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育信息化暨装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全市教育信息化暨装备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了。这次会议是市教育局继2003年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大型教育信息化及装备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我们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对策,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及装备工作。
下面,我仅就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和如何强化装备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加大力度,强化应用,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当前,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式发展,仅今年,全市信息化建设投入就达四千多万元,这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和物质条件。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统合性工作,要软硬件结合和配套,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硬件建设的到位,满足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而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因此,以应用为抓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全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自己的认识和行动适应知识时代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要采取灵活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加快步伐,在全市中小学校尽快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尽快普及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尽快实现信息网络校校通。
1、充分认识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广大干部、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技术应用发展到学科教学整合阶段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还必须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尚未普及,利用率较低;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水平亟待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技术优势,在教学中实践学科教学整合,加快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从现在起,到2005年,我们要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和任务:--基本形成具有吉林市特色,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学整合概念体系、操作策略、教学原则。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积极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使用信息资源为主,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形成师生互动、协作自主的多样化整合模式。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鼓励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培育一批学科教学整合的示范性学科、示范性学校,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总结先进经验,示范并带动中小学各学科加快学科教学整合。--完善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科教学整合效果的评估,加强对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2、要加强领导,注重引导,树立应用为主的观念古人云:君子固本,本立而道明,凡事总有个理念。课程整合与技术积累是相辅相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俗话说:观念一新天地宽。信息化推进进程的步伐与效果在基本条件具备下,校长重视不重视,关心不关心,效果就是不一样。从目前信息化进展情况看,均衡化的投入,差异性的反应的现实是我们在花了大量投入后不得不加以认真思考的突出问题。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待信息技术必须加强学习充实脑子,运筹帷幄培训师资,与时俱进多出点子,大胆实践摸索路子,开拓创新惠及孩子。想到了就做,信息技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灵感来自于瞬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校长做到管理信息化就能从事务堆里解脱出来,我们何乐而不为。因此,各地、各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到教育教学之中,要明确要求、合理安排,确保每个教师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尝试,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互帮互学、团结合作的精神,注意形成其中的骨干队伍。特别要注重信息主管、技术主管队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对于学校领导和主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一定要记住:对信息技术要满腔热情,精益求精,来点冲劲,确保可行。要不计个人得失,不管片言只语,热衷信息技术,做到服务第一。推进信息技术现代化,并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任落到我们肩上,我们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信息技术,保证网络畅通,内容丰富,应用简便,服务教学。当然行政领导要对信息技术主管给以支撑,对确有贡献的要给以褒奖。
3、推进学科教学整合的措施和要求(1)切
实加强领导,把学科教学整合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把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抓,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要建立行政牵头,教研、科研、信息部门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的有效工作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统筹协调、指导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工作。各中小学要
把这项工作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中加大应用项目的投入比例,为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2)加强资源建设,为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要充分发挥教研、信息技术等部门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研制、开发、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益。要调动中小学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收集、加工、整理各种教育信息资源,从而使学科教学整合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资源支持。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国家和吉林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形成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建设、整合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需要。(3)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全市要有计划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光盘、教学软件、教育资源推荐目录、教师指导用书等,以指导此项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教研、科研等部门的优势,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与方式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着力引导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实践学科教学整合。(4)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要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学科教学整合实验校,指导学校探索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路和经验。要通过专题报告、讲座、现场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研究。全市将每年组织一次市级专题研讨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
4、结合实际,灵活多样促应用(1)举办多形式理论培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为了让教师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一方面学校在教师集会时,要由骨干教师通过信息发布的形式向老师作的先进教育理论介绍;另一方面,要不定期地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让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再一方面,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同时,要在分析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应用培训。首先抓骨干,带一般。因为骨干教师教学理念新,教学水平高,接受新事物快,而且敬业精神强。因此要把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热衷于教学改革的青年骨干教师组织起来,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其次分层要求,自主培训。依据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坚持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原则,按学科和年龄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2)开展实践研究,探索整合新模式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全市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中心的资源,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积极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和研究。首先,从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示范课、教法研究课、优质课评比等作为应用多媒体技术切入点,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扩展和提高。其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推进信息化,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手段。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育科研,鼓励支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课题研究。达标、示范学校每年都要有科研计划,落实课题研究。(3)关注学科整合,确保有效应用各地、各校在推进二期课改的进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要配合教师进修学校和信息中心切实抓好二期课改引领的整合示范、整合模式和复习专题的网络学习资源的规划研究和摄录工作,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并保证每天学校所有电脑的有效使用,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同时要注意归纳和总结网络教学中一些共通性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得我们各个学校在开展这方面的教学的时候,能够很快地进入正轨。在这个方面,装备处要配合教育学院的各科教研室做更多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给各个学校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对于信息化应用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4)合理使用设备,力争硬件满荷运作各地、各校应尽可能多地开放已建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电化室,这些价值昂贵的设备只有充分及时地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分管领导要对一网四室的使用作出满负荷运作的安排。能到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演示室上课的要尽量安排到这些专用教室中上,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接触电脑,借助网络寻求资源,探求知识。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开放电子阅览室及网络教室,保证每天有一小时左右让学生自由接触电脑、接触网络的机会。并依照合情、合理和合法的原则,创造条件利用双休日开放一网四室。这里同样要注重任务驱动,有的放矢,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网站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不能盲目使用。从2004年起,市教育局将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各地、各校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学校的使用效益要在网上公布,今后的设备配置将根据各单位的使用情况,用得多,用得好的单位优先配置,对用得少的单位由督学室发出敦促改进通知;每年对各校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给予评比奖励。以上简单谈了一些关于信息化应用的一些思想,以及各个学校要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的意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网络教学来取代我们的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是我们的根基,是基础。实际上,网络教学也是对我们的传统教学的思想、方式或者方法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开拓一种新的教育领域,它不是取代。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明确。我们要在我们共同的实践中,来证明它的优越性、超前性、合理性、适用性,从而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加强管理,均衡装备,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根据我市目前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我们要充分认清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实现装备工作由传统实验室装备向大装备转变的工作思路;明确装备部门的职责和定位;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装备部门的职责是什么,装备工作的范围是什么,装备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当前,我市的中小学装备工作要在建、配、管、用等方面下功夫。要根据吉林市市情,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出一条加快全市装备工作进程的可行之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准备。过去的几年,是很不平凡的。全市装备战线的同志们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在基础性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总结过去几年装备工作,我们可以概括以下几条基本经验:一是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装备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力度;三是广大装备工作者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过去几年的成绩和经验,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为做好今后的装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装备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装备观念不新、基础性和现代化装备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装备工作发展不平衡、装备经费投入不足、装备人员待遇问题有待解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1、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性教材、教师和装备作为教育的三大物质支柱,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重要的物资、技术保证。教育装备工作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基石和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加强教育装备工作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还应当看到,部分地区的领导对装备工作认识不到位,装备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处于半瘫痪状态。特别是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校校通工作的不断深入,重视新三室建设,忽视老三室建设的情况比较突出,2003年全市老三室的建设投资还不足总装备投资的十分之一,老三室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实验器材和设备不全,长期闲置,造成了新老三室装备的畸形发展,这必将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装备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大对老三室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教育装备的均衡发展。这次会议,市教育局还将出台一系列文件,强化对这方面工作的硬性要求,各地、各校也要认真对待,适当加大对老三室的建设力度,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今后我市装备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和信息化为龙头,不断扩大、深化大装备工作的内涵,拓宽、延伸大装备工作的外延,卓有成效地做好各项装备工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六大目标,极富创新意义。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目前的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波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必须强化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要做好课改的物质准备。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教育装备工作要跟得上,并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在组织拟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并研究和实验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各级装备部门现在就要研究这个问题,结合我市实际进行调研,待教育部有关文件出台后,我市将根据市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装备部门在课程改革工作中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切实树立课程改革,装备先行的思想,结合课程改革在时间进度、内容进度上的要求,制定本地装备工作的具体目标。近年来,全市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尽管全市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总量增速很快、增量很大,但生均数却很小。形势不容乐观,任务还十分繁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全市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已经制定,各地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推进目标,关键是要落实。你们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按期开设了,是不是所有该开课的学校都开了,校校通工程进行得如何,各地要对照目标比较一下。没有完成目标的,作为教育局的一把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及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研究措施,真抓实干,迎头赶上,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关于图书馆建设工作。到2005年,省示范中学人均图书50册,一般完中、省级示范初中、城镇初中人均图书35册,农村初中人均图书25册;城市小学人均图书20册,农村完小人均图书10册。农村村小或完小的教学点班级应设立图书角或装备图书箱。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基本合理。馆藏图书的分类比例相当;教师和学生用书配备合理;单本和复本收藏量能够基本满足师生阅读要求。图书馆的配备和管理应体现现代化的特点。城镇以上学校一般能开设电子阅览室,有条件的完中应建立教师电子阅览室或电子备课室,并逐年增加电子读物数量。省、市级示范中学及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等手段对图书馆实行现代化信息管理。要提高图书、阅览室的利用率。各级各类学校的图书馆每周五天均要向学生定期开放。中小学生每学年生均借阅图书分别在6册、4册以上。
3、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几项措施(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装备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应充分认识到,没有教育装备做基础、做保障,就不能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渴望得到优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教育部门中少数人认为装备工作不重要,可有可无,缺少争先进位的思想;有的市县一味强调经费和资金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愿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应切实把装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装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开展装备工作,坚决冲破一切妨碍装备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装备工作发展的做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装备工作发展的体制弊端,坚决打破一切制约装备工作发展的格局。(2)进一步明确装备部门的定位根据国家和省里的部署,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启动。在下一步的机构改革中,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内在需求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其地位和重要性应进一步得到加强和重视。从市教育局来讲,市教育技术装备处是在即将进行的机构改革中需要强化的一块,大量的基础性、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校校通工作,大量的政府采购工作,大量的办学条件改善工作需要这个部门去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进一步关心、重视、支持本地区的装备工作,强化对装备的领导,树立任何不重视装备工作的教育部门领导都是不合格的领导的观念。同时,各县(市)、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切实树立有为方能有位的观念,切实按照我们会议提出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要求,放开手脚地开展工作。(3)进一步巩固发展大装备工作的思路今后我市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遵循大装备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建配管用方方面面的职能发挥出来,不能只管建设,不抓管理和应用,同时,各地对装备部门职责不明确的,要明确装备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削弱装备部门的权利。我们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由小装备向大装备工作的转变。即从围绕中小学理化生自然等理科课程教育开展设备配备工作,转向为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训练开展设备配备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校校通工程建设。目前,随着教育教学工作形势的发展,大装备的内涵又在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校园网建设与应用、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装备等等,又赋予了大装备以新的内容。各地应巩固、提高大装备思路,不断提高装备水平。(4)进一步加大装备经费投入力度对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思想统一了,认识到位了,职责明确了,那么经费投入便是这项工作开展得如何的一个关键环节。关于装备经费,首先,各地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生均公用经费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装备工作。要保证教育装备费每年都有所增加,特别是要保证老三室的装备经费,不能只重视新三室,忽视老三室。我们要求各地要从城镇教育费附加中拿出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学校装备。其次,各地应积极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已经设立的应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提高专项经费的标准。市教育局在原有装备专项经费的基础上,根据装备工作发展的需要,也将不断将专项经费提高。第三,争取收费政策。各地应和财政、物价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争取教育技术装备收费政策。部分县(市)、区把上机费统一管理和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市教育局在这方面也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第四,争取各方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要利用金融、国债、以奖代补、税前列支、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拓宽装备经费的来源,争取各方对教育的支持。同志们,全市教育信息化及装备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及装备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任务也更加繁重。让我们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工作全局,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全市教育信息化及装备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在教育信息化暨装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在教育信息化暨装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全市教育信息化暨装备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了。这次会议是市教育局继XX年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大型教育信息化及装备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我们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对策,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及装备工作。下面,我仅就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和如何强化装备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加大力度,强化应用,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
当前,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式发展,仅今年,全市信息化建设投入就达四千多万元,这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和物质条件。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统合性工作,要软硬件结合和配套,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硬件建设的到位,满足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而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因此,以应用为抓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全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自己的认识和行动适应知识时代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要采取灵活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加快步伐,在全市中小学校尽快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尽快普及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尽快实现信息网络“校校通”。
1、充分认识“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广大干部、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技术应用发展到“学科教学整合”阶段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还必须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尚未普及,利用率较低;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水平亟待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技术优势,在教学中实践“学科教学整合”,加快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从现在起,到XX年,我们要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和任务:
--基本形成具有吉林市特色,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学整合”概念体系、操作策略、教学原则。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积极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使用信息资源为主,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形成师生互动、协作自主的多样化整合模式。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鼓励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培育一批“学科教学整合”的示范性学科、示范性学校,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总结先进经验,示范并带动中小学各学科加快“学科教学整合”。
--完善“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科教学整合”效果的评估,加强对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2、要加强领导,注重引导,树立应用为主的观念
古人云:“君子固本,本立而道明”,凡事总有个理念。课程整合与技术积累是相辅相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俗话说:观念一新天地宽。信息化推进进程的步伐与效果在基本条件具备下,校长重视不重视,关心不关心,效果就是不一样。从目前信息化进展情况看,均衡化的投入,差异性的反应的现实是我们在花了大量投入后不得不加以认真思考的突出问题。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待信息技术必须加强学习充实脑子,运筹帷幄培训师资,与时俱进多出点子,大胆实践摸索路子,开拓创新惠及孩子。想到了就做,信息技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灵感来自于瞬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校长做到管理信息化就能从事务堆里解脱出来,我们何乐而不为。因此,各地、各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到教育教学之中,要明确要求、合理安排,确保每个教师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尝试,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互帮互学、团结合作的精神,注意形成其中的骨干队伍。特别要注重信息主管、技术主管队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对于学校领导和主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一定要记住:对信息技术要满腔热情,精益求精,来点冲劲,确保可行。要不计个人得失,不管片言只语,热衷信息技术,做到服务第一。推进信息技术现代化,并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任落到我们肩上,我们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信息技术,保证网络畅通,内容丰富,应用简便,服务教学。当然行政领导要对信息技术主管给以支撑,对确有贡献的要给以褒奖。
3、推进“学科教学整合”的措施和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把“学科教学整合”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把“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抓,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要建立行政牵头,教研、科研、信息部门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的有效工作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统筹协调、指导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工作。各中小学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中加大应用项目的投入比例,为“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2)加强资源建设,为“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要充分发挥教研、信息技术等部门的作用,借助社会力量,研制、开发、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益。要调动中小学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收集、加工、整理各种教育信息资源,从而使“学科教学整合”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资源支持。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国家和吉林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形成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建设、整合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需要。
(3)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全市要有计划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光盘、教学软件、教育资源推荐目录、教师指导用书等,以指导此项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教研、科研等部门的优势,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与方式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着力引导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实践“学科教学整合”。
(4)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要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学科教学整合”实验校,指导学校探索“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路和经验。要通过专题报告、讲座、现场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研究。全市将每年组织一次市级专题研讨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
4、结合实际,灵活多样促应用
(1)举办多形式理论培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为了让教师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一方面学校在教师集会时,要由骨干教师通过信息发布的形式向老师作的先进教育理论介绍;另一方面,要不定期地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让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再一方面,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同时,要在分析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应用培训。首先抓骨干,带一般。因为骨干教师教学理念新,教学水平高,接受新事物快,而且敬业精神强。因此要把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热衷于教学改革的青年骨干教师组织起来,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其次分层要求,自主培训。依据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坚持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原则,按学科和年龄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
(2)开展实践研究,探索整合新模式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全市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中心的资源,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积极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和研究。首先,从公开课、观摩课、教学
示范课、教法研究课、优质课评比等作为应用多媒体技术切入点,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扩展和提高。其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推进信息化,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手段。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育科研,鼓励支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课题研究。达标、示范学校每年都要有科研计划,落实课题研究。(3)关注学科整合,确保有效应用
各地、各校在推进二期课改的进程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要配合教师进修学校和信息中心切实抓好二期课改引领的整合示范、整合模式和复习专题的网络学习资源的规划研究和摄录工作,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并保证每天学校所有电脑的有效使用,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同时要注意归纳和总结网络教学中一些共通性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使得我们各个学校在开展这方面的教学的时候,能够很快地进入正轨。在这个方面,装备处要配合教育学院的各科教研室做更多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给各个学校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对于信息化应用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4)合理使用设备,力争硬件满荷运作
各地、各校应尽可能多地开放已建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电化室,这些价值昂贵的设备只有充分及时地使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分管领导要对“一网四室”的使用作出满负荷运作的安排。能到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演示室上课的要尽量安排到这些专用教室中上,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接触电脑,借助网络寻求资源,探求知识。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开放电子阅览室及网络教室,保证每天有一小时左右让学生自由接触电脑、接触网络的机会。并依照合情、合理和合法的原则,创造条件利用双休日开放“一网四室”。这里同样要注重任务驱动,有的放矢,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网站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不能盲目使用。从XX年起,市教育局将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各地、各校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学校的使用效益要在网上公布,今后的设备配置将根据各单位的使用情况,用得多,用得好的单位优先配置,对用得少的单位由督学室发出敦促改进通知;每年对各校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给予评比奖励。
以上简单谈了一些关于信息化应用的一些思想,以及各个学校要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的意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网络教学来取代我们的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是我们的根基,是基础。实际上,网络教学也是对我们的传统教学的思想、方式或者方法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开拓一种新的教育领域,它不是取代。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明确。我们要在我们共同的实践中,来证明它的优越性、超前性、合理性、适用性,从而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加强管理,均衡装备,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根据我市目前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我们要充分认清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实现装备工作由传统实验室装备向“大装备”转变的工作思路;明确装备部门的职责和定位;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装备部门的职责是什么,装备工作的范围是什么,装备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当前,我市的中小学装备工作要在“建、配、管、用”等方面下功夫。要根据吉林市市情,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出一条加快全市装备工作进程的可行之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准备。
过去的几年,是很不平凡的。全市装备战线的同志们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在基础性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辉
煌的成绩。总结过去几年装备工作,我们可以概括以下几条基本经验:一是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装备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力度;三是广大装备工作者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过去几年的成绩和经验,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为做好今后的装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装备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装备观念不新、基础性和现代化装备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装备工作发展不平衡、装备经费投入不足、装备人员待遇问题有待解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逐步解决。1、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性
教材、教师和装备作为教育的三大物质支柱,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重要的物资、技术保证。教育装备工作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基石和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加强教育装备工作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还应当看到,部分地区的领导对装备工作认识不到位,装备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处于半瘫痪状态。特别是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校校通”工作的不断深入,重视“新三室”建设,忽视“老三室”建设的情况比较突出,XX年全市“老三室”的建设投资还不足总装备投资的十分之一,“老三室”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实验器材和设备不全,长期闲置,造成了“新老三室”装备的畸形发展,这必将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装备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大对“老三室”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教育装备的均衡发展。这次会议,市教育局还将出台一系列文件,强化对这方面工作的硬性要求,各地、各校也要认真对待,适当加大对“老三室”的建设力度,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我市装备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指导思想是:以xx大精神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和信息化为龙头,不断扩大、深化“大装备”工作的内涵,拓宽、延伸“大装备”工作的外延,卓有成效地做好各项装备工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六大目标,极富创新意义。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目前的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波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必须强化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要做好课改的物质准备。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教育装备工作要跟得上,并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在组织拟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并研究和实验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各级装备部门现在就要研究这个问题,结合我市实际进行调研,待教育部有关文件出台后,我市将根据市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装备部门在课程改革工作中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切实树立“课程改革,装备先行”的思想,结合课程改革在时间进度、内容进度上的要求,制定本地装备工作的具体目标。
近年来,全市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尽管全市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总量增速很快、增量很大,但生均数却很小。形势不容乐观,任务还十分繁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全市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已经制定,各地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推进目标,关键是要落实。你们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按期开设了,是不是所有该开课的学校都开了,“校校通”工程进行得如何,各地要对照目标比较一下。没有完成目标的,作为教育局的一把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及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研究措施,真抓实干,迎头赶上,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关于图书馆建设工作。到XX年,省示范中学人均图书50册,一般完中、省级示范初中、城镇初中人均图书35册,农村初中人均图书25册;城市小学人均图书20册,农村完小人均图书10册。农村村小或完小的教学点班级应设立图书角或装备图书箱。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基本合理。馆藏图书的分类比例相当;教师和学生用书配备合理;单本和复本收藏量能够基本满足师生阅读要求。图书馆的配备和管理应体现现代化的特点。城镇以上学校一般能开设电子阅览室,有条件的完中应建立教师电子阅览室或电子备课室,并逐年增加电子读
物数量。省、市级示范中学及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等手段对图书馆实行现代化信息管理。要提高图书、阅览室的利用率。各级各类学校的图书馆每周五天均要向学生定期开放。中小学生每学年生均借阅图书分别在6册、4册以上。3、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几项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实践“xxxx”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装备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应充分认识到,没有教育装备做基础、做保障,就不能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渴望得到优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教育部门中少数人认为装备工作不重要,可有可无,缺少争先进位的思想;有的市县一味强调经费和资金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愿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应切实把装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装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开展装备工作,坚决冲破一切妨碍装备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装备工作发展的做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装备工作发展的体制弊端,坚决打破一切制约装备工作发展的格局。
第三篇: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题会议,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近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部署讲几点意见。
一、简要回顾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
一是观念落后。有些地区和学校的领导,仍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不大、积极性不高。二是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和培训保障经费缺乏。三是设备老旧,硬件水平低。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还不能满足要求。虽然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很高,但是互联网接入带宽低,10m以上带宽接入的学校仅占68%。还有27所教学点没有接入。20%的学校没有校园网,即使建成的校园网也大多都是简易局域网,功能简单,离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还有很远的距离。四是“同频互动课堂”建设刚刚起步且进展缓慢,覆盖范围小。五是应用不广泛,利用率低。存在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应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够。网络学习空间大多停留在注册层面,没有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尚需提高。这些问题和困难,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育信息化基于全球信息化产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延拓和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大融合日益加深,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引发了教育的新思想、新形态,也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变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所需,成为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成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与基本标志。要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带动,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失去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科教兴市战略就难以推进。第三,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推动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转变。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横向联系、纵向衔接,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转变发展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四、突出重点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第一,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与服务能力。
“同频互动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现场会的重点观摩内容,各旗市区和直属高中要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相关工作,4月底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各旗市区学校覆盖率要达到50%,村校和教学点建成接收学校,其他学校建成主讲学校。自治区已将“同频互动课堂”列为考核指标,市政府也将把此项工作作为对各旗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第四,加快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科研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离不开教科研引领,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科研能力,创新教科研模式,提高教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发挥教科研工作的导向作用。一要加强教科研人员信息技术能力建设,提升信息素养,站在教科研阵地的前沿,引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融合创新。二要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课题带动战略,跟踪教育信息化前沿,结合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我市的创新举措和应对策略,推动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三要借助信息与通信技术,创新研究模式,利用各种网络平台、通讯工具,大力开展网络研修、网络集体备课等活动。第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质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由于是非考科目,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按照课程计划开足课程。各地各校要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角度,从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的角度,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选配专业教师,开放机房,开放互联网,高中要开好信息技术课选修模块。建设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环境,保证满足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要求。
第七,增强信息化技术支持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设备运行维护能力,保证设备、网络安全运行,是信息化发挥作用的技术保障。要抓好市、旗市区、学校三级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形成以县为主的技术服务体系,旗市区电教部门要配齐专业人员,大的学校要设立信息化支持部门,做到小问题不出校,一般问题旗市区解决。逐步探索信息技术设备运维社会化。第八,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要确保网络安全,避免重系统建设,轻安全防护的现象,杜绝网络与信息系统处于“裸奔”状态。当前各种不名病毒、黑客及不良信息大量存在,要做好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采取措施为孩子们提供绿色上网环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和责任制,做到安全到人、责任到岗。要制定并落实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坚持网站读网制度,发现信息安全事件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报告。要配备必须的安全防护设备,按照有关部门要求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定级和测评,定期进行安全监测,及时修补漏洞。加强教育培训,持证上岗,不断提高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五、真抓实干开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又要加强深化应用、融合创新,节点特殊,任务繁重,我们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第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各地应积极争取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面改薄工程,加强对农村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财政部和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增加部分用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学校要确保此项经费专项用于信息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形成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编制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各地要摸清辖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紧紧围绕实现国家“三个基本”和自治区发展教育信息化目标要求,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改工作,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四,做好数据统计上报工作。按时、准确上报自治区月报统计信息,及时完善并审核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数据,这两项数据是国家和自治区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重要参考,也是评价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的依据。为做好迎会促创工作,本次会议结束后,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月通报制度,对于消极懈怠、影响迎会进程的要进行全市通报,必要时报请政府启动约谈和问责程序。同志们,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2020年目标的关键之年。
第四篇:在文化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稿
各位同志: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深圳市文化系统的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工作部署大会,也是号召系统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我市文化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动员交流大会,一次规划研讨大会,一次整合共享大会。昨天京生局长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
度深刻阐明了文化信息化的重要意义,相信大家进一步增强了抓信息工作的紧迫感。京生局长提出了我市文化信息化建设方针和原则,以及总体目标、重大问题战略思路,对我市文化系统在十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作了一次全面的动员和明确的战略部署。会后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京生同志讲话精神。特别是文化局机关,要马上启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局信息办已经组织建设了局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这次会议也可视为是对局机关各处室领导的一次总动员,各处室要积极响应和投入。会上,几个典型单位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情况、经验和计划。典型发言显示文化信息化郊果,令人鼓舞。各单位要向先行者看齐,在系统内多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昨天大家还讨论了《深圳市文化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研讨了我市文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树立四统一思想。今天还要讨论《深圳市文化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草案)》,会后各单位要把对这两份文件的修改意见提交局信息办。下面,我谈几点工作意见。
一、正视薄弱环节,认清自身差距,逐步改变我市文化系统信息化建设高低悬殊的不平衡局面。前面几个典型单位发言显示,本系统部分单位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些单位领导重视信息化工作,起步早,舍得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好,已经有自己的局域网和网站,重视引进专业人才,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了应用软件和自身的业务数据库,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单位的业务建设,信息化业务已成为单位事业的支柱,有些成果领先全国。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我们系统中,更多单位信息化程度很低,许多单位没有自己的网站(网页),没有局域网,更谈不上有自已的业务数据库,计算机的普及率很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业务基础问题,有经费不足问题,有人才缺乏问题,但最主要的是多数单位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造成本系统信息化建设普遍落后。本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格局高低悬殊,发展极不平衡,文化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
(一)、文化资源数字化程度低,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我们系统涉及到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四方面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时刻产生着大量的数据信息,但这些数据被各个部门分散保存,大都没有数字化。有些单位搞数字化了,也是开发服务于本单位业务独自所需要的系统,系统之间互相不能交换数据,互不兼容。所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不能被综合利用。文化界的各专业机构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获取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生成权威性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困难,给领导机关的科学决策、政策法规的制定,带来很大的不便。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小,设施规模也小,整体规划差,没有自己的网站(网页),没有局域网,我市文化行业网上整体形象还没有形成。长期以来,我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一直都没有全局性的规划,各个单位都是站在自己业务的基础上,考虑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各个单位之间少有全局性信息化的沟通,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我市信息化建设,从总体规模来看,我市文化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除电视台、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几个个别的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比较好外,其他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大。很多单位还没有自己的网站(网页),没有局域网,我市文化行业网上整体形象还没有形成。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足够的安全保证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伴随网络的普及,管理与安全日益成为影响网络效能的重要问题。随着对外服务的不断增多,保障网络的高效和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网络在管理及安全方面稍微有点漏洞,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瘫痪,甚至被黑客窃取用户的帐号密码,更改或删除数据,盗取国家绝密文件,直接给国家、政府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和安全威胁。从我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和干部的安全意识检查来看,普遍是没有专人负责管理,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业务培训,有检查时做做样,平时都是照旧样,很多干部对网络安全意识显然远远没有人身安全意识强。在局域网上,把机器上所有的资料都共享出去,没有身份认证和密码保护等安全保护措施,就大告天下,但是资料中就有很多该单位的内部文件。这说明什么情况?这说明我们干部对信息安全意识不强,对信息的安全制度、措施一点都不了解,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系统某些单位里面没有信息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没有对单位的干部进行信息安全培训,以致于干部职工信息安全意识
第五篇: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XX年八月,我市争取列入了全国47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行列,当年选择了九家企业试点示范;去年示范企业扩大到21家,并开展了十余项应用技术攻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并迎来了全省制造业信息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隆重举行。今年是“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的一年。等下,巧艺同志将就去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安排布置今年的工作。我先强调几点意见。
一、再宣传、再发动,进一步认识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1、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迫切需要。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随着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大,传统国界的作用日益弱化。制造业也不例外,全球化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造了新兴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同时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辐射,使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制造业信息化因此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务成本不断攀升,很多产品的生产制造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由于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加之有比较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首选。去年底我到德国进行访问考察时,非常强烈地体会到了这一趋势,我市德国工业园的建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的机遇期。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其过程是不可逾越的。但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工业化的过程是可以缩短的,跨越发展是可能实现的。英国实现工业化用了2XX年的时间,日本用了1XX年的时间,而韩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究其原因,就是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目前我市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为了尽快提高我市制造业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2、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实现湘潭经济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
去年,市委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实现跨越发展”的大讨论,全市上下都形成了必须加快湘潭经济发展的共识。市委、市政府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湘潭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提出了建设“三个中心”的战略思路,即从今年起,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湘潭建设成“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其中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又是建设“三个中心”中的重中之重。湘潭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工业是我市重要的财源,而制造业又占了工业的90%以上,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为我市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基本单元,企业是投资主体,实施主体,受益主体。制造业信息化最后必须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今年市里重点抓好30家示范企业,创造条件,全面铺开。示范企业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很好把握。
一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管理改革和流程再造有机结合。以erp为代表的企业管理软件,不仅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代表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国外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管理经验的结晶。如果我们原来的管理模式不改变,不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实践证明,再好的管理软件也难以奏效。湘钢的企业信息化工程,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他们非常强调管理和流程必须服从系统。
二是企业的信息化必须一把手亲自抓,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是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企业的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坚决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极有可能半途而废。只有企业的一把手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且背水一战,坚决推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是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仅仅是手段,是工具,企业信息化工程不等于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必须讲求务实,不能搞花架子。软硬件的购置都应当既要兼顾长远又要立足现实,以先进适用为原则。没有必要盲目攀比,切记“只有合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
三、进一步加强应用技术攻关和培训工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我市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三所本科院校,一大批中等专科学校及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进一步结合,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中介组织的咨询服务,企业的积极参与,建立有效的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发挥专家组技术支撑作用。继续实施专家与企业对口联系制度,促进专家与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和二次开发工作,近期内力争完成1~2个具有突破性、代表性攻关课题;在流程型、离散型等各类型企业中总结出2~3个示范样板,并在全市的同类型企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培训应分两个层面进行。工程技术人员信息技术培训:着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着眼于信息技术与其它技术的结合,主要解决微观的技术问题。管理人员培训:着重于信息技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改变,着眼于对生产经营组织方法的创新,主要解决思维方式和宏观决策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政府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营造环境。科技局、经委、信息化办、计委、财政局要紧密配合,要积极为企业服务,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各类信息化项目,争取上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新闻媒体(电视台、报纸)应继续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宣传和推介,对实施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专题推广。进一步扩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社会影响,在全市上下形成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我市传统产业,加速我市经济发展的共识。
同志们,制造业信息化的战鼓已经擂响,让我们以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共同推进这项宏伟工程,为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实现湘潭经济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