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传神写照多余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程分析】
梁任公先生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文中梁的开场白、以手敲头的回忆,以及时哭时笑的感情流露,都是极具梁启超的特点的。这里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断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这种手法叫白描。白描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而白描运用得像本文这样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水平的作者才能轻巧为之。我们学习时要好好学习这种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本文摘录了一些有意思的演讲片段,可以让学生再现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一些学生分不清记叙与描写的区别。而本文在描写的手法使用上又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所以想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体味到记叙与描写的不同,及其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作用。
【设计思路】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文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教师从中择选任一角度,都可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也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把这节课预设为自学课型,为学生提供几个泛角度,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人物,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
2、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不是冯自由等人所描述的那种变色龙。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
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
★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学术家。他,一代宗师,一生功烈。在政治上,他追求宪政、改革社会的理想始终不变;在思想上,他毕生以新民为己任,只开风气不以为师;在学术上,他是一位成就非凡的通家,在诸多领域开辟先河,既博又精,无人能比。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振兴中华的爱国事业上。他就是梁启超。他的多重身份,似乎印证了今天的一句广告词:“男人不止一面。”那么,今天梁实秋要为我们展现他的那一面呢?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习阅读课文,思考:作者要展现的是梁任公先生哪一方面的个性呢?政治上?思想上?学术上?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2、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作用。
3、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4、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总结:本文要展现的是梁任公先生学术方面的造诣。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梁启超的学识和人品。
三、合作探究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那么,本文怎样借助演讲来表现梁启超的性格呢?即此次演讲有什么特点?请同学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并记下讨论结果,并推荐同学发言。
A、演讲之前:演讲稿
预先写好整齐的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
书法秀丽 浓墨写就,很美观
总结:可见梁任公先生治学严谨,有修养、有文采
B、演讲过程:表演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结:
C、演讲内容
①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生读)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就是由听箜篌曲而引发的感慨、感受。
明确:《箜篌引》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是一种以悲著称的乐器。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表现了梁启超是个感情丰富的人。至情至性„„
②引用梁任公自己最喜爱的《桃花扇》:
明确:《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南明小朝廷的兴亡之感”,以侯李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桃花扇》的结局是一道士对侯方域和李香君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
“高皇帝”是指明崇祯皇帝。崇祯与光绪都是末代帝王了(光绪是倒数第二位帝王,也很靠后了)。都一心想治理好国家,但是,当时国家都已衰败不堪,南明有农民起义,而大清有外敌侵略。在治国上,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一番主张,崇祯想中兴大明,而光绪也企图变法维新。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③还引用了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明确: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
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总结: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
四、课堂总结
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本文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作风、修养。他的开场闻所未闻,他的讲课内容、授课方式近于表演……这些片断的镜头式的精彩描写不仅没有堆砌感还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深思的是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还有这份稳健、潇洒、风趣、博闻。言为心声,文也是心声,尤其在散文中,一个人的人格思想无法隐藏。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既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有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
联系你的经历,在你若干年的求学生涯中一定要你难忘的老师,亦或难忘的一节课,请你以《××老师的一堂课》或《××人的一次讲话》为题,任选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几种写人的手法,用那灵动的笔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叙的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第二篇: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体会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A、学生感受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
B、学生领悟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教学预设:学生自主旁批,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感受,在合作探究中体会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学生感受梁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气质、性格、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法、赏析法
教学资料: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梁启超简介
他是广东新会人 , 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这就是梁启超——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推进和高潮版块
(一)学生自读文章,理清思路(学生谈初步感受)
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作者通过记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二)合作探究
(1)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2)到清华学校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是他们都没有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梁任公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是什么感染了听众?请同学们讨论他演讲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给这些语句加上你自己的旁批。
提示:选取细节、挖掘内涵(有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表达出作者什么感情、引发你的什么感想)、简洁表达
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形象不是抽象地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选取梁任公先生的典型事例,从形貌、表情、声音、动作、气质、讲稿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
结合大家阅读的感受,我请你们同学们任选一则旁注,来读一读,评一评,哪些旁批写的准确,哪些写的还不够准确,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这些句子:
① 入场时的外貌描写:“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
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② 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让学生模仿这极富个性的开场白)
写梁任公演讲的开场白,写出了其独特表情特点和既谦逊又非常自信的性情。风趣幽默又爽直。
③ “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
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保留古音声母和韵母最多的方言是吴语和粤语,梁任公先生广东官腔的朗诵,更易于将听众带入情境。对梁任公声音特点的描写,状其演讲风神。
④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 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和最长的《孔雀东南飞》一样,同是写夫妇殉情之作。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⑤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这段话以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写梁任公演讲中引证背诵的情景,敲头的动作描写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梁任公的博闻强识、才华横溢,又写出了他的投入与现场的氛围。
⑥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⑦ 《桃花扇》杜氏
对梁任公全身心投入演讲时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写出了梁任公性情中人的表现,让人不觉中为之感染。
⑧ 先生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梁任公先生对演讲什么投入,极具热情,不仅仅是为学生在演讲,也是为自己,是自己阅读的一次次享受。
(3)通过以上讨论,请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
一个
的梁任公,谦逊、自负、沉稳 睿智、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三)归纳总结
(1)Q: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正面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此外,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2)Q: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抒情叙事相结合
①直接表达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3)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思考: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三、结束版块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四、作业布置
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身材、步履、气质、眼神——前奏
演讲时: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
神态生动有趣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
内容: 《箜篌引》(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格调高雅
背诵有趣(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桃花扇》→意义远大 收蓟北→忧国忧民
表情: 于紧张处成为表演(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两哭——感情丰沛)
演讲后:表情: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正面描写
效果: 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第三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学习目标】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一、新课博览: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写他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他的文章文采斐然,思想独到;他的人品刚正不阿,清高自守;他的经历坎坷波折,一言难尽。要写好他,谈何容易!但是梁实秋做到了,他为我们活画出了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让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那么,梁实秋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去作具体的感受吧。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通览全文,找出最能概括梁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特点的一句话和作者高度评价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
明确:①“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②“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提问:围绕“动人”二字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演讲以及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具体地描写?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明确:
①“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板书:肖
像——潇洒自信、学者风范
②“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板书:神
态——谦逊自负、感情充沛
③“他的声音沉重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
板书:声
音——沉稳睿智 ④“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补充讲解《箜篌引》)
板书:语
言——博闻强记
⑤“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⑥“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笔,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补充讲解《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动
作——自由洒脱
3、小结: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出于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综观全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融合了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三、赏析细节,探究内蕴:
1、提问: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为什么讲他是“有热心肠的学者”?
明确:细节描写。讲他是“热心肠的学者”实际上就是赞赏他的炽热的爱国心。
2、以点带面,赏析细节。
细节①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资料链接】 《箜篌引》(投影出示)
《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划船,见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3、提问: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明确: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②
“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资料链接】《桃花扇》(投影出示)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高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他也自杀身死。
4、提问:先生由崇祯会联想到了谁?
明确: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细节③
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资料链接】(投影出示)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生的写照。
5、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诗题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喜悦的。诗中虽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但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学生读全诗。说明:“„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6、提问: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明确: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讲他是“热心肠的学者”实际上就是赞赏他的炽热的爱国心。
5、提问: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明确:不是。“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所以说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资料链接】《少年中国说》(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7、课文总结:这就是细节之美,细节的魅力。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认识到了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最主要的还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四、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1、你能从中学到哪些写人的方法?
明确:
①写出个性。
②只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
③突出细节描写,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
2、片断作文:
试以“眼前的一幕”为题,侧重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展示其性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附:全文板书设计
以点带面,体会细节之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演讲特点(动人)
细节描写(三处引文)
细节内蕴(人物形象)
肖
像——潇洒自信、学者风范
《箜篌引》
率真
神
态——谦逊自负、感情充沛
声
音——沉稳睿智
《桃花扇》
真性情
语
言——博闻强记
动
作——自由洒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爱国热情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品读课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评论与感受,领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蕴。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文:即品赏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旁批的阅读方法。
2、品人:即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
一、演讲导入
以有关梁启超的课前演讲导入。
某某同学的演讲内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谓激情四射,听了他的演讲,耳畔似乎仍激荡着 “少年智则国智”的豪言壮语,那些超越忧患意识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对,就是梁启超,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学的热血沸腾,那么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粱启超先生,他的演讲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
大家对梁启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品文品人
学生自读课文,领略大师风采,选择最能展现梁任公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圈点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对粱任公先生进行描述的呢?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对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动的描写?找出最能展现梁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对课文进行批注,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我要强调的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记号,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只有用心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究竟怎样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甲戌本《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红楼梦》几种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胡适收藏的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旁批举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屏幕显示: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细看形容,【甲戌眉批:是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
抵一赋。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由此看来,作批注无非就是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找出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句子进行批注。学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小结: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虽然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政治维新运动,可是文章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他演讲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四、质疑解难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解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情景再现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奔放、幽默风趣的梁启超,大家能想象当时梁启超演讲的情景吗?大家想让梁启超走到我们的教室中来吗?好,我们有请某某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
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情景
过渡:大家的掌声就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特别是某某同学,简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以后啊,我们还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要大力培养我们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试
写这位当时叱咤风云人物的一次演讲,可写的一定很多,可以写当时清华园的轰动一时,可以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可以写此次演讲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等,但作者只选取了演讲时的几个片断,抓住几处细节便把这位学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呢,如果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呢?(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们来一个实践,(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片段。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风采、修养。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愿在座的各位同学人人拥有这把利剑!
学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话写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场时的外貌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出了他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的特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写切不可泛泛而谈,有人在写《我的妈妈》时说:“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中等个子,身材一般,梳一头短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大家说,作者抓住了妈妈的特点没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示例2: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开场白:谦虚自信、幽默风趣、开朗直爽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再如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几“多乎哉,不多也。示例3: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表现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从演讲的内容上写出了梁的丰富有趣,博闻强识。“一朗诵”: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一解释”:《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
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敬佩!示例4: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处,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拓展侧面描写——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写人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来,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礼上“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学生可能提问: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轻时热衷变革,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许多次政治事件他都处于漩涡的中央,经历了一次次从激情到失望,从愤怒到无奈的过程,其心态产生了变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热衷政治兼做学问的,之后则全身心投入了学术,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这句话便将话题收拢到学术上来,省去了许多介绍。
2、文章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是个病句吗? 是病句,文言不规范。
3、“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大家是愿意看书,还是愿意看电影?当然愿意看电影了,因为电影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兴趣,是不是?同理推论,看戏肯定比读剧本有趣得多了,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4、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这是梁风趣幽默的表现,比如有同学说“我这人没有什么优点,可就是长得太帅!”
5、“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为什么?
梁启超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他曾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一篇《变法通议》,光绪皇帝读后大家赞赏,说“梁启超文章写的好,可就是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的北京话说的太差,光绪帝怎么都听不明白,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那为什么效果要强些呢?因为他用广东官话演讲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再者,广东话的确比普通话更沉着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7、“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偶尔获得机缘在毛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为什么哀从中来?为什么顿时能回忆起《箜篌引》?
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外在的形式表达应该源于他的内心情感的积淀。《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
9、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10、先生的演讲引用了很多内容,但为什么作者偏偏提到《桃花扇》和“剑外···”这两个例子?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的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
11、作者写这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12、何谓“笔锋常带情感”?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这种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在当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束缚,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造就了新的文风。
梁启超的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的学者、文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对梁的极高的评价!言近旨远,含义丰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应清华学子之邀来演讲,清华学子的邀请是因梁先生的学术文章有启迪领导作用,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时代,为青年热情演讲实属难能可贵,当今文坛有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达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学术的人,应该向梁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 •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
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现状,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梁启超曾说,屈原有极高寒的理想和极火热的心肠。他最喜欢吟诵屈原的这句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推崇的另一位古人是杜甫。他说杜甫不是诗圣,是情圣。杜甫有一句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一句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写出来。•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来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梁启超的爱国情怀。了解梁启超的人格魅力
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难点:感受梁启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的的地位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这样两句豪言壮语:“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问:说出这两句豪言壮语的是谁?生:梁启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一起去感受梁启超这位文学大师的演讲风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借助圈点批注品味任公的性格特点。2.通过品读文章,归纳出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3.感受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三、文学常识积累
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归纳补充。(点拨:记忆作家从几个方面入手:生活时代、成就、主要作品、风格。)梁实秋(1902—1987)原名梁治华,浙江余杭人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3、解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答:演讲者:梁任公。“先生”二字不仅表明了演讲者与作者的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的尊敬与仰慕。
4、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梁启超。
5、教师归纳补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界和文学家。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
戊戌()()叱咤()()莅()临 迥()异激亢()短小精悍()箜篌()()酣畅()()蓟()北
2、划分结构(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做铺垫。第二部分(2--9)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三部分(10)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五、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梁启超的这次讲演成功吗? 何以见得?(重点)(从文中找到依据并圈点批注。)
2、学法指导:先自由诵读,独立思考问题,在文中圈点批注,再同桌或小组内交流。可参考课后练习一。
3、学生展示讲解并分析。
4、教师归纳整理展示。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颇受欢迎)
(2)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侧面描写听众反应产生共鸣)
(3)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动情投入)
(4)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侧面描写触景生情记忆犹新)(5)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侧面描写情感强烈影响巨大)
小结:演讲相当成功,听众印象深刻,深受感染和影响。
5、思考:梁启超先生的这次演讲为什么这么成功?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班级展示)教师点拨: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⑴ 外貌:
① 身材──短小精悍
② 眼神──光明四射
③ 步履──稳健
④ 气质──潇洒
⑵ 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对梁先生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侧面描写)写作者的感受评论、听众的反应。
六、难点探讨
梁启超先生先生在这次演讲中引用了很多诗文,梁实秋先生在本文中提到三处,分别说明了什么?
1、《箜篌引》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学生自由评价。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
谭嗣同简介。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2、《桃花扇》
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小结:引文《箜篌引》《桃花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梁启超爱国情怀的体现。
七、课堂小结
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是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里那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齐声朗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再次感受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sǔn)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yù yù)皇皇,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八、布置作业:拓展写作
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老师或者同学。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或同学的姓名;
4.完成后由各小组推荐,本人朗读,由听众辨别是哪位老师或同学,看谁写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