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0801004《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6:0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G200801004《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G200801004《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第一篇:G200801004《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G200801004《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梁赟

在学习自然辨证法课程中,我听到老师对科学发展的讲述后,就一直在思考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在我以前的认识中科学知识就是以某种方式从观察所获得的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理论是以观察事实为基础并得到这些事实的支持的。然而现代的科学哲学家缺越来越多的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用通过革命而进步的主张取代了具有归纳主义科学观特点的通过积累而进步的主张,他试图提供一种与他所认为的历史情况更为一致的理论。他的理论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强调科学进步具有革命性,这里所说的革命包括摈弃一种理论结构,并用另一种不相容的理论结构取代它。他所描述的科学进步的方式:前科学——常态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新的危机。

他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范式是由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假设和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方法构成,而这些理论假设、定律和应用方法都是某个特定的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接受的。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在这里,“科学共同体的公认”就是“范式”了。所以库恩的“常规科学”的实质就在于一个通用的范式;反过来说,如果不存在这种通用范式——或者不如说,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范式——那就不能算是常规科学的时期了。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在当时,四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说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的理论,而只是为了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常规科学的研究有且只有三个焦点。

第一个焦点是与范式本身符合相当好的、特别能表明范式具有揭示事物本质能力的那类事实——注意这里是“表示”范式具有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范式真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库恩指出诸如比重、波长之于物理学,星球轨道、周期之于天文学,物质酸性、结构式之于化学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的事实。

第二个焦点是对于范式的验证性研究,比如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水星近日点实验等等。库恩认为这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证实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这一研究的目的仍旧是为了让范式更具说服力。

第三个焦点是指那些阐明范式的经验工作,解决范式理论中剩余的模糊性,并且容许解决那些先前只是注意到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能让范式本身进一步精确化、普遍化的那些工作。显然,这些工作的目的仍旧是为了保持范式的活力。

库恩承认,范式总会遇到一些难题。总会出现一些反常。仅仅是在一个范式内存在未解决的难题,并不会构成危机。单纯的危机也不会导致范式更迭。因为危机出现时,人们往往只会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或者甚至简单将其忽略,留待后人解决。只有在一系列特别的条件下,反常才会发展到动摇人们对范式的信心的地步。如果一种反常被看作是对范式的最基本的原则的打击,而且它持续阻碍着常态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消除它的努力,这样的反常

就会被认为是特别严重的。真正导致范式更迭的,是要在危机之外出现一个新的竞争的范式,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

不同范式代表的是不同的世界观,彼此之间几乎没有相似性,爱因斯坦理论中看似与牛顿理论一致的概念和定律,其实质含义已经完全改变了。比如说,两种理论中都具有空间与时间的概念,然而两者的本质含义却截然不同。如果新旧范式不具有可比性,那么新范式又如何得以推翻旧范式?库恩认为,能够使科学家弃旧迎新的,就在于新理论本身的美感,或者说是科学家对于新理论的适应感。虽然这种美感往往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但新理论的最终胜利却有赖于着小部分人。正是他们出于非常个人的原因接受了新理论,然后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使得新理论的日渐完善,说服力也日渐强大,于是才会将整个科学共同体吸引过来。范式的转换并不代表进步,因为新旧范式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所以根本无法判断孰优孰劣。但是从整体上看,科学却似乎又是有明确方向的。因而一种范式被另一种范式取代必然是一种革命性的活动。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以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之前人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的方式提出:科学的长期进步,并非只包含被确证的事实和定律的积累,有时候也涉及一种范式被推翻并且被另一个不相容的新范式取代。这使我关注到了除专业技术领域外的更广泛的科学领域,这样即丰富了知识结构,又从科学历史发展方面开阔了视野,同时对了解科学哲学的其他流派的观点也有了兴趣。

第二篇:《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哲学著作,主要内容围绕着“科学革命的本质”这一核心内容,并通过对“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危机”等概念的阐释,使人在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得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革命来进行的”这一结论。

本文主要围绕对“范式”的理解展开,并通过分析“范式”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来说明为何要以“范式”作为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的引入。

一、“范式”是什么?

“范式”一词贯穿全书,库恩在书中首先便提到了他对范式的理解,即范式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这些著作或理论取得的成就能够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二是这些成就还给这些拥护者留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但凡拥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便可以被称为范式。

书中对范式的阐释很多,例如“范式是科学家观察自然的向导,是他们从事研究的依据”、“范式是科学的构成要素”、“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范式是共有的范例”等等,但这些解释都只能说明范式的某个方面,要理解范式的含义还需要分析范式是如何产生的。

在一个新的范式产生之前有一个“前范式时期”,库恩对这一时期的解释是“许多个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她们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组合成为我们所知道的科学”,这一时期存在着许多竞争着的学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从事科学研究,并企图以自己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去解读整个学科范围内的科学,但他们往往很难成功,因为不同学派所使用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都是不同的,在众多学派的竞争中,逐渐有一种理论胜出,为众多的科学家所接受,这些科学家开始以这一理论来研究和解读世界,这一胜出的理论便被称之为“范式”。因此,范式可以说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它能领导整个学科内的科学家在共同的理论框架下、遵循共同的规则来进行科学研究。正是有了被科学家广泛认同的范式,科学理论的精度和广度才能进一步提升,正如库恩所说“范式具有科学理论的推进器的作用”。

二、“范式”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要解释为何老师要选择“范式”作为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程的开端,就要分析“范式”的重要性,我选择从“范式”与“科学革命”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首先应该明确,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以前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在若干年后也许会被全盘推翻,书中例举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便是如此,因此,任何一个范式都不能说它是完全正确的真理。

随着科学家们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便是库恩所说的“反常”。起初这些反常只是偶尔出现,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反常”出现的频率和范围不断增加,科学家们便会对原有的范式产生怀疑,这时便出现了库恩所说的“危机”。在危机时期,原有的范式无法科学的解决学科内的问题,于是便有科学家尝试提出新的理论来处理这些问题,在这些新的理论中,有的理论不但能较好的解释学科内原来的问题,还能处理“反常”,那么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便会抛弃原有的范式,接纳新的范式,并以新范式的理论指导来进行科学研究,这便是“科学革命”。

可以说“科学革命就是不适宜的旧范式向更科学的新范式的转换”。但科学革命不是一劳永逸的,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个范式都不能说它是完全正确的真理”,因此科学革命便会不断出现,总会有更科学的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正是这种交替,才使得科学永远在进步。

选择“范式”作为课程的开端,也许是因为范式的建立既是一门学科科学化的开端,科学革命又是旧“范式”的终结,但同时,科学革命又是新范式建立的结果。因此,范式总是一门学科更科学化的开端。理解“范式”,便是理解一门学科如何成立且为人所研究的源头。

三、科学家不能一面拒斥范式,一面又仍然是科学家

库恩在第八章提到“科学家不能一面拒斥范式,一面又仍然是科学家”,对于这个观点我很认同。在接受了“范式”的建立是一门学科科学化的开端这一思想之后,便可以认为“没有范式也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用以研究这门学科的科学理论和工具,而科学研究便无法进行,所以一面拒斥范式,一面又是科学家,是相互矛盾的。

读完此书,一个较为深刻的体会不在于书的内容,而在于书的行文结构,在得出一个结论之前,总是会有一番论证,这番论证有时是简短的,有时需要用较大篇幅去说明,但所有论证都是为结论服务的,为日后行文提供了逻辑结构上的蓝本。

第三篇: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在当时,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就如同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仍旧被怀疑不是科学一样。库恩认为,科学家依照既有的科学范式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累积研究成果的现象,称为“常态科学”。当常态科学维持一段长久时期后,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情境与问题,无法用现有的范式去思考,去解决,因而形成一种危机或混乱状态,这些对原有范式而言是异常的现象,使科学家必须摆脱原有范式去思考,去解决,去寻求突破,并采取新的角度,方法来思考。库恩称科学界这种企图解决混乱状态的危机之努力为“特别科学”,如果努力成功,便是一种“科学革命”,当科学革命成功后,原有的范式便需要与新的思想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范式,并取代原先的范式。这种新范式取代原有范式的情形便“范式更替”。

作为科学史家,库恩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他创造性地引入了“范式”这一概念,把它作为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作为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他运用这个新概念,比较恰当地描绘了科学发展的动态图景,使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生动的直观性,并且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规律,强调了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科学哲学领域完成了一场“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库恩所树立的科学形象,不仅使科学史荣登思想史殿堂,而且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洞察科学的真正本质,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并总结。

《结构》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或褒或贬,毁誉不一。一位科学史家说:“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对其他一些书的看法一样。它被专家们详加驳斥而生存下来了,在这样的意义上也就成了经典著作。我认为经典著作的定义就是这样。”另一位哲学史家则提出意见说:“这是一本令人迷惑的书。因为它至少是近二十年来科学史中最有才华、最有影响的论著,而它的错误观念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库恩范式引导下的常规科学的质疑及其意义 温伯格认为:“对‘范式’一词的争吵似乎并不重要,与仅仅一套明确的理论相比,存在更多的科学共识,这点库恩是正确的。”——温伯格对库恩范式本身的概念并没太多的质疑。但他认为:“库恩过高估计了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受他们的范式束缚的程度。库恩夸张了我们对范式的痴迷程度,而且特别夸大了在常规科学时期不注意意外发现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他完全错了。”——之后他用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这两个领域的实例研究来论证:“现代大爆炸宇宙学引入了‘标准模型’这个词,以强调我并不是把它看作每个人都应发誓真诚地信奉它这样的定论,而是看作所有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集会讨论宇宙学计算和观测时的一个共同的基础。但仍然存在像阿尔文和霍伊尔这样的可敬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们不喜欢已渐成的共识的方向。他们中的一些人攻击的正是这种共识的想法,坚持一种‘光辉的道路’的科学思想取代继续的革命。在革命中所有人都会追随他们自己的思想,而且在他们自己的方向上行进。”

在这里,库恩其实指出范式的作用是二重的:范式解放了思想,也束缚了思想;范式打开了新的思路,又把人们限制在一条思路上。因此,科学家不但要解放思想,还要善于按照一定模式进行思考,并且沿着一条既定思路进行研究。范式的历史作用正在于这种“收敛性”,这种“收敛性”使科学家团体可以“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仔细而深入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从而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因此,范式概念用于强调保持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变革之间的必要张力思想的重要性。

二、对科学革命、不可通约性的怀疑及匡正

温伯格对库恩科学革命同样持批评态度,他说“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过激部分仍然足够过激,而且我认为它是相当错误的。首先,科学家们不能在‘看待事物之间来回切换’,而且在一次科学革命之后他们变得不能理解以前所了解的科学,这是不正确的。”温伯格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来代替牛顿力学例子来论证:‘实际上,培养新物理学家的过程中我们教给他们的仍然是真正古老的牛顿力学,而且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如何用牛顿的方式去思考,即使是他们学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也是如此⋯⋯科学革命也无需改变我们评价理论的方式,以免形成不同范式⋯⋯任何地方,我都不曾看到库恩所说的在不同范式之间无从比较的迹象。我们的观点变了⋯⋯评价理论的方式是不存在突兀的改变,会使得在革命的前后不可能去比较理论的真实性。”

科学家对库恩的关于科学革命的质疑,参照实际的科学史,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运用这一观点,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但事实上,牛顿的理

论并没有被完全取代或抛弃,只是成立的范围被确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在限定的情形下还可以是有效的,即限定物体的运动速度比光速慢、物体的质量也不过分大的情形。而

且实际上,直到今天牛顿的力学仍然足够完美,它甚至对发射到月球上的火箭的轨道的计算都十分成功。爱因斯坦的理论作为一个新的范式出现.牛顿理论作为旧的范式并没有被完

全否定,而且现在大学里给学生教授的也是成熟的牛顿理论,是进入现代物理学的必修课,并没有发生库恩意义上的范式无法理解的困境。不过,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律被牛顿的定

律所取代,燃素说被拉瓦锡的氧气理论所取代,地质学上的均变说到灾变说,它们都可以说是被抛弃,而且都被全新的概念所取代了,后来出现的理论也不能解释早先的理论,完全符合库恩意义上的发展模式。但自牛顿范式诞生以来,迄今还没有发生过符合库恩所描述的范式的转变。正如著名科学哲学研究者陈方正先生指出的:“库恩的范式说,其实毋宁适合于未曾确定的领域——例如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那些尚处在摸索阶段的部分。在这些领域,‘范式’的确有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其转变的机制,也不能完全排除由学者群体判断所构成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范式所触及的,只关乎科学发展在某阶段的过程。”如果一门科学达到了温伯格意义下的成熟科学的特征,那库恩的范式也就没有了说服力。所以,库恩学说的不足之处可能在于把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与科学达到成熟时具有的本质特征相混淆了。

三、库恩学说的当代意义——沟通科学与人文的典范

综上发现,科学家对库恩的观点多半持批评的态度,科学家认为其模式不符合他们科学研究的实际,原因在于:库恩学说的新颖性和开放性,给不同的解读者留下了不同的想象空间,不同的流派也就对库恩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发展模式持有不同的看法。其实他们对库恩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某些片面性,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发掘库恩学说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角度,充分展开他理论中有启发性的一面。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科学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纷繁复杂的阶段,科学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所言:每一个事物在本质上都是重要的,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均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我国哲学家的老前辈也说:科学和人文是人类进步之双翼,哪一翼太弱了也无法顺利起飞,哪一轮太小了亦不能平稳行驶。要知道,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文化是盲目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文化是蹩足的和虚浮的,必须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比翼齐飞,必须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驾齐驱。解决的办法既不是削高就底,也不是拔苗助长,而是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库恩的学说的重大意义在于沟通了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两个领域一科学与人文,让人在科学技术提供的生存平台上更有人性地生活。

库恩的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最重要的是想告诉我们,科学的正确性是有局限性的,科学永远都是“近似性的真理”。在当前的科学体系中肯定存在一些不正确,不确切的观点、法论。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糟粕”会不断的被剔除,科学规范会越来越趋近于“真理”。科学的一次次突破就是一次次的“科学革命”的过程。所以,对已有规范和常规科学的学习很重要,但是,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想,不要固定思维,要明白了科学发展的这一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们才能把握住科学研究的方向,在遇到反常现象和问题时才不会毫无办法,科学也才能够有新的发展。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问世,不仅仅是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它的问世,有人称之为谋杀科学的事件。库恩因此也走上了审判法庭,与波普等人掀起了异常激烈的争论。《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虽然论述的是自然科学,但是,它一经提出,便成为哲学、科学史乃至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本身无疑已经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并且随着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它将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非凡意义和巨大活力。不仅如此,库恩的影响还波及到历史和哲学以外,它出版以后,在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等其他各个学科的著作中,开始频频出现了“范式”、“不可通约性”、“危机”之类的库恩式的术语。

通读这本经典之作,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原有的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并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定律理论等,抛开这一切争论和影响,我们确实应该感谢这样一位哲学家,他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科学的新的一面。

第四篇: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西南政法大学

理解范式——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摘要: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之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范式亦是如此,他给科学研究者带来捷径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可谓是成也范式,败也范式。如何正确理解范式,进而优化对范式的利用,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理解;范式

读完《科学革命的结构》,久久不能回神,深感震撼。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原有的认识模式,认识方式,确实是一次重大的理念革命。接下来,我将结合本文以及自己的一些体会围绕着“对于范式的理解”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范式的概念与作用

范式指的是能够得到某一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并毫无限制地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的一套共用的信念,包括:理论,模型,方法等科学成就。科学界利用范式的一个收获是,只要接受了这种范式就已经从经常要重新考查他的最初原理这种需要中解放出来,就有了一个标准来选择那些肯定有解的问题,虽然他们的下一个选择可能会因为选择范式而缩小了范围,但是这个科学团体能够专一地集中注意与它的最微妙和最奥秘的现象,确实增加了整个团体解决新问题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有了一种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另外,范式可以使科研事实的搜集和理论表述都成了高度有目的的活动,甚至与社会绝缘,不用在以娱乐观众为目的,通常只是写一篇简要的文章给同行们看,这些人肯定都知道共有的范式,而且也只有他们能够阅读这些写给他们的文章。最后,错误的集中比广泛,零星的分散更加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且,范式还具有评价常规科学的作用。

二、范式与非常规科学

范式与非常规科学(本文中包括非常规科学,新发现,反常,危机,与革命)是对孪生兄弟,此消彼长,成就彼此,因此,只有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常规科学。

革命的目的是以现有的制度所不允许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制度。科学革命亦是如此,它是由于范式的失灵,由于危机的产生,从而使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转变。问题的关键在于,范式并不会坐以待毙等待新范式的取代,这是趋势与现实的矛盾之处。

范式指导常规科学的发展。常规科学也可以理解为科学发展的正常发展状态,在这一状态中,科学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现有范式的范围,巩固其地位进行验证性研究。但是,成也范式,败也范式。常规科学的观念就依赖于他们的存在,而不是依赖于革命。常科学的目的绝不是引起新类型的现象„„科学家的目标按常规并不是发明总是为了深入分析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现象和理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不断扬弃的过程。没有一种范式可以完美的解释一切现象,必然有局限性,而且范式本身亦是促使着反常现象的发现,不断的涌现出新的理论来化解危机。而这一次次不断的新现象,新理论,危机,危机化解和革命是对旧范式的扬弃,是不断的完善范式的曲折发展之路。我们应该将范式看成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工具,而不应该将其视为金科玉律,视为禁锢思维的枷锁,刻意的将自然界塞进范式早已制定的相当僵化的条条框框,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范式并不是一门学科的终结,而是一门学科研究的新的开始,她应该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够接受一些非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的存在。这亦是检验范式,完善范式的一个天然的标尺,虽然亦具有颠覆范式,取代范式的肯能性。但这是一门学科,亦是一个科学家所必备的素质。

三、范式与科学教科书

范式并不是自古就有,也不是一个静态,间断的过程。但是,可叹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科学教科书似乎只注重于给读者展示最新的,正确的范式,而对于之前被之取代的旧范式和其相关非常规科学,以及被取代的原因却是避而不谈,甚至,给读者一种范式从来都是如此,从来就只有现存的这一个范式的错觉。这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原貌,也不利于全面的了解常规科学,更何况,是否为范式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被经验资料所证实,科学不因某些反例的存在,而必然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使是可能不合理的非常规科学,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是这门学科当时的完整历史的组成部分。教科书不应该是一个不科学,不合理的正确范式的重组的,加工的“科学体”。读者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一个失真,加以加工,改造的常规科学。

四、小结

《科学革命结构》作者以教科书为例,引入话题,力图给读者勾画一种大异奇趣的科学发展观,一种可以从科学研究的历史记载本身沉浮的科学发展观。他们在寻求一门古老科学对我们现代文明的永恒贡献的同时,也应该试图表现这门科学当时的完整历史,这是对于科学本身的尊重,为科学之道。同时也给读者上了很好的一课,对于万事万物,我们要抱着质疑,清醒的态度。如同本文中于范式,在看完本文之前,我们可能会陷入这种误区即范式从来如此,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对这一哲理最好的诠释。

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范式的概念与作用,范式与非常规科学,教科书的联系三部分出发,阐述自己对于范式的理解以及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范式的更多关注。但限由于时间紧迫,加之笔者的自身水平有限,本文对于范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有些观点还不够成熟,有待以后学习的继续思考,研究。

第五篇: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4000

转变的观念与不可通约的范式

摘要 对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读书体会。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讨论,由最初的感受,对科学与变革的初步认识,对范式的思索和了解,以及对于不同世界观的认识及对反证法的一些看法构成。

关键词

科学革命 范式 反证法 不可通约性

最初的感受

早些时候曾在车文博老师的《西方心理学史》中接触过关于范式和科学革命的描述,当时便深深地被这种描述所征服。科学,究竟何者可以称之为科学?或者说什么样的才能算作科学?虽只是粗浅的读了一遍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也是大有收获,深深地被其思想的深刻和透彻所折服。也大有一种相见恨晚,对哲学知之甚少的遗憾。

心理学,如果严格按照库恩的观点来描述的话,心理学只能算是前范式阶段的科学。学派林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学派,以及晚近兴起的进化心理学,都在试图以自己学派的理论框架来诠释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这便是库恩提到的,不同学派在各自范式下,或者说学科基质下都难以达到对其他学派的说服。各个学派都有属于对自己学派的理论框架的详细描述,并且在学术阐述中必须进行描述的部分(虽然有时候并未陈述,但也必然是表明自己的学派),这正是库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科学的状态。心理学的长期不统一状态也导致了对于多学派的全面学习,虽然心理学可能真的是一个前范式阶段的科学,但我认为心理学与其他科学有所不同,学派之间虽有差异,但在学习时却是处于一种兼容状态,学精神分析并不妨碍行为主义或者进化心理学的学习。因而使心理学的成员可以在不同学派间省去翻译这一库恩提出的学派间的交流模式。心理学已经达成了很多的共识,但是心理学还需要时间。二

科学与变革

言归正传,我认为用唯物史观来形容库恩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如果把那些过时的信念称作神话,那么,神话也可以通过导致现有科学知识的同类方法产生,也有同样的理由成立。另一方面,如果可以把它们称为科学,那么,科学就包含着与我们今日的信念完全不相容的一套信念。’’科学的革命很多时候可能是一种关于整个观念的颠覆,从拖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基督教的神创论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无不是对于整个学科内甚至相关学科的彻底颠覆。很多时候旧的观念被新的观念所取代,未必因为是不科学,只是相较于新的理论而言不够科学了。我们需站在当时的科学大环境和学术发展情况下来认识曾经出现并曾统治整个学科的那些科学理论,而不能单纯的否认它们的意义所在。

正是唯物史观所提出的,要以所关注的内容所处的时代的观念来看待它,而不能使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分析存在于过去的事情,必须以事情所存在的那个时代的观念视角进行分析,才能真正得出关于这件事情或事物的正确认识。历史上首先出现的是部落群体,部落征伐产生奴隶,于是奴隶社会开始出现,之后又有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虽然封建社会已然被现今的社会模式所取代,但并不代表封建社会就对于奴隶社会不够先进了。我们并不能更不该脱离时代看待科学或者其他的问题,从中学习,更多需要的是了解曾经的那些限制条件。

但单纯以这样的唯物史观来看,多少会陷入到这样一个误区:科学是累加的过程,科学发展不过是一个知识添加而增长的过程。曾经我也这样认为,觉得科学就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是对真理的认识的不断积累。

直到库恩提出,科学不是这样发展的!难道科学只是个别发明和理论创造的加和?尤其是当你要对具体的科学发展进行标注时,这种想法变的更加迷惑。‘‘新理论的同化需要重建

先前的理论,重新评定先前的事实,这是一个内在的革命过程,这个过程很少由单独一个人完成,更不能一夜之间实现。’’牛顿是什么时间发现的经典力学理论?达尔文又是什么时间意识到了生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你很难界定一个准确时间来标定科学发现,而且这种行为有时是无力的。科学是真正的螺旋上升,不断进行否定之否定的抉择,并不可能是直线性的,有标志性事件的对真理的接近。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在自己的理论范式下完成的,是在常规科学内的解迷行为。而不是对于真理的接近。在亚里士多德学派中关于力的观念,被伽利略所颠覆,但是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又回避了伽利略时代的关于引力是什么的问题,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代,其阐述了引力是什么,但在某些层面上其观念却与亚里士多德时代有着更大的相似性。所以,你真的很难认为科学是直线发展的。科学的演进是一种螺旋上升之势,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三

范式与教科书

‘‘没有范式或范式的某种候补者,所有与某一门科学发展可能有关的事实,似乎都同样的重要。’’没有公认的范式时,当我们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们就必须要从第一原理开始进行论述,所有的探索都需要从最开始的地方逐一进行辩护。心理学现在就有点这样的意味,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共识,但各学派依然试图以自己的理论从头开始阐述。所有的探索都处于一种随机活动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科学家进行着伟大的探索,但未必能有伟大的成就。‘‘早期搜索的事实通常都局限于那些信手可得的资料。’’

范式的存在就是为了决定探索的方向和目的,进行有解谜题的解谜活动。‘‘范式的存在决定了什么样的问题有待解决。’’某种范式可以更好的启发它的追随者来解决问题是范式真正能主导科学的原因。虽然这个范式本身可能不但不能广泛的解决问题,或许还会引发其他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它为追随者指明了一条探索的道路,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等待在探索之旅中。从而进入了常规科学的探索之路。

范式的出现和被承认,标志着科学进入到了一个常规科学的积累阶段。常规科学就是实现范式对解的指引,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常规科学的积累是量变的积累,在一定框架下飞速的发展充实这个框架,把世界都装进这个范式框架下。在这种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引发新的质变,产生科学的飞跃。科学的变革便是常规科学的量变累加而产生的。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范式本身的束缚,终将对于一些反常问题束手无策,只能借由范式工具的转换才有机会浴火重生,得到新的飞跃性发展。

在常规科学的发展中,教科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库恩指出,教科书中隐掉了对科学革命的描述,把过去的科学研究描述成对于书中观点的一种支持。范式的更新,很多时候也是包含了旧范式中的很多内容的,不过其诠释方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为着一些明显的和功能性的理由,科学教科书(以及如此多的老的科学史著作)只会提到一部分过去的科学家的工作,即那些很容易看成对书中范式问题的陈述和解答有贡献的部分。部分由于选择,部分由于歪曲......’’科学本身对于历史并没有太强烈的依赖性,我们不需要使用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念,但我们离不开牛顿的经典力学作为基础。我们也不能也不敢否定我们现在所承认的范式,毕竟这是目前最为优化的一个范式。‘‘无怪乎在每一次科学革命之后,教科书以及它们所蕴涵的历史传统都必须重写。也无怪乎随着它们的被重写,科学再一次看上去大体像是个累积性事业。’’但只要一旦有新的范式取代了现有的理论,我们便不得不彻底改观教科书的内容了。

教科书本身是对进入科学领域的必须基础,所以有时确实不得不进行修改。虽然我也对那种为了达到论述观点而随意进行断章取义的行为。但对于教科书我还是认为应该在接受并吸收其内容后,架构起自己的科学观后,对不合理进行修改。而不能轻易便否定教科书的这种灌输,毕竟一点观念基础都没有,实在难以认为其可以有科学的发展,而非唯心的诡辩。

科学翻译反证法

最后我想叙述一下我和库恩想法最为契合的地方以及一点我自己的不同想法。

科学翻译。新旧范式之间由于不可通约性的缘故而处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即使使用的是极为接近的专业术语,但范式背景的不同而导致根本不能进行真正的交流。因此而需要进行翻译以达到沟通。

但翻译这一点并不是我想要说的。我深觉契合之处在于,不同的范式,引发不同的认识论,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认识着这个世界。不同的认识论以不同的切面切入相同的问题并得出在自己体系下正确却又相互‘‘不沾边’’的正确结论,直到有一天达到真理层面,也或许永远只能是一个趋近而不能达到。不同的背景经验也导致着相似的事情,我们寻找着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并深深坚信它的正确性。很多时候都不会考虑它在其他背景下是否会成为其他的样子,这也是每个人所面临的局限性。甚至这种局限变成我们的身体虽生在一个世界,但我们的意识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人的认识论决定着人的思维,视角,以及能看到的内容。科学辩论需要科学翻译,人与人也需要另外一种科学翻译。

至于波普尔的反证法,我是比较赞同的。但是库恩提出了对反证法的质疑,因为范式只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共同承诺的学科基质,其中难免有所错漏不足,尤其是在范式更替初期,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使用反证法则会很快的打倒新的范式,因而使范式更替,科学变革不可能发生。

我也产生了对反证法的疑问,新鲜事物缺乏论证,但未必就一定是错误的,许多证据可能仍然未被发现,却不代表没有充分的证据在未来被发掘出来。但是转念一想,反证法是对证据的确证,它的价值应当是体现在常规科学阶段,而不会是在科学的变革时期。所有的证据都可以用反证法进行确证,所有存在反例的论证结果都是不能被接受的。这里需要的量的积累是要求精确多于指向的,因而我认为反证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在常规科学之内的重大意义。五

最后

很高兴能读到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其中众多的新观念扑面而来,同时也将平时诸多暧昧不明的观念拂去阴霾得以明晰,原来只有些微线索的观念经过抽丝剥茧也得到升华。

合上书本,只觉得需要打开更多的书籍才能抚平内心产生的涟漪,去更加明白的看看这个世界。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托马斯.库恩 著,伊安.哈金 导读,金吾伦,胡新和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版 2013年12月第3次印刷

下载G200801004《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G200801004《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提到科学革命,人们自然会想到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今年距该书第一版问世已经40年有余,但它仍然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历史学家发现很难把科学看作一个知识添加而增长的过程 非积累的科学发展线索 科学史家不再追求一门旧科学对我们目前优势地位的永恒贡献,而是尽力展示出那门科学在它盛行时......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①规范,原文是 paradigm。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原来包含“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特别是用在文法中,表示词形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作者......

    科学革命的结构 读书笔记

    在读本书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本书的作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 托马斯·库恩生于1922年7月18日,死于1996年6月17日,出身是物理学家,却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

    科学革命的结构 论文

    关于托马斯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认识 摘要: 本文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发,论述了我对库恩的关于科学的发展,革命的分析和理解的认识,以及我从中得到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一言以蔽之,库恩用范式这个概念来解释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科学是通过革命(范式的转变)而发展。 全书分三个部分:常规科学,危机的出现,科学革命。用范式......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读书笔记 社会学陈元园刚开始翻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书里的语言和例证感觉晦涩难懂,每读一页都感觉十分吃力。因此,对此书的寓意所在我也不甚了解,只是凭着......

    另一种科学革命?—— 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40周年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史总论 :另一种科学革命?—— 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40周年 加入时间: 2003-05-27 阅读次数: 2257 次 另一种科学革命?—— 纪念《科学革命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