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观后感
传承西柏坡精神锤炼党性修养 ——《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党员教育电视片《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让我重温了这段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再次聆听这些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思想上又一次受到了洗礼,感悟颇丰。
西柏坡,坐落于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6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西柏坡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所在地,在这里“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得以阐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指引着新中国的前行。她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共称为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她的名字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之国,震彻寰宇。
毋庸置疑,西柏坡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更是一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包涵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的是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西柏坡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和两个
“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观看这部党员教育电视片,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倔强不屈的精神,感受到了他们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更加地敬重革命前辈们的坚持和付出,也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来不断锤炼党性。
一是不断加强学习,在提升素质中锤炼党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一个人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断用学习的成果升华自我,用学习的成果指导实践。因此,我会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将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通过学习成果的转化,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党性的认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是善于接受批评,在改造自我中锤炼党性。党性强不强,群众说了算。一个人有缺点、有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思想上消除对他人批评的顾虑,把别人的批评想成一种思想负担。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剖析自我、改正错误的最有力武器。我会把别人的批评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把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当作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和展示自己宽广胸怀的体现,虚心的接受批评,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党性的提高。
三是乐于解决问题,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党性。善于解决问题的党员,才是党性强的党员。我会牢记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党性
这一理念,时刻用为民解决问题的成效这一重要标尺衡量自身党性,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把群众的需要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选择,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争取群众的信任,使党性在实践中升华。
《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这部教育片对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现教育,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历史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如今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而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了早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做的是把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实际工作中去,坚持党的立场与信任,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
刘云***
2008年4月26~27日,在中科院海洋所党委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26日早上,我们乘坐旅行社的大巴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出发,历经4个多小时的路程,在中午时分到达了平山县。下车后,我们先进行了这次红色之旅的第一课——“忆苦思甜”。在平山会馆,我们吃了被导游称为忆苦思甜饭的午餐,想想共产党在解放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我为生活在社会逐一新中国下感到幸福,也深刻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吃过午饭后,我们继续乘车赶往这次参观的目的地西柏坡。导游给我们简单介绍了西柏坡的基本状况,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她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作者就是平山县人,据导游介绍,平山县人不论老幼都会唱这首歌,并且我们行驶的道路被称为红色大道,走在红色的大道上,都要唱这首歌曲。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引吭高歌,大家都非常激动,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岁月。
大约行驶了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西柏坡,标志性建筑西柏坡纪念碑赫然印入眼帘。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观了西柏坡,西柏坡遗址其实是50年代修建水库而搬迁上来的原貌拷贝了,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人的旧居以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仍然照维持原有风采,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而整洁。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
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在这片故居平房的背后,有幢稍高并大许多的敞屋,原是当年中央机关的大伙房,这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在这个也是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却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一页。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声音及时地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危险。他形象地比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预言式地昭示人们: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如今传遍大江南北,警示着六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就是在这里响亮地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含意隽永、铿锵有力的预示和嘱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闪烁着巨光的灯塔,一下照亮了新的历史航程。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执政,执政为了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政不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也就是一种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一种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使命意识。从本质上讲,西柏坡精神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的深刻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得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客观的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常新,精神不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居安思危,继续以艰苦奋斗来要求自己。
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们把西柏坡精神视为“传家宝”,那么在改革开放的当代社会西柏坡精神是否过时了呢?没有!西柏坡精神没有过时,“两个务必”教诲永放光芒。时代虽然不同,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依然必须追求这种
境界;时代虽然不同,但是我们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所需要的精神却是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发表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要结合新的实际,继续坚持“两个务必”,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对于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就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断开拓实践“三个代表”的新局面,继续保持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做好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真正做到为民所信、为民所靠,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创新的那美好天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西柏坡精神不仅要继承下来,而且要传扬开去,与时代同行。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新时代也将从这里开创。激励我们万众一心,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继往开来、与时代同行,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努力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走出西柏坡》观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观《走西柏坡》后感
姓名:罗银忠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号:20120103044
5班级:12电气一班
观《走出西柏坡》后感
提起人民解放的历史革命这几个字眼,我们非常熟悉,可能问及到历史系的同学,他会滔滔不绝的讲出很长的一段,其中难免会浮夸,难免掺杂着个人情感,和讲授老师的见解。听了之后你肯呢个会在大脑里回想与其有关的各种现场,稍后便将其遗忘,因为现实的美好和美满没来得及让你为历史神伤,你可能会大失所望,莫感于心堂,因为你看惯了国产的各种喜剧和电视剧,情节平淡画面灰白,与它们是另一个样。不管你抱有何种情感去回望过去的历史,听到的那些都不足为叹,以为只是听说,听到别人说历史是那样的,纵然事实是那样,因为那不是经历,而是对没有经历过的事的回想,当然,时间不能穿梭到过去,虽然时间会让你知道一切,但也不允许你知道一切。
《走出西柏坡》是历史一段深刻的记忆,在那种只有灰白格调的画面中,就如当时的情景一样没有夸张,只有实干,那不是一次视觉盛宴,而是历史的真实回放。用心去看,你就会触摸到那段历史,听到她的鼻息,看到她灰白格调的脸庞。我观看的时候,进入剧情,成为其中一角。我很荣幸自己能回到那个年代,因为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人民大众觉醒了,中国觉醒了,告别了几百年的历史屈辱;那是一个纯洁的年代,共产党们完全代表人民的利益,他们身体力行的奋斗,为解放穷苦的人民群众奋斗,为恢复战后生产而奋斗。但我也很害怕,害怕自己是其中一员,因为那里充满着饥饿,还有**,没有美食,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wifi和宽带上不了网也不能聊Q,也没有电视机,只有那种无声的画面,可能我还看不起,偶尔吃顿饱也只能是馒头或窝头,下一顿还要为领不到工资而发愁。可是那样的环境里却有着一群热情激昂的实干家在奋斗,当官的没有官架子,更不会出现“官二代”,偶尔看到的守卫也没有城管那么暴躁,他们从群众
中走出看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在解放群众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提高了思想觉悟,权衡了吃母鸡还是吃鸡蛋的哲学原理,并运用到解放生产中,他们打击资本也解放资本,从而恢复经济生产。他们对错误没有包庇,也没有赶尽杀绝,用自己的觉悟去教育别人,然后不断的提点自己。正如影片中耿涛所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他们穷,文化不高,但是他们始终刻苦,矢志不渝的在奋斗,他们有创新而且敢于创新,他们中没有特种兵却不乏战斗英雄,也拿不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但他们有爱情、有理想,偶尔一个工作报告也能酣畅淋漓。
走出西柏坡是一种进步,但只是进了一小步,虽然邓爷爷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面貌如雨后山林焕然一新,但中国的今天更多的是那些革命先烈的心血积聚而来的,他们的昨天是我们的今天,我们应该且行且珍惜。
看了《走出西柏坡》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那些过去的事,过去的人,我只听过,没看过,更没经历过错过的那一段,我们可能还没来得及补上就将面临死亡,但将来的路,一定要走好,走出自己的一个样。
现在的我们不缺什么,我们的世界纷繁戎乱,甚至有点肮脏不堪,还多姿多彩。我们无法从一个角度定义这个世界的好坏,也不可能将其所有都放入一个大染坊,因为我们缺的太多,多余的也太多,或许我们需要反省,需要检讨自己,或许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贯然现象。但不管怎样,别妥协,别放弃,别忘了那些纯真而又**的年代,我们且行且惜!
第四篇:走进西柏坡观后感
走进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组织并夺取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他们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西柏坡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士,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她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
此行我参观了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七届二次全会的会场;瞻仰了新建的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纪念碑、西柏坡石刻园、领袖风范雕塑园、五大书记铜像、西柏坡影视厅通过对这些资料、实物的参观,使我感同身受的了解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党的老一辈革命家,硬是凭借着不屈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第五篇:115班西柏坡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
有幸在一次爸爸出车要去西柏坡周边,在我的要求下,爸爸带领我参观了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
经过约七个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这片朴素而又神圣的土地。下了车,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坐进了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旧址是全国闻名的革命纪念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中央之所以选择了西柏坡,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足的物产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平山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而为以后中央工委、中共中央的移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居住条件相当艰苦,但共产党人拥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敢于面对任何困难,面对这一排排的简易的土房,我的心里不由升起崇敬之情,自封建主义开始,中国人民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尽了压迫与剥削,但中国人民并不是甘心做奴隶的,他们自强不屈,勇于抗争,再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他们具有了战胜一切的力量,西柏坡就是在这时承担了历史的重任。在旧址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址,这里的一切都是当年的原样。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你无法想象到,当时并无专用的会场,而会场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火房改造
而成的。毛泽东同志在此提出了被称之为西柏坡精神 “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随后我和爸爸参观了纪念馆。依次参观了每一个展厅,首先是序厅:“光荣的平山”。这里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平山的光荣历史;然后是一、二展厅:“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介绍了工委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领导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军工生产和经济建设等重大事件;三展厅:“决战前夕”。介绍了大决战前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四、五、六展厅:“大决战”。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场及人民支前情况。无疑,正是辽沈、淮海、平津的大决战以及无数为建立新中国的献身者,才奠定了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七展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八展厅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的情况;九展厅:“难忘的岁月”。展出了当年领袖和工作人员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照片;十展厅:“历史不会忘记”。展出了现在各级党、政、军领导及社会名人等参观回访西柏坡的历史照片。
虽然这次时间比较紧,但是我还是进行了详细的参观,我们还参观了纪念碑、领袖风采园、石刻园,感受着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一段辉煌历史,接受西柏坡精神的洗礼。
通过这次西柏坡之旅,使我深切感悟到了西柏坡精神,懂得了好日子来之不易,要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提醒我们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告诫我们在逆境中只有获得勇气和力量,保持乐观进取精神,刻苦努力,才能走向成才之路;保持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使我们在获得成功之后不骄不躁、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忧患精神,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考验,在成才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虽然我的参观只有大半天的时间,但它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永远的。当我要离开这片土地之时,回首那树立在柏坡岭上的西柏坡纪念碑,我相信到过这里的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无法平静的,希望是从这里开始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一定要传承这种精神,回去后讲给我的同学,让西柏坡精神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