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收入与消费调查报告
农村收入与消费调查报告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农村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状况,我利用暑假在家乡秭归县开展了关于农村收入及消费状况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了入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人。在调查中,我们主要对农民的基本收入和消费状况以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一、农民收入情况
二00五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是近十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是近五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固定资产达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8%。二00五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950元,同比增长8。6%。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粮食总产11。7万吨,经济基础地达40万亩,柑橘10。6万吨,同比增长27。9%;蔬菜13。8万吨,同比增长20。2%;烤烟2717吨,同比增长8。9%;板栗1672吨,同比增长27。6%;茶叶897吨,同比增长9。5%。
其中年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5。5%、3001到5000元的占35。5%、5001到10000元的占26。5%、10001元到20000元的占17%,20001元以上的占14。5%。
二、农民消费状况
(一)、未来1年内农村家庭对部分耐用 消费品的购买意愿较强
为了了解农村家庭对冰箱、电话、电风扇、摩托车等12种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程度,我们调查了他们在未来1年内对这些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结果显示:冰箱、电话、洗衣机和农用机器的购买意愿排在前列。其中100户被调查家庭中,计划1年内购买上述消费品的户数分别为13.6户、13.3户、9.9户、8.8户、8.6户 和8.5户。
(二)、未来3年内44.3%的农村家庭将把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上学,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从现在起3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您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我们所列出的“农业生产资料”、“家电”、“交通工具”、“子女上学”等八个选项中的哪一项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4.3%。其次是农业生产资料,其比例是19.0%;排在第三位的是建房装修,其比例是16.0%。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被访者的认同。而回答将纯收入用于“旅游”的比例最低,仅有0.9%,这表明农村家庭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村消费者还在 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
1、从不同性别看,“女性”为主要决策人的家庭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其比例为51.6%;而“男性”则是42.8%。但总体上来说,无论农户家庭的主要决策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都是最主要的选择。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高中、职中”文化程度的被访者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他们选择此项的百分比是52.2%。而“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回答“子女上学”的比例最低,为34.0%。整体来看,学历越高,选择将纯收入用于“旅游”的比例越高。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方面,调查结果则显示:学历越低,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的比 例越高。
3、从不同年龄看,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同样是各年龄段被访者的主要选择。“0-18岁”、“26-35岁”、“36-50岁”三个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较高,分别是:57.4%、50.8%、50.8%。“19-25岁”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用于建房装修的比例也较高,为24.7%。在旅游选项上,19-25岁的青年人以及51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此项的比例超过了平均水平(0.9%),分别为2.0%和1.4%。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访者回答的比例最高,为28.1%。整体来看,年龄越大,越希望将收入较为平均地分配到子女上学、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建房装修这三项消费上。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子女上学仍然是最重要的消费领域,其中“10001-2000 0元”收入的家庭选择此项的比例最高,为47.9%;“0-3000元”和“50001元以上”的家庭则选择此项的比例较低,分别是37.1%和38.0%。“3001元-10000元”以及“20001-50000元”收入的家庭选择此项的比例基本相同,都在44%左右。整体来看,收入水平越低,选择将收入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比例越高;收入水平越高,选择将纯收入用于购买交通 工具、建房装修、旅游的比例越高。
(三)、柴火和煤炭是农村家庭做饭和取暖的主要燃料,沼气成为了做饭的重要燃料之一,当我们问及被访者家庭“做饭”和“冬季取暖”所需燃料主要靠我们所列的“柴火”、“煤炭”、“电”、“沼气”等六个选项中的哪一项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柴火和煤炭的比例相对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沼气在做饭时也已经被作为主要的燃料,17.8%的被调查农村家庭主要使用沼气做饭,比例排在柴火和煤炭之后;而在取暖方面,主要燃料相对单一,“煤炭”一枝独秀,其使用比例高达52.8%。电次之,为13。5%。
(四)、58.7%的被访者家庭参加了一种以上保险,其中人身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农村家庭消费的主要保险品种,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他本人或其家人是否加入了“人身意外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或“养老保险”等险种时,调查结果显示:有58.7%的被访者回答他本人或其家人参加了保险。其中人身意外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被访者家庭消费的主要保险品种,购买这三种保险的比例分别是18.7%、14.5%和12.8%。
1、从不同性别看,男性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要高出女性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7个百分点,男性回答“参加了”的比例是60.0%。
2、从不同年龄段看,各年龄段回答“参加了”保险的比例的差异并不大,其中19-25岁年龄段的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最高,达到68.0%。
3、从不同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更倾向于参加保险,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回答“参加了”保险的比例为68.4%。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收入越低,回答“参加了”的比例越高。其中,0-3000元年收入段家庭的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高达76.8%。
(五)、产品质量是被访者在购买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价格”、“质量”、“功能实用”、“使用方便”等是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农药、种子、化肥、农膜等消费品时经常考虑的因素,当我们询问被访者购买这些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哪一个时,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在购买这些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质量”,尤其是购买农药、种子、化肥、农膜和食品时更加重视质量问题,其比例依次为78.7%、86.1%、77.6%、73.6%和72.1%。其中,对种子、农药、化肥这三种消费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排在前三位。“价格”是被访者在购买上述消费品时第二重视的因素。“功能实用”是第三重视的因素。这反映出,在农村消费者消费过程中,质量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困扰,他们尤其希望那些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消费品有完全信得过的质量。
(六)、有87.5%的被访者主要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哪一个渠道时,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是被访者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的主要渠道,有87.5%的被访者选择了此项。其次是“与本村人交谈”,其比例为
4.2%。
1、从不同性别看,男女两性在此项上的回答上没有显著差异,男性选择电视的比例为8 7.5%,女性为86.6%。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电视仍然是各文化程度的被访者最主要的了解外面的事情的主要渠道,他们在此项上的选择没有显著的差异。而文化程度越高的被访者借助“报刊/杂志/书籍”来了解外界事情的比例也越高,其中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报刊/杂志/书籍项上比例最高,为5.8%。
3.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电视仍然是被访者了解外面的事情的主要方式。不同年龄段的被访者之间的选择比例没有显著差异。而低收入家庭在此项上的相对较低的比例主要是受是否拥有电视这一因素影响,而并非是此类被访者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
(七)、种子、农药、食品被认为是存在问题最多的领域。当我们列举了“农药”、“种子”、“化肥”、“农机”等十七个行业领域,让被访者评价哪个领域存在问题最多时,调查结果显示:“种子”、“农药”、“食品”被认为是存在问题最多的行业领域。其中,有22.9%的被访者认为种子存在的问题最多,有16.1%的被访者认为农药存在的问题最多,有15.6%的被访者认为食品存在的问题最多。
1、从不同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对种子和农药的关注程度更高。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农药和种子上的选择比例是17.5%和24.7%;而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这两项上的选择比例则为9.4%和13.6%。
2、从不同年龄段看,0-18岁和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农药的比例较高,分别是22.4%和18.2%。而年龄越大,选择种子的比例则越高,其中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为24.7%,0-18对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仅为14.9%。
(八)、七成以上的被访者知道在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通过“与经营者协调和解”或“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两种途径来解决问题,我们列举了《消法》中确定的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五种途径,并询问被访者是否了解时,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5.1%和72.7%的被访者知道“与经营者协调和解”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这两种途径。知道“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这一途径的被访者比例最低,仅有6.1%。
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头戏,只有提高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才有可能全面启动内需,也才可能实现小康社会。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项目,四成以上的农户家庭预计将其收入用于子女上学。保险产品成为农村消费中一个较为新的消费热点。而在消费过程中,产品质量则始终是农村消费者最重视的因素。可喜的是,农村消费者已经培养起了较好的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意识,80%以上的农村消费者已经知道“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79%左右的农村消费者在遇到损害时会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虽然如此,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维护消费权益的宣传和教育,以便使农村消费者可以采取更 多样的措施来维护自身权益。
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是令人向往的,但通往小康社会的路途却并不平坦,“三农”问题是我们在通往小康社会路程中无法回避的隘口,而提高农村消费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状况,正是通过这一隘口的关键步骤之一。国家仍需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 项工作,真正为农村营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
第二篇:农村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一环。据相关统计测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每增加1 元,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两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的普及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 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因此,如何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扩大内需政策能否取得有效成果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临河地区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结构及近期农村消费需求出现的新特点,对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共在图克镇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 份,回收率95%。
农村的收入消费结构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普遍提高,收入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具有较高层次消费能力的人只占很少部分。受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2012年样本农户人均纯收入为40000 元,比2011年提高11.3%。农户家庭收入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2012 年,家庭总收入在40000元以下的占5.7%;收入在40000~100000 元的占16.8%;收入在100000~150000元的占样本农户的42.9%,其中74.3%的主要从事种养业,20%以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在80000~100000 元的占28.6%,其中43.1% 的家庭有进城务工人员或从事农副工商业经营;收入在100000元以上的约占6%,其中75.2% 的主要以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农户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除了日常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外,旅游、保险及高档耐用品消费在其总支出中占有较大比例.总体上看,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比重相当,但高收入家庭用于生活性消费的支出明显大于生产性消费。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居民消费呈“三分”特征,即1/3 用于生活性消费,1/3 用于生产性消费,1/3 用于预防性储蓄。农村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并重是农村消费不同于城市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与农户收入水平直接相关。收入在50000元以下的农户中,95% 以上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中,非生活必需品以及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几乎为零,消费层次仍然较低。但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中,用于生活性消费的比例远高于生产性消费,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收入农户中,大部分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较少。
通过调查还发现,消费层次的提高取决于收入的一个临界值。当家庭纯收入达到5万~6万元时,生活性消费特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及奢侈品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大幅提高,且收入水平越高,收入的消费弹性越大。当家庭纯收入达到5万元时,收入水平每提高1000 元,90% 的家庭将把其中的80%用于消费。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提高农村消费需求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普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由于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潜力又较小。因此,如何开发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是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
当前农村消费出现的新特点
第一,购买家电、耐用消费品成为趋势。太阳能热水器、燃气灶具、中档家具、大屏幕彩电、电冰箱等将是今后农村消费的重点。问卷调查显示,电脑、摩
托车、移动电话是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
第二,受价格影响,购买小型农用机械意愿强,对国家补贴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购买意愿较低。在有购买农资商品计划的农户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占比最高,购买计划达到了31.2%。购买农资商品时,农民首先考虑的因素依次为“功能实用”、“价格”、“质量”。而对国家给予补贴的大中型拖拉机,农民的购买意愿并不强烈。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农民收入来说,大型农用机械价格较高,农民购买力有限。另一方面,目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户仍然是小规模耕种,对大型农用机械需求有限。
第三.农民对国家优惠政策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希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中商品的价格能够有所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对国家提高农村消费的优惠政策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同时,31.2% 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活动存在不符合本地实际的情况,主要是销售的产品结构单一,售后服务水平不高。对于“家电下乡”活动销售的商品,有44%的认为“活动销售的各项商品价格偏高”,其中有38.6% 的认为下降20%左右较为合适”,29.5% 的认为下降15%左右较为合适.对于“农机下乡”活动销售的农用生产资料,有55.5% 的认为“活动销售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第一,对未来收入和物价状况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心理,预防性储蓄较大。调查显示,由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是十分健全,大部分农户不敢贸然消费。在样本农户中,40.1%的农户储蓄的目的是供子女上学,33.6% 的是为了看病就医,20.9% 是为了储备养老。此外,未来收入和物价走势的不确定也制约了农户的消费能力。
第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相关金融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支付结算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现金支付仍然是农民进行消费结算的主要方式。走访调查显示,只有不到9%的县(乡)在部分较大的商店配备了POS机具,且只有县城及以上才可以进行POS 机刷卡消费,在大部分乡镇根本没有POS 机。同时调查中也了解到,随着近期假币在部分地区出现,广大农户对刷卡消费关注度提高,特别是在粮食收购时期,大部分农户倾向于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问卷显示,39.1% 的农户希望能够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银行卡等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环境;28.5% 的农户表示,如果配备了POS 机,将首选刷卡结算;26.3% 的农户表示,如果支付环境进一步改善,可能会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消费热情。二是针对广大农户的消费信贷产品需进一步丰富。调查显示,六成左右的农户表示目前针对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还较为缺乏,非常希望能够在一定的限度内通过消费信贷增加消费。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67.3% 的农户没有获得过贷款,其中12.4% 的农户具有消费意愿但缺乏资金支持。如果能够取得贷款资金支持,80.2%的农户表示将扩大消费支出。
第三,民间借贷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仅有13.4% 的农户有过利用民间借贷进行日常生活性消费的经历。其他大部分农户只是在婚丧嫁娶、子女教育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金不足时才发生民间借贷,平均人均借贷金额为10000元左右,借贷的加权平均利率约为14%。总体上看,利用民间借贷进行日常生活性消费的人较少,且借贷金额有限,民间借贷对消费需求特别是生活性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而更多的是用于弥补生产性消费的不足。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
第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农民消费需求,进而带动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到,农民收入一旦增加到某一水平,其边际消费倾向将会显著上升,并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为此,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补贴等方式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应指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真正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在产业上狠抓有较大市场容量的特色产品,在产品上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切实做到增产增收增效。
第二,针对农户消费特点,应大力开发适合广大农户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研究表明,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优质、高效、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对提高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应通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方式激发农民的消费潜力。一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支付体系,结合农民工银行卡等针对农户的银行卡使用范围的扩大,统筹规划广大农村地区POS 机、ATM 机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布放,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便农户的消费结算。二是加强金融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农户消费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根据农户购买力有限的特点,可针对农民住房建设、大件耐用消费品和农用机具购置等方面的消费开展按揭贷款、分期付款、小额消费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增强农民的购买能力,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三是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分散农业经营风险,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消除金融机构对开办农民中长期消费信贷的顾虑,提高金融机构办理农村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农民的消费障碍。同时,不断提高农村乡镇商品市场建设的质量,充分利用农村重点小城镇市场网络,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服务。加大对国家惠农消费政策的宣传解读,鼓励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强农民消费意识。
第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补偿制度、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对农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降低农民的养老成本和预防性储蓄比例,稳定农民的收入和支出预期。同时,针对子女教育费用占支出额较大比例的实际,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金融服务,使求学者能够用自己的未来收入支付教育开支,从而降低广大农户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储蓄比例,增强农户的即期消费意愿和能力。
第三篇:农村收入调查报告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毕业实习调查报告
农村收入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弄清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调查时间:2010-8-01到2010-8-
31调查对象:我县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实地等调查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加上利用电话、短信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也的疑问,我利用数据爱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一起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再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的平均
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
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我国已将近40年的历史,再改革初期,他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再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巨额送礼,有点甚至打来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100到1000不等,有点候选人一个竞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么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
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收制约。我县忧郁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17400和14650。较低的工资水平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教育辅导乏力,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农民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的剂量和常用量,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时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大力法杖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村知识科普传扬,发放一些农村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吸引一大批大中专业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知识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再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讲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推进乡镇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动。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突入力度,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识、有才能的人选举。
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
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是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最后衷心的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世界和谐。
第四篇:农村收入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收入调查报告1
一、研究目的
1、实习目的及意义:
在本次假期实践调查中,我们应积极进行实践调查有关情况,搜集整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分析数据,以达到以下实习目的:
(1)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深入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2)通过实习对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各方面的调查,更好的了解现在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现状和特点,并深入分析农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一份力量,同时我们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树立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2、选题背景简介:
三农问题仍然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农民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国家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东营市正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的形势对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线,为确保东营市全面实现小康,该是加大对农村落实群体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增强农村低收入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农村低收入家庭情况的统计,并根据样本进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选题:农村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状况调查
2、选定总体: 东营市三县两区低收入户
3、抽样:选取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韩庄村五户低收入家庭为样本
4、参考定义: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
5、统计过程及分析
(1)收集数据
到东营市统计局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并到韩庄村村委会及此村有关低保户家进行咨询。
(2)整理数据
①运用观察法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将收集好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②建立多种形式的统计表。
关于农村收入调查报告2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我县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的症结何在?20xx年**月份,对所在地的农村农民收入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听汇报、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并形成调查报告。
一、农户收入的现状
本次共走访调查农户52户,其中,纯农业户38户;亦工亦农户7户;以农为主,农闲时兼营服务等三产业的4户;纯经商办企业的3户。其中,XX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3户;1万元(含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8户;2万元(含)以上,3万元以下21户;3万元(含)以上,5万元以下17户;5万元(含)以上3户。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家庭收入还很低,加上生产、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增收还很困难。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在调查前,笔者曾到当地政府统计部门进行了相关情况的了解,XX年该镇上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调查的52户中,总人口213人,其中,劳力131人,在所调查的劳力中,外出务工106人。在农户的收入构成中,来源于一产业的收入716元;来源于二产业(含外出务工)的收入2187元;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收入1822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5.2%、46.3%和38.5%。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农民来源于一产收入较少,来源于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多,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比例最高。而一产收入中,退耕还林收入占70%以上,真正纯农业收入更低。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我家乡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外出务工收入,从调查出的外出务工人数占总劳力人数近81%的比率来说也是如此;其次是经商办企业的收入,单靠农业生产生活将十分困难。分析当前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虽然被调查的52农户中,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开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调查的约70%以上的农户全年没有结余,稍有变故就得负债。
(2)增收速度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20xx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农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有利政策,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据我了解,我家乡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国农村所处位次还较高,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内陆地区农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调查发现,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结构调整不深入。以蔬菜为例,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三、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现如今,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尤为关键。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我国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千方百计搞好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2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优化品种和结构;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4、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5、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国家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范围提高标准。
6、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关于农村收入调查报告3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 “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燕郊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 ,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燕郊、和谐燕郊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农村人均年收入与消费方向调查报告
农村人均年收入与消费方向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四川省三台县争胜乡
关键字:收入,消费
一、概况:
争胜乡治地位于三台县城北20公里,涪江河从西侧流过,永和堰从北至南纵贯全境。东与双石,先锋接壤,南连新德镇,北靠里程乡,西以涪江河心为界与灵兴、刘营两镇毗邻。争胜乡场镇位于北纬31o12'。东经105o30'。境内以浅丘为主,东边是起伏的浅丘地区,西边是肥沃的冲积平坝。
全乡总面积20平方公里,场镇面积0.95平方公里。2001年,乡辖7个行政村,2001年,全乡总人口9916人,2918户。有土地面积1143公顷,耕地面积582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9亩。矿藏3种。主要河流3条,涪江河最大,全长11公里。旅游景点2个。植被面积976顷,森林面积552顷,森林覆盖率95%。气候属亚热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无霜期283天,年平均降水量801毫米,年均日照1376小时。水利条件优越,有塘堰108口,涪江永河堰贯穿全境,控灌面积达5000亩。涪江之滨产砂金、石英石、石灰石。
二、争胜乡农民收入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共制定了30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根据对问卷调查表的分析得出,争胜乡人民的主要收入是现金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而在这两种收入中,很令人惊讶的是,工资性收入占到了主体。2007下半年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13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00元,主要来自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只占到46.15%,由于本地没有突出的经济支柱,农业生产也没有实现规模化,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粮食、蔬菜、畜产品等,由于2007下半年主要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使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工资性收入任然占主体。
据调查,外出打工的家庭几乎占到了90%,而打工的主体对象是青年人,年龄主要分布在20~30岁,由于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了主要劳动力,加之山上土地贫瘠,一部分家庭甚至放弃了山上土地的耕种,只耕种自家的自留地,这可能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在占主体的原因。
三、农民消费方向
2007年下半年争胜乡农民人均支出1400元,约占总收入的51.85%,农民的消费方向的主体是生活消费,人均消费950元,占到了总消费的67.86%。文化娱乐消费人均300元,占总消费的21.43%,其他方向消费人均150元。
消费水平体现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调查结果看来,农民的消费方向还是以生活消费为主,据了解,娱乐文化消费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农业税的取消可能是一个方面,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文化娱乐方面,提高生活水平。
四、对提高争胜乡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些看法
如果没有好的收入,没有好的经济基础,生活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下面是一些根据这次调查结果提出的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争胜本地没有自己突出的经济支柱,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不高,而农民自己生产的一些水果,蔬菜,畜牧业的养殖,不能实现规模生产,经济效益不高,产品也只能是满足本地人的生活需要,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
其次,据了解,由于今年肉价长得很多,今年畜牧业的养殖户非常赚钱,可是由于农民买不到猪仔,眼睁睁的看着赚钱的机会溜走。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在前期,乡政府就应该
积极的引导,给农民提供赚钱的机会,让农民买到猪仔,今年一定胜过一个大丰收。
第三,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没有进大学的青年,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接受能力却很强,外出给别人打工大多赚的是汗水钱,倒还不如自己在家创业,因为本地的养殖业很少,这方面如果积极引导,将会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来源。