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一)教案53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一)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并能应用解斜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向量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提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aba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A=sinB= sinC=1 即:c=„,∴ ccsinA
②、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证明一(传统证法)在任意斜△ABC当中:
1111abcS△ABC=absinCacsinBbcsinA,两边同除以abc即得:== 2222sinAsinBsinC
③用向量证明: 证二:过A作单位向量垂直于
+=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j•(+)=j• 则:•+•=•
∴||•||cos90+||•||cos(90C)=||•||cos(90A)
ac∴asinCcsinA∴= sinAsinC
cbabc同理:若过C作垂直于得: =∴== sinCsinBsinAsinBsinC
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设 A>90过A作单位向量垂直于向量
④突出几点:1正弦定理的叙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即:abcabc==它适合于任何三角形。2可以证明===2R(R为△ABC外接圆半径)sinAsinBsinCsinAsinBsinC
3 每个等式可视为一个方程:知三求一
⑤正弦定理的应用: 从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例
一、在△ABC中,已知c10A=45C=30求b
解略见P128注意强调“对”
例
二、在△ABC中,已知a20b=28A=40求B(精确到1)和c(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ab解略见P129注意由=求出sinB=0.8999B角有两解 sinAsinB
例
三、在△ABC中,已知a60b=50A=38求B(精确到1)和c(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解略见P129注意由b ⑥小结:正弦定理,两种应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解斜三角形有两解或一解(见图示) 三、巩固练习: 1、ABC中,c6,A450,a2,求b和B,C2、ABC中,b3,B600,c1,求a和A,C 3.P131练习1、2P1321、2、3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题: §1.1.1正弦定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在直角三角形中:sinA=a c,sinB=b c,sinC= 1即 c=a sinA,c=bc sinB,c=sinC. ∴a sinA=bc sinB=sinC 2.学生探究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 S 12absinC1 2acsinB1△ABC=2bcsinA 两边同除以1ab 2abc即得:c sinA=sinB=sinC 证明二:(外接圆法) 如图所示,∠A=∠D∴a sinAa sinDCD2R 同理 b sinB=2R,c sinC=2R 证明三:(向量法) 过A作单位向量垂直于 由 +=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 得 •(+)=• 则•+•=• ∴||•||cos90+||•||cos(90C)=||•|AB|cos(90A) ∴asinCcsinA∴ac= sinAsinC cb=sinCsinB同理,若过C作垂直于得: abc==。sinAsinBsinC∴ (板书) 1、正弦定理:abc===2R(R是ABC外接圆的半径)sinAsinBsinC 变形:a:b:csinA:sinB:sinC。 注:每个等式可视为一个方程:知三求一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3.例题讲解 例1.(1)在ABC中,b,B600,c1,求a和A,C. (2)在ABC中,c6,A450,a2,求b和B,C. bccsinB1sin6001解:(1)∵,sinC,sinBsinCb2bc,B600,CB,C为锐角,C300,B900∴ab2c2 2(C30或C150,而CB210180)0000 accsinA6sin4503,sinC(2)sinAsinCa22 csinAac,C600或1200 csinBsin750 当C60时,B75,b1,sinCsin60000 csinB6sin150 当C120时,B15,b1 0sinCsin6000 b1,B750,C600或b31,B150,C1200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下列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absinA; sin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AsinB。a b 思考:由例1条件,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为什么三角形的形状不能唯一确定,会出现两解、一解?。(学生讨论,老师引导:从代数和几何两方面) 4.三角形解的判断方法:(板书)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由于三角形的形状不能唯一确定,会出现两解、一解和无解三种情况。 已知边a,b和A a 无解a=CH=bsinA仅有一个解 CH=bsinA ⑴若A为锐角时:(板书)⑵若A为直角或钝角时:(学生自己完成) 无解absinAab无解一解(直角)absinA: ab一解(锐角)bsinAab二解(一锐, 一钝) ab一解(锐角) 5.课堂练习 1.在ABC中,三个内角之比A:B:C1:2:3,那么a:b:c等于.2.在ABC中,B1350,C150,A5,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3.在ABC中,已知b2csinB,求C的度数.6.课堂小结(学生发言,互相补充,老师评价) 1.用三种方法证明了正弦定理: (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3)外接圆法 2.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进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是否还成立?将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氛围,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探索得出新结论,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对如何运用定理解决问题也是跃跃欲试,在课堂小结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互相评价,最终得到完善的答案.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一个人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对于培养意志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点明课题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的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中的1.1.1《正弦定理》的内容,该节包括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和应用,我把这节内容分为2课时,现在我要说的是《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和简单的应用。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目标分析 2.学生现实分析 3.教材地位分析 二、教学展开分析1.教学过程实施2.教学媒体选择3.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三、教学结果分析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连同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其他知识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的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现实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①勾股定理: ②三角函数式,如:(2)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任意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① ②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学生在高中已学过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4)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会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正弦定理的发现 (2)证明正弦定理的几何法和向量法 (3)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向量把三角形的边长和三角函数建立起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共同剖析、探讨问题,推进师生合作意识,加强相互评价与自我反思 (二)、教学展开分析 1.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发现正弦定理、用几何法和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三角形边角关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两个定理之一,它准确反映了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关系,对于它的形式、内容、证明方法和应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弦定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内角和定理等众多基础知识解决几何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一向为数学教育所重视。 教学难点是用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虽然学生刚学过必修4中的平面向量的知识,但是要利用向量推导正弦定理,有一定的困难。突破此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把三角形的边长和内角的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方法证明这个定理,使学生巩固向量知识,突出了向量的工具性,是向量知识应用的范例。 2.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发现学习”的模式,即由“结合实例提出问题——观察特例提出猜想——数学实验深入探究——证明猜想得出定理——运用定理解决问题”五个环节组成的“发现学习”模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通过提问不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贯彻“以学定教”原则,即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法指导: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通过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情感发展来调整整个学习活动的梯度和层次,保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分层次向前推进。 3.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 使用多媒体平台(包括电脑和投影仪)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借助多媒体快捷、形象、生动的辅助作用,既突出了知识的产生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形成体验性认识,体会成功的愉悦,同时又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过程实施 本节课采用“发现学习”的模式,因而教学过程实施分为五个部分:(1)结合实例提出问题(2)观察特例提出猜想(3)数学实验深入探究(4)证明猜想得出定理(5)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锐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的探索,发现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能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以及利用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以前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使学生体会完全归纳法在定理证明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的理解定理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从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探索性与创造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和探索数学规律的推理能力,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对锐角三角形边与角关系的探索,发现、证明正弦定理并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难点:①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②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断。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所需主要基础知识有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在教法上,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锐角三角形情形入手,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学生经历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通过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等环节逐步得到深化。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通过对定理的推导、解读、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总结、归纳解答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形成一般结论。在学法上,采用个人探究、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自觉运用观察、类比、归纳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同时,由于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习近平面向量,因此,对于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向量法,本节课没有涉及到。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上课一开始,我先提出问题: 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图所示的部分,AB的长为1m,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 是多少而无法去截料,你能告诉师傅这两边的长度吗? 教师:请大家思考,看看能否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解决 这个问题?(约2分钟思考后学生代表发言)学生活动一: (教师提示)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那就是“已知三角形中的两角及夹边,求另外两边的长”,本题是通过三角形中已知的边和角来求未知的边和角的这个过程,我们把它习惯上叫解三角形,要求边的长度,过去的做法就是把未知的边必须要放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进行求解,即本题的思路是:“把一般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也就是要“作高”。 学生:如图,过点A作BC边上的高,垂直记作D 然后,首先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数据求出角C的大小,接着把题目中的相关数据和角C的值代入上述等式,即可求出b,即AC的值,然后可利用AC、AB、角B、角C的值和三角函数知识可分别求出CD和BD的长度,把所求出的CD和BD的长度相加即可求出BC的长度。教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和思路非常好,简直是一位天才 (同时再一次回顾该同学具体的做法) 教师:能否像求AC的方法一样对BC进行求解呢? 学生:可以 教师: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过点B向AC作高,垂直记作E,如图: 接下来,只需要将相关的数据代入即可求出BC的长度 教师:总结学生的做法 通过作两条高线后,即可把AC、BC的长度用已知的边和角表示出来 接下来,只需要将题目中的相关数据代入,本题便迎刃而解。定理的发现: oo教师:如果把本题目中的有关数据变一下,其中A=50,B=80大家又该怎么做 呢? 学生1:同样的做法(仍得作高) 学生2:只需将已知数据代入上述等式即可求出两边的长度 教师:还需要再次作高吗? 学生:不用 教师:对于任意的锐角三角形中的“已知两角及其夹边,求其他两边的长”的问 题是否都可以用上述两个等式进行解决呢? 学生:可以 教师:既然这两个等式适合于任意的锐角三角形,那么我们只需要记住这两个 等式,以后若是再遇见锐角三角形中的这种问题,直接应用这两个等式 并进行代入求值即可。 教师:大家看看,这两个等式的形式是否容易记忆呢? 学生:不容易 教师:能否美化这个形式呢? 学生:美化之后可以得到: (定理) 教师:锐角三角形中的这个结论,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在锐角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教师:那么锐角三角形中的这个等式能否推广到任意三角形中呢?那么接下来就 让我们分别来验证一下,看看这个等式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是否 成立。定理的探索: 教师:大家知道,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 则: 所以: 故: 即: 在直角三角形中也成立 教师:那么这个等式在钝角三角形中是否成立,我们又该如何验证呢?请大家思考。 学生活动二:验证 教师(提示):要出现sinA、sinB的值 必须把A、B放在直角三角形中 即就是要作高(可利用诱导公式将 在钝角三角形中是否成立 转化为) 学生:学生可分小组进行完成,最终可由各小组组长 汇报本小组的思路和做法。(结论成立) 教师:我们在锐角三角形中发现有这样一个等式成立,接下来,用类比的方法对 它分别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这个等式对于 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和任意的钝角三角形都成立,那么我们此时能否说:“这 个等式对于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呢? 学生:可以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正弦定理》(引出课题)定理的证明 教师:展示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证明:(1)当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过点A作BC边 上的高线,垂直记作D,过点B向AC作高,垂直记作E,如图: 同理可得: 所以易得 (2)当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 因为: 所以: 故: 即: (3)当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时(角C为钝角) 过点A作BC边上的高线,垂直记作D 由三角形ABC的面积可得 即: 故: 所以,对于任意的三角形都有 教师: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正弦定理(给出定理的内容) (解释定理的结构特征) 思考: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类问题呢? 学生:在一个等式中可以做到“知三求一” 定理的应用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定理的应用(回到刚开始的那个实际问题,用正弦 定理解决)(板书步骤) 成立。 随堂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或快速抢答 教师:上述几道题目只是初步的展现了正弦定理的应用,其实正弦定理的应用相 当广泛,那么它到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里我送大家四句话:“近测 高塔远看山,量天度海只等闲;古有九章勾股法,今看三角正余弦.” 以这四句话把正弦定理的广泛应用推向高潮) 课堂小结: 1、知识方面:正弦定理: 2、其他方面: 过程与方法:发现 推广 猜想 验证 证明 (这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 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样的一个过程) 数学思想: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 作业布置: ①书面作业:P52 ②查找并阅读“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比如“面积法”、“向量法”等) ③思考、探究:若将随堂训练中的已知条件改为以下几种情况,结果如何? 板书设计: 1、定理: 2、探索: 3、证明: 4、应用: 检测评估: 正弦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创设情境: 【师】:世界闻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比其他的建筑高出很多。如果只提供测角仪和皮尺,你能测出埃菲尔铁塔的高度吗? 【生】:可以先在离铁塔一段距离的地方测出观看铁塔的仰角,再测出与铁塔的水平距离,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测出高度。 【创设情境总结】: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将距离的问题转化为角,进而转化为三角函数的问题进行计算。这个实际问题说明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紧密的联系,边和角甚至可以互相转化,这节课我们就要从正弦这个侧面来研究三角形边角的关系即正弦定理。 二、新课讲解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直角三角形中各个角的正弦是怎么样表示的? 【生】:在直角三角形ABC中,sinAab,sinB,sinC1 cc abc,c,c,也就是说在Rt△ABCsinAsinBsinC【师】:有没有一个量可以把三个式子联系起来? 【生】:边c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即c 中abc sinAsinBsinC 【师】:对,很美、很对称的一个式子,用文字来描述就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各边与 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那么在斜三角形中,该式是否也成立呢?让我们在几何画板中验证一下,对任意的三角形ABC是不是都有“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成立? 【师】:通过验证我们得到,在任意的三角形中都有各个边和他所对的角的正弦值相等。 在上面这个对称的式子中涉及到了三角形三个角的正弦,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正弦定理,即我们今天的课题。 【师】:直观的印象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数学证明,所以,只是直观的验证是不够的,那能不 能对这个定理给出一个证明呢? 【生】: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对正弦定理进行证明:S1111absinCacsinBbcsinA,然后三个式子同时处以abc就可以得222 2到正弦定理了。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证明方法,能不能用之前学过的向量来证明呢?答案是肯定的。怎 么样利用向量只是来证明正弦定理呢?大家观察,这个式子涉及到的是边和角,即向量的模和夹角之间的关系。哪一种运算同时涉及到向量的夹角和模呢? (板书:证法二,向量法) 【生】:向量的数量积ababcos 【师】:先在锐角三角形中讨论一下,如果把三角形的三边看做向量的话,则容易得到三角 形的三个边向量满足的关系:ABBCAC,那么,和哪个向量做数量积呢?还 有数量积公式中提到的是夹角的余弦,而我们要得是夹角的正弦,这个又怎么转化?(启发学生得出通过做点A的垂线根据诱导公式来得到) 【生】:做A点的垂线 【师】:那是那条线的垂线呢? 【生】:AC的垂线 【师】:如果我们做AC垂线上的一个单位向量j,把向量j和上面那个式子的两边同时做数 cos(90A)cos(90C)cos90,化简000 即可得到csinAasinC,即acbc,同理可以得到。即在sinAsinCsinBsinC 锐角三角形ABC中有每条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值相等这个结论。 【师】:如果△ABC是钝角三角形呢?又怎么样得到正弦定理的证明呢?不妨假设∠A是钝 角,那么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做AC垂线上的一个单位向量j,把向量j和上面那个式 子ABBCAC的两边同时做数量积运算就可以得到 00jABcos(C90)jBCcos(90C)jACcos900,化简即可得到csinAasinC,即acbc,同理可以得到。即在钝角三角sinAsinCsinBsinC 形ABC中也有每条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值相等这个结论。 【师】:经过上面的证明,我们用两种方法得到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并且得到了正弦定理对 于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都是成立的。 【师】:大家观察一下正弦定理的这个式子,它是一个比例式。对于一个比例式来说,如果 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那么就可以根据比例的运算性质得到第四项。因此正弦定理的应用主要有哪些呢? 【生】: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一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外一边的对角,或者两角一边求出另外一 边。 【师】:其实大家如果联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话,其实只要有上面的任意一个条件,我们都可以解出三角形中所有的未知边和角。下面我们来看正弦定理的一些应用。 三、例题解析 【例1】优化P101例 1分析:直接代入正弦定理中运算即可 absinAsinB csinA10sin45 asinCsin30 bcsinBsinC B180(AC)180(4530)105 csinB10sin105b205sinCsin30总结:本道例题给出了解三角形的第一类问题(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另外两边和一 角,因为两个角都是确定的的,所以只有一种情况) 【课堂练习1】教材P144练习1(可以让学生上台板演) 【随堂检测】见幻灯片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正弦定理,即三角形ABC中有每条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值相等。写成数学式子就是abc。并且一起研究了他的证明方法,利用它解决sinAsinBsinC 了一些解三角形问题。对于正弦定理的证明主,要有面积法和向量法,其实对于正弦定理的证明,还有很多别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下去之后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五、作业布置 世纪金榜P86自测自评、例 1、例 2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第二篇: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第三篇: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篇:《正弦定理》教案
第五篇:正弦定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