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种粮大户事迹材料
“种粮大户”周志由事迹材料
我叫周志由,男,现年57岁,霍邱县扈胡镇八个塘村红星组人,家庭共4口人,我是地道的农民,我看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壮年农民都进城务工。由于进城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土地生产的收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农村出现了大量土地闲置、撂荒。通过多种流转形式,我将零星、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归并整合,集中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合同租赁农民土地,支付租金,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通过八年的努力,我已拥有土地1千多亩,期间有过很多的辛酸,当然也积累了些许经验和做法:
一、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备了一个种粮大户应有的基本素质。我承包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从事粮食生产,既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生产过程中村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我深知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搞好生产的重要性,遵循“与邻为伴,与人为善”的原则。我雇用了八个放水的,他们都很尽职尽责。
二、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种植的效益1
(一)重视施肥技术的应用。我种了半辈子的田,对各种作物的施肥量和施肥种类做了深刻的调查,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科学施肥。
(二)重视种植措施的应用。每年育秧实行机械化操作,添置粉碎机,实行流水线作业,减轻了人力负担,大大提高了育秧水平。
(三)重视病虫防治的应用。在镇农技部门的悉心指导下,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采取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办法,利用田埂作物保护天敌,严格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用药,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将病虫损失率控制在最小范围。
去年的教训,再次证明了“科技就是生产力”,对科技要求迫切,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更是趋之若鹜。今年我准备在品种选用上有所突破。今年种植粮食品种全部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的杂交组合。
三、推行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我在农业机械的投入上毫不吝啬,先后筹集资金上百万元,购置了插秧机、旋耕机、播种机、开沟机、收割机等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
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同时也节省了生产成本。
四、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离不开好的政策,今年我在各职能部门的帮助下,争取到三项政策的支持:
一是提升行动的倾斜。今年我户被县镇定为粮食种植大户,因此,我种植的1千多亩粮食得到了县乡农技部门的全程服务,又享受了每亩10元的“良种良法”配套补贴。,二是农业补贴的惠泽。今年农资综合补贴及流转大户奖补,两项补贴的落实,有效缓解了我资金不足的困难。
综上所述,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周边农户取得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我还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支持力度,完善补贴办法,真正将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具体惠农政策落实到实际种粮大户手中。
第二篇: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马生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回族汉子,引领一帮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他们赖以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情系农村,务农爱农。
固原市原州区位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使马铃薯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马铃薯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农民想靠种马铃薯发财只是个梦!带着这个问题,马生科没有沉默,他走南创北,进村入户,了解缘由,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且老化,产量偏低,加之外运渠道不畅,商品率价值很低,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做了多年小杂粮贩运生意的马生科深知,要想让马铃薯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就这样,这位饱经风霜的回族庄稼汉子,本着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着一方百姓开始做马铃薯文章,继而为六盘山区农民撑起了一方天地。
2、科技支撑,典型带动。
他在几年的组织运销中发现,六盘山区马铃薯品种单一,性能老化,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买不上好价钱。XX年,他率先从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了 “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原州区头营镇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当年繁育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XX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且品质优良。几年来,他先后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年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380公斤,增收912元;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值,目前市场价10-20元/公斤,而普通品种马铃薯市场价1-2元/公斤,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同时,他先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余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7000多份,内容涉及脱毒良种选育推广、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保鲜贮运等一系列推广体系。通过科技培训推广,有效提高了薯农的耕种管理水平为提升当地马铃薯产业升级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带动促进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租赁土地XX亩,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当年产种植4000吨,为广西福建提供优质马铃薯籽种1200吨。XX年,承担实施了原州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三级体系建设”项目,在原州区流转土地8100亩、订单种植XX0亩,生产原种300吨、一级种薯5000吨,为当地三级种薯繁育起到了带头作用。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丰堡村、高坡村流转土地4600亩,在彭堡镇闫堡村租用土地1000亩,自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实验田及轮作倒茬用地;基地建设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测土培肥等进行田间管理。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流转土地8300亩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种植品种以青薯168、青薯9号、庄薯3号、宁薯12号等优良品种为主,全部实行标准化、机械化及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建成了集全程机械化作业、起垄化种植、配方化施肥、节水化灌溉、规范化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生产马铃薯鲜薯总产量达到3320万斤(折主粮664万斤),平均亩产4000斤以上,粮食的商品率达到85%以上,优质专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覆盖率达到100%。基地先后被国家、自治区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观摩点,XX年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XX年,该基地被确定为原州区第一家供港蔬菜基地,也被确定为全国马铃薯产业大会观摩点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肯定和好评。
3、开拓市场,助农增收。
为畅通马铃薯销售渠道,创建外销网络,XX年,根据市场需求,他带头成立了固原市马铃薯外运协会,发展会员148家(人),其中,团体会员18家,经济人、种植大户130人;他多次前往国内外市场考察,陆续建起了马铃薯销售窗口,XX年,通过铁路、公路,向全国10多个城市、100多家市场,组织外运马铃薯鲜薯22万吨;XX年,向广西、福建供种3000吨,国内购销马铃薯外运马铃薯6000吨,出口德国4.5吨,马来西亚的58吨。如今,马铃薯产品已走出国门并远销马来西亚、中东、欧洲等国际市场,累计完成外销出口量7000余吨、实现创汇200多万美元。注册的“六盘山”牌马铃薯商标先后取得宁夏名牌产品证书和著名商标;XX年获得“绿色食品”证书,XX年获中国国际第十一届粮油博览会金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艰辛的创业历程,使马生科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成功的收获,使六盘山区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也使固原市马铃薯(农产品)外运协会名声大振。XX年,他被自治区粮食局评为全区订单农业“订单粮食先进个人”;XX年,被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授予《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XX年,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马铃薯销售大户”、被评选为“宁夏XX经济人物”;被宁夏回族自治区50大庆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2月被评选为政协委员;XX年,被中国穆斯林协会评为“中国杰出穆斯林企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 “产业发展带头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面对荣誉,马生科没有骄傲,而是默默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事业中。
第三篇:种粮大户承诺书
附件1-1
1种粮大户承诺书
承诺人姓名:联系电话:
所在县(市)乡(镇)村:
本人郑重承诺:
一、本人所提供的种粮大户信息、证件真实准确,若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交回全部种粮大户补贴资金。
二、本人自觉遵守各级政府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时间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合理使用补贴资金,并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本息。
三、本人服从国家粮油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如国家需要,将本人生产的粮食优先出售给国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承诺人签字:
年月日
第四篇:种粮大户李永财主要事迹
左云县种粮大户王永财主要事迹
种粮大户王永财,出生于店湾镇石虎沟村,改革开放以来,他从农田地走上煤炭生产行业,由于经营有方,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较大财富。从农田劳动到经营矿业,陶冶了憨厚、朴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富而思进的品性和精神,并具有热爱革命老区农村和农业的特殊感情。2009年煤矿整合兼并重组,他毅然转产,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三屯乡十里河北岸大堡村一带,按照土地有偿自愿流转的政策,规模经营耕地,兴建高科技脱毒马铃薯育种基地。王永财奔波于内蒙商都、河北、山东等地,参观考察学习马铃薯生产新技术,并聘请高级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制订了公司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概算总投资8200万元,建设马铃薯育种基地5000亩。目前,马铃薯育种基地,已具备培育500万粒微型薯、繁育1000亩原种,提供1万亩一级种、种植10万亩商品薯的能力,能够实现年纯收入1100万元的经济效益。公司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计划各季种植两茬蔬菜,每亩纯收入4万元。公司将逐年扩大规模,“十二五”期末,繁育优质种薯面积达到5000亩,提供5000亩原种,幅射5万亩一级种,解决50万亩二级种,不仅可以满足左云县农民每年种植10 1
万马铃薯的优种问题,实现旱地种植马铃薯平均亩产1500—3000公斤,亩收入3000—6000元,还可为周边地区供应种薯。李永财的马铃薯育种基地,深受农民爱戴,各级领导视察后称赞王永财为农业产业化开发办一件大好事。特别是将对左云的马铃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商品化生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全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作出贡献。
第五篇:种粮大户事迹(张公胜) - 副本
种好粮食,勤劳致富--张公胜先进事迹
张公胜,43岁,咸安区官埠桥镇村民,现年43岁。在国家政策支持、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仅用三年时间成为该区域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致富能手。2014年种植面积达342亩,年产量约160吨,实现净利润35万元,为该区域的提供劳动岗位5个,帮助贫困家庭10余户。此业绩不仅带动了周围村民的种粮热情,也通过自己开荒种田展示了农田高效利用的丰厚效益,2014年受到政府多次表彰!
一、抓规模生产,荒田再开垦,提高土地利用率
张公胜自务农后,清楚地看到,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剧增,土地无人耕种,“特色倒租”现象不断出现,更为严重的是不少耕地已出现瘦脊、荒芜不良迹象,他很心痛,于是2011年便试着租赁本村邻近几家耕地从事种植业,发展粮食生产,当年承包耕地48余亩,主要种植稻谷,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从未有过的甜头。这更加坚定了张公胜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4年种植面积突破342亩,粮食产量达160吨。2013年他种植150亩,但产量仅有70吨,纯利润13万元,在收获,他多次反思,向有关专家请教,认真学习,2014年 借用“早晚稻”、荒田再开垦、合理规划规模种植等方法,实现利润增长达5%,荒田再利用242亩,土地使用率也大幅提高,纯利润也显著体现。
二、精选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张公胜通过向县农牧局技术人员讨教,选用的稻谷品种,均为符合国家优质高产良种,并大力推行免耕覆盖播种技术。大大提高了稻谷单产,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5%,同时,所产出的稻谷质量在全县处于上乘,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稻谷高出10%以上。张公胜全部按高于市场5%的价格出售,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赞誉。极大地促进了该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大局,多次获上级的表彰。
三、加大投入力度,科学种田,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
张公胜在租赁耕地面积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便萌生了依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念头,主动找到农机部门联系,谈了自己的想法,农机部门的领导听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到户实地考察,推荐适合该村田间机械作业的机具,张公胜先后筹资20多万元购进了大型插秧机一台,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在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后,农机局为表彰其较好的做法,同年赠送一台用于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3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0%,居全镇第一位,这是张公胜在规模种粮生产的重大贡献,他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降低种粮成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张公胜借助农机局组织的外出学习机会,多次请教相关专家,学成归来后,在农机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每年收获后留下的秸秆就地粉碎还田,这样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结,同时腐烂的秸秆可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2014年的年产量大幅增加和纯利润的增长和此做法紧密相关。张公胜的这一举措,也获得了该村农户的积极响应,对提高粮食产量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发挥优势,带动当地粮食生产发展
稻谷两季种植规模的扩大、机械化作业降低成本,荒田开垦重复利用等良好做法,不仅自己收益颇丰,也惠及周边农民。一是解决部分劳动力少的农户小打小闹种田效益低的问题;二是固定用工量达到5人次,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三是大规模种植稻谷取得了成功,对于周边的村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许多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相继搞起了稻谷规模种植,推动了本镇经济的发展。
张公胜同志先凭借自己“实干、肯干、不蛮干”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也先后被村、镇、区等评为“种粮大户”等众多先进。在他种粮大户的辐射带动下,周围村镇粮食生产也正朝着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农民种粮种出了效益,同时农村土地也正以多种形式有序地逐步向种粮大户手中流转,依托国家对农业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种粮大户也更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