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和研究,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交往,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学科,不了解西方经济学,就难以看懂西方经济国家的经济报刊文章,也无从把握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因为西方的经济学著作和报刊文章都是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写成的,西方经济政策的制订也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同时,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机构中,西方经济学也是通用的经济语言和工具。具备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是参加国际经济机构的必备条件。现在,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必须了解、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及理论依据,知道他们的经济运行机理,懂得他们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法,研究他们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和机构。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它的运行机理和发展规律如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释、回答和阐述。而西方经济学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参与和借鉴。虽然西方经济学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西方经济学有具有实用性特征,它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服务的。可以这样说,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比如说,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价格理论、成本和收益理论、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它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再次,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吸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的基础上,在同形形色色的庸俗经济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遭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责难和攻击。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总是拿他们的各种理论来对抗和抵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必须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知已知彼,百战不贻(修改:殆)。同时,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不断向前发展。在新的形式下,面对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在合理地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中才能不断发展。
第二篇:对经济学的认识
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作为一名大一的新生,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尚为浅薄,不能做出比较精到的见解,下面我谈谈对经济学的一些初步的认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个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以及其发展、运行规律的科学。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欧洲各国逐渐产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分类,就宏观上讲,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现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是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作为标志。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的总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经济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宏观是研究整个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的更加稳定、发展的更快。宏观经济学存在着许多流派,比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很复杂很困难的经济学的主要流派有以下一些:17世纪的重伤主意,18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19世纪上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就历史学派,19世纪下的新历史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和新古典主义,20世纪上的制度学派、瑞典学派、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而是世纪下的公共选择学派、菲莱堡学派等等。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出了马克思主意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关于经济学的学科分类,就宏观上讲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下面,我将重点讲讲以上四个方面。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宏观经济学存在着许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比较出名的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较大的“共同观点”,尽管“宏观”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学和气象等的模型,但“宏观”模型是很难用现实去说明是否正确。不可能只是为了证明“宏观”的某个观点是否正确,而去有意识的“调节”、“操作”和干涉经济社会的运行。比如说,不可能为了说明“失业率有多大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而去真的让一些人民
失业。这些事情,不单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说到宏观经济政策,它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与应用。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中三大主要内容之一。宏观经济学还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宏观经济理论中,我比较熟悉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当发行的货币大于实际生活中的货币时,物价水平会升高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相伴而来的却是人民生活购买能力的下降,企业生产受阻,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上升和销售量减少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对内部人员进行删减,也就引起了失业,社会压力也会因此增大,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停滞。至于政治经济学,我也有一定的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它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马克思的主要观点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和英国历年的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而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进行计划经济。说到计划经济,我想到了列宁时期在苏联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这两个都属于计划经济,但在两个时期都表现出弊端,导致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各地起义不断,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就战时共产主义来说,它是对当时面对国内战争和国际战争的苏联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战时共产主义主张实行粮食征收制,所有的粮食都应充公,来缓解战争对军队带来的粮食问题。同时它禁止商品自由流通,一切活动由国家统一安排。在那个战争年代,这种模式对集中兵力对付敌军确实有很大的用处,但它也仅仅适用于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时期。当苏联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来之后,国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振兴国家的经济。这时候,战时共产主义就表现出极大的弊端。人们需求的不再是打赢战争,以洗国耻。人们需要的是温饱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列宁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模式,那就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相当于市场经济,符合当时的国情,也的确对苏联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很快被斯大林给抹杀了。他的独裁统治和高压政策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到一种极端。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通过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虽然这种经济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独裁型,但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苏联迅速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不过这种发展也限制了市场的自由发展,导致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也使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一时这些计划经济并不是马克思所提倡的计划经济,虽然马克斯没有明确的指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但是它的经济学原理至今没有被查出有什么错误的解释,马克思提出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仍然是经济史上的宝典。
以上是我对经济学的认识,讲的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偏差。但是我相信通过学习和更深入的思考,我会有更深刻的见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篇: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姓名:阮若楠
班级:经济09甲
我对经济学的认识
作为一名大学一年级经济学专业的新生,对于经济学这门学科,我尚不能讲出我对经济学比较精到的见解。在此,我来浅谈下我对经济学初步的认识。关于经济学的学科分类,就从宏观上讲,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即我们现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术语,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为标志。起初,我一直以高中里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来看待宏观经济学,我当时认定宏观经济学无非就是政府运用“有形的手”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弥补市场经济的弊端,来达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经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认识到这并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全部,我理解到的这些只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小部分,准确地说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个内容。说到宏观经济政策,它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中三大主要内容之一。宏观经济学还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宏观经济理论中,我比较熟悉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当发行的货币大于实际生活中运行的货币时,物价水平就会升高,但是人民的收入却没有与之上升,相伴而来的是人民消费力水平的下降,企业生产受阻,为了减少成本升高和销售量减少的压力,一般企业不得不对内部进行人员的调整、删减,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率的升高,社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停滞。这让我想到一个伟人,他在一个社会大萧条时期开创了一条创新之路,使国家走出了低迷的时期,他就是——美国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非常不乐观,虽然80年代时期在里根总统的执政下,美国经济有些许起色,但美国还深陷在滞胀的泥潭之中,一直踯躅在“三高三低”的“死胡同”中。“三高”即高债务、高外贸赤字、高失业率。“三低”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工业生产下降、竞争力下降。到了90时代,当克林顿上台的时候,他批评了前几任总统的经济政策,自己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走出了“第三条道路”。他 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他熟练地将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的理论综合地运用起来,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困境,出现了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好气象。说到宏观经济学,相比大家都会想到微观经济学。如果说宏观经济学是相对国家与政府而言的,那么,微观经济学就是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在商品和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不同的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到的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因此消费者的选择商品的行为必然影响到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产品的重要信号,而产商又是商品的供应者,他的目的是能够通过最少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厂商的这种生产方向又间接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变动,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个人及家庭收入水平。产商和消费者的这些选择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来协调。由此看出,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失常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来取得资源的优化配置。说到这个,这让我安利公司的销售方式。我曾通过我妈妈的朋友的介绍去参加了一场安利公司一些成功的营销人员的讲座。他们所讲的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一个商品的营销方式——耶格系统。它分析了当代社会的收入等级差距,把社会成员很通俗地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老板和打工仔。无论你的职业是多么高级,当你的头上永远有个上级压着你,你的身份永远都是一个打工仔,实际上你并不是为自己工作,而是为老板工作,你的工作时间永远不会和收入成正比,这是中国目前的经济收入状况,也就是说,你工作的再久,你的收入永远不会多过老板。因此,只有自己翻身做老板,才会带来个人收入的真正增加。进而,他们会这么一步步将你带入他们的思维中。他们分析道,基于这种社会情况,耶格系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生财之路。它的这个系统是这样运作的:首先,一个人只需要交纳少量的资金给运作这个系统的团体或者个人,你就可以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你可以获得向其他人(也包括自己)推销这个系统中指定销售的任何产品的权利。当你推销出或自己购买价值为A(A大于N,N为一个固定的常数值)元的产品,你可以获得3%的回馈,当你推销出或自己购买价值为价值为A+1200元,你可以获得6%的回馈,你推销出或自己购买价值为价值为A+2400元,你你可以获得9%的回馈,因此你花钱的同时在赚钱。与此同时,你可以在你的销售范围内构建个圈子,举个例子,以你为起点,你可以把你的营销范围定为两个人,然后由这两个人在拓展到四个人,再由四个人拓展到八个人,前一个人可以从后一个人的获利中获得X%的收益,因此个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必定会把销售产品的范围扩大再扩大,因此,在这个系统中,产品得到非常理想的销售,同时个人也得到比较优厚的收入。这也就是安利公司如何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来调节市场机制以及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有利的方面向自己这边推进。当然,我这里讲得不是这个系统中全部的内容,但也是这个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至于政治经济学,我也略微了解了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说到计划经济,想必大家会想到列宁时期在苏联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这两个都属于计划经济,但是在一定时期,这两种经济模式都出现弊端,导致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各地起义不断,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就战时共产主义来说,它是对当时面对国内战争和国际战争的苏联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战时共产主义主张实行粮食收集制,所有粮食都应充公,来缓解战争对国家军队带来的粮食问题,同时它规定禁止商品自由流通,一切商品活动由国家统一安排。在那个战争年代,这种模式对集中兵力对付敌军确实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它也只适用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时刻。当苏联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来后,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振兴苏联的经济,从落后的农业过走向工业国的道路。这时候,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就显露无疑。人民要求的不再是打赢战争,洗雪国耻,他们更向求得温饱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列宁必须走出另一条新的经济道路,就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相当于市场经济,符合当时苏联的国情,对当时的苏联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在斯大林时代被抹杀掉了,斯大林的独裁统治和高压政策使苏联走上了经济发展道路的极端,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虽然这种经济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独裁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过这种发展方式限制了市场的自由发展,导致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也使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一时。这些都是计划经济,但是这些计划经济并不是马克思所提倡的计划经济,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的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但是它的经济学原理至今没有被查漏出什么错误的解释,马克思提出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仍然是经济学史上的宝典。
对于经济史,我想基本上大家都会在以前有所接触。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很曲折。中国是个非常重视农业的国家,因此商品经济在中国发展极其缓慢曲折。中国自古以来它的农业特征就是自给字组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商品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而小农经济是它的物质基础,因此历代君王为了巩固统治,他们必须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到了明请,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施放到了及至,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等等一系列政策纷纷出台,这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讲。从文化方面来上讲,中国古代自汉武帝开始,思想大统一,独尊儒术。儒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他也是重农抑商的代表之一,因此在他的思想里,就包含着一种对商业的鄙夷,这对后人的思想影响很大,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入每个人的思想中。这是我大致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至于近代的话,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那种小农经济就开始在逐步瓦解,它是以家庭手工业的破产为标志的。各帝国主义通过侵略战争,纷纷在中国取得经济特权,这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为了富国强民,民族经济开始兴起,期间也得到过一端时间的迅猛发展,但是这种经济仍然被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重重压着,民族经济发展极其曲折艰难。直至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的经济又开始走向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经验的不足和思想的偏差,人民公社、大跃进等违反经济规律的活动组织是中国的经济再次走向滑坡,直至经历十年文革。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一个国家的新起点,它开启了一个国家民主自由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一步,它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是中国在国际上的表现日益活跃,它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本文论述的一些看法都是我对经济史的初步了解,可能有偏差,但是通过 以后的学习和探索,我相信在学习经济学这个方面时,我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四篇:我对经济学的了解和认识
我对经济学的了解和认识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姓名:王恺玉学号:20104681042
3经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我对经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经济学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济学,顾名思义,是和经济有关,而经济,是我们国家的命脉,也是个人得以生存的支柱,经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学好经济学,学会用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谈一谈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用经济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
在《博弈圣经》中讲到: 经济学是输赢与均衡在公共空间里的概念。有人说经济学是掠夺和救济的游戏,两对手之间主导着人类的不同行为价值,不管你是否愿意要,一定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那一部分。经济学是一个二特性竞争结构,也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进程。里面的非物质文化思想,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大自然可以分开为每一个人单独运行,又不会产生竞争性,它可以一次次地重复使用而不会降低效用。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可以感知、可以思想,不能触摸,诱发创造。假如这个与竞争基本对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将会繁荣整个世界。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相对于人们的欲望,经济资源总是短缺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经济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的科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
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也称为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二、经济学的起源和历史
谈到经济学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从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从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个社会分工学说,纵然旨在为他设想的奴隶主理想国提供理论根据,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轲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指出了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公元前234~前149)、瓦罗(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现在发展成为博弈实体经济学,已被理论界极大关注,也一定成为21实际时尚的经济学理论。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可以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如果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就称为实证经济学,如果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就称为规范经济学。因此,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工具包括
(一)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就是假定经济变量中的自变量为已知的固定不变的,以观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情况以及实现均衡的条件。由于在观察过程中,外界条件不断地发生变化,均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刻,也可能永远达不到,但在均衡分析中,我们只考察达到假想中的均衡时的情况.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
(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按照分析经济活动时是否考虑时间因素来划分,分析方法可以分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不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和变动过程,只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静态分析是一种状态分析,是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分析.动态分析则是引入时间因素,要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因而动态分析又被称为过程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
(三)静态均衡分析
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的是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比较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原有的条件变动时均衡状态发生了什么相应的变化,并把新旧均衡状态进行比较。动态均衡分析则是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说明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下一时点上该经济变量的变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这种分析工具作为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就是分析研究经济现象内在的性质与规律性.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定性
分析常被用于对事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它主要是分析和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经济学家分析世界的基础是对理性的信任。很多人认为经济学过于死板生硬,只讲理性不讲情感,把一切都拿金钱来衡量。其实,经济学家不仅把生命、爱情、健康用金钱衡量,如果需要的话,他们还可以把生命、爱情、健康用苹果衡量,比如经济学家会说:“你生命的价值相当于两个苹果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钱在经济学家眼里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如果一块钱能买一个苹果,而两块钱能买一个桃子,那两个苹果就等于一个桃子。所以,为什么给你100万让你去死你不干?不是因为生命无价,而是因为没有生命,你就没法花这些钱了。
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全能化,所以,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当然,经济学只是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不可能与事实完全一致,但不完善的理论总比没有理论要好得多。经济理论的创造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艺术创作。只要这样,理论就可以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优雅而一致。只有当我们开始用现实世界来检验经济学理论时,它才成为一种科学,而不仅仅是艺术。这是一个奇妙的学科,它充满了魅力与希望。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经济学,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博弈圣经》 曹国正 新加坡希望出版社
《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
《经济学》(第十版)萨缪尔逊
第五篇: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
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
学习了选修课《西方政治制度》以后,我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制度都不可能是完善的,但也不是什么优点都没有,我们学习这些,是为了看清楚各种制度的利弊,以便完善我们的制度。现在世界上,美国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他们的制度也是最为典型的,我就以美国为主,谈一谈我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看法。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在组织形式上,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而总统就是通过选举来确定的。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说到总统制,就不能不说西方的选举制度了,选举制度首先是英国提出来的。英国的宪章运动提出实现选举区平等,废除财产的资格限制,男子应有选举权。但是即使这些并不彻底的要求,在英国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步实现的。1832年的改革之后,当时20岁以上的居民中只有7%的人享有选举权。1867年选举改革降低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享有选举权人数的比例提高到16%。1884年再次降低财产资格,具有选举权的人提高到28%。1918年规定30岁以上的妇女享有选举权,这一比例提高到78%,直到1970年才实行18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而西方国家的选举一般与金钱挂钩,穷人是得不到真正的选举权的,所以他们的制度也不是完善的。
但是反观中国,我们采取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口很多,很多地方都不可能实现官员的直选,基本上很多的官员都是名为选举,实为任命,这里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但是从这些年看来,我们并没有好好的利用这样的制度,各个级别的人民代表的选举不是按照很正规的方式来的,并且有很多都是通过关系当上人民代表的,所以“选举”出来的官员,很大一部分不会为人民说话,他们的指责是为人民提出意见,他们应该是人民的代表,但是由于我们存在的各种社会和其他原因,选出来的代表并没有很好的履行他们的义务,这就给我国的民主建设制造了很大的阻碍,我国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改进,虽然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但是绝大多数人有的只是选举最基层的官员的权利,这并不能保证我国的民主,美国虽然在选举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但是能保证有选举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权利。在选举这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制度上都有利弊,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在组织形式上美国还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
美国的政党制度是两党制。美国宪法虽然没有规定政党地位,但政党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渗透于其他各种政治制度。两党制在美国成立联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战争后,两党制正式形成。垄断资产阶级通过两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政治机构,操纵全国政治生活。两党的主要职能是操纵和包办选举,特别是总统选举。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美国政党除两大党外,还有其他一些政党,但它们都无法影响两大党轮流执政的地位。
在政党制度这方面看来,我国采取的是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制度。在中国,共产党就是执政党,没有在野党,虽然一党执政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一党执政,最有可能带来的是不民主,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我国保留了很多的民主政党,让他们参与政治协商,共同来管理我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制度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真正说话的还是中国共产党,而民主政党的权利是很有限的,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民主进程会很缓慢,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要管理好这样一个国家是很困难的,如果是一个政党执政的话,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旁人的提醒,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民主政党更多的权利和权限,能让他们真正的能一起管理国家,一起为着实现我国民族振兴而努力。
美国是个很讲公民权利的国家,美国宪法和法律条文规定,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最终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宪法和法律限制的。联邦宪法和法律一方面规定公民享有人身保护、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权和选举权等权利;另一方面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此外,各州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也有规定。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这些貌似很公平,很完美的制度,其实也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只是他们看起来很好,粉饰太平而已。
其次,美国一直说“人人平等”,一直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但事实上,美国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根深蒂固。从远处说,美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存在奴隶制度。内战期间,林肯总统颁布《解放宣言》,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但黑人还是享受不到平等权利,甚至连被平等对待也做不到。1870年第15条宪法修正案“合众国政府或任何州政府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曾服劳役而拒绝给予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颁布后,许多地方黑人的选举权仍然被剥夺或被限制。与此同时,种族隔离却越来越严重。联邦国会在1875年通过法案,禁止在铁路和航运等公共交通部门和其他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但很快又被最高法院判为违宪而失去效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终于爆发了席卷全国的民权运动,并导致严重的流血冲突。从近处看,今日美国虽然没有法律或制度方面的歧视有色人种的明确规定,但黑人等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还是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1992年,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司机罗得尼·金,引发了大规模种族冲突……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自己在对待“人人平等”这一方面,也是没有做好的。
在政治制度上,每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规则,都有属于他们的,适合他们的制度,而且每个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存在缺陷,这就要看哪个制度能够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进步,那么那个国家就会不断的进步。
所以,我们要正视西方的政治制度,好的,我们可以拿来转化为我们的,坏的,我们要坚决摒弃,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越来越完善,我们的经济发展就会越来越迅速,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