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改论文8
探索与思考 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综述
本刊记者 熊 华
为了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推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研发工作,加强全国各地课改实验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展示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一线教研员和教师探索、实践、创新的成果,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于2006年5月22—24日在湖北省襄樊市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将课堂教学观摩、专家讲座和经验交流有机结合,给教研员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多向交流、信息共享的互动平台。
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各级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共800多人参加了会议。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杨刚、小学数学室主任卢江、副主任王永春、中学数学室编审田载今以及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出席了本次经验交流会。会议开幕式上,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和襄樊市教育局的领导分别到会致辞,热情洋溢地欢迎各地代表来到古城襄樊,展示各地实验区探索、创新的成果,交流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人教社社长助理杨刚首先传达了教育部近期对推进课程改革的部署,介绍了人教社近期的努力方向和争创主流教材的决心,同时还介绍了人教版教材在全国实验区的使用情况,并且针对小学数学课改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他还对各地教师、教研员在人教版教材实验工作中付出的辛劳和对人教社的一贯信任与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主任卢江在致辞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研究交流主题──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研究观摩──课改成果展示
开幕式后,代表们仔细观摩了由湖北省襄樊市胡青华、荆门市李慧玲、武汉市的陈瑶老师带来的三节观摩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植树问题”和“减法”,每节课后执教教师就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执教体会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说课”。三节观摩课颇具代表性,分别涉及了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从整体上看,这三节课充分展示了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所发生的变化,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如:每节课都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习等等,给与会代表们提供了可学习、可研讨的丰富资源。当然,观摩课中也有一些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情境的有效设置和利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等。当然,这也是所有课堂需要关注的问题,牵涉到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的问题,特别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质就是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问题。
会议第二天,来自课改实验区的教师代表(江西省邓慧、重庆市郭莉、河南省席争光)也向湖北省的代表展示了三节观摩示范课──“数学广角”“用字母表示数”和“圆的周长”。
二、专题报告──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卢江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2006年9月,新课程改革的首轮国家级实验区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年,省级实验区也要进入五年级。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应为学生的数学发展提供怎样的帮助,将是高年级教研员和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为了使新课程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获得促进学生发展的富有成效的成果,我们把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作为本次经验交流会研讨的主要议题。为此,本次大会邀请人教版初中课标数学教材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田载今作了专题报告《对初中数学中几个问题的介绍》,介绍初中数学课标实验教材的改革举措以及对学生学习基
础的要求;同时,还邀请小学数学界的知名专家曹培英老师就此课题作了专题报告《试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个问题》,为与会代表深入研究此课题提供了参考。
田载今编审的报告首先介绍了这一课题提出的缘由:从原来的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但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模式和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的实际情况与课标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为了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使七年级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新学段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需要充分关注一个问题──新课标下的二、三学段(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
报告中,田载今编审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领域介绍了第三学段数学课程的主要知识,并着重分析了第二、三学段数学内容的主要变化。从数系扩充、由数字到字母、由算术式到方程、函数──反映事物的变化与联系的模型;从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建立图形与坐标的联系、图形变换──以运动观点看图形;从认识统计思想和概率──对可能性的数学描述,等等;田载今编审详细分析了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接下来,他还介绍了第三学段数学课程中的两个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模型化和公理化。建立数学模型是应用数学的基础,田载今编审结合具体实例讲解了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出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求解,最后找出实际问题的解答。而公理化的体系结构包括公理(基本事实)和定理(经证明为真的命题),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和谐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在此基础上,田载今编审分析了第三学段学生学习的一些变化。到了第三学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抽象性增加,并且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减少,自主探究加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学习任务弹性更大,这样个体差异就会更趋明显。最后,田载今编审强调,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作用非常重要。因此,了解第三学段数学课程和学习方法,并在此前有针对性地为第二、三学段的教学衔接进行准备,对于学生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过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田载今编审的报告,使小学教师从更高的角度理解了中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对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的一些变化情况也都有了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进入中学的数学学习作好相应的准备。
接下来,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曹培英老师进一步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作了题为《试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曹老师首先从哲学层面、培养目标、课改理念等方面阐述了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意义。曹老师提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换位思考,看看中学数学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通过问卷与座谈调研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学基础的期望,总体上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扎实的数值计算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观念”,然后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接着,曹老师就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作了整体分析,并从数与代数以及空间与图形领域,分别作了详细的阐释。他强调,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数与形两大方面的相互衔接,要求小学的教学必须注意“顾后”,当然,也要求中学的教学必须注意“瞻前”。最后,曹老师着重就教师们最关心的中小学衔接中教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指出:要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结合研究与实践,曹老师从以下五方面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着眼于“衔接”的主要教学改进措施与教学策略:重视数学概念、关注说理和表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方面,曹老师都结合具体的案例给与会代表作了翔实的分析。
曹培英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既有理论研究的支撑,又介绍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使广大教研员和教师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不仅为教师们深入研究此课题提供了参考,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分组研讨,互动交流
根据大会安排,第二天上午与会代表按省分成三组进行经验交流。交流的议题包括:对课程改革的体会和经验、对专家报告的感受以及对试验教材的意见和修改建议。代表们踊跃发言,就这三个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达到了互相交流的目的。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还就本组的讨论作了详细记录,在下午的大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第一组的代表重庆市教研员李光树老师在发言中说到,本组代表对专家的报告和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这既是一个一直受人关注的老问题,同时又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好的难点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五年之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把这个问题作为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体现了教材研发单位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家认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它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怎样搞好中小学衔接,代表们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问题的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从教材内容进行衔接;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注意学习方式的衔接;要注意从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等方面作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让学生进入初中能尽快适应中学数学学习。代表们还就关于课前预习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区分数学广角和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的不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到底是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为好,以及计算课中的情境创设问题等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第二组由河南省教研员梁秋莲老师代表发言,她在发言中首先谈到了代表们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总体情况的感受,大家认为课程改革将完成五个学年的实验,新的理念及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些改革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更可喜的是,课堂教学的变化已经彰显出这些新的理念开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次会议以“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为主题,大家认为很适时,有针对性。大会安排的两位专家的报告给大家以很大的启发。田老师的报告让与会代表了解了中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便于教师们在教学中能“瞻前”“顾后”;曹培英老师的报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具体策略,使教师们受益匪浅。代表们还就三节观摩课谈了各自的看法,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接下来,代表们还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并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如何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数学抽象的矛盾;如何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如何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主动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外,代表们还对活动组织和人教版教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第三组的代表辽宁省教研员李晓梅老师在作总结发言时,首先代表大家感谢人教社小学数学室选择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召开此次会议。大家认为在课程改革历时五年的今天,从改革初期的兴奋、盲从逐步走向清醒的今天,在广大教师和教研员从迷茫、困惑逐步走向冷静的今天,选择“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这样一个主题召开第四届经验交流会是有价值的,是及时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次会议的三个板块内容的安排──观摩课堂教学、聆听专家报告、分组交流研讨,不但交流了各地在使用教材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通过田老师、曹老师两位专家的引领,使大家意识到,小学的数学教学应如何站在一个高的基点上来设计教学,通过学生扎实、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但具有即时价值,更能体现出延时价值。所以说,这次会议为广大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透过这扇窗,大家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应该做得更好。接下来,代表们重点围绕“对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意见和建议”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通过五年的实验,大家一致认为人教版教材具有较强的适切性,是一套适合中国广大城乡地区使用的好教材。代表们列举了五个方面的优势:(1)教材辩证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突出了“实”“稳”“新”的特点;(2)科学地处理了新颖活泼的呈现方式与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的关系;(3)合理地处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4)有效地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的关系;(5)辩证地处理了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关系。为了让教材更加完美,代表们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1)要进一步突出教材的系统性、精确性;(2)教材中的“主题图”,不仅要承载引出新知的作用,还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
在教学用书中要在“本体性知识”方面为教师作专业引领;(4)在教学用书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引领。最后,代表们还对人教社实验教材的培训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大会结束前,卢江主任还对2005年开展的小学数学优秀课改论文的评选工作情况进行了说明。她指出,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通过共同的学习、研讨和交流,对课改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在本次论文评选中就能体现出来。本次参评论文在质量上较往年有所提高,空谈理论的论文少了,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谈改革措施及对改革措施的理论思考的论文增加了,其中还有一些独特的、有自己观点的文章或研究报告。比如,有些论文能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由恰当的实例加以说明,有明确的观点,使人读后深受启发,如湖北武汉市罗秋宏、张志平的论文《从生活中来回数学中去》,河南焦作闫永芳的《依托实验教材转变学习方式》,北京陈凤伟的《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等等。有的论文则能从一个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学习的参考。如云南西双版纳魏东菊的《农村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反思与改进策略》;广西南宁梁伟芳的《对课改中课堂活起来的冷思考》,江西吉安陈琴华的《重视教学预设把握课堂生成》,启发我们应该把握平衡,辩证地思考问题和处理课堂教学的各种措施。还有一些专题研究,显示了我们小学数学教研员和教师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开始进行数学教学的更细致化的研究。如,浙江杭州蔡武娟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数学试卷编制改革的研究》,重庆张莉的《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习题的认识与使用策略探究》,山东安丘周凤娟、刘英的《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以及安徽芜湖陈瑛的《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反思》,等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湖北武汉陈瑶、陈平的《精彩不容错过》一文,从对一节课的实施全过程的研究,叙述了怎样用新的教学理念统领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了一线教师的科研落脚点,是非常真实的、有理论、有实践的以小见大的好文章,应该作为小学一线教师研究、写研究论文的范例,并且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这些高质量的课改论文反映出实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让我们对课改的前景充满信心,特别是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健康、理性发展充满信心。另外,为了鼓励大家在课改实验中的辛勤工作,本次会议还特别评选出优秀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各350多名,并予以表彰。
在对此次经验交流会进行总结时,卢主任认为,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可以说进入了稳步发展、理性思考的阶段。前几年,大张旗鼓地宣传,风起云涌地促进,已进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入研究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的阶段。虽然我们认为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距离社会公众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存在着差距。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前行,一度出现形式化、表面化泛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情况。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经验,各地教研员和教师的思想已接近统一,已经开始追求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追求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与创新、自主探索与有效指导、体验感受与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使数学教学在更高层次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达到高效率、高质量。本次大会中,在三节研究观摩课中闪动着、在专家报告中提到的、在互动式研讨中争论的许多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卢主任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这样的信息带回去,传播开来。她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前行,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研究,需要我们在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体现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小学阶段的课改进入高年级后,需要更加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方法和习惯。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发展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才能切实有力地推动课改的发展,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让我们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
随后,杨刚社长助理、卢江主任、王永春副主任向研究观摩课执教教师、优秀课改论文获奖者以及优秀教研员、优秀教师颁发了证书。大会在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新课标 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河夹镇中心小学 陈光然
摘 要:科学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农村是关键,如何推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此我谈谈个人的一己之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孩子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新理念是课改的指导思想,课改实践者是千千万万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呢?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由此本文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学校情况,谈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让小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农村;探索;新理念;
在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认真完成;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优点,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进步。
一、课堂教学实效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有效教学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教学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人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数学”改变为“导数学”。“导数学”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二、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在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历练与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要面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抽象出数学概念,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购物、租车、整理房间、装修房屋、绿化校园等。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① 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② 出示例1:做一个长9厘米,宽7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③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④ 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⑤ 交流汇报。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方兴未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反省、思考、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更要不断地尝试与努力,不断地总结与改进,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工作开创一方生机勃勃的新天地。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改论文1
【摘 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课标;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
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改论文4
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
摘 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孩子的特点,进行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本文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学校情况,重点谈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让小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改革;探索
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认真完成;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数学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优点,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进步。
一、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在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历练与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① 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② 出示例1:做一个长9厘米,宽7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③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④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⑤ 交流汇报。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二、课堂教学实效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有效教学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
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教学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人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数学”改变为“导数学”。“导数学”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方兴未艾。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更要不断地尝试与努力,不断地总结与改进,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工作开创一方生机勃勃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