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可饶恕影评
《不可饶恕》:西部片的落日余辉
文/基督山伯爵
导语:由于最近一段时间忙着处理一些私人的事务,很多新片都没有来得及及时跟上,造成博客多日没有更新,终于山伯的写博强迫症发作了,为了解决写博与更新博客的欲望带来的欲火焚身,山伯决定姑且回顾一些经典的老片,以《不可饶恕》、《教父》、《现代启示录》三部佳作陆续与大家一起重返上世纪70、80、90年代的黄金岁月。
作为好莱坞类型片的经典代表,真正的西部片在70年代就已经几乎濒临绝迹了,很难想象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类型仿佛就在一瞬间被时代给彻底抛弃了。任凭80年代的电影工作者再怎么努力试图去重新振兴以往人们对于西部片的热情,终究都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在90年代初期这个硬派动作片的黄金年代中所诞生的《不可饶恕》与《与狼共舞》却成为了继30年代的《壮志千秋》外唯一获得奥斯卡小金人的西部片佳作,《不可饶恕》更是被人们热情地誉为“最后一部西部片”。
“最后一部西部片”的这种说法很明显是观众在那个西部片匮乏的年代里对于《不可饶恕》的一种正面肯定,然而事实上《不可饶恕》并没有结束西部片作为一种类型片在好莱坞银幕上继续上演的现实,也没有完全继承传统西部片的模式而使自己成为流着正统血液的“最后一部”。相反地,恰恰是这部被称为“最后一部西部片”的作品摒弃了以往西部片中的价值观,讲述了一个有着西部片外表的铁汉故事。作为西部英雄经典形象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了此片,影片中年迈的伊斯特伍德饰演落魄的农民威廉·笀尼,以及片尾字幕中向塞尔乔·莱昂内致以的崇高敬意似乎也都暗示着西部片已经没落的现实,至于《不可饶恕》所获得的那座奥斯卡小金人,或许只能算是西部片在20世纪末期的最后一抹余辉。
《不可饶恕》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西部片所固有的那种套路以及美国精神与社会价值。传统西部片中处于正面英雄地位的白人警长在这部电影中成为了一个贪婪的暴徒,而长久以来始终处于受害者地位的女性终于团结起来试图去对抗白人警长统治下的暴政,尽管她们仅仅是筹钱悬赏雇佣赏金猎人,自己本身并没有完全摆脱受害者的地位,然而她们作为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所体现出来的反抗精神依旧值得肯定。传统西部片中被定义为妖妇的妓女在这里变得更为真实与饱满,当喝醉酒的牛仔打伤了自己的姐妹并且对其进行恶性毁容之后,她们彼此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切以及捍卫尊严的行为令她们的形象与传统西部片里的定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在这种对比的反衬下,影片对白人警长判处毁容事件主凶“小比尔”赔偿妓女7匹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传统西部片的创作通常都致力于牺牲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编造诱人的美国神话,而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以白人男性为主的强者至上的社会秩序。于是传统西部片中代表着先进文明的白人文化对于印第安人等弱势群体的屠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都是故事的主体。这种设置自然与当时美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三、四十年代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传统西部片中的白人英
雄俨然就是当时美国民众心理的真实写照,这些白人英雄普遍没有良好的出生与家庭背景,他们所建立的事业完全是依靠自己强大意志,在广袤的西部荒野,个人英雄主义是开疆扩土过程中最强有力的征服力量。当代表着昔日的英雄主义、社会秩序维护者的白人警长在《不可饶恕》中以一个仗势欺人的恶棍形象出现的那一刻,传统西部片终于真真切切地死去了。
《不可饶恕》能够在90年代这个西部片沉寂了整整20年后的新时代获得如此巨大的反响,仅仅凭借对于传统的颠覆与反叛显然还不够,在颠覆昔日的英雄模式之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不可饶恕》中更是大胆地模糊了善与恶的明确界限。影片中处于正面形象的威廉·笀尼曾经是一个臭名远扬、杀人不眨眼的暴徒,同时也是一个抢劫过火车的标准强盗。这个曾经头戴礼帽、手持左轮枪策马扬鞭飞奔在蛮荒大陆上的硬汉在这里以一个年迈的农民形象登场亮相,他有着两个孩子,同时也有过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昔日的恶魔如今已经习惯了平静的农场生活,他牢记着自己曾经答应过妻子不再过问江湖之事,然而面对着巨额的赏金以及为了能使孩子过上美好的生活,他矛盾的内心趋使他铤而走险重操旧业,但是此刻的他却恪守着自己为人处事的道德原则。社会的秩序与道德准则第一次在西部片中由一个有过“恶魔”前科的人来维护,人性上多层面的复杂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人物刻画也更显真实。
当这些生动的人物逐一展现在银幕上之后,片中人物饱满的人生宿命使《不可饶恕》透露出了一股悲怆的气质。这同时也是一部带有悲剧气息的作品,这点在唯一有着地位的白人警长成为反派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于是昔日的“恶魔”不得不为了生计而背负起命运,继而成为正义的化身,讲究兄弟之情的好友内德也为了高尚的情义挺身而出并且最终不幸惨遭毒手,至于从没杀过人的“斯科菲尔德小子”也是为了生计才选择了这个并不轻松的行当,还有那个被毁容的妓女,她原本就凄惨的谋生方式也就此终结。悲剧随着故事的深入逐渐展现了出来,当笀尼看着自己的好友曝尸街头,私仇成为了他向警长复仇的唯一动机,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正义的伸张都沦为了他私人复仇行为下的附属品,他并非出于高尚的理想而致力于铲除罪恶。
这段私仇让《不可饶恕》在经历了叛逆传统许久之后的结尾处回归了西部片曾经的根本套路——一场酣畅的枪战。枪战作为西部片中最经典的一个元素是永远都不可能被剔除的,谁生谁死全都在双方拔枪射击的那一瞬,笀尼一如往常地干掉了影片中的反派,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好友报仇的同时也维护了代表美国精神的社会秩序。美国精神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数都是孤独的,忍受独孤是英雄所必需承担的重任,当伊斯特伍德饰演的笀尼肃清了白人警长的部下之后,他在黑夜中告诫残兵不要伤害妓女,高歌着以胜利者的姿态震慑手下败将,随即他离开了这个血腥的战场。
《不可饶恕》的人设确实在西部片中有着极其典型的颠覆性价值,但是同时也做得十分合理,并没有超越普通民众以及社会心理的接受程度。作为好莱坞又一次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笀尼必需具备英雄所必备的那些品质——孤独、专
一、高尚。尽管他的妻子已经死去多年,但是他必须以专一的爱情观恪守着自己对于妻子的那份忠诚,在英雄的塑造上绝对无法接受妓女的爱情,他孤独地骑着马消失
在了黑夜之中,留下了一片被血洗的纯净。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这部作品中集中反映了9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的大众文化以及价值取向,这点令他对于传统西部片的颠覆性改造变得合理,也令西部片在动作片大范围崛起的90年代呈现出了夕阳落幕前最后的一缕光芒,《不可饶恕》的美也就在于这刹那间的一瞬。
第二篇:时间最不可饶恕随笔
大致从20xx年开始,我就感到了一种不可回避的宿命——苍老。那一年,我30岁。
乡村的冬天到处都是风,刮着尘土,也刮着贫穷。北方的茅草与幽蓝天空使得南太行了无生机。那一年,儿子两岁,好动,眼睛四处逡巡,总是要妻子抱。好不容易在我怀里安静下来,把脑袋歪在我胸口作势欲睡。母亲忽然说:“过了这个年,你就31岁了吧!”我猛然一惊,有一种冷兜头直下。我沉吟了一下,纠正说:“30!不是31。”母亲说:“按照咱这里的说法,就是31岁了!”我忽然大声说:“是30,不是31!”儿子猛地睁开惺忪眼睛,一脸惊慌地看着我。母亲沉默。妻子斜了我一眼,看着母亲笑笑说:“30和31没有啥区别。你也真是的,这和娘有啥可争的?”
我呆立了一会儿,把儿子包严实,掀开门帘,出门回自己房间。那天西风特别硬,吹在脸上,像是谁在用木板拍。看到院子里那棵已然庞大的椿树,身上满是刀刮斧砍的斑驳痕迹,我忽然想哭。也知道,对于人来说,时间才是最不可饶恕的,它才是全人类和所有事物的缔造者与收割者。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特意在灶火里拿了一根还没燃尽的木棍,提了一串鞭炮,像小时候那样,冲出房间,撞开黎明,在院子一角点燃,让它们炸响。快炸完的时候,我使劲向上一甩,热烈的鞭炮如成串流星,迅疾而灿烂。
这算是对童年乡村年节场景的一次重温,也是对忧伤和悲伤的一种反抗。在年龄问题上,我不是故意要和母亲争,而是不能接受。30岁以前,我觉得人生无限,有诸多的躁动和光亮、无度与狂妄,生命还具备着无法测量的长度和厚度,怎么挥霍都不为过。可一过30岁,一切就变了,如同一片青草突然蒙霜,一处流水遭遇险滩。正好我的生日也在春天,过了那一天,我的内心当中就多了一层薄脆的东西,稍微触碰,就发出令人心酸和悲伤的声音。那种声音还特别尖锐,好像针刺,常常使我感到一种无力的宿命感。有时是我高兴的时候,一群人、一桌人正在口吐莲花或满嘴色彩,突然有人询问年龄,我顿时怔住,浑身像被剥了一层皮,神情黯淡、委顿,但又不得不以结霜的嗓音告诉对方。
这显然成了我的一个忌讳。悲伤之后,我安慰自己说,从30岁到40岁还有一段距离呢!霎时间我又高兴起来,觉得10年时间又是一个可以任由驰骋的生命季,独自欣欣然,情绪饱胀如解冻的冰河。人总是自我欺骗,并以这种方式获得自信和活着的基本信仰。但这并不长久,在单位,我经常填写一些表格,几乎每个表格在写完姓名和籍贯后,就是出生年月或直接写年龄。可能是条件反射,一看到表格,我就下意识地紧张,填写的时候沉静肃穆,好像面对一场战争、一个心怀叵测的敌人,也好像一个无底深渊,一旦落笔,就连皮带肉地摔落进去。
第三篇:《触不可及》影评
友谊无界
——《触不可及》影评
作者:李超
班级:食品卓越111班
学号:5603111081
联系方式:***
正文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影片一开头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辆奔驰在繁华街道上的黑色跑车,里面坐着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很安详,一切都很平静。突然,跑车加速,引来了警车的追捕。看到这里,我便有了很多疑问,第一,车内的两个人是什么关系?第二,为什么他们要超速行驶引起警车的追捕?而在被警车前后截住后,黑人Driss机智的辩解与一直坐在车内的白人Phillipe的表现是如此的默契,以至让前来逮捕他们的警察真的以为Driss是要送Phillipe去医院抢救才无视交通法规的,而被耍了警察甚至要为Driss开路。看到这里,不难发现黑人Driss的幽默机智及两人关系的非同一般。
影片到此处便笔锋一转,开始倒叙这二人的关系。刚出狱的市井混混Driss,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和叔叔婶婶及一大家子人生活在贫民窟,生活穷困潦倒,而作为大哥的Driss并没有很好的承担起家里的责任。相信这一点他仍是很内疚的,并在后面的情节中有所体现。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了Driss身上所散发的那种幽默、机智、自信和感染力。在Driss与Phillipe的第一次见面上(Driss前去应聘为Phillipe的全职陪护)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白人富翁Phillipe因为一次跳伞事故而瘫痪在床,正在招聘全职陪护,相比其他那些虚伪的、前言不搭后语的应聘者,Driss一来就彰显他的幽默感,调侃了Phillipe,并得到了这位白人富翁的赏识。起初,两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大相径庭,Phillipe虽然与Driss是主仆关系,但Driss绝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仆人,他很活泼、幽默、机灵,甚至有那么些小淘气。在画廊的那句“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在法国,一般对小孩说,意思是,你不乖就没巧克力吃。这句无意脱口而出的俗语用在Phillipe身
上,就像Driss说的,有点过,但又一语双关。就这样,两个男人,一个是雇主,一个是帮佣;一个富有,一个贫穷;一个尊贵,一个卑微;一个优雅,一个猛率,就是这样两个世界的人居然走到一起,开启了一段忘年之交。
很多时候,生活会变得让人沮丧。有些来自外在的限制,譬如约束规范和有限条件,有些则是自己设给自己的障碍,譬如悲观和妄自菲薄。结果你就停在了某个困局里,闷闷不乐或者怨天忧人。毕竟面对高位瘫痪、痛失爱人这种事,无论对谁都是难以释怀的。与其说Phillipe是在招聘全职陪护,更不如说他是在寻找能够在精神上共同交流与分担的知心朋友。后来,他找到了,那便是Driss。
生活的窘迫可以让人食不果腹、衣不裹体,却无法剥夺一个人的乐观开朗。也许你都没有发现自己有任何优点时,却已经被伯乐相中。Driss抱着凑齐三次求职经历来蹭失业救济金的心理,却不想被大富豪Phillipe选中,从那些自持高学历者中脱颖而出。Driss,抽烟,好色,桀骜不逊,不务正业。看起来是个极端不可信赖的人。但是一旦给予他信赖,他却并没有让别人失望。
可以说,Phillipe和Driss,正如影片名一样,这两个本无交集的的人,两个原本看似触不可及的人,却能成为彼此一辈子的知己,建立起超脱物质的友谊,这才是最可贵的。
影片最后又回到了两人飙车摆脱警察后的情景。在Driss离开的那段日子里,Phillipe蓄起了胡子,憔悴了很多。也许是没有这位幽默的老朋友来给予他精神上的陪护,没有了一起欣赏艺术品的趣味,没有了一起看话剧的谈笑,没有了一起飙车的刺激,等等。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影片结尾处Driss给Phillipe剃须时摆出各种造型的胡须,两人亲密无间,似乎又回到过去,而剃须后的Phillipe也更显年轻有生气了。最后,Driss给了Phillipe一个惊喜,再度圆满了他的爱情与婚姻,而后,默默的离开了。看到这里是我最感动的地方,友谊无界,不管你富有抑或贫穷,强健抑或残弱,白人抑或黑人,有爱的地方就有友情。“时而欢笑,时而泪下,人生何求。”这是一家法国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我们在享受电影中的幽默对白带来的乐趣时,却自始至终的被它打动,让人内心泛起波澜,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第四篇:《触不可及》影评
《触不可及》观后感
在看这部电影《触不可及》之前,自己也有经同学朋友或多或少的看过几部类似的电影,如《乐鼓热线》、《光荣之路》以及《撞车》等等。这类片子都着重于种族歧视、社会不平等、个人命运、社会偏差、性……貌似种族歧视更为常见,每一部电影里都有黑人的加入,最关键的是这些电影都是经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讲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这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画面,一次次带给我们的确实精神的冲击,而且关于《触不可及》,即法国人菲利普所写的自传小说《第二次呼吸》,讲述了一位“不良”贫困黑人德希斯与一位富有的病号之间感人的友谊。
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会更加有耐心、有着目的的去欣赏去感悟去回味,总比那些空有素材本身而毫无教育意义的影片要强很多。
亦或者可以说,《触不可及》其实生活和电影一样,有很多点点滴滴的感人故事,他们或许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付出总能点燃生活,带来温暖。
贫困黑人德希斯老拿白人富翁菲利普瘫痪的身体逗乐,而学识渊博的白人富翁菲利普又总会取笑贫困黑人德希斯的无知。但创作者不甘于让电影落入煽情挖苦的俗套,他们给这些“相互折磨”找了一个理由——白人富翁菲利普说他之所以请问题少年做贫困黑人德希斯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没有同情心。在影片中,白人富翁的朋友来劝他解雇黑人,说黑人从贫民窟出来会危害你一个瘫痪的人、没有同情心的之类的话语,但是也恰是“没有同情心”这一点使得白人富翁更加坚决的雇佣了他。从这儿就可以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白人富翁与黑人穷人。然而一个是瘫痪,一个是穷的为了救济家里最后只能去领政府的救济金过日子的人,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弱者,也都深深地受着社会的毒蚀。白人富翁菲利普希望别人与他接触时更多的可以忽略他的特殊性,将他当成一个人而不是全身只有脖子以上可以活动的白人富翁菲利普来看待,而对待正常人我们不会抱以怜悯。这一切都可以看成是白人富翁菲利普无法接受自己残疾身躯的心理,或者是某种程度的自卑,虽然他可以大方地侃侃而谈自己花钱买命的可悲命运,表面上好像完全不在乎这打击,但在面对自己心爱的笔友时他会违心地偷换照片,面对那些穿着白大褂的专业贫困黑人德希斯他会愤怒地绝食,因为在他们面前他找不到那种平等,他们的存在时刻在提示他自己是个白人富翁菲利普,和别人不一样。而这也是问题贫困黑人德希斯最特别的地方,他把白人富翁菲利普抱到副驾驶位置坐定,哪怕那样会使他的安全缺乏保障,他会问白人富翁菲利普关于性欲的问题,哪怕他自己也知道白人富翁菲利普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一切源于贫困黑人德希斯在与白人富翁菲利普相处时是出于一种平等的人与人的状态,像朋友一样的相处,没有过多考虑他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一个做正常人的机会,而这正是白人富翁菲利普苛求的。
在影片中,两人相处的过程——抽烟,散步,刮胡,看起来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却让人犹如在天空中翱翔一般,给内心一种自由的感受,甚至生活中的不顺和忧虑,在这一刻都能暂时忘却。这样一个披着愉悦外衣的故事,有着足以拉近内心距离的能量。后来由于黑人的离开白人富翁的生活也并不仅是如意,他每日的生活很是枯燥无味,甚至更多的怀念着和人黑人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无忧无虑、平等、快乐的时光。
写到这儿,也不由的想到了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大,其中出现了雷人雷事吧,全国政协委员向党中央建议:取消录取农村小孩上大学资格。这是社会的和谐相处吧,为何又不换位思考,如果你的孩子在农村,你还会这样建议吗?如果社会如此,又怎么和谐?如果社会如此,又怎会再上演白人富翁与黑人的故事?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并且或多或少的抱怨着生活的不顺。而事实上,如果生活一帆风顺,又何来“生”之说了,只有与命运作不屑的斗争,才能勇往直前。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处于社会的不同的阶级,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却依旧能相处的很快乐,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而友谊是无国界与社会地位之分,尽管社会如此,我们还是要相信美好的存在。影片最后也是白人富翁在黑人的“挟持”下克服心理缺陷与笔友相见,这又很实在的证实了每一部好的影片也会夹杂着爱情的成分,这样,整部影片才更加完整。
第五篇:《绝不饶恕》观后感
《绝不饶恕》观后感
目前我委的主体党日活动开展更贴近实际和时代背景,在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天,委里组织科长以上人员任职观看了反腐影片《决不饶恕》,通过观看一个活生生的反腐案例警示教育,让每名领导干部的思想上敲响了警钟,深刻认识到一个道理,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给个人谋取任何私利,一旦逾越了这条红线,必将受到法律和人民的追责和惩罚。通过观看影片,认真思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感想。
1、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影片讲述了以为能力很强的市长,辛苦工作多年,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大改变了落后面貌,成绩有目共睹。随时经济建设的发展,该领导干部逐渐蜕变,贪污腐化,一位曾经为当地人民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党员干部,因为心中的贪念一步步走向了堕落,最终难以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如果该领导干部心中意志始终保持坚定,不违背入党时的初衷,不至于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违纪腐败决不饶恕的态度。
2、党员干部一定要经得起诱惑。习总书记在谈到从严治党时曾经说过,领导干部一定要经得起各种考验。剧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该市长入狱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记者问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背离人民利益,说一套做一套的,他回答是从九十年代时期,一件小事,假说假作未被识破,反而得到了赞扬开始,一步步走向了自我毁灭。这是典型的虚荣心在作怪,为了追求自身的仕途和面子,慢慢的放弃了原则,在功劳簿上飘飘然,失去了斗志,变成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从而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违背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为自己埋下了终身遗憾。
3、党员干部一定不要放松党性修养。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恪守党章国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锤炼思想,防微杜渐,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时时审查自身,严守共产党员廉洁自律的操守。只有筑牢思想的堤坝,才能防范糖衣炮弹的侵蚀。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警醒自己,日三省吾身,事情不论大小,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自己负责、对党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真正为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