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作为一个刚刚成年不久的年轻人,对于政治我通常持保留意见,努力多睁眼看世界。但是每一件事情发生,总有一些反应,有时候骄傲,有时候悲愤。但是看完了《观念的水位》之后,每一篇文章都不多不少的说到了我的体会。就像有一个懂我的大姐姐,我的困扰和烦恼她全能体会,我想说又表达不出来的感觉,她全能帮我说出来。在她面前,我相信你也会想一吐为快的。
与其他人谈政治不同,《观念的水位》没有那么愤青,也没有“假大空”,有的是把我们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加上一些自己的观点,把政治讲的像身边的一碟小菜,香鲜辛辣,各有其味。其实“政治”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你会发现你家的垃圾该怎么处理,你上厕所排不排队,你上网能不能进外国网站„„都事关政治。当我们认识到政治不是精英们的游戏而应该是常识时,对它的排斥感也许就不会那么深了。当有一个人用讲故事的方法给你讲政治,大概你也是愿意跟她谈谈政治的。《观念的水位》正是这样一本书。
《观念的水位》说明各种各样的观点,观念。比如说《恶之平庸》一文,先是用阿道夫·艾克曼(曾经作为纳粹高官参与屠杀犹太人)引出思考,明明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为什么却在特殊时代,无动于衷地杀害成千上万人。这种事情并不是单例,在生活上历史上,曾经有各种令人痛心的惨剧,而归根结底,却是来自于我们自己习惯性的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科学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我们:短短一星期,哪怕是一个实验的环境,角色感就可以改造人性。这事想想真叫人不寒而栗,现实中,有多少人经年累月地藏身于各种制度化的角色中,而其人性又在角色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消失不见。我们应当不断反省自己,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醒与明智,不应该成为“梦游者”被制度催眠。
这个观点的使用范围其实更广。就比如说一直僵化的城管与小贩的关系。无论是城管还是小贩,脱下身上那一身衣服,都是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邻居。邻居相处易而为什么城管与小贩相处难呢?不想把问题单纯的归结于哪一方。但是城管帮我们管理城市面貌固然好,不应该角色化,在执法期间暴力执法,恶语相向、全家相加、掀夺摊位,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小贩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给我们提供方便固然好,但是有时对部分市民的滋扰,以及大多数情况下的不合法,这些也是不能忽略的。虽然这个矛盾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但是我们在大多数的时候都要理性化。城管在执法的时候温柔一点,想想小贩的艰辛;小贩在自己创业的时候要合法一点,不要影响秩序;而像我们这样的评论者要客观一点,不能一味的“弱者就有理”或者“执法就有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弱小的无足轻重的就能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就可以从恶如崩。
观念的水位引发的是更深层次的对自由、平等的思考。
什么叫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都有作为社会成员而带来的责任,都有作为家庭成员带来的责任,每一个角色都带给我们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应该在追逐更好的政治制度的道途中不应该受到自由的限制。在最近发生的政治事件中有斯诺登事件。美国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监听范围不仅仅是在美国范围,更是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官方的说法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恐怖事件的发生。但是无论如何解释,都不能掩盖这极大侵犯了世界公民的权力。“你什么错都没有,但你却可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也许只是因为一次拨错了的电话。”政府的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政府应该在保护人权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活动。人权就是一种自由,可能我们的在与同事与亲人的对话中并没有需要保密的东西,我们要保密的是这种人权,这种自由。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更多的政治自由也是一个国家更加民主的象征。
在《观念的水位》中有民意与伪民意一文,有一个很抽象的例子。现在,假设我们是一场选美大赛中的裁判。主持人指着台上光芒四射的美女宣布:“你们有三个选择:你可以选择A,或者A,或者A。”就像面前有一幅漫画,捧腹大笑的时候觉得有点真相被揭露的感觉。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有一个词,指派,就是一种伪民意问题。在公司谁晋升是上级指派的,在学校里谁当班长是老师指派的,竞争谁中标是幕后指派的。对于参与者,这是不公平的,同样的劳动却连比较的权力都没有;对于投票者,这是带有欺骗性的,自己的意见没有被聆听,结果却已经出来了。更多的自由平等,必须是在更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
谈了这么多,我想说,虽然在政治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在走。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很好,真心祝愿未来可以更好。《观念的水位》这本书把我带进了政治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了政治的千百味。学好政治,参与政治,更应该是我们有责任心的青年应该做的。
第二篇:读后感 观念的水位
《观念的水位》读书笔记
12120299林元婧
出乎我意料的是,《观念的水位》不是一部《辞海》那样关于民主政治的百科全书式的大部头,而是作者在各处报刊杂志所设专栏的一个小小集合。作者身为一个近年来显得仿佛很有些掉价的公知,却很不以为耻,反以为傲,有时在文章里还不忘贬损一下高级知识份子,读来很有点张爱玲那样尖酸刻薄小女人的味道,诚实坦白可爱的紧。
单就本书而言,私以为很适合像我这样全然不关心政治民生的人当作入门书来读。那些大部头即便称不上晦涩难懂,读来也是费力的,时常让人有种我究竟懂不懂汉语的错觉。而此书内容多浅显得紧,哪怕日后你博览群书,在民主政治领域踏上鹤立鸡群的境界,再回首来看它,或许嫌弃其浅易,或许觉得作者的言论简直大错特错可笑至极,也会不得不承认这是本启智开明的好作品。它实质上的内容知识或许有限,但也许就是这种浅显而有限,让它成了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吸纳的知识。
作者的政论总以一些与政治相关或不相关,有的没的小事情开端,引申出一些似乎是很容易被想到的,背后的道理。读来常常令人有种“啊啊啊,这个啊,我也知道啊。”的感想。但这种“我知道”,却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知识。这些东西也许早已在我们心中或多或少的有了雏形,但或许是由于缺乏专业素养,或许是由于缺乏那份总结归纳一下的想法和恒心,总没有在心中成为系统的知识。而作者就是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东西,从我们那个废品回收站一样,荒芜而又在些犄角旮旯里藏着珍宝的内心世界里,发掘了出来。即使我们日后没有更进一步地去思考,但至少这些知识已经存在于我们心中了。
看到和书名同样的题目的那一片“观念的水位”的时候,我特意格外用心地把它读了一读,在我心里一篇文章的标题或者书名总是代表了主旨的。作者既然把这篇的名字选作了书名,一定是觉得这篇能代表她最核心的观点。看罢我还有点小得意,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模模糊糊所总结出来的那个“核心”竟然还真是对的——作者深信社会变革是水涨船高的过程,水是民众意识,船是社会政治的变革。刘瑜同样批评这官僚、政府和当权者,但她更看重的是民众意志。如果民众意志得以提升,官僚总有变得不官僚的一天。
但这依然是任重道远的一件事情。作为公知,作者并没有振臂一呼则千万人往矣的本事,何况现在的平民百姓过惯了信息“发达”的日子,也不似以往那样“愚昧无知”,会热血澎湃地被人几句话挑唆起来掀起一场革命。现在的中国人在肥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被养的“肥头大耳”起来,若说官僚的缺点,在普通民众的身上同样屡见不鲜。我们也是一群志得意满,视野狭隘的货色。况且中国人千百年来都是懒的,只是这样得过且过地过些太平消停的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好,征伐决断之事,何苦来哉?
在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事”的这一种误解下,派生出的是一种略带畸形的社会风潮与批判机制。我们热衷于“愤怒”和“贴标签”。因为“愤怒”不需要花钱,就连时间精力也未必需要付出太多,一条附议的微博只需要几到几十秒,如果是一个社会公德心特别重的人,也许会花上几小时好好的写篇帖子或者长微博。至于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捐助或者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静坐示威嘛,那太累太花钱也太花时间了。自然会丢进那个永远也不会被打开的“如果有一天”的抽
屉里。而贴标签就更省事了,它便于我们给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分门别类,你是政府忠犬五毛党,你是崇洋媚外资本主义走狗,无需负责也无需给出论证,简单好用,童叟无欺,就是你养的宠物猪也能轻松掌握的辩论技巧。中国的公民议论,富于激情的发声,而缺乏理智地探讨,这导致我们空有为自己挣一个光辉未来的心,却缺乏有质量的行动,当然,这颗心也并不十分纯粹,浑浊不堪,还长得很小。又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或者说没有人有能力,替我们将这一点小小的愿心凑起来成就一颗大的,自然让人不禁觉得前路渺茫,其修远兮。
作者的大观点里有一点小观点也很值得一提,我称之为“小齿轮”理论。不晓得由哪个伟大哲人开始,我们喜欢把社会比作一个大机器,每个人都是一个小齿轮,说是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共创美好明天。但在“恶之平庸”里,我们可以很简单的看到,如果每个人都只把自己看作一个小齿轮,不假思索地执行命令而已,当然可能创造惊人伟业,也可能是惊人的犯罪。在这场惊人的犯罪里,我们每个人所扮演的只是一根稻草的角色,但双拳难敌四手,聚沙总能成塔,我们每个人都是压垮骆驼的稻草,先后本无所谓。而这种时候,也许我们要记住的是,“他也会是我”。记住死于纳粹的不只是犹太人,有一天也可能是日耳曼人;记住革地主的命,革知识分子的命,最后就是革农民的命,革天下的命。
中国社会走向真正的民主自由,繁荣富强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许应该是重拾思考和我们有点麻木的良知。当我们真正为他人的痛苦而感受到切肤之痛,将全天下的中国人都当作自己的骨肉手足的时候,新的时代就会来临。说不定也许那最终会是一个一心同体,发达却缺乏个性的时代,但在那个时代显现出衰败悲哀的样貌之前,我仍旧渴盼着能够走近一点,再近一点。
第三篇: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孙小东 化硕***《观念的水位》已经读完一个星期有余,现在写读后感反而显得有些晚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妥,一本好书只有在读完后经过长时间思索才能有相对深的思索。写政治文章的作家里,她也许不是知识最渊博、逻辑最缜密的,但你读她的文字就如跟邻家姐姐聊天一般轻松,就算对政治、经济没有什么涉猎,读起她的书来也不会吃力。
我这个几乎把不谈政治写在脸上的人却能把《观念的水位》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连我自己都觉得神奇。不过,仔细一想,又合情合理,因为她所做的只是重申常识。
序言里说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是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这话倒是和她们家小濂的那句著名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重申常识”
这是一本政治类型的随笔,按道理说我这样的政治盲应该不会喜欢。可是,这本书里,把那些看似复杂的政治理论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以非常通俗的语言,形象的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政治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加入作者自己的感想,使冰冷的政治看起来像是一场情感与理智的博弈。归根结底,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是一本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政治类书籍。当我们认识到政治不是精英们的游戏而应该是常识时,对它的排斥感也许就不会那么深了。当有一个人用讲故事的方法给你讲政治,大概你也是愿意跟她谈谈政治的。《观念的水位》正是这样一本书。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书里有几个观点是我想着重提出的。第一点就是她认为人们看书不要一味看经典,而是要看实际的,有所依据的书,就像她说的那样,几世纪前的大家写作大多是以逻辑推理得出,并没有相关实际数据支持,一位美国科学家就用数学模型证实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理论是错误的,现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势也证明了他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点很简单,她说每个人的灵魂重量都不一样,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灵魂所羁绊,比如道德标准太高的我。另外,我还有个疑问,爱上一个人很痛苦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灵魂被剥离开身体的原因呢?
观念的力量可不能小瞧。当年老老实实给地主打长工的农民,就是被灌输了“剥削”这个观念后,开始理直气壮地剥夺地主的土地。过去30年经济发展蹭蹭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观念倒了一个个儿:同一种活动,过去叫“投机倒把”,现在叫“市场经济”。80年代苏东剧变,并非经济有什么大危机,无非是观念的水位变化了,过去曾经对着那件皇帝的新衣啧啧赞叹,现在一觉醒来,民众突然不干了--你害臊不害臊,怎么什么都不穿?
当然,这本书也开阔了我的眼界,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拉丁美洲和东欧国家政治体制和民主化进程变化的历史和原因的分析。虽然现在我已经基本忘了那些东西是怎么回事,但是在我的脑海里对这些我未知的东西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在读这些内容的时候,给了一种很爽的感觉。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时不时会流露出一个女人的大惊小怪和一些自以为讨巧的小聪明,在后面的读后感和观后感部分尤为明显。但毕竟这只是一本政治观察札记,不是学术文章,说到底是一家之言,这些小问题反倒可以理解为个性。就像你不喜欢吃葱,可是你不能说小葱拌豆腐就不是菜,这太伤感情了。
总而言之,从作者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生活经历丰富,性格爷们儿的姑娘。一个人会说道理不难,难的是能让你如沐春风的接受它,刘瑜就是有这个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从未遇到过一个思想跟我如此相近的人,也许某天我靠近她,或许脑子会因为产生共鸣而嗡嗡作响。
第四篇:《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教师:孙丽鹏)
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 昨天
第一次听老师说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很困惑,读完整本书,对这个名字有了大致的了解。
书中作者指出观念的水位在升高。这个观念可以是民主的意识,可以是权利的制衡观,可以是社会的道德准则,可以是法律意识,可以是政治观,可以是改革观等等。作者频繁地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现状进行比较,不得不说,在这些观念的表现上,国内的发展程度和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一直在发展,也在进步。人们的观念水位的上升一个重大的表现在于许多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变成问题了。比如城管和小摊贩的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以来一直存在的,而且现在法治程度比之前更健全,城管对小摊贩的暴力程度应该是轻于从前的。但是近来,城管暴力事件却反而比以往更受管住。这说明,人们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意识在提高。
说到这儿,我想到了学校的体罚现象以及教师办辅导班的现象,这种现象相比较现在,十多年前应该是更为严重,但是现在却更受关注,这也说明人们的教育意识,道德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提高了。
一个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观念的变化来实现,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对身边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观念的水位》摘录
原创: 阿鹏
初读于203年,再读于2018年
2013年读后感
在睡前、等班车和坐飞机的间隙,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跨度,终于读完了刘瑜的新作《观念的水位》,和她上次的《民主的细节》一样,每篇文章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从现实的案例出发,来剖析或总结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基本上是这几年她给各杂志和报刊写专栏的合集,看完这本书,确实有的地方有点跳跃性,而且时效性好像已经过去了,不过很多的话还是很能让人思索,关于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关于自由,关于我们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等等,适合心静的时候再复读一次,接着《民主的细节》,继续顺着刘瑜的叙述,找到我们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
2018年读后感
5年以后,在出差往返的飞机上重读了刘瑜的《观念的水位》,相对于《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不只有关于政治的论述,也有关于阅读和观影的感受,甚至有一篇几乎可以称之为给曾经呆过的剑桥的一封情书,文字丰富又可爱。
再次重读,感觉似乎自己观念的水位有所提升,会更加包容和辩证地看到面对的现实状态。如果说,我们的生活都是已经设定好的程序游戏,如同活生生的《西部世界》,我希望自己可以永远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对人云亦云的警觉,对绝对真理的困惑和追问,希望自己思想观念的水位线不会下降,能够保持成为可以看到皇帝新装那个小孩的勇气!
文中摘录
(由于喜欢的文字和段落太多,所以只能分三次进行分享了)
《自序:春天里》
环顾四周,被颠倒的“国”与“民”关系仍然远未拨乱反正;习惯性谎言对人的智力羞辱还在继续;一句“制度的问题”反复被用以推卸作恶中的个体责任;政治问题道德化或经济问题道德化。这本书试图传递的信息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持说“不”.尽管有如此之多的理由悲观,我仍然对中国——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的未来感到乐观。乐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性的信心。乐观还来自于对情境的判断。
选择的权利——自由——是快乐的前提;同时,权利制衡——民主作为其维度之一——又是自由的前提,追求快乐的本性使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革命者。
事实上我认为,认定自由、民主“只适合西方”的看法是一种变相的种族主义,而种族主义是一种过于懒惰的世界观。
追求快乐的本性使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革命者,而一个远离快乐的制度也许可以依靠信息控制维持很久,但在信息控制越来越不可能的世界,一条缝会渐渐变成一道门。
《素什么质》
我们该如何理解民众缺乏规则意识:如果“上面”经常在工程招标中玩内部交易,在土地纠纷中不尊重法律,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又怎么能指望“下面”毕恭毕敬尊重规则?一个随地大小便的人,如何教化别人不要随地吐痰?
《民意与伪民意》
有一种民意叫伪民意。在一个多元意见、选择自由不可能的环境里,民意只能被认作是伪民意。即使它是真民意,你也无从知道它是不是真民意。
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
《给理想一点时间》
根源也许就在于这个“慢”字,当激进主义向民众许诺立竿见影的变革时,自由主义许诺的只是漫长生长期之后的瓜熟蒂落。
那些不幸死于饥荒的农民是否想到,他们忍饥挨饿的痛苦与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痛快之间,有种隐秘的联系。
相信时间,就意味着相信除了千千万万日积月累的努力,历史没有进步的捷径。对于渴望一夜之间得到解放的人们,这可真令人扫兴。
我相信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制的那一个。很多时候,人类一不小心误会了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太过聪明,或者不够聪明,而时间总是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一个人“看到”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你能“看见”它,人们往往需要穿过重重固有的意识形态才能看见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肩负自由的疲惫》
政治学里有一个词叫“批判性公民”,根据这个理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众权利和尊严意识提高,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批判性。
换句话说,民众对政府一定的不信任恰恰成了政治健康的表现。
《怎样推销糖果》
问题不在于你所说的“部分群众”有没有听到,而在于在决策过程中“部分群众”是否有机会说。如果不能将公民参与纳入到决策过程当中,视为政治正义的一个内在部分,再多的宣传都会显得很可疑,甚至越多的宣传越显得可疑。
悲哀的是,在民主程序匮乏的地方,政府往往不得不饮鸩止渴,以民粹政策来弥补程序合法性不足。
第五篇:《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每次看刘瑜的书我都有发言的冲动,你的困扰和烦恼她全能体会,你想说又表达不出来的感觉,她全能帮你说出来,在她面前,你是不是会特别有倾诉欲呢?
我这个几乎把不谈政治写在脸上的人却能把《观念的水位》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连我自己都觉得神奇。不过,仔细一想,又合情合理,因为她所做的只是重申常识。
我们不愿意谈政治,是不愿意谈形而上的政治,是不愿意听开口“XX主义”闭口“XX制度”的政治,而当政治走出书斋,走下圣坛,你会发现“政治”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你会发现你家的垃圾该怎么处理,你上厕所排不排队,你上网能不能进外国网站……都事关政治。当我们认识到政治不是精英们的游戏而应该是常识时,对它的排斥感也许就不会那么深了。当有一个人用讲故事的方法给你讲政治,大概你也是愿意跟她谈谈政治的。《观念的水位》正是这样一本书。
她写《没有来的请举手》,把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拎出来,担心底层人民被这个呼啸向前的时代列车所抛弃,更是让内心麻木的我们惭愧不已。
我很认同她的一个观点——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注的那个。任何斩钉截铁、不加思索的判断、控诉甚或只是结论在时间的洪流中几乎都会被证明是“妄下定论”,也许几年、几十年还好,可当时间跨度拉长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候,很多人不得不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承认自己错了。所以刘瑜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表示时间自会证
明一切的观点,“政治转型不是一个直线进程,有的国家走着走着会倒退,有的走着走着会跳跃,历史之奇妙也正在于此。” 这样的论调听着也许会觉得没劲儿,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既然起了这个话题,怎么能不表态呢?可是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的刘瑜变得更小心了,也许是年纪渐长的原因,她的话越来越有所保留。我觉得这正是一种健康的转变,政治不是喊口号,贴标签,不是愤青们在网上骂几句就能起作用的。它需要的是沉潜下去用心思考,而当你对一件事想得越深入时,你就会发现你越不敢对它下结论。就连最精确的数学也有分类讨论的情况,而在社会科学中,几乎任何事都要分类讨论,这种有所保留的写法正是深入思考的表现。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时不时会流露出一个女人的大惊小怪和一些自以为讨巧的小聪明,在后面的读后感和观后感部分尤为明显。但毕竟这只是一本政治观察札记,不是学术文章,说到底是一家之言,这些小问题反倒可以理解为个性。就像你不喜欢吃葱,可是你不能说小葱拌豆腐就不是菜,这太伤感情了。
刘瑜在序言里说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是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这话倒是和她们家小濂的那句著名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重申常识”。
有很多人不屑于做这件事,但,总得有个人重申常识不是?
还好还有刘瑜,还有一批像刘瑜、闾丘露薇、李海鹏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笔为刀,将我们习惯思维的盒子割开一条缝,让光线透进来,当光线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一条缝会渐渐变成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