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修订版)

时间:2019-05-15 07: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修订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修订版)》。

第一篇: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修订版)

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对市县政府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县两级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

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多数由市县政府作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市县政府处理和化解。市县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在当前的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行政性法律立法进展缓慢,行政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有的与社会的发展、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法律实施效果不佳。如《行政许可法》事实上已经被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虚臵或打折执行。如以前有审批、批准规定,现在这些摇身一变为备案、登记,虽然表面看是呼应了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也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规范要求,但是,实际上政府的权力在一些领域并没有“全身而退”,只是换了一种面目,有的甚至是变本加厉,借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机会,把一些权力重新又拿到了手里。

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全面的法

治理念,没有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法治政府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普遍共识,公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并未完全扎根。有的市县政府和部门认为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是软工作,不是硬任务,对法制工作及法制机构和人员的配臵不够重视。个别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还存在依法办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高等问题。有人把法治作为一种实用工具,一些基层行政机关领导在行政管理实践中“有选择”地运用法律:当需要用法律手段打击、整治社会上的违法行为时,运用法律;当法律要规范行政机关自身行为时,又不愿受到约束,认为自己违法时不应也不会受到追究,自觉守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部分行政机关及领导对涉及别的单位和个人的事情尚能依法处理,涉及自己单位和个人违法的事情总是想法逃避处罚。

三、行政执法程序不够规范,执法不够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行政执法中程序违法、行政不作为、自由裁量失当等现象依然存在,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严重影响到了立法目的的全面实现。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和行政救济也存在明显缺陷,行政复议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定位不很准确,具体制度构建的逻辑脉络不是十分清晰,因而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常被质疑。

四、行政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决策中还未形成完整、便捷、有效的民意沟通渠道和十分规范、严密的程序体系。尤其是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合法干预和协调,还是较大的薄弱环节,在某些领域的行政能力有待加强。

要解决这些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行政立法和

行政制度:

一、建立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是构建“法治政府”的基本前提。从行政法律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当前亟待加强的立法工作主要包括:

(一)行政程序立法。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尽管在《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程序的规定,但往往限于特定的行政领域,所以,造成了行政程序规定从总体上看彼此重复甚至牵制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法治行政”的实现和行政效率的提升。加快行政程序立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利于制约行政腐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加快行政强制立法进程。行政强制一直是我国行政法律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强制法,从源头上厘清和完善行政强制的类别、设定权、程序等等,进而将行政强制实践纳入法治轨道。

(三)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进一步健全政府组织法,逐步实现政府机构的设立、职能、权限的法定化、科学化、合理化。

(四)加快行政赔偿、行政收费等领域的立法建设。

(五)不断加强现有法律、行政法规乃至规章的可操作性。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也要适应形势要求适时修改、完善,努力做到立法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确保立法的实效。

二、严格行政执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执法不力、不能严格执法已经是构建“法治政府”的主要障碍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做到:

(一)提高市县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加

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要制定重大决策程序规定,保证决策科学、民主、依法,分步骤建立健全“决策表决、决策公

开、决策评审、决策听证、决策反馈、决策评估、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

(三)依法公开政府信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行政决策的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四)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严格实行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制度,坚决纠正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现象,切实维护法制统一、政令通畅。

(五)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奖罚分明、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要按照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严肃追究不依法行政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三、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约

(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市县政府应于每年年末,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本地区推进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认真落实行政案卷评查工作。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制定行政处

罚、行政许可案卷的评查标准,开展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剖析研究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三)推进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支持、鼓励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曝光,对检举、曝光的问题要及时核查、依法处理。

第二篇: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探讨了新农村法治建设,包括它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农村物质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等,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新农村;法治;法律意识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农村既是国家法治建设构建根基之地,又恰恰是非常薄弱之处。此外,新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一个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新农村法治建设必然包含其中。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广,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相应地,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农村法治建设不力的状况非常明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目标的提出对新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法治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农民为本,保护农民的利益,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和法律机制。

二、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薄弱。经济基础为法治建设铺路,经济基础的较优对于法治建设很关键。农村法治的基础就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状况决定着农村法治的演进。然而,我国农业正处转变阶段,残余落后因素的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农业,农村经济还是比较薄弱,与国家市场经济进步的步伐不协调。基于此,部分农民获得信息不够,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贫乏,意识更加不强。落后的经济基础使得农村法治建设具有先天的弱势,并面临后天发展的困境。

第二,农村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当前有关农村的立法在质量数量两个方面上,不足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层次低、质量不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管理色彩、义务性规范多而权利性规范较少,政策性和原则性强而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的面不全,不完善,对农业生产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流通制度、分配制度等内容的立法不完善;这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无法可依。此外不少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次上,未能提供较高级别的法律保障。二是有一些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一些甚至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使得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难以落实。三是有些法律法规没有与时俱进,不符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第三,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民法律意识是指农民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与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协调的是,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并

没有大大增强。表现在,农民对权力的迷信、未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义务、主体意识的淡薄和未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等。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法律行为的直接支配因素,是法治舆论力量的基本来源。此外,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对农民影响深远,封建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农村宗法观念的存在,使法律在农村的实施遇到不小的阻力。广大农民群众在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制约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

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第一,巩固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首先,农村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土地。农村土地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需要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前需要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对于“公共利益”的含义和范围需通过法律来界定,以此来制约政府的征地权力,规范征地程序,改变征地补偿办法,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其次,加快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的市场经济融入到整个市场经济中,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农村的产业化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此外,还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等矛盾,使得农业科技含量增高,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完善农村相关立法。相关立法部门必须着力于加强涉农立法工作,减少涉农相关法律的空白地带,使得农村的各项工作和问

题的解决有法可依。要树立科学的立法观念,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法律。如当前,需完善农村经济组织制度方面的法律,以法律层面的规定,去改革农村经济组织的普遍性不够,组织化程度较低,并且产权模糊、权利残缺、内部管理不完善、市场运营能力较差等一系列弊端。以使得农村经济组织获得全面的发展并发挥效用,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平台和制度保障。另外,提高现有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出台相应的解释性条文和配套法规,发挥这些法律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农民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法治实现的基础。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要适时加大对农村普法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农村的教育和公共资源的投入,有针对性地农民进行法律教育和培养,并且按法治的标准要求,将普法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培育农民法治主体意识。此外,还要提高农民村民民主自治的意识,强化农民法治主体的能力,增强应用法律的能力。参考文献:

1、梁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专题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2、梁向锋.加强新农村的法治建设[j].商业文化,2009(11).3、刘岩丽.浅析新农村的法治化建设[j].商业经济,2010(5).

第三篇:4、2016年法治政府建设存在问题整改报告

法治政府建设整改报告

针对2015年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乡把整改工作当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和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成立了以人大主席覃壮志为组长,副乡长卢志参为副组长,综治办、司法所和各村(社区)、各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乡、村(社区)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整改工作,及时将整改进展情况向乡综治办汇报,整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乡法治政府建设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缺乏创新意识问题整改措施 我们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认真分析研判我乡工作实际,明确责任,举一反三,制订有效措施,提高创新意识,认真落实,抓出工作亮点和特色,树立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村、示范单位,以示范点的建设为模本,大力推广其工作经验、做法,以此推进我乡法治政府建设新局面。

二、法治新闻宣传与信息调研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措施 立足于我乡工作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加强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研判工作,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做好我乡法治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把我们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积累的经验教训及时主动向上级汇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和指示。

三、村级法治建设工作落实不够问题整改措施

认真做好村(社区)级法治建设工作的帮教、督导、检查工作,抓好村(社区)级法治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做好相关台账的整理,使工作台账条理清楚、内容全面、整齐、规范,完全反映我们的工作实绩。督促村级认真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有关法治建设工作的要求,加强双基(基层与基础)建设,力争全面达标。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照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认真分析研判我乡法治建设工作,明确责任,按照工作标准,狠抓责任落实,突出工作重点,注意典型培养与后进单位的帮教督导与检查督促,认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有效整改,目前整改到位,希望县法治办适时对我们进行复查。

龙岩乡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

2016年12月20日

第四篇: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Word 文件

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大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从中可以看出,加快农村法治建设进程势在必行。而目前农村法治建设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许多难题,需要我们从整体和局部着眼,寻找出农村法治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及解决对策,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一、农村法治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的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对照新农村建设和形势发展要求,还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

一是“重人治、轻法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村民自治的道路仍然较长。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更多地依赖文件、政策及不同级别的指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在有的地方根深蒂固。少数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缺乏,依法建设经济和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农村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私自挪用集体资产、利益面前偏亲向友、重大决策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现象,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一些农村地区由

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而且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多是依靠村民出资出力,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同时,一些农民对国家的法律,看到的只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而对其权利保护的一面却知之甚少,表现为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在自己权利受侵犯时,挖空心思地去“拉关系、走后门”亲近权力,却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依然存在,造成法治建设在农村更加举步维艰。在农村,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时有发生。有的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缺乏交流沟通,互相戒备排斥,甚至对立、对抗;有的执法者“不教而诛”、“一棍子打死”的硬性执法方式没有改变;有的执法办案人员面对复杂的情况,或是束手无策,或是定性不准、处罚失当;有的甚至吃、拿、卡、要,收受人情贿赂;还有的对制假售假的坑农骗农案件,立案不及时、惩处不力,未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这些问题给执法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容易导致矛盾激化。

三是农村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形势趋于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主体、案件的形式、潜在的问题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纠纷有增无减,上访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由于问题成因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已成为农村社

会管理的重大隐患。治安案件和侵财类刑事案件频发,赌博、伤害类案件时有发生。据调查,影响农民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依次为盗窃(占被调查总数的56.7%)、赌博(占被调查总数的35.9%)、打架斗殴(占被调查总数的20.9%)。各类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但直接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破坏整个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流,使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人员多为老、幼、妇的“空心”现象,给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欺凌百姓留下了可乘之机。

二、加快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思考

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法治建设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民的观念陈旧、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障碍;法制宣传教育不适应农村实际需求,致使农民法律素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提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致使一些工作无法可依;农村基层执法机构建设相对薄弱,致使法律服务和保障滞后于形势发展。

法治建设在农村建设中起着“导航”和“护航”的重要保障作用,加快农村法治建设刻不容缓。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大法律法规的出台力度,完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依法推进。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农村各项规章制度和行政法规。当前,农村地区许多制度、章程、村规民约的建立缺乏理论依据,执行难度大,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围绕村民自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配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村规民约及其他规章和制度,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各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加大涉农方面的立法进程。应加快对农村种植养殖业、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等诸多涉农方面的立法。同时,地方的立法要在打击假劣农资,优化农村人员就业环境,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以及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加快进程,把农民的各项权益纳入各种法律保护之中。通过立法,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工作法律缺失的问题。

(二)贴近农民的思想实际,搞活农村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一方面,要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宣传什么”的原则,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偏远贫困地区的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对涉农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加强乡镇和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党校、法制培训班,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让他们成为守法、用法的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应把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融入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之中,使农民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还可采

取“小手拉大手方法”,即在中、小学开设法律知识课,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成为“明白人”,从而带动家庭和亲友了解和掌握法律。基层司法、执法机构也应针对当地发生的典型案例,现场给农民以案解法、以案说法,变“法律下乡”为“法律驻乡”。

(三)结合新农村建设需求,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法律保障效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效能,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第一,发挥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功效,积极预防和打击农村犯罪活动,铲除农村黑恶、邪教势力,扫除黄赌毒,净化农村环境,增强村民的安全感。第二,整合执法资源,解决合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农村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由农业、民政、工商、税务、政法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涉农执法问题。第三,制定利民、便民法律保障措施。推广巡回法庭办案方法,即在办案时兼顾农村交通、农田季节等实际情况,开展“法庭到村组、法官进农家”办案活动,减少当事人讼累,拉近执法机关与农民的距离。第四,切实解决基层实际困难,保障执法工作顺利开展。针对司法、执法机构经费不足、待遇偏低的实际,加大投入,为执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拓展农村法律服务领域,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一要建立农村法律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制度,适度发

展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力量。建立法律服务人员执业信用档案,实行执业情况综合考核,促使农村法律服务人员成为农村地区具有公信力的高素质团队。二要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依托基层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法律援助志愿者的作用,深入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等特色工作。三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引导城市的律师事务所,以顾问制、服务团制、“结对子”和建立法律服务联络点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三农”提供法律服务,解决农村法律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五篇: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

内容摘要: 当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推进,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在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环节,都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含义的理解不全,政府自身角色定位存在缺陷,行政权力异化,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政府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以“内部控制”机制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地发展,为铸就服务政府铺实道德之路的行政伦理的制度,是当前完善榆林市文明城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民本

行政伦理

制度化

引言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任命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管理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明服务为宗旨,实行服务职能和才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也是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自2008年以来,榆林文明城市创建也已有四年多的时间,总的来说,榆林市民对于榆林市政府服务于民的水平的满意度提升了。但是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找到其根源就可以找到其根本的解决对策。可以看到,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这些行为的方式方法都源自于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政府这样的社会组织,其行为以及其行为方式方法,及最后的效果自然是源于政府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建设成效。政府部门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建设制约影响着政府部门的行为活动,效果。从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及建设路径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榆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和成效

1.制度日趋完善

出台的《榆林市人民政府规则》,对政府的重大事项决策、政策文件制定、会议议事、行政监督、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积极推进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2010榆林市出台了《榆林市党政领导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与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到2011年止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四轮清理。

2.政务公开全面推行

全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行“阳光政务”,166个乡(镇、街道)有151个建立了政务中心,市本级及浏阳市先后背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榆林县政务中心成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已经基 本实现。

3.公共服务力度明显加大

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3—2007年,全市总人口人均社会事业支出从376增加到1180元,使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GDP和公共财政收入虽有一定差距,但在推进公共服务方面却从不甘人后。从义务教育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到养老实行政府补贴,再到公园免费开放以及今年暑假政府埋单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定点游泳场所等。

4.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重视发挥其促进社会公益事业、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村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注重运用调节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创新联动机制处理突发事件,构建大防控格局维护社会治安,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有力地推进了和谐榆林建设。

(二)榆林市服务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于服务型政府含义的理解不全面深刻

在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市政府进行各项工作时盲目地追求效率,追求政绩工程,为文明城市而建文明城市,诸如,对于因为政府要对榆林城进行城市面貌的重整,所以市政府决定必须将榆林城区的棚户区予以拆迁,改造。根据许多当事人的介绍,那些政府的拆迁组织在面对当事人时,态度恶劣,坚决执行上一级下发的所谓的拆迁政令,无论当事人如何阻拦。而且,在政府执行这些拆迁活动时,往往产生暴力冲突,政府派遣的拆迁队往往是置人民的利益不顾,甚至人民的生命也不顾。据某些媒体报道,在近几年来关于榆林城区棚户区的拆迁问题,有数量不小的人员遭到了人身攻击,还有一些受到迫害。一些不满拆迁,想要上访的群众,多次遭到与政府相关人员的突然拦截和威胁。政府相关部门面对这些负面新闻时,多是持否认态度,声称棚户区的拆迁是榆林市文明城市的建设的必要措施。文明城市建设之目的是想要达到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民众们能生活在一座文明和谐舒适的城市里,然而政府却因为要建设文明城而牺牲百姓的利益,甚至做伤害百姓的事情。这不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2.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8个,我省是25个,而榆林市至今仍是39个。虽然榆林在2010年启动了政府机构改革,进行职能整合探索大部制,但是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部门之间、部门内各处室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仍然有存在,妨碍了政府职能有效地发挥。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减少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虽然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还有差不多200个,相比于其他同类城市来说,还是比较多。部门之间或内部职能交叉,加剧了程序繁杂程度,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没办法降低,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如基建项目审批环节达到七十多个,特别是基建项目在报建过程中需规划、建设部门重复审批,耗时多,效率较低。据 统计,榆林市行政审批时间平均为71.2天,个别项目审批时间最长达到18个月。如此长的耗时给榆林市的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对于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灭减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这样的政府组织始终都是处在一种低效能的状态,与服务型政府高效,精简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3.政府错误的角色定位,包揽事务过多,“全能政府”现象严重

榆林市政府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地位而不是以服务者身份定位自己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强制权威硬性管理是现阶段榆林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政府管理者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的地位,政府部门存在着一种,只要政府向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社会个人、团体提供了公共服务,那这便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错误思想。从“找政府官员办事要看他们脸色,看心情”“我们是在求政府部门帮我们办事”“对待领导要笑脸相迎,必须电话头哈腰。”这些民众思想中便真实间接地反映了政府错误的角色地位。同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包揽了不少本应该由社会组织来办的事务。65个全市性行业协会尚有48家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脱钩,一些中介机构在政务大厅办公和收费,部分职能部门让中介机构代收各种行政事业费、将收取经营性服务与行政审批挂钩。而且,政府部门的规划、调控、监督角色过弱,执行角色过重,有的热衷于管钱物、管项目。政府一直都向着全能政府的方向发展,不给与社会团体,自治组织,第三部门一定的权力和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4.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部门存在利益集团化倾向

近些年,我国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力度日益加大,但目前制约监督机制仍不健全。依法行政的统一和透明度不高,一些部门存在利益倾向,有的部门要收费权,许可权、处罚权,把执法异化成了创收。有的部门凭领导的重视程度、自身兴趣甚至利益,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上级要求,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者乱执行。2008年榆林市5个区都成立了户外广告领导小组,对城区违法违规户外广告进行整顿。但在实际整顿过程中,某些部门为加大力度,凸显成效,滥用行政权力,不论户外广告是否合法,均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拆除。此外,同样是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榆林市政府在对旧城区改造时,榆林市政府设计了“政府主导,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与土地开发商合作,强征土地,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获取丰厚利润。政府为进行文明城市的创建,进行旧城改造,征收土地,这些行为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政府却利用这样的机会,非法滥用握在手中的行政权力与土地开发商进行黑箱操作。

5.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为民服务的要求

有的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为公众服务的热情,在诸多时候,即使是在公务员上班时间,当有群众因某些求救于某些公务员同志的时候,这些公务员经常是爱理不理。在大街上,城市管理人员,或是警察对待社会公众的态度多是恶劣,目中无人,敬岗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有的公务员作风不良,群众多发现一些公务员在闲假日,吃喝嫖赌。榆林市某区 纪委经过调查,向区委常委会提交一份内部报告,将干部作风问题概括为懒、空、浮、软、散、贪、奢、滑十个方面。有的公务员不是运用权力为民造福,而是将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人虽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在行政许可、处罚等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比较恶劣且深远,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阻碍服务型社会的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

二、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原因分析

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今天的成果有其特殊原因,同时,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存在也有其重要的制度,道德伦理根源。且用相关的伦理价值角度来针对于榆林市服务文明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榆林服务型政府取得重要成绩的原因

1.全国各级政府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大环境的推动。

2.中国主权在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建设要求

3.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要求

(二)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

1.政府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意识严重缺失

韦伯设计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力求把非理性因素从行政过程中剔除出去,建立一个纯理性的组织运行机制,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但人们日益认识到“人”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纯理性的组织结构很难实现。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超越,它承认行政管理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公共行政的对象、主体都是理性与感性兼具、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兼有的人,他们的思想、态度、感情、认知等本身会对行政过程造成影响,同时也是行政过程的一部分。服务行政模式在认识到人的属性客观存在后,下一步自然地要求将行政主体与客体看做现实的人的集合体,而不是行政机器上的齿轮或是一群“‘匿名的’符号”。在具体伦理准则方面,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要求行政主体具有权利意识,尊重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重视公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彰显“人民政府”的根本性质。

事实上,榆林市政府并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观植入政府组织的管理文化,活动准则中,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府始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其公民,很难做到为市民切身利益考虑,没有行政成本的节约思想,不能够将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在其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服务型政府要求相违背的行为,对于服务型政府深刻内涵不了解,角色错位,行政机构的繁冗,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行政效率的低下,行政权力的滥用等等。直接造成在榆林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部分地区市民进行的非法强制危及生命安全的拆迁活动,对城区部分户外广告进行越权非法整顿,严重损害了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

2.政府的公共精神与公共行政理念的缺乏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是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内涵与本质所在。首先,公共权力源于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需要,其权力属性具有公共性; 其次,政府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其职能产出具有公共性;并且,公共性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也是政府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服务型政府 是尤其强调公共性的一种治理模式,人们认识到传统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在效率追求上的偏差,因此在服务型政府模式中突出强调公共精神对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甚至有学者指出,“在公共行政理论视域中,公共精神的内容涵盖了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服务、责任、和谐等几乎所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及服务型政府应当具有的品质。”在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中,政府部门没有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在公平正义和经济增长以及政绩建设成果中的选择中,政府选择了后者。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须要求公平正义价值的公共精神的实现。漠视公共正义成为了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始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3.政府关于信任关系的构建意识不高

这里的“信任”既包括行政主体之间的信任,也包括行政主体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信任是一个组织可以有效活动的基础,缺乏信任的组织极易造成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规范的失效,也就无伦理可言;而信任资本充盈的组织,则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形成诚信和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通过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在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与公民之间营造和谐顺畅的互动环境,在协调合作中培育信任,以信任推进合作的开展,最终形成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应把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纳入到政府整合机制之中,“人际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是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实质性区别”。

在这一方面,榆林市政府做得很不到位,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活动,是政府领导全市的市民共同建设文明榆林,但事实是,文明城市的建设完全是市政府自导自演的政绩工程建设,政府想怎么建设文明榆林就怎么建设,文不文明一切由政府说了算,不管市民,社会的反映如何。市民很难参与到具体的决策,实践中。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民,企业及社会产生了多种利益冲突与矛盾。市民不信任政府,政府漠视甚至侵犯市民的基本权益。政府和公民以及企业之间的互信程度不断降低。最后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恶性循环,政府行政管理效率越来越低下,各种政策,建设计划因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在执行中困难重重,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劳民伤财的运动。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道背道而驰。

4.政府官员责任意识,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服务型政府必须是负责任的政府。责任包含三层涵义:行政主体要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行政主体对其行政对象负有为其服务,助其发展的积极义务;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失职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或履行相应强制性义务。责任意识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与服务理念并不矛盾。树立责任意识,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理念;在服务理念规引下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正如学者龚祥瑞所言: “负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及其代表的信任。”可见,责任意识是服务型政府的伦理资源之一和道义支持基础。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树立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与培育其职业精神是一致的。只有具备职业精神,才能 切实地负起责任,并有助于形成以公共利益为指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依归的公共行政风格。如前文所述,“责任”具有三层涵义,其相应的职业伦理准则就是要求行政人员在组织内,完成上级指示,分配下级任务并确保其执行;在组织外,对人民负责,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在行政过程中,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行政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清楚自己会对这一后果负积极义务或消极义务。

总的来看,榆林政府官员的总体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还是相对较低的,从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便可以看到,一味负责于上级,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多有倚靠自己的小权力谋取私利现象,对于市民的求助不耐烦,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待市民的态度十分恶劣,甚至还有暴力行为。这都是政府官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的职业精神的表现。

三、当前服务型政府伦基本途径--理道德建设

服务型政府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需要正确的行政道德伦理做支撑。行政伦理的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英国阿克顿勋爵曾说: 政治生活建基于道德问题之上。可以确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如果不植根于行政伦理道德的土壤, 是不可能结出果实的;我们的行政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对人民的责任情感和对工作的责任意识, 其他任何的努力也都终将付诸东流。行政伦理道德不只是隐藏于内心的信念, 而必定要表现为外部的行为。

在实现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从传统的官僚制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化这一基本目标,政府伦理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服务型政府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极其艰巨。在当前条件下,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健全伦理道德法制化建设,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础

在现代国家越来越多的伦理道德规则被纳入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伦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增强政府伦理的约束力。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服务型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作为行政伦理的体制保障,德治和法治相统一的社会要求行政伦理的法制化,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伦理道德作为软件,只有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否则,其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健全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仅要在宪法、行政法和刑法等法典中完善有关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规定,更要制定专门的政府伦理法典。如美国1978 年制定的 《联邦政府伦理法》、韩国1981 年制定的《公职人员伦理法》、日本1999 年制定的《公务员伦理法》。这些国家的政府腐败等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相对发生得少,与其完善的政府伦理法制不无关系。而相对而言,我国虽然已有《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相关伦理法规,但是在专门的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政府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但要出台一部完整全面专门的政府伦理法,更要健全相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此来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将服务型政府对行政人员的相关伦理道德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促进地方伦理法制建设。

(二)提高制度与组织的伦理程度,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构建框架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很多伦理道德失范问题与政府组织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有很多关系,而政府行为失范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制度伦理没有建立起来。所谓政府制度伦理,“就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是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由于组织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监督与奖惩方面的漏洞,因此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疏于、懒于自觉培养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

因此,必须提高政府组织与相关制度设计的伦理完善程度。要设立政府伦理的咨询评议机构,加大对行政人员伦理品格的监督与考核,将行政伦理道德纳入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并做到赏罚严明,把行政伦理评议、咨询机构的伦理鉴定等直接与行政主体的任职、职位升降、奖励等挂钩,为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提供一定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此外,还可以建立以法律为后盾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信用制度及信用档案,并将现代先进手段引入到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如“电子政府”等形式,使行政主体更好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其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其行为的自律性与自觉性,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与组织准备。

(三)完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运行机制,为服务政府建设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人不断追求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欲望,为伦理道德的完善提供了主要动力。但是,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仅仅依靠制度约束和主体自发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相互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其中,教育机制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训、教育与自修而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与培训机制,而且这一教育与培训应该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进行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优良高质的伦理氛围。当然针对行政人员,我们更要依据其身份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通过说服、启示、诱导等手段向其传输行政伦理规范,并可以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专门伦理培训课程,来增强行政人员的政府伦理道德认知,强化其道德自律意识,使行政人员认识到公共伦理是为政之本,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是非观、善恶观、荣誉观、从而养成良好的伦理习惯,将其与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及本职的工作结合起来。

“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 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履行岗位责任过程中,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使法律制度的一切不适时的和不公正的规定得到纠正。”行政伦理的激励机制是社会“依据价值体系标准,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发和调控的活动和过程。”政府的行政伦理教育与激励机制建设既要体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又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只有与现实相结合的伦理教育与激励才能体现出其强大的范导能量,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用法律约束和各种外部监督作为“刚性”约束规范行政伦理道德的“ 柔性”,还必须加强和完善行政人员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M],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张旭.浅析服务型政府视野下的行政伦理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2,(7)

[3]夏舒燕.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困境及其途径[J],法治与社会,2011,(10)

[4]李玉杰 张晶 曹婷婷.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伦理道德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3 年第7 期

[5]白继恩 韦玖灵.行政伦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6]毛政相 徐争鸣.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推进榆林两型社会发展[J], 研究出版社,2012年

下载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修订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法治政府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问:怎样理解《意见》的总体思路?答:一是以加大......

    当前我国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洪碧华 ] 当前我国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洪碧华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

    政府预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政府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观行政府预算制度的问题 (1)现行政府预算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2)现行政府预算不能全面、完整地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

    市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天门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激活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天门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激活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在利用外资上存在的......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应对策。要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

    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姜泳 (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管理中心,河南 濮阳457000) 摘要:社区法制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法制文化建设,对构成和谐社区具......

    当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采购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从审计情况看,它在规范单位部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