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安庆外国语学校朱月娟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去学习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对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
陶先生提出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问让我想到了有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对于教师,更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教育创新,社会在变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与学生沟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不断的进步,还要有爱心,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们选择了教育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奉献,有人把老师比喻过园丁,蜡烛,火柴等等。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行知先生不仅给了我精神上支持,在我的音乐教学上也得到了不少启示。陶行知先生提倡“有行动而发生思想,有思想产生新价值,尤其是创造的过程。”,这句话简单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新思想再产生新价值,在音乐课上,当教授新歌曲时,先播放一段与本课有关音乐让学生自由即兴表演,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与同学创编,编排好后再进行表演。陶行知先生还主张让学生动的时候,不是让他们乱动,二是是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让我想到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共同交流,丰富音乐的形象;共同活动,变现乐曲的情趣;共同创作,梵音儿童的生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会继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用它去指导自己,从而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理论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生活力。
第三、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
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
“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
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第六、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明确学习目的性。
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七、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
“六大解放” :
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
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
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四)陶行知眼中的好教师
1.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
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 第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三,友爱同事,团结协作。
2.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他认为“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
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新知,而且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革新。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理论
连山区小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技能考试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应知应会50题
一、填空
1._________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2.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
3.1927 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______________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同教育的新路,还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了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 化和科学水平。
4.民主的教育是、民治、的教育。
5.和 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
6.1925 年底,陶行知先生在南开学校演讲《学做一个人》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应 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要素。
7.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陶行知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并强调_______。8.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是:、、、。
9.我们可以说,教一切,学一切,都要以 为基础。
10.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陶行知这一至理名言可以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12.“ ”是陶公精神的来源,也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更应该是我们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13.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14.“墨辩”分知识为 知、知、知。
15.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是、、。
二、判断
1.“研究性学习”的明显特征是教与学。()2.陶行知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
4.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哲学方面也很有研究。()
5.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有助于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6.创造教育就是手和脑共同进行的教育。()
7.儿童的生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8.民主的教师,必须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但师生必须有眼的严格的界限。()
9.平常人对待机会的四种情形是:候机会、失机会、看不见机会、空想机会。
10.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1.陶行知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识的引路人,不做教书匠。()
12.教学做合一指的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么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13.平常人对待机会的四种情形是:候机会、失机会、看不见机会、空想机会。()
14.民主的教师,必须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但师生 必须有眼的严格的界限。()
15.陶行知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识的引路人,不做教书匠。()
三、选择
1.称赞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A、鲁迅 B、毛泽东 C、杜威 D、董必武 2.陶行知的社会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A、生活即教育 B、社会即学校 C、教学做合一
3.“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是()最先提出来的。A、杜威 B、洛克 C、陶行知
4.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包含()A、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B、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C、教育具有终身性 D、教育具有全面性 E、教育全民性
5.教什么和怎样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的问题。
A、教材 B、教具 C、人 D、教室
6.“问题不在于才他们的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兴趣且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句话是()说的。A、鲁迅 B、杜威 C、卢梭
7.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 8.陶行知倡导的“每天四问”是指问“我们的()有没有进步?”
A、身体、学问、财力、工作; B、身体、学问、道德、人际关系 C、学问、能力、道德、财力; D、身体、学问、工作、道德
四、简答
1.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2.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3.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哪些条件? 4.如何选择儿童用书?
5.教师应怎样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6.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7.“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五、论述
1.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2.陶行知的师德思想给你哪些启示?结合实际谈谈现代教师应具有哪些修养?
3.请你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4.《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提到: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 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同甘共;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
(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为此,你读后有何感想?结合平时教育教学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两点谈一谈。
5.在书中,我们深深感到许多的内容与新课标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列举两处,并加以说明。
答 案:
一、填空
1.师爱 2.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晓庄试验乡村师范 4.民有、民享 5.通力合作、同心协力 6.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 7.身教重于言教 8.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 步? 9.做
10、忽视、期望太切 11.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3.健康 14.闻、说、亲 15.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二、判断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选择题 1.B 2.C 3.A 4.ABCD5.5.C 6.C 7.B 8.D
四、简答
1.答:
一、解放儿童的双眼。
二、解放儿童的大脑。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
四、解放儿童的嘴。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2.答: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含义: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学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种田,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田里教。
3.答:
一、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二、因材施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条件之一。
三、在实践的过程基础上思考。
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4.答:
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三、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5.答:
一、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陶行知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 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应能作到。
二、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6.答:第一“生活即教育” ;第二“社会即学校” ;第三“教学做合一”)。
7.答: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 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 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五、论述
1.答: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如下内容: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是人才的秧苗。
二、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即包容、宽恕孩子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也许在我们教 师的信任、宽容和指导下,学生中可能会诞生爱迪生、瓦特、牛顿等。
三、教师要为创造力搭建平台,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能力,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2.答:
一、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二、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三、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教师要勤奋好学,开拓进取
3.答:
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二、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三、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4.5.答案略
(以上各论述题只列出了要点,要进行具体阐述)
第四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有如下的体会:
一、关注社会生活,实施生活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二、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三、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老师对特殊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四、焕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第五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读书体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讲得是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要让学生做好人,做真人。现在幼儿园的孩子都为独生子女,家里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包办代替很常见很自然的事情,因此,致使孩子都养成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良好的传统美德没有很好得领悟和发扬。而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也无时不在对孩子们进行着苦口婆心的德育教育,但是更多的是流于口头教育、书面示范,形式单调而枯燥,对孩子感染力不强,并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动力。如何选择一种既能让幼儿感兴趣,又能较好地激发幼儿情感的德育教育内容和途径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根据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课程理论,在幼儿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利用幼儿文学的丰富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古今中外在各种社会背景下不少作家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等等,期中所要表达的也就是三个字“真、善、美”,可见“真、善、美”一直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素养的极致,让幼儿浸润于幼儿文学作品中对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2、结合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主题“勤俭”中,原本不那么爱惜幼儿园图书、玩具的幼儿在经过这个主题活动后,有的幼儿看见图书区里的图书坏了,或者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被损坏了,孩子们会自发地拿出材料箱中的双面胶、透明胶、固体胶或其他替代品进行修补。据我们班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每天都要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这时我马上会进行即时谈话活动,将爸爸、妈妈和老师说的话让幼儿开展讨论:“每天都要挑挑拣拣的穿衣服这样好不好?”在激烈的争论之后,大家达成共识,现在虽然不用相过去那样穿打补丁的衣服,只要是干净、整洁的衣服就可以,不要挑挑拣拣。这也是“勤俭”的一种表现。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施什么样的“肥料”,绽放什么样的花朵。因此,作为所有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并使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张丽20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