批判,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以上是我对于安教授《德国行政法》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浅薄之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作为行政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行政原则和法律体系的构建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特别是其先进的理念和制度安排,例如行政法院,宪法法院,宪法精神,行政给付,行政救济等等,都可以为我所用。
第四篇:中国兔子德国草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兔子德国草读书笔记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中国兔子德国草》。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想中国的兔子与德国的草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可当我翻开书后,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兔年出生在德国的中国小男孩,名叫爱尔安,这本书就是讲述爱尔安在德国与爸爸妈妈、同学邻居们发生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国的兔子指的是爱尔安,而德国的草则指的是爱尔安在德国生活,学习的环境。
书中的人物个个有趣而独特:有擅长做菜文笔优美的爷爷;有和蔼的幽默校长福格特;有疯狂地热爱小动物的小姑娘琳娜;有呵护关心同学的德文老师林德;有成绩不错的狂热追随者闻亮;有时常欺负同学的亚历山大兄弟,还有我最喜爱的主人公——爱尔安。他幽默,热情,孝顺,努力,是个充满阳光的男孩。
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我深深地喜欢上了爱尔安这个努力学习、随和幽默的阳光男孩。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的内容逗得哈哈大笑,但合上书后,又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首先,我从书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应该尽可能多的帮助爸爸妈妈,同时也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热情的,有爱心的人。其次,我也看到了我们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差异,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不同,造成中国孩子动手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在这方面,通过我与俄罗斯小学生的交流也已深有体会,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勇于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不能只专注于学业的成就,而是从一点一滴开始锻炼能力和自立意识,才有实力在今后的竞争洪流中昂首挺胸,亮出自我的风采!
第五篇:物权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将其父去世时留下的毕业纪念册赠与其父之母校,赠与合同中约定该纪念册只能用于收藏和陈列,不得转让。但该大学在接受乙的捐款时,将该纪念册馈赠给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该大学对乙的赠与无效,乙不能取得纪念册的所有权
B.该大学对乙的赠与无效,但乙已取得纪念册的所有权
C.只有经甲同意后,乙才能取得纪念册的所有权
D.该大学对乙的赠与有效,乙已取得纪念册的所有权
2.潘某与刘某相约出游,潘某在长江边拾得一块奇石,爱不释手,拟带回家。刘某说,《物权法》规定河流属于国家所有,这一行为可能属于侵占国家财产。关于潘某能否取得奇石的所有权,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11年·卷三·9题)
A.不能,因为石头是河流的成分,长江属于国家所有,石头从河流中分离后仍然属于国家财产
B.可以,因为即使长江属于国家所有,但石头是独立物,经有关部门许可即可以取得其所有权
C.不能,因为即使石头是独立物,但长江属于国家所有,石头也属于国家财产
D.可以,因为即使长江属于国家所有,但石头是独立物、无主物,依先占的习惯可以取得其所有权
3.下列选项中,哪项属于民法上的孳息?
A.出租柜台所得租金B.动物腹中的胎儿
C.果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实D.国有土地上的民用建筑物
4.中州公司依法取得某块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办理报建审批手续后,开始了房屋建设并已经完成了外装修。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中州公司因为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而取得了房屋所有权
B.中州公司因为事实行为而取得了房屋所有权
C.中州公司因为法律行为而取得了房屋所有权
D.中州公司尚未进行房屋登记,因此未取得房屋所有权
5.甲将自己收藏的一幅名画卖给乙,乙当场付款,约定5天后取画。丙听说后,表示愿出比乙高的价格购买此画,甲当即决定卖给丙,约定第二天交货。乙得知此事,诱使甲8岁的儿子从家中取出此画给自己。该画在由乙占有期间,被丁盗走。此时该名画的所有权属于下列哪个人?
A.甲B.乙C.丙D.丁
6.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所有权的继受取得?(08年·卷三·10题)
A.甲通过遗嘱继承其兄房屋一间
B.乙的3万元存款得利息1000元
C.丙购来木材后制成椅子一把
D.丁拾得他人搬家时丢弃的旧电扇一台
7.甲、乙结婚后购得房屋一套,仅以甲的名义进行了登记。后甲、乙感情不和,甲擅自将房屋以时价出售给不知情的丙,并办理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买卖合同有效,房屋所有权未转移B.买卖合同无效,房屋所有权已转移
C.买卖合同有效,房屋所有权已转移D.买卖合同无效,房屋所有权未转移
8.甲将自己的电脑卖给乙,双方约定电脑卖给乙后仍然由甲使用一个月。乙是通过哪种交付方法取得电脑所有权的?
A.现实交付B.占有改定
C.指示交付D.简易交付
9.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甲将自己的手表丢向路边,被乙拾得。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丧失手表所有权B.乙依先占取得手表所有权
C.乙应将手表返还权利人D.乙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
10.高某向周某借用一头耕牛,在借用期间高某意外死亡,其子小高不知耕牛非属高某所有而继承。不久耕牛产下一头小牛。期满后周某要求小高归还耕牛及小牛,但此时小牛已因小高管理不善而死亡。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周某有权请求小高归还其耕牛,但无权请求返还小牛
B.周某有权请求小高归还其耕牛及小牛
C.周某有权请求小高返还其耕牛及小牛,但应向小高支付必要费用
D.周某可以请求小高赔偿小牛死亡的损失
11.关于共有,下列哪些表述是错误的?(11年•卷三•56题)
A.对于共有财产,部分共有人主张按份共有,部分共有人主张共同共有,如不能证明财产是按份共有的,应当认定为共同共有
B.按份共有人对共有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
C.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权利平等,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
D.对共有物的分割,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时可以请求分割
12.甲、乙共同继承平房两间,一直由甲居住。甲未经乙同意,接该房右墙加盖一间房,并将三间房屋登记于自己名下,不久又将其一并卖给了丙。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甲、乙是继承房屋的按份共有人B.加盖的房屋应归甲所有
C.加盖的房屋应归甲、乙共有D.乙有权请求丙返还所购三间房屋
13.甲、乙、丙、丁分别购买了某住宅楼(共四层)的一至四层住宅,并各自办理了房产证。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06年·卷三·55题)
A.甲、乙、丙、丁有权分享该住宅楼的外墙广告收入
B.各住户对住宅楼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
C.若甲出卖其住宅,乙、丙、丁享有优先购买权
D.如四层住户丁欲在楼顶建一花圃,须得到甲、乙、丙同意
14.红光、金辉、绿叶和彩虹公司分别出资50万、20万、20万、10万元建造一栋楼房,约定建成后按投资比例使用,但对楼房管理和所有权归属未作约定。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0年卷三单选第7题)
A.该楼发生的管理费用应按投资比例承担
B.该楼所有权为按份共有
C.红光公司投资占50%,有权决定该楼的重大修缮事宜
D.彩虹公司对其享有的份额有权转让
15.李某从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出入不便,遂与张某书面约定在张某承包的土地上开辟一条道路供李某通行,李某支付给张某2万元,但没有进行登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该约定属于有关相邻关系的约定
B.该约定属于地役权合同
C.如果李某将其承包经营权转移给他人,受让人有权在张某承包的土地上通行,但合同
另有约定的除外
D.如果张某将其承包经营权转移给他人,则善意的受让人有权拒绝李某在自己的土地上通行
16.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下列哪一类权利不能设定权利质权?()
A.专利权B.应收账款债权
C.可以转让的股权D.房屋所有权
17. 甲公司开发写字楼一幢,于2008年5月5日将其中一层卖给乙公司,约定半年后交房,乙公司于2008年5月6日申请办理了预告登记。2008年6月2日甲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在乙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该层楼向银行抵押借款并登记。现因甲公司不能清偿欠款,银行要求实现抵押权。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抵押合同有效,抵押权设立
B.抵押合同无效,但抵押权设立
C.抵押合同有效,但抵押权不设立
D.抵押合同无效,抵押权不设立
18.黄河公司以其房屋作抵押,先后向甲银行借款100万元,乙银行借款300万元,丙银行借款500万元,并依次办理了抵押登记。后丙银行与甲银行商定交换各自抵押权的顺位,并办理了变更登记,但乙银行并不知情。因黄河公司无力偿还三家银行的到期债务,银行拍卖其房屋,仅得价款600万元。关于三家银行对该价款的分配,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银行100万元、乙银行300万元、丙银行200万元
B.甲银行得不到清偿、乙银行100万元、丙银行500万元
C.甲银行得不到清偿、乙银行300万元、丙银行300万元
D.甲银行100万元、乙银行200万元、丙银行300万元
19.个体工商户甲将其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一并抵押给乙银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期间,甲未经乙同意以合理价格将一台生产设备出卖给丙。后甲不能向乙履行到期债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该抵押权因抵押物不特定而不能成立
B.该抵押权因未办理抵押登记而不能成立
C.该抵押权虽已成立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D.乙有权对丙从甲处购买的生产设备行使抵押权
20.甲公司向乙银行贷款1000万元,约定2005年12月2日一次性还本付息。丙公司以自己的一栋房屋作抵押。甲到期没有清偿债务,乙银行每个月都向其催收,均无效果,最后一次催收的时间是2007年3月6日。乙银行在下列哪一时间前行使抵押权,才能得到法院的保护?
A.2007年12月2日
B.2009年12月2日
C.2009年3月6日
D.2011年3月6日
21.同升公司以一套价值100万元的设备作为抵押,向甲借款10万元,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同升公司又向乙借款80万元,以该套设备作为抵押,并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同升公司欠丙货款20万元,将该套设备出质给丙。丙不小心损坏了该套设备送丁修理,因欠丁5万元修理费,该套设备被丁留置。关于甲、乙、丙、丁对该套设备享有的担保物权的清偿顺序,下列哪一排列是正确的?(11年·卷三·7题)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22.甲为了能在自己房中欣赏远处风景,便与相邻的乙约定:乙不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高层建筑,作为补偿,甲一次性支付给乙4万元。该地役权并未登记。两年后,甲将该房屋转让给丙,乙将该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丁。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06年·卷三·56题)
A.甲、乙之间的约定为有关相邻关系的约定
B.丙可禁止丁建高楼,且无须另对丁进行补偿
C.若丁建高楼,丙只能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D.甲、乙之间约定因房屋和土地使用权转让而失去效力
陈某向贺某借款20万元,借期2年。张某为该借款合同提供保证担保,担保条款约定,张某在陈某不能履行债务时承担保证责任,但未约定保证期间。陈某同时以自己的房屋提供抵押担保并办理了登记。请回答23-24题。
23.抵押期间,谢某向陈某表示愿意以50万元购买陈某的房屋。下列选项错误的是:(08年•卷三•91题)
A.陈某将该房屋卖给谢某应得到贺某的同意
B.如陈某将该房屋卖给了谢某,则应将转让所得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C.如陈某另行提供担保,则陈某的转让行为无须得到贺某同意
D.如谢某代为偿还20万元借款,则陈某的转让行为无须得到贺某同意
24.如果贺某打算放弃对陈某的抵押权,并将这一情况通知了张某,张某表示反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08年•卷三•92题)
A.贺某不得放弃抵押权,因为张某不同意
B.若贺某放弃抵押权,张某仍应对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C.若贺某放弃抵押权,则张某对全部债务免除保证责任
D.若贺某放弃抵押权,则张某在贺某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
25.个体工商户甲将其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一并抵押给乙银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期间,甲未经乙同意以合理价格将一台生产设备出卖给丙。后甲不能向乙履行到期债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8年·卷三·12题)
A.该抵押权因抵押物不特定而不能成立
B.该抵押权因未办理抵押登记而不能成立
C.该抵押权虽已成立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D.乙有权对丙从甲处购买的生产设备行使抵押权
二、案例分析
1.案情:王某与甲公司于2004年2月签订合同,约定王某以40万元向甲公司购买一辆客车,合同签订之日起1个月内支付30万元,余款在2006年2月底前付清,并约定在王某付清全款之前该车所有权仍属甲公司。王某未经其妻同意,以自家住房(婚后购买,房产证登记所有人为王某)向乙银行抵押借款30万元,并办理了抵押登记。王某将30万元借款支付给甲公司后购回客车。王某请张某负责跟车经营,并商定张某按年终纯收入的5%提成,经营中发生的一切风险责任由王某承担。
2005年6月,该车营运途中和一货车相撞,客车因严重受损被送往丁厂修理,需付费3万元。王某以事故责任在货车方为由拒付修理费,丁厂则拒绝交车。2005年12月,因王某借
款到期未还,乙银行申请法院对王某住房行使抵押权。
问:(1)王某和张某之间是否成立合伙关系?为什么?
(2)乙银行能否对王某住房行使抵押权?为什么?
(3)丁厂拒绝交车是否合法?为什么?
2.甲公司从某银行贷款1200万元,以自有房产设定抵押,并办理了抵押登记。经书面协议,乙公司以其价值200万元的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为甲公司的贷款设定抵押,没有办理抵押登记。后甲公司届期无力清偿贷款,某银行欲行使抵押权。问:(1).乙公司以其现有的及将有的生产设备等动产为甲公司的贷款设立的抵押是否成立?为什么?
(2).某银行是否必须先实现甲公司的房产的抵押权,后实现乙公司的现有的及将有的生产设备等动产的抵押权?为什么?
三、本章重点内容
1.物权的含义与特征
2.物权的三个基本原则:物权法定;一物一权;公示公信。
3.物权的效力
4.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模式
5.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6.所有权取得的特殊方式:善意取得;遗失物;添附;先占
7.共有
8.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及效力
9.建设用地使用权
10.地役权
11.抵押权
12.质权
13.留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