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欢新课程音乐教学中”表演热”的冷思考(合集)

时间:2019-05-15 07:1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文欢新课程音乐教学中”表演热”的冷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文欢新课程音乐教学中”表演热”的冷思考》。

第一篇:黄文欢新课程音乐教学中”表演热”的冷思考

新课程音乐教学中“表演热”的冷思考浦江县实验中学黄文欢

[摘 要]新课程音乐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教学,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表演”这二字成了音乐教师教学中的“热区”。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纷纷安排了表演,大有“无表演不成课、无表演不成新课程”之趋势:课前律动用表演,导入新课用表演,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用表演,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更是运用表演。表演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等因素,有选择地进行。综观我市的中小学音乐公开课、优质课,在热热闹闹的表演后,冷静思考,发现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对内容不加选择,滥用表演,弄巧成拙。2、目标不明,表演失去意义。3、时机不当,舍本逐末。4、不考虑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滥用表演。5、表演走过场,做秀成分多。

[关键词] 内容选择目标确定时机选择年龄特征做秀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广大教师头脑中逐步确立,音乐课堂教学常常可见体现创新思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等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课堂

表演,因为表演可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听、讲、演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无拘束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发展,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的主动性。但是,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表演,是一个我们值得再探究的问题。有些教师对这一环节安排的非常巧妙,课堂中充分展示了学生表演的才华和个性,达到了表演的教学目的,而有些教师安排的表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存在很多误区,值得反省。

误区一对内容不加选择,滥用表演,弄巧成拙

很多课堂表演,完全是为了课堂形式上的需要而表演,认为没有表演就不是新课程教学了。因此,教师常常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表演,是否适合学生,滥用表演,使教学弄巧成拙,失去了表演的意义。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非洲音乐《依哟勒那》后,为了体现学生参与,就让学生站起来边听音乐边跳非洲原始舞,结果是教学秩序失控:大部分同学你推我、我推你,相互推让说笑;只有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跳迪斯科;一小部分同学则乘机大喊大叫,乱蹦乱跳„„

思考一些教师简单的地认为表演能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新课程理念,所以不管什么内容,都安排课堂表演,其结果常常使表演变成一场闹剧。正如上述,非洲音乐并不适合学生表演,教师自己也不会跳,学生只能凑热闹胡乱应付。这样的课堂表演,能有什么教学意义呢?因此,课堂表演应尽量应选择内容生动形象、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和爱好的题材。如《龟兔赛跑》这首乐曲,在欣赏后可让学生戴着头饰扮演乌龟、兔子、猴子等自己喜爱的动物,创造表演乐曲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又如八年级音乐教材《阿西里西》是一首彝族民歌,在学生学会演唱后可安排进行课堂表演,大家把凳子叠起来作为火把节的篝火,手拉手围成几圈,让学生模仿彝族集体舞的简单动作,边跳边唱。这样的内容,才适合学生表演,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才会好。

所以,课堂表演应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仔细推敲,是否适合表演,教师对表演的结果要有预见,假如部适合表演的那干脆换用另外的方法来深化音乐作品的主题。

误区二目标不明,表演失去意义

在教师安排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由于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分工不明确而导致表演过程混乱,失去表演意义的案例。一位小学二年级老师在教学生学会唱《大鹿》这首歌曲后,就开始分发动物头饰和道具,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表演的设计。结果,由于学生年纪小,合作讨论的能力低,除了演大鹿和兔子的同学有点象样外,其他同学要么你抢我夺,要么在位置上做小动作,聊天,课堂表演乱哄哄的,大部分学生在嬉笑中浪费时间,根本没有达到表演的目的。

思考现在的课堂,教师常常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商讨表演的形式及具体内容,这是很值得我们欣喜的。然而我们的学生很多还不会合作学习,尤其是小学生,年纪小,见识浅,给他们这样开放式的自主、合作,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不明白表演的具体任务,使表演及合作流于形式,表演的回报率很低。因此,在表演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爱好和特长,不断给学生辅导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如给学生提示或提供选择适合自己表演的角色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表演目标。上例中假如教师事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或唱或跳或解说或扮演景物等,进行分组,再让学生进行讨论表演,展示成果,其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误区三时机不当,舍本逐末

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可有的教师在让学生初听歌曲或歌唱教学还没完成时就进行编配动作表演,尽管教师在台前卖力地示范,学生也认真的模仿,整堂课热热闹闹,动作优美整齐,但歌唱教学的主题显的不突出,本末倒置,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表演的动作及设计上,不去培养、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及歌声的表现力,这是舍本逐末。

思考教师在安排表演时,还需考虑这个环节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既能发挥和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不失整堂课的教学重心。假如随心所欲安排,结果只会舍本逐末。表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歌曲或乐曲的理解,深化所学音乐的主题。因此,音乐课中的表演,应更多地着眼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关注学生对歌曲或乐曲的表现力的提升和发展,若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景还没理解,就急不可待地进行课堂表演,显然对表演这种特殊的手段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还没有处理好课堂表演和学习音乐的关系。从课的总体结构看,表演常常是一节课的高潮部分,这个高潮一般都设计的靠后面好些,在学生对所学音乐完全领会后,再展开表演,才是锦上添花之举。

误区四不考虑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滥用表演

此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不考虑中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课堂那样,学习了一首歌曲或乐曲后,就盲目地让学生进行动作创编、即兴表演,结果是教师“一头热”,学生“冷应对”。有位教师在上八年级的《唱脸谱》的歌唱教学后,为了活跃课堂,体现学生参与,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表演歌曲中的窦尔墩、关工等形象,结果是学生推三推四,谁都不愿意上来表演,最后只能是教师自己表演来打圆场。

思考学生从幼儿期、儿童期,再到少年期、青春初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到中学阶段(一般是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性意识的觉醒,再加上变声期的影响,不会象小学生那样单纯,要唱就唱,要跳就跳。他们更多地会有“这样表演太难为情了!”“假如表演不好太丢人了!”等 想法,常常不愿参与表演,尤其是男同学,片面的认为跳舞等表演都是女同学的事。如果教师让男女同学搭配表演,更是他们的大忌,可能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这样的年龄特征下,教师如果盲目地让中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无疑是很失策的,常常会碰到“冷场”——没有学生参与表演的尴尬的局面。当然,并不是中学阶段的学生不要音乐表演,而是要慎用表演。根据本人几年来的实践,对于这年龄阶段的学生,让他们参与表演的最好形式不是唱和跳,而是乐器参与、音乐作品改编参与、打节奏参与等。像《唱脸谱》这堂课,如果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或改编歌词的形式参与音乐表演,会使课堂更具活力,学生的参与更积极主动。

误区五表演走过场,做秀成分多

一些教师为了过分追求所谓的效果,而不惜在课前先给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预先排练加工,课内只是展示一下,走走过场。这样的现象在观摩课中屡见不鲜。一位老师在安排学生进行《编花篮》课堂表演时,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可3分钟不到,教师就匆匆结束了合作准备,开始分组表演,令在场听课老师惊讶:每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道具,熟练地表演了起来,不仅动作表演的很到位,而且配合很默契。

[思考]类似上述的表演在公开课中不在少数,内行人一看便知:课堂表演太假,做秀成分太多。一些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担心学生在表演时出差错,会影响整节课的效果,所以不惜在课前先给几位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预先排练,课内只是一种展演,只考虑自己的课能顺利、完美地进行,很少考虑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力等方面。这样的课堂表演,就完全失去了表演的意义。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既不向学生进行表演前的“说戏”,表演中也没有恰当的点拨引导,表演后又没有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反馈、让大家一起查找原因,反省不足。就这样为表演而表演,表面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堂表演成了追求形式主义的“作假”。要知道,音乐课中的表演有别于舞台演出,学生表演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理解歌乐曲的一种手段。是琢磨歌乐曲的表现内容,推敲表演的动作、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通过表演,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歌曲,不断提高表现能力。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拉长过程、强化指导,在演前、演中、演后都能给予适时的点拨、提升,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表演,并有所收益。

虽然,音乐课堂表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仍是学生们喜爱的一项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对音乐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和挖掘表演潜能。只要我们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点出发,不盲目跟风,多思考、多动脑,精心设计,兴利除弊,相信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定会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

1、《教学月刊 》年第2、3期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年第6、7、8期

3、《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新课程中音乐教学设计初探

新课程中音乐教学设计初探

东陵区教师进修学校 吴志馨

新课程实施六年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那些致力于课改研究的、不知疲倦辛勤耕耘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们,能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探索研究中发展,使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毋庸臵疑的是课堂教学设计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那末,究竟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能体现以音乐为本、以人为本、以音乐育人的理念呢?下面本人就本着在实施中收获,在校正中前行的规律发表一下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合理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立课题之后,第一步要制定该课题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根据以下几个条件制定: 第一:《教师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用书》是由音乐教育专家研究制定的,不但具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性,还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是面对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程度而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本身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目标的科学界定。

第二:学习音乐的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例如,针对中学生变声期的特点,七年级的唱歌课设计的教学教学目标,要以唱歌为主,通过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技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进入八年级,因为变声比较明显,这时的课堂教学类型要以欣赏课和综合课为主,即便是唱歌教学的教学目标也要设计出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而不应把演唱的技能技巧定为具体目标。

第三:教学目标目的要明确,体现知识的认知层面,要囊括新课标的三维层面,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还要体现各学段内容目标。即各段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一是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是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四是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无论忽视了那一个,你所确立的教学目标都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二、科学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课题确立了,教学目标严密准确,进行下一个程序就是科学合理重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安排则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教学内容容量要适度。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是多就是少,多时把整堂课弄得满满的,老师忙的不亦乐乎,生怕落下哪一部分,直到听见下课铃响时老师还忙得马不停蹄,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压得学生喘不过起来。少时老师显得过于清静,学生无所世事,课堂气氛也显得松散拖沓。所以教学内容的重组问题,要根据教学实际教学容量要科学合理。体现重点和难点的分布。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搭配适度。这节课所选内容要都是比较难掌握的,显然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接受起来很难,只有进行对教材内容逐个单元加以理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能体现有利于学生欣赏、歌唱、演奏、创造性的综合活动,使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要有机的渗透在音乐活动中,所选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分量要适度,要有利于教学的规范性,还要有利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优化巧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手段和方法。一般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都习惯的在教学方法一栏下写上:演示法、讲授法、启发式、情境创设法等等,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哪一方法运用得恰如其分,使师生在教学中融洽交流沟通,少走弯路呢?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绿色家园》时,一个导入环节前后两次教学方法的不同设计,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一个是费了很大劲摄制的几组打扫卫生的情景,要说明的是环保问题,再通过环保进入《九寨沟音画》的音乐,改动之后便是先播放有关九寨沟由容中尔甲演唱的《神奇的九寨》的歌曲,生动直接的把学生带到了九寨沟音乐境地。显然,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其教学效果会截然不一样。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它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少走弯路。采用的教学方法一定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结构,否则,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会被动或尴尬。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问题更应谨慎,多媒体的优势是视听结合,声像统一,直观生动,信息量大。但有很多老师往往过分运用,一统课堂,好像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播放者,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体现关注学生,关注音乐,即贯彻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本、以为音乐本的新理念。教师要深入领会课标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学守法,树立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四、合理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音乐教学新的主渠道,那么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学生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音乐的殿堂里徜徉。因此,新课标强调出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时,首先要立足教学目标,针对重组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要保持最佳的教学氛围,做好教学节奏的设计,做到张弛有度。不断用生动有趣的方法组织教学,引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设计出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教学过程,教师要在第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上强调音乐情感的体验,并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让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其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场上的创造性的有效发挥。俗话说得好,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相当于音乐家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如果音乐家的一度创作再好,没有音乐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的二度创作也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艺术作品的思想艺术内涵。同理音乐老师课堂教学也如此,教育界名人曾经说过,教师是天才的演员,那么,音乐教师则号称帝王艺术的传播者更具有崇高的使命。与此同时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所以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全过程的活动中。只有聆听,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对音乐作品加深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2、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3、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喜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4、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不容忽视,应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让整个课堂的教学,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趣,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深入学习课标,领会精神实质,搞好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过程,不断反思教学行为,特别是在新课改进行若干年后的今天,一些老师还不知教什么,怎么教,对教材把握不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说明问题或陈旧,教学过程混乱的教学现象必须给予重视。

以上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初探,实在粗浅,还有待向音乐教育同行们学习,提高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发现和解决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创编表演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创编表演的运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歌唱、唱游、欣赏、演奏等教学中都会设计、安排创编表演这个环节。创编表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演、趣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设计合理的创编表演可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编、创、演的能力,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的主动性;对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创编表演设计不当或盲目实施表演,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还会让学生对原本很有热情的创编表演活动失去兴趣,使得音乐课堂失去活力。在创编表演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创编表演教学的几个关系:即

1、重潜能,轻技能;

2、重体验,轻传授 ;

3、重过程,轻结果;期望有效提高创编表演教学的效果。

一、创编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创编表演的技能

有的老师,常常以专业或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小学生在课堂创编表演中的表演动作、表演神态、创编能力等。老师的要求过高,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创和演的自信,因而参与创编表演活动不够主动。

2、过分注重老师指导,轻视学生自主创新

有的老师为了赶时间,让学生尽快地完成创编表演的各项内容,常常在指导时替代学生设计,甚至插手学生的角色分工或完全参与包办创编,让学生的即兴创作表演,跟着老师的意图走。老师的指导过多,学生缺乏自主创新,也就体会不到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喜悦。

3、过分注重结果,忽视即兴创编表演的过程

在创编表演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比较关注创编表演的结果,如在观摩课中,担心学生在表演时出差错,影响整节课的预设,采用课前先给学生确定表演角色,预先排练加工,才几分钟时间,一段整齐到位的表演就出炉了,课内表演只是展示一番,走过场。还有采用“哪组最好,哪组不够好”的简单评价。这使得许多学生在创编表演的讨论、准备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创造的机会。

二、创编表演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1、创编表演要重潜能、轻技能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编表演中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大致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歌舞、创作实践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创作实践包含创编即兴舞蹈、创作节奏或乐句、选编前奏和间奏、记录声音或旋律、创作短小歌曲、电脑创编音乐等内容。专业性质的创编与小学生的创编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要求创作者有扎实的音乐功底、娴熟的创作技巧,作品的优劣是衡量教学和创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后者并不追求学生创编出多大多好的成果,而是通过创编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造意识,提高音乐实践的能力和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放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因此,小学音乐课堂的创编表演活动,务必要处理好技能与潜能的轻重关系。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切不可将二者颠倒,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降低要求和难度,使他们感到创编表演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2、创编表演要重自主、轻传授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创编表演可以说是具有一种发散思维的艺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如果教师硬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住,那么创编表演就失去了创和编的意义了。因此,创编表演的教学要重自主、轻传授。我听过这样一位老师的创编表演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歌曲《颂祖国》进行创编表演。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学生进行歌伴舞的创编,可是几分钟过去了,学生叽叽喳喳还是拿不出像样的动作来,老师看来很急,就越俎代庖下手把手的进行指导,这样的创编表演虽然也很热闹,但已经没多大意义了。对于小学生而言,创编表演与其说是一种技能,不如说是一种内心体验。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情境融为一体,主动与同学合作,去探寻、领悟创编的动作,设计活动方式,才可能产生教学实效。歌曲《颂祖国》的创编表演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歌伴舞、群舞、小组唱,还可以是演唱加入器乐演奏等。只要老师加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伴舞动作难看点,配器简单点,歌唱幼稚点,又有何妨?这样的创编表演虽然不华丽,却朴实,是学生真正的创编成果。

3、创编表演要重过程、轻结果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和技能有限,他们在课堂上即兴创编的表演还很稚嫩,不可能达到成年人心目中的比较完美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以成果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更不能成为教学成败、教学效率的评价依据。因此,创编表演的教学要重过程、轻结果。如:在用自制简易乐器演奏与表演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选用易拉罐、啤酒瓶、橡皮筋、旧搓板等废旧材料来制作能发声的“乐器”,“成果”本身也许不完美,但学生在材料寻找、设计制作、测试改进、协作表演的探究过程中,却能受益匪浅。不仅使他们在探索、表现中体验了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相对于结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的积极性、探究精神、创造性的发挥程度,才是评价创造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创编表演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遵循小学生的年龄和音乐审美心理特征,重潜能、轻技能,重自主、轻传授,重过程、轻结果;把活动主权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编表演的价值,达到创编表演教学的效果。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

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并就中学音乐课常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用实例提出了见解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及课堂教学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问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音乐课的常态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及在音乐新课程实践。

一、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各地方的课程改革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课程标准具有发展性,适合学生新时期发展的不同需要。那末具体怎样实施,就是要通过基层教育者反复思考--实践-修正-再实践的过程。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歌曲的二部合唱如何处理没有了,启发学生怎样唱出优美的声音不见了,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几乎消失了,教师的范唱少之又少,有的只是热烈的课堂气氛和各种音乐活动,给人感觉像在做秀。每节课的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教学形式的改革?难道常态教学都这样上?

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并非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借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就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范唱、范奏,只要学生高兴、有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就是好的课堂教学。其实不然,教学活动没有了知识的支撑,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用各种高级先进的设备变着花样得让学生去听,而是要在唱歌、演奏、创作等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音乐教学要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的面貌,如果运用得当,会大大扩展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课堂时间,出现画蛇添足的效果。如范唱,教师范唱可以给学生直接的、较容易效仿的感受,就比放不熟悉人唱的光盘的效果好,感觉目标离学生自己较近,当然,在适当的时候作为欣赏可以放。再如伴奏,录制好的伴奏听起来可能会感觉效果很好,但是它有死板、不灵活的缺点,当学生在练习学唱时,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可以灵活的随着学生走,并能够通过变化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比伴奏带更有感染力。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新世纪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进步需要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去其糟帛,取其精华,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一)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放迈克的歌曲,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呀?想了解一下?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杰克逊的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杰克逊音乐视频片段时,已经出现所要学的这首歌曲的旋律,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又如在欣赏《夜莺》这一课,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导入——作品简介——作品欣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学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欣赏课。于是根据新授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采用清唱与有伴奏及视频的演唱中逐渐导入:选择的是《童年》这首歌,同学们也喜欢唱,本身这节课就是讲电声乐对,同学们兴趣极高,友欣赏了五月天的视频表演,整节课学生的精神及高,同样账务了很多的知识,不用死记,就都能够记住。

通过这种互相联通、互相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导入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非常丰富,各领域的知识有可能比老师懂的多。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拿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每组选一个人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教师:“现在问题开始,刚才看到的这些脸谱哪个是生、旦、净、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师变换形式来进行,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被选中的其他学生兴趣也都很浓厚,甚至都站起来举手,大家在一片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回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学到课外知识,而且对音乐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老师采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会的形式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且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而学生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轻松体验音乐情感。音乐其实就是体验,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既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意识,又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1.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枯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例如:学习半音、全音。用夹心饼干来做例子,中间有夹心的就称之为夹心饼干,没有的当然就不算,所以称不上全音。这样运用多种形势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自始至终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目的,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这些音乐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在唱歌教学过程中摸索不再单一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用a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大众教育。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识谱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的确降低了知识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音乐情感;教识谱,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音乐素养。例如:中小学的竖笛教学如果没有识谱简直就无法吹奏,反过来也因有了器乐教学才加快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样在歌曲教学中,识谱也起着更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会利用一些小游戏的形式,小猫钓鱼等,坚持联系过不了多久基本消灭了不会识谱的现象。

这些都是在实施课改后教学体会及感受,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要用一切美的手段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塑造美。共同努力,使音乐如磁铁般吸引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吧!

第五篇:2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创新中学 李栋新 2008年10月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审美教育成为此次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课程将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因此,《新课标》在音乐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审美素养”而不是传统音乐课程所追求的培养音乐专业人才那样去确定目标。因此,新音乐课程把学生学习音乐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从而让音乐教育首先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用“音乐”去“教育”,这才是音乐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音乐教育在《新课标》中的价值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终身喜爱音乐,这种指导思想的变化,使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变化,足可以解决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问题,因为音乐课确立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价值取向。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教学设计是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教学设计让教育理论工作者知道实践者的重重阻力和视野的局限,以至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案;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也让教学实践人员提高理论水平,把握教学发展动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减少教学的自主目的性和随意性。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具有丰富的新的内涵。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是这个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材和教学内容,已经固定,教学时间与教学方法也是千篇一律,教学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因此,对教师来讲,教学设计并无多大可供发挥的空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从以学生为本这一改革的根本理念出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被给予了相对来讲比较大的活动空间。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经济体制的转型等等都在呼唤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解决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因此优化教学设计已迫在眉睫。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这一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相呼应的。

教师应在头脑中树立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观,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非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当然,教学设计的好坏自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这也是美国学者加涅所倡导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理念的体现。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应以便于教师的教学为总的出发点,也不应同十几本特定的课本和教学参考书,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动态的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二)、体现创新性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学生学习的立动性主要表现在主动建构新知识体系,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不断对自身及他人的学习进行反思。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不要完全仅把教材作为中心,也不要拘泥于教学大纲,而要结合地方特色,对现有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教学内容进行没断丰富,以及富于创造性的重新建构,其重点是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差异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和谐健康地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一起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性地构建起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尝试学会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来获得知识。

二、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学科教学设计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极大地提高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最重要的特点体现为突出课堂设计的音乐审美特性。

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设计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学科体系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功能和作用,将音乐教育视为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们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以音乐这种听觉艺术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伴奏美等等内容和形式的美感动人、教育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辅智、以美怡情,最终达到塑造全面发展、有创造个性的人的教育目标。音乐《新课标》的出台,更加促使音乐教师在原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调整,树立正确的音乐课堂设计观念,努力适应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设计观念,努力适应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条件。经典音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精粹的代表,是美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多选择经典音乐作品。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音乐艺术的普及工作首先应遵循音乐艺术的审美规律,音乐是一种为审美主体提供感受与理解空间最广阔的艺术,因为音乐是非语义性、非造型性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先提条件,而听觉的审美体验本身就构成了音乐审美的目的之一。同时,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由于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联觉的规律,使得音乐的音响完全可能引起听觉之外的感受,从而在联觉的作用下,引发进一步广泛而丰富的联想。这种联觉机制的存在,决定了音乐艺术审美价值决不仅仅限于纯听觉的感受中,它完全能够以自己独特的途径,传达审美主体来自各方面的感受。所以对于音乐来说,没有什么比强调听觉的感受更为重要 3

了。但是很多音乐教师在工作学习中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自身的这种审美规律,习惯于客观看待各类经典音乐作品,即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往往先要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曲式结构等等,之后边听音乐边力求在脑海中浮现与文字注解相对应的画面。这种相应的画面或文字就成为教师对作品的感受。他们还会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上音乐课:在听音乐之前为学生讲相关的背景知识、音乐知识,听音乐时要求学生“听懂”音乐:听到《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动机,就一定要学生理解“这是命运在敲门”,全然不顾学生的听觉感受、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一旦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作品相关资料的解说不一样,即被判为“错误”、“不理解”音乐。实践证明,那种以“文字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偏爱客观看待理解音乐的做法是有悖于音乐规律的、是失败的、是不被学生所接受的,是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误区。这个误区不仅限制了音乐教师的审美感受力的提高,更会制约下一代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突出听觉审美的音乐学科特点的课堂设计势在必行。

三、结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还需要和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充实和完善本研究。在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音乐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促进音乐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发展,为音乐教学实践服务;进一步把音乐教学设计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处理模式”的研究;把音乐教学设计研究与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研究联系起来,在大量音乐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可操作性更强的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提倡做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新课程理论背景下,为了使音乐教师更快把握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可以结合国内外音乐教学改革理论进一步探讨面对新课程改革,音乐教师如何从事教科研活动,使音乐教学活动更有成效,使音乐教师的研究工作更有实践意义,使音乐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

下载黄文欢新课程音乐教学中”表演热”的冷思考(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文欢新课程音乐教学中”表演热”的冷思考(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