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宜过分责怪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不宜过分责怪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作者:阙明坤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6期
今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创历史之最,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有不少人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学生没有转变就业观念。在他们看来,经过数年的连续扩招,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但大学生还依然保持着过去的“天之骄子”思想,不肯到平凡岗位去“低就”,正是由于他们固守的就业观念造成了就业难。
乍一听,这话颇有道理,似乎道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问题。然而,笔者认为,一味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观念问题,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并没有看庸事情的真相,而且对大学生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从需求来讲,大学生并未过剩。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 3亿人口、劳动者队伍中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却不到5%的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一年新增600万大学毕业生,不至于难以消化。相反,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及入学率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还是非常之大的。而且,在大学生供给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已经逐渐改变了传统观念。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正在逐年降低,近八成大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君不见,时下媒体对大学生“当搓澡工”、“卖猪肉”、“当船娘”都已见怪不怪了。这一切都显示,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们已经开始调整心态,慢慢将自己视作普通劳动者了。因此,如果还有大量的学生死守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的话,那么恐怕应该从“观念”的背后寻找深层次原因。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既不是扩招所致,也不是就业观念使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过渡期,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传统的、低端的劳动产业没有人愿意去做,而更多的高端岗位又没有被开发出来,整个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正在进一步开发之中。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占据很大比重,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则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高层次就业岗位相对于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仍然显得偏少。因此,在这一嬗变过程中,必然要带来改革的“阵痛”,大学生就业难就是表现之一。至于为什么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而不太愿意到农村、西部、基层去工作,则不仅仅是观念上的问题,而是因为公务员有着令人羡慕的福利、社会保障等待遇,其他一些“不起眼”的工作和岗位的就业环境和福利保障则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姓名:
班级:
学院:
日期:2012.05.20
调查名称: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刘云龙 王凯 张致斌 费强 贺子俞
调查目的: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关做了一个调查研究。调查地点: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学
调查对象:石河子大学所有在校学生随机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05月07日—2012年05月20日 [摘要] 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关键词] 经济,就业,职业
一、调查方法: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详见附卷一)
二、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11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
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
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
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关于就业目的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四、结论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六、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五、调查心得:首先,要严格抓紧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做到位。第二,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调查,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去做调查问卷。第三,以笑容覆盖一切困难,以真诚打动群从。我自己就把我住自己的心得,不管在什么工作单位,或是什么样的工作类型,先要做好自己所要的工作,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心态是必须的!请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面对困难时,更需要自己的心态和态度要积极,虽然挫败的情况会经常走到我们的身边,但我们必须好好总结,把问题的要点找出来。让问题得到一定解决,这时我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充分地展示出来,发挥自己的能力,把自己需要克服的困难所克服了,这是我们在调查中需要学好的!这次调查令我获益匪浅,我会学到的每一个点,每一个思想,做法等铭记于心,应用到我日后的工作当中。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观念问卷调查表
大学生就业观念问卷调查表
学校:院系:年级:性别:
1.作为大学生,您对当今就业形势及自身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
A 形势正常;不了解B 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C 形势严峻;就业比较困难D 形势难测;没想过
2.假如您是大四学生,您是选择继续深造学习,还是尽快工作?()
A 继续深造学习B 尽快工作
C 无所谓D 没想过
3.在就业决策时,哪些方面对您影响较大?(可多选)()
A 父母影响B 老师影响
C 朋友影响D 自己决定,不受他人影响
4.您希望将来在哪里工作?()
A 沿海发达地区B 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
C 家乡D 国外
5.您对择业的薪酬标准有何要求?()
A 800-1200元B 1200-3000元
C 3000元以上D 800元以下
6.假如您找到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您会怎样做?()
A 暂且接受B 努力适应这份工作
C 考虑继续深造和学习D 还没考虑好
7.您是否经常关注求职信息和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A 经常关注;认真考虑B 比较关注;没有认真考虑过
C 比较关注;偶尔考虑D 不关注;没有考虑过
8.您的就业目的何在?()
A 为了生计的需要B 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C 奠定建立家庭的经济基础D 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9.在就业过程中,您最关心的问题是哪些?(可多选)()
A 专业不对口B 专业面太窄
C 户口难解决D 缺乏社会关系 E 就业信息严重不足F 性别歧视
10.您对大学生就业,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思考或建议?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安委会信息调研部第十周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比往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观念,为他们转变不良就业观念,更好就业提供参考。
调查范围部分学生。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调查内容:在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期望。
信息工程系有五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现就这五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同学们的就业观念进行分析。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很好,主要针对对日软件外包行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有到公司去实习的了,就业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有部分同学认为搞软件编程枯燥无味,太累而且有时需要加班并且起点较低而不想从事该工作。
信管专业就业形势也比较好,和计算机专业差不多,也主要从事对日软件外包的软件开发工作,另外还有一个ERP方向,发展前景很好。该专业部分同学也认为搞软件编程枯燥无味,太累而且有时需要加班并且起点较低而不想从事该方面的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情况不好,大部分同学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通过其他途径就业,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比较迷茫,心理压力较大。
电气专业的同学选船电方向的就业情况很好,选电力传送方向的不好就业,该专业的同学大部分选择考研。船电方向的就业工资很高,但部分同学认为上船太辛苦,有很长时间要在船上呆着不能经常回家而不想从事该工作,还有部分同学选择到船厂去工作。
自动化专业和电气专业的就业情况一样,也是船电方向好就业,电力系统方向不好就业。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各个专业都有部分同学选择考研,少部分同学选择考公务员,好就业的专业中有部分同学对毕业后将从事的工作不满意,认为起点低,工作太累薪水低而且没有前途而感到迷茫,有较大心理负担,究其原因是定位太高,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很少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月工资能拿到2000块钱以上。
通过调查还发现:(1)“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选择比重较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选择比值较低,自主创业的意愿有所增强,但仍显不足。
(2)薪酬、福利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第一考虑。“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比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选项时,70%左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个人价值”,而非“福利薪酬”。
(3)西部城市及基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吸引力,但他们有所顾虑。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西部城市和基层广阔的就业空间,使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被迫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但人地生疏、怕受排挤、发展空间受限以及自身的困难等因素使大部分大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4)重视社会实践,自我评价客观,就业心理较为成熟。绝大多数的“80后”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感觉,自我定位较为实际客观,比较看重社会实践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但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社会锻炼渠道不畅,但面对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心理准备充分,抗挫折能力较强。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通过我们直接访谈大三大四学长学姐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心理: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6、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调查结果:通过发现大部分对社会就业形势、政策的认识以及自我评价趋于理性,减少了就业过程的盲目性,少部分同学自我定位较高,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就业心理压力较大。个人体会: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理智就业;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立足基层,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
2010年5月8日
大学生安全委员会信息调研部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
题目: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
人文科学分院学院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班级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摘 要
2002年北京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场上,北京各单位招聘台前人山人海,应聘生排起了长队,纷纷递交简历并与招聘负责人耐心沟通推销自我。而广州,上海等地单位的招聘台前也十分红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用人单位的招聘台前门可罗雀。这样的就业观念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不相吻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将难有根本的改善。
2007年仍有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但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据调查,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择业地点和工资待遇上要求普遍较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2010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看上了公务员这一铁饭碗,以至于出现甚至千人竞争一个岗位,他们追求社会的高福利,稳定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资。也有一部分人不再选择本科毕业后就立刻迈入社会,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的学位成了渴望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方式。
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扩展就业渠道。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扩宽就业渠道。东西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西部地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的学子们有不少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贫困的西部去,在那里就业,创业。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实现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转变。勇于创业,由被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态;观念。
一.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北京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会场上,北京各单位招聘台前人山人海,应聘生排起了长队,纷纷递交简历并与招聘负责人耐心沟通推销自我。而广州,上海等地单位的招聘台前也十分红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用人单位的招聘台前门可罗雀。黑龙江大学此次来京计划招收优秀毕业生任教,尤其在小语种(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方面,为了吸引人才,该校破例来京计划招收优秀毕业生任教,然而这样优厚的条件并未吸引很多毕业生的注意力。该校招生负责人本以为优厚的条件和放款的要求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没想到某些小语种只等来了四个人递交简历。在现场招聘的哈尔滨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外地院校的展台同样是冷冷清清。对外地在招聘机会不感兴趣的现象不只是在招聘会上。某高校外语类毕业生接到中原油田的招聘书,单位承诺将其外派到中东地区并给出了1500美元月薪的“天价”,但该生经过慎重考虑后仍然拒绝了邀请,原因就是“我不想去河南”。
一位资深职业咨询师认为: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来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不应以地域为标准,而应首先考虑该工作能否为自己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下一步的增长。小环境即其工作单位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对与工作者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不同地域的影响。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有的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到外地工作,主要是不知道他将面对什么困难,认为风险太大,但这样往往就抹杀了他培养自己独立性的好机会,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工作,受到的干扰必然会比在熟悉的环境中多,对于这些干扰应该面对而不应该逃避,只有克服了干扰,才能使独立性得到培养,潜能得到开发。
在“你最愿意去的单位”的问题上,虽然几年来有所变化,但一些传统观念中“吃皇粮”的部门和单位仍是大学生的首选,如国家机关,科研院所等几年来一直排在前位,而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一直排在后面。这样的就业观念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不相吻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将难有根本的改善。
二.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随着扩招后的大学生涌向市场,就业形势严峻,2002~2005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由145万增至350万,平均每年增幅达32%。而在国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精简分流”的机构改革。这种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的矛盾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
而在就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时,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情况令人担忧。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但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据调查,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择业地点和工资待遇上要求普遍较高。再就业首选地点的调查中,有32%的大学生首选上海,28%的大学生首选北京,12%的大学生首选深圳,三个城市加在一起占被调查学生的72%,在对月工资的调查中,毕业生求职的月薪底线平均为2200元,其中选择2000至3000元占到21%,选择3000至4000元占17%,选择4000以上占15%,三项加起来占被调查大学生53%,可见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三.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分析
国家公务员招录公共科目笔试于今年12月5日开考,超过140万考生竞争137个招考单位1.6万余岗位,平均竞争比达88比1。据统计,今年是笔试资格率考生人数连续第3年突破百万人,而2003年这一数字仅为8.7万。--《环球
时报》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看上了公务员这一铁饭碗,以至于出现甚至千人竞争一个岗位,他们追求社会的高福利,稳定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资,不会因为经济危机担心自己会下岗,不会因为公司裁员担心自己会换工作,不会在室外大汗淋漓,大多只需坐在办公室享受着高福利,对着电脑打打字,这么惬意的工作谁不愿意呢?由上一段中的数据明显看出,人们渐渐不愿意自己创业,不愿意应聘,这种书面的分数竞争似乎成了王道。应试教育,成了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我们相信分数胜过相信自己的能力。
前几天学校11届的招聘会上,早早的排起了长队,学长们拿着简历,酝酿着自己的未来。大学毕业生如今已不再有就业的优势,硕士博士比比皆是,学历和经验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也有一部分人不再选择本科毕业后就立刻迈入社会,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的学位成了渴望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方式。
四.现代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的关键是要走出“期望与现实矛盾”的心理误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到了实际找工作时,由于不愿意下基层,对职位,工资水平要求过高等心态导致的人才供需错位,仍是阻碍大学生正常就业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扩展就业渠道。
(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扩宽就业渠道。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人才资源奇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统分统配”主导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主要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急功近利,就业时向往东部和沿海的大城市,不愿到小城镇,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对工商,税务,金融等职业趋之若鹜,对待工资及住房条件更是越高越好。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还在当代大学生中影响很大,很多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在地域,待遇,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过高期望,而这些恰恰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良印象,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录用人才。因此,这些就业观念必须及时改变,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2)到西部去。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极为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举世瞩目,而东西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西部地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的学子们有不少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贫困的西部去,在那里就业,创业。
(3)到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需要大批人才的支撑,这位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
(4)实现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转变。由于过去一些政策因素的限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并且由于大学生对民营企业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存在鄙视民企现象。大学生不愿意跨入民营企业工作,甚至错误的认为“大材小用”,“没出息”这造成了民企人才短缺,劳动者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明显偏低,制约了民企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5)勇于创业,由被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现在高校毕业生,敢于和愿意
创新的人不多,原因是多方面,我们的教育没有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机会和自我创业能力的机制,我们的社会还缺乏鼓励学生自己创业,独立发展的制度,但更恐怕是毕业生缺乏自我创业的经验,从进入大学求学,选专业,到就学,形成知识能力,最后到谋业,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自我创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和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政策上予以鼓励,扶持创业。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进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过去看来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业岗位,逐渐具有较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人员从事,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广大毕业生必须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消除就业希望与实际岗位的错位,将就业的眼光放在农村,基层,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和服务性行业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顺利进行并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1】沈健 大学生求职训练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李守信 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3】吕东伟 从深层次新角度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4】魏先铭 正视就业问题的严峻挑战 新视野 1997
【5】张敏强,苏斌原 大学生就业问题新审视 高教探索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