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必要性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纪头10年,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地带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一)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
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和“西化”,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生产领域、新的市场、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较低,还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有效地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任务更为艰巨。加上千百年来频繁的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有逐步向东推移的趋势。这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也给东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不遏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没有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
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二)西部地区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抓好几件关系西部地区开发全局的重点工作: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第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
这次会议强调要加强对西部地区开发工作的领导,当前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所有的重要建设项目都要纳入规划,进行充分论证。推进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也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既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又要认真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不能乱集资、乱收费,增加企业和农民负担。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保证西部开发扎扎实实地健康发展。
(三)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必要性
1.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我们这两年来取得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与部署。在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全国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地区,只有加快西部的发展,提高西部民众的收入水平,使庞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经济增长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只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况,将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拖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
3.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要素秉赋各异,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表明区际经济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动力的需要,使整个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4.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只有加快西部发展,使居于高山深谷者尽快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走出,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才有保证。5.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和边境地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三、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五大特点:
1.在开发目标上,全国性与区域性相结合。这次西部大开发开发的区域特定在西部地区,包括与西部相似的内蒙、广西在内,共12个省区。它与横贯东中西部的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陇海·兰新经济带开放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山川秀美”和“西气、西电东输”等重点工程就是西部大开发项目直
接惠及东部、中部地区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所以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一个全国性的总体战略,又是推动西部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改善的一个区域性大战略。
2.在开发时空上,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它是一项世纪工程,它是在国家总体设计、综合协调、规划指导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搞好基础设施,开发矿产、生物、水电等物质资源;而且要开拓市场,开发智力、人才、技术、信息、资金,以及人文、旅游等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特别注重合理开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
3.在开发机制上,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它突出表现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积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在产业发展上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政策引导下的多元化投资。国家和地方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方面。
4.在开发布局上,点、线、面相结合。点,主要指大中城市特别是重庆、成都、西安等跨省区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示范区、旅游度假区;重要资源开发基地;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国家和省市具有实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线,主要指铁路、高等级公路、航运交通干线;跨区域的城乡通信电缆、信息网络;大型水利设施和电力网站。西部大开发将建立起有效的传导机制,来壮大点,形成增长极、辐射源;畅通线,带动面。
5.在开发部署上,突出重点与发挥优势相结合。这次大开发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开放等五大课题。联系各省区实际,又互有侧重,各有特色。
加快西部改革开放步伐包括加快西部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形成与壮大;加快西部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使国有资本集中布局于优势产业,实行有进有退,以退求进;加快西部商品与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市场规则的完善和市场秩序的建立;加快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由过去按行业隶属原则管理所属企业,转向按属地原则,面向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市场主体,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通过制度安排与政策诱导,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使来自各个国家、国内各地区、各种所有制的投资者,在西部投资能取得合理回报,真正做到政府搭台,市场主体
第二篇:西部大开发论文(定稿)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文传 A104136贺韬
内容摘要: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地位、战略任务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出适合阶段性发展的要求。
在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
在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在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会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在200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会议提出 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和“西化”,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生产领域、新的市场、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较低,还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有效地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我国实
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任务更为艰巨。加上千百年来频繁的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有逐步向东推移的趋势。这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也给东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不遏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没有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任务: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第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三篇:西部大开发调查报告
西部大开发调查报告
41092045 郭钧
西部开发背景: 中国三大经济行政区域
东部地区:北京市11(京)、天津市12(津)、河北省13(冀)、辽宁省21(辽)、上海市31(沪)、江苏省32(苏)、浙江省33(浙)、福建省35(闽)、山东省37(鲁)、广东省44(粤)、海南省46(琼)、香港特别行政区(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澳)、台
湾省(台)共14个省、市、区。
中部地区: 山西省14(晋)、吉林省22(吉)、黑龙江省23(黑)、安徽省34(皖)、江西省36(赣)、河南省41(豫)、湖北省42(鄂)、湖南省43(湘),共8个省、市、区。
西部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15(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45(桂)、重庆市50(渝)、四川省51(川或蜀)、贵州省52(贵或黔)、云南省53(云或滇)、西藏自治区54(藏)、陕西省61(陕或秦)、甘肃省62(甘或陇)、青海省63(青)、宁夏回族自治区64(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5(新),共12个省、市、区。
领导的智慧,社会主义的必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对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把支持与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到日程上,邓小平同志也做了深入的思考,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上,第373、374页)现在到了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我国东部地区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了条件,而且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把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国家经济布局指向和区域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总揽全局,作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
1.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我们这两年来取得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与部署。在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全国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地区,只有加快西部的发展,提高西部民众的收入水平,使庞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经济增长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2.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只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况,将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拖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
3.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要素秉赋各异,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表明区际经济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动力的需要,使整个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4.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只有加快西部发展,使居于高山深谷者尽快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走出,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才有保证。
5.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和边境地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西部大开发要依靠两个手段、三股合力
两个手段是指市场机制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区域政策。
要素价格的变化和地区要素价格差异,是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2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土地、环保、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攀升,不少传统产业、产品的优势正在或已经丧失,西部地区应该利用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有利条件,在这些产业和产品上形成优势,赢得市场,站稳脚跟。传统理论在讲到产业空间转移时,往往解释为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的工厂和设备向欠发达地区搬迁。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通过优胜劣汰,一地区某产业逐渐失去优势和衰落,而在另一地区发展起来,形成优势。因此,西部地区不能坐等“转移”,而应打主动仗。方式不同,中西部的付出与收益都大相径庭。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推进西部发展的积极效应,但单靠市场机制还解决不了东西发展的差距问题。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区位(处于国内运输网的末梢、国内大市场的边缘等)、历史基础和历史包袱(如“三线”建设时,工厂靠山进沟,社会负担沉重)等因素,使西部的市场主体和东部并非处于同等的起跑线。实践表明,区域发展差异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人才、资金、能源、原材料的流出造成欠发达地区缺少人力、物力、财力而降低发展速度的“极化效应”;二是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导致资金、技术、设备向外扩散而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扩散效应”。在经济起飞时,强大的“极化效应”和弱小的“扩散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如果单凭市场力量的作用而不进行政府干预,结果势必造成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通过中央政府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使西部市场主体处于与东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非常重要。具体说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支持加快西部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揭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前提;二是支持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护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为了实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亦是为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安宁。在上游地区为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草)的过程中,国家和中下游地区应通过以粮代赈等方式予以补偿;三是保证西部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享用上与东部地区大体持平;四是为某些国有企业还清历史旧账。60年代从备战出发在西部山沟里建了一些军工厂,现在产品要军转民,有的工厂要出沟进城,这几笔“旧账”让企业靠加强经营管理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消化不了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有关“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减轻企业社会负担”所提的各项政策,有必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一是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政策与资金投入的力度。二是广泛推进东部和西部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的资产重组。三是加快西部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探寻适应国内外大市场新态势、适合西部区情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前两者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启动与推动力,后者则是关键与根本。只有通过后者,来自外部的种种支援和帮扶,才能转化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组织、自发展的机制,成为推动西部发展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加快西部改革开放步伐包括加快西部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形成与壮大;加快西部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使国有资本集中布局于优势产业,实行有进有退,以退求进;加快西部商品与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市场规则的完善和市场秩序的建立;加快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由过去按行业隶属原则管理所属企业,转向按属地原则,面向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市场主体,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通过制度安排与政策诱导,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使来自各个国家、国内各地区、各种所有制的投资者,在西部投资能取得合理回报,真正做到政府搭台,市场主体。
成就 西部大开发,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期间,多个重点工程已经开始运作或是已经竣工,比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
[3]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等等。
第一,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截至2009年,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中央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100亿元。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0-2004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与全国同口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004年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之1999年增长了将近一倍,自身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西部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第二,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党中央、国务院选择西部地区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力争在西部开发头十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9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显著加强。西气东输工程提前一年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西电东送工程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提前完成,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全线铺通。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区累计退耕地还林8467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579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2.9亿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项目已经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一手抓关系西部全局的重大工程,一手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项目,使各族人民不断得到实惠。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基本实现,县际公路、农村饮水、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工程积极推进,“两基”攻坚计划稳步实施,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动力和重大任务,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东西合作和对外开放领域。
经济
一、支持西部地区教育加快发展
加强统筹,科学规划。2000年,以“扶持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十大措施”为基础,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教育方面的若干政策细则》;两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事业“十五”及“十一五”规划等都把西部地区放在重要位置;2004年,教育部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联合发布了《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推动西部教育跨越发展。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实现了西部“普九”的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1200万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使广大农村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并“学得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二期计划、“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央累计投入的360亿元中多数投向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西部一省一校工程”等,带动了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显著提高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农牧区教师素质。
重大政策倾斜,扶持西部教育加快发展。新增教育财政经费始终保持重点向农村特别是向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免费义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免费、贫困生资助等一系列惠民强教的政策均率先在西部地区实施。在高等学校设置、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向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倾斜,自2001年至今,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和生源计划安排增幅达到12.3%,高于全国高校分省计划平均增幅近8个百分点。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支持西部教育开发。积极开展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东部各省市均与西部受援省建立了“县对县”的对口支援关系。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中支援高校已达到64所,使37所受援高校办学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西部人才培养特别计划”等措施,推动了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人才参与西部开发。2000至200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无偿捐赠2850万美元用于教育合作项目。
二、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到2008年,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巩固率和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6%和90.2%,分别比1998年提高14和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完成率由1998年的74.5%提高到92.0%;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和在学研究生达到562.5万人和26.8万人,分别较1998年增长3倍和7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26.6万人,比1998年增加77.8万,带动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达到1191.1万人,比1998年增加55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998年的61.3%提高到2008年的80.0%。
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1998—2008年,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总投入从609亿元增长到3434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从362亿元增长到2506亿元,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小学和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5.2和5.9平方米,分别比1998年增加1.3和5.4平方米;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630元,比1998年增加了2097元;小学和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生均计算机台数分别达到2.8台和5.0台,较2002年分别增加1.5和2.9台,初中和普通高中建网学校比例分别为26.8%和58.4%,比2002年提高20和32个百分点。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师资素质明显提高。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和地方所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达到270万、38.3万和24.5万,分别比1998年增加28万、22.4万和18.6万人,各级学校教师短缺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98年的90.7%、79.5%提高到98.7%与97.6%,小学专科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高一级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达到69.6%和50.6%,比1998提高60和4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从1998年的 58.8%提高到86.4%,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由1998年的16.7%提高到37.8%,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分别由2002年的11.3%、10.7%提高到18%和27%。民族地区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08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除西藏个别县外均已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188.3万和88.2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78.2万和37.8万人,在园少数民族幼儿的比例由2002年的14.1%提高到19.6%;内地共有18个省份举办西藏高中班,12个省份及28个城市举办新疆高中班,在校生分别达到1.9万人和1.7万人;全国共有1万多所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文字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保证了教育系统的长期稳定。
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活力明显增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统筹协调、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规划有序的管理体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从本世纪初到2008年,西部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由100.5万增加到242.8万,办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15.3万增加到37.8万,民办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4.4万增加到75.4万,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在改革的过程中,西部各省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生动局面,许多实践为解决全国教育问题做出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已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在积极创新城乡统筹教育发展的新道路,为全国探索有益经验;“普九”欠帐、代课教师等一系列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在重庆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四川省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民族教育由普及小学教育到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标志新阶段的历史性突破,目前正在着力实施“藏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陕西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被誉为陕西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目前全省有各类民办学校4853所,在校学生136万人,教职工8.8万人,累计固定资产119亿元,民办本科院校和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数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广西在率先实现“两基”后,又率先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养培训,使职业教育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和谐、改善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1999—2008年间,西部地区累计培养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毕业生近3300万人,每十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学生数由2001年的422 人增加近1200人。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进展、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1998年至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中,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院校累计有10大项目入选,占全国整体入选项目的10%,显示出很强的实力。
三、推动西部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总体思路
过去的10年成就辉煌,下一个10年再接再厉。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教育必将继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加快教育发展,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实现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族人民能够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共享现代化成果是实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的根本。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领域,继续坚持加大倾斜与支持力度,坚持改革创新,实现西部地区教育优先发展、跨越发展,力争到2020年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使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
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目标,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为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最近,江泽民同志又从执政党建设的高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所有这些明确规定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总结出来的一条深刻的经验,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贯的方针。在西部大开发当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方针。要以“三个代表”的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发展西部经济、改良西部环境的同时,大力加强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这里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达到西部的全面振兴。
西部大开发为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历史舞台,文化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需要精神力量的引领。西部大开发,涉及到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自治区、市,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这样广阔的舞台上,西部大开发这台威武雄壮的大戏已经拉开了序幕。文化建设应当大有可为。
首先,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毫无疑问,经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文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文艺作为“精神的火炬”和“奋进的号角”,要为西部的开发和振兴作好宣传和舆论引导,鼓舞和激发广大群众,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西部的基础建设、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实践中去。
其次,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包括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作为面向全社会的文化工作,其作用广泛而直接,不可替代。
第三,加强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外敌对势力一直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我们必须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文化自身也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特别要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譬如,西部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前景,充分利用西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形成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规模,完全可以培育出西部的支柱产业。
因此,对于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应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未雨绸缪,早作规划,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历史的经验不可忘。西部大开发是在东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的,完全有理由避免东部在开发过程中走过的某些弯路,吸取其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防止“一手硬”、“一手软”。我们一定要从西部大开发的全局出发,从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全面复兴的历史高度,以对未来负责的崇高使命感,及时制定适应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西部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真正做到西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2010年重大项目
国家还将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将新增 500 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重要路段,兰州—重庆输油管道工程,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医疗卫生项目等。此外,还要加快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小湾水电站等一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在机场建设方面,根据“十五”时期西部地区民航机场“实施枢纽工程,发展支线机场,优化航线结构,提高运行效率”的基本原则,今年将开工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同时建设以成都双流机场、昆明巫家坝机场、西安咸阳机场、兰州中川机场和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心的支线航空网络,逐步形成一个以主要枢纽机场为中心的轮幅式支线航空运输网络。
在铁路建设方面,以建设青藏铁路为契机,“十五”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将高潮迭起。主要有:修建沟通东西部通道的铁路线。加强陆桥通道、京兰通道建设,研究修建西北至华北地区便捷铁路通道,强化沪昆通道,建设沿江通道;修建西部省区间通道铁路。
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资金保障。国家在投资的安排上,注重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在去年计划安排的国债投资中,用于西部地区的国债投资 430多亿元,同时还安排了相当数量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专项建设基金。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和加快。公路国道主干线和路网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新增通车里程 1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000 公里。安排的国家级贫困县道路工程进展已经过半。农网改造工程已完成近三分之二。退耕还林还草共完成 1120 多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完成 780 多万亩。(数据为2009年)
国家对西部投资的安排上,主要安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续建项目在内,今年国家对西部地区安排的投资要比去年有较大增加。
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人士认为,要在“九五”以来优先安排和近两年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项目的基础上,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多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同时要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和国外资金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的事、国家的事,东部、中部地区的企业都可以从参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找到共同发展的结合点
总结:
西部大开发取得成绩是令人瞩目的,党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西部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西部大开发学习心得
西部大开发学习心得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为全面认真学习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文件精神,本人紧密联系本职工作实际,书写阅读笔记,理论实践相结合,吃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内涵,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探索新课程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让学生能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教师要确立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育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取的拼搏精神,乐观向上的处世哲学,开朗大方的个性,宽广坦荡的胸怀,不畏艰难的韧性和耐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气质优雅,性格开朗,胸襟开阔,精神饱满,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成为的新时代新型的合格人材。
教师应在教学中主动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新时期的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成人、成功。那么,我们教师不能只看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状况,做到对其心中有数,掌握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加以解决。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其思想品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并帮助他们查找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反馈给有关部门,使教学单位与学生管理部门互通信息,齐抓共管,共同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思想品德方面的难题。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解决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和谐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清问题,更要注重从正面积极加以引导,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教师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作出表率。有道是“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影响到学生,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此,我们教师在关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做为一个教师我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坚持业务学习,爱岗敬业,以高度热情和责任感教好每一个学生;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大家团结协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学识,爱岗敬业,以高度热情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认真阅读各种教育教学刊物,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做好笔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及科学方法观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同事精诚合作,想方设法出色地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教书育人,为创建和谐校园、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
三,、要加强自身修养和能力。坚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兢兢业业地工作。认真学习为人之道,为师之德。要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增强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要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选择忘我,选择无私,选择清贫。我要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再创佳绩。要把的热情化作勤奋工作的激情,落实到学习教育精神的实践中去,立足教育本职,拓展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成果,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为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得力量。我做为西部地区的一名群众也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建设我们西部地区美好的家园。
第五篇:西部大开发工作总结
西部大开发工作总结
一、西部大开发工作进展情况
1999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西部大开发“十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这一奋斗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4.1亿元,较1998年的5.074亿元增长了673%,超额16.1亿元完成年初28亿元的计划任务,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一。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33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较1998年的0.46亿元增长464%,财政收入增速和地方财政总量位居全市首位,提前四年完成了县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2012年财政收入目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较1998年的0.91亿元增长35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187元,较1998年的2226元增长447%;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较1998的1010元年增长205%。在2008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监测评比中,我县位居第20位。
(一)工业经济迅猛增长,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先后编制了《*县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煤化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县规 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了小庄煤矿、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改性甲醇汽柴油项目,组织实施了官牌工业广场、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建成了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和大佛斯瓦斯发电厂,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导,“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探索出了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8.8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46.8亿元,工业经济对全县GDP贡献率达到70.8%。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农业产值连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达到11亿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7.04亿元,实施了156个新村建设,已建成新居1.44万户8.65万间173万平方米,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劳务经济迅速崛起。在“珠三角”地区考察确定了32户企业作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并在东莞设立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处,对我县在“珠三角”地区的务工者进行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及权益维护等服务;县财政投资50多万元,对由县上组织转移的务工者,以奖代补体检费、交通费、培训费,并办理人身路途保险,有力地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2008年,全县累计输出劳务人员9.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8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一村一品稳步发展。制定出台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启动建设了5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初步形成了城关镇朱家湾村奶牛养殖、炭店乡虎家湾村大棚西 瓜、小章镇卧龙村养猪、香庙乡上新庄村无公害苹果生产等10个省级示范村,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全县累计修筑通村水泥路(柏油路)72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目标;完成了太峪河引水、李家川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任务,建成农村人饮工程44处,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3.2%,较1998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建成了190个村电网改造工程,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宽带网接入工程,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较1998年增长了78%,有线电视用户较1998年翻了三番,移动电话、宽带网用户分别较2002年翻了三番,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日臻完善。聘请了省内7位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城建工作顾问,为我县城市规划、建设审核把关;修编了《*县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泾河新区控制性规划、紫薇山生态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区重要节点部位、区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初步形成了城市建设三级规划体系。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累计投资12.1亿元,实施了83项城市建设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发展到7万人,“五纵三横”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其中,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县级垃圾卫生填埋场、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一体化生化池主体工程,县城区排污能力明显增强;投资8000多万元,完成了公刘街开发、高速公路引线工程、姜嫄街改造工程、中西街道路改造工程,实施了隘巷等38条背街小巷硬化改造工程,彻底解决 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3000万元,在全市各县(区)率先实施了集中供热工程,初步解决了城区群众冬季取暖问题;投资4.3亿元,建成了豳风苑、开元广场一期、紫薇山亮化、*州商城、火石咀物流汽修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了紫薇山生态公园、城区集中供热二期、集中供气续建工程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签定招商引资合同113个,到位资金63.58亿元,陕西煤化集团、陕西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浙江虎豪集团、山东新汶集团、浙江家福乐集团等知名企业相继投资兴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累计完成投资94.96亿元,建设重点项目162个,全面建成*蒋公路改造、火石咀泾河大桥加固、李家川水库除险加固等58个项目;今年计划实施63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34.32亿元,计划投资54.0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9.35亿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我县把加快林业发展、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制定出台了《*县绿化美化总体规划》、《重点区域绿化规化》、《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和“三化一片林”规划》,绘制了生态保护宏伟蓝图。累计投入6397.8万元, 实施了十大绿化工程,建成了大佛寺文物绿化区,李家川水库、太峪河水 4 库等生态示范区和三北防护林、泾河沿岸水土保持、农田林网三大生态保护体系,完成了紫薇山、七星台、公刘墓及侍郎湖四大旅游景区绿化任务,全县森林面积达到75.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4.1%提高到42.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0平方公里,我县先后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营造林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累计投资近亿元,改造校舍1648间32972平方米,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目标;县财政列支1200万元,在全省率先彻底化解了全县上世纪3347.4万元的“普九”债务,消除了困扰乡村两级和农村中小学校多年的沉重债务负担;先后招聘中小学教师1490名,提高了572名临聘教职工工资待遇,全县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建成了县疾病防控中心、县医院住院楼、传染病区,改造了16个乡镇卫生院,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全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7‰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9.6%,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
(七)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顺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建立了以县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增强了义务教育发展活力。乡镇机构改革成效显著。撤并了48个乡镇办事机构,压缩了72个乡镇行政事业编制,裁减了18个乡镇领导职数,有效地促进了乡镇职能的转变,大大提高了乡镇政府的办事效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集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 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摸底调查及勘界确权工作全面完成。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对县招待所、农机公司、工业品公司、林产品贸易公司、粮油议价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改制,依法关闭了硅铁厂,完成了朱家湾电厂改制重组,组建了县自来水总公司,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八)民生质量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实行县长包抓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煤矿安全监督员驻矿跟班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开征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加强了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双拥优抚安置体系、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城乡群众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和城乡医疗救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了城区电子监控系统;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社会大局和谐安定,我县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安全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在西部大开发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二是地方财力依然薄弱,建设发展资金匮乏;三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四是煤炭工业发展所引发的地质灾害 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五是城镇化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今后,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扣“富民强县”的工作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民、城镇带动、民营崛起”四大战略,培育壮大“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观光旅游”五大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农村经济、城镇建设、民营企业、社会事业”六大跨越。
(一)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思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今年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作为工业发展基金,支持全县工业企业技改及工业园区建设。到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建成5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3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努力打造关中能源接续地。具体来讲,一是上产能,二是抓转化,三是建园区。上产能。投资60亿元,重点实施水帘洞等煤矿技改工程,新建雅店、小庄和文家坡3个煤矿。今年全县原煤产量达到1500万吨,2010年突破2000万吨。同时,不断提高煤炭附加值,使精洗煤、高炉喷吹煤占到40%左右。着力加大煤矿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升煤炭资源开发水平,使全县百万吨左右的矿井回采率达到75%,百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回采率达到80%。抓转化。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加工等转化产业。投资400亿元,建设2×20万KW、2×30万KW煤矸 石电厂和粉煤灰综合利用、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50万吨煤制汽柴油、120万立方米残煤气化等重大项目,探索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建园区。以重点企业为纽带,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进程,投资10亿元,重点抓好煤炭工业园区、煤电工业园区、煤化工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陕西省第二大能源化工基地奠定基础。
(二)实施“强农惠民”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加大资金投入,全力实施“十大惠农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到2010年,财政、企业、扶贫等累计投资达到3亿元,建成100个新村、35万亩水果、10大龙头企业。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富民产业。今年县财政列支500万元,继续用于农村富民产业培育。具体措施是,千方百计建管好35万亩水果、15万亩干杂果和15万亩饲草。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巩固壮大大棚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业,烤烟、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奶牛、肉兔、生猪等养殖业。积极推广“草-畜-沼-果-菜”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建设一批极具特色的生态观光园,推进现代农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柿子、核桃、红枣、果脯、果粉等10个加工、流通企业,每年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5000万元,大力发展果品储藏、销售、加工业。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三是积极实施新村建设。在捆绑使用涉农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列支500万元,用于实施“告别土窑洞” 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10年全县建成100个标准化新村,使3万户15万名群众受益。坚持以“水泥路、新能源、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超市”六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卫生间、互联网、广播电视”六入户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着力培育“双能”增收型农民。实现“打工—创业—置业”良性循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到2010年,使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12万人以上,年创收7.2亿元。
(三)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建设“咸阳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统筹经济、人口等因素,到2010年,累计投资20亿元,建设滨河大道、泾河防洪、城北泾河大桥、城区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县城新区水上公园、南北两山生态公园等重大工程,建成十大商贸物流中心。拉大城市框架。按照“硬件”与“软件”并重建设、“外延”与“内涵”同步发展的要求,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鸭河湾和新民塬化工区,完成11公里泾河防洪治理区,形成“一城三区”的功能框架。到2010年,城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万人、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27.3%提高到35%以上。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工业区、行政区、科教区、商业金融区等,明晰城市功能区划分。不断优化城市休闲、娱乐、购物等服务功能,建设中山街、家福乐、*州商城等商业购物中心,以及火石咀、姜嫄街等汽修物流中心,把*县建成咸阳北部商贸物流集散地。发展城镇经济。按照“充 实功能、改善环境、聚集产业、构筑框架”的建设思路,突出发展餐饮、服务、商贸、旅游、运输、修配、房产开发和物流配送等城市产业,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切实推进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的新城镇建设,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把小城镇打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充分发掘*县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重点抓好紫薇山生态公园、七星台公园、泾河沿岸景观带、城区绿地建设等绿化美化工程。到2010年,完成城北新区文化广场等建设任务,通过二到三年的努力,实现“能源产业雄厚、生态环境良好、人文蕴涵丰富、市场繁荣发达”的城市发展目标。
(四)实施“民营崛起”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加大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全力发展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全面落实多项扶持政策,积极牵线搭桥,加强银企联合和财政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今年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担保基金,撬动金融信贷资金1亿元,培育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到2010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51亿元,占到生产总值的60%。坚持“非禁即入”、“非禁即可”的原则,不限范围、不限形式、不限数量、不限规模,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和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催生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积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鼓励、引导在外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带客商回乡创办企业,扶持返乡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城镇失业人员不等不靠实现再就业,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古丝绸之路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 作为切入点,积极开发花果山,绿化美化大佛寺景区和下沟矿区。开发包装旅游产品,以大佛寺梨、枣木工艺业加工包装为重点,全力挖掘我县刺绣、根雕、小作坊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打造古豳旅游特色产品,力争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使旅游产业很快成为我县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火石咀物流汽修中心、粮油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努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运输业,支持引导货运业主组建货运集团,实行联合经营,把我县运输业做大做强。
(五)实施民生工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围绕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加快实施民生工程。到2010年,投资10亿元,将21所初级中学建成寄宿制学校,新建县委党校、职教中心、紫薇中学、泾河新区小学、泾河新区幼儿园;完成19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建成247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完成县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县城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面搬迁煤炭采空区及农村危房、土窑洞居住的群众,基本解决全县城乡干部群众的安居问题;建成县文体中心、图书大楼、群众文化艺术大楼、乡村文化站(体育室);同时,继续实施农村新型能源、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安全饮水与环卫等项目,实现户户使用新型能源,人人喝上洁净水;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做到应保尽保,建成县城容纳500人的敬老院和5个乡镇敬老院,逐步使全县“五保”人员实现集中供养。
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