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念的力量读后感
观念的力量读后感
《观念的力量》是王京生在担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期间对深圳文化发展理论思考的结晶。从深圳十大观念说起,系统分析和阐述了深圳观念对深圳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观念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还影响着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发展。下面我将从对文化的三个层面的理解上看待《观念的力量》。
首先,观念对个人的影响。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影响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思维形式。由此可见,人类是观念的创造者,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着观念的发展程度,决定着观念的发展去向。反过来,当观念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这要从观念对思维的影响上说起。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式,固化下来就成为观念文化。深圳十大观念就是一种观念文化,它的产生绝不是政府部门的随意规定,而是由深圳市民发起,经过多方评选产生出来的深刻影响深圳市民的观念,这些观念作为一束有力的力量影响着深圳每一个人,进而辐射到全国各地。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们进行价值重构和力量重组,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由此可见,正确观念的引领力量是无限的,我们要发挥正确观念的巨大作用,避免和抑制错误观念的消极作用。
其次,观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圳文化奇迹的出现绝不是必然现象,但深圳确实创造了文化奇迹,其中观念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当然,在《观念引领文化 文化塑造深圳——深圳十年文化发展综述》中,作者总结出了深圳文化奇迹产生的九个影响因素,从根本上说,深圳文化奇迹的出现取决于深圳文化观念的决定性影响。因为人是城市的创造者和主体,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人自身观念的影响,城市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们观念的发展程度。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创造精神,使深圳得以迅速崛起,创造城市发展的奇迹。由此可见,观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城市的高度发展必定以文化、观念高度发展为前提。为此,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们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观念文化,用正确的观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
最后,观念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观念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观念文化为要素之一的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竞争中影响越来越大,成为评价国家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极其注重对先进观念的总结归纳以及示范推广,向世界其它国家展示和输出我们先进的文化,指导国家发展,这有利于我国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虽然我对《观念的力量》一书的具体内容介绍得很少,但《观念的力量》一书对我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把对此书的理解与把握内化为我对观念文化的三个方面的理解,这有力地体现了观念文化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第二篇:《观念的力量》读后感
读《观念的力量》有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同志的《观念的力量》一书。该书深入地探讨了观念对于深圳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系统阐述了深圳文化发展中的文化观念,可以说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理论总结,是作者数十年文化工作的思想结晶。正如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在序言中所言:“《观念的力量》集中反映了京生同志这些年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升华了他在深圳文化建设领域的实践探索。其中既有开拓者的自豪,也有耕耘者的辛劳;既有为政者的开阔,也有读书人的精深。”。读罢此书不能不令人神荡胸臆、思凝笔端。
《观念的力量》一书最大的亮点便是观念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虽然许多观念源于深圳,但并不囿于深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值得借鉴。
(一)文化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
作者在书中讲到文化并非凝固不动,而是流动的,具有活泼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流动人群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一个地区人的流动越频繁、规模越大,这个地区就越有活力。任何兴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一定是流动文化最活跃最激烈碰撞的地区,而没有流动文化或流动文化很少光顾的地区,一定是落后的地区。深圳的发展就正好证明了这 1 2 一点。深圳原被看成文化沙漠,是一个文化的不毛之地,但改革开放后,四面八方的移民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了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因子,各种文化观念在这里交互激荡,各种文化理论在这里集成创新,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这里落地生根,于是便演绎出一曲南疆渔村荒滩上的惊天剧变,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深圳文化也实现了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华丽蜕变。包容使文化更有活力,因此,应当用流动的眼光考察历史,用包容的态度辨析文化;通过文化交流革新固有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质量,畅达其生命,为现实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价值支撑;同时,为全球化态势下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和文化交融提供便宜。在选择城市文化战略时,必须尊重“文化是流动的”这一基本定律,在文化流动中包容兼纳,并且相信这样有流动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二)文化需要敢为人先的拼闯。
从《观念的力量》中看到在推动文化建设上,深圳一直走在前列,率先将文化发展上升为城市战略。率先提出21世纪“拼文化”的理念,让“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成为城市共识。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明确“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理念,将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实现民生文化福利 3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率先提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理念,推进深圳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新的更大作为;率先提出“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城市文化”的理念,打造与建设国际化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新样态等。正是无数的深圳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敢为人先、敢拼敢闯,在深圳这块处女地上留下很多的第一个,第一次,第一场,使得这座缔造了经济奇迹的城市,将再次向世界证明:深圳,不仅拥有物质上的丰富,还有着精神上的丰饶。可以说没有“深圳人”敢为人先的“闯劲”就没有深圳奇迹的发生,就没有深圳文化今天的繁荣。
(三)文化需要勇于探索的创新。
正如京生同志在书中谈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同样是一种文化进步的灵魂。城市文化之间的竞争与较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自的文化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强则能领先一步,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创新能力弱,则容易自我停滞,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被动的地位。深圳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历史。从稳步推进44家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内部改革到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探索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到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相继成立。这些创新举措使这座年轻的城市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3 4 文化产业风起云涌。而这一切均源于深圳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
细读《观念的力量》,能处处感受到那些“有力量的观念”,让我们既明白了观念在一个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读懂了深圳奇迹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且懂得大国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看是文化的崛起。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不仅应体现为经济上的强大,更应体现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的理念上的建构。应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去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篇:观念的力量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观念的力量 解读城市精神
发表时间:2011-05-13来源:深圳特区报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观念的力量
·《深圳十大观念》出版发行 王荣作序王京生主编
201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举办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两个月严格认真的筛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等入选深圳“十大观念”。
在我的印象中,一座城市以“观念”为主题开展评选活动,这在全国为数不多。这场声势浩大的评选活动之所以产生广泛影响,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诞生的“十大观念”之所以受到普遍认同,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观念唱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强音,凝练了意气风发走向改革开放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昭示着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因此展开。这些观念不独属于深圳,它是时代留存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
解读一座城市可以有多个角度。迄今为止,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民俗等方面研究城市,还没有从观念角度解读城市的著作。事实上,用“观念”解读城市,是把握城市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做一部大书,那么,“观念”则是这部书的精神主旨;读懂一座城市的“观念”,才算真正了解这座城市。
一般而言,“观念”作为精神文化的核心、人群意向的集中表述,普遍存在于城市之中;城市所在,“观念”亦在。当人们徜徉在城市中观赏着楼宇街市、车水马龙、攘攘众生的时候,他们就是在“阅读”这座城市,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从中看到城市的“观念”,尽管“观念”既寓于物中又超乎物外。
回望中国古都,看其当时的布局和形制,也离不开“观念”的左右。“礼制”观念即是中国古都的一个精神内核。《周礼》是儒家经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所著,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权的运作安排,不仅规定了国都地点的选择,还规定了九畿制度、居民组织、沟洫道路、寝庙车马等等,都城都是高墙环绕,网格状结构层次分明,阶层区分严格明确。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出,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在当时无疑就是“礼制”观念的外化。在现代城市中,“观念”更是随处可见,当人们看到富庶的阿姆斯特丹人满街骑着自行车时,也就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绿色理念或环保观念;当人们看到哥本哈根人在超市里购物都是自觉排队刷卡付款而不见任何收银员和警报器时,也就看到了这座城市的信任而大度的人文观念。
由此可知,“观念”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思想单元,存在于所有城市中,这是各种城市“观念”的共性、普遍性,是“用‘观念’解读城市”的逻辑前提;而另一方面,各种“观念”迥异,有的影响全球,有的仅安于一隅,这就是各种城市“观念”的个性、特殊性,是“用‘观念’解读城市”的更深层界定。
“深圳观念”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试想,世界的城市何其众多,而以某城市名做前缀称“某某观念”的,却又何其稀有。那么,为什么“深圳观念”会独领风骚?
“深圳观念”之特殊,在于深圳经济特区之特殊。在世界上,有一类非常特殊而稀少的城市,是应名而生的,或者说是被“设计”出来的。这类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承担某种特殊的政治使命、实现某种特殊的功能,城市建设都在既定的“观念”主导下启动和发展。在灌木荒地中建造的美国首都华盛顿固然是美国南北双方斗争和妥协的结果,但更是美国民主法治精神的杰作;同样是在荒野上建成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充满了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它是发展主义思想的力作。而我国的深圳经济特区正是这类城市的典型。在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之前,其特殊使命及功能定位就已经确定,其“观念”也由此萌动。“出口加工区”“试验田”“窗口”“排头兵”“示范区”作为深圳的特有名分,肩负着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使命,以特殊的政策体制和地缘经济为载体,在矢志不渝的伟大实践中熔铸着“深圳观念”,演绎出一曲南疆渔村荒滩上的惊天巨变,展示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机、活力和梦想。“深圳观念”也在推动城市发展中名扬天下。
“深圳观念”之特殊,更在于其力量强大之特殊。“深圳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体制突破中,“深圳观念”是前进的冲锋号;在建设道路上,“深圳观念”是特区经验的浓缩和升华;在文明模式的转换中,“深圳观念”是城市再生的灵魂,是市民德性的对话。“深圳观念”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诞生和发展中绽放异彩,凝聚人心,辐射全国,推动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深圳观念”是深圳价值体系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深圳观念”是深圳人干事创业的赞歌,激励着全体市民的创新创意,催生了一大批富于创新精神的龙头企业,打造了城市的创新品牌和价值品牌,创造了深圳奇迹。“深圳观念”是深圳身份的标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深圳观念”表达了深圳人对深圳的认知、理解和期待,反映了特区的品格特征,塑造了深圳的形象和深圳的集体人格特征,强化了深圳的城市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是深圳的精神图腾和价值符号。“深圳观念”是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整个世界都关注着中国的崛起,而关注中国自然就要关注深圳,因为深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而关注深圳主要就是关注“深圳观念”,因为“深圳观念”不仅代表了深圳市民的共识,而且代表了中国的城市意向和未来。
二
深圳“十大观念”内涵丰富,从纵的方面涵盖了深圳的精神发展史,也是改革开放的进程史,从横的方面涵盖了深圳文化价值观。
深圳的城市精神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观念史。城市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灵魂。纵观深圳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拼经济、拼管理和拼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拼经济要求深圳勇于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力发展生产力,打牢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拼管理要求深圳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拼文化要求深圳把握世界城市发展最新趋势,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占领文化发展制高
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圳观念既是这三个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成为引领三个阶段发展的风向标。在拼经济方面,深圳人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观念,这些观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是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在拼管理方面,深圳人先后提出了“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等观念,体现了深圳的开放品格和包容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制度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拼文化方面,深圳人提出了“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观念,体现了深圳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文化动力。这些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观念,正是深圳30年改革开放诸多观念的精彩浓缩。
每种观念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价值资源,“十大观念”则构成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这“十大观念”反映了从保障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一步步向保障文化权利的演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人的“经济权利”的觉醒与解放,要建立市场经济的秩序,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使人们免于物质的匮乏;“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观念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化权利”的全面觉醒与解放,文化权利的实现得到普遍的关注,人们要参与文化的创造,享受文化的成果;“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观念之所以散发芬芳,是因为评价人生的模式发生了转折,人生的意义不只是金钱和物质,爱心给人生带来尊严和高贵,人们要建立内在的精神秩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观念之所以让人感念,是因为移民城市的宽容如此温暖,陌生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窗台上一束不知名的野花,纵然无言,那份淡淡的爱和馨香也沁人心脾。这种价值观,说到底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从人的经济权利到人的文化权利,从人的勇气到人的创意,从人的接纳认同到人的关爱传递,这都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才是深圳“十大观念”所具有的价值底蕴。
三
如果说,“观念”浓缩了人的追求和梦想,那么,“深圳观念”则饱含着深圳创业者和建设者的“深圳梦”。
深圳是一座梦想之城,承载着深圳人的理想主义和激情梦想。杰里米·里夫金在《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阐述他理解的美国梦:“这是一片献给‘可能性’的土地,这里,持续不断的进步是唯一有意义的指南针,而进步被看做和太阳升起一样理所当然。”这样的描述与深圳的拓荒发展何其相似。深圳曾是中国最有想象力的城市,这里包孕着无数力图开创新生活的移民们的追求与梦想。
“深圳梦”是现代移民的梦,是“敢闯”者的梦。深圳是一座崭新的移民城市,95%以上是移民,当每一个移民背井离乡、胸怀满腔热血踏上这片热土的时候,他已经“闯”出了故乡的家门,“闯”上了人生的发展道路,“闯”向了自己的憧憬和希望。“闯”,是艰辛的,但也是自由的,正是广大移民的“闯”,才展示了他们的品质和个性,才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意志和诉求。当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开始在深圳“闯”的时候,他们也在这里播种和耕耘着“深圳观念”“深圳梦”。“深圳梦”是以无数普通人的追求为基础的。正如最近在评选“来深圳的十大理由”中人们讲述的那样,有人梦想改变经济地位,朴实到就是为了赚钱,为了淘金;有人则喜欢这个新兴社会的生机勃勃,不愿意再受原来文化的束缚;还有人简单到喜欢这里的气候,为了和不幸福的配偶离婚,或者仅仅是为了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艳丽的裙子,看香港电视。他们绝大部分怀揣自信和梦想,想脱离过去的平淡,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想解脱贫困的压力,想成就壮丽的事业„„有相当多的人由于自信和梦想而踏上成功的阶梯。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愿来深圳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心怀梦想,不甘平庸,勇于闯荡,饱含着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新生活方式的冲动。这就是梦想的引力!
回顾深圳建设史,能吸引那么多“寻梦人”的正是“深圳观念”,而不仅仅是这里的高楼大厦和物质财富。这些观念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深圳,塑造了深圳。因为深圳首先生长的是精神和观念,其次才是高楼大厦和速度。一座城市之被人尊重,并不仅仅在于其悠久的建城史和创造的经济价值,而更多的在于其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和持久的梦想。这样的城市,温暖、智慧而富有力量。
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深圳奇迹”,也引发了大家对深圳奇迹的思考、研究和解读。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注在深圳速度、GDP、城市景观等深圳创造的物质财富上,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应该看到隐藏在这些物质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深圳观念。深圳之所以能引领风气之先,勇立潮头,正在于涌现出的深圳观念成为支撑深圳发展的精神力量,成为深圳市民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正是这座城市创造的城市观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深圳和她创造的深圳观念所展现的神奇力量,清晰领略到深圳乃至全国的发展脉动,使得深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与文化坐标。“深圳观念”的真正创造者是永远属于这座城市的人民。
观念的领先比GDP的领先更为重要。现代城市的文化影响力的核心正是“观念”——体现时代精神的观念。在改革开放历史上,深圳所创造的弥足珍贵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财富,是深圳所做的最大的贡献。深圳决不仅是因为GDP受到全国重视、世界瞩目,更为根本的是价值观念的传播。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世界关注中国的崛起,往往以深圳作为中华复兴的缩影。
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象征。人们通过观察深圳来观察中国,而最能代表深圳价值的就是深圳观念。从这些观念的衍生分析中,我们更能清楚认识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从来不是单纯意义上经济的崛起,不是一个简单的GDP的指标,而是这个国家能否给世界文明创造出伟大的观念。
四
新的世纪,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深圳已经进入“拼文化”的自觉时代。中央和广东省寄望深圳在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上继续发挥窗口、示范作用。深圳的文化工作者不负重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提出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文化创新理念,培育发展了文博会、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创意十二月、关爱行动、社科普及周、外来青工文化节等一大批品牌文化活动,不断发展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这些创新举措,使这座年轻的城市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文化产业风起云涌。2008年,深圳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2009年,深圳获选“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2010年,深圳盛大召开创意城市网络国际大会。这些国际荣誉和国际活动,使深圳不断赢得世界声望,也是深圳推动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价值观念输出的能力展示。
深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新观念、新价值的生发提供了富饶的文化土壤。2
011年,秉承“文化立市”的执着,深圳在“文化强市”的征途上坚定地扬帆再起航,致力于建设智慧之城、关爱之城、设计之都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绘就“文化深圳”的华美蓝图。这座缔造了经济奇迹的城市,将再次向世界证明:深圳,不仅拥有物质上的丰富,还有着精神上的丰饶;这里不仅创造着财富,还在生长着观念和价值。
“深圳观念”是解读深圳的钥匙,而《深圳十大观念》一书则是探讨“深圳观念”的生动教材。全书按深圳“十大观念”排列,共设十章内容,每章由“致敬词”“故事”和“对话”三个部分构成,设计新颖,文体宽松,为素材的探寻和思想的张力提供了自由空间。其中,“故事”对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了比较客观的描述和交代,对“观点”产生过程中的碰撞和矛盾做了重点阐释,使人能够在历史的真实中领会“深圳观念”的价值和意义。在“对话”中,各位学者的观点切入腠理,颇具见地。如,丁学良博士从中国文化启蒙到市场启蒙的角度阐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思想史意义,强世功教授从思想范式、中国的政治传统和哲学传统阐释“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价值,袁伟时先生从自由的内涵层面分析“敢为天下先”的历史意蕴,这里不一而足。他们自成一家的探讨为读者把握“深圳观念”提供了多种路径。
实际上,本书也并不能穷尽深圳历史上的所有“深圳观念”。“深圳观念”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随深圳的火热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有的观念在历史上曾具有革命性意义,但现在已经不具有引领作用了;有的观念代表了新愿景、新趋势,但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做到了,比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就需要大力提倡,事实上,创新是有风险的,宽容也不易做到,常有创新人物受到指责,甚至丢掉饭碗,对创新人物的评价也是“观念”问题;还有的观念虽然没有进入“十大观念”之列,但仍然值得重视,初选的103条观念,自然都应是“深圳观念”的组成部分。
当前,倡导“深圳观念”,就是要激发深圳的使命感,努力再造一个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去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肯定了深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作的五个方面的贡献。这“十大观念”正是对五大贡献的充分体现和观念表达,是打造“深圳质量”和建设“文化强市”的精神动力,是深圳“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根本法宝。
第四篇:《力量》读后感
The power of love
如果你认为我在说爱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love有太多的内容,亲情、友情、当然还有爱情。然而,我理解的爱却包含世间万物,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应该有爱,不仅仅对人,对动物,植物,还应该对一杯水、一本书、一张桌子等等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应该有爱。前天,有幸拜读朗达·拜恩的最新力作《力量》,我不得不承认这是第一次在我看完一本书有马上想写点什么的冲动,遗憾的是没能阅读原稿,只是翻译稿,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一探究竟。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对命运甚至自然界的某些看法,但是,对于书中的一些内容,我持怀疑态度,不是完全认同,毕竟没有任何的依据可言。
本书告诉我们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甚至可以掌控一些东西,它就是爱,爱可以改变一些,你快乐,是因为你付出了爱,付出了正面力量,然而,你不快乐,是因为你付出了反面力量,根据吸引力法则,当你付出正面力量的时候,会吸引更多的爱到你的身上,你就会得到更多正面的力量,从而,更快乐。付出爱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感恩是爱的高级表达形式,每天早上起来感谢空气,感谢阳光,感谢舒服的床,感谢水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思想去改变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或者说得到我们喜欢的事情,例如你非常想要得到一匹马,但是你没有足够的钱去买,这时你可以想象你已经拥有了这匹马,每天跟它生活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玩,你为它买了马鞍等,想象你和它在一起的每个细节,或许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拥有这匹马。
人的一生要么快乐要么悲哀,快乐是因为你自身的天平倾向了正面力量,你付出的爱超过了51%,哪怕多出这1%的正面力量,会让你吸收更多的多,让天平更多的倾向正面,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快乐的。作者认为爱可以超越任何事情,没有什么是做不多的,不要害怕你的梦想过大,梦想对于爱如同圆心对于圆一样,无比渺茫。我似乎对这一点有些保留意见,如果爱真的可以超越一切,那我们的身高,我们是否也可以呢?如果可以,我们每天想象自己真的长高了,买的衣服都是适合自己长高时穿的,并且付出更多的爱给他们,是否我们的身高真的会长高呢?那这是否违背科学规律呢?对此,困惑不解。书中还提到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会将自己脑海中的一些对于实验结果的想法去除掉,因为这会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对此,我也有些不解,如果说科学家真的将对实验结果的假设去除掉,那他们在开始的时候是依据什么来做的实验呢?难道任何实验的产生不是先有人类假设然后进行验证的吗?
如果爱真的可以超越一切,那么如同书中提到的我们生病时不用吃药,任何的癌症患者都可以康复,那我们的世界是否什么都不需要了,只需要靠一些想象力,以及一些触摸不到的,肉眼看不到的爱就可以了呢?爱不会怀疑你说的是真的是假的,他只会看或者听你说的什么,想的什么,而不会去判断这些,真的是这样吗?
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你每天挤公车时,看见的人,听到的事情都是在向你传达着某些信息,因此你需要仔细的去观察身边的一切,从中找到适合你的,你喜爱的事物等,这两天我如同着了魔一样,注意着从我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留意他们聊天的内容,然而这让我感觉有些累,有些力不从心,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或者说我应不应该相信作者所说的?我真的不知道。
第五篇:《力量》读后感
《力量》观后感
2014年3月22日下午,我在医院五楼办公室观看了《力量》这部爱国红色教育片,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给我留下了很多感触。
这是一首谱写在战乱年代的雄歌,这是一段书写着血泪的历史,这是一种为了前线,为了胜利,为了人民的精神,这是一种情操高尚的大爱无疆。抗战八年艰难险阻,沂蒙军民鱼水情深,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沂蒙山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这之前,我印象中的爱国红色教育片都过于正式,在给人悲壮、雄浑之感的同时也让人感觉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也许是年代过于久远,时间的浪潮冲刷走了种种悲伤;也许是时代的脚步过于快速,记忆没来得急传承,红色电影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总是多多少少地打了折扣。但是《力量》却给了人与众不同的清新感,拉近了我们与红色教育片的距离,改变了我们对红色电影的成见。
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有“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按照上级指示,5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陈毅元帅也曾深情概叹,是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同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带给沂蒙群众的是崭新的面貌和作风,他们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扫干净,要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传统做法,被叫做“满缸”运动。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养育了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粮草,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现在我们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力量》充分展示出群众力量是无穷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执政的核心基础,只有拥有了群众基础,只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心连心、肩并肩,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中国革命的胜利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同样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这是恒古不变的革命真理和中国共产党员孜孜不倦的实践基础与追求。那一幅幅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的心灵。沂蒙山区的红嫂,把原本局限于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大爱。她们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为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 ”,这就是红嫂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他们感人至深,让我们真正融入到那个时代中,感受到那些真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