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七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 “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特色精细菜和高原夏菜为重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调整结构,建龙头、扩基地、增效益,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推动汭河川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是政府投入加大,助推规模扩张。全县蔬菜拱棚、日光温室分别达到了10000座和1000座,建成于家湾、平头沟和冉李等8个蔬菜专业村,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2万亩,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县种植蔬菜2.9万亩,生产蔬菜2.4万吨。
二是建办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先后招商引资建办了方盛果蔬保鲜和阳光生态苗木繁育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协会十基地十农户”模式,与农民群众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在调整发展模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是积极流转土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韩国、榆中、定西等外地客商落户经营,在冉李、枣林和东庄等村流转土地5100亩,新建蔬菜基地5处,蔬菜生产基地累计达到10处,蔬菜产业发展由传统粗放型经营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四是健全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招商建办的方盛蔬菜公司,配套建成4000平方米的盖棚式交易市场,年蔬菜吞吐量达8万吨。扶持发展了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等9个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纳会员1200多人,带动农户4500多户,签订蔬菜订单5100多亩。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县内家悦超市、农贸购物中心签订了购销订单,实现了农超对接,蔬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是加强技术培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举办各类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51期,编发宣传资料7000多份,培训技术骨干850人、农民7300多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滴水灌溉等新技术,引进航天辣椒、西甜瓜等新品种8类24个。通过开展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坐诊”技术帮扶活动,有效解决了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等技术难题,确保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蔬菜产业通过建龙头、抓基地、增效益,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
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市场建设滞后,蔬菜流通不畅。目前,全县没有建办一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交易仍然以零售为主,市场信息封闭,外销渠道不畅,旺季蔬菜销售难问题时常发生,菜农利益难以保障。二是土地流转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受农民认识和观念影响,农民对土地流转参与程度低,积极性不高,土地不能集中连片,增加了管理务作难度,制约了蔬菜产业化经营的效益。三是产业管理粗放,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县蔬菜种植基地,由农民共同投资,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产业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影响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蔬菜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部分菜农观念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受传统粗放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加之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影响了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五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蔬菜生产商品理念不强,全县至今未建成蔬菜分级、包装机构,也没有注册蔬菜商标,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了蔬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蔬菜产业开发。
三、意见和建议
要实现蔬菜产业“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发展目标,就要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化发展水平,针对当前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持续加大产业投入,不断完善以奖代补政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争资列项为重点,修订完善以奖代补激励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农户投入为主体,财政、企业、社会资金注入参与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建议县上每年单列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重点加大对发展蔬菜产业园、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外,积极争取全省蔬菜大县建设项目,以汭河川区为重点,兼顾黑河川区,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灌溉渠系、机井、田间道路、电力设施等配套建设,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2、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产业营销空间。逐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搭建信息化平台,拓展市场空间,营造高效、优质、有序的现代营销体系。在抓好“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农民经纪人跑贩销”等途径的基础上,引导方盛等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参与蔬菜营销活动。发展壮大产销合作社和协会等经济组织,不断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形成全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手段,开辟直销、产销直挂、净菜配送、蔬菜产品销售专柜等营销服务方式,扩大营销渠道。县上建设一处大型蔬菜交易批发市场,配套蔬菜检验、包装、对外推销中介机构,乡镇组建蔬菜生产专业班子,建立对外蔬菜展销网络平台,采取“内销+网联联销+客商主动上门购销”的办法,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方便群众与客商,增强蔬菜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树立特色品牌意识,持之以恒抓好蔬菜产业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县农业窗口的蔬菜产业也应把发展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要为马铃薯、芹菜、西甜瓜等蔬菜优势终端农产品注册商标,并利用各种途径展销推介,打出地区,占领市场,提升产业效益。二要大力推广反季节、无公害等蔬菜生产技术,实行全方位、长效化、梯次性生产,逐步形成月月有主打品种,天天有蔬菜出售,在管理上逐步形成“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蔬菜安全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外宣力度。通过宣传推介,使蔬菜产业走进高端市场,拓宽农超对接,实现产品直销,不断提升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流通率。
4、进一步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加快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发展大户经营,积极引导和鼓励方盛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规模化、标准化菜田建设,吸引省内外著名蔬菜加工企业到我县投资建厂;大力发展定单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蔬菜产供销一体化,形成蔬菜冷藏保鲜、物流配送、深加工一条龙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二是以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完善汭河川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集蔬菜种植、良种繁育、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高规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不断提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第二篇:双柏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双柏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专题调研的通知》(楚府办明电„2011‟243号、楚机发1661号)的有关要求,组织我局有关股、站配合有关部门搞好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蔬菜产业现状
(一)品种产品结构优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提高。以优质高效和均衡供应为重点,引进推广优良品种,近年来引进新品种8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蔬菜品种也从过去的以白菜、青菜、萝卜、葱、蒜类为主,发展到目前近50多个品种,名、特、优、新蔬菜逐步发展,特别是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种发展开始起步,初步形成了叶菜类、瓜果类、葱蒜、菜用豆等四大系列品种。冬早辣椒、茄子、姜柄瓜、青蚕豆、青玉米、特优蔬菜已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效益、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二)规模化生产取得新突破。我县蔬菜产业通过多年建设,基本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和产品专业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格局初步成形。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据2010年调查统计,全县年种植瓜蔬44678亩,总产量3599万公斤,其中:冬早蔬菜面积10115亩,产量3580.71万公斤,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县 22.6%、99.5%。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8679亩,占冬早蔬菜面积的85.8%。全县蔬菜产值达10196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农民获得5208.4万元的经济收入。蔬菜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龙头企业发展实力逐步增强。双柏诚荣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昆明好宝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双柏分公司、双柏县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双柏县恒瑞绿色食品种植厂、法裱镇红栗阿达矣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大庄镇陈万庄蔬菜专业合作社、妥甸镇羊桥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已申请农产品注册商标7个。在大庄镇、法裱镇、妥甸镇、大麦地镇等低热河谷地区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18个,依托双柏诚荣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了冬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12个,农村能人和冬早蔬菜营销经纪人、村委会领办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6个,实行合作社(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部分合作社(专业协会)实行了股份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了蔬菜产业的较快发展。公司发展实力不断增强,营利水平不断提升。在蔬菜龙头企业和协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果蔬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部分企业(合作社)已经初步建立了蔬菜基地,开始蔬菜品牌销售。三是标准化栽培技术取得初步成效。扶持龙头企业(合 2 作社)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开发,鼓励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开展有机蔬菜生产试验示范。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去年秋冬,全县组织早青蚕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共11个品种标准化生产8120亩,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民应用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早青蚕豆、茄子、辣椒、洋芋、西红柿等取得初步成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地膜栽培、保护地(设施)栽培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冬早蔬菜种植。主要蔬菜作物单产:青辣椒2576公斤/亩、黄瓜3479.7 公斤/亩、冬马铃薯鲜薯2829公斤/亩;单产在全省的排位位次分别92位、86位、79位;平均亩产值达10080元以上。
(三)蔬菜科技推广取得初步成效。我县围绕现代蔬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成效明显:
一是良种覆盖率大大提升。全县主要蔬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9%以上,良种覆盖率在全省的排位12位;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二是高产优质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取得显著成效。近5年来,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蔬菜产业大力引进推广石头番茄、水果黄瓜、津研系列黄瓜、结球生菜、紫甘蓝、一爪香辣椒等国内外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推动了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早青玉米生产上开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 3 施肥技术、科技措施推广覆盖率达95%以上。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四)质量安全明显提高。通过对农业投入品监管检查,严厉打击制售高毒、剧毒禁用农药、禁用化学品及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限用低毒性农药,强化源头控制,有效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工作,有效促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冬早蔬菜基地已经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8120亩,早青蚕豆、西红柿、白菜、甘蓝、南瓜、辣椒等11个蔬菜品种已经通过产品认证检测。相关资料已报国家农业部,手续正在办理当中。无公害生产体系框架渐成雏形。双柏县农业局检测站经常在农贸市场开展抽样调查检测结果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96.5%的被检测样品达到国家安全标准。
二、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县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大部分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虽经过多年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田间道路、沟渠不断完善,但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田间道路、沟渠主干道尚不配套,引水沟渠建设滞后,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蔬菜单位面积产量低质量不高。主要是部分菜 4 农商品意识淡薄,管理粗放,科技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低下,商品率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致使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菜农缺乏新引进的蔬菜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种子、农药、化肥的投入差距大,卖菜收入也相差很大。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企业少,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网络不健全,商品化处理、品牌创立、营销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营销水平还处于初级贩运营销阶段。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不够完善和充分,与邻近城市衔接不紧,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生产者由于缺乏产销信息的引导,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四)品牌创立有待加强。虽然我县的蔬菜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然是一个区域性的品牌,不够响亮,还未成为省内品牌,更谈不上成为省内品牌。此外,绝大部分蔬菜也是借个体贩运户进行销售,缺乏龙头营销企业,阻碍了双柏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这些均要求双柏县围绕“文化建设、品牌树立、技术创新、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等方面进行跨越式的建设和发展,尽快增强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工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双柏县蔬菜的产量已具一定规模,但全县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还不具备。双 5 柏的蔬菜加工业落后,淡旺供给不能通过加工来调节,残次品不能加工利用,优质品不能加工升值,商品化程度低,极大地影响了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六)从业者素质普遍不高。从业者对新品种、新技术、新经营理念的认识和接受均滞后于市场发展速度,难以适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要求。不能按要求和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产品难以达到质量标准,竞争力不强。
(七)种子管理不完善。由于我县蔬菜种子营销是多渠道、多部门、多种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蔬菜种类繁多,由100多个种子店营销,技术储备薄弱,人才缺乏,资金积累有限,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种子销售单位关心种子的是数量和利润,很少关注蔬菜品种的试验和示范。种子出现问题交给种子管理机构处理,执法力度不够大,难以对蔬菜生产的种子进行有效的管理。
(八)连作障碍将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水质污染、频繁发生的病虫害和化肥农药投入加大等,都在加大农民种菜增收的难度和成本。特别是化肥施用量过大,造成蔬菜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
(九)蔬菜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县蔬菜生产以农户分户经营为主,标准化栽培程度低,生产规模小,组织化 6 程度低,产业化发展缓慢,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蔬菜生产者缺乏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千家万户的菜园给标准化种植带来较大的困难,导致蔬菜管理水平高低不一,蔬菜规模效益得不到提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使农户在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新品种试验、抵御蔬菜生产中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能力十分脆弱。
三、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双柏县蔬菜产业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农业、国土、水务、财政、物价、交通、农机、农办等有关单位及有关镇乡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进行宏观指导,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州、县地方配套政策等;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按照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相关配套政策,严格按照中央的文件,减免生产、流通相关环节的相关税费;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金土地”整治、农村能源、乡村道路改造、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等经费,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7 省、州关于农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双柏蔬菜产业化。
(三)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效率。针对蔬菜产品“小、乱、散”的特点,引导企业和农户将资源优势整合成产业优势,分类指导,上门帮扶使之形成初步的产业链。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强化自身建设和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全县蔬菜发展总体规划,为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主动、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要同心协力、各尽所能,加强蔬菜产业化经营工作过程中的沟通、合作,达到共同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共识。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平台。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通达工程、病险水库整治、扶贫等骨干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以农村道路、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推进农村路网、渠网建设,解决好蔬菜生产用水难、运输难等问题,切实改善蔬菜产业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平台。
(五)加强农民培训,完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一是以学校为载体。以县农校为支撑,以乡镇成人学校、农民夜校为依托,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技术进家、科技集市等活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扩大农民培训面;三是以基地为载体。在农村创办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引领农业生产;四是以人力资源为载体。把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技推广队伍中从事农技推广。
完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体系。(1)依靠现有农技、蔬菜、植保、畜牧推广体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并搞好试验,示范等工作。(2)依托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调动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的积极性,搞好技物服务。(3)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力度,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
(六)强化市场调研,构建生产服务体系。尽快掌握蔬菜市场销售的翔实数据,找准双柏县目前的贮藏加工现状及市场潜力,在哪些地区加大投入见效更快,收益更大。
以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紧扣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以各涉农部门为核心、乡镇综合服务为纽带、村集体服务为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补充的多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生产服务体系。壮大蔬菜经纪人队伍,培育经营上千吨的蔬菜经纪人,以双柏县蔬菜协会为基础,紧密联合营销大户和基地农户的农村专合 组织,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路子。
(七)引导资金投入,培植龙头企业。推出优惠政策,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实行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其他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双柏县蔬菜产业经济开发,分享双柏县蔬菜产业经济发展成果,加快双柏县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通过税收、信贷、信息服务、项目倾斜等措施积极培植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凝聚与示范带动作用,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推进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八)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力求在蔬菜产业发展中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减少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发展循环蔬菜产业、生态蔬菜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搞好水污染治理。减轻生态负荷,遏制住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双柏县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探索直销、配送等多种营销方式。采取直销、代理、经销制,批发与批零兼营、专卖等多渠道、全方位的营销。一是在大中城市设办事处。以此反馈信息、推介产品、开发市场。二是加大直销体系建设。通过共建卖场 超市、消费终端、二级分销网络等形式,与大企业、大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对终端实行直接供货,有效巩固终端市场,加快蔬菜系列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密度,扩大省内、国内市场份额。三是优先在本县中小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食堂逐步推广“农校”对接直供蔬菜等农产品,确保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双柏县农业局
二0一一年十月七日
第三篇: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文革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1、品种布局。目前我市棚室熟悉栽培的品种以西葫芦、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韭菜、油菜为主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90%以上,名优特新蔬菜品种额甚少,仅占5%左右。露地春播菜以甘蓝、越冬菠菜、韭菜、芜荽为主,夏播以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为主,秋播仍然是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大葱、马铃薯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冀村的长山药、开棚的架豆、方元的大葱、蔚屯的大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我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尤其种类较多,有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面积为28.6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8.5%以上。从效益上看膜覆盖一般亩收入1300元,比露地增收200—300元;阳畦仅局限于育苗;小拱棚大多用于春提早生产,目前全市约1.6万亩,占保护地面积的5.5%平均亩收入2100元;大中棚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收入4000元,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2.59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9.25%,平均亩收入5500元左右。但日光温室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平川四县市和离市区等。目前各县市区日光节能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希特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我市蔬菜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立了头功。多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100%;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配套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栽培技术更加成熟配套;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广泛推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62个,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年交易能力68万吨。其中大型市场5个,集散贸易市场57个,全市共有贮藏鲜库50个,贮藏保鲜能力2500吨。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4个,年消化新鲜蔬菜1.2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其形式主要有:一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带动型,使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契约或合同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系统和利益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一体化经营形式。三是各种经济人队伍、协会组织。流通的主要方式有:产的收购、大型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集散地销售、农民直销、专业运销组织等。以2007年为例,全市人口356万,蔬菜总产92.69万吨,人均年消费蔬菜115公斤左右(不包括薯类),蔬菜消费总量约40.94万吨,蔬菜外销量48.52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4.17%、52.35%。全市主栽品种有大葱、番茄、菜豆、南瓜、黄瓜、大白菜、甘蓝、辣椒、普通白菜、西葫芦等10种,播种面积35.1万亩、产量70.84万吨、产值68105.9万元,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74%、总产量的76%、总产值的70%。产品在本省销量占总产量的44%以上,外省主要销往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占总产量的3.4%。我市的地方特色菜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其销售流通体系,仍以“自足自己”本地市场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进入21世纪,我市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基地建设日新月异。到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2000年的26.8万亩增加了20.63万亩,增长了77%,平均每年递增2.9万亩。总产达到92.69万吨。建成了三大特色种植基地:一是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和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6、园区建设。园区是输出产业化发展的窗口。“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07年,我市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已建成种类蔬菜示范园区10个。即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文水武陵、开栅、上贤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汾阳义安贾家庄、离石上安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区及孝义霍家堡蔬菜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全市蔬菜生产上已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益。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内设“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0栋,每栋年养生猪24头,年生产瓜菜3500公斤,年产值1.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1500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产生效益50余万元。文水武陵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占地250亩,200个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无土栽培,种植西瓜、甜瓜和西红柿,生产出的产品品味高、质量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市场十分看好,据测算每个温室效益7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村370个日光温室,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摆出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三、我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
发展蔬菜生产,我市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首先,在自然气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所产各类瓜菜,品质优、耐贮运、色泽鲜,特别是在7、8、9三个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在区位上,我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到达太原仅1个小时左右,而且交通、通讯发达;第三,在技术上,我市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第四,在生产环境上,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没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条件;第五,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市的蔬菜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种一亩设施菜的效益是种露地菜的20倍。同时,我市在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经济人队伍培育、蔬菜脱水加工、保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时“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蔬菜生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市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作用弱。由于目前我市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与农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蔬菜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种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对外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吧。从我市的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看,总的来讲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尽管都加大力度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一些集贸市场,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通畅的流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只有初级产品商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贸市场,没有期贸市场。二是市场载体脆弱,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3、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我市目前蔬菜生产信息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不能为市场、流通组织、加工企业提供国内外蔬菜供求信息,不能为外来商贩提供全面的产地信息和蔬菜收购服务。
4、农民的观念淡薄,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不足。我市的蔬菜生产是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强,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且不对称,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大多数菜农的素质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地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相当多的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认识不够。
四、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惹出,发挥区域优势,突出规模经营,走蔬菜生产、贮藏加工市场建设一体化的路子;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扩大规模,创新品牌,提高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用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大中小拱棚5万亩,日光温室3万亩,实现总产1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在中小拱棚面积7万亩,日光温室3.5万亩,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总产值11.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300元。
发展规模是: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全市重点建设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蔬菜6万亩和以临县、柳林、石楼、兴县沿黄四县自然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高科技示范园区10个,建立蔬菜大型批发市场3个,二级批发市场5个,各种集散市场若干个,建设蔬菜贮藏保鲜库5个,其中地下恒库2个,气调贮藏库3个;建立蔬菜加工企业4个。
五、发展蔬菜产业对策与建议
产业要发展,认识是基础,规划师关键,安全是重点,投入是保障,市场是根本。因此,要抓好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比重35%。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富贵病”的出现使人们对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更是青睐有加。同时,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市工业迅速崛起,厂矿、企业占地普遍,特别是占用交通便利的水地现象日趋严重,不少菜地圈成了厂区,菜地日渐减少,因此要发展蔬菜生产,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保护现有蔬菜耕地面积不再减少,以充分保证我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一是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并在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在全市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定位监测点,根据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主导品种确定监测重点,制定检测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联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充分发挥行业检测资源优势,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定点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科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
3、增加投入,提升蔬菜产业水平。蔬菜产业是一项强农富贫工程,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尤其要重视专业菜地的基础设施和设施栽培建设投入。一是市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蔬菜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经费;二是计划、财政部门每年要编排项目单列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从农业切块资金和科技三费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四是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五是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的民资参与,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4、政府搭台完善市场和流通体制。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茬口调整难以实现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甚至会出现崩溃,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帮助建立市场体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立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埠蔬菜来此进行交易;组织人力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投入财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扶持经纪人队伍参与流通经营。通过帮扶和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建成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格局,从这样一个平台起步,再通过市场调节和利益驱动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5、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航母,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撑的产业很难走远,我市在多年的蔬菜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就是缺少具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往往是生产环节与加工销售环节不相适应,难以形成合力,发展壮大不起来,而由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龙头企业风险大,利润低,绝大部分企业老板和有经济实力的人不愿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为此各级政府要设专款去扶持蔬菜产、加、销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人力、财力,帮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补体基金,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有钱人投资农业生产经营,建设起产、加、销,完善的产业链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组织,有计划,科学的组合体,互相完善、扶持,稳步发展壮大。
第四篇:对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蔬菜产业大有可为
为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步伐,最近,我们专门深入到**街、新洲、白衣等乡镇街道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发展的优势
1.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气温低于10℃,夏季高
于22℃,春秋两季多在10℃—22℃之间,非常适合蔬菜的种植与生长。同时,我市原为一隅洪荒之地,西纳九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积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种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种植技术。我市阳由垸历年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闻名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当地的农民大多是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近几年,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还大面积种植了反季节蔬菜。出产的蔬菜以其色美、鲜嫩、质优、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闻名于湘鄂,产品不仅供应本市城区,还远销全国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种植藠果历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
3.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本市市场需求来看,我市50%以上的市场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调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满足需求,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从澧县购菜7.5万公斤以上,特别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大部分需从外地调入。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世界年人均蔬菜占有量102公斤,日消费量为0.28公斤,远未达到世界营养学会推荐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别是目前人们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正形成一股“绿色消费”的热潮。“绿色食品”的主要对象蔬菜蕴涵着巨大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农产品将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贸易,迫使各国将按比较利益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工业化国家因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等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较低,因此,我国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市水陆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离金罗火车站仅30公里,水运直通洞庭湖和长江,便于蔬菜的外运外销。
4.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蔬菜与稻谷比,有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两者的成本核算来看,稻谷每亩的生产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亩稻谷净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谷的近9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我市澧阳社区菜农宋进宜,一年种蔬菜3亩,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种植蔬菜的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取得的成绩
1.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特色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种植蔬菜5万多亩,占全市农作物的9%,占经济作物的16%,成为仅次于水稻、油菜的第三大农作物。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可达1.5亿公斤,总产值将超过2亿元, 将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与2005年相比,面积增加了一倍,总产量将扩大一倍,产值将增加1.3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蔬菜上市品种日益丰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类,10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产基地。如白衣的藠头、新洲的辣椒、**街的萝卜等已声名远扬,成为我市蔬菜产业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当前,蔬菜设施栽培、无公害病虫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体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瓜果蔬菜嫁接、组织无土培育、野生蔬菜立体栽培等新技术示范成功。从2006年起,先后引进、推广了春帅丝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种40多个;50%以上的蔬菜品种实现了升级换代,蔬菜良种普及率达80%以上,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同时,我市现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通过验收的达到了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现端倪。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进发展了绿康食品、大沥环球食品、丰莲食品、金宏菜业、金达食品、蓝筹食品、平和食品、广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业,年消化鲜菜6万吨,年加工产品1.1万吨,出口产品0.4万吨,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
4.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逐步形成。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1071多个,培养营销大户10多户,年交易量达2万吨,年成交额5000万元左右。今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达120多人,外销蔬菜0.5万多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
第五篇:2012xx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xx县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切实摸清全县蔬菜生产现状,找准发展中存在着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本县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加快产业化推进步伐,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农牧局的工作安排,我中心组织有关人员于2008年于4月21日至25日组成了调研组,就全县蔬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作为富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依托西华、东华、安口、策底等乡镇,以建设塑料大棚和高效日光节能温室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精细菜种植,努力提高蔬菜基地生产规模,蔬菜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商品量不断增加。
目前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复种面积1.3万亩,蔬菜基地2000亩,建成塑料大棚818座,今年新建370座。主要分布在东华镇、西华镇、安口镇、策底镇、神峪乡5乡镇,在东华黎明川、西华镇西塬村、策底镇策底坡村、安口武村铺神峪乡吉家河村建成5个蔬菜基地示范点,主要实验、示范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以满足全县蔬菜市场的需求,基地蔬菜技术指导业务由农技 中心技术干部进行全程技术服务,棚内主要种植黄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主栽品种,地膜蔬菜以辣椒、西红柿、架豆为主,露地蔬菜以甘兰、西芹、萝卜、白菜为主。引进推广的新品种有大韩白春萝卜,盛春大白菜、日本南瓜、朝研牛角、美国西芹,引进试验的新品种有乳黄瓜、高丽及早西葫芦。
近年来,蔬菜种植收入在农户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马峡镇蒋庄村的石宝珠、石国栋两人各承包日光温室两个,年均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占全年经济收入的80%;东华镇南村沟的王治国蔬菜面积3.5亩,亩产值2000余元,占经济收入的50%。在这些重点户的辐射带动下,绝大多数农户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提高了农户积极性,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二、投入情况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蔬菜产业高度重视,对蔬菜种植户给予政策扶持。2008年初,地方政府共投资165.2万元,对蔬菜基地进行扩建、道路及水渠的修建和维修。其中东华镇投入142万元用于基地渠系配套、田间道路整修和塑料拱棚的搭建,新建塑料拱棚200座;西华镇投入4.2万元新建塑料拱棚28座;策底镇投入10万元新建塑料拱棚76座;安口镇投资3万元新建塑料拱棚 2 50座;神峪乡投入6万元新建塑料拱棚100座和农户统一育苗。这些政策性扶持加之近年来蔬菜价格的上涨,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蔬菜产业已成为大多数蔬菜种植户的主要经济收入。
三、存在问题和制约性因素
1.基础设施滞后。原先发展的蔬菜基地,由于城市的扩建,大面积菜地变成城市用地,新建的基地,由于基础设施,主要是灌溉设施不配套,使蔬菜种植举步维艰。黎明川、西华川、策底、南川、神峪以往发展蔬菜生产都是采用临时灌溉的方式,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影响蔬菜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因。
2.部分乡村群众认识不明确。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极为严重,各方齐抓共管,大力开发蔬菜产业的工作合力较弱。部分乡村群众对开发蔬菜产业可增收认识不明确、信心不足、决心不大,他们认为由于华亭气候冷凉,种植的大棚恰好同陇县、平凉的露地菜上市期相同,大田露地菜上市集中,难以取得高价,所以说在华亭种菜不如贩菜。由于大量劳务输出,造成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对蔬菜种植缺乏深入认识,部分群众生活比较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良种及所配套的物资,自然灾害和市场**也影响着农民蔬菜生产的积极性,一些村社干部缺乏对产业化的认识,工作不力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3.资金投入不足,影响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生产受自然
条件影响大,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外界对农业投资缺乏热情,仅靠乡村农户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就全县范围看,政府对农业开发缺少信心,加之蔬菜设施要求投资较大,没有较好的设施作保障,蔬菜产业难见效益。农民的投入有限,不加大投入力度,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
4.技术网络不全,力量薄弱,服务作用发挥受限制。蔬菜技术指导职能归到县农技部门,县农技中心现有职工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蔬菜专业的仅6人,既有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又有工作指导能力的仅有2人。乡(镇)农技部门虽有牌子、有人员,但其与乡上其他干部一样包村蹲点跑面。可以说农技网站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同时,专业人员多数是80年代后期参加工作的,受工作条件限制,从来没有参加过学习和培训,近年参加工作的,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难担以重任,对当前蔬菜生产中的技术听得多、见得少,况且目前蔬菜新技术日月翻新,根本不能适应生产需求。农技部门经费缺乏,无专项经费,严重制约着良种经验、示范、新技术引进、推广的步伐。
5.合作意识较差,自主销售和主导市场的能力极低。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农民蔬菜产销受制经销商、受制于市场,使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使蔬菜种植的总体效益不高且不稳定。
6市场机制不完善,蔬菜销售受到限制。目前全县仅 有两个蔬菜交易市场,一个已经名存实亡,蔬菜市场已演变成了水果市场,而另外一个市场几乎被菜贩子所垄断,真正属于当地菜农自己的销售市场却没有,加上城管部门禁止乱摆摊,菜农只能拉着菜满街转,这也一定程度影响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工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蔬菜产业化发展,首先要明确认识,树立蔬菜产业化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能致富奔小康的新思路,统一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开发奠定思想基础。建议县上成立专门的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示范指导物资供应和综合服务。各有关乡村要明确专门领导负责,配备专门技术人员主持,实行双向承包责任制,加快蔬菜产业的开发。
2.抓好典型示范,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靠科技,抓点示范,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力量,狠抓经营管理和示范点建设,提高蔬菜产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要大力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发挥优势、突出主导产品、积极引进名、特、优品种,大力推广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走区域化布局优质高效规模经营的发展路子,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3.进一步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规 模化是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基础和前提,应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自筹,合理开发和利用好地下水资源。在西华川、黎明川、安口、策底兴修以机井和渠系为主的水利设施,充分利用川区水资源和光热资源,做到渠系配套,为蔬菜生产提供水的保障。
4.加快土地流转,解决种植规模小的问题。鼓励能人或有志与农业生产的工商业者,采取租赁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开发。
5.以重点村为单位,确定主导种类,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各乡(镇)要选择土质好、水源充足、光照周期长的地块,拟定在安口、西华、黎明川、策底、神峪建立以辣椒、西红柿、瓜菜类为主栽种类、其它蔬菜为辅的商品蔬菜基地,以重点村为单位,协会组织为依托,采取露地种植、塑料大棚、日光节能温室配套生产的方式,解决上市集中的问题,保证县域内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逐步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6.依托现有设施建立育苗基地,解决品种搭配问题。依托西华示范园现有的温室和连栋温室,建成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元月开始和重点乡(镇)、村签订供给合同,2月开始育苗,5月初分别供给农户栽植。同时西华示范园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生产,使示范园的作用显现出来,带动全县蔬菜生产的发展。
7.重点村通过建立协会组织销售,解决销售难的问题。要疏通蔬菜产销渠道,重视市场销售服务组织建设,努力开拓占领产地市场、解决卖菜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好城区农贸市场。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将生产和销售环节分离开来,创办以重点村蔬菜协会为主要组织的各类形式的营销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保证蔬菜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建全服务网络,建立以城区为中心,各乡供应点为基础的化肥、农药、温室建材等生资市场网络和以农技部门为中心各乡镇农技科普部门为网络的科技服务体系,为菜农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搞好产前信息、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系列化综合服务。
8.多方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充分发挥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基础上,广开筹资渠道,倾斜扶持有积极性、有基础的乡村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一是建立开发基金,县上每年从支农资金和财政资金中拿出30-60万元作为基金,从种苗、棚膜、弓棚支架等方面给予投资,采取有偿投资、分期收回的方法,发挥资金集中的优势,支持基地发展,增强投资效益。二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民众、社会投资的积极作用,支持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城镇经济组织投资。
xx县农技中心
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