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xiexiebang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湖北当阳干溪中小学张琴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认识并能找出图形或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创造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规律和无规律图形两组,红色圆形、黄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各10个。
教学流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
(1)先出示没有规律的一组(2)再出示有规律的一组。
师:为什么你们第一组猜不到,而第二组能够猜到?
2、板书课题:找规律
(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图形(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1、师:(指着有规律一组的图形)那这组有什么规律呢?
生:都是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再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师:你是从形状上来观察的。如果给它们分分组的话,分到哪里好?
(教师边说边板书:1、1、1、1、1、1、1、1、1)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不满足于学生作浅层的规律描述,而是不断地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文字表述(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符号表达(数学语言)”的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3、师:如果给你一些,你能摆出其他的规律吗?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再小组进行交流。1小组合作摆规律。
2展示学生作品:△○○□□□△○○□□□△○○□□□
师:说说它的规律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
师: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上面的规律?
(生上台表演)
师:看来动作中也有规律。
(依次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作品,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4、解密码:老师这儿有一组有规律的密码,它的开头是1、3,你猜接下来是什么?(学生动手写下来。)
生1:1、3、5、7、9、……
生2:1、3、1、3、1、3、……
生3:1、3、6、10、15、……
生4:1、3、7、13、21、……
生5:1、3、4、7、11、18、……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说说其中的规律。
(设计“解密码”这一环节,很自然地将学生从具体图形中发现规律,升华到数字排列的规律,这是一个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的过程,促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理性概括。)
三、在创造中理解规律
师:图形有规律,动作有规律,数字的排列也有规律,那你还能创造出一些规律吗?你可以用笔写下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画规律,也可以用动作或声音表示规律,看看谁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生1: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
生2:ABCABCABCABC……
生3:快乐快乐快乐……
……
(让学生用动作、声音或画画等等来创造规律,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律是在图画、声音、动作、颜色等多方面存在的,是很奇妙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
四、在生活中寻找规律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
(课件演示:家具装饰、古文物、少数民族的服饰、项链、跳舞的小朋友……学生被眼前的美丽图案吸引住,不时发出“啊”的声音。)
师:美吗?为什么会美?
师:看来规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形或数字是什么,还可以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就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生活中还藏着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期待小朋友更多地发现。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板书设计:
找规律
△○□△○○□○△
△○□△○□△○□1、1、1、1、1、1、1、1、1、△○○□□□△○○□□□△○○□□□1、2、3、1、2、3、1、2、3……1、3、5、7、9……1、3、1、3、1、3、……1、3、6、10、15、……1、3、7、13、21、……1、3、4、7、11、18…
第二篇: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二)《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教学难点: 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下雪啦!场景
教师1:复习长方体 正方体 三棱柱 圆柱
2、找一找,猜一猜
教师2:这些小脚丫是谁留下的?
学生2:预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直观意识很快的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3、说一说
教师3:有谁知道他们叫什么?请说一说
学生3:在已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快速的说出物体的名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3:引出课题,板书:认识图形
(二),粘贴模型
二、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1、画一画,描一描
教师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1:学生可能通过印、描、压的方式画不同的图形。教师2: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2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2、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2:今天我们学的这五种图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上能找到它们? 学生2:个别汇报(喝水用的水杯的其中一个面是圆、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教师可以相应地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展示)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练习
1、涂一涂 练习
2、分一分、数一数 练习
三、有趣的猜一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第三篇:【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定稿]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教学内容: 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教师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áng duǎn 板书: 长 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全课小结(略)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明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明确“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及“共有几人”这类问题及计算的方法。
3、在整堂的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小组合作等方式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他人合作交流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数学乐园”去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生:想。
(板书题:数学乐园)
师:老师把大家分成四个小组,哪个小组在做游戏时获得胜利,老师就给这个小组加一颗五星,游戏结束时,哪个小组的五星最多,哪个小组就是冠军队,老师为冠军队的每个人准备了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可一定要加油呀!哪个小朋友听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老师还会奖给他一颗“数字之星”。
二、组织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1:对山歌
师: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数的组成,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对山歌的游戏: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组成8。
师:我出。生:我出3,3加等于8。
师:我出2。生:我出6。6加2等于8„„
(1组和2组、3组和4组各派一名代表对9的山歌,然后1组和3组、2组和4组派一名代表对10的山歌)
游戏2:小小邮递员
师:刚才4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很精彩,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名小小的邮递员,谁知道邮递员是做什么的?
生:送信的。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信箱,信箱上标有数字(3、6、7、9),请各组小组长发给每名同学一封“信”(口算卡片),先在“信”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信”上的题目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它投到标有这个数字的信箱里去。(学生在音乐声中依次上台,读出题目,说出得数,然后投到相应的信箱里。)
注意:可适当安排投不出去的“信”,对于没有送出去的信,先让学生在一边等候,等其他学生投完后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送不出去。
师:信都送完了,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是合格的邮递员呢?
(老师把四个信箱分发到四个小组里,由组长带领组员检查信箱里的“信”是否送对了,由组长向老师汇报结果,对于送错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错了)
游戏3:比多少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组男女生的人数,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比谁多几,比谁少几的问题。
游戏4:接力赛跑
师:小朋友喜欢赛跑吗?我们来做一个接力赛跑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最先到达终点。(出示4块小黑板,每块黑板上写出相同的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并用纸蒙上,学生做题时撕去蒙住的纸,做完后拍下一个同学的手,然后下一个同学接着做。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检查正误。
游戏:贴一贴,说一说
1、教师:草地上,左边贴4只小鸡,右边贴3只小鸡。学生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小鸡?(4+3=7)
(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3+4=7)
(3)右边比左边少几只?(4-3=1)
2、教师:荷叶上,左边贴6只青蛙,右边贴2只青蛙。学生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青蛙?(6+2=8)
(2)左边比右边多几只?(2+6=8)
(3)右边比左边少几只?(6-2=4)
三、宣布比赛成绩,颁发小奖品。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开心)其实今天我们做的游戏是应用了我们刚刚学过的1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等以后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老师还领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投影仪、教学书、铅笔盒、橡皮、动物图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新授导入、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
老树说:“行啊。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小鸟又说:“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
(1)小组成员一起给小动物们分一分房间。
(2)用“上”“下”说一说小动物们的位置关系。
汇报:哪一小组把你们分房的情况说一说?(引导学生用“上”“下”关系描述)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位置关系。
现在,同学们对“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理解了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跟小鸟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
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看准跟谁比,是这样吗?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小鸟的_面,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二、感知生活中的上下
、摆一摆,说一说。
(1)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练习册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橡皮放在铅笔盒的上面。
(2)你们同它摆的一样吗?谁能说说数学书、铅笔盒的位置?
(3)随意调换学习用品的位置,同位互相说一说他们现在的位置。
2、说说教室里的上下问题。
(1)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上下来说一说。
(2)组织交流。
3、猜一猜: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上用的卡片放进这个箱子里找不到了,你们愿意帮助我找到卡片吗?
师:那你们猜猜它在哪个盒子里?
生:1号盒子,2号盒子,3号盒子。
师:这可是个神奇的箱子,只允许我们打开一次,不过,它为我们提供了两条提示,第一个提示:卡片在1号盒子的下面,它有可能在哪?
第二个提示:卡片在3盒子的上面,它在哪?
生:2号盒子。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卡片在1号盒子下面,它就可能在2号、3号盒子里,卡片还在3号盒子的上面,它就只能在2号盒子里。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呢?(师揭开2号盒子找到卡片)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寻找卡片的过程就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4、出示小书架。
(1)提问:书架有几层?都摆了哪些东西?
(2)指名当小小解说员,介绍书架里面物品的摆放位置。
三、实践应用
、看图提问解答。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学也带着他喜欢的东西来到了堂上。
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我们一起看看吧!(电脑演示:书柜图。)
①这是什么呀?书柜有几层?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外面呢?
②看到这幅图,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生四人合作:一生问,余生答。
③汇报。
2.律动。
请同桌面对面地说一说五官的位置关系。
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指五官。
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五官的位置关系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
请学生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两只小手伸出来,上上下下分明白,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我们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长在鼻子下,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四、巩固练习
、看图说位置关系。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南方吗?没去过南方的同学别遗憾,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南方的风景画。这幅画美吗?美在哪儿?对!小桥、流水、小船、人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结合图说一句话吗?
学生观察反馈的结果可能是:
①人在桥的上面,桥在人的下面。
②河水在人的下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③其他。
2、数学游戏:分房子。
美丽的森林动物园又为小动物们盖了一座新房,管理员叔叔正准备把房子分给四只小动物,可是小动物各有各的想法,你们能帮小动物按照它们的想法住进新房吗?
住在最下面,是第 层;
住在最上面,是
层;第2层住的是谁
,它在 的上面,的下面,第三层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大象说它太重了,想住在最下面的房间;小猫说它想住在最上面的房间;小兔说它想住在小猫的下面和小狗的上面,小狗说它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同学们,请你帮它们安排好房间好吗?
师小结:由于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小动物们都高兴地住进了新家。它们夸你们真是一群热心助人的好孩子!
3、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聪明屋。
老师带你们到聪明屋去看看,今天它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难题?
有三个小女孩分别叫小红、小兰、小英,她们住在同一座楼里,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请你猜猜看小兰住在哪儿?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写有三个小朋友名字的卡片,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看小兰到底住在哪层楼?
学生根据题意讨论,按楼层摆卡片。全班交流反馈。
正反口令游戏。
①听老师口令,学生指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上”。
②听老师口令,指相反的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下”。
五、堂小结
师:这节你们学得高兴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着“上”“下”关系的物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数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