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

时间:2019-05-15 07: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山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山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

第一篇:佛山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

佛山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市现辖城区、石湾区,代管顺德、南海、三水和高明四个县级市,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总人口324.98万人。

全市共有45个建制镇(不包含顺德市,下同)。其中5万人以上的镇12个,1~5万人以上的镇30个,1万人以下的镇3个。其中镇区所在地人口1万人以上的有14个,1万人以下的有31个。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超50亿元的镇区有3个,工农业产值30~50亿元的镇区有5个,工农业总产值10~30亿元的有20个。

我市石湾区由于地处市区范围,土地已被市区统一征用,城镇建设均纳入市区总体建设规划,各镇均未编制城镇建设规划。其它各市都编制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已经当地市政府审批。高明市还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镇在1999年8月开始开展镇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正陆续完成,将按一定程序审批后实施。

现将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体会

1、抓思想意识的转变

由于市属各县市过去都是传统的农业县,撤县设市后,如何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城市意识,实现从村民到市民的历史跨越,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首先是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市委、市政府在近几年的市委工作会议上都把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当年的工作任务之一。在今年中共佛山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又明确提出今年工作任务之一是全力启动城乡改貌工程。并提出,城乡改貌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加快新一轮城乡改貌的启动,掀起城乡改貌的新高潮。其次,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增强城市意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各市每年都召开全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并多次带领各镇区及有关部门领导到省内、外城市参观学习,吸取这些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拓展工作思路。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总结城镇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使干部、群众在城镇建设中知法、守法和用法,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quot;四法一例“(《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控制条例》)。大大提高了全市干群的城镇建设的法律意识。

2、抓高起点规划

各市在撤县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城镇建设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各镇都高标准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1996年南海市制定了《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并通过了省政府的审批,各镇区也根据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相应制定了本镇区的规划,1997年全市各镇区城区总体规划进行全面调整和修编,全面完成了管理区(中心村)规划和大量小区规划。高明市各镇均在1993年编制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去年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又开始镇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使编制的规划上档次,一些镇区邀请了著名专家参与设计,如南海市中心区核心板块,聘请了美国著名的SWA设计公司进行环境景观设计,盐步区通过网上招标聘请了高水平专家参与东兴新城的规划,和顺镇邀请国

内高水平的设计院编制和顺一河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高明市镇区规划还专门请中山大学规划专家和教授参与,使我市城镇规划的起点高。

3、抓高标准建设

为改变我市农村那种”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状况,我市从整治村容村貌、搞好绿化美化,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比活动入手,抓好农民新村的规划和建设。

”八五“期间,高明市确定杨梅镇为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委派一名副县长兼镇委书记,通过放权、资金扶持等各种形式的支持,加快杨梅镇区建设,以此取得小城镇建设的宝贵经验,指导和带动其它小城镇发展。1996年该镇被省定为广东省规划建设试点镇。

南海市近几年相继建成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区,其中”嘉乐花园“、”白天鹅花园“1998年荣获全国物业优秀小区。

在此基础上,我市针对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以及农民单家独户建房普遍存在杂乱无章的问题,在农村大胆尝试兴建农民公寓。1992年石湾区张槎镇提出了建农民公寓设想,这些楼房由集体负责土地报建,三通一平,环境配套,统一规划设计,村民只需交建筑成本费即可入住。经过7年多的推广,如今张槎镇已有4个村建起了农民公寓,农民已改变了传统的居住观念,从当初反对兴建到争相入住。仅去年张槎三个村就建成农民公寓18栋共156户,尤其是上朗实行封闭式管理的高标准农民公寓,更令村民们趋之若鹜,纷纷要求居住。南海市1996年底,在里水镇下沙村率先兴建第一个农民公寓--锦绣花园顺利竣工。该花园占地13.5亩,共10幢120个套间,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绿化面积3千多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按基本工程造价720元/平方米配套给村民。该村现准备兴建占地60亩的第二期农民公寓--锦雅花园,平面规划已审批,现正在实施。继里水之后,大沥沥东村投资2800万元,建成占地1.72公顷,共17幢204个套间,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公寓式农民新村--豪美村。村内附设有占地10亩可容纳10个班的幼儿园,占地26亩可容纳28个班的小学和占地10亩的敬老院,新村按每人40平方面积无偿分配给506个村民,全部解决了村民的入住问题。同时,大沥的联溶村、南庄东村、西樵中坊村等相继建成或正在筹建农民公寓,高明市城区附近村也开始实行农民公寓的形式。

经过近几年农民公寓的建设经验和教训,各地对农民公寓的建设目的、方式已有了很大的转变,农民公寓建设已从当初仅单纯解决农民居住的目的逐步向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物业管理小区方向发展,从而使农民居住观念彻底从农村向城市转变。

农民公寓的建设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节约了大量资金和土地资源、拓展了发展空间,而且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变了传统的居住观念,方便管理,从而加速了我市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4、抓基础设施配套

要把城镇建设好,一定要抓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城镇的功能。近年来,我市城镇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南海市1992年开始建设贯通南海东西南北的桂和、桂丹主干线,全长61.1公里,按六车道一级公路建设,总投资18.5亿元。该路的建成,使南海最偏远的镇在30分钟内可到桂城。继主干线后?quot;五纵四横”路网建设稳步推进。各镇区也加大投入建设了等级较高的地方公路。三水市建成市南北大道,三水大桥、油金大桥和全市公路网,贯通各镇联结。高明市

除了建成贯穿全市的干线广海中线外,各镇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完善为镇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5、抓示范镇区

为推动我市城镇建设,我市通过抓示范镇区建设,以此取得小城镇建设的宝贵经验,指导和带动其他小城镇发展。南海市确定里水镇、黄岐区,高明市确定杨梅镇,三水市确定芦苞镇为示范镇区。这些示范镇区的建设都取得较大成功。

6、实施县市经济发展重心下移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利用镇级土地、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一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带动镇区级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1、总体规划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各县市建市时间短,人们的城市观念及规划意识仍然不强,部分镇区的总体规划水平仍然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停留在总体规划水平上,而没有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对规划工作没有作进一步细化,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较难确保总体规划的实施。二是规划不够系统,市政道路、吸排水管线、绿化、公建、水利等专项规划没跟上。三是行政干预因素较多,没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证,随意改变规划方向和要求,使规划失去了严谨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2、小城镇管理水平滞后。我市一些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亟待改进,主要问题是:一是镇区规模建设速度扩展太快,管理机制配置不同步,缺乏专业人员。二是管理法规不完善,经验不足,有法不依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发达城镇新迁人口增多,素质参差,管理难度大。四是职能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协调性不够,管理关系不明确,职能交叉,管理混乱。

3、现行“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外来户口截然分离,而且各地户籍管理部门出于部门利益仍然收取增容费,使得后两者向城镇户口转移受到较大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发展。

4、由于各镇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影响了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除市中心城区各项设施较为完善外,其它镇区的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

三、今后加快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

今后城镇发展是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进步、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保障完善、社会管理规范,生态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化的花园式、组团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具体建设是:

1、城镇建设要闯鞘谢谋曜冀ㄉ瑁筇岣叱钦蚪ㄉ璧谋曜迹荡魏推肺唬鞘谢揭?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2、不断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要继续进行控制性和修建性的详细规划,并做好土地利用、环保、市政、绿化等专项规划。要把农田水利规划,城镇排涝规划列入到总体规划中去。

3、行政体制上,镇区的行政应按经济发展形势科学设置,既要避免分合过于频繁,同时要避免一成不变。部分条件成熟的镇应适时合并;提高镇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加快发展步伐。

4、税费方面,目前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业贸易税等税费

负担过重,尤其是乱收费情况突出,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建议抓紧清理各项不合理收费,制定并落实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5、小城镇建设用地方面,宜在规划控制下,放宽用地数量与限制。我市去年建设用地计划仅295公顷,远远不能适应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建议对我市在划定农田保护区后,适当放宽用地规模,加快小城镇建设。

6、户籍管理上,最终目标应该贯彻底放弃现行的“二元制”管理体制,实行“一元制”的模式,使各类劳动者要 自由流动,但改革过程要慎重,目前小城镇仍适用当地需要,当地受益,当地负担,当地有效的管理原则,以免引起大的波动。

7、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力度。明确对小城镇建设,树立和推广小城镇建设的典型例子,设立各类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基金。

四、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设想

1、要切实抓好规划,在全面完成市、镇(区)、村三级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继续搞好控制性详细规则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使之逐步完善,增强可操作性。使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有一个更大突破。

2、各镇(区)要继续抓好高标准文明村镇建设,抓好镇村和城乡结合部环境改造和主干公路两旁的整治、绿化、农村住宅建设要积极推?quot;农民公寓“、”农民屋“模式,探索农村旧村改造的路子。

3、今年全力启动城乡改貌工程。重点是加快启动五个工程 :一是加快启动小城镇建设工程。各地要实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市场动作的方针,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同镇村工业区集约建设结合,同村镇农民公寓建设结合,掀起小城镇建设的新一轮高潮,把它建成各具特色的卫星镇,在全省先走一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二是加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抓好思贤 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水利基础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加快谢边立交桥、雅瑶立交桥、澜石大桥和佛陈公路拓宽、碧桂路段高速化改造、高明广海中线、迳口经济区主干道路、三水西南污水处理和市区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轮高潮。三是加快启动城乡环境整治工程。要高起点,大手笔,全力抓好城乡结合部以及市、镇、村出口的改貌和主干公路两旁的整治、绿化。各地可以参照顺德和南海的做法,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各镇(街区)责任落实,实现城乡环境整治一年见成效,三年有新面貌的目标。四是加快启动各市城区的美化改貌工程。要按?quot;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认真抓好各市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各市的城区成为现代化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窗口。五是加快启动镇村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突出抓好村镇环境卫生、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村容镇貌环境绿化、美化、河涌水体清净化。并且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资料来源:农业社会事业科

<返回>

第二篇:强抓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牵引农村经济大发展

——××镇强抓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迅速推进,如何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小城镇建设与繁荣农村经济“双赢”?最近,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镇进行了典型调查。

××镇是××县的一个边远乡镇,距县城57公里,与重庆市××县××镇毗邻。该镇小城镇建设自1995年起步,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征地200余亩,建房11.7万平方米,改造旧房3.2万平米,新建街道12条,硬化道路33600平方米,新增程控电话1500余门,水、电、气、广播电视、邮政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2002年全县文明场镇竞赛考核评比中,该镇以99.5分获得第一名。发展小城镇,不仅改变了××的场镇面貌,而且使××镇成为周边乡镇的商贸集散中心,场镇呈现出人气旺、商气活、财气浓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预计今年全镇可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433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元,同比增加150元。该镇的主要作法是:

一、坚持“四高标准”,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和扩张

××镇作为一个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就农业抓农业肯定不行,引进大企业的可能性也小,怎么办?镇党委、政府经过思索,决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镇利民、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的第一要务来抓,作为农村经济起飞的载体来抓。于是,“城建兴镇”战略便成为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整个场镇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四高”为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一是高起点规划。按照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整个场镇进行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的规划。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超前性、效益性和可行性。始终着眼发展,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既保证阶段目标的实现,又不改变规划或降低标准。为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镇党委、政府还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到重庆、泸州、宜宾等地参观学习,为场镇规划布局提供超前的思维构想和有力的科学依据。二是高水平设计。先后邀请××市建筑学院、××市设计室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设计,在立意上突出新、特、美、实用,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择优选样后再付诸实施。今年新建、改建竣工的8幢楼房,都注重了立面造型新颖美观、色调搭配适宜和谐、功能结构合理完善,改变了以往规划设计中“一般化、一溜齐、一个样”的现象。三是高投入建设。仅今年1-11月,全镇共投入146万元资金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在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上做文章。硬化场镇道路4200平方米,修下水道1120米,新装路灯65盏,新建花坛81个,新增绿化带1440平方米,全面改造了水电、通讯、电视及排污系统;大力加快“四个一”工程建设进程,总投资55.7万元修建的一个中心广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汽车站、一个垃圾处理场,预计明年初可以全部竣工。四是高标准把关。集体和私人的建筑工程,均发包给建设水平高、完成质量好、社会信誉佳、具有资质的建筑单位和能工巧匠修建。镇党委、政府组织国土、建设等有关单位现场监督,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二、立足“四个到位”,着力提升小城镇质量和水平

一是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于加速商品流通、开发利用本地资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度重视场镇建设工作,牢固树立起“抓场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场镇建设和发展工业、农业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工作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组长,建设、工商等乡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征地、规划、设计、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又将各项工程和建设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位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并与其工资、奖金挂钩,逗硬奖惩。

二是宣传到位。镇党委、政府响亮地提出了“××镇是我家,文明城镇靠大家”,“创建文明场镇就是抓经济发展”等口号,号召全镇人民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创造优美的场镇环境;组织居民学习《城镇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文明常识,加强“三德”和“三个主义”教育,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勤奋创业、爱镇爱家,有利于加快场镇建设的思想舆论氛围,加深了人们对推进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资金到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在投入。镇党委、政府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把场镇作为商品来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大力吸引外资投入参与小城镇开发,因地制宜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吸农、加速发展”的路子。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统征统管,并着力建立场镇资本的生成机制,以政策性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为主,选择让开发商能够赚钱的项目,使无利变有利,资源变资金,让土地在流动中升值。今年1-11月,新增建设面积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达625万元,全部属个人

投资。今年城镇建设收益约80万元,除拿出20万元用于合金会个人股金兑付之外,其余全部用于场镇建设再投入。

四是管理到位。镇上成立了专门的场镇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了考核管理制度,派出所、建设、工商、税务等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整治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效果突出。镇上购置了垃圾车,聘请了保洁工,对垃圾实行定时清运,街道随时保洁。对“乱摆、乱放、乱建、乱倒、乱停、乱贴”等现象进行坚决整治,实行“四归”,即坐商归店、行商归市、车辆归点、广告归栏。切实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反对欺诈暴利,要求经营者明码实价、亮证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各行业中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居民中开展争做文明镇民活动,居民的思想素质、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明显增强。形成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的良好社风。

三、注重“四个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特色经济。在小城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立足镇域经济特点,着重抓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确立了蔬菜、水果、竹木、畜禽四大支柱产业。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通过市场源源不断销往外地,特产“仁”字豆腐干更是远销重庆、达州等大中城市。随着场镇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和功能的日益完善,××镇还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场镇从事二、三产业。几年来,全镇就地安置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启了希望之门。村民周××搞养殖业,投资20余万元养蛋鸡1万余只,年收入达15万余元;朝阳村9、10社蔬菜种植形成规模产业,今年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将增加13元。市场的吸收,利益的驱使,政策的开放,使农民不再囿于有限的土地,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纷纷告别以往传统农业单

一、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进城入镇,建房经商,自觉走上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2、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工业强镇。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向场镇集中,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支撑力强的骨干支柱企业。如矸砖厂一年可生产矸砖1200万匹,产值达108万元,产品供不应求。该镇农民与*县业主合资70余万元新建的页岩砖厂,预计年产值可达196万元。彩瓦厂系回引工程,由打工青年周*等回乡创办,今年可初创工商税5万元左右。

3、与商贸流通相结合,繁荣场镇经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发展,旺盛的人气有效地剌激了商贸流通。××镇不仅将周边乡镇的农民群众吸引了过来,连重庆的商人都云集赶来搞展销会。镇中心黄金地段的地价已攀升至每平方米3000元。以运输、餐饮、服装、文化娱乐为主的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600余户,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424人。

4、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文经互促互进。场镇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观音镇适时引导兴建中心广场等一批开放性的文化娱乐场所,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同时,活跃的场镇文化集聚了旺盛的人气,带来了商贸流通的新发展。

第三篇: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小城镇建设

工业化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前提,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基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取决于小城镇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因此只有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向优位小城镇聚集,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发展。

一、工业化是“催化”县域经济正常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通常讲发展县域经济,指的是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使得县域范围内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有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达到全面发展。而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化都将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在我国,农业和农村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诸如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财政状况拮据等都可以归因于农业劳动力太多,农村人口太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业和农村人口,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强县级财政的积累和平衡能力。县域财政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大凡经济发达的县,其经济的发展一般都是依赖于工业的崛起和兴旺,因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把县域内的各类资源通过市场运作配置到最佳位置,发挥最大效益。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县仍然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因此,工业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县域经济的主题。

中国的农村工业化是生成于农村特定的环境之中,特定的环境与特定的体制结构,特定的经济增长模式相结合,使中国农村工业化一开始生成时就存在着先天性缺陷(注: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分散经济结构与以外延扩展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方面,中国农村工业化是依赖于分散化经济结构高速增长的:分散化的投资体系、分散化的空间布局和分散产业发展构成了我国农村初期工业化阶段的基本特征。作为农村工业化主体的乡镇工业的兴起,是农村经济改革后长期被压制的剩余劳动力强烈释放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基础设施薄弱、自身就业压力巨大、难以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状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不得不就地转移、就地消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就成为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现实选择。同时从农民自身来说,中国传统的求安求稳保守思想根深蒂固。从经济上讲,他们不愿完全放弃农业生产而去从事收入不稳定的非农产业。从感情上讲,也有些农民不愿放弃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家园。而分散办厂正符合农民的兼业生产要求及留恋故土的愿望。因而大部分的乡镇工业没有按工业生产的特殊要求向一个地点聚集,而是十分自然地设立在本乡、本镇这样的社区之内。由于没有聚集机制的引导和强有力的行政规划,农村工业的投资是一种完全的市场导向投资行为,表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分散化投资行为的直接后果是总资源的分散配置,造成农村工业分散化的空间布局。在农村社区利益机制的作用下,乡镇工业的存量资产难以向有利区位转移,使得乡镇工业之间彼此隔绝,缺乏经济联系,难以展开分工协作,不仅不能产生集聚效应,而且也未能分享城市经济的外部经济效益,造成农村工业更大的外部不经济。另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的扩大一般是依赖于劳动力、土地、资本要素投入的同时扩大,企业的高速增长多数是在维持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的数量扩张,因此实质上是一种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以上两个特征相互交织在一起,推动着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分散的投资体系衍生出分散空间布局、分散资源配置方式、分散化的产业发展路径及分散化的企业组织。这种结果使得农村工业难以发挥集聚效应,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交易成本无法降低,从而限制了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

二、县域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小城镇工业化程度

(一)小城镇是县域网络的结点

小城镇是指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由从事非农业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包括国家已批准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其特点是:乡镇企业比较集中,商业、服务行业有一定的规模;非农业人口相对集中,文化、科技、教育、卫生、通讯事业有一定基础;一般是附近农村贸易的集散地,区位条件比较好,在水陆交通沿线;处于城乡结合部,是乡头城尾,在管理上既具有城市的特性,又有农村的特点。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但是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上述两个转移发生的时间与方式也不一样,就世界范围而言,许多国家或地区的两个转移是同步实现的。在我国则不然,两个转移发生错位,并以农业劳动力转移先于农村人口转移为特点。这两个错位发展的结果使得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社会区域——小城镇有了突出的发展。

小城镇不是行政区划概念,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区形态,它既包括作为县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关镇和非城关镇的建制镇,也包括乡政府所在地的非建制镇,以及作为农村商品流通场所的农村集镇。县域网络就是以各类建制镇、中心镇和集镇为纽带编织而成的。

(二)小城镇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与农村社区形态分化的产物,是农村工业依托的基地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的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都要从事农业生产,只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农产品有了剩余以后,才出现零星的手工业。由于铁制工具的出现,才使手工业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我国古代社会,农业和手工业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而“男耕女织”就是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天然结合的形象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家庭手工业走过了一段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开始迅速发展,这一新变化的发生条件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注:《三中全会以来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1页。),加上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推行,使农民释放了长期受到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迅速上升。农业生产率的较大幅度提高导致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开化的剩余劳动力。在比较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农民自然开始面向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城乡居民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农民仍然不能进城镇就业和定居。在这样情况下,兴办乡镇工业就成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个基地。因为工业生产不同于农业,它不是生物的再生产,而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产过程。因此,工业生产不像农业那样对土地有着直接依附性。当然,工业布点仍需要落实于特定的土地上。不过,工业生产所依托的土地不再是直接的生产对象。这样,工业生产也就有了较大移动性的可能。

工业生产在本质上是商品生产,生产过程中又必然进行分工和协作,这就对工业布点地区的基础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道路、交通、上下水道、房屋、商业网点、信息网络等各种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设备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厂坐落于便捷的交通要道上和布点于闭塞的小山村,其生产能力、经营效益肯定不同。

同时工业生产还必须与市场相联结。原料、生产设备、产品一是要尽可能就近提供和出售;二是要“来去”方便。为了便于采用新技术,使生产进一步专业化,更好地开展厂际分工协作,更合理地组织劳动力;节省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和充分利用各种物质设施,工业生产都程度不同地有着聚集的要求。乡镇工业也不例外,但在当时的体制约束下,乡镇工业不可能往城市集中,而坐落于农村社区的小城镇,正是基本满足了工业生产的以上这些本质特征,才吸引了乡镇工业向自己靠拢。小城镇成为乡镇工业选址的现实选择。

(三)必须选择优位小城镇作为重点聚集地

尽管小城镇是农村社区形态分化的产物,是乡镇工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但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规模小,集聚能力弱,极大地限制了乡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这就决定了乡镇工业向小城镇聚集有一个区位选择问题。对于城镇经济效益与规模的关系及其规律性,国内外学者们已进行过大量研究和反复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城镇经济效益与规模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注:Zhao,X.B.and,L.:Urban Performance and the Control of Urban Size in China.Urban Studies,Vol.32:4-5,pp.813-845,1995.),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和环境的效益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城镇规模越大,城镇的效益越好。尽管小城镇的规模小于城市,经济效益也不如城市,但在小城镇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规模效益问题。因此,在小城镇中,镇区人口规模不同,所拥有的各项经济指标也不同,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各项经济数据指标将呈递增趋势。

由于不同的小城镇所能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我们选择小城镇作为乡镇工业的聚集地,并不是说在我国近45000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都在本行政区域内平衡发展所有的建制镇和集镇,因为,这时的农村区域总体上资金还不充裕,不可能在区域空间上把有限的资金平均分摊使用。而是应该依据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原则,选择区域内一个或几个紧邻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地处交通要道,市场前景较好、有产业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作为“增长极”,有组织地向这些小城镇聚集,使它们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或进一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而对那些在地理、市场和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竞争优势的小城镇,不应当对其大量投资,也不应鼓励人口和资金过多地向这些小城镇转移。

因此,就我国目前农村工业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村工业聚集地应选择的区位是:

(1)县城及县级市市区。县城和县级市市区,在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且本身具有工业布局的多重指向,特别是在市场、交通、通讯、科技、教育、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满足农村工业聚集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但是,绝大多数县城和县级市城区,目前的人口规模还是偏小,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完备,经济不够繁荣,文化不够活跃,还不能真正起到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因此,在现行的体制下,在大中城市户籍制度、劳动力就业制度等还没有彻底改革的情况下,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可以,而且也有条件在这些方面首先进行改革,县城和县级市也就成为农村工业聚集首选区位。

(2)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在一些人口密度大、经济实力强的县城之外,还有一些处在交通要道、市场条件好、有产业发展前途的中心镇,也应当成为农村工业聚集的区位。中心镇虽然在行政建制上也只是建制镇,但因其具有优势区位,具有多重企业指向。它的发展能够辐射周围的几个建制镇,且它大多数位于县与县的交界处,它的发展,能够促进县域经济交流,打破块块分割的地方保护主义,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总之,要有重点地选择农村工业聚集的小城镇,使这些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一起纳入我国统一的规模层次体系,并按照各自的结构功能吸纳和配置资源,使一部分小城镇成为城镇体系中的新生成员快速发展。而众多的乡镇和村镇,则应继续保持其“乡土”特征,承担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并且在用地规模等方面受到严格控制。(注:方军:《三元经济背景下产业空间结构的系统转变》,《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期。)

三、必须培植优位小城镇的产业群

(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农村工业向优位小城镇聚集,必须形成产业群。以研究竞争优势竞争战略著称于世的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群,能够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居的。

(二)产业群形成机制

增长极理论认为,产业群的形成是由于具有很高连锁度的那些推动型产业发挥作用的结

果。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在这里,增长极理论强调的是推动性产业的作用,一个地区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一系列推动性产业。因此,按照增长极理论形成的产业群是由推动型产业起支配作用的产业的群集,这类产业群的形成是依靠政府制定政策来实现的。

而以波特为首的管理学派则认为所有的集群都能改善生产率。一个区位的繁荣和生产率不是在于企业在什么产业里竞争,而是它们如何竞争。企业在任何产业中,只要它用先进的技术和服务,无论产业是鞋业、农业或半导体业,都可以有生产率。波特认为,高技术和低技术之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分,都意义不大。他们认为“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任何产业,任何集群,如果使用先进技术,有受到良好培训的人员,都能提高生产率,你可以通过制鞋致富,也可以种庄稼致富,只要是用先进的方法从事这些行业,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不应挑选集群,而应该扶植所有的集群。”(注: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集群有多种形式,取决于它们的尝试和精尖程度,多数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第一,一组公司,包括专业化的投入、零部件、机械和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

2、下游企业、生产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的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其他提供专业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提供职业培训者,以及提供标准的机构。

3、商会和其他涵盖集群成员的团体。

根据以上理论,笔者认为,小城镇产业群的形成必须是县域范围内的优势产业集群的结果。优势产业是指在本地区乃至在全国分工中具有要素禀赋优势或相对价格优势的产业,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一般就是这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它与主导产业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不管是优势产业还是主导产业,经过选定以后,都将通过制订产业政策,运用诱导手段,使之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通过各种波及方式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因此它强调的是技术进步快、生产率迅速提高的产业;而优势产业强调的是利用要素禀赋优势或相对价格优势。此外,主导产业是相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而言,其选择是根据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阶段;优势产业是相对国民经济某一局部的产业结构而言,其选择依据的是该局部的阶段发展水平。

聚集经济是小城镇不同于农村地区的特征,不断增强小城镇的聚集程度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条件。农村工业向小城镇聚集是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农村工业都必须向小城镇聚集,而是有选择地向小城镇聚集。选择的依据是,这个产业对聚集程度要求较高,且这个产业是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

因此,农村工业中应当聚集的是能够形成聚集体的优势产业和与优势产业具有紧密联系的辅助产业。农村工业聚集行业选择与确定的问题,就是区域优势产业的合理选择与确定问题。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和农村工业区能够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具有特色的地区优势的发展作为支撑。

因此,这里的关键是优势产业的选择,或有特色的工业企业的选择。选择和确定小城镇的优势产业,应该依据以下三条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相对价格基准、选择性竞争基准。这三个基准常常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

总之,通过培植优位小城镇产业群,才能提升优位小城镇的竞争优势,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小城镇经济又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经济发展了,县域经济也才能高速发展。^

第四篇: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14春农村行政管理(专)***15 陈治旭 内容摘要: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农村 小城镇 建设 问题 对策

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

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

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

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陈旧观念影响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长期以来,落后的陈旧观念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导致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步伐相差甚远。而这些观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导致人们对发展小城镇建设认识不高,信心不足;在指导小城镇建设中,表现为重镇容镇貌的治理,轻基础建设,重居住条件的改善,轻经济实力的增加,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二)资金不足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长期以来,很多乡镇财政只能保证职工工资的发放,致使小城镇建设配套设施跟不上,土地储备不足,利用土地生财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目前,很多地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仅停留在向上级争取和招商引资上。由于乡镇招商引资比较困难,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主体大多以政府为主,许多项目只投入无收益,只建设不经营,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

(三)规划不当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不少地方刮起了建房热,建房面积越来越大,装修豪华,花样翻新,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尽管各级政府要求编制城镇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规划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经规划,就不能随意更改。

(四)协调不力,拖延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需多方配合,它从规划和审批要涉及不少单位和部

门,手续繁多,程序复杂。而目前职能部门之间配合不当,导致有的建设项目失去了机遇,拖延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富民建镇的思想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

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镇规划应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以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形成较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三)突出小城镇建设特色

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如果一个小城镇在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化、专门化的效率,就会在别的小城镇和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中衰落。因此,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等。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不可动摇,但精神文明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破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约有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也是少数,而多数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我们必须清醒

地认识到,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在建设中必须解决陈旧观念、资金不足、规划不当、协调不力等主要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规划管理、广开财源、提高农村小城镇建设水平。参考文献:

[1]谭庆琏.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努力开创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新局面[J].村镇建设,2007(11).[2]戚盛豪,等.城市生活用水定额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6,22.[3]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4]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调查

小城镇建设调查

朱太平

目前,作为有战备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但是,小城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市,使这次千秋伟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机关领导,就本次对以下几方面具有正确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定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本次有明确的认识,所谓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机遇和发展目标。比如有的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机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别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和重点性

目前的小城镇建设项目繁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而且现在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然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务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三、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用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还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是你有我也有,这一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固,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性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创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形成初步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扩大、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为主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建设不撞车,要重点注重产业的多样化,在更广泛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A、基础农业型;B、工业主导型;C、商业贸易;D、适应目前开发型;E、交通枢纽型;F、海洋开发型;G、资源开掘型。

1、目前,企制城镇的人口普通偏小;但居住在镇区的人口是当地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农民,外地迁入居住的极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全镇减少趋势。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原因是政策性,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户籍障碍;二承包土地资源障碍;三宅基地障碍,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识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力,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进城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大胆改革户藉制度;②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③正确处理入镇农居与承包地的关系;④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⑤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耕 民轻装入镇,尽快安居乐业。

下载佛山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山市小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山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做法

    佛山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做法2010-08-15佛山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做法民营经济发达是佛山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发展模式。佛山民营经济扎根本土,资......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全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 决农业、农......

    佛山市三水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佛山市三水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佛山市三水区残疾人联合会三劳社发〔2009〕20号文件关于开展2009年度劳动保障年审工作的通知各用人单位:为贯彻执行《劳动法》,依法按年度对用......

    佛山市三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佛山市三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佛山三水区经济贸易局 文件 佛山市三水区总工会三人社发„2010‟9号关于开展2010年佛山市三水区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各镇政府(街道办......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杜新祥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

    涟源市小城镇建设调查与分析

    学号:0943004465947姓名:颜五升 编号:涟源市8-098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对涟源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坚持科学发展,加速我市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佛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范文]

    佛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1 佛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2 目录 第一章 总体思路……………………………………… (6) 第一节发展现状…………………………......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考核说明《小城镇建设》是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课内学时90,学分5。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