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3
泸县龙城学校2014年语文科资料
泸县龙城学校四年级下册语文练习题
C段(词语、句段部分)
班级:姓名:
一、选字组词。
弧符()度()号()线鬼画()
磕瞌()头()睡缤 滨()纷()江路
茁拙()壮 笨()瞧 蕉()见香()
塞赛()外比()膘 漂()亮()肥体壮
二、近义词。
竟然――()极其――()呵护――()跃动――()骚扰――()气魄――()照例――()时令――()
三、反义词。
舒缓――()柔软――()短暂――()傍晚――()
四、选择正确的意思的序号填入括号。
光:①光线②只,单③一点儿不剩④荣誉⑤身体露着⑥景物⑦平滑
(1)妈妈不光为我做饭洗衣,还教我读书。()
(2)我很快就把碗里的饭吃光了。()
(3)明亮的灯光,洒在我的作业本上。()
(4)奥运健儿为国争光。()
(5)我光着一只脚就急忙赶来了。()
(6)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7)明媚的春光,永远值得人们留恋。()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乡村四月》作者是()代的,表现农家劳动非常辛苦的场面的诗句是。其中最能表现农民伯伯繁忙的词是(),()。
2《四时田园杂兴》中,表现乡村男女日夜辛劳的情形的诗句。表现农村儿童天真情趣,热爱劳动的诗句。
3.《渔歌子》中表现诗人悠闲的形象的句子是。
六、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我们大摇大摆地走在山间小道上。
2.我们要不断改善缺点,发挥优点,取答得更大的成绩。
3.经过努力,王小明的错别字大大进步了。
4.黄河、长江、万里长城、古运河都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
5.这篇作文层次和语句都很通顺。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教学设计3
《尊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说出人物品质,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尊严的理解。
2、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读重点句子,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它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哈默的故事和古今中外一些有尊严的人和事,理解尊严的意思,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味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今天送你们一件礼物--------尊严(板书)哪位同学知道老师送的礼物到底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去与一位朋友对话,让他告诉我们这件礼物究竟是什么。看他来了!(课件)
二、课件:再现人物风貌
让学生观察,讲解画面内容。这就是世界石油大王哈默,他容光焕发,大腹翩翩,正笑容可掬地和我们的伟人邓小平握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哈默于1956年建立了一个石油王国,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位。1979年,应邓小平的邀请,哈默成为第一个乘私人飞机访问西方的企业家,被邓小平称为“勇敢的人”,此后他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项目,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14万元。
下面我们跟随课件进一步了解哈默的故事。要求边听朗读,边看画面,然后汇报自己听到了些什么。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年轻人,他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
三、深读,整体感悟;合作质疑: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在班里交流
1、字词:学生自由上板写出自己学会的词语在班里交流。
(a、形近字如逊---孙 捶---锤;b、多音字难;c、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划分出故事的开端、经过和结果
1)阅读故事的起因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沃尔逊人热情款待了他们。)
2)学习故事的经过合作质疑、自主释疑,抓住重点问题在班里交流。
A、故事的经过主要讲了什么(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立即接受食物,而是坚持先干活再接受食物,后来成了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B、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的句子(说明了什么)。C、赏析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深度了解年轻人。①“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不干活就吃别人东西是接受施舍,因为自己有力气,却接受别人无偿的帮助,那就是接受施舍。)引出:这样他就会失去自尊。板书:自尊
②“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点明: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获取食物,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成果,我们把这个叫做什么。板书:自立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对话。读出坚定的态度来。从“称呼”中深入感悟年轻人的品质。
出示杰克逊大叔的话:“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指名说大叔讲话时是怎么称呼这个年轻人的。(您)让学生体会杰克逊大叔也对年轻人产生了尊敬之情。读好大叔的话。
③“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他怎样的想法?(必须先劳动,后得报酬,才能吃饭)板书:自强 D、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①指名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出示课件对照两个时期的哈默,应验了杰克逊大叔的话-----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交流:说说他为什么能成为石油大王,板书:尊严。
四、拓展,开阔视野
检查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故事,没有搜集到的有老师发资料卡,看后上台演讲。
五、总结,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知识聚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尊严是礼貌:当你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一声诚恳的对不起显示出你的尊严。你也会让人领略到你的尊严。
尊严是意志: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他就有尊严。
尊严是毅力:当你在800米终点咬紧牙关,用力冲刺,为集体赢得了荣誉时,那你的尊严立即展现。全场对你肃然起敬。
尊严是勤劳:不白白接受他人的施舍,靠劳动换来食物。
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尊严是一个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对照,震撼心灵
出示课件,说说你做过的“有尊严”或“没尊严”的事(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哈默成为石油大王的秘诀就是因为他有尊严。尊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有信心、有爱心、有恒心,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别人的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印象,赢得无从之宝------------尊严
资料卡故事:
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田地干旱,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却堆积如山。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快要饿死了,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就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每当过来一个饥民,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他便丢出一个窝头让饥民们争抢,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十分开心。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发,衣衫褴褛,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摇摇晃晃地迈着步。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拿了两个窝窝头,对饥民吆喝到:“喂,过来吃!”饥民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ē),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期末数学试题3
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试卷
一、填一填(22分第5小题共4分,其他各小题都为2分)。
1.一个数由6个十万、6个十和6个百分之一组成,这个小数写作(),读作()。
2.248200改为用“万”作单位的数是()。把78560000改写为用“亿”作单位的数约是()。(保留两位小数)
3.把0.930、0.39、0.903、0.309四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4.把0.08扩大到它的()倍是8,把46缩小到它的
是0.046。
5.6米3厘米=()米 4.04平方米=()平方分米 9.75吨=()千克 58千米7米=()千米 6.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10.0,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7.观察右图。学校在小玲家()
偏()()度的方向上,距离是()。
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或()9.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2°,它的另一个锐角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它的顶角是()。
10.小方家在学校的东偏南60°方向,那么学校在小芳家的()偏()()°的方向上。
二、选一选(10分)。
1.下列()组的两个算式得数不相等。
A.25×(200+4)和25×200+25×4 B.36×201和36×200+36 C.265×105—265×5和265×(105十5)D.25×174×4和25×4×174 2.三根小棒长度(cm)如下,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一组是()。A.3、4、5 B.3、3、3 C.2、2、6 D.3、3、5 3.在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最大的内角是86°,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不能确定 4.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不能拼成的图形是()。A.三角形 B.平行四边形 C.梯形 D.长方形 5.0.2和0.8之间有()个小数。A.5 B.6 C.7 D.无数
三、判一判(5分)。
1.131-63+37=131-(63+37)。()2.因为0.4与0.40大小相同,所以计数单位也相同。()3.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两个锐角。()4.折线统计图能较好地显示数据增减变化。()
5.一个木头,要把它平均分成8段,每锯一段要用4分钟,锯完一共要用32分钟。()
四、算一算(31分)。1.直接写得数。(4分)24×50= 0.6-0.47= 2.3÷1000= 0.64+0.36= 0.8+4.72= 0.75×100= 5.6÷100×0= 1-0.001= 2.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10.25-3.42-1.58 15.25-3.1+0.75-4.9
125×73×8 96×101-96
6200÷25 3700÷4÷25
3.递等式计算。(9分)(60-960÷24)×32 65+35×4 75.6-(14.3-8.3)4.列综合算式计算(6分)
①48加上35的和,与25减去4的差相乘,积是多少? ②甲数是12.6,比乙数多3.9。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五、下面是某镇居民1999~2004年人均收入情况的统计图表(8分)。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年到()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3.请你预测一下2005年该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大约是()。4.该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呈现()变化趋势。
六、应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一头大象每天吃180千克食物,一只熊猫3天吃108千克食物。大象每天吃的食物是熊猫的多少倍?
2.3.军军体重34千克,表弟体重是他的一半,而爸爸体重是表弟的4倍。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4.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跳绳的和打乒乓球的各有4组,跳绳的每组28人,打乒乓球的每 组22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5.小兰的妈妈带50元钱去买菜,买荤菜用去28.70元,买素菜用6.30元。还剩多少元钱?
6.学校门前新修的马路长96米,要在马路两边栽上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8米(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附加题(20分,每空5分)。
1.实验小学在庆六一活动中,开展了大型的文艺汇演,为了把会场装扮得更加美观,准备在正方形会场的四周插上60面彩旗,每边彩旗相等。四个顶点都有彩旗,每边各需要有()彩旗。
2.甲、乙两个数的和是93.5,如果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就与乙数相等。甲数是(),乙数是()
3.两根电线杆之间相隔120米,在其间以等距离增加19根电线杆后,那么从第1根到第12根电线杆间相隔()米。
附:参考答案
一、填一填 1、600060.006 六十万零六十点零零六 2、24.82万 0.79亿 3、0.309 <0.39 < 0.903 < 0.930 4、100 1 1000 5、6.03 404 9750 58.007 6、10.04 9.95
7、北偏西40°或者西偏北50°。800米 8、18厘米 和 21厘米或21厘米和18厘米 9、48 80
10、西偏北60°或北偏西30°
二、1、C
2、C
3、B
4、C
5、D
三、××√√× 四(略)
五、1略 2、2002---2003
3、只要大于7200估算 合理都给分
4、逐年增加
六、1、180÷(108÷3)=5 2、192÷24-192÷32=2(天)3、34÷2×4=68(千克)
4、(28+22)×4=200(人)或28×4+22×4=200(人)5、50-(28.70+6.30)=15(元)或50-28.70-6.30=15(元)
6、(96÷8+1)×2=26(棵)附加题 1、16 2、8.5 85 3、66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最终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板书:(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运 算 定 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 = 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 = 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例题主题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1.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2/5—7 板书设计:
加 法 运 算 定 律 的 应 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 75 +()()+38 =()+ 59 24 + 19 =()+()a + 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2.课堂检测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①
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②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 法 交 换 律 和 乘 法 结 合 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
5┆(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学生举例)(25×5)×2=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125×8×40 =(□×□)×□(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1)
对比练习:
4×25+16×25(25+15)×4 46×25 49×49+49×51 4×25×16×25 25×15)×4(40+6)×25 49×99+49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
5=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
5=6×25 =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300+2)×43=300×□+2×□ 2003=2000+□(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师迅速说出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2)计算102×24 3001×84=□×84+□×84 9×37+9×63 92×203=92×(200+□)=92×200+92×□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35+45)×12(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的 应 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38×(29+1)=(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下册语文期末3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一、多音字
为wâì设果应yìng声看kàn见都dōu是只zhī身了liǎo解
为wãi难应yīng该看kān守首都dū只zhǐ是看了le看
挨ái打解散sàn撒sǎ种咀嚼juã
挨āi挤松散sǎn撒sā谎嚼jiáo碎
二、近义词
强盛(强大)侮辱(欺侮)吩咐(嘱咐)欺骗(哄骗)规矩(规则)
纯洁(纯净)凝视(注视)招待(款待)迎接(欢迎)浓厚(深厚)
乘机(趁机)聪惠(聪明)温柔(温情)猛烈(强烈)
三、反义词
聪惠(愚蠢)侮辱(尊重)故意(无意)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了如指掌(一无所知)
四、读读写写
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 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10《杨氏之子》
①《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②翻译: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故事大意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并且,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方式,既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③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以否定的形式婉转的回答,显得幽默有礼貌。
④杨氏子是一个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的孩子。
11《晏子使楚》
①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事情的起因: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接着写事情的经过: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最后写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②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③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国的人。
12《半截蜡烛》
是一个短小的剧本。文中的母子三人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半截蜡烛》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13《打电话》
①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②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日积月累:
(1)回文联(2)数字联
地满红花红满地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天连碧水碧连天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雾锁山头山锁雾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天连水尾水连天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3)叠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4)顶针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